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0 20:3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农民培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25-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应着力于稳定职业农民队伍。培育职业农民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作者通过调研,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提出了培育职业农民的途径和相应对策。
1 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的农民一直具有身份和职业的双重属性,随着传统农民分工分业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逐渐淡去农民的身份标志,强化其职业特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个重要基础是全面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培养具有较高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职业化农民。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轻农化、去农化、离农化趋势明显,已引发全社会对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关切,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应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是农业科技的转化力量,是科技成果落实的基本载体[1-3]。
2 培育职业农民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技能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即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门劳动技能、市场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加快职业农民培育,一是能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二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三是可以吸引一批农业后继者,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意义如下。
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逾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必须立足国内生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日渐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农产品需求。由于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资源消耗型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环境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集约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科学技术、高效设施农业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然而大量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行业工作,实际务农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无法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技能与经营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根本措施
农业后继者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劳动力紧缺的情况相似,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不同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以吸引大量素质较高的农业后继者,从而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4-6]。
3 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只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三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职业农民的发展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鼓励青壮年农民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政府部门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对农业产业发展有浓厚兴趣的农村技术能手、外出务工回乡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领导、种养大户主要成员等人员,充分利用他们思想新、观念新、脑子活的特点,积极进行引导和鼓励他们加入职业农民行列。
3.2 在高中阶段开设实用技术类专业课程
为了不断壮大职业农民团体,应从下一代中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可在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实用技术类专业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基地参观、开设实验、实践操作等课程和活动,培养高中生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农民的新一代接班人[7-8]。
3.3 在乡镇成立“职业农民之家”
县、乡2级政府部门应为职业农民快速发展提供固定的学习、培训资源和固定的活动场所,供职业农民定期交流和互动。要做到县上有组织、有管理,乡镇有资源、有场所,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交流和传递,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3.4 以农广校为主体,实施职业农民学历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中专学历教育、中专后大专学历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对农村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进一步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使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托。
3.5 对职业农民发展提供优惠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应对职业农民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扶持,如在土地流转、启动资金的解决、农业保险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应给予适当放宽和简化,尽量减少他们创业中的困难和阻力,使他们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人,带动全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3.6 对职业农民在项目发展上进行重点扶持
省、市、县农业部门在项目的制定和选择落实时,应偏重于选择和支持职业农民,同时保证在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能够得到尽快完善,加快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步伐,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使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团体优势,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3.7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促职业农民发展
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和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办好农函大、农广校,实施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从根本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各级部门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要做到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等相互协调和衔接。教育培训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认定管理就要做到认定有条件,管理有制度、有标准。只有通过一定标准的认定,才能确定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团体茁壮成长。总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团体要快速发展起来,就需要各级部门的密切配合,重点培育、政策扶持,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的新型主体。
4 参考文献
[1] 杨建军,张爱华.洛川县职业农民培育的调研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3(1):16-18.
[2] 杨东,赵丽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2):33.
[3] 莫广刚,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104-108.
[4] 裘尧军,林波,蒋笑丽,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7):147-149.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9-114.
[6] 徐涌,戴国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79-81.
