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教育学论文

描写教育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7 10:5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描写教育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描写教育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有的学生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偏偏怕写文章,尤其是谈到议论文的时候,粉嘟嘟的小脸立即色变,老是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

其实,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启蒙阶段,只有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初中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早已轻车熟路。但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朋友、生涩的朋友,甚至是枯燥的朋友。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的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独立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翔实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真理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诱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观众。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初学议论文写作,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拆骨剥皮”分开教学、“先说后写”逐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掌握的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的教学,首先要讲述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不但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这两种最常用的形式,还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典型事例论证法、科学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

老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春节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的垃圾桶里,天天都会有同学们吃了一半丢掉的小面包、火腿肠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里存在的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应该,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是不孝的表现,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

学生2: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抵制校园里浪费现象飞发生。

我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浪费现象”学生既熟悉又有话可说,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呢?

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也有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的生活榜样;还有的举了商纣王酒林肉池而亡国、秦朝大兴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学生还引用了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鲜明扼要,提炼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在文章中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鲜明的论点。所谓“鲜明”,一为作者态度鲜明,褒什么,贬什么,泾渭分明。二为语言表现形式鲜明,一般都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述。

3.提供论据,分析论据

所谓论据,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而选取的证据!在文章中是解决的“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作者使用论据,对自己所认同的观点用各种方法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在文章中是用来分析、解决“论点为什么正确”的问题。

4.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稍加整理思路,就可以进行整篇写作。但是训练之初,不必急于让学生去写,而要让他们先从模仿开始。

学生学写议论文,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章法以至语言都能真正成竹在胸,让外来的东西,通过巧妙的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而言之,议论文起步阶段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序训练,讲求实效。作为学生作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

参考文献:

第2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引言

    “利用录音批改作文”(以下简称“录音批改”)一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何万贯先生首创,经香港及内地五个大城市的中学实验证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经何先生授权,华中师大教科院教授周洪宇博士郑重引荐,1998年春天,我们在华中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录音批改”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验和研究,整个实验完全按照何先生的设计进行操作,并力求贯彻何先生课题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何先生这一创见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的具体作法,并谈谈我们对这一实验的初步思考。

            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

        一、制订实施计划

    全学期录音批改作文5次,依次为:

    第一次记叙文,作文题是《爱唠叨的妈妈》。训练目的:让学生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第二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家的周末》。训练目的:①怎样把事情写得具体而简明;②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有详有略地写几个人。

    第三次议论文。作文题是《成功来自勤奋》。训练目的:学习用事实来证明文章的观点。

    第四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游记》。训练目的:①用移步换景法组织材料;②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

    第五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的邻居×××》。训练目的: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操作程序

    1.学生实验前测验。整个操作过程分两个组进行:一个组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称实验组;另一个组不利用录音批改作文,而用传统方法批改作文叫控制组。学生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验组与控制组同时测验,将作文纸混合装订密封,由2—3位教师同时打分,然后打出每位学生作文的平均分,记载存档。

    2.每次作文前,教师提出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3.学生作文须当堂完成,由学生科代表收齐交实验教师。

    4.教师批改办法:

    (1)总览全篇,从中挑出三四个作为重点评论的核心, 在文下加符号标注并标上①②等序号。

    (2)录音评语。教师在拟好录音提纲后对重点地方逐一评论。

    (3)评论内容:

    a.每次至少找出作文的一处优点,除鼓励之外,还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b.对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有启发性。

    c.以训练目的为主要评论内容,同时针对每位学生的主要问题区别对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3篇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六)论文获奖

第4篇

关键词:“慢慢吃” “吃慢一点” 语法 语用

一、引言

上海师范大学范开泰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一次学术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负责招待的同志对外宾说“您慢慢吃。”外宾听了之后很尴尬,结果吃饭吃得很慢。这是因为外宾把汉语对应成英语的时候出现了信息的偏差。

