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7 01:2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化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断面图》是机械制图机件表达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用来表达轴、轮辐、肋板等断面的形状,它是假想用剖切面将机件的某处切断,仅画出断面的图形。《断面图》的教学内容涉及断面图的规定画法、特殊画法以及标注。笔者最终选取断面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进行教学,而不涉及标注。这些知识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学生容易混淆,适合用信息化手段来实施教学。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一)课前准备

课前用一道承前启后的作图题让学生绘图:即根据轴的主视图,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键槽。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课前比赛教师只能与学生接触短短40 分钟,教师通过学生答题情况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学情、知识水平、机械制图基本功。学生通过答题能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优秀资源,让学生进入中国大学MOOC网学习范梅梅老师讲解的《断面图》线上课堂,通过视频学习在学生心中播下断面图的种子。

(二)课堂教学

1.课堂导入先对学生课前作业情况进行反馈以引入新课断面图,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案,得出用基本视图表达键槽,左视图中出现了同心圆,这些同心圆究竟应该对应哪段轴,很难立即看出,且在键槽位置出现了虚线,键槽深度表达不清且不便标注。而用剖视图表达,键槽处是实线已经表达清楚,同学们觉得这是完美答案。此时老师追问剖视图中最大圆有必要表达吗?是否重复?有更简便的表达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该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断面图》,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2.概念讲解什么是断面图?是教师直接讲授还是学生自我探究?此处可让学生先读教材,在教材中划出概念,找出关键词并齐读。为什么要在公开课上让学生齐读概念呢?这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并重视教材的习惯,发挥教材该有的作用。了解概念后,教师分别给出剖视图和断面图,学生观察说出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图形对比,进一步掌握断面图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3.绘键槽,定画法教师讲解移出断面图的规定画法,学生认真听讲并总结为移出断面、轮廓粗线,仅画断面;接着学生对照模型绘制键槽处的断面图。学生会存在作图不规范,教师需在黑板上详细演示作图过程,以利于学生规范作图。比如圆的中心线,此处要与剖切位置线对齐;画圆,要量取键槽所在处的轴径;画槽,用手掌当剖切平面,根据投射方来确定键槽朝向;演示如何量取槽宽和槽深;示范剖面线的画法等等。4.绘通孔,用剖视掌握断面图的规定画法,接着学习断面图的特殊画法,此处先让同学自行绘制销孔的断面图,教师预设学生会得出两种答案,一种孔口未封闭,一种孔口封闭。教师用雨课堂投屏两种答案请同学讲述理由,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5.学微课,知特殊通过销孔绘制引出断面图的三种规定画法,是该节课的难点。教师将其制作成微课,循环两次播放,使学生们掌握特殊画法。网上关于机械制图的资料非常多,特别是断面图规定画法的资源,图片色彩分明,语言讲解精炼。可用Camtasiastudio软件录制视频变成微课,可反复播放。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多次观看掌握特殊画法,用信息化手段突破该节课的难点。6.课中当堂检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用雨课堂发起在线测试,测试内容为典型的、难度递进的选择题;教师投屏学生答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亦能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着设置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火眼金睛,小组齐挑错,找出图中几处错误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7.编口诀,助记忆最后,梳理该节课知识,师生共同将断面图的画法编成口诀方便记忆:移出断面,轮廓粗线;仅画断面,两种除外;回转孔坑,视图相封;分离结构,相连不错。

二、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信息化平台的选择

该节课选用的信息化平台是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主要信息化手段是PPT,雨课堂恰好是插在PPT中的一个小插件,用雨课堂课堂测试、投屏答案不需退出PPT,方便教师操作。而其他学习平台,则需退出PPT,打开相应平台,再试题,这样会让教师手忙脚乱,从而耽搁学生时间,信息化的高效性无从体现。

(二)教师是否示范作图

教师示范作图,要准备的工具很多,三角板、圆规,不方便携带。但通过示范作图,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规范、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能在比赛时展现机械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何乐而不为?因此在机械制图公开课上,教师需要适时画图,“展现”专业水平,体现基本功,让评委眼前一亮。

(三)教师要不要自己做微课

微课推行已经很久,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职教MOOC委员会制作的机械制图课程,它的画面色彩协调,语言准确精练,网上若有相应资源,教师不需自己再做微课,可直接录制需要的部分上课使用,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其他研究和专业理论学习上。