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主产业为依托,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配合国家和省农业厅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及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需求,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扶持政策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生产经营型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二、培训目标任务
今年培训任务是200人。培训对象,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至55周岁,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或普通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回乡青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决定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渔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由县农业局同志担任。
四、组织实施
1、培训基地认定,根据2014年省农业厅出台《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认定办法》,结合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的培训需求和办法,重新认定了县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力元职业培训学校和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我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育实施单位。
2、任务分解
①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力元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其中:镇村培训割胶工100人,什运乡三联村培训割胶工50人,上安乡长安村培训黄鳝鱼养殖50人,吊罗山乡什插村培训山鸡养殖50人的培训实施任务)。
②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创业50人,
3、培训实施、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编制培训规范要求,结合下达的培训任务,认真编制教学计划,选择或聘任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从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或编写内容规范,表述通俗易懂、实作具体、有针对性,一学就会,适宜农民的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各培训班需要指定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通过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根据分类培训规范和教学情况组织结业考试(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和成绩归入培训档案,以备省农业厅检查抽查。
4、项目监管
①公示制度,通过张贴公示认定实施培训基地和单位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的办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公示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工作、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补贴方式等相关信息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②“三堂课”制度,建立“三堂课”制度,坚持“三堂课”和月报制度。第一堂课由阳光办向农民申报政府补助金额,第二堂课阳光办监管人员随机抽查,如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最后一堂课,对结业考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
5、信息报送制度.继续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为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县阳光办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系统,按要求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在每个培训班结业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到项目监管系统。
6、台账等级制度。各培训基地必须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作为检查验收培训情况的重要依据,台账必须写明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等,培训单位法人代表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7、检查验收制度。县阳光办在上好“三堂课”的基础上,组成检查验收组(原则上不少于3人),对各培训班次进行逐班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主要通过检查培训档案,核实培训台账,走访或电话访问培训学员等方式进行,其中走访或电话访问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学员总数的10%,验收合格标准如下:
①培训档案:培训资料完整,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培训教材和完备的考试考核资料以及培训签到册和照片资料,培训台账记录的学员信息完整、真实。
②培训实施:认真落实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课时,选
聘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
③学员反馈:培训情况属实,就业技能有所提高,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培训时间。阳光工程各专业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基地结合技能,专业培训规范以及乡镇实际自主确定,但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课3天,实践操作4天),要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获证率达到70%以上,各培训基地必须在2014年12月底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2、培训要求。阳光工程培训继续实施,不同专业可实行差别补助的办法,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各培训基地实行降低收费标准的补贴形式,保证财政补助资金让农民直接受益,要严格把握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学员的资料费、教师授课费、培训耗材费、学员的生活补助费、组织宣传费等。
3、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阳光办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和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日常督察,做好培训日常工作,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以往的工作中,农广校系统承担着农民科技培训的任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又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让工作收到良好成效,首先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主体身份差异
参加农民科技培训的人员主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只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这些农民在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可能出外打工,并不一定是将农业作为职业的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打破了“二元制”户口体制的限制,不管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可以纳入培育对象。如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他们将农业视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二、获得土地方式、成本差异
长期以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人员的生产资料,都来自于所分的承包地或责任田。他们过去还缴付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好转,上述税收已经取消,并给予其在生产方面各种补贴,农民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国家在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而诞生的群体,其土地的获得多是经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参股的方式,使用土地的成本也就高于农民的土地成本。
三、经营规模、方式差异
过去农民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之上,有些农村地区土地面积有限、土地等级参差不齐,在当初分地的时候,为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往往是按照分等级分田块的方式来平均进行,形成了每个家庭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局面,甚至形成“鞋带地”。在生产中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力耕作方式,土地难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在生产中能够通过大型机械进行现代化、机械化耕作,利用“互联网+土地”的模式进行智能化管理,大大节约人力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面积须扩大集中,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也远远超过一般农户。
四、经营效益差异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看重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忽略建设环保型生产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现实问题。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效益上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上由无公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中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摒弃以往农产品污染物残留过高、随意使用剧毒农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污染环境等无职业操守的现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美丽乡村的尖刀兵。
