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9 15:3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字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不再是单纯的二维或三维艺术,更扩展为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即四维艺术。这些数字艺术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还包括新媒体等渠道,通过对信息的传播提炼进行再创造,多种媒介的融合和实时交互的传播赋予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广泛的设计表现外延。虚拟现实、APP、局域网以及互动媒介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语汇,数字技术为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和素材来源,为环境艺术设计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与此同时,新媒介也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培养兼通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高级人才。数字时代下设计的表现空间也加速了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信息的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课堂的互动。数字化实现了设计数据存储效率的提高,设计前期数据、过程图、建筑模型、渲染效果图或者建筑巡游动画等都可以数据的形式被便利地检索和使用。数字网络也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不仅使设计师的工作数字化,更让年轻设计师能接触大量新资讯,培养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并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自学,不断进步。
二、多元化表达能力打破了传统设计沟通的壁垒
数字时代使得传统设计沟通的界限开始消解,设计开始采用新的创作手段、新的媒介、新的工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及新的创作角度。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CAD、3dsMAX、VRay、SketchUp等具有绘图、三维动画功能软件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又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等引入了设计表现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领域的交叉,不但广泛涉及概念方案设计,更有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设计沟通不再局限于图纸的交涉,转而由计算机软件研究、交互式艺术、计算机辅助绘制、非语言艺术、计算机编程等方式阐释方案、解答创意。
三、结语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动画作品将其各种艺术形式,如平面的、立体的、合成的、特技的、三维的,泥塑的、木偶的、剪纸的,实物的、布贴的等均贴上“数字化”的标签,最终以影视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其得以传播而避免被遗弃。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动画技术逐渐应用于影视动画的剧本、分镜头、原画设计、动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配音、配乐、后期合成、特性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如给其一个确定的概念,计算机动画也就是“数字动画”,属于数字艺术的范畴,是指采用计算机的图形与图形处理技术,借助编程软件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静止画面,并将这一系列的静止画面采用连续播放的方式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可以说,以“数字动画”为代表的影视动画艺术是数字艺术这一范畴内的最前沿艺术,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动画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功夫熊猫》、《机器人历险记》、《极地特快》、《马达加斯加》、《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这些动画影片中精彩绝伦的面面,只有数字化的影视动画才能给我们带来深入其中的真实观感,也只有在数字时代才能令我们的精神生活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可见,影视动画艺术的“数字化”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影视动画艺术的“动画化”
虽然影视动画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动画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数字动画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越来越美观,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态,影视动画所具有的极度的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并未被改变,它仍然要遵循“动画化”的原则。数字技术仅仅改变的是动画制作的方式方法,但其本身终究是动画,其创作的思维方式必须遵循“动画化”的原则。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受数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传统的手工动画终究被数字动画代替,只能在博物馆中才可以看见。但是,数字动画作品只有从传统动画中吸取养分、秉承传统动画艺术的创作精髓才能获得成功。分析当今市场上的数字动画作品,美国迪斯尼公司是最先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片的公司,其代表作品《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令人又痛又爱的角色、美轮美奂的场景、不同寻常的视觉切入点、富有想象力的形象设计、创作力非凡的镜头设计等深深抓住我们的眼球,可以说,迪斯尼开启我们通向梦幻世界的大门,通过运用数字动画技术,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上一个新台阶。而我国的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的数字动画产品往往表现出作品构思缺乏创意、作品观影人群年龄定位受限制、作品故事情节老套、数字技术含量低等特点,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做国外动画作品的“外包”工作。可以说,现在目前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数数字动画片可能是“中国制作”而非“中国创作”。中国的数字动画作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竞争力,必须遵循“创意是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创作观念和制作方式,遵循传统动画的创意法则,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创作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动画作品,这才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影视动画发展的正确道路。
3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数字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互动性,数字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考虑其作品的互动性,也就是作品能否进入互动情境作为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之一。所谓“互动性”指的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具体来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叫做“互动”。在数字动画艺术作品中,就是将作者的创意思想和情感表达延伸到观众中,以增强观众在观赏时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其具体操作是,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艺术创作者与计算机产生互动生产作品,观众或是与计算机互动体验作品,或是直接参加到作品的创作中与艺术创作者共同完成作品。这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更高层次的展现。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作品越来越希望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来,将整个数字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赋予“数字化”“、信息化”这个技术背景下的新体验。
