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7 15:36: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56-01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其次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家长在外面打工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3、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经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但朱科蓉等学者在对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的几个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并没有尽然联系,而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很多学者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留守儿童正是因为其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而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性,包括学习的独立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本人在对长宜昌市夷陵区一个初中三个班及长阳县一所初中两人个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212名学生留守儿童有127人,留守儿童占约60%。这127名留守儿童中有33.2%的入学习成绩较差或一般,41.5%的人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不好不差,有16.7%的人学习成绩较好,而只有8.6%的人学习成绩优秀。在对其班主任的访谈中也行到证实,非留守儿童的成绩要比留守儿童成绩要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的孩子肯定会有影响的,并且影响是很大的。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孩子父母突然不在身边,很不习惯,没有了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在一定时期内学习变得有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二是由于很多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几乎为零。相对非留守儿童而言,辅导缺失更严重。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调查情况
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成绩大部分牌中等偏下位置,成绩优秀者较少。有研究者也提出大约有78%的教师认为父母在外出打工离开孩子后,孩子的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绩一路下滑。但本人研究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很大,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有一种感情失落感,学习上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监护人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达63.5%,老人们通常对孩子的生活健康关注指数较高,而对其学业参与面较小,由于老人文化程度都很低,也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们辅导和帮助,最多督促学生做作业,至于作业到底完成没有,完成质量如何,他们全然不知。所以留守儿童学了老师正常的教育外,基本处于一种无人管的状态,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了家长监督学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有的还要上兴趣班,有的还请家教。留守儿童学习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自控力。但父母在身边,他们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推动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就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虽然政府、各社会团体都在积极地探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但是都处于各自为阵的阶段,缺乏统一领导、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工作体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部”专门负责管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个部门可以设立在妇联的儿童工作部,由它负责政府的各项措施具体落实,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并把各项职责、各项目标落实到教育主体,对教育主体进行指导完善和监督,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目标的实现。工作部可以组织调研小组,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它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有机联合在一起,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保证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和社会都能感受到关心关爱,增长知识,让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作为是实施人生教育的第一阶段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可以以学校为载体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挣钱养家和培养子女的关系,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服务,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水平和监护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监督他们切实履行好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职责、解决好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引导家长优先考虑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了一个比较沉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差距虽然有缩小趋势,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农村的青壮年劳力为了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在亲友的带领下或者自己独立外出去城市务工,把孩子留给妻子或丈夫,有的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的话,把孩子留给了上辈亲人或者其他亲友。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虽然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超过2200万。 但是也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9%-24%。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不在家,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这几个方面引起的。
1 身心缺乏关爱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乡留守儿童的父母63%左右的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1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幼年和童年时期,是塑造人格和世界观的最重要的时间,而父母在其中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在我们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校的留守儿童中,有50%以上的是由祖辈照料的,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大,行动上也不像年轻人便利,一般知识层次较低,所以在对于孩子的照料上较为欠缺,衣服不干净,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不好等等,另外,孩子在学校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跟爷爷奶奶交流。做为祖辈的监护人,对学习或者学校的活动重视不够,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长期下来,孩子在学校由于家长的不配合而导致有些布置的任务或者活动无法完成,心理上就留下了阴影,时间一久,就会发生厌学,逃学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产生抵触心理或者怨恨心理,把逃学或者较低的成绩作为一种报复手段。
2 学习缺少动力和监督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很强的荣誉感,作为学生的他们,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能在考试或者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获得荣誉,然后去获得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但由于父母外出,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们,观念不够先进,一般对此重视不够,学生也获得不了他想要得到的那份物质奖励,长此以往,孩子无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都逐渐麻木,对于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同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再者,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放学后的辅导做的很不到位。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评价方式不合理
3.1 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评价方式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学困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教师个人,依旧把成绩作为重要的指标,因而,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3.2 教师的不当教育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更加偏激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采取挖苦讽刺甚至体罚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4 社会的不良环境也是一个诱因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靠苦力打工挣钱,收入不高,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总体比较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乐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占6%,良好的占13%,一般的占38%,较差的占4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有较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他们在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和监督,家务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说谎话、脏话的现象较多,有厌学、偷窃、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存在矛盾。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关注得比较少。监护人受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只关注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对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缺乏应有的指导。有的孩子比较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生活、卫生习惯差,很自卑;有的孩子不受道德约束,沉迷于网络,经常逃学,时常不回家,甚至打架斗殴。