(四)课堂习题是否要给出正确答案

所有的课堂习题都应给出正确答案(如图1 ),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有些学生却对答案模棱两可。虽然老师会用语言描述正确答案,但没有图片来得直观。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考虑周到,在PPT中给出正确画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李薇,赵国伟,张艳琴.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螺纹紧固件的规定画法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8(12).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哲学 信息化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63-02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育中,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让学生将学习哲学的原理与人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哲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中职学校学生又只对专业课感兴趣,对文化基础课则缺乏学习动力。因此,要想上好哲学课,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将过去沉闷的哲学课设计为生动的人生教育课,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了教学效果。

一、哲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所谓哲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哲学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哲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相应的教学媒体去解决哲学教学的问题,并对教学结果做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哲学教学效果最优化。哲学课教师只有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二、哲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考核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哲学课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解决一节课、一个原理,还是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进行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环境和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反思,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实践。

下面以笔者在参加全市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节课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哲学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主要分析教学设计者选用哪一类教材、所选章节在全书中所占的地位如何。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改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的第五课第二框题,阐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掌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在整个辩证法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主要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以便因材施教。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对象为本校2013级护理专业1班的学生,她们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二是喜欢上网、交谈,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等网络交流工具获取信息;三是由于全部是女生,骄气怕苦,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大多数采用消极躲避的方法。所以让学生明确人生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正确看待和解决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是很有必要的。

3.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理解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要学生掌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二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顺境和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5.教学策略设计。围绕教学大纲,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事例,并运用所学哲学原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分组学习、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交往,培养集体观念。

6.教学环境和资源设计。 教学环境和资源包括教学设施、仪器、信息资源、技术等,笔者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中运用到如下的教学资源:

(1)课前,提出预习问题,运用电脑或手机信息化手段将问题到学生Q群、微信上,供学生课前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2)课中,通过原创的PPT课件、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供学生在课堂浏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视频”、“图片”、“情景任务”等模块内容,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原理和培养积极的情感目标。

(3)课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这一信息化技术手段查找中外名人成才的经历,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交流。同时,设想自己将来就业时的困难,通过微信、QQ、邮箱等信息技术手段,师生进行交流共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顺境逆境。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环节。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让学生环环紧扣地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掌握大纲要求的哲学知识。

2.师生的课堂活动。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布置预习讨论题目、课中播放视频、讲述故事、引用名言、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哲学新知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做中教”;学生则在QQ、微信上讨论、交流预习题目,课中通过观看视频,听故事看名言,理解哲学原理,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代表续写故事,领会、理解、巩固哲学新知识,体现“做中学”。

3.信息技术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多层次利用智能手机、QQ与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交流,课堂上通过播放MV《中国女排和女篮的姑娘们》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吕蒙和桑兰的故事图片、引用孟子和陶行知的名言、创设小辉成长的情境故事、制作PPT教学课件等,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中,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每次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本次课教学的思考,为以后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笔者认为,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借助原创的教学课件、视频、QQ、微信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案例等多种手段破解本课的重难点。但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转化为自已的行动,则需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实践。

三、哲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以哲学教学内容为本,学生为主,信息技术为辅。教师在进行哲学教学设计时要防止出现单单只有哗众取宠、眼花缭乱的图像音频动画,却忽视了真正要传授给学生实际掌握的哲学知识。

(二)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解决哲学重难点。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课后可通过QQ、微信等信息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课中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破解哲学的重难点,使哲学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粉笔为主向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创设情景、播放歌曲、引用名言等,将深奥的哲学原理简化为学生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知识,以此解决教学目标,促进哲学的信息化教学。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2年9月5日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哲学课对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如何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恰当地运用在哲学教育教学的设计中,有待哲学教师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向永.信息技术教育如何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2]赵青,周鹏.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化共享;设计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体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既是沟通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也是对体育教学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艺术化的构建。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此外,由于我国目前体育资源相对有限,为了充分将其利用起来,实现信息化共享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育学科、教育心理学、体育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己知的体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体育教学设计在整个体育教学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的主导,也是确保教学目标充分实现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教师应该确定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任务分析,并且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机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体育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共享为这种选择提供了最佳途径。其次,教师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经验与智慧的交流、学校与学校的交流、科研与教学的交流等等,这样,体育教学设计就不仅是一种存在于书面的桥梁学科。而成为一种信息资源,通过不断的交流,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此外,由于信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不断的发展和与时俱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教学设计的适用范围,并且在纵横比较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信息化共享分析