二、“慢慢吃”和“吃慢一点”翻译情况调查

在汉语中,“慢慢吃”或“慢吃”和“慢走”一样,都寄托了说话者的美好愿望,表达的是一种祝福。我们都知道“慢慢吃”和“吃慢一点”是不同的,但是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或许并不能正确、完整地传达信息。网上流行的几种自动翻译软件,其中“百度、有道、Google、必应”都将“慢慢吃”和“吃慢点”翻译成“Eat slowly”,而且只有这一个义项。海词软件翻译成“Take your time”,爱词霸翻译成“Eat slowly,Take your time, Enjoy”。笔者认为只有爱词霸翻译的是全面、正确的。因为“慢慢吃”有时也用来表达“吃慢一点”的意思,可以翻译成“Eat slowly”。范开泰先生提到的事例中应该翻译成“Take your time”或者“Enjoy(your meal)”。如果外宾理解成“Take your time”,一定不会尴尬的。

三、现象分析

在汉语中,有的形容词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状语位置的形容词调换到补语位置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变换前后意义相同,一种是变换前后意义发生改变。大多数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是不同的,变换之后出现第二种情况。这是因为语言具有象似性,语言象似性的主要形式是句法的象似性,也就是“一个形式对应一个意义”的趋势。(刘振平,2007:58)

关于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研究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术界大多认为形容词作状语是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的。熙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一文中指出:“由形容词构成的状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就性质来说,这种状语是描写性的,不是限制性的。”丁声树等也认为形容词的重叠式作状语表示的语义是描写动作的方式和状态。状语位置是主观性表达的语用位置,能够反映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和认识,表示情态的词语和表示事物状态的词语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因而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状语位置。形容词作状语的时候多数表示施事主语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主语具有[+意志性],表示一种主观情绪。但是,形容词在补语位置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结果的评述,具有客观性。(刘振平,2007:190;王邱丕君、施建基,1992)认为,形容词作状语,句子表达重心在动词,不在状语。而形容词作补语,句子的表达重心在补语,不在动词。

通过这些规律性的结论,我们不难做以下分析:“慢慢吃”中的“慢慢”更多地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慢”的实际意义被虚化,强调“吃”的状态是慢的、悠闲的,至于速度是不是真的慢并不在意。但是在有些特定的语境中,比如:家长对吃饭狼吞虎咽的孩子说“慢慢吃”,这时“慢”的实际语素义又会被凸显出来,这时和“吃慢一点”的意义几乎相同,只是在语用效果上前者传递出的对孩子的关心、疼惜的意味更浓厚。

当然,“慢慢吃”和“慢走”作为表达说话者的美好意愿的祝福语的用法,并不是仅仅由于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差异决定的。同样是作状语,“慢慢吃”和“慢点吃”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放在语用中进行考察,可以认为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使“慢”这个语素的意义更加虚化,但是语素“点”表示程度,反而强调了“慢”的语素义。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用“慢慢吃”而不直接说“请享用”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

四、结语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慢慢吃”和“吃慢一点”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根据语感自由选择和使用。但是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人来说,二者区分就有难度。语法和语用方面,细致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很好的注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用“对译”的方式,尤其是面对有特殊表达意义的词或词组,要尽可能采取“意译”的方式,避免语义信息遗漏或错误对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由于英语中的形容词通常作补语和定语,在汉语应该用形容词作状语的时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常常会把它放在补语位置,造出不符合汉语规范的句子或者错误理解汉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因此,如何在教学中避免这样的偏误,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蒋可心.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6,(2).

