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科调查报告

本科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0:38: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本科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科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四川民族学院 旅游 本科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5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担负着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在基层“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责任。

1 本科现状调查

1.1 基本情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是在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旅游系的基础上整合甘孜州财经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并于2006年独立建系。2009年旅游系成为首批升本系部,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教学资源亟待优化。

1.1.1 教师学生结构情况

1.1.1.1 教师结构

旅游系在编16名专兼职教师,其中10位专职教师、1位兼职教师、5位教辅人员;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4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骨干4人,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11人。另外还外聘8位他系和外校教师(2012年8月的统计数据)。

1.1.1.2 学生构成情况(截止2012年6月)

其中专科层次190人,占总人数的46.12%,本科层次人数222人,占总人数的53.88%。旅游管理专业人数368人,占总人数的89.32%,导游专业人数44人,占总人数的10.68%。

1.1.2 课程设置情况

旅游系对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实训课程,专题讲座,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教学计划),共75门课程,必修课51门,占总门数的68%,选修24门,占总门数的32%。讲授课程45门,占总门数的60%,讲授加实验16门,占总门数的21%,专题讲座9门,占总门数的12%,实验课程5门,占总门数的7%。而且其中专题讲座仅是“形势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在不同学期出现而累积的门数。实验课除一门是“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以外其他四门分别是“旅游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军事理论与军训”和“毕业论文”。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实验教学情况

学生实验教学分为教学中的训练、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的见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旅游行业考察以及毕业实习。

教学中的训练因在学校实训室内完成,实训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所以总体上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旅游黄金周见习和寒暑假见习属于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部门主要以用人单位为主导,从而导致有的学生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见习所达到的效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和行业的机会。另外旅游行业考察也因学院和系部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同样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考察主要局限在康定、泸定、丹巴三县的部分旅游景点和行业。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见习以及旅游行业考察,由于是自愿参加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一方面企业不配合,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廉价劳动力,无法进行管理实习和换岗实习。另一方面,“以生为本”理念泛化,使实习流于形式,很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甚至根本不实习,并没有达到真正实习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时机找工作,最后只是找个用人单位开个实习证明就算了事,使得毕业实习几乎成了提前毕业的代名词。

作为旅游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见习、实习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这将严重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和旅游人才的发展。

1.2.2 招学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产业,其发展受到市场这个无形指挥棒的支配,由于就业门槛低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服务业的轻视和不屑,这些都对旅游本、专科生在行业内就业形成了一种无形压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工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一线岗位。企业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假日补贴等福利都没有有效落实,再加上旅游从业人员升职周期长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旅游系的招生的客观因素。

1.2.3 教材问题

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现在很多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差。比如:旅游会计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保健学、饭店物业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美学等学科的教材内容陈旧,基础性的内容多,而针对旅游的内容较少或较肤浅。

1.2.4 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旅游行业的必须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鸡毛蒜皮”的杂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门门懂、样样不精”的现象。除此以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两个层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别不大,有的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课程开设顺序缺乏逻辑性。其中有许多课程出现了重复教学炒陈饭的现象,比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导游基础知识》与《旅游宗教学》、《中国民俗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这几门课程都出现了重复教学的情况,这对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成为学生厌学的诱因之一。涉及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几乎为零,学生们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之上。

1.2.5 本、专科专业设置呈现相近和同构性

旅游系存在着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课程开设先后缺乏逻辑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模式使本科教学的优势无法体现,反而由于旅游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而在就业市场上显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使很多学生没有专业意识只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读书。

2 建议

2.1 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在教育教学中突显本、专科的差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管理潜质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所处的特殊地域,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显本、专科教学的差异,同时在不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做适当改革,本科生应介于学术型和技术型之间。

2.2 完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科学化

首先,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教学和炒陈饭现象。对相关度大的学科可合并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或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完成其教学任务。切忌盲目增加课程数量,特别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组织安排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的作用,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比如一门课程在备课、上课、听课、总结等各个阶段都做到团队参与、资源共享,把每一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使旅游系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第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应从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教学中既要面向基层一线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要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三,课程内容在夯实基础之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饭店和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展开。在课程设置上要加重旅游各行业专家讲座的力度,克服专家讲座的随意性,同时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结合本校资源加强英语、日语、法语、藏语等语言课程的学习。

第四,科学规划实践教育教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学校教育受诸多因素限制,部分能力、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学校专门教育来习得。在一些欧美旅游学院非常看重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把它作为入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考生不达标,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因此旅游系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将部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实践实习环节。

结合旅游系实际将技能教学课程在大三上半学期集中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前9周在学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模拟实训为铺。后9周在定点饭店、景区景点或旅行社实习。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实习报告,第二部分为饭店部门经理和带队教师给予的综合评分,最后一部分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每个部分的成绩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更科学有效。当然在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建立建全相关的考核、考勤、安全、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以及在实践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由较高素质的实习管理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管理,并要求实习生按期交实习日记、实习心得并由实习管理教师对其进行一月一次的反馈和指导。实习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学校与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合作交流渠道和平台,更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和感情。

第五,加强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把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纳入教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编纂切合实际的专业教材。

2.3 科学指导,着力培养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对本科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对旅游职业缺乏清醒的认知,作为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大学生理性认知旅游专业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结合旅游系实际,在各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指导大一的学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象限”,确定未来职业的大方向;在大二时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总体的规划;大三时,结合实践教学对职业规划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最后一学年应给予学生各种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让学生们顺利就业。

本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四川民族学院应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历史不久,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对本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J].科学技术,2009,(10).