4结语
篆刻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印人艰苦的创造、发展,不仅拥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其艺术成就之高,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主要由篆法、章法、刀法所构成,三者缺一不可。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来看,篆刻艺术与设计艺术在表现技法与审美观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拥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设计美学基本特征。
1.1篆法表现文字之美传统印章文字多用篆书,所以称之为篆法。篆刻是以篆书为基本元素,运用抽象的线条进行造型的艺术。篆刻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篆书是篆刻的母体,是篆刻艺术中篆法美的基础。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说:“中国人写的字能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篆刻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但由于篆刻与书法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创作形式不同,除篆书起源于象形是构成篆刻艺术篆法美的基本因素外,章法、刀法也是形成篆刻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象形文字虽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但却体现了事物结构的感性形式和生命运动的规律,富有节奏感。所以,篆书源于象形是篆刻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决定因素。
1.2章法表现造型之美篆刻艺术中章法就是表现印面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和布局,即所谓分朱布白。篆刻创作的艺术构思、章法布局,实际上就是依照美的规律,把印文的点画、偏旁部首、结体、间距,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而升华为篆刻艺术美。这就对篆刻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篆刻家需要在“方寸”的范围内,以不多的文字进行创作,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要求在文字上追求变化的丰富,在章法上追求虚实相生、置阵布势。章法除了利用文字的排列来实现外,还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与规律,偏旁笔画的搭配以及边格的变化对印面进行整体的经营。总体来说章法的形式美法则大概可以分为对立与统一、对称与均匀、矛盾与和谐等这几个方面。一方篆刻艺术作品有无艺术感染力以及其所能体现出的艺术性高低,主要取决于篆刻家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美的规律,巧妙地处理各种矛盾因素之间的关系,把各种元素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篆刻形式美,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1.3刀法表现线条之美在篆刻艺术中篆法、章法都是要通过刀法来实现的,刀法是篆刻艺术创作中最后一个步骤。字由刀刻,但刀并不是按照字形一丝不变的刻。刀法的表现具有主观能动性,追求“刀趣”,即以刀刻石所形成的粗细、光糙、连断等趣味。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说》中强调指出:“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所以用刀之妙在于心手相应,善于根据条件的差异,千变万化,目的在于传神,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趣。篆刻艺术刀法中主要分为冲刀、切刀两大类。冲刀,运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刻出的线条不求粗细匀称,但求刚劲挺直;切刀,运刀行进缓慢,用反复的短刀切成,刻出的线条有粗细、参差、起伏等变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依据篆刻家的喜好,不同的刀法产生的刀痕也不相同,这就大大增加了篆刻艺术的趣味性。
二、篆刻艺术形式美法则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图像传达的重要作用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愈来愈多的体现。这种非语言的传达方式在交流中可以超越文化和时空界限,从而代替语言,标志则是其中一种。标志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含义,可使交流方式变得愈加简便。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许多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将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作品。篆刻艺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它与标志设计相结合,既具有符号美的特征又具有标示意义。
2.1形式的借鉴我国的篆刻艺术从外部形态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方形、圆形、三角形、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等。其中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方形,这与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方形给人稳重、均匀、对称的感觉。在方形印的构图中,多采用田字格和日子格这些基本形式,可以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这一基本形式被广泛运用。杭州老字号胡庆余堂标志设计,就是运用方形印章的基本形式和构图,以方形为基础加上田字格作为骨架,其“胡庆余堂”四个字则用书法的形式表现,生动地传达了胡庆余堂的品牌特色,给人以诚信、庄严、富有责任感的感觉。同时,胡庆余堂标志设计将篆刻艺术融入其中,也体现了其百年的医药品牌同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2篆书的运用篆书是传统篆刻艺术中最常用的字体,也决定了篆刻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篆书在标志设计的运用中,由于篆书年代久远和现代简化字的使用,一般人对于篆书的辨识度不高,如果用比较复杂的篆书,在传播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设计师在运用篆书设计时,与设计主题相结合精心设计。,就是将篆书作为圆明园标志设计的主要元素。主题“圆明园”三个字采用篆体,并运用艺术的手法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在圆明园标志设计中,将篆字与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的形象相结合,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增强了识别度,使传播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3意境的传承“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各类艺术对于意境美的创造及其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篆刻艺术的“意境”是通过印文、章法布局以及刀法所产生的笔情、墨意、刀趣、石味所表现出来的。在标志设计中意境美的体现,是对篆刻艺术形式美法则的综合运用。故宫博物院的标志设计,采用了篆书“宫”字形为基础,而“宫”字的一点取材于古代朝服图案“海水江牙”和“玉璧”中的图形元素;“宫”字的两个“口”采用章法中对称、均匀的构图原理,也正好符合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建筑理念;标志还采用了中国红底色和古代中国象征皇权的黄色来表现,整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将篆刻艺术形式美法则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既能保留传统神韵与本土特色,又能带来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设计意味。
三、结语
