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01:03: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目标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构建原则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内涵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财务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会计目标是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会计目标来源于会计实践,因而能够把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协调起来。不仅如此,会计目标还是会计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都围绕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
一个构建良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系统性,也即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应当包括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前者是对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会计目标体系。稳定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即一定时期内,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会计环境。先进性,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二、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两大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按照该学派的观点,受托责任可以作如下解释: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②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而这主要是以财务报告为手段进行的。不少学者认为,由于企业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企业的很多资源是直接取自其所处的环境,因此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所在社区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特别强调会计计量的结果要客观、可靠,要有助于提供受托者的受托经济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其进行业绩评价。因此,该学派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2、决策有用学派。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l号概念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①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那些相当了解经营和经济活动并愿意相当勤勉地研究这类信息的人们来说,应该是全面的。②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③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现状
1、财务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在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同时也体现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达和实现,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建立在财务会计一般环境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规范方法中的演绎法推导出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求达到对财务会计实践的规范,满足社会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则因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不同而不同。
2、财务会计基本目标应为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则是两个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委托人(已经的投资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决策;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进行投资、信贷等决策的需要。可见,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区别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信息需求者为已经的投资者——委托人;决策有用观的信息需求者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可见,两者适用不同的历史环境,是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它们属于具体的财务会计目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则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批判这两个观点,也不能盲目地去协调二者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是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两个具体阶段。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起性特征,二者在某个历史发展时期交替和重叠,表现为二者的融合。
四、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根据我国会计环境的特征,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会计目标。根据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们可以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首先是国家的职能部门和银行,其次才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其对会计信息需求总体上定位于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有一部分职业投资者,而且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者结构的不断变化,这部分比例会逐渐加大,因此,也必须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者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2、制定会计目标时,既要遵循会计目标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前瞻性。我们在制定会计目标时,在充分考虑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作为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会计目标不应该太狭隘,也不应该只顾眼前,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应该反映可以预见的会计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3、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形势,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对会计目标定位的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主流学派的“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有相互融合之势,各国会计界(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界定一般都要求既考虑受托责任的要求又考虑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通过上述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分析,作者尝试性地给出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目标:由于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需要突出,政府是最基本的受委托人,要满足财政收支的需要,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还要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要充分反映国有企业的委托——受托责任,维护债券人利益等,因而我国财会目标是:为政府平衡财政收支和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为中小投资者,大股东提供真实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国有商业银行等主要债券人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为政府提供国有企业的委托受托责任和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的委托责任等。
参考文献:
1、蔡海燕.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选择[J].经济师,2006(12).
开 题 报 告
财务会计专业 姓名
一、题目名称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财务管理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界定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及财务管理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并未取得共识,大部分学者赞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而实务界则更为偏爱利润最大化。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实质在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还是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再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是什么?财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没有作出合理的回答。因而笔者认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的争论上,而应当先对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然后再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合理的界定。
三、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多元化经营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由于其在内部形成多元法人主体结构,分散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则是为了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实际,从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和解决方案、必需的基本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并定位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来支持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院系图书馆、校级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英特网的搜索引擎;各类网站的相关文章等等。
2、案例举证方法
五、论文提纲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1.分析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①分析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
②分析我国企业的资本制度。
③分析我国企业的外部筹资模式 。
④分析我国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
⑤分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选择现状。
2.探讨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①财务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
②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③财务管理是其他各种管理都无法取代的。
④论述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论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 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
②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2.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
④管理决策因素
⑤外部环境因素
(三)比较几种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
1.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四)财务目标选择的标准
1.影响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体制
②经济发达程度
③企业经营机制
④资本市场
2.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①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研究
②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六、主要结论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综上述,将它作为我国企 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目标,必须服从于本质。财务就一般本质来讲,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并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财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目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向与最终选择。
七、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8226;r.爱默瑞,约翰&8226;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俊彦.财务管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3 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 广东经济出版社,9月.
4宋献中,熊楚熊,《公司理财》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谢剑平.《财务管理——新观念与本土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庆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j .财务与会计导刊,,(10).
7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12).
8崔伟利.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四川会计,,(9).
