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1 21:5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学生教育:
1、学习贯彻《思想道德》,观看教育光盘;
2、确定个人劳动实践岗;
3、搞好期中操评量化及考核;
4、表彰10月份文明学生标兵;
5、安全、法制教育;
6、举办手抄报和网页设计竞赛。
二、班主任工作:
1、青年班主任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创优活动,(完成班会方案和课件);
2、做好期中后的稳定和小结工作;
3、组织好班委选举或改选工作;
4、组织好期中学生操行评定量化工作;
5、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临时性任务。
《手册》重点检查:月计划、班校会、家访、学生社团活动、记事等部分。
三、年级组工作:
做好年级期中总结分析工作;
组织一次本年级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交一份教案);
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及临时性任务。
四、教育处工作:
1、组织好学生操评、考核、入冬前的安全教育;
2、组织好创优主题班会的听课、评比工作;
3、做好期中前文明班级评比情况的小结工作;
根据国家教育部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将以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为主线,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开展,逐步达到学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学生德育发展方向。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着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班主任将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整合到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将邀请校外心理辅导的专家作1—2次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疏导,新高一及高三毕业班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着重辅导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的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健康的自我发展,达到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高效学习的目的。形势法制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省常中学生应备的素质。
2.各类学生会议
8月30日晚6:00召开高二、高三寄宿生会议、晚7:00召开高一寄宿生会议、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的学生大会、9月中旬召开新学期学生表彰大会、10月中旬进行期中质量动员会、11月中下旬开展期中部分学生座谈会、期中质量分析会、2月份召开期末休业式、期中表彰大会。
3.各类家长会议:
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学生家长会、11月中下旬召开期中后家长会、期中后部分家长座谈会、12月上旬召开第二十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
关键词:双培计划;外培计划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是“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两个重要子计划,核心在于不断加强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健全高校之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共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市属高校输送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访学培养谓之“双培计划”,市属高校输送学生到海外境外知名大学访学培养则为“外培计划”,这两项计划将是今后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抓手。
实施“双培计划”的工作重点
一是要突出交叉培养的作用。“双培计划”把市属高校的学生送到中央高校学习,这个培养过程要求学校有交叉、专业有交叉、资源有交叉。要使学生真正走出学籍所在高校的限制,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有途径选修更多的优秀课程,有条件利用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整个北京地区高校作为自己的大校园、大课堂、大训练场,这样才能达到交叉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二是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及时纳入“双培计划”。专业建设要敢于突破原有边界,积极培育新的专业方向和交叉专业点,形成基础稳固、特点突出、交叉融合顺畅的专业发展体系。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实用性,将本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及时纳入课程体系。同时,要根据课程更新的实际情况,进行配套专业教材、课件等资源的补充和完善。
三是要突出实践创新教育。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手段,不断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生产管理一线实习实践,印证知识、锻炼技能、启发新知。要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合作,通过项目引导、科研实训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北京市正在部分高校重点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全力打造高等教育科研创新高地,今后要把“双培计划”的开展与“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教融合、培育英才。
四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市正在根据“双培计划”专业建设需求,重点建设一批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由“双培计划”学生派出的市属高校与接收学生的中央高校共同选派优秀教师联合组建,负责组织访学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强化教学模式的转变。虚拟教研室要推行小班化教学,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积极实现课堂翻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制定科学灵活、个性化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选择、学习进度选择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多自。
每个虚拟教研室由开展“双培计划”的双方高校选派本校知名教授、教学名师、骨干力量参加,同时可公开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聘请本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积极吸引各界优秀人才参与“双培计划”工作,每个虚拟教研室至少外聘1名行业专家。各校要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主动担负“双培计划”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职责。虚拟教研室教师队伍要实现动态调整、有序流动、竞争上岗,要不断完善教师进入和退出机制,保证将学校内和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及时吸引到教研室中来。另外,要不断完善虚拟教研室内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情况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北京市将设立教学科研专项,支持优秀的虚拟教研室团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科研创新实践。
五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要共同协商学生培养的模式,在专业课程建设、实践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保障等方面密切合作,保证学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央高校要组织学生“插班”就读和在本校住宿,将学生管理纳入本校体系,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本校环境和文化当中。各高校要根据“双培计划”实施要求和各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全新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准确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保障。
实施“外培计划”的工作重点