[2]刘从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位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邱丕君,施建基.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

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境创造;情感体验;创造思维

小学古诗是小学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情感。”[1]小学古诗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德莱顿认为通向优秀授课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联想,整体认识,开动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讲的角色,协调各种无意识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课讲得很好。”[2]而当前小学诗歌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我们在诗歌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含义,而且要求学生在诗歌教育中领悟其内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动与共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还原生活

赞科夫曾说:“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儿童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行为。”[3]由于古诗写于许多年以前,它的内容、情感、哲理与现代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要理解古诗特别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时,就要把古诗的内容还原到当前的生活中,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体验生活细节,深刻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创造情境

创造情境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看见或而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4]通过创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深刻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电教手段是创造情境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得出:“人们从语文信号获得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以图像信号获取得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5]新的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声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头脑中表象的揉和与交换,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

三、模仿创作

模仿创作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绘画形象表现意境。陶行知曾说:“小孩不视便是瞎子,小孩不动便是死孩子。”[6]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还要学生动手创造出来。对于有些形象具体的意境。可以通过绘画,把诗中的景象勾勒出来,形象直观理解诗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过写小论文来体会诗意。学生读诗,自由想象,自由体会,然后用简短的话语将自己想象和体会到的情境写出来。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时,老师先提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诗句写出新描绘的美妙景象。通过讨论,学生联系到自己平时观察的,听到的,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并根据诗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充分发挥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讲述故事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教师的语调,语义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想象形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某一情境,作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因此,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动听的故事,可以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从而达到诱发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果。”[7]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互融为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学生学习理解诗歌时,讲述有关诗人世间所处时代环境、背景及诗人的经历,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五、情感体验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当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8]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诗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9]

通过这种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诗中,又回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诗句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演、游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教学诗歌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有看、有演、有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也很喜欢。

这样的古诗教学过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了新形象,使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与画面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画龙点睛”

“抓住诗歌中感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10]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对感彩浓厚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歌中饱和着的深切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以一个词扩张展到一首诗,以一个词联系到与诗有关的所有内容。“擒贼先擒王”,关键字词解决了,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整体,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单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达到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统一运用。同样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其中一种形式,也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坚持不讲、少讲、精讲,把抽象的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中所饱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注 释】

[1] 杨恒铨,何雄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1.

[2] [新西兰]德莱顿.[美]沃斯.学习革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56.

[3][9]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85.

[5]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3.

第6篇

2.巴蜀"竹枝"的酒香王子今,WangZijin

3.论抗战时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与新启蒙运动的兴起张育仁,张夷弛,ZhangYuren,ZhangYichi

4.建国初期的《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评析方勇,FangYong

5.朱熹关于封建伦理纲常"形而上学"化思想研究李禹阶,王吉平,LiYujie,WangJiping

6.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孔毅,KongYi

7."致良知"视野下的教育思想廖小波,LiaoXiaobo

8.柯勒律治眼中的知识阶层刘耀辉,LiuYaohui

9.把欢乐还给儿童——论高洪波儿童诗彭斯远,PengSiyuan

10.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沈从文《边城》解读胡灿,HuChan

11.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郭云,GuoYun

12.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石现超,ShiXianchao

13.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徐仲伟,XuZhongwei

14.人的本质及其教育立场——基于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伍雪辉,WuXuehui

15.论文科研究生教学方式的"道"与"器"郝明君,HaoMing-jun

16.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设计王剑华,WangJianhua

17.小学-初中聋校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申仁洪,王志强,ShenRenhong,WangZhiqiang

18.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李祚山,张文默,叶梅,LiZuoshan,ZhangWenmo,Yemei

19.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区域差距分析官永彬,GuanYongbin

20.论行政诉讼调解——调解制度植入的合理性史发忠,张松郁,ShiFasong,ZhangSongyu

21.法庭话语的会话活动类型之语用分析江玲,JiangLing

22.论我国民间组织设立制度之完善吕林,LǚLin

1.劳动、性别、身体与文化政治——论"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述及其情感与形式李祖德,LiZude

2.学科史写作的难度与标准——评近年出版的四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著作陈淑梅,ChenShumei

