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1 10: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模具课程设计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实物模型;课程设计;项目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等因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偏向培养学生的加工操作技能,而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造能力较低,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创业过程中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在未来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
1.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主要有:《机械制图》《公差测量》《金属工艺》《模具制造工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CAM软件》等。学校会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基本掌握模具专业的相关技能知识。
2.实践技能训练
在当前,中职学校都推行2+1的教学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和双证制(学生在毕业时除具备毕业证书外,还要考取1~2个中级技能证书)。学校会根据自己具备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就读期间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如,钳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数控加工实习(以铣床加工为主)、模具组装加工实习等。一般每个实习项目安排课时4~5周,每学期进行两个实习项目。
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以应付技能考证为主,整个实习学习过程基本围绕即将考核的范畴进行训练,如,某种类型零件的重复加工。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按照教师给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的机床设备操作技能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独立完成能力和创造应用能力较差。
3.课外学习情况
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区别,如,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学习氛围等。中职学生的自由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空间较小,缺乏学术氛围。中职学校在课余时间能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少。如,有的学校对一些专业会开办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但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未能普及到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事情,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只能通过课堂时间来
完成。
4.学校设备资源的使用状况
一方面,由于学校推行2+1的教学模式和双证制,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最近几年通过上等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加大,学校的设备在数量上不断得到增加,类型上不断得到丰富。如,模具专业的设备由原有的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冲床、磨床、线切割机床等传统类型机床,已经丰富到快速成型、电火花成型、注塑机、三坐标测量仪、高速冲压等设备。受到教学时间和师资的影响,很多设备都没有很好地应用到日常教学,被当作摆设而放置在一边。
二、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
构建
1.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指建立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有效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零件机构的设计及工件加工,掌握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的制订和熟悉各种机床设备的使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最终通过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和加工手段完成设计机构各零件的加工和组装。
2.项目内容的制订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为:设计一套比较复杂的机械机构组合体(如,车辆模型、模具组合机构、家电和电子设备组合模型等),并通过学校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能力,把设计的组合机构
加工成实体模型。课程设计内容的制订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或由指导教师制订供学生选择,学生自行设计的方案需经指导教师审
核同意后才能进行。
3.参与人员组成与职责
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开展由于涉及学校教学人员和设备的使用,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首先要关心和支持,并选派适合的相关专业教师成立工作小组,全体模具专业的学生共
同参与。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情况,本课程设计主要在二年级以上的班级进行。
学生成立课程设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人数为3~5人,其中
1人为组长,负责主持小组日常工作开展。工作小组成立后上报指导教师备案,并不得随意更改。小组成员共同制订设计机构,并完成各零件的制作。
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课程设计的要求、制订工作流程和工作规
范,审核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并督促检查各小组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班主任协调管理。
4.学生开展课程设计的流程
(1)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任务后2周内完成工作小组的组建和设计内容的制订,并上报指导教师审核。
(2)设计方案经审核同意后,小组成员在5周内完成机构零
件图和组装图的设计及绘画。设计结束后要上交二维零件图纸
和三维设计结构图,主要使用软件为AutoCAD、Pro-E、CAXA、
MasterCAM等。
(3)机构设计完毕后,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各零件加工的可行性和工艺特点,修改设计内容,直到能适应学校设备加工的要求,要求两周内完成。
(4)学生制订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加工工艺设计(制订加工艺表),并制订和上报加工计划,要求三周内完成。
(5)指导教师把加工计划报实训管理部门,由实训管理部门安排加工设备和加工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监督和辅助学生的零件加
工过程,学生开始零件的加工和组装,要求五周内完成。
(6)零件完成加工后进行机构组装、调试和其他后续处理,并达到具备较好的性能和美观效果,要求三周内完成。
(7)机械机构成品修整完毕上交、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上交、工艺图表和设计过程资料汇总上交。
(8)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成员共同评议学生设计作品,并进行总结,举办设计展示会。
5.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课程设计的进行时间主要在学生课余时间和实习期间。
(2)加工设备、工具等非损耗件由学校提供使用。根据加工生产的需要,零件加工用的材料、刀具等消耗用品要由学生自备(目的是让学生提高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效率,珍惜实习机会)。
(3)学生在使用学校设备设施时要自觉遵守日常使用管理规范要求。
(4)学校积极配合课程设计的开展,提供相应设备、工具满足课程设计工作的需要。学生课程设计成果为学校和学生共享。
(5)为鼓励和促进课程设计的开展,学校对学生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比,获得优秀设计的小组成员将给予“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课程设计”称号,优先推荐到优质企业就业。
三、困难和不足
在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不足有以下几个
方面:
1.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程度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
开展。
2.课程设计的进行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受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空间有限。
3.学生可使用资源也受到学校管理模式和设备资源的制约,
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个人计算机;学生使用机床设备与日常教学生产安排发生冲突等。
4.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辅导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帮助。
5.工件制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作出适当的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以及生产安全,从而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在中职学校开展这种新型、高层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挑战性的尝试。学校领导要有高瞻远瞩的规划,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顺利开展本次项目教学。在未来,我们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罗炳金,赵旭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2]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和行为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中职 模具专业 教学改革