五、教学方法差异
在过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收益的提高,将着力点放在对农民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上。走村串户,将课堂设在巷道场院,通过开大会的形式为农民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大喇叭、投影仪、发传单和播放科技碟片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教授、专家、老师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饲养圈舍解决群众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教学方法,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更多的农民受众,而不是有差别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应该采取不同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要充分理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首先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培育学员的选择上必须要依靠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提升的中坚力量。其次对于“如何种地”这个问题,可以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准。技术技能路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a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经营管理路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观念超前,环节紧密。要以观念培训为先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环节紧密就是要按照不同的产业链需求,从专业化培训向产业化培训转变。
其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专业服务型”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用不同的教学教材,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做到教材与所从事的类型相适应,达到学有所用,提升其所能。
第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降低,一味采取理论教学,会大大降低培育的效果,要多采取实践的教学方法。比如,到合作社、企业、培育基地去实习,提高广大学员的操作技能;带领广大学员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和设施比较先进的农业园区进行参观,提高他们对现代生产理念和技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将新型职业农民请上讲台,讲述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挫折和成功经验,并相互借鉴,引起心灵共鸣,在个人的生产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四,要精准化培训,分开层次培训。在陕西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了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层次,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组织培训。在不同的培训层次上,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所具有的经营面积和规模采取不同的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种养类别进行精准化培训。
第五,要统一培训流程、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流程,对培育学员采取统一的管理、认证制度,各地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学习、管理、认证的统一标准,从而达到统一的培育效果。学设备,改变过去教学资源不均衡、各地教学设备缺失、不完备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统一师资队伍,就是要整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定规模的师资库,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缺乏现象。
第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更新迅速,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达到“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的效果。首先要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看与自己产业关联的书籍,从中学习新知识。其次,指导他们学习现代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从浩瀚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生产、销售有用的技术及信息。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输血功能变成他们个人的造血功能,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一、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实践
2013年,济源市被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市。济源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2013~2015年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规划,市农业局作为组织单位,市农广校负责具体实施。从2013年6月份起,按照分类培训、规模发展的原则,在全市11个镇办范围内,组织了由种粮大户、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在内的100人种植业(小麦)专业培训班,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多位高校教授和本地农业技术专家,采取集中培训、实践操作和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集中培训14天,学员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还利用培训平台,实现了校地联姻,专家和农民结成了创业合作伙伴,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定位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人口70.1万,耕地面积3.49亿平方米,农业主导产业包括小麦、蔬菜、烟草、养殖、林果五大类,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26元。辖区11个镇、5个办事处,其中,山区乡镇5个,平原乡镇6个。截止2013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平方米,占耕地总面积的70.9%,平原乡镇土地流转率达82%。千亩以上流转大户达31户,家庭农场50余个,各类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200余家,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一批年富力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兴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济源市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就是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1.培育对象的确定
按照生产经营型为主,技能服务型为辅的原则,坚持规模适度、持续发展,把农业经营与专业技能区别开来,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
2.培育对象的组织选拔
培育对象按照区域选拔、整体发展、分类培训的指导原则,在各乡镇辖区内,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确立1名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人员,对本辖区内所有农业土地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统计,依据自愿参加的原则,统一上报至市农广校,根据经营性质和行业,分专业培训,保证培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涵盖培训、服务、管理等多个层次,培训是载体,服务是基础,管理是手段,全方位的支持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1)培训的主体
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载体,必不可少,非常必要。培训方案要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和本地的主导产业结合,和潜力产业结合,制定长期培训规划,明确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农广校作为农民培训教育的主体,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已经得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在现阶段,多数职业农民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只能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培训,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作用,坚持长期服务,把高等级职业院校培训作为一种短期的补充,不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技能。
(2)培训的内容
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坚持以思想更新为主,专业技能为辅的理念。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的现状看,新型职业农民得不到最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因为管理理念的缺失。用传统的方法管理现代农业,用旧观念去生产实践,走了很多弯路,这也是制约职业农民发展的主要瓶颈。培训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用现代化的理念管理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决策者的思想达不到相当境界,产业就会限制在一定的阶段。思想是内在的,技术是外来的。技术不是问题,思想才是关键因素。向管理要效益,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2013年,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业模式管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政策解读和以思想更新为主的多项课程,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课程占总课程的40%。参训学员受益匪浅。