[论文摘要] 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建立概念框架的迫切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当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之中的构想,分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构想。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理论(或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标准的原则性规定,直接受到质量特征的指导。质量特征的作用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它不是准则本身,对会计工作不具有约束力。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进行阐述,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从理论上分析,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该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笔者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然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
因此,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从而有效协调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机制,其信息质量特征必须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与对外披露四个环节。
三、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即要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会计基础等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体现出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核心质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邱玉莲, 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霞, 邸丛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01)
[3]张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经济师, 2007,(03)
[4]张丽红,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01)
关键词:新时期;财务会计目标;影响因素
一、会计目标定位的观点
1.决策有用观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发展就具有了更多的投资者与债权者,基于之这一现状,相应的委托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由单一逐步转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企业财务的较为分散的投资者和债权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资料,主要是为了债权者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因此,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层面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于较为分散的投资者和债权者提供及时的财务发展的信息,总之就是决策有用观。制定决策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的道路的选择,要综合分析未来的投资者与债权者的将来的发展情况。只有这样的决策才能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与实用性。2.受托责任观随着公司发展的模式的不断变革,企业的发展经营权无法与市价的所有权相结合,这就出现了广泛的委托的关系。企业发展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无法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说明委托的实际的出现使得企业的委托方主要关注企业发展的自身的资本的扩大,受托方主要负责管理和实际的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向委托方报告。委托方依据受托方的企业的运营的情况,做出整体的评价,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委托人的实际的工作的效果并且决定是否一直聘用。委托关系发展的大局势之下,会计主要为了达到委托方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的进行整体的评估,核心就是企业经营的业绩的计算和实际的效果,这就是会计目标为受托责任观。3.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之间的联系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形成都是因为我国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然而受托责任观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实行分离,所有权具有实际的处分的权利。在完善的经济的发展之下,决策有用观的财务目标成立,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与经营者建立了广泛的实际的关系而孕育而生,经营者的实际的权力得到了扩大,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具备相应的企业的资产的处置的能力,所以投资者就必须通过相应的企业运营的实际的资料来进行相应的决策。受托责任观主要是因为企业发展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实行分离,委托关系就显得很明显。所以,决策有用观是在受托责任观的影响之下而形成的,主要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会计制度颁布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影响
1.会计制度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会计制度不仅对于财务资产减值的准备的转回和计提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涉及到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于单位的自身的发展而言,财务风险管控就会变得更加严厉,这就意味着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存在的财务风险实行准确的预估,在预估的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2.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在新的会计制度方面,对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新的会计制度对于财务职员的工作进行了改变,对于他们的补贴与奖金进行了相应的变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单位对于员工的工资和奖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再就是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就使得单位和部门的发展更加看重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的地位。与旧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制度对于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信息的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主要是为了促使财务管理的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
1.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我国的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意味着我国必须确立相应的以受托责任为基本,同时结合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受托责任的中心地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的相关的资源的经营与实际的保值增的整体的运营情况,也必须考虑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经过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及时的信息披露,主要采取相应的权利的实施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的方面的转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殊的模式,对于决策的有效的信息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就要利用有效的决策的发展目标的选择。2.财务会计目标与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目标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我国的财务的整体发展具有很有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财务的发展和之中处于中心的发展地位。两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会计准则就是实施相应的财务会计目标的根本的保障性条件之一。同时,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是对于我国的会计发展的主要的展现形式之一,深刻表现了我国的会计发展的基本目的。所以要深入了解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与会计准则的重要关系,对于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在对财务会计目标进行定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我国的会计环境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质背景下,对于企业的运营的模式和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的基本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判断,主要对于我国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解。同时对于我国的会计发展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对于我国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银行和市场发展的其他主体进行了解。只有对于我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对于财务会计目标进行正确的判断。
四、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改进策略
1.尽可能反映财产资源的受托责任虽然财务会计目标在受托责任观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决策有用观能得到实际的运用。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投资者就必须根据相应的财务信息来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财务会计目标就是决策有用观得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然而由于受托一方责任的实际的存在这就使得投资者可以方便的获取财务发展信息,经营者履行相应的财务信息的责任。从这里可以知道财务会计目标里,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企业资本的主要的受托责任的形成。2.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为了与我国的不断发展的会计体系有效的结合起来,应该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融入到会计目标的发展之中。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为企业的投资者提供更加及时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信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包括相应的财务信息主要是为委托方提供企业的经营方面的财务信息。所以就将决策融入到会计目标体系之中,主要以受托责任作为基础,决策有用观为辅的财务会计目标,就可以加强中西方会计的有效的结合,促使会计的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力量之一。3.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会计目标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我国的会计发展的环境就必须要完善相应的企业发展制度。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主要强调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重点就是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利,促使企业在经营的一般的前提之下,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经营的法人组织。在法人制度发展的基础之下,企业和投资者就成了相应的委托关系。因此当前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委托者对于责任的实际的承担义务。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更新,社会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应的我国的会计目标的制定也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无论在何种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财务目标的变化就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难的整体方向保持一致,都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考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各方面的政策也积极支持经济的大发展,我国会计目标的确定也就更加完善。综合分析我国的将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财务目标实施全新的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我国政府也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立足于我国的人们群体的根本的利益,满足我国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更加昌盛。
参考文献:
[1]方新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2).
