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顾问前台工作计划

课程顾问前台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8 17:4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顾问前台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顾问前台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 技术服务 营销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79-02

近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一直在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费品,汽车后市场不断扩大,包括汽车营销、汽车保养维护、汽车保险理赔及二手车交易等在内的技术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如何对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突显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出满足汽车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 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3年末,全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211.7万辆,超过了整个欧洲的汽车总产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万辆,增长17.0%;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增长19.0%,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广西的汽车行业也不甘示弱,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汽车年产量突破了165万辆大关;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231.0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0.7%,其中轿车101.1万辆,增长24.6%。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80.76万辆,增长25.7%。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增加,使得包括汽车的销售及汽车售后服务在内的汽车后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国有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超过40000家;各种大型的汽车交易市场600余家,直接从事汽车营销服务的人员超过300万人;另外,全国大型汽车配件及汽车用品市场有800余家,二手车市场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直接从事汽车售后服务,包括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保险、汽车信息咨询、汽车租赁等领域的从业人员也有上百万人。如此巨大的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后市场,也就意味着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国家人才网统计资料显示,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进入社会总体需求的前五名,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的四大专业之一。

(二) 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1.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应胜任的职业岗位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广西地区(包括南宁地区、柳州地区、桂林地区、北海地区和百色地区等)的多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汽车技术服务及营销专业人才应能胜任的工作岗位有:汽车整车销售、汽车信贷交易、二手车评估交易、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等,根据各个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还可以将岗位进一步细化为汽车销售顾问、前台接待、汽车保险与理赔专员、汽车售后服务顾问、客服专员、展厅集客统计员、汽车精品销售员等更具体的岗位。

2. 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通过对广西地区汽车后市场进行调研,发现汽车售后服务相关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集中表现在社会活动能力、专业技能、执行能力及学历职称要求等几个方面。其中,社会活动能力方面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汽车市场调查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客户服务意识和组织及协调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员工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汽车构造知识及汽车技术评价能力、汽车销售的基本原理和销售技巧、熟悉汽车售后服务流程、汽车承保勘查和理赔能力、新技术的学习及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执行能力方面要求员工应具有良好的工作计划制定能力、汽车销售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汽车销售企业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在学历方面,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意见比较统一,均希望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及提升潜力;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在员工的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要求不高,他们更注重员工的职业资格及技能。

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不同的企业在员工的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存在一些差异,但所有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均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类人员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理念等,说明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员工的人文素养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敬业奉献精神。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既涉及汽车技术服务领域,也涉及市场营销领域,是一个交叉学科,既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汽车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有市场营销的技术和能力,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汽车营销与汽车售后服务接待,其中汽车销售方面还可以细化为汽车整车销售、汽车消费信贷、汽车配件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以及二手车的评估与鉴定等。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比较模糊,职业岗位不明确,毕业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欠缺,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合理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对各专业进行准确定位,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突显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是很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合理,甚至有个别院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一些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忽略了对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其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严重失调,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训练;另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现状不符,知识陈旧,缺乏新技术的注入,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确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注重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根据对广西地区汽车后市场的调研结果可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及营销专业毕业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车整车销售、汽车信贷交易、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交易、汽车配件销售以及汽车售后服务接待等。因此,应该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汽车销售顾问和汽车售后服务顾问两个岗位群上,并针对这两个职业岗位群,创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二)创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广西地区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进行大量调研,了解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创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汽车相关企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岗位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规范,并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规范,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灵活地设置、调整专业课程及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相结合,树立“工学交替”的现代职教理念,加强实务训练,了解流程、熟悉实务、掌握技能,使学生立体理解职业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的零距离对接。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涉及汽车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两个领域,涵盖了工程技术和社会人文两方面,属于一门交叉型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汽车市场营销、开展汽车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汽车产品及技术基础知识、汽车营销理论知识和营销技巧,还应该具备“懂技术、能做事、善管理、会服务”的职业素质。因此,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从事汽车销售及技术服务基本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和从业心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有合作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承担着为汽车后市场培养能工巧匠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研究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覃群.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广西教育,2013(5)