一是要加强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北京市实施“外培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各高校在选择海外境外合作高校的时候要始终坚持“高水平”的原则,寻找整体实力强或专业水平突出的合作伙伴,宁缺勿滥。目前,北京各高校与海外境外高校都有广泛的合作,形成了很好的基础,但客观地评价起来,市属高校对外合作院校的质量还是有所差别。北京市支持高校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合作,但是入选“外培计划”的必须是海外境外高水平大学,其他层次的国际交流则由学校自主开展。北京市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突破了很多固有限制,就是要支持市属高校把优秀的学生输送到世界知名学府去学习交流,强化他们的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国际交流和竞争水平,再回来服务国家和北京的建设,所以高校在外方选择上一定要保证水平。
二是要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外培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北京各高校加强了与海外境外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方面的协商,保证输送出去的学生要和对方高校本校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获得同样的教育,参加同样的考试,不能降低培养和考核的标准,也就是俗称的“插班式”培养。国内曾经有一些大学派遣学生出国交流,国外的大学就为他们单独成立一个培训班,编排新的课程,中国学生学习在一起、吃住在一起,甚至平时上课都用中文交流,这种方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外培计划”要坚决避免类似的培训班式的出国培养。今后,北京市将继续加强与海外境外知名大学的沟通合作,特别是要严把学生培养方案关,要有力监督学生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标准要严、方案要细,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材建设 项目贯穿 任务分解
[作者简介]徐红勤(1970— ),女,浙江绍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成人高等教育;冯志新(1975— ),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和成人高等教育。(北京 10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科类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成人学历教育职教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ZR20110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参与到了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成效显著。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课程开发相比,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各大出版社都成立了专门的高职教材部,但纵观近年来出版的高职教材,大多是打着“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设计”“项目教学”等改革口号,内容却不能跳脱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效。教材是课程改革的直接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应借鉴课程开发的思路,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应用到教材建设中去。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特点
作为现代职教课程的基础,“工作过程”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大家对其理解却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理解,一个工作过程至少应涉及三方面内容,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应该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要打破学科逻辑界限,摒弃呈现完整学科体系的思想。教材不是操作手册,也不是知识手册,更不是字典,而是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依据和支撑,不必面面俱到,不用呈现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前提和依托。教材是课程建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因此,应先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然后才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建设。脱离课程开发的教材必定是空洞的,没有使用价值的。
3.要以综合性项目为载体,以具体工作任务为支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中的项目将依据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内容顺序的安排应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而不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前后逻辑来决定,实施过程贯穿于教材始终。项目应涵盖课程主要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加以体现。
4.要进行知识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将工作过程相关知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首先将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分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建设
1.结构设计。教材的结构设计应依据“项目贯穿,任务分解”的基本原则,整体结构应以课程设计的教学项目进行贯穿,并围绕项目展开。那种一章一个项目,甚至几个小项目的教材,既不能体现项目教学的特点,更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教学项目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与优化,其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一般来说,选择的教学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是一个由总到分的过程,即要将该教学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以通过一个或者若干个任务来完成,每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来表现。子任务分解的原则一是通过子任务可以展示一定的工作成果,二是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教材的编写则是一个从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完成一个大型综合项目。
2.内容组织。教材内容的组织涉及两个方面:内容的先后顺序和内容的组织模式。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应按项目的递进、按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而不是按照知识逻辑的先后顺序确定。应以学习任务为依据展开,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应直接体现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可以通过“知识准备”“任务准备”“任务实现”“要点提示”“知识提炼”“任务延伸”“知识拓展”“归纳总结”八个环节组织教材内容,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较好地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改革思路。
3.知识点处理。知识点的处理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难点,处理不好,极易落入学科知识体系的俗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不是越多、越全越好,但也绝对不能避而不提。教材应比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的理论、知识点多一些、广一些、深一些,这样才能给学生在课下的拓展延伸提供基本的支持和支撑。首先,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可以将知识点分成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具体和原理性知识、学科系统化知识四类。这些知识点应该根据学习、认知的规律,分散在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对于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一般停留在了解的、浅层的认知层面,可以放在“知识准备”环节中展示;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是在工作经验与理论反思间的特定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自我获得,任务实现后的“要点提示”环节中展示;具体和原理性知识是工作过程相关知识的提升,可以在“知识提炼”环节中展示;学科系统化知识属于职业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的知识,可以在任务延伸之后的“知识拓展”环节中展示。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环节中展示,难免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因此在最后的“归纳总结”环节中,要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获取不同性质的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4.技能点处理。