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发展计划

科技发展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4 09:45: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发展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发展计划

第1篇

第一章“”科技发展回顾

“”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期间,坚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其中,24对棒大型还原炉工艺技术及装备等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硅材料产业为龙头,形成了新型硅光伏产业。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是“”末的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 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个(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7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应用500万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7.5亿元,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引进推广羊、奶牛等畜禽良种20余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牡丹周年开花关键技术,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和产业化水平。实施交通科技扶贫项目56个,5个贫困县的40个乡镇4.6万农户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20余万人。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5个,废水、废气排放减少20%,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有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连翘、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20万亩,重点解决了物种资源创新利用、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药材的质量。开发出了5个中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个,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

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科研院所反映问题办理周报制度,解决了制约科研院所发展的突出问题57个;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实施科技项目网上申报,规范了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评估和结题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建立专家委员会,完善了专家评审立项制度,保证了科技项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尽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资源和能源消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2%,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不少工业企业还是零专利。三是科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既懂科技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四是科技投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仅为1.63%,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不能满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省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间在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同时推动了技术进步与转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三是我市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时期,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为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运用新模式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我市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一批国家、省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强的内生动力。

二、挑战

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科技资源流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规划理念

一、基本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与部署,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精神和创新型建设的需要,编制此规划。

二、基本定位

本规划是一项科技创新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一项政府规划。

三、规划理念

一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一条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一个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核心。

一个面向:面向“十二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

四个支撑:为市建立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市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市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市汇聚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章 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一)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见附表),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培育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3~5个。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1~2个国家重点学科。

(六)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总体部署

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轴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和发展思路,攻克66项关键技术,以产业集聚形式及技术创新优先为原则,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花卉及林果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蔬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施五大科技工程,突破18项关键技术,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社会发展领域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攻克8项制约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

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为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施50个重大科技专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保持科技竞争优势。

第五章 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工业科技

(一)装备制造业

1.发展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企业在我国同行业中居龙头地位,在国家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集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及设备成套为一体的明显优势。拥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1家,以其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体系。

“”期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年,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0亿元。

2.发展思路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核心制造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依托,重点发展矿山重型装备、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节能装备、运输装备、材料加工装备六大领域。壮大配套产业,实现由单一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由产品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变、由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由装备制造向装备设计转变,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其中国际名牌产品3~5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开发60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套装备;年申请专利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到2015年末,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发内容

(1)矿山重型装备

关键技术1大型高效提升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大型多绳缠绕式提升机的双机同步拖动技术;活动卷筒离合装置结构动力学及液压自动控制技术;盘型制动闸控系统的恒减速可靠性技术;大功率新型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调速拖动控制应用技术;提升机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等。研发最大拖动功率单机6000kW、双机2×5000kW、提升速度18~20m/s的大型高效提升机。

关键技术2大型旋回破碎机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旋回破碎机的破碎腔型优化;整机数字智能控制及故障检测技术;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设计;滑动轴承运动及机理;物料破碎性能分析的研究等,分析不同种类,粒度物料对破碎机生产性能等重要参数的影响,为破碎机系列化,产业化提供依据。研发功率700kW、生产能力300~1800t/h的大型旋回破碎机。

关键技术3超细碎高压辊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辊压耐磨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艺;超细碎(粉磨)工艺系统节能技术;进料、辊缝调节技术;辊面延寿技术;高压辊磨机关键件如可调进料装置、行星减速器、主油缸的制造技术;高压液压系统试验技术;辊压破碎机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功率≥2×1600kW、规格≥Φ1800×1600mm的超细碎高压辊磨。

关键技术4特大型自磨及球(棒)磨研究开发

针对各种矿物进行粉磨工艺及粉磨参数试验,设备选型及合理匹配,矿物性能试验方法,磨机参数对出料粒度的影响,磨机参数对分级粒度和分级效率的影响,磨机的机械强度、传动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Φ12.2×11m自磨机、Φ7.9×13.6m溢流型球磨机、Φ4.7×6m水煤浆棒磨机。能耗降低5~10%。

关键技术5大型高效过滤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物料性质的分析、脱水性能实验;过滤介质的适应性技术;滤盘直径10m以上整体滤盘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免维护结构分配头及中心轴的结构及内部流道设计制造技术;分配头耐磨材料的试验;大型扇形板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及过滤机整机节能技术研究等。研发出料水分低于13%、处理小于200目的赤泥物料达到300~400kg/m2·h以上的大型高效过滤机。

关键技术6特大型矿渣立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加载系统和碾压技术;磨内流体质量、动量、流量仿真模拟,选粉机调节产品细度仿真模拟技术;关键件有限元热应力计算分析;耐磨件材料和工艺;液压操控和实时监控技术;矿渣粉磨系统研究等。研发磨盘直径5700mm、功率4800kW、生产能力160t/h的特大型矿渣立磨。

关键技术7特大型回转窑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大跨距三档筒体支承技术;托轮轴承组小长径比不刮瓦滑动轴承设计技术,双传动变频调速驱动技术;双液压挡轮装置技术;窑头、窑尾薄片多层复合式密封技术;关键件的制造技术研究等。研发Φ6.2×92m、功率2×1050kW、生产能力500t/h的大型回转窑。

(2)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

关键技术8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研究开发

研究人机工程技术;低排放柴油机电控技术;电控液压分动箱、差速锁、动力输出技术;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技术;电控悬挂技术;四轮制动结构及控制技术;开发带同步换向传动系和动力换向和部分动力换挡传动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400马力产品,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及其变型产品。

关键技术9工程机械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的数字化、集成化设计制造技术等,开发通用核心部件,不断完善产品系列,提升柴油机、箱/桥、结构件、液压件等内部配套能力。提高产品安全、可靠、经济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满足市场需求。研发沥青再生、路面刨铣等路面施工机械。研制振动频率46Hz、振幅0.62mm的压路机,1.6m3挖掘机,169kW推土机。

关键技术10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开发

开发机具田间转弯、对行、卸粮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一次作业同时完成玉米果穗摘收、升运、集箱和秸杆切碎还田,研制功率≥150马力、生产率7~18亩/h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块茎类作物识别及挖掘技术、输送分离技术和除秧技术,研制马铃薯(甜菜)联合收获机等。

(3)动力机械

关键技术11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概念和总体设计技术;系统匹配技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高效增压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油气混合优化及缸内燃烧优化技术;低负荷进气温度预热技术;关重件强化设计技术;关重件精确铸造、高效加工技术等。自主研发3800kW、排放符合IMOTierⅡ法规的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2工程机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通过采用成熟四气门技术,进行油气匹配和高压喷射技术(喷射压力大115MPa)以及增压器优化匹配、曲轴强化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改善低负荷扭矩特性,降低排温、排放,自主研发430kW、排放符合EPATierⅣ法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3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研究开发

立足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装载机、压路机、推土机、叉车及中型发电机组等配套市场,提升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技术、大扭矩技术、低负荷性能改善技术,突破技术性能先进、节约能源的农机、车辆的大功率新型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研发15~400马力、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

关键技术14汽油机研究开发

保持小排量汽油机研发优势,在大排量和特种机上取得新突破。重点研究发动机性能匹配技术;电喷技术;活塞喷射冷却技术(背部冷却);双拨叉轴技术;高刚度的曲轴箱体制造技术;双凸轮轴带卸压技术油气分离技术等。研发功率:19/7000(kW/r/min)、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新能源燃气发动机并产业化。

关键技术15大型燃气发电机组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低浓度管道瓦斯安全输送控制技术、气体发动机热电冷集成系统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自主研制低浓度(燃气浓度≥8%)瓦斯安全发电装备,实现气体发动机热电冷联供。

关键技术16绿色混合动力发动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双燃料混合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突破发动机双燃料切换、替代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燃油消耗率60~100g/kW.h、燃气消耗率0.13~0.18g/kW.h的双燃料发动机。

(4)节能环保装备

关键技术17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

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无机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用于二次燃料的燃烧器技术,分解炉设计制造技术,旁路系统研究等,并研制日处理垃圾500吨相关工艺装备。

关键技术18褐煤提质、堆浸提金新工艺及装备

重点开展各种煤质在不同温度、水分、压力、成型等工艺条件变化下高压成型煤的热效率、强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改善状况研究;不同压力、转速、水分、粒度变化情况研究;矿石在实际破碎中的裂隙发育程度、以及筑堆后的矿堆渗透性变化规律研究;装备传动方式、进料形式和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生产能力7~15t/h的褐煤提质装备,生产能力60t/h的堆浸提金装备。