第2篇

1.立法保障,政策支持,促进校企合作。

在台湾《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中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推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1)推出“建教合作”计划台湾开展“建教合作”已经几十年了,建教合作教育模式已在台湾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院校得到推广,合作形式也呈多样化,可分为轮调式、“三明治”式、“最后一哩”式、研究式、阶梯式、委托式、实习式、进修式等。一般大专院校以研究式、进修式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则以轮调式、阶梯式为主;轮调式在台湾推行范围最广,办得最有成效。2)开展“技职再造”计划自2010年1月1日起,台湾教育行政別部门特编列经強费,实施为期三年的“技职再造”方案。希望藉由“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引进业界师资”以及“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等策略,确实强化技专校院的实务能力,增加产学合作机会与规模,以及有效落实学生实作能力。据报道,台湾技职教育主管部门计划自2014年启动“技职再造”第2期计划,包括成立产业学院、跟产商合作;推动师徒制学习,培育市场所需的人才。3)出台“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促进产学合作2012年2月9日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明确“产学合作”之定义,明确“产学合作”的内容为专科以上学校与政府机关、各级学校、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等合作办理各类研究发展及其应用(包括:专题研究、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投资持股、创业育成等)、各类产学合作之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及训练和其他有关产学合作事项;明定“产学合作”办理程序及契约内容,对各院校顺利开展产学合作具有促进和指导的积极意义。

2.校际合作提升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

在大学校际协会之外,分别成立了分区(南区、中区和北区)技专院校校际整合联盟、区域产学合作中心、联合技术发展中心和创新与创业育成中心联盟等,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平台逐渐确立,通过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学合作信息网连通技职院校、产业界以及研究单位,共同促进产学教学联盟的建立和产学合作创新研发。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其中比较有成效的校际合作组织有:1)建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于2002年度推出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和国立屏东科技大学牵头的若干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每个中心又有若干所伙伴院校。中心任务为协助提升联盟学校推动产学合作、建立区域产官学研资源整合与分享各方资源,扩增技职学校与产业界交流及共同研究合作,以达到学校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朝代加值再教育及关键技术知识引进、生根和创新之目的。成为区域产业的技术后盾与教育策略伙伴,成绩斐然。2)设置联合技术发展中心由台湾经济部门出资在全台湾补助设置12个联合技术发展中心暨伙伴中心。3)成立创新与创业育成中心联盟联盟成员共同成立“创业知识资讯室”和“管理专家群”,共设e化育成平台,致力于区域产业的研发辅导及业者的创新育成,依据各联盟学校的专长特色,透过人才培训教育、推动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及软、硬件资源的分享,为业者提供企业再造的辅导或转介服务,大幅提升其经营运作的经济效益,提供中小企业创业资讯、进驻厂商在财会、租税、人资、训练、智财、法律、行销、国贸等免费咨询服务,并定期举行企业体质健诊活动。目前台湾区域所设立育成中心型态包括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北、中、南几个联盟,联合131所育成机构,已累计培育5,113家育成企业,累计培育新创企业逾1,800多家,种种之绩效显示出育成政策的良好培育成果。

3.校内成立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部门

学校成立研发处,旨在配合台湾经建与科技发展,推动及整合学术研究与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功能,并推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下设企划组、国际交流组、产学合作组以及学校层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其中:企划组负责校务发展委员会业务;校务中长程发展计划书编撰;南区技专院校校际整合联盟;校务基金管理委员会;教育部门整合型计划申请;发展特色产学平台奖励计划;承办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计划申提、补助款申请。产学合作组负责奖励教师专案及论文编修及译稿奖补助案;鼓励教师从事研究经费补助专案;编制专任教师著作目录;研究续优奖;产学合作续优奖事宜;校内教师、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审核及回国经费报支;建教合作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全国技专校院基本资料库本校系统管理都统筹各表册填报/修正;“科学技术基本法”及“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办法”法规相关事宜;配合教学资源中心修正“教师评监办法”;南区区域教学中心计划-教师及学生专题计划办理及经费核销;研发处之经费编列与控管;研发处之各项业务整理与联络窗口。国际事务组负责输入型国际合作;输出型国际合作;国际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是一个校级整合型研究中心。中心运用教育部门补助款、业界与本校之配合款、技术转移金、以及业界回馈机制,建立自给自足、永续发展之基础。为本校教师架构一个“与业界合作将教师接近成熟之研发成果(包括产品、技术与系统)进行产学合作与技术转移之长期运作环境”。创新育成中心在经济部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之补助下成立,以本校极欲发展和推广的相关产业为培育重点。借由育成中心之成立运作,扩大本校校企合作服务层面,促进产学合作蓬勃发展,以创造多元化服务收入,亦期盼从中孕育本校之核心专长技术,以建立卓越之校誉,成为协助产业创新研发与升级转型之最佳伙伴,以及培育高科技产业之摇篮。

4.各系部建立各层次研究中心(所)和实验研究室,提升师生研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