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9 14:21: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理创新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第2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介绍力的转动效果──力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必要直接向学生介绍力矩的概念及求解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清楚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关于力的转动效果的具体规律,学生想了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教师只要做些适当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最终同样能总结出力的转动效果的具体规律、力矩的计算方法、力矩平衡的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高中物理中的力短平衡与初中自然课中学过的杠杆平衡具有异曲同工之美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如此,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对学生进一步的主动创新学习无疑也是一种推动.

其次,教师要树立“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埃德力·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培养学生从事一种特定的终生不变的职业,而应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教师应明确教学的重心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会学,教会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策略.

第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受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高中女生对学习物理存在心理障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自己要相信女同学也一样可以学好物理的信心,特别是在高中刚开始阶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纠正女生的这种心理,使她们树立学物理不分性别,只要方法对头人人都能学好的观点.事实上,女生物理学得十分优异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校实验班的一女生今年高考获得省理科状元,其理科综合的成绩为满分;另一位获省理科15名,理科综合成绩294分的同样是女生.

二、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割舍,创设更适合培养创新精神的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以实行民主的创造性教育,这六大解放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叫大家看事实;解放儿童的头脑,叫大家想得通;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大家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大家可以享受言论的自由,说出真理;解放空间,把儿童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过大自然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想想问题,谈谈国事……”陶行知先生当时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寻找、营造、培养创造精神的土壤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一书的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五个研究课题,其实为我们在学科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一块试验田.有的老师认为,五个课题的知识内容放在课堂上讲授,两节课时间已经够了,何必花这么多的时间去搞所谓的研究呢?这样,学生在我们的手上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体验探索研究的机会不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一生中的学习和工作.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目的并非从中获取一丁点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信息搜集、问题处理、知识综合应用等能力,学会沟通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良好机会.这对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一次推动,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改革带来了促进作用.

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日常的教学具备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的交互活动应体现出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学习.如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学内容应注意与生活、生产及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实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新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融合学科前沿、高新科技,这样,既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激发.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学生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展示的良好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创造精神,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决定着学生应该有充分的实践机会,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丧失殆尽.比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多实验,有些老师为了贪图方便,干脆以讲代做,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机会;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也只是自己在上面边做边分析下结论,学生在下面边看边听还来不及思考,老师就已经下了结论,得到了仍然是间接经验.其实,这类知识的获得,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而得出结论,如果有条件还应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过多的讲解反而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如此事半功倍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勇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课堂上只能获得十分有限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必须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课外活动中没有过多的约束因素,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敏捷,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3篇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灵魂,最能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与性质、微观与宏观、量变质变思想、定性与定量、相互转化、抽象与具体、统摄思想、发散思想、有序思维)、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等。《自然科学战略报告》指出: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的过程中,物理化学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物理化学教学现状