关键技术19余热利用发电技术及装备

重点开展水泥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硅冶炼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玻璃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石灰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制定出余热发电设计规范;第四代篦冷机等条件下的高效余热利用技术;低沸点工质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研究等。形成余热利用发电先进工艺和成套装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实现以上领域的工程总成。研制10MW以上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系统并实现工程示范。

(5)运输装备

关键技术20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及耐久性、雪地车的人机工程学、整车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发动机及动力传输系统的布置、车架材料及焊接工艺性能研究等。研制车速60km/h、800cc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21专用车辆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面向特殊应用的整车匹配及性能优化,车辆轻量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排放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垃圾车、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车辆,逐步将汽车发展成为我市真正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技术22重型轨道车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动力选型、布置及其传递方案,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单元制动、逻辑单元控制、自动报警等技术;关键部件转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轨道车传统的一、二系悬挂和减振系统改进,优化车体结构,控制车辆噪声,提高乘座的舒适性。研制522kW、最高运行速度132km/h的重型轨道车。

(6)材料加工装备

关键技术23钢铁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大吨位转炉寿命;大吨位转炉复吹和自动吹炼技术;热连轧工艺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AGC,板形控制,宽度控制);大吨位转炉、大型宽厚钢板轧机、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管材矫直机、冷轧薄板矫直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研发220t转炉、100~200mm×3500~4800mm宽厚钢板轧机、宽度≥1750mm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等。

关键技术24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开展冶炼工艺技术及铝板带、铜板带热连轧和冷轧、冷连轧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开发Φ4.5m以上规格的大型铜冶炼炉,并开发锌冶炼炉和硅冶炼炉;研制1850mm铝板带、1300mm铜板带热轧机、热连轧机和冷轧机、冷连轧机,宽度大于400mm、厚度0.05mm以下的铜箔压延设备以及加工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这些装备中充分体现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技术特征。

关键技术25 大吨位节能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600吨/日至1000吨/日规模的大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开发适合大吨位浮法线的全氧燃烧、余热发电等环保新技术,提高原料、燃料等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浮法玻璃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26玻璃深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玻璃深加工设备,包括玻璃钢化、镀膜、夹层、中空、自洁、防水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究APCVD生产FTO玻璃时反应器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机组、TCO玻璃镀膜机组,突破国外公司对先进LOW-E镀膜玻璃设备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TCO玻璃的商品化生产。

关键技术27高效、节能多晶硅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48对棒还原炉内气态物料流场、温度场以及多晶硅生长D-I-V曲线;研究48对棒还原炉的启动、运行、停炉等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供控电设备等硬件研究制造和系统软件开发;研究48对棒还原炉结构和设备制造方案,包括底盘的密封、绝缘结构和材料选择;还原炉能量综合利用工艺方案;开发48对棒还原炉,能耗降低20~30%。

(7)重点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28现代设计技术

应用CAD/CAE/CAPP/CAM/PLM技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开发装备寿命评估和可靠性设计、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虚拟设计及3D仿真技术;建立面向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据库、标准库和知识库,构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技术标准、加工制造等环节为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提高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技术29先进制造技术

面向行业开发先进的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材料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开发冶炼、铸造、锻造缺陷检测及防止技术;研发关键件制造工艺,形成典型零件的高效加工工艺、特大型零件的分体加工及装配、焊接工艺及热处理技术;开展零部件品质检测手段及方法、整机性能试验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检验仪器及设备、试验装置等。

关键技术30节能减排技术

开展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案、新型机床及控制节能技术研究,采用新型水基冷却液、清洗液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制造;通过装备运行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化确定装备的主参数和设备间的参数匹配;开发装备的节能拖动及控制技术、动力传递性能的优化和匹配技术。

(二)轴承产业

1.发展背景

轴承是的特色产业,是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轴研所是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轴承技术研究所、全国轴承行业技术归口单位。LYC轴承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用途覆盖面广、品种齐全、产品尺寸最大的制造企业。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专业(方向)。年全市轴承企业2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2.发展思路

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轴承、汽车轴承、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等;研制数控磨床、高速磨床、精密冷碾扩机等轴承加工装备。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基础上再创新,提升高端轴承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形成轴承产业集群,拉长轴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系列1~2个。开发12项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年申请专利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件。到2015年末,轴承行业形成轴承生产能力3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大型、特大型、精密轴承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的地位,建成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制造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31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设计;轴承密封技术;轴承零件加工新工艺方法;轴承试验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时速≥100km、使用寿命≥80万km、可靠度99%的城轨车辆轴承。

关键技术32汽车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涡轮增压器轴承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工艺装备、检测技术等研究。研发使用寿命≥25万km的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50万km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转速≥10万转/分钟、耐高温600~700℃、使用寿命10~15万km的涡轮增压器轴承。

关键技术3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解决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专用轴承的精密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高精度大型专用轴承的系列化核心技术;研发立车工作台主轴轴承、落地铣镗床主轴轴承、龙门镗铣床铣头C轴轴承、重型卧车主轴箱轴承等大型专用轴承,精度P4、P2,DmN值达到2.5×106mm·r/min。

关键技术34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包括1.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和发电机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辅机轴承、应急柴油机轴承,大型水电站起闸机轴承,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承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使用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

关键技术35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森吉米尔轧机轴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规格冷热连轧和涂镀层生产线轴承,大型板坯连铸机轴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轴承、大型高炉风机轴承以及有色金属高精度轧机轴承,有色金属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轧钢120万吨的大型薄板冷热连轧线轴承,速度120m/s的高速线材轧机轴承。

关键技术36大型施工机械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断面土压平衡、水泥平衡和硬岩盾构机轴承,大型挖掘机轴承,大型压路机轴承,大型工程车辆轴承,道路再生机轴承,大型履带吊轴承,全路面起重机轴承,架桥机轴承,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5000h,可靠度趋近100%的盾构机轴承,使用寿命≥30000h的水泥主磨机轴承。

关键技术37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技术;轴承降噪技术;轴承试验方法;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研制转速80~120r/min、端面跳动Sia≤0.025mm、平面度0.03mm的第三代医疗器械(CT机)主轴轴承。

关键技术38轴承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速磨削技术,CBN砂轮磨削技术(CBN砂轮的制造技术、修整技术、磨削冷却液),外表面磨削砂轮自动动平衡技术,快速消除内表面磨削空程的技术,磨削过程控制技术、轴承套圈冷碾扩轧制原理与工艺技术等;开发表面粗糙度Ra0.1~0.2μm的数控磨床、磨削线速度45~60m/s的高速磨床、Φ100~300mm精密冷碾扩机,研制轴承检测仪器与设备。

(三)新材料

1.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市的优势产业,产业链基本形成,集群效应凸显,在硅材料、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电子玻璃、高分子材料、超硬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年,材料生产企业352家,其中,新材料企业165家。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

2.发展思路

开发新型材料,提高传统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拓展其应用领域。依托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合金材料、硅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节能降耗,使成为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新材料产业技术中心。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新型材料50种,申报专利1000件以上。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新建15个各类研发机构,把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合金材料

关键技术39铜及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无氧铜的提纯及熔体纯净化技术、铜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定向结晶铜超细丝生产工艺、高精度超薄铜带材精度控制技术、高性能铜带残余应力控制技术、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强化技术;开发高强度异型铜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Cu-Ni-Si、Cu-Cr-Zr系)、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Cu-Cr-Zr)及其辅件铜材。

关键技术40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铝土矿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技术;研究电解铝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超大型预焙槽生产关键技术,铝合金半固态铸造成型工艺技术,连铸热轧铝板带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发用机、汽车、轨道客车、船舶、集装箱等专用高精度工业型材和建筑装饰型材;研究铝土矿尾矿、氧化铝赤泥和铝加工废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1钼钨及钼钨产品研发

研究钼选矿和白钨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滑石型钼矿选矿技术,钼冶炼脱硫、烟尘处理新技术,稀土钼钨制品的制备、钼箔的轧制、钼钨掺杂工艺、二钼化硅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钼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产品,全面提高钼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复垦、绿化和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2钛及钛产品研发

研究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合金熔炼加工工艺、加工成型、无损检测、成型焊接、机加与表面处理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钛合金新品种如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铸件、高尔夫球具用系列钛合金、医用钛合金开发、手表表壳用钛板材等,替代进口。研究电解法制备海绵钛技术。

关键技术43特种钢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研究特种钢的化学成分、冶炼及铸造、热处理工艺,攻克非金属夹杂物过多、夹杂物的构成及分布不均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核电、轴承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超超临界钢、耐热钢、高温钢、军甲钢、无磁钢、渗碳钢、不锈钢等特种钢,填补国内空白。