信息化共享是目前体育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共享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实现,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建立信息中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程中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比较封闭,教师之间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比较少,即使有交流,交流的效率也不理想。然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共享也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建立信息中心是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对于信息的,可以利用现在高校的官方网站来实现。使用这种形式可以新闻、体育通知、公告、体育公开课教案以及体育课件等等。对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可以使用专业的在线Web页面工具进行信息的。使用专业的信息工具的好处是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对过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建立媒体信息中心

建立媒体信息中心也是学校实现信息化共享的一个重要工作。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教学手段进行选择的时候也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来具体设定。比如说羽毛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教学,教师所采取的手段大多都是示范教学。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先进设备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逐渐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观看录像来对基本动作要领进行掌握,这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对体育教学来说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体育设施使用情况的网络化

从我国目前体育教师的工作内容来看,普遍都存在着较为繁重的现象,不仅要进行教学准备工作,而且还有科研项目。因此,教师之间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沟通,从而无法交流相互的经验,导致自身的教学水平仍然只停留在一个阶段。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交流中心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将交流的内容可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交流的信息可以实现充分的共享。除此之外,交流中心给教师提供了利用业余的时间实现交流手段。对于交流中心的建立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电子公告牌(BBS)来实现,现在有很多比较成熟的BBS产品,比如动网先锋等,在建立交流中心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产品加以定制,就建立了一个功能比较完备的交流中心。

三.结语

综所述,随着体育教学在学校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的整合对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促进也会越来越明显,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相关的领导部门进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信息化共享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必要的强化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琛.体育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J].《才智》.2011(13).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4-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其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更新,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和其他教学相互配合的程度上来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显著的优势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2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这是指借助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来辅助传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趣。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其智能性、开放性来科学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最大化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 

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质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为主要任务。针对此种状况,鉴于现在中职教育中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以及轻量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参与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新鲜、生动的要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费时费力,且运用效果不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使得教学在实际操控方面更便捷、更流畅、更紧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5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同时关注技巧性与实效性,既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备,又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如在《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化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与蝉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特别是对平时学生感知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就更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进行强化。相关教学资料的充实,就把教学活动从简单的教授转化为直观的展现,也降低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难度。 

除此之外,在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课程中,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意境和情感的渲染,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 

6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启示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缺少应试的压力,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层次不等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首先,大力推广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想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环节就必不可少。其次,教学设计要创新,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再次,在使用的次数上也要注意,要有计划、有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也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应该立足于“教什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由单纯理论知识设计向应用实践性设计转化,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且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运用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自己特点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表现传统课文的内容,而应该更多地去提高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可行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内容,而应该是为了使用好语文而去学习语文。 

2)应该树立“怎么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也应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这个教学目标传达给了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领会和理解,从而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和自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怎么教”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对于语文这类实际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传统的文本性的学习内容已不再具有热情,而对网络信息或信息化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也是顺应教学时代性的必经之路。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多样与精彩,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形式,新颖而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成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了教学时间,充实了教学内容;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专业性的知识不再枯燥,让语文教学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循环和落实。 

7 结语 

综上,有理由相信,只要适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中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将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就可以把中职语文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内涵和自身特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24,143. 

[2]钟岳.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支持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139-141,146. 

第5篇

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建设的本质就是推进教学的信息化,最终形成信息化教学形态和模式。教学设计是做好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素养

充分认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士官院校教学双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提高教员对教学各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士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员、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途径与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员学习提供的便捷条件;努力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平台、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的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强化学员的探索式学习。

2 做好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教员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环境、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员教学风格等,目的是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2.1 学习目标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分析,确定每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按新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并要求目标的描述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达。

2.2 教学对象分析 即说明本课题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要求,以及学员是否已具备了本课题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士官学员实际,要分析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员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员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员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

2.3 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分为纸质、网络和媒体类型。信息化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编辑、选取及如何利用,是信息化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要注意通过评估甄别,从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和收集适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制成网络课件、构成网络课程,通过电子教案将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要丰富辅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2.4 学习情景设计 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教学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仿真效果,使学习在贴近实战和岗位实践的情景下进行,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感觉,以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避免将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简单机械地叠加利用。