3.苏格拉底:灵魂的二重性与救赎刘莘,LiuXin

4."次道德"研究现状论析田方林,TianFanglin

5.试析鲁迅的"民主革命"观郝明工,HaoMinggong

6.法官职业化背离民主之倾向及其合理调整王晓,WangXiao

7.日本近世文论历史扫描靳明全,JinMingquan

8.西方游历小说文体与游历叙述模式的发展演变邓阿宁,DengA'ning

9.当代文本分析的理论实践之路——兼就《理论与文本的疏离》一文与王有亮先生商榷陈志华,ChenZhihua

10.文艺学中内容/形式范畴述论(1900~1949)王金龙,WangJinlong

11.君国与天下:汉赋中的天子、士僚与国家观念聂春华,NieChunhua

12.藏地祝酒诵词的民俗观念与审美李若岩,LiRuoyan

13.朱子与蔡沈《书》学异同考论陈良中,ChenLiangzhong

14.宋代四川与少数民族市马交易考述裴一璞,唐春生,PeiYipu,TangChunsheng

15.近代史札记二则——由大隈重信未刊函引发的思考徐跃,XuYao

16.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遗迹的重要发现武仙竹,肖琳,WuXianzu,XiaoLin

17.略论土家族古镇的居住环境及建筑特色朱世学,ZhuShixue

18.从权威权力到对话权力:大学管理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胡春光,HuChunguang

19.大众化背景下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探讨李茂蓉,LiMaorong

20.乌江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马文斌,文传浩,MaWenbin,WenChuanhao

21.体验的"在场"——当代旅游消费的价值取向宋真,SongZhen

22.平生治业有谁知一路唯闻唱竹枝——读王慎之、王子今《竹枝词研究》韩帅

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第六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纪要大会秘书组,ConferenceSecretariat

2.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服务城乡教育统筹周泽扬,ZhouZeyang

3.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立法问题研究陈久奎,李文海,ChenJiukui,LiWenhai

4.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思考刘敏,李文新,杨頔,LiuMin,LiWenxin,YangDi

5.职业教育法律责任问题探析——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思考阮李全,甘一宏,刘娟,RuanLiquan,GanYihong,LiuJuan

6.苏格拉底:灵魂与身体刘莘,LiuXin

7.重建,而非摧毁——对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再思考石碧球,ShiBiqiu

8.断裂的辩证法:福柯思想的反叙事性解读张秀娟,ZhangXiujuan

9.上古"改火礼"中"天时"观考论余琳,YuLin

10.荀子的"法、类"说与中国传统司法的"确定性"问题魏顺光,WeiShunguangi

11.中国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试析郝明工,HaoMinggong

12.欲望的旗帜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出路——长篇小说《风雅颂》、《教授》阅读札记赵黎明,ZhaoLiming

13.侠义的落寞:《风尘四杰》的现实关怀刘大先,LiuDaxian

14.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日本的上演与影响权五明,QuanWuming

15.《文心雕龙》的"象"范畴杨星映,YangXingying

16.理论与文本的疏离——评刘俐俐教授的文本分析实践王有亮,WangYouliang

17.浅析水墨动画片的空间意识唐忠会,龚文,TangZhonghui,GongWen

18.宋代翰林学士知贡举唐春生,TangChunsheng

19.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的农业改良——边疆服务运动中的农业生计事工考察邓杰,蒋慧,DengJie,JiangHui

第7篇

【关键词】拈连 ;综述

一、 拈连辞格的定义

拈连格最初作为具有特征的一种辞格概括到修辞格里是在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写发凡》著作中提出的。陈望道拈连定义: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汇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无论甲项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1963年出版的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设“连物”一式,实际上就是“拈连”辞格,“连物式是甲乙两类事物连起来叙说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连带地应用于乙事物方面,这样就能反映深切殷厚的情谊,就能显出特殊的形象力。甲类事物往往是具体的,乙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连带地应用的动词,一般是动作动词”。之后,学术界对拈连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关于拈连的定义,诸家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黄民裕的《辞格汇编》(1984):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拈连,又叫顺连或关连。