(2)硅材料

关键技术44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纯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功率电子和功率集成元件用3〞-8〞FZ级多晶硅生产技术;超纯多晶硅块料、棒料高纯清洗包装技术;24对棒及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和多晶硅生产成套自动控制技术;研发高纯氯硅化合物(TSC)生产系统和多晶还原生长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SiCl4氢化技术;光伏级高品质低能耗定向凝固铸造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多晶生产副产品SiCl4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晶硅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技术45单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8"、12"硅单晶成套生产技术,包括8"、12"CZ法和MCZ法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生长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和外延片加工工艺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质量检验技术;6"、8″太阳能级硅单晶、硅片生产工艺(节能、提高质量和成品率等)新技术研发;6"、8"重掺杂(B、Sb、As)工艺技术;6"TEOS背封抛光片的生产工艺;异变绝缘硅片生产技术。

(3)新型耐火材料

关键技术46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节能铝电解槽用碳化硅基材料高致密技术、炼铁高炉用大型碳化硅风口组合砖制备技术、煤气化炉耐火材料综合长寿技术、焦炉用硅砖高导热技术、非晶合金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制备技术以及Hismelt炼铁技术用Cr2O3-Al2O3耐火材料抗剥落、抗侵蚀技术。

关键技术47新型节能及环保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化学法制备高温氧化铝、氧化锆晶体纤维技术,气凝胶制备纳米结构隔热材料技术,轻质材料微气孔技术,RH精炼系统、大型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无铬化技术,高温烟气过滤除尘材料耐高温技术,环保型炮泥制备技术,氟含量<2.0%的低氟和无氟保护渣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48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高效连铸用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塞棒材料的结构复合技术,冶金用透气材料透气孔道一体化复合技术,保温电解槽低导热层状复合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碳化硅高温过滤器孔径控制技术,过滤高温金属熔液杂质作用的泡沫材料制备技术。

(4)特种玻璃

关键技术49特种玻璃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在线多种彩色膜热反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开发Low-E玻璃深加工技术;特种玻璃开发和研发能力中试平台建设;超白玻璃生产工艺研究;信息显示基板玻璃及太阳能光伏玻璃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5)新型化工材料

关键技术50精细化学品开发

着重研发高纯度电子级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六氟化钨、氟代烷基膦酸锂等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制氟电解槽腐蚀控制技术、多塔串联连续低温精馏技术、高纯度气体微量杂质分析技术、钢瓶预处理及洁净灌装技术。

关键技术51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

以聚氨酯、聚双环戊二烯、改性尼龙、均聚PP基复合材料、大型风电叶片用新材料、矿用提升机抗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着重进行其配方、工艺及成型技术研究。

(四)新能源

1.发展背景

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年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达45.6亿元,相关企业31家,已建成光伏发电示范工程2个。以尚德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230MW。风力发电形成了电机、叶片、轴承、锁紧盘等关键件研发与生产配套能力。生物质能建设方面,全市户沼气总数达到34.56万座,总池容达到5.6万立方米。已建成2个应用生物质能技术的生产企业。

2.发展思路

发展新兴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依托重点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风电技术,逐步实现装备成套;开发生物质能技术。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20项以上,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各类研发中心20个。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

关键技术52材料及光伏技术研究

研发硅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新工艺,控制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研发大规格、高品质ITO靶材(纯度纯度≥99.9%,相对密度≥99%,电阻率≤0.2×10-3Ω·cm)高性能、低成本AZO靶材(纯度≥99.9%,可见光透过率≥80%,红外光反射率≥75%)的制备技术。开发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镀膜(方块电阻≤15Ω;加权透过率≥81%)技术。

关键技术53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

研发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包括新型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工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和非真空制备技术;研发350F-3000F系列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为核心的并网发电应用技术。

(2)兆瓦级风电

关键技术5电叶片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对进口材料性能的分析,积累基础数据,构建材料有关数据模型,研制适合风电叶片的新型材料;研究风电叶片在潮湿、高温、强紫外线、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改善性能,优化整体结构设计,延长叶片使用寿命。

关键技术55锁紧盘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利用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对锁紧盘的结构、强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其使用寿命;研发数字化加工新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3)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

关键技术56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动力电池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等技术,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模块、充电系统;研发连续化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工艺;研发自动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构建生产车间的MES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4)生物质能

关键技术57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沼气低温发酵技术;二氧化碳/氢气、甲烷/氢气等混合气体分离以及氢气的贮存方法;开发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和黄连木籽、油桐籽等油料林木果实,采用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新技术;研究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新工艺,实现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分离,提高酶解效率及发酵强度,并提高工艺附加值。

(五)信息产业

1.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发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污水处理工程智能化设计软件、日照采集分析软件等400多项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的软件成果,现有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

在两化融合方面,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程度、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等处于国内先进行列,4C技术普及和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单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达100%,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了10%。

2.发展思路

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数据处理、行业电子商务、动漫网游、动漫手游等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大公司到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面向工业、农业、物流等领域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开发平台软件30余套,尤其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研发高效、智能控制等嵌入式系统500余套;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传感技术及其产品30种;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外包收入年递增50%;呼叫中心座席规模达到2万个;力争建设物流、畜禽、轴承等行业的全国数据存储中心,耐材、物流、钢质办公家俱等行业电子网站,信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软件

关键技术58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59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面向离散型企业的车间MES系统,大型数控装备的控制软件,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软件,制造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软件;开发面向流程型企业的过程控制组态软件,过程仿真软件;开发嵌入式农机机载控制终端;开发小麦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模型及智能系统等;开发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硬件

关键技术60硬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高灵敏度传感器、数字程控交换机、VOIP系统平台、NGN核心业务平台、长寿命智能型光电连接器、无源光器件、节能型CO2保护焊电源、RFID车载终端、钢丝绳质量在线检测仪、指纹安全产品、智能仪表(智能流量记录仪、圆度仪等)、移动通讯直放站传输设备等。

3.制造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61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集团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面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制造企业实施4CP/2E集成应用技术的二次开发,研发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组件技术、端到端的协同技术,动物溯源RFID耳标技术,“感知”工程推进中的数据及关键技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

(六)生物医药

1.发展背景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兽药生产方面,组建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研发能力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20万亩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中药中间体提取分离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2.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生物防治四个领域,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巩固兽用药品生产及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10余种重大疾病和常发流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盒,研发出3~5种急需高效的新特药生物制剂产品;中草药的有效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获得5~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用药新技术、新方法;建立4个市级重点生物材料研发中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生物防治

关键技术62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针对病原体的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开发出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疫苗和保护性抗体等生物产品,提高市应对突发生物事件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流行的水平。

(2)生物制药

关键技术63生物制药研制开发

利用靶标发现技术,进行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的研究,发展“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研发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设计合成创新型药物。

(3)现代中药制药

关键技术64现代中药制药研制开发

开展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提纯和复合改良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药用药特点的方法途径,如中药缓释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新型透皮吸收技术等,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新型复合中药剂型制备技术,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4)新型酶制剂

关键技术65新型酶制剂研制开发

利用生物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基因改造和诱变育种研究,调整酶制剂产品结构,建立1个适合市工业和农业实际需求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制备得到2~3种性能稳定、高产高效的产酶菌株;发展新型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提高酶的纯度,改进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增强酶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特异性;扩大酶制剂的应用范围,改善酶的活性,提高酶产品档次。

(5)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

关键技术66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研究开发

依据生物相容性机理,利用生物导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技术,研究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等。研发仿生学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材料、治疗医用辅助材料及功能部件等。

二、农业科技

(一)发展背景

“”期间,市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栽培技术、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5.14万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独具特色,偃展、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洛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跻身于河南省前列,洛椒系列辣椒是全国四大辣椒品牌之一,旱作农业等配套技术研究优势明显。肉类总产量23.3万吨,禽蛋总产量13.7万吨,奶类总产量41.1万吨。

(二)发展思路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为中心,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花卉、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调控技术研究和旱作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农业循环技术研究;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专家系统和网络平台,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三)产业目标

到2015年,选育15~20个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单产较“”提高10~15%,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引进畜牧优良品种15~20个,肉牛、肉羊等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选育3~5个林果新品种,引进林果新品种30余个。培育8~10个牡丹、芍药等花卉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10-15项。

(四)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主要农作物、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

关键技术67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利用优异种质材料做亲本,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选育出适合黄淮旱作麦区种植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选育出适合黄淮高产灌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