国内模具业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总产值已达到世界前三,仅次于日本以及美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的进步,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知识结构也提出了全新要求。由于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多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现在模具专业教育必须把教学工作与实际工作密切的联系起来,通过工作过程来培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实践技能和理论学习的有机统一,即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展的教学课程设计开发活动由来已久,该思想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模具专业的课程要与工作任务任务相匹配,结合不同模具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化方向划分,并按照模具制造的流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顺序,完成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在开展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作用,行业、企业要全过程参与和进行质量把关,使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模具专业教学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要依据当前企业模具的制造过程来进行安排。模具制造过程一般分为模具设计、标准件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几个步骤,在模具设计阶段要把机械制图、CAD与模具结构认识结合起来,以工作任务做教学载体,通过一套完整的模具设计实现教学任务。标准件采购是作为模具设计的辅助部分来进行,这与当下模具企业的设计人员设计的同时提出采购清单的做法一致。零件加工就是学生的机加工实习,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以模具零件做为实习产品,并最终要安装到模具上。装配好的模具要在相应的设备上进行调试,达到设计要求。模具教学内容与模具制造任务相一致,教学过程就是模具的加工制造过程。同时,在制作模具时,当相关人员设计出图纸以后,要经过下料、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装配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会涉及多种加工工艺,如车、锯、铣、电加工等,各工艺之间互相配合和渗透,因此,这类课程中还包括了完整的工艺能力训练,适应目前企业对模具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主要成效
1)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以11以及12级两级学生为例,通过对他们进行新课程培养活动,在学校内,他们即可完成相关模具的制作,而就13级学生而言,预计他们能够完成3-5副模具的制作,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已基本达成。2)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在模具专业学习任务设计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贴近生产,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过程中从易到难的产品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而改变。此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工种为主线,学生学习活动以个体为单位,无法配合和交流。而目前的学生活动,多为群体活动,结合小组完成制作模具任务,不仅让教师的教学压力得以减轻,同时也是对他们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和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相符。4)实现了评价方式的改革。这种模式的课程考核,不再以期末统一考试形式进行,而是以模具的制作,作为最终的任务,并在学期末进行成绩鉴定,通过对过程性鉴定的强调,让鉴定变得更为公正、客观,充分发挥出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也与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相一致。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校企合作,把企业的真实产品放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打破学校企业的制度壁垒,从根本上改变模具专业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形成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2)实训场所要符合生产需要,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习是集中管理,设备按类进行统一摆放,由专人负责,这种摆放形式和管理方式与模具的加工有冲突,同时与模具学生的实习需要有管理障碍,因此进行实训室软硬件的改造。
3)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开展这项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有理论、会实操、懂管理,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五、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不仅是模具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对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及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传统教学;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模具行业面临的现实
问题与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如单纯地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讲解,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表1是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该课程教学安排,该课程总课时按照120课时进行教学。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课程设计的教学占了16.7%,理论课的教学占了83.3%。从职业院校学生日后的就业来看,该课程教学偏重理论,忽视课程实习的比例,忽略了“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针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得知,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局限于设计一些简单的冲裁模具,而冲裁模在当今的模具企业中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复合模、级进模。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普通冲裁模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133229.coM下面谈谈我院(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优点
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具体的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任务,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2.项目教学的优点。首先,举例《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中的模块四是拉深工艺与拉深模,任务一是拉深工艺设计。在一开始的章节中就给出了一个典型拉深件的零件图,如图1所示,从开始就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目标和任务。
其次,将该零件的设计思路进行分解,分解到具体的每一步,让学生分解完成每一步的设计,进而综合完成整套设计,具体见图2所示。
详细的任务设计具备了所要运用到的每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最后,学生通过前面专业知识中所学的知识点自我完成设计章节开始中提出的设计课题,教师负责指导、监督、总结,具体任务实施由学生完成,具体任务实施见表2。
另外,在知识链接中,补充说明了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起皱”、“破裂”的概念及出现的原因等等,让学生对于该课题能得到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项目教学法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新的喜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在项目教学中,结合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通过集中或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产品、编制工艺、设计模具零件结构,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而采用此方法后,课堂气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教学效果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难点