技能点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在教材中,技能点应在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加以体现。首先,在每个学习单元的开始,设计一个“学习情境描述”环节,给学生营造一个工作、学习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尽快“入境”。第二,在“任务准备”和“任务实现”阶段,将任务的要求、前期准备工作、实现过程和成果描述详尽,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通过“要点提示”和“知识提炼”环节,获得工作过程相关知识。第三,“任务延伸”和“课后实训”是留给学生拓展的环节,与此相呼应的是“知识拓展”。可见,技能点和知识点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理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应用到教材建设中,确立高职教材的编写模式,形成有别于学科体系教材的独特风格,真正开发出实用、适用的高职教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4]严金洪.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漫谈[J].新课程(中学),2013(03):8-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著作权法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正确、及时地审理了一批著作权案件,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我国已相继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录音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等国际著作权条约,并与美国签订《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形势的发展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人员,进一步提高著作权理论水平,增强审理著作权案件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民法院要组织有关审判人员联系审判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的国际著作权条约,尽快熟悉和掌握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二、凡自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以后发生的涉外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审查受理。涉外著作权案件的范围,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百零四条的规定确定。
人民法院审理涉外著作权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国内法与我国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国内法与国际条约都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按对等原则并参照国际惯例进行审理。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按分工由各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受理(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的,由该庭受理)。凡当事人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提起诉讼的,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无论其软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登记,人民法院均应予以受理。
【关键词】德心一体 自主发展 实践 反思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自筹课题《“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支持系统的研究》,立项编号B-b/2011/02/22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学生自主发展的探索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以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尝试推进“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建立一整套学生自主活动平台和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德心一体:即德育与心育相融合。其内涵表述为: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既灵活运用德育的方法,也巧妙借助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将德育与心育科学地结合,兼而施之,相互借鉴、互为转化,寻求最优化的“交融和渗透”。
自主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自动管理、自主实践、自我发展的作用得到积极发挥,让学生成为学校中真正的自主发展者。
二、开发“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的实践
从两方面理解“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支持系统,一方面指系统化机制,即从学生自主发展的视角出发,开发支持系统,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平台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形成系统化机制。另一方面指操作系统,是指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并能够将“德心一体、自主发展”落实到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动和平台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支持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1)实施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过程性评价
学校制订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实施办法,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每个A级指标分解成若干项“关键指标”作为B级指标,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我校生源素质较好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学生基本素质起评分为80分,再根据学生的过程发展状态加分、减分。开发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网络操作平台,从“学生小组、任课教师、家长”三个维度给予评价,增强过程性反馈的及时性,引导学生自动管理、自主实践、自我发展。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夹,激励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学生成长档案内容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记录其成长和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展示其特长、进步、感悟、成绩等。同时体现两条线,一是“我的高中生活设计”,展现学生近期远期目标、阶段性努力方向、职业理想等;二是创造和谐快乐奋发向上的自我心理文化,如要求成长档案夹增加学生自传,内容包括我最成功的事、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最感恩的人与事等,旨在营养学生心灵,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
2.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支持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管理自治,行为自律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把制定班规制度的权利交给学生,在班主任适当指导下,由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订和落实班级工作计划,值日班长填写班级自管自育工作的记录表。实践证明,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人公作用真正发挥的过程。
学生参与发展决策。学校各级管理均有学生会的代表参与,如学校事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等学生均有发言权。
学生参与文明班级评比。学生会的同学从校门口执勤开始,全面参与常规检查,成为文明班级评比的发言人,班主任绩效考核评价的参与者。
自主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会各部组织各项社团活动,如体育部的“羽毛球、网球”等六个俱乐部,定期组织比赛活动,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越高,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活动自主,精神自强
中学生价值取向大讨论。为激发学生积极的价值观思考,我校围绕“中学生价值取向”设计主题活动,每一届高一新生及家长参与讨论,聚焦“四比四不比”,即不比父辈比吾辈,不比阔气比大气,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昨天比明天。
