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2 12:4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教案

第1篇

二、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

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四、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的教学时间是4课时,其中讲课可安排3课时,实验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可依教材进行,也可以重新组织。例如,先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对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化合物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各类化合物。最后,归纳总结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特点。

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果按照教材顺序安排教学,可以联系初中生物课中有关的知识,联系本地学生的生活常识。如果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节之后学习,则应该充分联系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含量以及生理作用。

为了提高本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例如,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的元素与生物体的元素对比表,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等。把这些对比表制成投影片或幻灯片等,以便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也便于教师归纳总结。

本节教学应该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世界上没有生命体特有的元素),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D);2.(C);3.(D)。

二、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旁栏思考题仙人掌和鲸的化学元素组成大体相同。但是,这些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相差较大。

铁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合成血红蛋白,构成一些酶的辅基,合成肌红蛋白。因此,铁缺乏时易患缺铁性贫血,症状是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

锌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酶的组成,也是酶的活性所必需的,并且是蛋白质合成的必要元素。因此,锌缺乏时的主要症状是少年生长迟缓、性器官发育受影响。

六、参考资料

玉米与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质量分数/%)

元素

玉米

人体

O

C

H

N

Si

K

Ca

P

Mg

S

Cl

Al

Fe

Mn

Na

Zn

Rb

44.43

43.57

6.24

1.46

1.17

0.92

0.23

0.20

0.18

0.17

0.14

0.11

0.08

0.04

_

_

_

14.62

55.99

7.46

9.33

0.005

1.09

4.67

3.11

0.16

0.78

0.47

0.012

0.47

0.01

0.005

细胞的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可以找到至少62种元素,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这些常见的元素绝大部分属于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

按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按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类型。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元素:如离子态的Na+、K+、Ca2+、Mg2+、Cl-、H+及OH-、HCO3-、SO42-、HPO42-等其他离子。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三、课时安排及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按“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一些人和动物亲子代相似的相片,让学生思考:生物亲子代之间是通过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那么亲代的遗传物质如何“多出一份”来传递给子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设置问题:“请你设想一下DNA是用何种方式复制的?”教师介绍三种猜想“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弥散复制”,让学生积极讨论这三种复制方式的结果各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然后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

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

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个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

同位素示踪DNA分子复制若干代结果分析表

世代

DNA分子的特点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特点

分子总数

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在管中的位置

不同DNA分子数占全部DNA分子数之比

链总数

不同脱氧核苷酸链

占全部链之比

只含15N分子

含14N15N杂种分子

只含14N分子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1

全在下部

1

2

1

1

2

全在中部

1

4

1/2

1/2

2

4

1/2中,1/2上

1/2

1/2

8

1/4

3/4

3

8

1/4中,3/4上

1/4

3/4

16

1/8

7/8

n

2n

2/2n中,

1-2/2n上

2/2n

(或1/2n-1)

1-2/2n

2n+1

1/2n

1-1/2n

小结规律:

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共有DNA分子数=

2n

,其中含有原来DNA母链的分子数=2。

共有脱氧核苷酸总链数=

2n+1

,其中母链数=

2,子链数=

2n+1-2。若亲代DNA分子中含某种碱基数为m个,则复制n次,需游离的该种碱基数为m×(2n

﹣1

)个。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看图3-13。

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介绍,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DNA复制的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5、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哪两条是母链,哪两条是子链?哪两条做模板?

4、条件:①

模板: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5、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螺旋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6、精确复制的原因: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8、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9、意义: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简单介绍知识的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总结:DNA复制的方式、条件、过程、意义。

六、课堂练习

1、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

B

A.腺嘌呤和鸟嘌呤之间的氢键

B.嘌呤和嘧啶之间的氢键

C.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D.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

2、(2007广东生物10)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

述,正确的是(

A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3、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D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⑤④②

D.③①④②⑤

4、假如某大肠杆菌只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只含15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只含15N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B

A.(a+b)/2

B.(3a+b)/4

C.(2a+3b)/2

D.(a+3b)/4

a

d

a

b

c

d

复制

5、右图示DNA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a、b、c、d表示各条脱氧核苷酸链。一般地说,下列各项错误的是(B)

A.b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

B.a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

C.a链中(A+T)/(G+C)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D.a链中(A+T)/(G+C)的比值与c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七、板书设计

第3节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沃森和克里克的假说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复制方式。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培养大肠杆菌的实验

三、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①

模板: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5、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6、精确复制的原因: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8、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9、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八、作业布置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案

新课标的理念主张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这一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由“教案”变为“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极为活跃。下面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同仁们参考。

一、学案使用中要考虑的三个关系

(1)学案与教案。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方案”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即以 “学”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由专家编制的教学典型案例。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大纲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学案的内容要紧扣大纲,同时要注意不局限于教材,使内容更加充实,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大纲是核心,教材和学案都是我们用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的手段。

