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科技论文

体育科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1-31 06:45: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科技论文

第1篇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第2篇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针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充分借鉴了当今国外和国内ESP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教学团队十余年的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以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于岗位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是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门特色英语语言类课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其先修课为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其作用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职场提供专业英语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准备,一般安排在3年制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4学期或第5学期。

二、课程设计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是高职ESP教师与计算机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的,能够满足计算机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程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市场人员、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网络信息技术员与网络管理员、客服与技术支持人员五大类,并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典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分析、IT从业人员英语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内容选取、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综合教学资源开发整合、课堂教学实施及课后辅助训练、教学评估与反馈7个步骤进行设计。课程针对行业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14个模块,内容涵盖了包括Android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当前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即时通讯、计算机安全、多媒体、电子商务、计算机新技术等计算机专业内容,此外本课程还围绕每个章节模块的话题增加了情景对话、职业技能、职场点滴(包括职业规划、职场规则、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内容,并在每章节的最后设计了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课堂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课程面向的专业群有:软件技术专业群、网络技术专业群、数字媒体专业群、物联网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游戏软件、软件测试、信息管理等,具有鲜明的IT特色和广泛的适用性,覆盖面广,推广性强。

三、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ICT涵盖了电脑、投影设备、计算器、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ICT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实现网络环境下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课程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或多媒体+互动白板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展示功能、动画功能、视屏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互动性好,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辅助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传送功能,实现远程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课程网站上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建立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老师的解答,老师也可以及时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讨论和和课后网络博客的交际和互动使学生能够了解IT工作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的个体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IT企业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通过IT工作环境中真实英语交际的情景呈现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按照角色扮演使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具有专业性的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

(三)活动组织教学法

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如英语IT新技术论坛、IT英语报告会等,设计、布置情境,提供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

(四)分组互动教学法

组织学生通过pairwork和groupwork活动的讨论和IT技术及职业活动演示项目的准备和协作,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在借鉴以往优秀高职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片面注重科技文本阅读和翻译的倾向;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特点,在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ESP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材和编写和开发;在EAP(学术英语)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EOP(职业英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与协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对于IT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需求,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若干模块,根据每个内容模块分别设计情景对话、分层次阅读、职业点滴、分组活动、网络交互、在线测试6个环节,通过该6个环节的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并以“IT职业英语证书”的获取培训“以证促学”,称之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依托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

第3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且乐学不倦。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政策性和理论性较强,仅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制做相应的课件,采用图表、影像和声音来展示,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学工具是粉笔加黑板,教师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写板书、画图表等,课堂容量小,无法向学生展现大量的感性材料,缺乏说服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功能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再现典型场景,把社会万象引入课堂,使学生纵览历史,横观多种学科,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如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建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再看各地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他们就更容易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每个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其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攻破最为关键。德育教材中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和认识能力有限,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变难为易、删繁为简,突出重点,化解疑点和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到“科学地认识事物”时,学生很容易背熟章节理论,却不易理解。若利用动画技术,通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模拟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就可以表现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使其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德育知识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德育课的内容枯燥、乏味,教师讲起来感觉语言无力,缺乏可信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生动地展现出来,把当前国际国内大事、热点重点问题、典型案例,包括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使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浏览网上人才市场,了解最新人才招聘信息,既让学生看到技术人才的紧缺,增强就业信心,又让学生领悟到自主择业及多职化的挑战,进而引导他们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德育情境,增强德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单靠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特点,其声像效果感染力强,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内化道德情感、培养良好情操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人生观、价值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大量引用名言警句,让学生观看有关名人勤学、创业、高尚情操等方面的事迹,鼓励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虽然占用的时间不长,却能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和可信性的榜样示范中领略他们的思想,效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学习榜样的内在美,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只要使用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而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认真实践。首先,必须紧扣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学生的学,要明确利用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突出哪个重点和解决哪个难点。其次,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研究,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避免其喧宾夺主。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上,而不能只讲形式,忽视本质。

六、结语

第4篇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四是怎么都行标准,也就是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问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

显然地,以上四种标准都小能较好地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我认为,合理的划分标准应该从科学的含义出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有用性。二是经得起实证检验。

1.3辩证看待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相互转化。非科学甚至伪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科学转化,反之亦然。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很基本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哲学问题,在小同的历史时期,将会有小同的内容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条件下,客观、全面、辩证地判断科学与非科学。

2中医万法的一般特指

中医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2.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问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问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2.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小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小同证候,治疗方法就小同;而小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小同质的矛盾用小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是科学

按照上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根据中医治病的原理、方法和效果,我认为中医是合乎科学的,理由如下:

3.1中医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中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有科学的治病原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运气等学说。