[3]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0,(5).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1).

[5]郎富平.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因素研究[J].旅游论坛,2011,(12).

[6]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1).

第2篇

关 键 词:红河本土母语音乐;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J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40-03

一、调查初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则是汉族音乐之外的重要音乐存在。从当前的相关情况看,汉族音乐因其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传承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却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传承逐步断层,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局思考,早在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因此把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传承的主要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发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是推行这一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然而,这些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在当前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地位和课堂教学如何,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课题组以红河片区为例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分析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对位于滇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的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问卷调查,按每校一份共发出问卷1217份,共回收问卷954份,回收率为78.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初级完中152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70所的89.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完小1065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248所的85.3%。本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多数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下属校方的积极配合,整个调查过程具体、真实、细致。

下面我们就本次问卷调查所涉及的四个主要项目与主要目的以及问卷结果所显示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与总结。(方法采用:①百分比统计;②要点式归纳;③主题类摘要)

项目之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祖国西南边疆滇南地区红河州13个县市10余个世居民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配备状况。这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首要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性别:①男②女

2.年龄层次:①18―35岁②36―60岁

3.民族:xx族

4.学历层次:①中专②大专③本科

5.参加工作时间:xx年xx月

6.红河州属地:xx县/市①普通自然村②乡镇所在地③县城或市区所在地

7.从教类别:①小教②中教

8.是否为专职音乐教师:①是②否

问卷结果显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8小项,音乐教师为专职的仅占21.46%。这一状况表明,一方面音乐师资仍然普遍短缺,另一方面师资水平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阶段。音乐教师在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人的因素”中,首先要求“音乐教师专职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音乐教师专业化”。从问卷结果看,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老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确实亟待解决。

项目之二:“具体问题测试”――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2个关键问题的描述与表达,深入了解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你认为在红河州各中小学教唱本土民族的母语歌曲有必要吗?你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占88.4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8.5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3.01%。当谈及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时,其回答十分多样,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对自己家乡音乐的兴趣和了解家乡本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本土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本土气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总体方略的认识水平。

2.你目前能演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能用母语表演的都有哪几首?

问卷结果显示――毫无了解,一首都不会的占20%;基本了解,能演唱1―5首的占54.29%;较为了解,能演唱6―10首的占22.86%;非常了解,能演唱10首以上的占2.85%。当问及能否用母语演唱时,其比例9.36%令人担忧,母语音乐渐趋丢失已是事实。能用母语表演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罗佐歌》、《酒歌》、《花山谣》、《勐拉情》、《金水河》、《梯噜噜》、《阿密策》、《家乡的一条河》等。

3.你觉得学生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感兴趣吗?你认为用什么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

问卷结果显示――直接表示感兴趣的占48.39%,直接表示不感兴趣的占19.26%,认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占11.43%,认为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占8.62%,认为学生兴趣需要从头培养的占5.87%,表示对学生兴趣不甚了解的占6.43%。在传授方式上①结合课堂与社会:建议开展热爱家乡、争唱家乡民歌的文体活动或民俗活动;建议教师带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或校外采风。②结合方法和过程:建议课堂教学方法可用学生比较熟悉动听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旋律引导学习兴趣;建议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先介绍、再放音乐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讲述音乐背景,然后范唱领唱,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导入母语和舞蹈并教,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中领略本土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另有建议在唱法上通俗、民族和美声相结合,只要“尽其味,浓其情,不失风格”即为美。③结合感受和欣赏:音乐艺术首先是听觉艺术,是建立在听觉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感受,而后激发人们去欣赏它,并最终主动学习它。既然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就不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去学唱,而是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建议教授方式应该先有一个“作品聆听――美感认知――体验认可”的感受和欣赏的过程或者说是产生最初欲望与需求的过程。

4.你每学期在教学中能教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能教唱一两首、两三首的占51.13%,能教唱三四首、四五首的占9.71%,表示对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不熟悉而只能教现行教材中出现的占11.27%,表示没教过也不知道能教几首的占27.89%。最大的困难:①主观上唱不出古老而纯朴的那种风味且缺乏必需的教学资料,又没有人做具体的教学培训或指导;②主观上由于民族母语丧失的现实,教唱操作中的“不懂民族语言内涵或不甚了解”的语言障碍在所难免;③客观上受曲目本身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情绪情感以及色彩风格等难度影响的学生兴趣大打折扣;④客观上以学校看不到民族母语音乐的美育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校方支持力度疲软。所有这些现实困难都将直接关系到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授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5.你觉得通过简单乐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可行吗?你愿意或有条件使用的乐器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可行的占74.22%,认为不可行的占14.29%,表示要依情况而定的占11.49%。关于使用乐器方面:①愿意使用的乐器多为钢琴、手风琴和电子琴等教学较为常用且价格昂贵的键盘乐器;②有条件使用的乐器多为竹笛、葫芦丝等本地较为常见且价格低廉的吹管乐器;③无论是愿意使用或有条件使用什么乐器应视多方面因素而定,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反映学校什么乐器也没有。

6.对“原汁原味的土民歌”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两者,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

问卷结果显示――有91.44%的人认为“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有7.37%的人认为“原汁原味的土民歌”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幼儿园或小学;另有1.19%的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被引入课堂教学,关键要看作品是否经典。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生态的本土母语音乐正处于严重被淡化的境地,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局面的主要障碍之一。

7.你希望哪些方面的音乐先引入课堂?用什么样的声音(美声、民族、通俗、土语)来表现会更美?