80年代出版的倪宝元先生的《修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这种词语的活用叫“拈连”。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1991):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

崔绍范《修辞学概要》(1993):利用特定的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的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叫拈连。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在叙述有关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拈连。

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2001):在完成一个常规陈述或描写后,违反词语的搭配习惯,将其中一个成分顺势与另一个本来不能搭配的词语进行嫁接式组合,从而产生两个相关联的陈述或描写结构。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2004):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上述学者对拈连所下的定义应该说都把握了拈连作为辞格的本质。

然而,程希岚(1984)却跟上面诸家定义不同。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认为拈连是利用一个现成的词语,或反其意或顺其意,将其局部加以变动,生发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的词语。在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修辞新例》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

7.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

8.他把党和人民对他的要求置之度外,而把他对于党和人民的要求置之度内了。

文章认为,这种“把现成的词语更动一个字而创造出新的词语,且使两者前后连用的辞格,是“新拈连”。胡裕树提出的“新拈连”定义同程希岚、吴鼎所下的拈连的定义本质是相同的。但是于树泉《“同格异称”现象一例》(1995)文中指出“组字、仿词、仿拟、反连、新拈连,并不是五种不同的辞格,而是同一辞格的五种不同说法,也即‘一格多称’。”于树泉将这同一辞格的五种名称正名为“反连”,不认为是拈连。对于这种现象,王永鑫早在1984年就提出将这种辞格命名为“仿连”。我比较同意王永鑫的观点,不认为这种辞格可以算作拈连,主张称为“仿连”。 “一是‘仿造’,一是‘连用’,较为确切地全而地表示这种辞格的特点。给一种事物命名总是要求尽可能完满地概括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二、拈连辞格的要素

修辞学界对拈连要素的研究比较少,观点也比较一致,无非就是对各个要素的命名不同。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拈连由本体、拈词和拈体组成。王勤(1995)《汉语修辞通论》写到拈连是由前项、后项和拈连词三要素构成。周春林2009年发表的《拈连的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类型》中也同样认为拈连的要素包括本体、拈体和拈词。

三、拈连辞格的类型

修辞学界对拈连辞格的分类角度各不相同。从拈词的词性角度分类的,如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常见的拈连有三种:拈动词的、拈形容词的和拈名词的。从拈连词的词性着眼,如周健民、刘善群的论文《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1994)认为拈连可分为四类:动词拈连、名词拈连、量词拈连和活用词类拈连。从拈连的表现方式分类的,如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将拈连分为反连和关连。吴鼎的论文《试论拈连》认为拈连可以分为顺连、反连、类连、音连四种。根据构成拈连的前后项的不同情况分类,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指出拈连分为自然拈连和借喻拈连。根据构成拈连间的结构关系不同分类的,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认为拈连分为谓宾拈连和主谓拈连。2004年谢英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论文《拈连辞格的构成与认定》在主谓式拈连和述宾式拈连之外又增加了状中式拈连和述补式拈连。周春林《拈连的辞格要素以及辞格结构类型》(2009)把拈连分为主谓式拈连、动宾式拈连和偏正式拈连。以拈连辞格的本质特征为标准的,如孟昭泉的《拈连辞格的分类》(1993)把拈连分为三大类:常式拈连、变式拈连和杈式拈连。

四、拈连辞格的功能

拈连具有多种修辞效果,功能丰富。修辞学界诸家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1、利用反义词的关系构成反连式,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2、适当地运用拈连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使语势一泻直下,势不可遏,同时,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心情。它形式新奇,促人联想。用拈连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拈连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进到事物的实质。