[2]左蕾蕾.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9).
一、对会计理论及其功能的认识
西方学者认为理论是“前后一致地将假定的、概念上的和实用的诸原理结合在一起,以构成某一研究领域基本参照框架的原则”。引申到会计领域则认为“会计理论是前后一致地综合了用以说明和指导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活动的诸概念”。上述这种对会计理论的定义完全是基于会计实践需要的。不可否认,理论最初都是来源于实践,理论所探讨的对象也是客观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但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性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报表使用者影响,它发挥作用的过程也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理论直接来源于实验和观察,因此以一般理论框架来推导会计理论有失偏颇。
笔者以为:首先,会计理论指导实践具有间接性。会计理论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经过思维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是由范畴、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等所构成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研究者既是理论的供给者也是理论的需求者,由于会计理论有历史继承性,因此研究者需要用已有的理论来深化自己的研究。此外,会计政策的制定者也需要理论,以便为其政策找到依据。而大量的会计实践人员则对会计理论的需求很少,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间接的。
其次,会计理论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该系统内部的“序”必须在与环境信息的动态交流中才能保持和发展起来。只有从会计系统内在的有序性和与环境的交换过程来分析研究,才能进入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因此,必须用动态性原则来研究会计理论与会计环境的关系。
再次,会计理论是分层次性的。我们可以把会计理论分为基本理论、发展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次。任何学科都必须首先对本学科最基础的范畴、概念及原理进行研究,形成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对会计而言,就是会计的本质等。基本理论受历史条件影响是最小的。当然对其研究状况与特定时代研究者的思维水平有关。会计发展理论是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从不同时期会计环境、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中认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关于会计进化规律的理论。应用理论是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定会计环境的应用技术或规范,它是基本理论的具体化,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可直接指导实践。在这三个层次中,发展理论的研究往往与会计环境密切相关,而对应用理论的研究,由于人们对特定的会计环境已经“熟视无睹”,往往就是先入为主地考虑一些具体问题,如会计目标等,而把会计环境作为外生变量。基本会计理论层面则具有综合抽象性,其研究必然起于对会计的认识。这种对会计的认识就是探讨会计本质的过程。
二、会计本质、职能、目标及相互关系
会计本质是决定会计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比较深刻和稳定的一个最基础性概念。它应属于会计基本理论的范畴。从现代会计所反映的双重受托责任来看:会计本质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的过程。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连接抽象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的应用理论的一个中间概念。“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对会计职能在主观要求上的一种折射反映”,也就是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因为是一种主观要求,故受人们视角的影响很显著。它属于会计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归纳起来,三者的关系是: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会计职能决定会计目标,职能和目标的确定皆受制于会计本质,会计本质并不直接决定会计目标,由于对本质抽象认识的不全面性,只能通过它所决定的职能来间接地决定现实的会计目标,目标的决定还要考虑会计环境因素。但会计本质与会计环境之间不存在彼此决定的关系,是一种平行的影响关系。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共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逻辑起点定位于会计目标的历史局限性。会计理论得以重视是本世纪初以来开始的。最初的理论研究侧重于解释现存实务的合理性,同时西方的会计理论研究是在工业经济这一会计背景下进行的,研究者普遍把会计环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以目标为起点所推演的会计理论,无法解释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一系列会计创新问题,如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历史成本原则等的挑战问题,关键是其把会计环境作为外生变量而单纯地研究现实的应用理论,其结果是理论缺乏本身应具有的历史一贯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共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前文提及了会计环境的概念,这里对会计环境也做一描述。按葛家澍教授的观点,会计环境可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四个方面。郭道扬教授把会计环境分为两种,其一是正面影响因素,其二是反面影响因素。前者包括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后者主要包括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犯罪以及通货膨胀等方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计环境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对会计环境理论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用系统、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会计理论,会计环境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首要因素之一。环境变了,则导致对会计其他领域认识的变化。特定的会计环境制约特定的会计目的。例如,决策有用论和经管责任论是基于不同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不同认识,其存在的条件不一,哪一个更科学则无从判断。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一个突出优点,表现在理论的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一致性上,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把会计环境视为内生变量则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理论”内涵的界定。超级秘书网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4]陈良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与研究框架的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9.