1.项目教学法的配套教材尚未开发完全。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按照工作任务重新设计教学模式。例如,《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第三章弯曲模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体系是先详细介绍弯曲工艺设计和弯曲模结构设计,没有涉及弯曲模设计的真正流程及重点。而最新版本的《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中在介绍弯曲工艺设计与弯曲模的时候,是先给出弯曲前的工件和弯曲后的工件,如图3所示,给出本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工学结合”的配套教材尚未开发出来,传统教材的退出、新型教材的推出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教师对于项目教学法的把握程度有待提高。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的主流思想,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想要达其所期待的理想状态非常不容易,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本轮的教学改革而言,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方法的全方位颠覆,师生对此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难点的解决方法
1.成立以专家级教师、省内模具行业知名专家和大型模具厂家代表为主的队伍,切实配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2.加快“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力度。新理论落实到教学环节的成果之一就是开发出配套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因此,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参与配套教材、训练册的开发编定,这样才能为推进项目教学法扫清教材上的障碍。
3.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学校、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交流教学经验,真正了解模具专业。
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基层一线的实践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
一、当前《压铸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滞后,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先讲授理论课程再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活动仅限于 1~2 周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三是考核方式以知识目标为主,不能体现能力高低。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典型的考试,学生只要背好记好就能应付过去,说不准还能拿高分。
本课程面对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弱,学生入学后,难以从文化知识学习过渡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容易出现对模具专业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内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感到课程理论性强,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乃至产生学习障碍。学生由于缺乏对课程的感性认识,无法通过自我体验而内化知识和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压铸模具设计》课程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项目教学改革。通过项目的实施,循序渐进完成本课程知识、技能和相应经验的培养任务,同时完成评价与自我评价。利用项目化教学解决教与学两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和实施手段。
二、《压铸模具设计》项目教学的设计方案
1.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进行搜集信息、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小组共同研究以解决问题。教学中选择的项目主要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并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建构课程内容。这种以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建构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的选择
目前,《压铸模具设计》课程按压铸工艺、压铸设备和压铸模具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知识点过多、阐述过于详细、专业性过强,不利于学生掌握压铸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应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以模具设计步骤划分思路,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先后顺序,以典型零件为主线、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能力拓展结合来组织教学。通过对模具研发涉及的技能模块分析,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业务规范,笔者设计了十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3.项目的实施
(1)组建小组。教师应结合项目教学内容,根据成绩搭配、异性搭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建议每个小组由3~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对组员分工。
(2)布置任务。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先布置工作任务,再介绍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讨论。
(3)汇报交流。由各组组长汇报本小组对项目的分析、项目拟采用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以及方案可行性分析;各组之间相互点评,指出其他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
(4)过程指导。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召开项目座谈会,听取各组汇报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检查并评估完成情况。当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评价,不仅为了评定成绩,更为了改进项目。
4.项目评价
项目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所以课程以能力要求来考核,采用目标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学生十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可以分组进行,通过检查学生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图样的质量、作业)及答辩的方式综合评定这一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第二,规定时间完成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零件的压铸模具课程设计,根据成果及关键部分的提问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
三、项目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实战,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对教师来说需要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以前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是师生共同参与。再者,项目教学法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调实操性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时,也不可忽视后续理论的延伸。此外项目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抑制单体作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关键词:内在联系;直观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63-01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模具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2 注重内在联系
《模具制造技术》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和"模具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模具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模具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模具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介绍模具加工设备的内容时,由于模具装置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导致机床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普通机床有复杂的机械传动和变速机构,而数控机床采用CNC、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等部件,机械机构大大简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 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模具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二维模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4 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模具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模具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及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继光:项目教学法在《 模具制造技术》 教学的应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5期.