问卷结果显示――占86.55%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儿童歌曲”,占11.71%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风俗歌曲”,另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其他方面音乐”的占1.74%。至于声音表现上回答不一:多数人认为不管哪一个作品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并不十分重要,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作品本身的地域风格和情感特征,以及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并喜闻乐见,这才是作品用声的真正标准。

8.若让你从“欣赏”与“教唱”两个角度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你更侧重于哪一种?

问卷结果显示――侧重于“欣赏”教学的占86.34%,侧重于“教唱”教学的占4.72%,认为“欣赏可以与教唱交替教学”的占8.94%。这一比例说明多数人对红河州本土母语音乐并不精通,仅停留在不甚熟悉的“欣赏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欣赏资料”的物质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9.你觉得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应有怎么样一个过程?

问卷结果显示――说法不一,仅作摘要。最大的意义:爱国爱乡、继承母语音乐文化、不忘自己的民族传统、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等等。应有的过程:从欣赏到兴趣到学唱到热爱、从“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到“原汁原味的土民歌”、从“优秀作品”到“精良制作”到“审美体验”到“自觉传唱”、从“教学任务”到“积极响应”等等。

10.如果学生对传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不感兴趣,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归纳6点)

①缺乏足够的音乐教学资料和作品音响素材,教学秩序混乱、开课课时严重不足、考核无任何评价指标等因素,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的热情。

②教师本身没有教唱的能力,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根本无法解读本土母语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美感。

③学校领导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并不关心,上面的领导和下面的学生都把音乐课当成“走场课程”或“可有可无的副科”。

④尤其是教学器具需求无法解决,加上部分教师的歌声并不是那么优美动听,学生很难接受,也就很难热爱。

⑤学生在思想上越来越赶时髦,大多以喜欢流行歌曲为荣,没有足够的本土优秀作品就很难真正地把学生拉过来,发掘经典作品更显重要。

⑥有时更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史的了解,不会讲母语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对自己本土的母语音乐文化也越来越淡薄。

11.你认为红河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没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

问卷结果显示――占98.8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另有占1.1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先下发一些讲义试用后再说。

12.你感觉自己在教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时,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归纳3点)

①教师本身缺乏教学能力,学生本身又缺乏学习兴趣。

②没有教材文本,没有教学器具,学校不关心本土母语音乐教学。

③母语本身发音吃力,作品风格内涵艰涩难懂,师生沟通困难。

项目之三:“思想动态预测”――主要目的是预测被调查对象思想动态上的倾向性,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主观态度和解决方法。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最希望最高兴的是:①能让我做个专职的有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②学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一定的教学器具;③教管部门能颁发一本充分反映本州地域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乡土教材;④相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民族史学、民俗风情、文化典籍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声像资料;⑤相关机构能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教学指导;⑥通过教学实践摸索一套与本土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⑦以各种校内外活动为基础,广泛开展民俗民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⑧社会媒体能和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最担心最苦恼的是:①教师教学时因不了解作品的大意或背景而教错,从而丧失教学信心;②学生嫌弃本土母语音乐太土不流行,加之作品本身的各种难度致使学生不感兴趣;

③学校不能正确对待音乐教师,无法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情感教育培养效能,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得不到切实的改善;④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母语语言能力和必需的文献音响资料支持。

项目之四:“相关问题聚焦”――主要目的是让被调查对象能够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问什么,聚焦问题的个性特征,从而发现问题的共性所在,从全局上透析并权衡本土母语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所在。同样,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想说――①如果真的要让“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就必须先得有一本适合师生的个性教材和一定的学习环境及培训条件;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深入民间切实感受一下民俗风情或采集一些乡土歌谣;③如果能够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理论认识,最好能根据本土风格创作各自的校歌。

2.想问――①不知道教管部门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组织编写发放有关本土母语音乐的教材,最好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培训和指导;②不知道学校基层能否在当前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并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③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否使本土母语音乐文化最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三、突出问题

从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看全局,“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据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试用)”音乐教材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新编教材虽然收集了一些本土母语音乐,但其覆盖面较小,针对性有限,没有从实质上解决本地区或本地域教材的问题。与此相关,音乐教师的在校培养和职后培训,以及有关教法的提炼和研究还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迫于当前形势亟需革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本土母语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值得思考:

1.师资现状:红河州中小学音乐师资仍普遍短缺,具备本土母语音乐从教能力的更为短缺。音乐教师的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正是导致其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中“民族语言不通,作品理解不透”的主要原因。

2.学生现状:作为本土人的一种自然意识,大多数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因其渐趋丢失的事实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兴趣在心理上经受着“作品聆听困难,美感认知模糊,体验认可受阻”的三重障碍。