[5]陈虎.基于网络的会计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88-90.
[关键词]会计制度;国际惯例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作者简介:赵聚辉,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讲师,博士,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研究;臧金玲,女,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进行比较分析,需要对目前世界上的会计模式进行介绍。按照国际会计影响范围不同将会计模式分为五大类,具体模式如下:
1.以保护债券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为目标,强调财务报表揭示必须遵循“真实与公允”原则的英国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为英国和新加坡等。
2.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目标,强调财务报表的披露必须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的美国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为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
3.以保护国家税收和公司利益为目标,强调财务报表的揭示必须符合税法要求的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为法国等。
4.以保护公司利益为主要目标,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允许隐匿资产,不公开企业盈利,允许采用稳健性原则,对某些会计项目可以做到不充分披露等的联邦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为德国、荷兰和瑞典等。
5.以贯彻国家经济计划为主要目标,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政府计划管理控制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为中国等。
上述会计模式的划分是国际上占有主导地位的五类会计模式。本文将通过会计规范制度框架、会计准则结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会计目标定位这四个方面将我国会计制度与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并进行差异分析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同。
二、会计规范制度框架方面的国别差异
众所周知,在会计规范制度框架方面,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主法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以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的这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当前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侧重考虑为个别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宏观经济为基础,主要为贯彻政府经济政策而服务的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有关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加拿大、新加坡和澳大利亚采用的是会计准则的形式,而荷兰、瑞典和丹麦所采用的是有关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此外,日本实行的是会计原则、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会计职业这五方面的具体会计制度并存、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会计制度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存在向英美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形式转化的趋势。而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三、会计准则结构方面的国别差异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首先,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之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其次,我国将基本准则类比为外国的概念框架是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概念框架是一项章程,它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础概念所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引导相互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也都明确提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同比其他国家不难发现,英国会计准则在广义分类之下将准则的概念框架与具体会计准则分别单独列示,并同会计准则的解释性公告等文件共同构成其主要内容;而在狭义分类之下的英国会计准则仅指具体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也明确了概念框架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差异。另外,英国会计准则中没有基本准则这一概念。加拿大的会计法规概念框架借鉴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而荷兰与新加坡已经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我国在认识方面的这种差异不仅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的研究,而且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四、准则制定模式方面的国别差异
所谓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指为制定会计准则而对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制定基础(或导向)等方面作出的一种固定安排。将国外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和制定程序等与我国的情况相比较,发现其之间存在以下差异:
(一)准则制定机构不同
会计准则通常由两类机构组织制定:一类是由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组织制定;另一类则是由民间机构或私立部门组织制定。国外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即使是民间机构也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基金所属,如美国的FASB,为“Foundation-based”,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也是独立基金会所属的民间机构;另一种仍然属于会计职业机构,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所属的ACSB以及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下属的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此外,日本模仿美国成立了由民间团体制定会计准则的最高权力组织——财团法人财务会计基金会(FASF),该机构下设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ASBJ)也相继成立,该民间机构负责日本会计准则的制定。而荷兰专门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为“三方会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81年改名为“年度报告委员会”,仍然由三方构成,即编报者、使用者和审计师。但在我国,《会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也一直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尽管我国也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并于2003年对其进行了重大改组,但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性质上却属于咨询委员会的性质,本身并无权制定会计准则。我国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虽然可以使我国会计准则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过多地考虑国家政府或所谓的“公众利益”而忽视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使得我国企业等利益集团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持有一份“理智的冷漠”的态度,那么会计准则的出台将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这不仅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也影响日后对会计准则的执行。