(3)学案与教辅资料。学案中可以适量编入习题,但由于题量少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利用学案的同时要有一本高质量的资料供学生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学案使用中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1)学案替代教案。由于学案与教案各具特点,因此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学生是一个个探险队员,而教师只是一个向导,向导的作用在于引导探险队员向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前进,但向导是无法替代探险队员完成探险的。学案好比队员手中的地图,可以引领他们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教案则是向导心中的坐标,使他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探险者向目标迈进。

(2)学案当作考卷。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当作考卷,提前较长时间发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再进行批改,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考卷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作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能相同。

三、学案的编制过程、分类与体例的探索

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备课组集体完。组内老师先集体讨论,由骨干教师主笔,接下来进行组内评价、审议草稿,定稿。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最后由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案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根据呈现形式分为填空式学案和问题探究式学案;根据使用方式分为单纯的学案和教案学案一体化等。

学案的体例。一般来说,学案包括以下内容:①学(复)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德育目标体现在配套的教案中。②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③重点、难点: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④主要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学案”是一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⑤学(复)习札记:这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抽象的学生。不同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因此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札记能帮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⑥习题:用来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明确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第4篇

一、学案的创新设计是“学案导学”的基础

实验学案的一般组成应包括学习目标、实验过程、学习检测三部分。

学习目标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落实。这一部分还包含有学习重点、难点,主要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即学习准备。

实验过程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一一制定计划一一实施计划一一得出结论一一表达和交流”这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

学习检测是为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练习。选题要力求典型,有梯度,力争全部学生均能完成基础题,优秀学生能完成拓展题。使各类学生均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要激发学生这种内在的动力,需要一份让学生感兴趣的学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案的设计应在上述基础上有所创新: 1、加入情境内容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结合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学生很快就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想了解当中的原因,也就有了做实验的兴趣。 2、结合生活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重要手段,其设计是学案设计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如上课对一些知识分析时,我先让学生思考,继而提问,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实验。

二、教师的引导是“学案导学”的关键

导学的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出学生潜藏的且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联系和能力。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导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教,“不教”,让学生针对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导学是让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交流,主动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的五个阶段中,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1、示案导学阶段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以后,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引导讨论阶段 在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巡班指导,并在这个时候进行个别的辅导,提醒学生做好学案的记录。

学生的分组要提前做出干预,确保组员的层次性,提高分组讨论的效率。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学案中提出的主要问题。 3、集思广益阶段学科教育

如果小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集思广益,在全班的讨论中提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通过“互问互答”的环节。让已经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巡堂时的准备,快速确定要讲的内容,抓住问题要点,层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互问互答”环节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既加强了小组间的合理竞争,又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归纳巩固阶段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实验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梳理概括,总结在学案上,使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创新为本的价值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迁移应用阶段 教师要善于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习题训练迁移获得新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个阶段是学生是否理解实验目的的检验,更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民主的氛围,倡导自由讨论。

(2)在“互问互答”环节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允许其他学生的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学生讲得对不对,为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可以要求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要说明理由。

(3)教师要充分备课且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自由讨论的课堂不同的意见较多,对教师的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互问与互答、主题与个性化问题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各抒已见,又不能干扰课堂正常进行,更不能偏离主题,要做到课堂秩序活而不乱,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行学案教学的意义

1、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读、写,还要记、思、答,多种感官齐参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2、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第5篇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生物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4-01

1.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1.1新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教法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振振有词,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只顾教法忽视学法的模式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真正践行[1]。

1.2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双主教学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生物科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进一步完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生物导学案立足学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课改发展趋势。

2.核心概念的界定

2.1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2.2高中生物导学案应用研究

教师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情,编制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3.理论依据

3.1传统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将刺激与反应联结在一起。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 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一句话讲“教师为主导”)[2]。

3.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一句话讲“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人比喻讲: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仅是导演,学生才是舞台的主角[3]。

4.导学案的编制、组成及使用

4.1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主要有如下步骤:个人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修改初稿―完善整理、形成定稿―课前熟悉、融入个体―跟踪训练、督促落实―课后反思、补充完善。

4.2 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但总起来看由三部分组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后者包括基础训练和巩固提升两方面。

4.3 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使用: 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案,完成训练案中的基础训练,并收交、批改学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上课前点评。上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探究学习的形式完成探究案,再完成训练案中的巩固提升,以检查课堂效果,最后再次催收导学案以检查学习效果,形成反思,完善学案。

5.研究过程

本人结合所任班级学生情况,制作以对导学案模式的满意情况为主要问题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850份,有效回收835份,回收率为98%,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多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接受的,都认为该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本人还对所任两个班上的学生进行侧练,由t检验的公式得出t=0.7950.05。两个班高二(11)班和高二(12)班学生成绩差无论是平均分、及格率还是优分率都差距不大,于是以高二(11)为实验班,以导学案为教学模式,高二(12)班作对照班,采取教学案上课模式。以月考成绩为后侧,对一个月以后两个班上述诸方面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由检验的公式得出t=2.42>1.98,因此p