“感恩・励志”教育。我校将感恩教育细化为“五德四化”,即:“仁”以爱人,“义”以当责,“礼”以遇人,“智”以励学,“信”以树德;感恩教育传统化、校本化、常态化、亲情化。让感恩教育植根于历史文化,让感恩教育生成校园文化,让感恩教育贯串日常生活,让感恩教育融入亲情血脉。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践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倡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到学校“互助友爱、和谐校园”;进社会“关爱他人、爱心奉献”。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自主发展
(1)开发专题教育网站,构建支持性自助系统
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超市”和“德心e站”专题网站,以此为平台,创设了对话-生态式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十多年的运作中,生成了丰富的二级资源:学生到网上的个人学习成果,教师的调查报告、优秀案例等。我们仿照超市管理模式,在不断组织“货源”的同时,设置驿站、在线倾诉和咨询、论坛等双向互动渠道,以满足学生心理自助需求。
(2)建设三级访谈体系,构建支持性他助系统
为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渠道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立了三级访谈制度,全方位为学生安排心理导师。一级导师:班主任;二级导师:由学生评选出的最具亲和力、最富爱心、最有耐心的教师;三级导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三级心理访谈体系构建了一个支持性他助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平台。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心理健康发展
对每一届高一新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90项症状清单”三项测试,并在学生成长自传中寻找相关因子,建立基本心理档案;针对基本心理档案中呈现的相关因子,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体、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支持系统,指导学生自主发展
(1)课堂教学大课程
每个学科教研组均有2-3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已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重视通过教师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2)德育班会主课程
学校组织开发以年级为单位的六个系列24节主题班会。如,高一年级,新环境,新起点,设计“我是附中人高中三年规划”主题课程;高二年级,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设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课程;高三年级,蓄力高考,走向社会,设计“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班会课程。通过三年的主题班会的熏陶,为学生成为合格有用的社会人做好修养、学问、健康等多种准备。
(3)心理团辅活动课程
根据年级段特点,确定了12节团辅导课程。各年级心理发展课程主题为:高一年级――适应性,高二年级――选择性,高三年级――持恒性。通过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选修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自助、互助。
(4)家校联动教育课程
学校遵循“文化认同,责任分担,成果共享”的家校合作理念,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包含“做合格附中学生家长”等12节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6个主题的家校论坛。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多家协作单位共建五类教育实践基地。
德育教育基地: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学校建立了扬州市烈士陵园、史可法纪念馆等10个校外德育教育基地。
军事训练基地:为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与扬州武警二中队、青少年国防基地建立共建合作关系。
社区服务基地:为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为学生奉献社会提供平台,学校与周边三个社区联合,长期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基地: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在扬州玉器厂、江都水利枢纽等12个单位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人文研习基地: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充分利用扬州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优势,八怪纪念馆 、朱自清故居等20多个单位成为我校人文研习基地。
三、实践调查与反思
自进入新课程以来,我校尝试推进“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近五年致力于建构四大支持系统,学校管理人员、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研发和应用,并做了跟踪调研,部分调查结果显示:
1.对“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的认同度差异较大。学生:95%,教师:89%,家长:78%。
2.“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的推动方式比例不协调。行政推进:92%,学生主动参与:87%,教师自觉行为:81%。
3.“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开发满意度、参与率不平衡。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主题活动,参与率最低的是心理访谈;教师满意度最高的是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参与率最低的是心理校本课程;而家长们对学习结果更为关注。
针对近五年的实践以及调查结果,我们有以下思考:
1.“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中三支队伍力量的统一
尽管“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然而四个方面涉及不同群体、管理者、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整合仍然需要探讨。经培训上岗的学科教师、班主任的心理专业知识仍需充实。
德育的目的、过程、结果都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有实践就需要时间。虽然学生愿意参与支持系统开发和体验,而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总不如升学率来得直接。事实是,“学生自管自育”中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常规检查,确实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支持系统,还有待做到学校向家庭的延伸。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引入了家长参与的机制,但出于对孩子的袒护,以及教育认知的缺乏,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2.“德心一体、自主发展”支持系统中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比较目前学校工作中的德育与心育,不难发现传统的德育强调群体的价值,而心理教育则更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德育工作协助个人适应集体,而心理教育则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容纳独特性。有的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严重,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共识中还达不到去接受心理门诊的地步,然而针对这些个别现象开设校本课程,或举行心理团辅活动,就学生集体而言,算不上是“有的放矢”。在心育方面,如何处理学生个体、群体之间的权重,还有待深入探索。
3.“德心一体、自主发展”育人模式中德育、心育与智育的统一
“德心一体、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力争做到了德育与心育的一体化,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德育心育向学习领域拓展。这种研究不同于普通的提升教育质量的研究,它是建立在德育心育一体化基础上的智育研究,着重探讨德心一体向学科渗透,向学习态度、能力、方法延伸,与新课改后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在此平台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争取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切合点。
“以德养心,以心育德,立德润心,德厚心广”,是德心相融的理想境界。德心一体,最终形成德心美,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我们在审视教育工作问题的过程中,对真正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进行系统反思的关键。教育的发生以激发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各种自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终实现健全主体人格的塑造。这不仅是教师群体开展工作的前提,更是整个社会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