[2] 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3期.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职教改革 人才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 典型任务
职业院校担负着我国30%以上的模具劳动者的培养,主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管理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但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企业对模具人才需求的方向,许多企业急需大量模具高素质人才而不得,而职校培养出大量模具毕业生却因为操作技能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而被弃用。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迅速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而职校对技工的传统培养机制却是老一套,没有对接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教学模式
笔者学校模具专业未进行职教改革前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学生先学习模具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模具设计实训课,最后进行模具制造环节,训练培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第一,学生在学理论知识时,没有对模具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难以理解并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填鸭式讲解来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不好。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地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节,模具生不能完全适应相关模具岗位的综合性要求。
第三,老师的教育观念是重视知识教育,轻技能培养;重毕业鉴定通过率,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下面简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试用情况。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的是一种逆向教学设计思路:由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确定职校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相关知识,据此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创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最后对核心课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以行动导向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教学过程是:以一个典型模具零件为项目载体,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去探索和实施零件的设计、加工、装配及调试,分组完成项目,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互评,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1.市场调研
我们面向企业界进行模具专业需求调研,对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直接掌握了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对模具专业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总结注塑模具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如下:
(1)数控设备操作工: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各类模具零件;使用塑料注射机、挤塑机等塑料加工机床加工各类塑料制品。
(2)模具设计工艺员:从事模具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现场设备和技术改造等工作。
(3)CAD/CAM应用技术员:从事CAD/CAM模具产品造型设计及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实现模具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规划和加工。
(4)模具装配、维修工:从事模具产品、设备及装配与维修等工作。
(5)其他人员:工段长层次的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从事模具加工生产组织工作。从事模具产品及装备的销售、报价和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2.由职业能力分析创立课程体系
本着“重组、精简、优化”的思路和“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学校注塑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精简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公差与技术测量、CAD/CAM软件、零件测绘、钳工实训与金属切削加工实训、模具数控加工实训、塑料模具程课设计、模具制造综合实训等。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注塑模具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地位,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既要突出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又要兼顾各专业课程;既要遵循认知规律,将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训练项目,又要切合实践,选取与一线模具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典型工作任务。
4.典型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以典型模具零件为载体,将模具零件设计合理性分析、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四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当中。
(2)教学环境:设立开放式教学环境,将课堂搬到车间,实行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并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3)教学步骤:①分组―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组长的选取很重要,选择那些动手能力强和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
②任务并描述任务―老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给同学描述一遍,并把任务卡片分发给大家。
③收集资料,制订任务实施计划―同学们按照任务卡片上的任务提示依次完成收集资料,并讨论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④按计划开展任务的实施并做好文字记录―各组同学分别进行:零件结构性分析;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设备和选用工艺参数;编制工艺规程;修正工艺规程;加工零件;安装调试;修模。
理论指导老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巡回指导。理论指导老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传授原理、加工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求证。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加工方法和设备操作的演示,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件,保证加工精度,掌握测量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圆满完成零件加工,获得成就感。
5.相互评价和总结
任务完成后,老师选择几位学生对本组模具产品进行展示,描述产品结构特点、用途、材料特性等,陈述产品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路线、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及最后解决的办法等。其他组同学可以对本组各个任务的环节提问,并且要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是老师点评总结,在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中评出最优,对主要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加工难点进行详细示范演示,对成绩进行考核评定。
6.课程考核评定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强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主动性,探究能力,团队精神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使老师从讲解者变成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是学习主体,加大学生的主观能力参与度,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能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因此,真正做到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关键词:CAD/CAM课程 教育模式 改革
0 前言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CAD/CAM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机械、电子、建筑等领域,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培养出能在生产一线上从事设计、制造、检测、技术开发、指导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而较多的学校在具体教学时理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严重脱节、没有把CAD/CAM技术结合到相应的工程项目中等现象,因此,要对CAD/CAM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学生、知识、社会需求三方面入手,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合理的CAD/CAM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课程特色,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实践能力强的高职人才。