3.客观因素:一方面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多数中小学严重缺乏必要的音响资料和教学设备,这些硬件设施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社会气氛有待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民俗民风建设。

4.主观因素:对于从事本土母语音乐创作的人要求开发更多的优秀作品,对于从事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要求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管理的相关人员而言,则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第3篇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创。PBL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这些对今后学生开展社会统计工作会打下良好的基础。_、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尝试笔者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学习态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学法,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学习统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为教师应该统筹全局,尽量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学知识,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选题阶段。为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有效地感觉到PBL教学法的效果,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并且要满足课题选择的标准,即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另外,课题的选择会决定调查的方法,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的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如笔者曾确定了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认知情况的调查”为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_种有效的沟通方法。

 

第三,调查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课题准备状态进入了统计设计状态,其中包括课题问卷的设计和量表的设计。这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问卷设计和量表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让学生按照性别、兴趣、活动特征等标准分为七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问卷,实现七个小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设计问卷和量表。

 

第四,问卷调查阶段。研究者在调查设计阶段所进行的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将在实际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实施。其中,收集资料包括筛选、归类、分析、找出规律。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同时要考虑到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回收的资料还只是原始的数据,必须经过整理、归纳与分析,才能作为研究命题和假设的凭据[4]。笔者通过详细讲授统计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统计分布、等级相关、回归分析等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各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分析汇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第五,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收集资料的方式、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_个方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准备阶段。教师在讲述社会研究方法和步骤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可事先给学生发一些背景材料和数据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案例与课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有效结合,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统计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第二,调查设计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调查设计阶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进行问卷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问题以及答案的设计、问题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数量和顺序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科学地使用问卷进行调查,从而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第三,问卷调查阶段。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统计的分析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使学生探索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严格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研究。

 

第四,撰写报告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要反映调查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他们讲清楚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结构与写作方式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针对本科生是初次接触调查报告,因此教师应该详细地告知学生进行调查时的具体要求,并且为其提供几篇示范性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事先对这些示范性调查报告进行学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调查课题写出调查报告。如学生在“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描述了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也了解了其中存在的_些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了_些结论,从而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了_些建议。可见,PBL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又能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_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好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第4篇

社会经济调查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学生养成运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撰写社会 3、社会实践可使用经管系提供的参考选题,也可由学生本人自定选题,但选题应在本专业范围内。学生应尽量结合本职工作及 (1)不能按要求完成社会调查各项工作;

(2)选题偏离专业;

(3)各项材料不齐或虚假;

(4)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存在明显的观点错误或基本理论错误,数据不正确或伪造,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达不到写作基本要求;

(5)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字数不足3000字;

(6)社会实践时间不足二周;

(7)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属抄袭。

3、社会实践成绩经审核达到60分及以上者给予2学分。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未交调查报告(或项目报告、项目体会等)者不计学分。

八、报告写作基本内容

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第5篇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实践意义

社会调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刑事诉讼中,判决宣告前由有关部门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社会调查报告提交到法庭,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质是一种人格调查制度。因为人格调查制度是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法院的判决前,对行为人的性格爱好、身心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调查,综合判别被告人的人格状况、测定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作为对行为人作出恰当处置时参考因素的活动,其本质是强调对犯罪人个体的尊重与关注,强调刑法的实质公正,这与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考察域外有关人格调查制度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人格调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人格调查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人格调查需要调查的项目有很多,包括行为人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平日及实施指控行为前后的表现等,这些项目繁多的调查,看起来非常分散与杂乱,实际上,这些调查都是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的,对行为人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背景情况的调查以及对被告身体、性格等自身状况的调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在于从各个方面收集和行为人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全面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判定行为人的人格。

二是人格调查通常由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完成。对行为人的人格状况的测定与评估,不是把各个项目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由表及里、由表象到实质的调查分析,来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发展趋势,其调查程序的严谨性和调查结论的法律属性,决定了调查主体的特殊性。

三是人格调查是对刑事被告人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对被告人进行刑事处罚的轻重;而近年来轻刑化的司法理念,在强调对被告人刑罚个别化的前提下,还要综合判断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在这个意义上,人格调查制度就成为量刑、尤其是判处非监禁刑的重要参考因素。首先,该报告是影响合议庭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拟判处管制、缓刑和免处的被告人。其次,该报告也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进行法庭教育的重要依据。只有详细掌握了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才能发现教育、感化、挽救该未成年被告人的“闪光点”、“感化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该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第三,该报告也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在宣判后对未成年人回访跟踪帮教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材料。

二、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市的法律实践

自河南省兰考县法院首创社会调查员制度以来,各地法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已制度化、规范化。我市法院也在借鉴长宁、海淀等法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研究制定了《佳木斯市涉少案件社会调查员制度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10月在全市法院正式实施。主要工作模式是实行庭前调查、参与诉讼、跟踪帮教的“三段式”服务。该《办法》对调查员的职责、义务、工作规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最明显有别和优于全国其他法院的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调查员的准入设置了目前全国最高的门槛,只有具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满二十三周岁,从事教育、共青团工作,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致力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诚信记录优良的同志才能够初步进入遴选范围;二是调查员由法院和共青团联合选任和考核,经未成年人及法定人同意以中立的身份开展工作,不依附于控、辩、审任何一方,不得从事兼职的法律工作;三是对当庭宣判缓刑的案件,调查员直接参与宣判后的教育,在第一时间内实现与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人、包片民警、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学校老师的对接,共同制定跟踪帮教措施;四是实行社会调查员有偿服务,除报销实际支出外,根据工作量发给相当于其日工资标准的合理报酬,对表现突出的调查员,每年由共青团组织给予表彰。