通过对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育教学反馈意见的总结,与在学学生、往届学生(包括已经就业和正在读研读博)的交流与访谈,我校任课教师以及其他众多高校同行的交流中,认为在物理化学的授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编写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具体来说:物理化学课程与大一的无机化学有交叉重叠;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成就;不能充分体现特色;(2)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脱离实际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使之成为学生们闻之色变的“老虎课”;(3)物理化学课程本身公式繁多、理论性、逻辑性强,推导过程多;学时的压缩与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矛盾突现;(4)物理化学教材、物理化学实验、习题充满验证性,缺乏探索性,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5)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由普遍性原理和科学方法组成,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教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精髓、没有灵魂的现象,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育严重缺失,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塑造人才中的作用;(6)实际工作中,“当你走得越远,才发现她离你越近—物理化学就是这样一门让你爱恨交加的课程”。被调查的粮油工程类、化学化工类、环境工程类毕业生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提高学生信息资料的查寻和图表的应用及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因为在工作中更多的是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3物理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第4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对文盲的定义不会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去学习的人。物理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与获得物理知识。其实物理教学今天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物理教师通过自身多年形成的一套特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去发现周围的物理现象,挖掘物理知识,感受物理无处不在的美感。想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去提问,就十分考验教师的能力。笔者在课堂上一般是巧设情境疑问,以便营造课堂良好创新氛围。比如,在教授《电源输出功率》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手中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10Ω、8Ω、6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将一小壶水烧开,假设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那么小明手中的哪一根电炉丝最先将这小壶水烧开?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选10Ω,他们认为电炉丝的阻值越大,输出的功率就越大;有的学生选6Ω,他们组我电炉丝的阻值跟输出功率是成反比的;选8Ω的同学则认为电炉丝的阻值跟电源内阻相同,会最大输出功率输出。教师肯定答案是8Ω,追究原因,进而引入“最大输出功率”这个概念,进行讨论理解。再如,在讲述“运动的描述”中的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这几个基本的概念时,对于这几个枯燥的概念可以创设如下的几个疑问情景:教师引入了一首《浣溪沙》中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来引入,然后通过一幅山水画来为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然后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何会有这种矛盾的感觉?如果是因为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忘记了自己处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就好像是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而当诗人感到“山没动,是船行”,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这两种情况下的参照分别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讨论。当学生讨论完后在引出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这几个概念,然后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分别是什么,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逐渐的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的“独角戏”。物理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只是一群麻木的看客,做的那些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在教师固定的思维下去做归纳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变得索然无味了;学生实验,也是按图索骥,简单的认识课本中提出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具体步骤,然后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室中来回走动,偶尔指导,只为实验而实验,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本末倒置的具体行为。众所周知,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可以理解为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定义、规律、定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实验教学的观念和做法,比如演示实验教学逐渐向分组实验教学转变,即便是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作一定的扩大;器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制,实验小组最大细化,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增加实验次数,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的物理知识,可以借助实验来加深理解和认识。总之,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不能舍本逐末。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过去,课堂演示实验没有将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试着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当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为原则,试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步骤实验。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综合表达能力。将引导性、发现性、研究性、归纳性等进行有机整合是进行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验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扩大视野以及激励创新的丰富,就需要教师开展一定的课外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外活动这种良好氛围。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不以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全心全意地自由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对内容上的要求极为讲究,需要活动内容翔实、新颖,形式的丰富多彩,以及采用灵活的方法,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把鸡蛋从六楼扔下,但是不能使鸡蛋被摔坏,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制作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光控窗帘、声控开关等,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等。实践证明这都有助于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制作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陌生,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专家和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还可布置适量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归纳,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在自动实验中受到激励、启发,迸发出不可思议的想法,使学生在趣味性、知识性、以及科学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过和学过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因时间不足而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理解更为深层次的物理知识。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课外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出不断创新地综合型人才。

第5篇

动手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浮力章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乒乓球等工具,自己通过实验得出浮力大小。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物理原理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对话教学

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更胜以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开发学生潜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对话教学可以采取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对话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还可以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或者,学生在黑板上代替教师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述等形式。学生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巩固物理定义,定理的记忆。同时,在对话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和教师的位置是互换的,学生对于能够体会教师的经历充满了好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荣誉感,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和责任意识的加强,不仅对于下一步的物理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难以想象的作用。是教育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学生之间相互的对话是以讨论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社会阅历不丰富,所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讨论的范围和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免出现形式主义或者跑题的现象。比如,在第一章声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声音的作用,传播方式等展开讨论。声音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其传播是通过空气媒介实现的,就此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声音是否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比如在水中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传播,比如在真空中,在外太空中声音是否能够传播。同时学生对于声音的危害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生活中的噪声就是声音危害的具体形式,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助声音的原理,为减少噪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的宗旨,同时,学生在物理应用过程中也会受益非浅,不仅巩固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3.创新教学的理念,引进哲学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教学的跨学科,跨领域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物理教学中引进元认知理念就是这方面有力的探索。元认知理念是哲学领域的概念,是对认知方法的调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是对物理学习方法整体的梳理,包括物理学科的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等多个方面学习方法重新认知,以便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如鱼得水。在物理预习过程中应该遵循不求甚解的原则。如果在预习过程中追求全面详细,那么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现象,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失去学习的新鲜感情况,影响教学的兴趣提高,这是初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追求进步,希望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在思想上正确的,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却是错误的,只有借助元认知的理念才能够对这种现象予以更正。例如,在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过程中,在预习时只需要了解物理的物态是有不同的形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的转化条件,如水从液态转化成气态的温度,压力等具体的条件可以留在课堂上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4.总结