关键技术68玉米新品种选育

利用国内玉米优异种质、外来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玉米资源创新和杂优模式研究,选育高产、稳产、多抗、耐密、适应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产量达到12000kg/hm2。

关键技术69甘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利用二倍体野生甘薯资源及国外优良的亲本资源,以淀粉加工类型、鲜食类型、特用类型(紫薯、黑薯)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有性杂交、集团杂交、系统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甘薯新品种。鲜薯产量37500kg/hm2,薯干产量12500kg/hm2,淀粉产量9000kg/hm2。

关键技术70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国外抗热、高病、耐低温、耐弱光、耐贮运蔬菜种质资源、,结合航天搭载、多倍体诱变等先进育种手段,、选育高产、抗病、适宜保护地栽培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

关键技术71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马铃薯野生基因种质资源,采用细胞工程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耐逆等性状,创制优质、多抗、适于不同用途的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2个,品质达到鲜食或加工专用标准,抗当地二种以上主要病害,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关键技术72旱作节水高效型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

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以降低粮食生产综合成本、提高水份生产效益为目标,分析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集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土壤墒情监测与适时灌溉预报技术等,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2.特色花卉及林果

关键技术73牡丹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筛选国内外牡丹、芍药新品种,尤其是晚(早)花、特(早)晚花材料,重点开展芍药属内组间、种间、野生种与园艺品种之间的远缘杂交,探索远缘杂交技术,提高远缘杂交结实率与发芽率;开展牡丹、芍药诱变(物理、化学)育种与倍性育种、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导入的技术研究,培育适合不同用途的牡丹(芍药)专用新品种。

关键技术74牡丹容器栽培技术研究

在设施条件下,筛选适宜于容器栽培的牡丹品种、基质、容器、营养液及综合栽培技术,培养不同规格(矮生型、中高型、高大型)的用于促成栽培或抑制栽培以及其他用途的优质苗木,实现牡丹周年供苗。

3.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

关键技术75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培育奶牛、肉牛、山羊、绵羊等动物新品种。以南阳牛、郏县红牛、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地方良种为研究对象,探索动物的繁殖规律和机制,建立新的繁殖方法和快繁新技术。使奶牛群体305天泌乳量由目前的4000-5000公斤提高至6000-7000公斤,肉牛胴体率提高至65%,肉羊产肉率提高至45%左右。

关键技术76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控技术研究

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有代表性的发病猪群病料,应用RT-PCR技术对扩增各分离毒株的主要功能基因片段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全面了解地区PRRSV的基因类型、发病特征和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应用PCR技术对PRRSV阳性病料进行检测,了解其与猪瘟、伪狂犬病、流感等重要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建立完善的PRRS防控和监控体系。

4.农产品深加工

关键技术77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利用喷动床和微波干燥技术,研发大宗粮食高效低成本干燥技术、小麦变性淀粉加工工艺;甘薯精白粉丝加工工艺;分析淀粉纳米化及纳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特性,研究纳米淀粉制备技术、纳米淀粉粒度效应表征及试制、微细化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大宗粮食干燥成本降低10~15%;小麦变性淀粉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关键技术78畜牧养殖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以牛乳为原料,研发ESL乳、低乳糖乳、免疫乳、中式双蛋白奶酪、微生物凝乳酶制剂及基因工程凝乳酶、高活性乳酸菌发酵剂和产胞外(荚膜)多糖乳酸菌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以鸡蛋为原料,研发卵磷脂、卵黄高磷蛋白、蛋黄抗体注射液、溶菌酶、蛋清寡肽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研发猪血血球和血浆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79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果蔬高效低成本脱水干燥技术,大樱桃、金珠果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朝天椒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红色猕猴桃果酒加工技术,新型天然果蔬粉生产技术的研究。

关键技术80特色创意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筛选适宜制作干花、保鲜花的牡丹品种,研究牡丹干花、保鲜花加工工艺;通过研究牡丹开花与衰老过程中挥发油的代谢机理和牡丹种子籽油超临界萃取工艺,研发牡丹花精油、色素提取技术,进行牡丹系列化妆品开发;研发功能性无盆迷你果蔬园产品。黑红薯薯条(片、泥)旅游休闲小食品。牡丹保鲜花的观赏期达到3年以上,包装储存期达到5年以上。

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关键技术81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处理技术,颗粒饲料、兽药载体、花卉肥料等产品的加工工艺,玉米秸秆粉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蚯蚓处理玉米秸秆关键技术,结合玉米秸秆精粗颗粒饲料对反刍家畜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影响研究,开发优良玉米秸秆饲料产品。

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82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重点开展成灾机理、流行规律、病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病虫抗药性等研究,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完善早期监测和预警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市农业生产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以生态调控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农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83农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农业信息综合管理数据库;面向主要农作物、牡丹、蔬菜和畜禽,研发适合市自然环境条件的高智能种养专家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预警与管理技术;开发农产品条码与电子标签(RFID)、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农田基本信息解析与决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长与产量关系模型;奶牛数字化精准养殖技术等。

三、社会发展

(一)发展思路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把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放在优先位置,把“感知”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宽松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84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照明节能技术开发,煤的气化、多联产及清洁利用技术,石油、天然气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燃气汽车用气的相关技术。

2.资源环境

关键技术85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可生化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工业密集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PM10控制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畜禽养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与利用集成技术;铝土矿冶炼产生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86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关键技术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重大工程和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结合修复金属污染土地技术。

3.医疗卫生关键技术

加强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87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

关键技术88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治技术,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

关键技术89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及产品。建立食品企业标准信息跟踪服务与安全预警系统的相关技术。生物安全保障中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

4.公共安全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煤矿、化工、冶炼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

关键技术90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

关键技术91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煤矿中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化工、冶炼等有毒有害危险行业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

关键技术92城市管理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技术,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新技术,研究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系统的相关技术。

四、科技服务

(一)发展背景

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专业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期间,累计实现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2%,现有专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1500人。

(二)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服务网络,培育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市科技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集成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科技咨询业

到2015年,科技咨询机构超过50家,年服务性收入达到50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高级咨询师达到1000人。

2.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

到2015年,“四技”服务活动机构达到100家,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专利服务机构发展到10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专利服务年收入超过500万元;设立涉外专利机构1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1~2家;建立专利技术信息推广平台,实现服务手段网络化和自动化。

3.科技孵化器

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1500家,在孵项目达到2000项以上,吸纳就业人员10000余人,自身服务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4.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覆盖九县六区;面向优势产业建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生产业

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制造资源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生产活动的高效运行。到2015年,全市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培育50家科技型生产业企业。

6.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轴承设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到2015年,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7.创新服务平台

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2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0家。

(四)关键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93资源共享管理的平台软件开发

关键技术94数据库数据自动采集、传输、集成、对接和共享技术开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

1.健全科技领导组织体系

强化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2.成立科技专家委员会

面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成立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分设24个专业委员会,建立科技咨询网。专业委员会专家承担我市重大产业技术需求、产业发展战略、重大关键技术等咨询和论证。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继续开展对市级有关部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科技工作的纵向联动机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考核。

二、加大科技投入

1.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市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2.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15年,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

3.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15年建立5~7家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为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500亿元。

4.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并协助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到2015年,争取实现5~8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三、人才保障

1.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过程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项目单位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之成为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载体。

2.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到2015年,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争取培养中原学者2~3名,科技领军人物10名,科技创新团队8个。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申请的补助力度,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到2015年,培育专利优势企业15家,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

2.实施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3.发挥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制造业品牌,优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制造业品牌,推进“制造”向“创造”转变。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品牌,加快名优产品开发。做专做精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建出口品牌和国际品牌。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加强学产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到2015年,要重点实施2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在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的基础上,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评审、异地评审、会议评审相结合,科学选项立项。加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50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凸现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

七、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面向我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2篇

今天,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局20*年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集团的科技工作,表彰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年的科技工作任务,号召全集团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为打造集团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20*年,集团紧紧围绕“以技术求发展,靠创新增效益”的方针,结合目标市场的技术需求,深入开展“特色、应用、储备”三个层次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有一些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集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集团党委和集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刚才,*总工程师对全集团20*年度的科技工作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全年的科技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集团各成员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20*年集团科技工作再创新局面、再上新水平。

下面,我就全集团的科技工作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企业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

当今社会已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其中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最为深远影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的现代化。