1.1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人员的素质较低。为了满足国内外石油市场的发展需求,生产出环境友好型、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石油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建立适量生产高价值、高质量的石油产品生产体制。由于石油产品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加工程序比较复杂,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对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与现阶段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人员的素质不高相悖,极大地影响了石油在储运过程中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1.2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单一。目前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多采用单一的仪表自控系统,这使得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输油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岛式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管理格局。随着石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增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时、准确地为丰富石油化工企业的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进行决策服务十分重要。否则不能使石油化工的经营决策转变为生产操作成果。此外,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信息综合系统的应用开发不能得到有效协调,传统的DCS会使炼油化工企业的输油效率较低。
1.3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操作不规范。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操作要求越来越高,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由于现代炼油化工企业主要采用仪表自动化设备直接控制输油管道的生产装置的运行状态,而技术操作人员在对仪表自动化技术进行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按照科学的操作规范,尤其是忽视了对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维修工作,使得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输油过程中经常出现自动化仪表设备使用寿命短,输油效率低,维修检测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成本高、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等问题,给石油运输带来了损失性的滞后被动维修,不利于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完善仪表自动化技术在输油管道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对输油管道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为了加强对输油管道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石油化工企业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对燃气管道技术人员、石油和天然气长输管道技术人员、石油和天然气集输管道技术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工作,加强技术操作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工作和技术探讨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石油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的应用水平,使其适应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当加强与石油化工仪表自控系统技术发展较快的国际石油化工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尤其要突出发展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在先进输油管道控制技术的实用化、仪表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综合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2.2建立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仪表自控系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建立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仪表自控系统,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完善与天然气的生产配合工作,通过相互提供原料与半成品,达到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现阶段,应当摒弃运作结构传统单一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推进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化的新型运作模式,强化自动化仪表的控制技术和数据统计技术,促进石油化工输油管道自动化仪表各项功能的健康、持久、稳定发展。
2.3规范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操作流程。为了规范输油管道仪表自动化技术操作流程,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要突出发展仪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综合化。仪表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仪表技术操作手册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加强仪表维护管理系统、上位机系统和人机操作站的节点控制。仪表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现场仪表的工位号、材料、量程、精度、运行状况的记忆和研究,使其能够深入熟悉现场仪表的全部运行情况。
(一)亭子的建筑艺术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素木亭子接近自然,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仿真效果逼真,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二、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亭子是观景点
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在山顶上建亭子,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体的轮廓线,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亭子可接近水面,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游人可以亲近、嬉戏,观看水中倒影,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材料选择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
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这些材料经久耐用,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三)设计建设
1.山上建亭。山上建亭可分为山顶建亭和山腰建亭,都要在地形开阔的台地上建造。山上建亭,视野开阔,利于眺望,便于途中驻足休息。山腰建亭,既方便游人休息又引导游人攀爬。山顶建亭建于山脊或山体转弯处或者凸出的崖石上,游人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景。
2.临水建亭。临水建亭有多种形式,如在水边建亭、近岸水中建亭、岛上建亭等等。水边建亭最宜低临水面,有一边临水、两边临水和多边临水的布置建造方式。近岸水中建亭,亭子四周临水,这个亭子以曲桥、小堤与岸连接。岛上建亭,有湖心亭、洲端亭等,亭子是水面视线交汇点,突出亭子的观景面。