(3)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培训手段。集中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载体,非常必要。从学员层次上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行业内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基础,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业主,从学员区域来源上讲,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从培训内容上讲,相对比较一致,集中时间,邀请各类专家教授和行业人才进行统一培训,不仅使他们得到了交流,获得了信息,还减少了培训单位的组织难度,使职业农民得到了高层次的培训。按照农业生产的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年度培训一般分两次进行,每次集中7天。
2.认定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新兴职业,承担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与管理,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1)认定管理的作用
在现阶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的建立,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济源市为例,70%以上的农用耕地已经进行了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经营者有必要进行市场准入,保证耕地红线,保证粮食生产,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业主必须具备相当的农业政策知识,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不能以自己的利益来进行农业行业之外的试验生产,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
(2)资格认定
认定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自愿,条件合格。县级市政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证机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定管理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对职业农民资格进行确认。以政府为主要发证机关,一方面是增加资格证书的权威性、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在出台相应扶持和支持措施时,综合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实行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统筹规划,稳步发展。
认定的对象:按照立足长远、促进发展的原则,2013年,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对象,主要是包含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内的生产经营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数量一般按照千分之二的比例进行认定。
认定的标准:按照分行业,分专业的原则,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经营规模、产值效益、社会效益、是否参加过培训、文化程度等等。由农业主管部门拟定各行业的认定标准,经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实施。
认定的程序: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按照自愿申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综合确定的程序,由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一般一年举行一次领导小组评审会议,听取本年度的申报情况、动态管理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的评审方向和工作。
(3)资格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农业主管部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系统,市农广校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做好日常工作。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实行年度考核,对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生产水平、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每两年考核一次,符合条件的,继续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对于经济效益不佳,管理混乱或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3.跟踪服务
跟踪服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培训是先导,服务是支持和促进,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跟踪服务体现了更多的内容和方式。
(1)专家服务团
市农广校作为培训的主体,和市农业局广泛结合,成立了农业产业专家顾问组,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实施百名科技人员包村、包园、包户工程,农技人员对全市的400多个行政村、100多个产业精品园实行全覆盖,变单兵作战为组团服务,专家面对面,块对块,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农业技术生产最后一米的问题。经过2013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100名学员,基本都受到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特殊服务,渠道的畅通,技术的无缝对接,给新型职业农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2)农技推广新模式
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土地流转大户组成新型职业农民行业联盟,加强相互合作与沟通,在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3)政府扶持
政府主导部门要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上,进行农业项目的整合、倾斜和资金支持,把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基础建设上给予推进和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又快又好发展。2013年,有5名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优惠,实施了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在高标准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急需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晒场以及其他辅助实施,投资总金额达到700万元。2014年,济源市政府列支4亿元,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仅新型职业农民一项,改变过去以奖代补的优惠措施,列支5000万元,由市农业协会组织统筹,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业主进行贷款贴息,扶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1.政府高度重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要起着绝对主导作用。按照当地生产实际和产业规划,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可以加强农业部门与各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2.培育认真扎实
良好的培训、服务效果是培育工作的保障和促进。培训机构和农业主管部门不走过场,不图形式,真正按照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开拓农民的思想,创新思维,走现代农业管理的路线,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使职业农民得到发展。
3.目标科学长远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目标长远,使认定的职业农民具有科学性、持续性,把简单的小农生产与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区别开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吸引性、长远性、发展性。
4.专业结构合理
陕西省安康市按照“在企业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的路径,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培育职业农民。
实施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工程。结合安康农业产业形态的实际,引导职业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配套相关项目扶持,使职业农民具备必需的道路、水电、通讯等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并要达到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标准:生产加工类企业应当有标准化的厂房和配套的生产设备;农产品营销类企业应当有标准化的仓储运力和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养猪大户应当有标准化的圈舍和科学完备的防疫措施;种菜大户应当有标准化的大棚和绿色环保的质量保障;茶业大户应当有标准化的茶园和富硒有机的知名品牌;渔业大户应当有标准化的网箱和安全有效的防洪手段。达到标准条件的,可以优先享受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和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扶持及拥有对林地、耕地、水面地和农用水电等设施的管理经营使用权利。并从环境、制度、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给予保障,优先开通现代农业投资创业绿色通道,简化有关手续办理程序,享受优质服务。