第6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反思,6篇论文获得市一、二等奖并收入汇编,还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参加学校汇编。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所有教师都积极地完成规定学时,成绩至少合格。

2.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四统一”(统一进度、教案、练习、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高一级备课组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3)认真成功组织了本组的教学公开周活动,陈飞腾老师开了示范课,罗智强、李萍杰、宋锡海、余赛红四位老师分别开了公开课,全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新课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4)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5)高一、高二备课组认真抓好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分别举行了校级物理竞赛,发现了一些物理学习尖子,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参加奥赛做好充分准备。

(6)加强了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了配合学校“十一五”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全组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刘玉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陈飞腾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创新教学》、方秋月负责的《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都在本学期完成了结题,研究成果上报学校。

4.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1)组织了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全面规范教师的学习活动,各青年教师均在学习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2)组织了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各青年教师通过各种讲座、交流会议、参观等活动,对教师业务进一步熟悉,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积极做好“青蓝工程”建设,老教师积极做好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协助新教师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组青年教师的成长。翁志鹏老师和林志臻老师参加“砺青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5.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2)定期抽查教案、听课记录,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林志臻老师的教案获得校优秀教案。

第7篇

那么,创新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冷眼观察,我们并不乐观。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目前创新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譬如对产生创新思考、创新过程、创新规律的研究,还没形成较系统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已出版的教材和专著较少,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学训练的方法步骤等,值得研究的内容还很多。笔者构想,创新学课程应该以大量的案例为基础,通过解读案例,使学生得到启示与启发;创新学的规律应该不是死板的,而应该是多样的;创新学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创新学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而不是“填鸭”的。创新学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创新欲望,总结创新规律,启发创新灵感,寻求创新方法。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创新性模式 创新思维

一、引言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从另一种角度加以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创新思维[1]。如何培养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创新思维,的确是个问题。

生物课程是高考要考的科目,在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当今的前沿科技发展中,生物科学发展飞速,成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对干细胞研究、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研究、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等都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人们的生活获得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被市场化,并迸发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和潜力,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这种情况看,高中生物教学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究。

二、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

大自然是奇妙的,充满神秘色彩。在孩提时代,我们总是会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和生物有关系。在所有的高中课程中,生物课程就像是一把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科学系统地解答了很多我们无法解答的疑问。比如,这个世界是从哪来的,我们自己是从哪来的,这个世界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等等。

自小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学习生物课程,学习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能解释的事情由表及里。高中生物课程在小学和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上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想。小学生物课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物,初中生物教会我们生物为什么是这样,高中生物提问我们生物还有哪些。高中生物教学的使命是用学到的知识引导我们在已知的领域探索,在此基础上向未知的领域迈进。

传统的思维被传承下来,肯定是因为其自身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是先辈的观点和经验,然而,传统思维自身存在很多缺陷。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生物教学也不例外。

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全国范围内都位于前列。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江苏省十分重视创新教育。2008年,江苏省根据苏教研[2008]53号文件精神,组织力量对各市选送的生物试验教学论文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29篇,三等奖74篇。这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江苏省各市教研部门认真组织了初评工作,选送的论文总体质量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江苏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东海高级中学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教学构思》,南京市六中的《“实验”与“探究”――探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常州市北郊中学的《探寻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点》,江苏省镇江一中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教学案例》,等等。获得二等奖的论文有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的《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教学探究》、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的《寻科学之本质,还实验之本色》,常州市第一中学的《立足实验教学,提升科学素养》,淮安中学的《“细胞呼吸”一节中的实验设计》,等等。这次评选是江苏省重视高中生物创新的一个事例。

三、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随意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经过探索才能得到的。新理论或是新想法一般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或许得不到当时世界的认可,但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如何培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的确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高中生物的教学观念。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增加,而不是一味地教师指导。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江苏省在生物教学的创新探索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做试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2]。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实践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双向交流,共同探讨认识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高中生物教学创造不但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暗示,毕竟老师的学识更广。老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灵感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对江苏省生物创新教育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政府对创新性教学的重视度会极大地鼓舞各个学校的创新性教学,生物课程也不例外。生物学将会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