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更加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主要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专业人士,这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创作者给普通民众带来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传统艺术作品不够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给普通民众传达了一种只有欣赏水平高的人才能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简单易操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为普通民众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众化的创作模式和大众化的审美特点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加大众化,促进了艺术作品发展的多样化,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中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完整性,创作的终结也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进行复制和删改,除创作者之外的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修改和再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思路进行修改,数字媒体艺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意蕴,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逻辑性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创作者可以尽情构思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创作中运用了较多倒叙、跳接、反转等技术,因此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能仅凭借惯有的逻辑思维进行赏析,而是应该从现代人的思维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进行艺术赏析,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传统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传统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数字媒体艺术中展现的恐龙、生化危机、外星人等题材具有超现实性,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和图像的模拟,能给观赏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和震撼的视听效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二、总结
艺术语言的文化阐释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形态上,如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和图像文化等,都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图像”一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语言方式。在“自画像”领域,从架上绘画到观念性的行为艺术,在个人经验的表现不断融入、扩展的同时,绘画者也更进一步注重与公共经验的结合。我本人也选择“自画像”这一题材,试图在图像中描述我个人的生活感受与当下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其具有图像的述说性质。
当下反思社会的“存在”问题是进行一种对文化对社会和对自己的一种价值探索,也更进一步注重与公共经验的结合,这种真实具有时段性、背景性、现实性等。如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以自己形象成长经历和历史事情为主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成长,以自传式形式表达,相当于一种“模仿说”,主要侧重表达内心的世界,希望通过视觉形象的变异来表达对社会的一种反思和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卡通符号的复制与反思是当代文化对人性品格的冲击,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刘曼文的《平淡人生》肖像系列,她通过主观的观察和思考,用个人方式作出对生活的诠释,她的家庭成员就是画的主题,这一系列也表现着画家的心路历程,具有自传性的色彩。它属于画家心理和感情的自画像,也是现实生活的自画像,更确切地说,画家是透过生活处境来衡量人的感情质量及其真实程度。
艺术语言的心理演变
自画像属于艺术家话语的空间和舞台,在这一空间舞台的表演与宣泄中,画家主体将自我内在的情感转换为图画,是寻求解脱的图示与外化。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始于客观世界的刺激,它一经生成,就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心理图式,并积极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向。康德认为,只有当客体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与主体所具有的先验直观形式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及经脸的感性直观。”
还有弗洛伊德所言:“生活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了,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麻木。艺术成为艺术家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中国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受歧视的地位,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女性总被看成是”第二性“,”第二人类“,在这种文化背景的束缚下,那种经过模仿,认同和强化后逐渐形成巩固的性别角色差异对于女性的心理有很大倾向性和依赖性,因此她们在创作的同时只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消磨时光,从女画家为自己精心绘制的自画像中克看出暴露了她对自己最为关心的自私自恋情结,充分体现出女性的心理特征。这恰巧吻合了约翰,伯格对于绘画中女性的观点:“女人的风度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别人对待她得分寸。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因为她给别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男性的形象,将会成为别人评判她一生成败的关键。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
创作心理学认为作家或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的生命体验,现实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女自画像以其特有的个人述说方式表达着一种经验,她们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世界,她们丰富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诠释着她们对生活的心理感受。比如女艺术家申玲的私密空间,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闫平的“母子“系列等都是她们各自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述及传达。
表现形式的儃变
早期自画像带有很强的“内化”意识,属于一种自我描摹与自恋情结的语言形式。其画中画形式的构思使自画像具有了多维空间和多重意义的符号信息。由于背景空间的扩大,具体的环境与人的关系成为构思的关注点,表明了女画家以隐喻的环境衬托单纯主体的创作意图和深层意蕴,是她们对自己社会身份和艺术成就的自我关注与炫耀,其符号信息的审美意义显然超过了语义信息。
20世纪90年代,高度一统化体制解冻后,女性表达进入一个自觉自为的新阶段,自画像由静态自我描摹到动态的“我”的历史与现实描摹,以一种女性视野去关注世界,“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外部世界紧紧相连,女性自画像至此进入成熟阶段,“她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体惜她们长辈亲历的反思,对中国政治上多种运动的腻烦,对包括“85新潮美术运动”中称重的集体理想主义的艺术运动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观点,艺术风格均持整体否定的态度,她们退回到个人的经验,继续通过艺术构想和实验进行变革,更多借助画面来展现真实的日常生活,玩式,调侃,关注当下生存境况,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标志。在这一时空的转型中,女性艺术家的才能得到发掘和施展。”
在刘曼文的《平淡人生》中,通过主观地观察和思考,用她个人的方式作出对生活的诠释,奉家丽的作品也都是关注现实的,不直接拿身体做语言题材,但其中映射了自己的影子,将自己的生活见闻作为作品主题和内容,与个人生活经验直接关联。还有申玲,喻红(借助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和描绘个人和历史中的突发事件和日常事件)对自我角色的认定,“将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我”为叙事的载体,深入细致地描叙“她们”的各类“情状”,来表达作为女性的艺术家各类复杂精微的感受。21世纪卡通时代的到来,商品规则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使女性自画像发生了图示上的变化。符号化的自画像艺术,由被观看者到自我的认定再到社会价值的探索,也可以说是由政治到自我再到社会和人性的转变。90年代的艺术女性不再像前辈单位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所煽动,而是坦然直面个体生存价值取向上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功利性选择,尤其是喧嚣的艺术市场的蛊惑,从被动的受追逐,引诱,到主动地去驾驭,并使其为艺术创作服务。
1难以展示全貌和细节