实施服务体系建全配套工程。结合培育职业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系,组建现代农业专家团,设立首席专家,帮助职业农民拟定规划、研发课题、指导生产。组建科技服务队,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结对子,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职业农民发展生产。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交流研讨、在线咨询、信息共享等机制,提高职业农民对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信息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联合协作、扶弱帮困、提供服务、领跑带动。大力支持和鼓励兴办农技服务实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服务职业农民培育。
实施综合素质培训提升工程。坚持传统培育与创新培育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四种培育模式。即:以产业联盟为纽带,对盟员进行培育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对订单农户进行培育的模式;以现代园区为阵地,对园区各类生产经营业主进行培育的模式;以强村大社为载体,对种养大户、农产品经纪人进行培育的模式。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思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灵活选择培育模式,使农业产业带头人率先成为职业农民,使专业服务人员队伍逐步转化为职业农民,使基层一线的生产能人锻炼成长为职业农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初高职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等主动接受培育,壮大后继力量。推行认证管理,按照产业带头人、专业服务人、一线生产能人等不同类型,分类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对培育考核合格的职业农民,统一由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资格证书,建档立卡成库。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每三年至少考核一次,对取得资格证书后又不从事现代农业的,取消其资格。
陕西省安康市农业局
一是严把规划关
科学规划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 。为此,制定了科学的培育计划和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农安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农业广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体培育计划》。包括各专业培训人数、培训模式、培训时间、培育内容、培训教师、建立教学班、培训档案、分类经费预算、分期培育计划等。根据整体培育计划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各个教学班的课时计划,经省农广校和县农业局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是严把学员遴选关
学员的素质关系到培育工程的成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我们的原则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至55周岁的农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筛选:即通过上年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的传帮带筛选。比如开安镇的合作社社长王忠全,是2014年的学员,今年通过他的宣传介绍我们招收了70多名学员;通过省里的“12316”、“12582”专家热线回馈筛选,我们也从中招收了不少有意愿、主动参加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学员;通过工商局查找备案登记的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的成员。逐一给他们打电话,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政策,有意愿参加学习的,进行初步登记,之后再逐步进行筛选。
我们把单位教师分成5组,对来报名的学员进行逐一核对,认真筛选,看他们是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还是专业大户,然后进行归类。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需要他们准备营业执照的复印件,专业大户需要当地的村委会开具土地证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必须达到50亩以上。
三是严把培训关
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我们设置了与玉米生产服务有关的课程。同时聘请了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专家,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并颁发聘书。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班一案”,建立班主任制度,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同时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培训教材选择上,积极与出版社联系,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在省校领导和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编写了两本教课书,并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教材方面我们得到了省农广校的大力支持,赠送给我们《新型职业农民掌中宝》和《新型职业农民风采》等书籍。
2016年,聘请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共分3期,每期4天进行集中培训。广大学员求知若渴,希望与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学员们讲解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申请、农村土地流转以及确权的政策法规等。培训过的合作社社长,如王忠全、都广武、王清华等人,今年在原有承包土地的基础上,又多流转了一些土地,武向全得到了吉林省农机大户补贴;王清华承包了15亩地,盖上了房子,准备搞休闲农业。
按照务实高效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分别对学员进行了分散指导和参观考察,带领400余名学员分3次去了山东寿光和北京四个合作社。参观了菜博会展厅和高科技大棚,参观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三元朱村,参观了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学员们对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玉米之乡的未来,纷纷表示,回到当地之后,一定要汲取经验,把自己的农产品质量搞上去。
四是严把管理关
有科学严密的教学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的。在班级组建上,采取两种形式建立教学班,一是以合作社为依托,有场所场地直接建立教学班。二是以田间学校为依托建立教学班。2016年共建立10教学班。每个教学班人数在40人左右,便于教学管理。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教学班管理制度,各培训班配备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成立班委会,建立QQ群,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地进行。在考核与认定管理上,每期培训结束时,我们组织参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下一步要进行统一认定,通过认定的学员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在档案管理上,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后续服务指导等各个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填写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训台账,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服务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规范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做到票据规范,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在信息报送上,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宣传报送工作,随时报送培育工作简讯、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4-01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乡村流动到城镇,农村普遍存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非常突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事关13亿人的吃、穿、住的重大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和农村后继有人,从而为推动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四化同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现状。石泉县辖11个镇、202个行政村,1175个村民小组。从年龄结构看,16~35岁人数占总人口10.9%,36~55岁人数占总人口69.1%,56岁人数占总人口20.0%。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占2.0%,高中学历占10%,初中学历人数占70%。从类别看,生产经营大户8932人,占81.0%,农村发展带头人882人,占8.0%,技能服务人才1213人,占11%。从收入水平看,10000~15000元60人,占0.54%,15000元以上10967人,占99.46%。
2.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一是畜牧产业健步发展。截止5月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2.71万头,羊饲养量7.59万只,家禽饲养量111.87万羽。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县今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16个,培育的6个市级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额达2350万元。三是围绕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特色种植发展。