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制度的核心贵在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在设计这一制度和选择调查员的时候不仅规定了较高的标准,而且把从事律师、陪审、法律援助、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等一切有可能与案件或案件的侦察、起诉、辩护、、审理有关的人员排除在外,而且规定了为期一年的考核、淘汰期,以期确保调查报告客观、公正。

(一)选拔聘任的基本情况

我们委托的社会团体组织为共青团,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团市委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选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自2005年6月以来共选聘两批82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选任条件为年满二十三周岁以上,具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工作作风严谨、认真,具有一定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未成年人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或在共青团组织中负责青少年维权工作的人士。首批选任的48名社会调查员有11名来源于各县(市)区团委干部,有30名中小学校教师,有7名来自其他机关。其中有30名为我市心理阳光协会成员。社会调查员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市区24名,各县(市)区24名,每个县市至少3名。已经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不再聘任为社会调查员,以上人员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从事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经验。完成选聘工作后,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市中院与团市委共同下发了文件,对各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做出要求,市中院组织对社会调查员开展了培训,颁发了工作证件。

(二)开展社会调查的情况

我们要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原则上对每名未成年被告人开展社会调查,全部由聘任制社会调查员负责。开展社会调查首先告知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法律依据及后果,在征得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开展调查。对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开展的调查,不作为社会调查报告使用,仅作为其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对于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不同意开展社会调查的,由法庭决定是否继续委托开展调查。2006年-2009年8月,佳木斯市两级法院共判处罪犯5983人,其中未成年罪犯620人,其中对365名被告人开展了社会调查,没有开展社会调查的84名,其中法定人不同意的38名,异地犯罪的46名,适用简易程序的14名。社会调查员深入到未成年被告人或未成年罪犯的学校、家庭、社区、村委会、工作单位等地,走访家长、教师、亲友、邻居、同事。经与公安机关的协调,社会调查员可以持证到羁押场所会见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员调查未成年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多方面、深层次地反映和分析其犯罪原因和心理演变过程。对调查的内容均形成了调查笔录。在此基础上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调查人的性格、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等,对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对落实监管和矫治措施提出建议。调查报告不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发表意见。

(三)社会调查员参加庭审情况

法律对于社会调查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未做规定,我们的做法是要求社会调查员参加庭审,在证人席处设置社会调查员标牌,由社会调查员在法庭调查后,法庭辩论之前作为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的诉讼参与人,出庭宣读调查报告,接受公诉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询问。此举主要是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人格证据”使用,避免将社会调查员归于公诉人或辩护人一方,体现其开展社会调查的中立性。在目前审结的案件中,有的诉讼参与人对社会调查形成过程提出问题,但未就报告提出不同意见。在宣读社会调查报告后,由审判长对报告给予评价,对可以确认的内容予以确认。在庭审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可以引用经确认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支持自己的控辩意见。在最后陈述后,社会调查员参与庭审中的法制教育,也可以参加宣判后的法制教育。

(四)开展社会调查程序及其在文书、卷宗中的体现

人民法院在收到公诉机关起诉书后,根据案情确定社会调查员人选,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聘任社会调查员。辖区各县(市)法院原则上委托本地社会调查员开展调查,市区各基层法院及中级法院在市区范围内委托社会调查员,每名未成年被告人需由两名社会调查员共同开展调查,多名未成年被告人共同犯罪的,由社会调查员共同对多名被告开展调查。在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征得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签订委托书,并由被告人、法定人提供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址、主要社会关系及联系方式。社会调查员根据案件情况确定调查提纲并经合议庭审核后开展调查,调查一般在十日内完成并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法律文书不在诉讼参与人中开列社会调查员,但在案件审理过程表述时,简明叙述社会调查员开展社会调查情况。在事实部分的最后一段,叙述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平常表现等同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犯罪密切相关的情况,以及实施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论述导致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及应当汲取教训的内容,一般主要采纳社会调查结论。在对有罪被告人量刑时,可以引用社会调查结论作为参考和依据。开展社会调查的委托书、调查笔录、社会调查报告、帮教意见等均收入卷宗。

三、社会调查制度在立法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调查员制度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的一项卓有成效的举措,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并得到了社会各方的积极评价,但由于我国没有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专门立法,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意见又十分原则,社会调查员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法律和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一)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刑事证据的问题

多数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基于人民法院的委托而产生,而且作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被告人案件前的准备工作之一,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应该是具备证据效力的,且与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鉴定结论”相似,同时该报告作为一种反映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的文字材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只要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和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但笔者认为,调查报告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刑事证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大小是指证据与案情存在的客观联系的程度,而调查报告的内容只是涉案嫌疑人在案发前的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对案情本身没有证明意义,只能作为法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量刑时的一种参考。因此,不能属于法定的刑事证据。