经济的全球化体现在市场和生产的全球化两个方面。目前,许多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在世界不同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在全球范围寻求零部件供应商和专业化服务支持,借助世界各地的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运作整体效率。计算机、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高度发展,使全球范围各种资源的跨地域流动更为便捷,正如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一段描述:“鼠标轻点,今天的企业几乎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采购所需的物品与获取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呈现出以创新为动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的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特点。美国的信息产业已占GDP的40%,服务业已占GDP的75%。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竞争方式和发展思路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知识资源的价值正不断提升,并成为许多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企业间竞争不再依赖价格战,只有那些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如国内著名的海尔集团就是靠创新取胜的。96年海尔的发明专利是262项,到20*年已增加到800多项,成为我国专利数最多的企业;与此同时销售额也从96年的61.8亿元,增长到20*年的800多亿。无数事实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获胜,必须成为创新型企业。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者必须有创新的眼光、创新的魄力和创新的组织能力,要将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领先半步就是效益。要善于发现市场增长点和潜在的利润,敢于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努力成为创新的主导者、倡导者和领导者。

二、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面对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集团公司在“十五”初期就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在科技工作*公司与服务公司要整体协调发展。从分开分立之初提出的“1678”总体发展框架,到《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中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将20*年作为全局的“打造优势年”,这就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集团,要在打造优势年活动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打造集团竞争优势,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目前,集团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类别较全,涉及机械、电气仪表、计算机、石油储运、情报翻译、石油化工、油田地面等技术专

业7大类,技术专家1人,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项目经理859人,其中一级项目经理248人,居同行业之首。在核心技术与配套施工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地面建设、化工建设、球形储罐和立式储罐、钢结构工程、长输管道、输变电工程、路桥工程、压力容器制造和防腐产品预制、住宅小区开发等核心技术及配套施工生产技术。各成员企业已累计取得国家实用专利42项,形成了以125米火炬吊装技术、1万立方米球罐安装技术、10万立方米大型立式储罐安装技术等为代表的35项技术专长。在集团的主营业务中,管道施工配套技术、石油工程施工配套技术、化工石油工程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大型储罐(包括立式储罐、大型球罐)施工技术、大型设备安装技术、高等级路面施工技术等均处于国内中上等水平。

(二)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在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集团*多名职工中,共有专业技术干部*人,中级职称*人,高级职称*人;人均年创效最好水平*元(20*年)。由此可见,集团在人才总量、结构及创效能力方面,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存在很大差距。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电气仪表自动化安装调试技术、防腐保温技术、桥梁施工技术等方面,集团仅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且常规技术在施工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科研开发能力相对薄弱,新的核心技术研发进展缓慢;具有前瞻性、储备性和原发性的研究课题较少,对主营业务拓展延伸的研究还不够。在人才激励、培养和引进上相对滞后,部分企业对科技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中应研究和深化的几个问题

科技创新工作一定要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1、将科技创新与培育集团EPC总承包功能相结合。开展工程总承包,实现设计、采办、施工一体化,是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集团的工程设计能力一直很薄弱,天宇公司仅拥有建筑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和公路工程设计丙级资质,各类工程设计人员配备不足,还不能独立承担较大型施工项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开展EPC总承包的进程。我们要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资质的专业项目为指引,提高设计资质及能力,拓展设计范围,努力构建集设计、科研、现场服务于一体的工程设计研究院。另外,也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建立联合体的形式,与国际工程公司、油田设计院等企业联合对工程项目实施EPC总承包,实现合作双赢,优势互补。

2、将科技创新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都有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过程。由于基建行业社会化程度高,进入的技术壁垒比较低,导致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或产品的比重,提升潜在进入者的壁垒,获取竞争优势,扩大企业获利空间。

3、将科技创新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虽然集团经济总量较大,但创效能力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研技改的能动作用,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价值功能系数,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降低材料消耗和能耗,努力使企业定额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

4、将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集团各成员企业在多年的施工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技巧和诀窍,这些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最直接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防止员工离开企业时,知识也离开了企业,应将这些存放在员工大脑中的知识及时进行收集、整理、积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并进行提炼和创新,让知识共享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利用知识的整体价值。

5、科技创新的方式应由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转变。要把建设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就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技术要靠自己独立开发,只

靠引进必将永远落后于人。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一定要培养独立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要靠自己去创新,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致力于科技创新

人才是兴企之本,力量之源,是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集团内部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为防止技术人才外流、科研人员弃研从政以及解决技术人员事业发展路径过短等问题,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是使现有人才效用最大化。虽然集团科技人才专业类别较全,但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古人云: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其任不能谓之知。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最喜欢、最胜任的工作,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下一步要从双向选择的角度出发,逐步解决科技人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做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才、用当其愿,建立集团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动态用人机制。

二是科技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知识经济又是学习型经济。为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节奏,科技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集团也要创造条件,为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围绕本职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紧跟时代脉搏,掌握前沿技术和最新理论,率先践行集团提出的建立“三高队伍”、实现人员素质职业化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集团要实施“13515”工程,即:到2010年,培养出10名局级学术带头人;30名适应国际工程管理的项目经理;500名国家注册的工程建设业职业资格人员;100名通过模拟托福外语考试的专业人才;5000名高级操作技术人才,为集团发展提供较充足的人才储备。科技人员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品格。

第3篇

一、市科技发展现状及环境

“”以来,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中、中、中、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工作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持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以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

1、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期间,市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各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于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全市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循环经济研究开发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7家,同比“十五”增长了35%;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共增加了10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加了5个,同比“十五”分别翻了一番。在此期间,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市科技局获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和“全国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加

“”以来,市依托本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东西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加,科技水平和应用转化率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年以来,我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制定了“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131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授权629件,年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6项,累计投入本级科技三项经费258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79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565项,共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7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3.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63项,产生经济效益13.9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6.2亿元。

3、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

“”期间,通过贯彻“工业强市”战略,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发中心的科技优势,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力度。围绕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共性关键难题组织开展了各级工业科技计划项目490项,有效推动了部分领域科技跨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跃升,使我市在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建工建材、生物制品、藏毯绒纺等领域涌现出多个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集群和较为完善产业链的产业化基地以及一批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区四园”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园区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4.83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7.06%。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川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期间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引进示范兰天15号、京农411等冬小麦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青杂系列优质高产杂交油菜,9号、11号等优良蚕豆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示范推广蔬菜、花卉、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优良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重点进行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我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大幅提升。实施农业产业化技术专项,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5、中介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以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年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5.89亿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基地,在浦东—科技交流合作和促进两地企业项目对接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了浦宁科技合作交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联合协作的模式,联通了双方在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承办了科技部高新司主办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设计联盟成立大会”。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技术市场协会两次荣获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并获得全国民间组织机构评估等级A级。

6、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社会发展作用增强

“”期间,我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明显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不断增加;城市节水、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抗震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科普冬训工作和星火骨干人才培训,颁布了“关于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安排意见”,并加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力度,抓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其中年实施省、市科技特派员项目84项,组织引导了16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行动。“”以来,我市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学技术为促进我市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差距还很大,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科技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强度小,支持力度较弱;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规模的限制,很多企业无力支持创新活动,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每年专利申请数和获得专利数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偏低。

3、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薄弱,各创新主体的协调运作有待加强。

4、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缺乏领军人才,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不足。

(三)“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竞争将更依赖于科技竞争

从国际来看,科技创新、转化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国家之间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创新战略,加大创新投入,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2、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体举措的逐步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加快我市形成能源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区域间的合作态势越发明显,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合作关系成为一种趋势,特别当前东部地区产业战略转移的需求日趋增强,这种局面对于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求通过科技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将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必将为我市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这也将对我市的科技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为我市实现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年中央召开的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是新形势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研究制定的中发5号文件,对推进四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了一大批起点高、投资大、带动广的项目,制定了积极的投入保障政策,全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的颁布,为市“一统三基”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重要机遇,营造了城乡和谐发展的有利环境,也对市作为服务藏区的重要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5、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现实机遇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服务全省的新发展要求下,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大好契机下,也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城市对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但目前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急需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全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前所未有,对“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在已有科技工作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集中力量加快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做强、服务全省”的发展要求,围绕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统三基”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为手段,以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引导性计划相结合,既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也要引导全社会各种资源联动协同,共同推动市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发,规划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能力的提升。

3、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强调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与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技术、市场、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融合。

4、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原则。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具有较大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较强创新能力,具备率先发展和辐射带动条件的青藏高原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科技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服务全省、促进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

“十二五”时期,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主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建成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提高3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四)发展思路

探索具有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管理机制,整体推进“5568”创新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的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5568”创新工程:

五个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五个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个专项:新能源关键技术、中藏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八个基地: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及思路,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项目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和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服务新特点,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并争取将我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