3.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较好。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环境日益趋好。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兴业创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这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大前提。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诸如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他们有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三是去年在明星村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差。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给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随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打工,留下务农的大部分农民受系统教育的程度偏低,职业素质及专业水平不高,要将其培育成为职业农民,难度较大。二是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我县农业技术干部主力军虽然有长期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现代农业系统理论,要培育职业农民是远远不够的。三是缺乏培训经费。县级财政困难,村级运转经费紧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农民培训工作,制约了培育工作的政策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任副县长为组长的培训小组。负责对石泉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加强培育场所建设,组建师资队伍。按照“教学有设备、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一是分产业建立职业培育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设立职业农民培育组,明确培育组职责,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二是分产业组建培育教师队伍,由各成员单位聘请业务技能强、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的专家作为培育专兼职教师,并负责编写、修订本行业培育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课程,形成培训教育常态化;三是利用农信通、农业专家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桑园管理、渔业养殖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康市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暂行)》,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免费办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4.完善培育机制,推行认证管理。建立职业农民考核机制,推行认证管理。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示范带动作用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对每期参加职业培育的农民,按照“畜、菜、桑、粮、渔”等不同产业,分初、中、高三个等级,经专业测试合格后报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资格证书,鼓励农民考取专业农民资质,推行职业农民以证就业,以证创业。县政府将职业农民资格证作为政策扶持、务工上岗、推荐交流、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
一、顺应形势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目前正在走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转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和现代装备技术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大量高素质、职业化的从业人员。为此,国家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
今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作为“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转型升级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时要注重“统分结合”,在“统”的层面,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农民,使其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分”的层面,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产业、行业需求导向,分类型、分层次地加以构建。为此,建立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创新协作模式、探索培育途径,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共赢
实践证明,产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载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指向来设置专业、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众多可利用的农业职教资源中,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是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之一,在农业职教领域中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寻求创新性发展之路,潜力巨大。
(一)引导企业投入,建立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目前,在涉农职教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作为一项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创新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埋单”的形式很难满足实际需要。重庆市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过程中进行机制探索,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合作办班,企业承担1/3的培训费用,其余2/3由政府承担,农民在接受培训的同时还能领到现金补助。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培训机会,还提高了企业的形象,最终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建立起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训经费筹措机制,是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调动企业参与,建立“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
农业企业了解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就业市场,企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农工)队伍。因此,可以鼓励企业与当地农广校等专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共建合作,针对产业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联合政府部门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企业充分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内容设计和培训方式选择等环节中来,更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这种“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与承德菁润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签署定向委培协议,开办专业技能型蔬菜园艺工专业,针对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日光温室、无土栽培、雾化栽培、立体栽培等现代农业科技,对招收的企业雇工进行培训和指导。这种“教室授课”与“园区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企业领导和雇工的欢迎。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能力培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多次合作,共同制订“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装备技术”为核心的“四模块”现代农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模块课程,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共建合作农场,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每学期安排2~3周的时间到合作农场进行生产性实训,解决了培养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为推进全国农垦系统新型职业农工(农民)培养,今年8月,农业部农垦局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率先以河南省为试点,开展垦地共建合作,共同推进河南农垦新型职业农工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而带动全国和农垦系统的职业农工(农民)培养。双方将根据农垦系统人才需求和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前瞻性研究,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培训计划,完善学员招录、教学、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教育培训业务。
(三)发挥企业优势,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科技知识相对匮乏、接受能力较弱,目前广泛采用的课堂授课方式对农民而言难度偏大。为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知识技能,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网络。而企业拥有试验示范项目、产品推广基地、专业经验丰富的技术推广人员等现场教学条件,为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好的平台。此外,由于农业企业经营的淡旺季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围绕中心产业开展教学时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培训方式,如农忙时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农闲时可以开办相关培训课程,实施“田间课堂”与“固定课堂”的合理搭配,使其成为目前培训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浙江省青田县,政府部门对企业等社会机构进行准入认定,把合格的企业作为培训点,委托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了“社会力量抓培训,职能部门抓考核”的管理机制和培训体系。目前该县社会力量组织培训的比例已经达到78%,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推工作”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