五、拈连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区别

(一)、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周永惠《拈连的结构和范围》(1992)提出一种新的辞格辨析角度――拈连和比拟的心理基础。作者认为拈连的心理基础主要是联想,而比拟的心理基础主要根植与想象。在判断这两种辞格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出各自的心理基础,并结合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1997)指出“拈连与拟物有相同之处,都涉及到两种事物。”“如果只从‘把一事物当做另一事物’或者说‘把只用于甲事物的词也用于乙事物”这些高度概括的“定义”出发,那么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作者提出新观点,要“正确的地进行辞格分析,必须巧妙地结合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指出拈连和比拟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拈连是有痕迹的移用,构成连锁式的格式。比拟是不漏痕迹的直接移用,没有拈连那样结构紧凑。

(二)、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倪元宝《大学修辞》1994从意义和结构连个角度对拈连和移就进行辨析。指出拈连所移的词是不表情状的词,不构成限定关系。

刘筠的论文《论“移就”与“拈连”、“拟人”的异同》(1998)同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拈连和移就进行区别,观点和倪元宝一致。指出“拈连不同于移就,拈连要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不限于构成限定关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了很大的成就,对拈连的定义、要素、类型、修辞效果、与其他辞格的比较、拈连构成的心理基础等方面又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表现了拈连辞格具有的语言魅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拈连的界定、分类、与其他辞格比较等仍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李阳(1988.7-),女,河北邢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词汇。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程希岚.修辞学新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濮侃.辞格比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王勤.汉语修辞通论[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倪元宝.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崔绍范.修辞学概要[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黄民裕.辞格汇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9]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J].修辞学习,1997(6)

[10]周健民、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指导 习作生活化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其对学生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甚至是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以其博大的艺术理念、深广的人文精神、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知识底蕴深深影响着学生。

一、习作教学中需要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引导职能。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组织的成败。优秀的教师能够跨出校门、深入家庭,对学生的情况做进一步了解,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另外,教师还要热爱生活,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体察生活,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中。尤其是小学生的习作教学。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习作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在丰富的学习理论知识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会充分地表达自己。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基本需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使得习作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二、加强习作教育和生活的联系

1.想要写出好的作品,就要学习蜜蜂采蜜的精神,收集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1)从生活中获取原始材料。每天都让小学生坐在课堂上,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学生自然没有很好的素材进行写作,教师同时也会感觉没有好的题目可以出。所以,要经由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可以融入生活,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制作手工、让学生家长带着去郊游、野炊等,让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点滴。

(2)把自己生活记录下来。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个本子,将自己成长历程记录下来,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定期检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对其语言表达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多从媒体中采集素材。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大多都是“用眼睛”去看,印象不会很深,要是将书中的情节或者人物描写记录下来,再看书的心态就会不一样,不但提升了读书的质量,还搜集了作文素材。

(4)树立教学融入生活的思想。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在做中学”等为主要观点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对今天的小学语文习作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所以,语文习作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让教学融入到生活,贴近生活,使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

2.改进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写作教学要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1)将教学更好的联系实际,实行开放式教学。小学写作要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将生活引入到写作的奇思妙想中,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灵动性和真实性。通过去感知、理解和领悟,体会到写作的真谛。

(2)巧妙设立生活情境,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课外阅读引进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受,之后可以鼓励学生用读后感的方式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再或者让家长带着去看适合孩子年龄的电影,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3)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齐抓共管。教育需要如此,语文写作更需要如此。学生仅靠在课堂上的构思是不够的,需要将写作意识带到生活中去,社会和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勾起学生的共鸣,只要有了共鸣,表达就不再是让学生感到苦恼的事情。其次,社会中有大自然,学生多感受、接触自然,对其写作一定会有帮助。最后,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加深对写作内容的体会。

综上所述,传统的习作教育使学生们远离了生活,禁锢了学生的个人特性,忽略了文章中该体现的人文性。所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文性”的理论作用,摒弃固有的习作教学模式,让教学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愿意主动去做书面表达,加强习作的自信,这样才能提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充分体现出习作指导的个性化、生活化以及“习作评阅”的动态性和人文性。

参考文献

[1]刘建新 作文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2]姚建忠 生活作文教学:刻录孩子成长的最初风景[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