3.2中医具有小可或缺的现实作用

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价值已经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检验和证明。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检测,没有实质性病变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妇幼疾病、中医药仍然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小孕小育、月经小调、红崩白带、水肿病、肝腹水、胃痛、脱发、性腹泻、骨伤、形寒肢冷、免疫功能低下等领域,中医药更显其独特功效。可见,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仍然发挥着小可代替的作用。

第5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提问”是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1 提问设计要突出主体性

伟大的教育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这句哲言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主体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往往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古语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畅言独立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如在学习《六一居士传》中,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有学生提出疑问:在文中的典故跟谈话有什么关系?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①这个典故是讲什么内容的?(参照课文的注解学生大概能知道)②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对比作者自身,引用这个典故为了说明什么?(启发学生关注主客对话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引用典故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避,也不想逃避,取名“六一”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乐趣。在启发性问题的帮助下,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提问设计要注意针对性

新课标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②那么,语文课堂提问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注意针对性,做到“因人施问”,即明确向“谁”提,从“哪”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人施问”是指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于偏难或过易。要本着分层次、有针对性提问的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要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

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例如《失街亭》中,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失街亭,到底谁之过?学生大多会说马谡,也有人会说是诸葛亮,或者其他人也有责任,我们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个性化阅读,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言之有理。

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问题,主要为程度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重点引导学生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落后紧密联系起来,使人反思,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希望所在。这样让学生深刻而透彻地理解问题,认识到课文所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

3 提问设计要把握层次性

新课标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③《学记》中又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可见,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层次性。具体可先提回忆性检查知识的问题,后抛出一些理解、运用、分析和创造知识的问题,从而达到从低级认知问题向高级认知问题的过渡。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在什么朝代和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学生回答:“在北宋时期,金人人侵,国家处于战乱时期。”继续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当时的抗金将领有哪些,赋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联想到岳飞,则可通过《满江红》一诗进行引导,通过步步追问使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 提问设计要体现新颖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例如《失街亭》一文中,我们假如马谡没有自以为是,事情会怎么样子?假如司马懿没有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又会怎样?《鸿门宴》中,如果项伯没有去告诉张良,事情又会如何发展?

这样的虚拟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不仅活跃课堂,也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借助有效的课堂提问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就能引领他们一步步迈向语文学习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

第7篇

1智慧银行的概念

“智慧银行”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智慧代表着更透彻的感知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智慧银行通过信息技术搭建数据平台,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智慧银行的构建

2.1客户体验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如何提升客户体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Tucker认为,有10项因素影响客户体验,分别为服务传递的速度、便利、选择、折扣、价值增加、客户服务、技术、质量,以及客户年龄结构和生活方式,并认为,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必须在这10项因素上超越其竞争对手[4];Andersen咨询公司在一份定义银行业客户体验管理的报告中提出,客户体验是综合了多个维度客户体验价值的整体满意度,并将客户体验管理细化为信任、效率、知识、掌控、选择、承诺等六个维度[5];Bergheim和Mooney和则在研究客户在日常购物体验的基础上,并根据自身多年的客户管理经验,提出了客户在消费过程中的10种需求,即赢得我的信任、鼓舞我、简化事务、由我来掌握、引导我、24×7(全天候)、来了解我、超越我的期望、回报我,以及与我同在等[6]。我国学者郭红丽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可通过尊重、信任、便利、兑现承诺、掌控、选择、认知、有益、身份与荣耀等维度来描述客户感受的体验[7],将上述客户体验维度加以排序,可以搭建一个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图1客户体验维度层次金字塔模型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户体验的角度构建智慧银行金字塔模型,并对商业银行的模式创新进行阐述与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变革。

2.2智慧银行客户体验层次金字塔模型

按照客户体验维度层次,结合商业银行实际,可搭建智慧银行客户体验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2.2.1基础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客户对银行提供的服务有了新的需求。据统计,中国银行业在近五年有60%的客户向网银转移,传统零售网点的盈利不断下降,消费者对银行的服务体验有了新的需求。如何紧跟互联网的步伐,满足网络时代下客户对银行服务更多元化的需求,加快电子银行业的发展,成为目前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的首要任务。通过在银行网点为客户开通免费Wi—Fi服务,可缓解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时感觉排队麻烦、耗费时间的问题。在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客户可以拿出手机借助免费的无线网络上微博、读新闻、查邮件,甚至看电影。客户营业厅内通过免费Wi-Fi登录网上银行,浏览产品信息或办理金融业务,如转账汇款、理财产品购买、信用卡账单查询等,还能收到银行推送的优惠信息或新产品。在网点的业务体验区和客户等候区,让那些不愿意在柜台排队办理业务的市民,只要用自己或者体验区配置的手机、iPad等上网设备就可以自助办理。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银行的各项业务和产品,再用手机或ipad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就能办理业务,高科技纳米触控屏、互动式人机交流、社交网络、搜索引擎,让一切成为可能。招商银行于2014年3月创新启动“咖啡银行”,是银行金融服务体验的一种新探索“。咖啡银行”与传统的银行网点环境大为不同,将咖啡厅的模式融入到银行经营网点,打造全新的咖啡银行模式,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仿佛置身于咖啡厅,将感受到咖啡厅的舒适、休闲、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感受到与传统银行不一样的体验,同时可以享受银行的专业金融服务。招商银行的这一模式给国内银行的服务模式带来一次全新尝试,将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服务体验的提升。互联网新时代给客户带来诸多便利,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应顺应“永远在线”的潮流,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