(二)准则制定人员不同
国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成员早期主要是会计执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以后随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从会计职业机构中分离以后,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大大增强。目前,多数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成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者、使用者、政府管制机构和学术界的代表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虽然包括了会计理论界、企业界等各方面的代表,但是真正负责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机构并非会计准则委员会而是财政部会计司,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人员主要是财政部的官员,虽然他们是专职人员并有足够的学识,但他们并不直接代表受冲突的利益群体,因此可能不能完全综合地反映各方面的意见。
(三)准则制定程序不同
美国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采用了所谓的“充分程序”(Due Process),而IASB在制定IFRS时也采用了“国际充分程序”。充分程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充分性、公开性和公允性。充分性是指一项准则的出台从讨论稿到征求意见稿到最后的终稿经过了上下反复多次各方面充分的讨论;公开性是指准则的讨论完全是公开透明的,例如FASB和IASB的会议不仅对外公开、有关议程和各种文告均在网络上公布并公开讨论,而且还适时举行公开听证会等;公允性是指一项准则的出台经过了各利益集团的充分博弈,其程序是公允的,准则的最终通过也由投票产生,还会在准则的后面附带结论基础以及不同的意见,因此准则的结果相对而言也是公正的。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与国际流行的“充分程序”相比,我国没有采取公开的听证会、开展有关实地测试等环节,准则的批准也没有采用由委员投票表决的方式,而是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此外,FASB或IASB准则的出台一般需要经历一至两年的时间,个别准则经历的时间或许更长,但我国几十项新会计准则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的准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虽然形成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并产生了国际影响,但讨论可能还是不够充分。
(四)准则制定基础不同
一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准则制定基础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FASB为代表的“以规则为基础”(Rules-based);另一种则是IASB所主张的“以原则为基础”(Principles-based)。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对两种准则制定基础进行研究后,又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Objectives-oriented)的模式。实际上,无论是FASB还是IASB的准则都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以原则为基础”或“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在它们的准则中往往都是既体现会计原则的要求又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只是对原则或规则各有偏重而已。从我国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看,尤其是从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组成,由于具体准则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因此具体准则是“以原则为基础”,而具体的规则需要体现在应用指南中,这样看来,应用指南倒是“以规则为基础”。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既有原则,又有规则,只是与IASB和FASB的准则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同。
五、会计目标定位方面的国别差异
概念框架是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概念或会计原则体系,用以指导前后一贯、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制定。国外的概念框架通常将会计目标确定为“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两种,有些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论”列为主要目标,而将“受托责任论”列为从属或次要目标,如FASB和IASC;有些概念框架则将“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列为平行目标,如ASB;此外,属于日耳曼会计体系的德国会计总体而言是相当稳健的,因为其两个首要的目标确定稳健的可分配收入和传递给使用者关于财务报表的信息可能会同时达成,但是如果出现矛盾,则前者处于优先地位;法国的会计模式是其重商主义的产物,由于其证券市场相对于美、英两国而言很不发达,所以法国会计是典型的以税务为导向的会计,因此,它对来自公众投资者的财务信息需求很不强烈,“纳税”则成为企业编报的主要目标;日本的会计目标代表着国外影响与本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结合,例如,日本商法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而依据证券交易法所制定的会计原则的目标则更侧重维护股东的权益,而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其目标由强调保护债权人的权益逐渐转为强调维护投资者的权益。而我国在1992年的准则中并没有涉及“会计目标”,在2006年2月的经修订的基本准则中指出了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即侧重于“受托责任论”而非“决策有用论”。我国与其他国家对会计目标的不同定位,会影响其概念框架和指导思想的差异,进而影响其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总体来说,由于会计环境的不同以及主观指导思想的国别差异,尽管会计的发展具有国际性,也很难找出有两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模式是完全相同的。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差异,国别会计之间的会计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的大环境下,当前国际会计的发展已经呈现以下三大态势:各国会计模式向英美会计模式归一、会计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以及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只有认识到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异及与其他各国会计制度的不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并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我国才可以在进入国际化大舞台时更具有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赵文超.基于法理视角的《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探讨[J].财会通讯,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