虽然社会调查是个新生事物,是我国法制建设进步的表现,但是仍不应有悖于现有的刑法原则和法律规定,调查报告既然不是用以证明犯罪事实,也不是司法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取得的刑事证据,仅是案外的一些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宜将调查报告的效力夸大化,因此,它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二)社会调查制度公正性的保障问题

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对被告人进行刑事处罚的轻重。由于社会调查员的调查报告中存有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方面的说明,且是人民法院据以认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依据之一和量刑的参考,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和受害人因犯罪行为受到或重或轻的伤害,希望法院可以为其讨回公道、重惩被告的因素会影响其对调查报告的认识偏颇,因此,保证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客观真实才能保障社会调查制度实施的公正性。

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第一,确定调查主体是保证调查报告真实性的前提。社会调查员一般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解决未成年人问题经验的品质高尚的人担任,且由法院委托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选定,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出现,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第二,在调查方法上,一般由社会调查员直接到未成年被告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所在地以及其他关系地进行调查。实践中,可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及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如谈话、观察、电话、书信、委托等方式,必要时可以各种方法交叉使用,并制成调查笔录,最终制成社会调查报告。第三,法院在开庭前,合议庭必须先对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查,并在庭审时允许其他诉讼参与人对此发表意见,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三)社会调查员的法律地位问题

我国法律用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但是对于社会调查员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说明,到底社会调查员属于何种身份、其法律地位如何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笔者认为:首先,社会调查员不是证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是在诉讼程序之外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社会调查员是参加了诉讼以后才了解案件情况的,而且不是客观的真实情况而是法律证据反映的情况,属于法律事实,它和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有本质的不同。有人认为社会调查员属于品格证人,是就被告人的人品、品格出庭作证的证人,但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证人作证的范围是案件事实,因此,被告人的人品和品格内容不属于证人作证的范围。虽然国外的司法中有品格证人的出现,但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不同,比如法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只能就被告人被控事实或者其人格和品格作证”,因此,就被告人人格和品格内容作证的是合法的品格或人格证人,属于证人的范畴。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没有相应得规定,不能生搬硬套的根据调查的内容将社会调查员认为是品格证人。其次,社会调查员也不是鉴定人。鉴定人是接受司法机关的依法委托或诉讼参加人的委托聘请的专门人员,是针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而社会调查员调查的是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非案件或者说是案件背景情况,两者的指向和目的根本不同。我国的刑事诉讼是一种等腰三角形关系,控方与辩方居于等腰对角,法院居于顶角居中独立裁判,社会调查员在刑事案件中当然没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社会调查员是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进行的调查,因此,不一定非要给其独立的诉讼地位,他可以是属于辅助或者说是服务审判的人员。

四、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议

建立社会调查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的原则,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社会调查制度。

(一)通过立法明确社会调查员地位和身份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程序法并没有对社会调查员的出庭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做法主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我国是成文法的国家,司法实践应严格依法办事。第一,应从立法上明确调查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身份,使其选任、职权、责任等方面真正有法可依。第二,主体应当细化,委托关系如何确定,要有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责任要确定下来。第三,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第四,设立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序,脱离科

学方法和程序,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第五,要经过质证。总之,明确社会调查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将社会调查制度推广到所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前,尽快制定和修改相应的立法。

(二)规范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

社会调查虽然有其独立性,但仍应制定一套完整的调查程序,指导规范社会调查员的调查行为,从程序上保证调查工作的公正、客观、真实。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1、出具调查函前应征得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的同意;2、社会调查员前往羁押场所会见未成年罪犯时应由法院人员陪同;3、对调查内容应当制作成笔录,或者用音像资料保存,作为调查报告的依据;4、一个案件应设立至少两名社会调查员,在调查时应由二人同往。

(三)强化对社会调查员的监督

1、由于目前社会调查员一般是接受法院委托,因此直接的监督应当是人民法院,包括对社会调查报告在开庭前的审查,听取被告人、监护人、辩护人的意见并要求调查员作出解释或补充、核实;在开庭时听取诉讼参加人的质询,虽然调查报告不具备刑事证据的性质,但由于其直接关系着量刑,应比照刑事证据在庭审中接受诉讼参加人的质询,但该意见应向法庭发表,社会调查员没有义务回答;如果在庭审中诉讼参加人尤其是未成年被告人对调查报告发生较大争议或提出实质异议,法庭不宜将调查报告作为量刑参考。

2、聘任单位对社会调查员的监督措施要加强。如规定社会

调查员定期向聘任单位报告社会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调查员的不良行为聘任单位有权依取消其调查员身份等。另外,社会调查员还应接受被调查单位的监督。

第6篇

一、突出应用写作教学的直观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十七八岁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已日益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还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学生最容易掌握直观形象作支柱的概念,对没有直观形象作支柱的概念与知识,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而应用写作实践性较强,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没有工作经验,对应用写作知识缺少感性认识,所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学生应用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图示或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写作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掌握应用写作知识。

1.采用列表方法

应用文的“第一章”,一般都是“应用文概论”,重点介绍应用文的概念、特点。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应用文文体,最好是联系他们已经掌握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画出这样一个表格:

在这个表格中,前边三个文体知识是复习,一边复习,一边填表。如“概念”一栏,记叙文――写人记事的文章;说明文――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议论文――议论说理的文章。那么,应用文是什么样的文体?在复习旧知识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什么是应用文、应用文写作特点、应用文写作目的和应用文的语体特点等。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书信、请假条、申请书等,具体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最后,小结时由学生自己把应用文的文体知识填入表格。

由于有了这个表格,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也使写作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学生清楚地理解、认识应用文,顺利通过第一关――入门。

2.采用图示方法

图示是最直观的方法,通过图示,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介绍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结构特点是“倒金字塔式”,这个特点,即要求学生理解,又必须掌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直观的图示:

消息的结构:

首先,这个“倒金字塔式”的图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这个图示还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消息的结构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多穿插在主体中)、结尾。其二,消息的写作思路:标题――揭示事实,导语――概述事实,主体――展开事实,背景――补充事实,其三,图示中的虚线说明,根据写作需要背景、结尾可有可无。其四,金字塔倒过来,不是文字由多到少,而是指报道事实的重轻,消息总是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边,然后再逐步交待事情的经过,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情况。只要讲到消息的结构,学生就会想到这个倒金字塔的图形,想到消息结构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感到,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确实较差,但只要注意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还是能够掌握的。

二、突出精讲多练

对于高职学生,写作理论要少而精,重要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写作能力。

1.精讲

如何做到理论上的精讲,方法很多,同仁也有许多见地,在此,笔者只讲一种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带着问题学习与被动地听讲,情况大不相同。“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某文体的核心理论知识,变成问题提出来,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因为集中而简练,又能突出重点。例如消息一章,把消息的概念、文体属性、标志、作用、特点、种类等变成问题(填空题):

一是消息属于(新闻)体裁。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

二是经济消息是消息的一种,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要)的报道。

三是消息在报纸上有个显著的标志:都带有(电头),即电讯稿的来源。

问题提出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新旧知识分析作答。消息为什么是新闻体裁,由此复习过去的文体知识: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那么广义新闻包括哪些文体?经济消息是消息的一种,其他种类还有什么?什么样的事能成为消息?消息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区别等等。

2.多练

本文仅就训练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及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第一,训练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写作所用的材料是教师提供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作者自己搜集材料,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训练学生搜集材料能力是应用写作训练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收集计划、总结等所需的材料是比较容易的,搜集消息、调查报告等文体写作所需的材料比较难。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掌握搜集消息、调查报告所需材料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训练可以在课堂上做,也可以在实际学习或工作中进行。

例如:让学生详细报道这则消息:2005年11月22日,为了预防中石油吉林总厂爆炸可能引起的水污染,哈尔滨全市停水。

训练时,只向学生揭示这个事实,让学生思考,根据消息的写作要求,如要详细具体报告这个事件,还需哪些材料,用什么方式搜集材料。当然,最好的方式是采访,于是,课堂变成“新闻会”,教师答记者问,学生拟采访提纲。学生们就与事件有关的准确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原因、结果、社会反响、政府态度等问题拟出十多个题目,教师作为“新闻发言人”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一个拿出来。

又如让学生搜集调查报告所需的材料,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教师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设计调查提纲,然后或用问卷,或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采访搜集材料。

这种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确了写作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以往安静、甚至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热烈、愉悦的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本科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应该说,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是写作的基本功,教学中有意无意都要遇到这个问题。比如分析课文,概括段意等等。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照葫芦画瓢”。就是模仿。模仿的前提,是把握事物的特点,而分析归纳事物特点的过程,就是我们训练的目的。例如:公文批复的写法比较特殊,标题与正文第一层次与一般公文写法不同。学习批复写作时,教师先不讲写法,而是给学生一个材料,让他们自己根据例文“照葫芦画瓢”。然后教师再从理论上对批复的写作方法做精练的总结。

这种训练的初期,可以模仿像“批复”这种层次清楚、特点突出的文种,进一步训练时,应增加难度。

二是分析作结论。在分析训练中,教师侧重分析过程,而让学生自己作结论,例如:让学生归纳请示和报告的关系、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区别等。

第7篇

“逃离北上广”

毕业生人数增加

参与调研的52461名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在XX年应届生期望就业地中,41.3%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省会城市为54.2%,其他城市仅为4.5%。其中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比XX年有所下降,XX年的这一比例占到42.8%。这说明,随着“北上广”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逃离”。

实际上,“北上广”并非是多数云南毕业生的首选。近期,一场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的XX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向选择供需洽谈会,就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前来应聘。洽谈会是专门为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云南籍免费师范生举办的,但即便是毕业于名校的免费师范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了求职压力。为了能够应聘上一个岗位,不少学生都向三四个学校投了简历。

在应聘的师范生中,不少人也表达了想回家乡的意愿。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高明媚老家在石林,所以她更倾向于留在昆明。“能离家近些,自己压力也小点。我们班有3个云南籍的免费师范生,一个已经签约,还有一个是保山的也打算回家。”高明媚说。

云南毕业生

月薪多在3000元

调查报告显示,XX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而实际签约工作的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而XX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为4467元,而实际签约月薪仅为3727元。