1 课程理念与目标定位
CAD/CAM软件是数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制造的主要应用工具。作为制造加工的应用工具,就应当突出它在生产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CAD/CAM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企业解决实际的产品设计和制造问题。企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软件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工艺设计、仿真加工、实际加工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环节都是企业在实际生产环节需要面临的问题。
高职的数控、模具等专业要加强CAD/CAM的教学,要根据CAD/CAM(软件)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课时。不仅要单独开设CAD/CAM课,还应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中提出CAD/CAM的要求,如在课程设计中应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和绘图,使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应用CAD/CAM技术,真正达到“能用”、“会用”的目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应力争结合生产实际选题,采用CAD等先进手段进行开发性设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技能,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产品的三维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造型及应用CAD/CAM软件进行注塑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CAD/CAM涉及计算机图形学、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仿真、最优化设计、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等多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具体教学时内容应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要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适当加强实践性环节。
2.1课程内容更新
CAD/CAM技术是数控专业的一门主要的课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即AutoCAD、机械CAD、机械CAM。Auto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掌握对零件图的读图、二维工程图的绘制;机械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够运用大型集成软件对产品进行三维设计并进行装配的过程,并对产品进行结构的优化;机械CAM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综合应用,利用CAD/CAM软件对设计出来产品的各个零件产生加工轨迹,模拟加工全过程,实现后置处理,并输出数控加工代码到数控机床完成零件的加工。在教学中,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UG软件应用为教学平台,对CAD/CAM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加以创新处理,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理好传统与先进、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数控专业为例,图1为CAD/CAM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2.2加强实践教学
CAD/CAM课程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需涵盖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就应该结合CAD/CAM软件的一些操作来进行讲解,边讲边练,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应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材施教。但是,对于任何专业首先是对CAD/CAM软件三维造型的操作练习。对于数控专业,要培养学生的数控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的能力;而对于模具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的能力,并能够根据零件精度的要求进行制造。以数控专业为例,图2为CAD/CAM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CAD/CAM应用软件的一些命令,或者命令的操作步骤,例如讲授实体建模时,只是给学生讲解长方体、球、圆台、键槽、拉伸、旋转等建模的方法,虽然给学生一些实践让他们去练习,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拉伸的建模方法,什么时候采用其它的建模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建模的方法,我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就可以了,而多采用工程中设计的零件或者加工的零件为实例,让学生进行建模并加工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软件命令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到具体工作岗位后才能适应所使用的CAD/CAM软件与学校学的不一样或版本不同等情况,能够更快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2实行一体化教学
改变过去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将教学课堂移至CAD/CAM实训实验室进行讲解,实行“教、学、练”的结合,在教学中以理论为基础,以某一高端软件为教学实验平台,在软件教学讲解时溶入具体的理论知识,从而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树立信息集成等先进制造技术理念。例如,当讲授到图形变换时,可以采用CAD/CAM软件中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比例等变换进行讲解,容易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把枯燥的矩阵融入到操作之中;当讲授到实体建模的几种不同的建模方法时,仅依靠理论的文字学生很难理解,也可以采用CAD/CAM软件进行演示讲解,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讲解参数化特征建模时,从介绍它的特点和意义入手,结合几何学和机构学等知识讲解参数化特征建模的理论方法,并以UG软件为平台,用参数化特征建模的方法建立一个统一数字化产品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定义特征元素的参数和元素间的约束,保存建立的图素,并且成为以后修改模型参数的基础。让学生直观了解参数化造型技术可以“量身定做”需要的产品模型。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演示机械产品中的主轴、齿轮、变速箱等常用零部件的设计和加工实例。通过这些典型零件为主线开展教学,使学生熟悉产品建模、工艺设计、自动编程、仿真加工、机床设置等现代先进制造的全过程。利用学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自选作品进行设计加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分层次教学
对于不同的学生,CAD成绩必定出现“好、中、弱”的阶梯式现象。如果我们采用传统教学的“一锅煮”,势必会造成学习出现如下的不良现象:好层的学生“吃不饱”,中层的学生“吃不消”,弱层的学生“吃不下”。长期如此,则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把握好学生的真实状况,合理划分层次,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组织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分层次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练习题的分层完成以及考核方法的分层评价等几个方面。
3.4 结合其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高CAD/CAM的使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随着CAD/CAM技术的普及,CAD/CAM软件的使用已成为工科学生学习机械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工具。进行CAD/CAM软件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应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其它的课程中,尤其是一些课程设计的课程中,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设计》等课程的设计都可以利用CAD/CAM软件来完成,提高CAD/CAM软件的使用,提高机房的利用率。通过大量实际训练,使学生掌握CAD/CAM在本专业各项设计与建造中的应用。在接触各种实际的和模拟的设计与建造课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变学习评价体系
成绩的评定不能只以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来总评,而是对其实际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为主的原则。学生成绩可由多个部分按照不同权值组成,包括平时成绩、完成各个项目各个模块的质量、期末考试。在平时各个项目的练习中,要养成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考核方式既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突出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5 结束语
CAD/CAM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培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实践能力强的高职人才,本文对CAD/CAM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强化技能训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邝卫华,夏军英.CAD/CAM/CAE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8):76-78.