4.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难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建议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1.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关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我们要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弥补缺失的家庭教育。二要将农民工的就近就地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三要积极协调宣传、教育、公安、司法、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对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开展结对互帮、捐赠物资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教育是民生大计,不管是城市中的学生还是农村中的学生,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很吃力,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应对一些突况,这些留守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关注,不能一味用知识去给这些学生灌输,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最后没人管教,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发现这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应对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身边鲜有家长的陪伴,导致这些学生十分孤独,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不喜欢与人交流,三观也不是很正确,性格比较偏激,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多的阻碍,比如不认真听讲、对教师的提醒和批评视而不见、屡教不改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硬碰硬的话,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会不断的反复挑战教师。农村学生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就比较内向和自闭,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无法保证自己能耐心教导,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锋芒毕露,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要妥善对待和解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看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和疏导帮助学生改正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一)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
农村的留守儿童和教师很少有近距离的接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面对彼此,多少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教师想了解学生为什么打架、为什么不愿意认真听讲、为什么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之类的问题都很困难,如果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那么找到原因就很容易了。比如,有的同学由于一些原因和其他学生发生了口角,在学习时受到了影响,教师直接问学生肯定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之后到自己的家里,家里的环境和氛围都爱学校好很多,学生就可以放下防备,之后教师可以留学生在家里过夜,在夜里学生的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并且顺便问出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别的同学对他说的某些话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被侮辱,可能是触碰到了这位同学的底线,中伤了他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开导,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这是最无用的武器,可能说者无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其他人并不知道,并给出学生适当的建议解决这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原谅别人,对另一个学生作出说明,要求他为自己对这位同学造成的心理的伤害道歉,从而使学生和解。通过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能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在接受教育时也能有更正确的思想的指引,帮助学生改正陋习,成长为更健康的人。
(二)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关心,学生感受不到亲情,心理自然而然就会封闭。有很多留守学生年纪还很小,穿的破破烂烂,衣服也满是污渍,每天在这样的外表下学习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衣服哪里破了、哪里脏了,并给学生补衣服、洗衣服,及时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对教师有了更多的尊重与依赖,学生焕然一新了之后,在学习时也会更有动力和新鲜感。教师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内心一直对缺乏爱的渴望,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有更加正确的三观,能以教师为榜样,更努力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更加重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加以教育,使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振刚,杨继仁.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69-70.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公平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促使体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首要人权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城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由此产生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最近几年愈发严重的社会现象。关注留守儿童,发现问题及成因,有效、及时地提出建议和对策将会十分有用。
二、农村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在蓬安县济渡职业中学执教时调查情况分析,该校留守儿童教育大致有几种结构类型:单亲型。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称之为单亲教育型。祖辈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我们称作隔代教育型。寄托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我们称之为寄养教育型。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先天教师,可是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偏少,没有有效的引导,与孩子之间产生沟通隔膜。由上述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情况可知,大多孩子留守农村,没有跟随父母在一起。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赏识,失败的时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鼓励,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得不到心灵上的抚慰,导致留守儿童的“情感饥渴”,产生不良心理,形成了内向、悲观、孤僻、任性、冷漠的性格。
2.学校教育失当
(1)学校基础条件差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大部分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基础条件很差,学校建筑面积小,设施简陋,校舍破旧,偶的教室甚至没有窗户。教室配置更是甚少,只有破旧的桌椅板凳,教室地面是水泥地面,更没有城市中小学常见的多媒体投影仪、空调、风扇、饮水机等等。操场也非常简陋,多是水泥面操场,没有跑道,沙坑。
(2)教师流动性大,教育缺乏连续性
教师是受着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的专业人员。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习的引导,并且能够对学生在行为上有所帮助,包括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养成积极待人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等等。但是我国城乡差别比较大,不仅表现在学校基础设施上,也表现在在教师的素质水平上。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大,流失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文章从家庭、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力图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良方。
(1)突出家庭教育
父母对留守子女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虽然不能经常陪在子女身边,但他们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履行教育责任:第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父母要树立新的观念,重视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并通过电视、报刊、收音机、书籍、网络等途径学习新教育理念,增强法制意识。第二,履行教育职责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温暖和关爱,要比贫穷更可怕。父母要主动与留守子女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传达对孩子的关爱与厚望。
(2)发挥学校优势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机构,农村中小学务必要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引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教师要真正承担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责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农村学校教育设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完善学校最基础的设施――比如,孩子每天上课的教室,增加教学楼的数量和质量,但也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如:教室的采光,地面的平整,黑板不能反光等等问题。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农村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增加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教师要重视、关心留守儿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经常地关心,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期待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都能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