这份调查报告并未公布云南省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对部分在昆高校毕业生的走访了解到,虽已快到毕业季,但仍有不少学生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我们班有48个人,目前约有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约了,主要是保险销售、企业文职岗位,月薪多数在2500-3000元。”云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小苏透露,自己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的工作,月薪实习期是XX元、转正后3000元。这与调查报告公布的3945元月薪差距还是较大。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也称,班上的28个同学只有十几个找到工作,主要是广告公司文案、企业行政等,工资在3000元左右。在走访的其余多名毕业生中,其目前找到工作的月薪也集中在3000元左右。

客服销售生产加工

最不受待见

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岗位中,位居前三分别为客服、销售、生产加工,其中客服投票数达到了14.3%,销售为13.3%,生产加工为11.1%。客服类职位劳动强度大,报酬较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不高,很难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社会调查方法 课程建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教育部在 1998 年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而设立的专业。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农村,面向农业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其培养目标一般被认为是“面向农业科技推广、面向农村企业经管、面向农村社会管理、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专业教育方向;“培养具备农业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农业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从事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规划与设计、决策计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浙江省的丽水学院自2009年在商学院设置农村区域发展的本科专业。目前它是浙江省的重点学科。从2010年开始,丽水学院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四年级秋季学期开设了《社会调查与文献检索》课程。笔者长期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以下仅依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管理学门类的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涉“农”有关的技术、经营、战略三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的教育方向以及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方法、技能及应用型的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有计划地实践教学内容付诸实施。实践性是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根本内在要求。近年来,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滕明兰探讨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以及研究创新性实践3个模块,其中,基础认识性实习主要包括认知实习(农村体验)、初步社会调查等。综合应用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调查、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研究创新性实践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设计性实验等。三个模块中,第一和第二个模块都提到了社会调查,可见社会调查能力是居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

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居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之一。段华平和卞新民在谈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时谈到四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四是实现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以上认识外,笔者认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所具有的应用性的性质,决定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居于核心环节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农村,面向农民,针对农业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谈研究。要科学了解与认识“三农”问题,就迫切需要下基层调研,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要讲求科学性,社会调查研究本身涵括了方法论和具体的调查技术。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开展社会调查要讲求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一般是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核心课,一般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主要详细阐述社会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没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背景,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要适当补充社科研究方法论的内容。要讲清楚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事;要讲清楚如何具体开展调查,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逻辑和道理是什么。二是因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要开展的是农村调查,所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侧重于开展农村调查会使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以及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三是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要贯彻始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基于以上认识,浙江丽水学院2010年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时,就进行了充分的设计。首先,课程将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有机的结合,将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查找和文献综述写作,以及社会调查方法串联起来进行教学。由此,课程名称也就命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文献检索》。其次,课程没有指定的课本,只有推荐的参考书目。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关社会调查方法的课本主要供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使用的,一般理论性太强,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学时也太多,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学不实用。无疑,无课本授课,也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学内容要相对简单和明确,对多媒体教学以及PPT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讲课更要能吸引学生。再次,为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效串联教学内容的各环节,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社会调查“丽水市莲都区流动人口的调查”以及后续的调查报告。这其中的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围绕着“流动人口”研究展开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写作、对丽水市莲都区的流动人口就某一主题,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课程设计共分为启、承、转、合四个模块。一般来讲,按一周两节课,一学期16周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具体如下:

(1)启:选题与文献综述写作

1、如何选题

2、文献检索

3、文献综述写法(布置作业)

4、小结(讲评文献综述的作业)

本模块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写作。其中,文献检索的课堂教学是既包括关于信息文献的基本知识的介绍,也包括查找相关文献的实践操作的学习;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的查找和借阅,也包括中国知网、读秀等网络工具的使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的能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再谈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硕博论文以及综述类论文的范例,指导和帮助学生展开文献综述的写作。文献综述的作业要求是以流动人口对研究对象,自选某一主题进行研究,并就此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其中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流动人口等关键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论和他人相关研究综述。最后要求至少有5个注释和5个参考书目。

(2)承: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5、科学研究方法论

6、社会研究的逻辑

7、测量与概念的操作化

8、小结

本模块侧重于理论教学,其中也涵括案例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将理论讲得更清楚、明白。社科研究方法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是社会调查具体技术的基础。本模块授课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此部分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3)转: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

9、问卷设计的方法

10、问卷调查的实践(布置问卷设计的作业)

11、访谈(布置访谈的作业)

12、观察

13、小结: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讲评问卷设计和访谈的作业)

本模块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社会调查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其中包括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内容,最后通过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反思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性。本部分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有效贯彻实践性教学,如何将调查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巧有效传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愿意认真完成作业。当然,本部分的作业量也较大。作业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设计要求问卷有封面信和指导语,以及9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问卷设计完成后,要求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填写至少5份问卷。第二项是就研究的主题进行一次访谈,作业要求提交访谈提纲和访谈记录,其中,访谈提纲要求10个问题,访谈记录要求500字。

(4)合: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

14、调查报告写作

15、论文写作指导

16、总结(讲评调查报告的作业)

本模块是总结前面的内容,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在此基础上,就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格式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解,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辅导。最后提交的调查报告要求包括总结前面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内容,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