2.2.2产品体验

在营业厅设立个人金融区、公司金融区、电子银行区、形象展示区等主题区域,便于不同需求的客户体验所需的产品。在个人金融区的电脑上,客户用手指轻触屏幕即可浏览针对个人业务的的各种资讯,可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除提供一般性信息咨询外,还可利用储蓄、融资、保险、证券、基金、债券等各种理财工具,提出合适的理财方案,指导客户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通过制定个人资产的最佳配置,实现财产增值。公司金融区专门针对公司客户,通过银行软件可实现预约开户、开通网上银行、智能填单、办理转账汇款等业务,应用触控型业务预处理系统,可将企业信息、产品选择等内容通过电子触控屏自主输入,信息提交后联网传递给窗口柜员,时间大幅缩短,办理效率大幅提高。在网点体验区,客户可在机器上刷一下身份证,输入一些个人信息,然后可在线连接远程柜员,咨询相关业务。通过自动办卡机可即时办理借记卡及相关信用卡,自动办卡机不仅可以办卡,更是一个功能全面的小型电子银行,客户可以在机器上进行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支付结算、开立产品等业务的办理。

2.2.3尊享体验

为给客户带来更高层次的尊享体验,智慧银行需配备先进的智能服务设备,能够收集并处理客户的海量大数据,通过现有数据的分析与优化,进行数据预测与客户行为预测分析。智慧银行通过先进设备分析客户海量交易数据,分析客户的行为习惯,主动预测客户的需求,当数据有波动时,预知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方便、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以及个性化的尊享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银行可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客户可享受随心随意的金融服务,不受银行服务时间和地点的控制。客户通过银行网站、智能终端等多渠道均可查看个人详细的历史数据,包括账户明细、理财交易明细、访问网站的记录,银行通过分析应用软件,可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金融定制服务。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带来全新的金融体验,智慧银行建成后:客户进入智慧银行营业网点时,网点客户经理即可收到通知,通过银行大数据系统根据客户长期的行为数据及交易数据即可测算出客户的潜在需求,并量身定制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当客户办理业务时,客户经理即可根据客户的特点,带着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更贴切的服务,想客户之所想。通信技术将为营销提供更大的支持。在营业网点之外,电子银行渠道同样能为客户带来更加先进的服务方式。银行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客户交易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为客户提供更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于进提出,通过银行的多渠道融合的技术平台,当客户登录银行网站时,可以看到近期关注的信息及其所关注的金融产品,或者客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及金融服务,而客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是基于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日常交易数据而生成的,传统的单一的界面将成为过去。

2.3智慧银行管理业务流程创新

商业银行向智慧银行的发展依托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助力,但更为重要的是业务流程的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是决定商业银行向智慧银行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3.1管理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通过业务流程整合等方式实现业务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和优化的流程。首先是银行核心转型,推动银行核心系统现代化,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并主动推送营销,有效提升新产品及服务的营销力度。其次是多渠道的转型创新,减少柜员的工作环节,将基础重复的工作交给银行的后台去处理,用最佳的方式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将业务流程回归客户本质,提升客户体验。针对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渠道的兴起,将网页与终端设备整合,使客户在不同渠道间实现无缝连接。

2.3.2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几乎都是按照总、分、支行部门的垂直考核机制设立的部门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与部门银行不同,流程银行通过重新整合银行的业务与组织流程、优化管理和文化理念,改变部门银行的传统模式,将流程作为核心,形成全新的银行模式。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是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重要一环。流程银行是指业务办理以流程为基础,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业务办理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好。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基本是以部门银行为主,开发的金融产品带有明显的部门银行特征,各类服务渠道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设备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产品比较单一,往往一种服务渠道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客户带来不便。由部门银行发展为流程银行,就是要打破部门、条线、行业、区域的限制,注重流程再造,统筹各项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统一。商业银行应注重多渠道的整合,加快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提升客户体验。

3结语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