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国画艺术展示时,一般都使用实物展示,以悬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展示空间以及画幅大小的影响,观众较难欣赏到作品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对大幅作品的上部与下部。
2受时空限制
使用传统媒体的展览方式,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场所进行欣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由于空间的限制,每次展览只能服务当前或是周边城市的观众,影响面受限。同时一次展出的国画作品也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给观众。
3难以展示说明信息
国画艺术展示过程中,除了对画作本身的展示,还需要提供画作相关背景信息的展示,比如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作品艺术价值等。传统媒体展示主要通过展板方式展示这些说明信息,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平衡大量文字不便阅读和少量信息不足以帮助观众理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具有时代背景或者反映历史事件的国画作品,如何让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较好欣赏国画作品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展示方式必须面对的挑战。4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接收信息的习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接收信息,并且追求与信息传递者之间互动的效果。而传统媒体进行国画展览时信息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
二、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及在国画展览中的优势
1展示能力强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国画作品,有效弥补实物展出时展厅空间、照明限制以及缺乏细节展示的缺陷。比如使用高清数字扫描技术将国画作品转化为数字图像展示给观众,可以对作品任意部位进行局部放大、旋转等操作,观众可以欣赏作品整体的同时品味每个部分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大型画作效果更为明显。又比如使用数字修复技术,将已经受损的国画作品进行复原,让观众可以欣赏完整的作品。
2不受时空限制
数字媒体技术由于其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展示技术的时空限制。例如故宫博物院将其馆藏画作的高清数字版本放到网站上,方便人们欣赏,观众不受到参观时间和参观地点的限制,可以对国画艺术作品进行更细致的观赏和学习。在网站上同时也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功能,让观众方便地在大量作品中找到目标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3内容信息量大
传统展示技术因为受到展板或展厅面积的限制无法大量展示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容易的实现。将国画艺术展览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录入计算机,构成信息数据库,在展厅中部署信息查询设备,让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画作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容纳大量数字信息,有效设计交互方式后可以高效地提供信息。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展馆空间,也避免了大量展板引起的杂乱,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览作品。
4互动性与趣味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媒体展示技术中单调的信息转化为视频、动画、游戏等丰富的展现形式提供给观众,增强了展示的趣味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使用数字媒体展示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展示的互动性,将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交互。观众在互动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将意见反馈给展览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国画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原则
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形式与展览内容的一致性。传统媒体的展示方式是描述性的,而数字媒体的展示属于阐释性的。传统媒体可以先确定展示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形式。由于数字媒体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并且更具有交互性,因此在策划展示内容时就需要同时考虑展示的形式,并且根据展示形式的不同调节展示内容。
2科学严谨的原则
在使用数字媒体追求展示效果华丽的同时,必须坚持展览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展示的文字、图片、影像都必须有完整的学术依据,系统地对国画作品相关信息进行展示。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时,要特别注意对场景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不能凭空臆造。设计的展示方式必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但不能是抛弃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娱乐。
3合理适度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必须确立展览的主体为国画作品本身,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控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频率,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作上,不可以喧宾夺主。合理适度的原则是指合理安排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比例,既不让观众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也不能让观众把时间都花在多媒体展示项中。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媒体展示项占据观众的参观时间大约控制在总时间的30%左右可以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四、国画艺术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流程
1确定展示需求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首先必须确定展示需求,作为传统展示方式的补充,数字媒体应用主要满足以下几种需求:全景或细节的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与相关信息的展示,与观众互动的需求,网上作品展示等。根据国画作品自身特点与传统手段展示的不足,确定数字媒体展示方式,并且确定在数字媒体上需要呈现的内容。比如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清明上河图》,其需求一是展示画作的全景和各部分细节,二是重现北宋繁华的景象,三是展示画作时代背景知识与作者相关信息。因此可以选择数字媒体技术,利用历史资料结合作品重现画作场景。明确需求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才能确保需求的准确。
2策划与设计
根据需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体技术,并且对展示方案和方式进行设计。在进行策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守上述讨论的原则,达到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画艺术展览来说,设计依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画作本身,任何展示技术都必须建立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其次是对该画作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采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欣赏画作;再次就是画作年代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对画面内容做合理的扩充,以达到全面认知的目的。
3实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