加快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五个行动,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的配套衔接,通过启动一批项目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从而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工业为重要基地,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市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创新人才的富集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

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采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实施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提高企业品牌效应,以优质化的方向、园区化的布局、设施化的条件、产业化的道路、标准化的要求,打造具有特色、特点的现代城郊农牧业。

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服务业和民生问题开展研究,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根据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向省内外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打造五个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创新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打造或搭建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

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数据共享、仪器设备共享、科技信息宣传等功能的服务平台。

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的技术育成提供服务。围绕“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部、省的协调,通过开放创新,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引导一批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的形成,并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培育、扶持中小企业成长。

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建立咨询服务系统,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培训、辅导、咨询、法律、审计、评估等服务;建立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网站、建设电子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项目评价、信息、项目推介等服务。

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服务。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提供服务。

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科技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财务管理和监督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组织六个专项,实现重点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关键技术、中藏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六个科技专项。

加大对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的配套衔接,争取将科技专项纳入国家计划和省部重大项目及相关科技工程,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运用科技专项的实施,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重点技术的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建设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关联企业,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设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并努力使产学研创新基地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先行区域,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持续动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支撑平台。

(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继续加大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将科技管理方式由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工作实行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的政策调控为主,努力增强科研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以及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科技合作,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科技资源参与本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建设良好的区域科技发展环境。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管理方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科技管理,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以市场和社会需求引导科技研发活动,抓住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一是加强我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平台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园区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服务的力度;四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五是解决民生关键问题,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六是集成政府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市场环境、政策环境。

四、“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围绕“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确定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提升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要求和市科技发展现状及产业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将通过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技术,进而使其作为推动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1、新能源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光伏技术方面在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建成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广示范,建立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基地。光热技术方面主要加强太阳能在城镇建筑、农村牧区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风能发电技术方面加强风能整机及关键部件自主设计技术研究,努力打造我国垂直轴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加强高原地区风能开发技术、风电并入电网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利用、节能建筑等新技术。

重点开展单晶硅的拉制工艺革新技术、晶体硅超薄生产加工技术、硅片加工工艺革新技术、多晶硅铸锭技术、多晶硅表面积构化技术和薄片化技术、硅片表面处理技术、晶体硅电池效率提高技术、太阳能电池刻蚀工艺、建材型光伏组件的研发、大功率组件生产制造技术、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提高技术、互补型光伏微网发电系统的研发,重点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和集成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展太阳能集热装置冬季防冻、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吸热板面的选择性涂层,空气流道的形状以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结构形式的研究,开展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新型垂直轴系统高性能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吸收,开展光电、风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块化集成、并网逆变、群控技术及相关标准和设计规范研究等。

2、新材料

加强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由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重点发展铝合金生产工艺与加工装备技术、镁合金、铝锂合金、铜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以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研究高性能覆铜板和HDI(高密度互联)多层板用超薄、低轮廓、高延伸率的铜箔生产技术,镁钛合金熔炼和铸锭技术。加快推进锂离子电池及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聚合物锂离子等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重点研发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开展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新型化工材料等研究。引进和研发新型建筑结构体系,重点开发高原地区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墙体自保温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推广应用新型墙体的配套产品和技术,开发和推广新型墙材构造节点技术等。

3、中藏药与生物制药

加强中藏药现代化、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藏药产业实现质量标准化、加工技术现代化。

重点开展中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标准等研究。开展藏医药传承古籍文献整理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藏医药防治研究。加快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加强中藏药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的集成、创新、应用研究。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藏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藏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二)特色优势产业

在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根据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以打造循环经济为目标,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技术,使其成为促进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4、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

围绕有色金属、盐湖资源等矿产的开发利用,做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改造,加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为建立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工业节能和减少污染等三个方面的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传统矿石高效利用,共、伴生矿石高效综合利用,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石棉和石膏等资源的精深加工等研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开展铅、锌冶炼废渣中金、银、铟等稀贵金属的综合回收技术,铜矿采选后的尾矿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铜冶炼同步回收技术。工业节能和减少污染方面开展冶炼企业进行以节电降耗、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利用尾气生产冰醋酸技术的创新和改造。

5、装备制造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推广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进一步应用,积极推进高性能数控机床、数显量具、环卫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研发、引进垃圾清运、分装、处理等环卫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特种数控重型机床、专用数控系列产品和成套设备。提高半挂牵引车、厢式车、仓栅车、油料和粮食运输车、工程自卸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电源动力车等专用汽车的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精密制造、压力铸造、铝镁合金铸件等生产技术。

6、藏毯与纺织

推动毛纺、印染、针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解决藏毯产业发展中的绒毛分梳、染色等关键技术问题,为藏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7、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

围绕特色浆果、牦牛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及活性成分提取,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增加农牧民收入。

重点发展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三个方面的研究。高原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开展高原特有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特色优良品种等。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方面开展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技术开发、对高原特色食品健康功能的研究、保健食品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的研究等。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传统藏药的二次开发技术、特色农畜产品综合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等。

(三)特色农牧产业

在特色农牧产业方面实施城郊型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根据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城郊型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重点开展农牧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城郊农牧业,使其成为促进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

8、高原特色城郊型现代农牧业

继续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优良畜种的引进、繁育、示范;进一步推进农牧业科技集成创新,加强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推广高效设施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重点开展杂交油菜、蚕豆、胡萝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青稞、饲草、花卉、沙棘、枸杞、中藏药等高原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推广温室蔬菜种植、暖棚养殖、食用菌高产栽培、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态农药。重点加强优良畜种引进,推广性控育种技术和高效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加强本地特色品种保护与开发。

(四)科技促进社会发展

在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根据市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的要求,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促进人口与健康、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9、生态与环境科技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重点研究与引进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节水技术;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侧重生态环境控制和污染治理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开展资源环境动态监测。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农业、工业高效节水技术和城市雨水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展流域水体污染、高耗能产业大气复合污染、土壤复合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主要污染物监测和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引进、研究开发和推广新的污染防治技术。加大抗旱抗寒造林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10、现代服务业科技

依托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商贸流通、社区服务、农村服务、文体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绿色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以科技手段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旅游景观设施,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创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11、人口与健康科技

加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传染病预警临控系统。提高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水平,使重点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12、社会公共安全科技

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化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

五、保障措施

根据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落实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纳入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由政府统一协调资源配置,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形成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从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计划的指导,加强市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规划/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及相关科技计划的工作的协同推动机制,促进属地内各园区管委会和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有关资源管理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努力消除体制机制。

各园管委会、县区政府根据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做好本园、区、县的规划,将园区建设、基地建设、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研究和评估,统一考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激励、优惠政策,规范各园、区、县原有的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各园、区、县通过完善配套措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吸引投资、技术和人才。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探索和设计与市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构架,并全面梳理、修订和集成已有的政策法规,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以鼓励企业、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市科技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及制度;研究制定以鼓励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联盟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互补结合以及产学研合作。

鼓励属地内各园区、基地管委会和各区、县政府及企业加大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市、区、县,以及园、基地等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开发建设机制。建立对属地内各园、基地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工作,并纳入到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科技发展目标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和对社会科技资源的引导作用,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来增加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增强政府投入和调动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优先支持产学研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生产项目的发展。围绕市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领域创新发展的需要,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并通过运用直接投入、税收优惠、资金奖励、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利用银行贷款及资本市场等多种手段筹资,培育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

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把改善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坚持科技招商、绿色招商,制定招商的经济社会效率、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等指标的准入门槛,引导招商引资项目的科技投入。

加大对财政资金科技投入各项机制的管理力度,完善科技资金监管制度,对科技经费投向、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调控,确保公正、公开、规范、高效。

(四)以人为本,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凝聚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实行培养与引进并重政策,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开发培养市优势学科的顶尖人才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使其成为重大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利用和拓展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将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人才凝聚的战略重点,运用体系化的人才政策打造市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包括与地方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用为本”的人才引进政策、多层级多种类奖励的人才激励政策、“以人为本”的人才评价与管理政策等。

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机制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方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长期或短期的任教、培训、联合攻关、咨询等活动。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制度,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

(五)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引导、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跨领域、跨机构的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基地,并通过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学研创新基地等载体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的合作。引导本地人才、企业走出去,对接高端资源,开拓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进东部和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市建立科技开发和推广中心,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增强创新能力,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工作机制,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努力形成专利申请、专利产业化、专利信息、专利保护于一体的专利工作体系;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保护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培育与建设一批知识产权群体;将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建立以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并促进产业化;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