6.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导学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导学案主体的探究案,通过小组探索得出结论,与其他小组分享,然后再由老师总结,这种模式无疑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6.1.2导学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组员既分工又合作,组员先对探究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观点、小组总结、再有一人代表本组回答探究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评价、修正每个小组的答案,然后再归纳探究问题的答案,不难得出该过程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

6.1.3导学案是践行新课程理论,实现双主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较好模式。

6.2 反思

6.2.1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因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任重道远。

6.2.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执行,需要领导的支持,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6.2.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前景需要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薛玉兰;互动学习中的师生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第6篇

一、设计和编写生物学案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学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学案。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学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转贴于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3.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第7篇

高三生物教学要想取得高效,肯定离不开科学的备考。经过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学案导学法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一、如何编制导学案

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质量导学案是整个备课组的智慧结晶。高三生物复习的导学案编写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高考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评价、当堂检测、课后练习等。当然,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特点。学案的设计注重新颖性,其编写要注意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行为。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教师只要设计好对比表格(包括反应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其余的交给学生完成就可以了。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而且学得扎实。

二是问题化原则。将高考复习的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激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及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是梯度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比如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导学案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变无效课堂、低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二、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根据高三生物复习的特点,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有以下环节: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1.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

高中生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生物教师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并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例如,在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①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增殖过程是怎样的?②如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分别对放射性检测有何影响?“搅拌”的目的又是什么?④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谁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让学生通过预习学案上展示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本课的趣味性,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积极探索。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既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的方法。对于一些高考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探索,最后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概念图、表格来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点拨。

导学案中的例题,一般选自高考真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可让学生先读题并尝试解答,教师走下讲台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从而让学生把此类题弄明白。最后教师针对例题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3.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时,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及反思,如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反思的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归纳、消化,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剩下的训练题。第二天教师进行及时批改,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通过面批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节课解决。教师要有教学反思,反思课堂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反思所得,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三、学案导学存在的误区

第8篇

【关键词】高中 生物 导学案教学 尝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6-01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人们对与教学模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新课标的出台,则使得导学案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的对学生自学能力进行锻炼,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学法指导,从而使学生可以由观众台成功的跨越到表演舞台。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详细的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中的尝试与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中的尝试

(一)自主探究模式

自主探究模式流程主要为:第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学案指导对课文进行阅读,以此明确学习目标,并对相关学习知识进行准备。第二,新课导入。第三,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依照学案对新知识进行探究,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把学习任务合理的分配到小组内,小组成员依照组内的具体讨论情况,对任务进行分析与讲解。第四,教师通过学习来检阅学生学习情况。第五,教师依照学生具有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与点拨。此模式适合应用在教学难度较低,或者是教学较为生动,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二)讲述式模式

讲述式模式流程主要为:第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学案指导对课文进行阅读,以此明确学习目标,并对相关学习知识进行准备。第二,课堂过程。根据疑难信息的反馈,通过讨论进行疑问解答;归纳总结,形成网络系统;教师启发引领,并精讲点拨;课堂采取达标训练,对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待学生完成学案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第三,课后自测。学生对学习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此模式适合教学难度偏大,或者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升

教师在课前把预先完成编写的学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应该认真的进行记录,再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其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则不需要教师讲解,若学生存在着需要讲解的问题,可以先通过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其他学生也解答不了,再通过教师实施讲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提问的机会。

(二)推动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安排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讲解,若讲解时出现问题,其小组成员则可以及时的进行完善与补充。各小组为了可以更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表现,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多的准备。同时,小组成员间应该共同的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思考与讨论,实现合作学习、团结互助与共同进步,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此外,如果学生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师则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可以加深记忆,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

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应该使学生间充分进行答疑、探究、讨论与讲解,教师适时的对其进行点拨。这样的话,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则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辅导地位,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动学习,并使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的对学生自学能力进行锻炼,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学法指导,从而使学生可以由观众台成功的跨越到表演舞台。

(四)使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对教师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等进行重视,由此则导致教师工作强度大,并对教师有着很大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备课环节,集体研究,并不断的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强化,从而使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其特长,并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

使学生充分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理解

在对生物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关键在于灌输生命教育内容,其既可以牵涉着众多的生物理论知识,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所以,在对高中生物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种知识构成,既包含了一定的生物演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环境特征以及生物遗传进行体现。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此效的对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进行调控,从而使高中生物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充分的对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等进行掌握,使学生充分的对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发挥,还可以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提高良好的平台,从而使教师可以不断的创新教学手段,并努力创设出更加和谐与融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 感受成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