[2]张宪立.高职“CAD/CAM”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1,3(6):20-21.
[3]高伟强,阎秋生,秦哲.“CAD/CAM/CAE课程综合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184.
[4]余蔚荔.CAD/CAM 教学方向的准确定位[J].机械职业教育,2006,(2):24-25.
[5]郑春禄,耿玉香.高职制造类专业CAD/CAM教学定位与软件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162-163.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教改;互动
0 引言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控技术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放在首位。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是学习数控技术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提高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加深对数控原理及数控机床结构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控机床知识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思想,针对数控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1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主要是对针对数控编程部分,其流程如图1所示:通常有老师指定相关的编程题目,学生根据相关的题目,按照数控编程的步骤编写零件的加工程序;在宇龙或沃斯软件上进行简单地设置后,对程序进行加工仿真,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为一般的批阅相关资料,给出单一成绩的方法。
图1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流程图
1.2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不足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2.1 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因为题目有老师指定题目比较单一,对一些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能仅仅是平时练习题。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又比较难。
1.2.2 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理论要指导实践,在应用中让学生对理论的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强调了数控编程部分,对理论的知识涉及很少,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对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目标。
1.2.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通过学生上交的资料,仅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难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师生互动比较差,学生存在的问题很难及时反馈到学生那里。批改后只有少数不合格的课程设计会发到学生那里,而大部分同学并不知道自己课程设计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看到自己合格了,就好像万事大吉了,也不关心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2 教改思路和措施
2.1 教改思路
传统数控课程设计存在种种缺陷,很难满足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教改思路为:允许自主选题与教师选题并存;引导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积极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复习和验证理论;改革考核方式,及时把课程设计的情况反馈到学生那里,使学生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改革后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流程图就如图2所示。教改主要强调师生互动,通过集中指导和现场答辩等方式,课程设计流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开环系统,而是带有反馈调节的闭环系统。
图2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循环流程图
2.2 教改措施
2.2.1 自主选题和指定题目相结合
老师选定的题目往往难度适中,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因此在选题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要求自主选题。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复杂的加工编程,比如泵壳、箱体、叶轮、模具等;选择比较复杂的加工仿真方法,比如用Vericut软件进行仿真;也可以在手工编程的基础上采用自动编程。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点零件,仿真软件采用宇龙或者沃斯。这样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编程基础知识的应用,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2.2.2 以机房为依托,集中指导
考虑到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特点既有CAD,又有CAM,要大量采用电脑,因此把课程设计教室选在机房。这样就解决了传统课程设计放羊式的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设计条件和设计环境。便于集中管理和集中指导。对在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现场及时指导,同时对设计进度可以有比较好的把握和督促。方便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
2.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为了编程而编程,要引导学生将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以验证和灵活应用,从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如对刀,在理论课中,学生对对刀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仅有一个概念。在仿真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对刀方式设置,让学生对对刀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认识。
2.2.4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采用批改纸质资料和组织现场答辩相结合的办法。在批改纸质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答辩类型分为三类,一类为申请答辩,如果申请优秀或者良好,就必须申请答辩。这类学生,主要向同学们展示课程设计中的亮点,创新点。让同学们都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类为指定答辩,主要是在课程设计中有创新点的学生,和存在问题比较典型的学生。指定答辩的同学,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创新的思路或者出现问题的思路给大家阐述出来。让学生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对照答辩同学存在的问题看自己有没有出现同样的问题,并且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另一类为随机抽取。主要是推动大家对参与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人人准备,让同学们不要觉得答辩跟自己没关系,让每个同学都通过答辩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设计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3 结论
通过以上教改措施,使学生更深入掌握数控编程方法、数控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更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解决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为理工科进行课程设计教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业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数控技术课程教改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