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强化地区、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协作和信息交流,扩大联合执法范围,全面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

(七)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

加大对县区科技工作的协调、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区科技型企业为重点,支持县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促进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民生科技的技术开发,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科技项目,提升县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县的工作,加大对现有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政策扶持力度,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有一定条件的县区向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方向发展。

加强县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全面加强县区级科技推广机构建设。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为突破口,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落后地区基层科技工作岗位工作。

(八)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第4篇

这两期培训,市农干校结合我市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特点,注重讲求实用,实效,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蔬菜种植省重点班主要课程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蔬菜育苗技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蔬菜新品种介绍及栽培管理技术,常见蔬菜病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信息网搜集和等,所有课程均由扬州大学园艺学院及扬州环境资源学院教授讲授.并组织学员参观考察了邗江区沙头镇设施蔬菜栽培基地.水产养殖班主要讲授了农民创业知识与技能,克氏原螯虾市场动态及稻虾连作技术,蟹虾混养技术,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常规鱼类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网上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普遍反映,培训的内容丰富,方式新颖.并一致表示今后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中,进一步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致富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创业技能

为贯彻落实省农民培训工程交流会议精神,我市重点围绕地方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需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统筹兼顾,积极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近期分别于8月9-12日,8月14-17日,8月12-16日在丁伙镇,小纪镇,邵伯镇举办了花木营销,水产养殖,农民上网培训班,共培训135人.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开班前,举行了农民创业培训班开学典礼,市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林局副局长吴华明确了创业培训的意义,内容,要求,各相关镇分管镇长,对学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第5篇

[关键词] 科技企业;文化;发展

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实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智力、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企业负责人是科技人员,并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科技企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沈阳怡之航软件销售公司是一家在沈阳地区成立较早的软件销售企业,早在1998年公司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该公司的调研,我们认为科技企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又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1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因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才能活出精彩,活得有价值。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这种现代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文化。怡之航公司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制之初便明确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公司着重从“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出发,保证每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目标一致,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从这个意义讲,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1.2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通常认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1.3可以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统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就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如何加强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对几家优秀企业的文化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怡之航软件销售公司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起到长足的作用。

首先,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一种行为是企业所崇尚的,鼓励大家去做的;哪一种行为是企业反对的,大家不应该去做的。正像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那样,一个企业的行为取向也是由企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家的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为此,应当注重以下方面:一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二要着力博采众长。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三要根据塑造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实际行动。

其次,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品牌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第三,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是关键。要建设好企业文化,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狠抓落实,才能取得实效。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谋思路、定对策,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要深入调研、制订规划,认真梳理整合各项工作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推进。要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规范,通过梳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员工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进行细化,逐步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以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以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共生死,真正实现“人企合一”,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利民.塑造新时期科技企业文化[J].华东科技,2001.6.

第6篇

生产总值51.9亿元,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0%以上,第二产业增长23.2%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6.7%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增长25%;

地方自营进出口总值31000万美元,增长47.7%;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增长11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0元,增长10.0%;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90元,增长10.0%;

县级财政收入1.87亿元,同口径增长15.0%。

就20*年主要预期目标作如下分析。

㈠关于生产总值目标安排。

今年全县生产总值安排增长15%,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从“*”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呈持续上升趋势,五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8%、12.0%、13.3%、15.9%和15.4%。今年预期目标的安排既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考虑了预期目标要确保实现的因素;

二是从国内外经济专家预测来看,对今年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但增长速度可能有所放慢。据世界银行的《20*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由于油价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缓至5.7%,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达8.7%,我县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基本符合这种趋势;

三是从“*”规划所定的目标来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5.0%以上,今年又是“*”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增长15.0%符合规划所定的目标要求;

四是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潜力看,第一产业安排增加值12.4亿元,增长2.0%,主要考虑一产特别是渔业,面临作业结构继续调整和转型的压力,要保持基本稳定。占第一产业90.0%以上的捕捞业是我县七大产业中要“稳步提升”的一大产业,所以增速不宜过高,从该产业的自身发展来看也不会太快。第二产业安排增加值17.7亿元,增长23.2%,其中工业增加值安排14亿元,增长21.4%;建筑业增加值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分析,安排3.7亿元。主要考虑到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安排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6.7%,主要是三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势头且大有发展潜力可挖,可通过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促使产业延伸和扩张,增大其对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从总体来看,今年生产总值增长15.0%的预期目标既体现了积极努力的基调,又适当留有余地。

㈡关于产业发展目标安排。

(1)工业总产值安排75.8亿元,需净增产值15.2亿元,增长25.0%。

从目前看比较明显的增长点有:常石大型船体公司增7亿元,*船舶基地增0.8亿元(海舟公司增0.3亿元、6家西迁县内船厂增0.5亿元),民富等水产企业增0.4亿元,吉博力、兴发玩具、长涂顺舟船厂等增0.8亿元,绿海制盐增0.5亿元,共计9.5亿元。

其他通过各家中小企业挖潜力、扩生产、提质量等途径,可增加5.7亿元的工业产值,从而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2)渔业产值安排27.7亿元、增长8.0%的预期目标,既考虑了生产总值增长的需要,又分析了渔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虽然从去年发展情况看,尤其是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形势不好,预计今年情况也不容乐观。但从稳步发展海洋捕捞的产业导向和渔业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来看,结合近十年间渔业生产的周期分析,通过依托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渔业可望持续实现增效,该目标设置相对合理。

(3)农林牧业产值安排1.67亿元、增长5.0%的预期目标,主要是近年来农业结构得到了逐步调整,效益农业有了一定起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会继续完善,预计能完成该预期目标。

(4)第三产业增加值安排21.8亿元、增长16.7%的预期目标。主要依据为:旅游业。通过近两年来的着力推进,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虽然我县旅游发展的硬件可能还难以与旅游行业的日益发展相匹配,但通过举办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兴建中国台风博物馆二期、中国海防等海洋系列博物馆,开辟海洋文化专项旅游等一系列措施,抓住洋山港开港后北线游客增加的机遇,广揽客源,预计今年旅游业在旅游大环境和县里着力推进的小气候这双重作用下会有一定发展,从而实现全年游客接待人数93万人次、增长20%的预期目标。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人流趋旺,也将带动海上客运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港口业。去年,浙江广厦集团港口开发项目的签约,标志着我县港口开发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今年将努力推进广厦集团等重大港口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万吨级通用码头于今年建成运作,并极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基地。口岸开放,海关和边检*办事机构的设立,已基本实现了口岸“大通关”的目标,因此能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65万吨、增长25%的预期目标。海运业。据预测,今年海运市场,尤其是散货运输市场将继续低迷,加上县、市级银行惜贷心理加大,海运企业投入的资金渠道狭窄,预计今年全县的新增运力在3万吨左右,加上去年新增运力10.6万吨的后续效应,预计今年能完成海上货运量1530万吨、增长30%的预期目标。房地产业。今年,以海景房产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将继续是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有峰景湾、蓬莱阁、浪琴花园、锦绣华府等近10个楼盘开工建设,初步测算全年房地产竣工面积和销售额均可增长1倍以上,由此拉动生产总值的增长。批零贸易等其他服务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等发展较快,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良好的势头;同时,水产品交易市场、安澜路步行街、时代广场商业楼的建成,都将推动今年以批零贸易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的预期目标。

此外,今年全县行政事业费刚性支出仍呈一定上升趋势,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也将进一步发展。综上分析,今年三产安排的预期目标可以实现。

㈢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目标安排。

计划安排19.8亿元,增长25.0%,从主要项目来看:

常石8万吨级大型造船项目、长涂仙草潭、*潮头门修造船项目等工业性投入6.2亿元;峰景湾、蓬莱阁、浪琴花园、锦绣华府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3.3亿元;新区行政中心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及新区道路、城区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项目1.8亿元;本岛环岛北线二期、*汽车站、双合车渡码头等交通设施建设投资1.1亿元;枫树水库、“千库保安”水库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双合石壁石文化园、海洋系列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建设项目0.7亿元;**石油中转储运、*风力发电、*国家级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等其他类建设项目投资5.7亿元。从今年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投向来看,主要集中在为旅游配套的景点建设和海景房产、工业性投入等几大块,一批建筑工程的上马,将推进建筑业及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全县生产总值的增速。

㈣关于外向型经济目标安排。

今年安排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的预期目标,主要是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海岛旅游、港口资源的优势日益凸现,吸引了境内外企业来*投资;同时,通过富商、亲商、安商,激发了外资企业二次投资的热情。今年现成的外资有:

一是已落户*的外资企业增资部分,如常石三期2000万美元,常石集团铁工公司200万美元;

二是今年外资新投入部分,如风力发电等项目的外资部分也将在今年投入。考虑到已落户*的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度(主要是常石集团)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县内的玩具、水产品、鞋类出口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今年自营进出口总额安排3.1亿美元可望实现。

第7篇

关键词 科技 平台 标准化 发展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and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ZHOU Qiongqiong[1][2], CHENG Ping[1], WANG Zhiqiang[3]

([1]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enter,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862;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3]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standardization work. 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lity effec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presents main reason of i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to run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 infra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outlook

1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现状

图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体体系结构

2003年,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了四十多个科技平台专项。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①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其实施方案中建设确定了平台“三个层次、六个领域、七个共性问题、一个国际接口”的体系结构(见图1),系统提出了平台建设任务,并研究了各自特点及支持方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平台建设包括的6大重点领域,详细部署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指出每个领域都由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构成,并包含了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为方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科技资源集成优化效果明显,向社会开放服务成效显著,共享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三大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并且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2 “十一五”平台标准化工作回顾

平台标准化工作是编制、和实施平台标准的活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和共享的前提,其目的是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平台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为宗旨,面向平台建设实际需求,遵循统筹规划、急用先行、继承发展、共建共用的原则,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积极推动平台标准化工作起步。在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平台试点工作的支持下,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了有关科技资源数字化描述方面的标准规范研制工作。据统计,“十一五”初期,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自然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描述规范和技术规程,其中仅植物种质资源就形成了技术规范类文件140余项。在早期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中的“基础科学与前沿研究”领域,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以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并作为首批平台建设试点之一。

(2)借助平台建设专项实施,积极开展平台标准研究和制定。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实施了平台建设专项,支持了一批平台项目建设。在平台项目中,围绕科技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信息化,专门设立了有关标准化的子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如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项目中,设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标准规范研究”子项目;在“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项目中,设立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子项目;在“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信息资源建设”子项目。同时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中,将标准化整理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通过平台建设专项的支持,平台各建设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标准化工作,初步满足了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据统计,截止2009年初,各个平台已经制定了700余项技术规范。③

(3)成立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推进平台标准化工作。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台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平台建设单位各自为战,平台技术标准重复分散、层次不高,缺乏统筹组织和科学布局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平台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的标准化组织,以便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一批重要的技术标准,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此,2008年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财政部决定筹建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整合、研制并实施一系列共性与通用标准规范。2009年11月,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平台标委会的成立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并陆续开展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组织申报国家标准、组织开发平台标准化工作网站、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等工作,系统全面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

3 主要成效

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取得了积极成效。

(1)平台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平台标准化工作由前期的项目建设转变为平台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2010年,科技部、财政部对平台标准化工作以专项工作经费予以支持,为平台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平台标准化工作实现了整体部署和统一归口。平台标委会成立和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促进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平台标委会已经逐步建立起在科技部领导下,委员会指导、秘书处总体负责、各内部工作组协调、各平台参建单位参加的工作机制,在平台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凝聚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在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集聚了一批具有丰富标准化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科技资源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培养了一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队伍,提高了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和管理水平。

(2)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使科技资源收集、保藏和研究有章可循。实现了我国部分科技资源领域标准规范建设“零”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十一五”期间,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研究建立了由资源描述标准、实验技术规程以及伦理规范等三大体系构成的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标志着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整合。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系统研制了110种作物描述规范,336个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首次统一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度量指标。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制定了11项顶层数据资源分类和12项底层数据资源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材料腐蚀观测研究平台制定的10项关于极端物质的国家标准,成为了西部大开发中工程选材及机电设备设计必须遵行的标准。④

(3)对已整合的存量科技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为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科技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描述质量。一是解决了科技资源类型多样、分类复杂、异构性强以及整合难度大等困难,使得保藏在不同部门且属于不同领域的异构性科技资源,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二是提升了科技资源的规范化水平。农作物种质资源平成了27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数的69.2%。微生物资源平台实现16.2万株菌种完全数字化表达,累计出版各种《菌种目录》16本。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整理了12大类农业学科的60个农业核心主体数据库,数据库(集)600个,占我国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存量总数的80%。三是初步改变了我国科技资源领域技术规范落后、与国际不接轨的局面。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平台通过制订共性技术规范,将已整合的5000多种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资源全部实现信息化,使我国的标准物质资源逐渐迈向国际并取得国际互认。

(4)促进了平台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平台标准化工作将信息化标准作为重点,根据平台门户建设与服务对元数据的需求,提出了资源核心元数据,服务核心元数据及其注册维护规范,对实现平台门户统一通畅的数据汇交、信息导航检索和资源利用,实现各领域平台分散异构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平台门户按照统一规范已经整合了516万条资源信息, 形成了涵盖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野外观测台站、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等领域28类资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面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制订推出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标准与规范(试行)》等十余个标准规范,为大幅度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科技界已经有了较大影响。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几年来完成研究编制并已经执行的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共计45项,“林业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等技术标准,实现了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的数据实体的有效链接。

4 问题和形势分析

4.1 问题分析

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目前处于由项目建设向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转变的阶段。虽然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面临新的形势发展需求,应该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对于标准规范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对于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又缺乏动力。仅仅依靠平台参建单位自发性、探索性、各自分散独立地开展平台标准化工作,不但不能满足平台发展建设的需要,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从宏观总体上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甚至可能形成一个个的“标准孤岛”。此外,虽然平台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标准规范,对推动平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整理的700多项标准规范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项目层次,很多标准都是为了各自的平台(项目)的建设而制定,标准的范围相对过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标准的适用性不强,仅在项目内部适用。特别是这些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通用性不强,科技平台标准化有待提升标准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尚未发挥全局指导作用,难以适应顶层规划设计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平台本身的建设、运行与服务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不同,需要采取创新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在科技平台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基础上,紧密结合实践和需求,不断评估和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密切建立平台标准化工作与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关系,联合推动科技平台标准体系的改进。现有立项和的平台国家标准基本属于基础通用层面的标准,⑤在实施和应用支撑方面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应当加强标准立项前的预研和论证,积极吸收标准用户各方参加研制。

(2)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思路还需转变。随着科技平台的不断发展,平台运行服务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科技平台的主要特征,然而目前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的运行服务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原有的标准不能满足新时期平台运行服务需要,而新标准的制定常常滞后,存在较长时间的效应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标准体系设计到单个标准编制工作,都需要尽快实现由技术标准编制为主向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编制并重的转变。

(3)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缺乏保障。由于各平台自身的管理运行特点,缺乏持续参与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队伍,因此也导致平台国家标准无法实施。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没有直接的经费保障,平台参与各方对标准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4.2 形势分析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战略任务中提出要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计量基标准装置、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资源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优质资源的衔接互动。

(1)在“推动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方面:提出加强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健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平台体系,开展平台认定工作,建立以开放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形成的科技资源汇交,夯实平台运行服务基础;继续发挥平台在濒危资源抢救、保存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加强平台门户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云建设。完善国家科技资源调查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平台的衔接互动。

(2)在“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方面:强调要推进科研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科研条件研制机构建立健全科研条件的生产、检测和质量监督标准。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用试剂、科技文献等科研条件资源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加科研条件质量国际比对等工作。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公认技术指标,建立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平台。

新时期,面向平台建设重点任务,加强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建设重点工作的结合,为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突出体现三个作用,即重点解决科技平台国家标准体系完善和科技平台标准应用两方面的问题;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资源管理的规范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和服务的支撑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5 建议

(1)继续加强重点标准的研制。围绕平台认定、资源汇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平台门户建设、资源调查工作等平台建设核心工作的需求,优先开展有关标准的预研;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继续开展关键标准及资源目录体系的研制;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启动相关领域的部门和地方标准建设工作。

(2)加强面向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创新服务能力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通过本次调研,各平台单位对科技服务标准化的强烈需求反(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映了这一趋势:组织制定科技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各类科技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通过科技平台标委会,切实将这些标准化需求转化为最终的标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3)强化平台标准的宣贯及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标准业务知识和平台标准化相关业务工作的宣贯和培训;二是开展国标的标准宣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开展一批重要基础性及通用性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标准应用范例的宣传,提高科技平台相关单位、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注释

① “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N].[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2005.7.

② 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N].[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2004.6.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发展 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 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 自然 科学 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 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 现代 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电子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 交通 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 400万元,年度经费3 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 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 工业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 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 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历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 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 企业 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 249件,增长17%,授权量5 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 经济 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 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 ;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 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 现代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