2.5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构建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中知识的内容特征、学员特征和教员的教学风格是决定教学活动过程选择的关键因素。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员认知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导入、展开、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如设计以问题、案例或演练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要求可操作性强,讲授、示教、实验、模拟、练习、自学等方法选用要合理。鼓励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6 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学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的设计。要采用多元评价,重点围绕学员学习目标达成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融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落实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的融合[2]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员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并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员学习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因此,要随着士官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对象不同和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加强教员、学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为学员信息查询、学习提供便利;要扩充网络空间,延伸网络终端到学员宿舍、教员宿舍,便于教学双方在线交流,使学习资源向学习需求的流向畅通,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员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TPACK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境脉 功能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60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PACK

――Take "Enterprise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s an example

JIN Xin, SHU Guohui

(An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08)

Abstract There are drawbacks such as single subject design perspective, linear design model, and degradation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and so on i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design. TPACK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scribes the mutual balance and restriction relations among technology, subject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perspectiv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dominating--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s the foundation, Instructional-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PACK has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view,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of context, spiral progressive Instructional-design mode,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the universal technology view,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TPACK; instructional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ext;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设计在设计理念、方法与模型上的弊端日益显现。其一,传统的教学设计所采用的单学科方法进行的序列性设计,将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人为进行分割,失去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协同效应,不但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产生错误的设计结果。①其二,传统教学设计中要素固定、模式统一,侧重理性,将教学设计过程视作预定过程,过于程式化和机械化。其三,因受传统技术思维的影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把握不准,对于何时使用技术、何处使用技术、为何使用技术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难题,教师对技术工具的降格使用不仅造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的浪费,更是使得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为深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是目前的重要课题。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从多技术和多方法融合角度揭示了教学设计的内在本质,促进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效果不断改善与提高。

2 TPACK框架概要

TPACK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 Koehler 博士和Punya Mishra博士在 Shulman,L.S.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整合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的全新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TPACK框架研究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之间的互促关系。②框架由三个核心元素CK(教学内容)、PK (教学方法)、TK(教育技术)以及由核心元素相互交叠形成的四个复合元素P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T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育技术)、TPK(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教育技术)和TPACK(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融合的理论框架)构成。

图1 TPACK理论框架

2.1 三个核心元素

CK(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及与其相关学科的内容知识。PK(教学方法),是指所有和教学过程、实践或方法相关的知识。TK(教育技术),是指为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教育技术知识。TPACK框架不仅关注到这三个核心元素,而且突出了三个核心元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形成了四个复合元素。

2.2 四个复合元素

P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演绎、类比、归纳等。T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育技术),是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的教育技术。TPK(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教育技术),是指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支撑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当今,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TPACK(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融合的理论框架),是指在广度和深度上充分运用新技术的前提下,所引发的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和重构,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和制约关系。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慕课)即完全符合TPACK框架的所有特征。

3 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TPACK在学科教学法基础上,加入教育技术元素,并突出教育技术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强调了三个核心元素之间统一性与制约性,并将元素的变化置于复杂的、动态的境脉之中,使得教学设计活动充满创造性。具体而言,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以下新特征:

3.1 广域的设计视野

由TPACK框架中的CK(学科内容知识)元素的内涵可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所教学科结构以及学科间的联系有深刻地理解,即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将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其它学科知识、技术技能或素质要求都纳入设计范围,使设计效果达到最优。③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单学科视角是构建课程体系、理解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开展教学实践的常规思维。比如,在传统的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在教学目标分析阶段往往只根据网站建设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过程。这种单科式设计忽视了相关学科对课程产生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性和综合素质难以拓展和提高。TPACK视阈下,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将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法学以及心理学等与之相关的学科都纳入设计视野(如图2所示),既考虑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对本课程产生的影响,也将该课程对其他课程产生的作用进行诠释,以求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图2 跨学科教学内容设计

3.2 境脉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TPACK框架中所有的元素是置于一定的境脉之中的。TPACK所处的境脉实际上即为教学情境,它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特征。它包含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期盼(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所要学习内容的性质(比如,学习理解性的内容就跟学习技能不一样)、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水平、学生基础和心理状态、学生期盼、教学环境等因素。④在不同情境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应是不同的,没有普适性,即境脉不同就会产生对内容、教学法以及技术的不同整合方式。例如,“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在真实环境下教学与在虚拟环境下教学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不同的。

由于构成境脉元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或同一学科不同情境下的教学设计都具有独特性,这也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即兴创作”留有空间,⑤正是境脉的这种独特性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3 螺旋递进式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是指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单向性的,遵循的是“结果导向性”原则(如图3所示)。在这种设计模式中,教学设计的各组成要素是固定的,设计过程按照序列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设计结果,逐步形成最终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模式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时空性和体验性的客观实际。

图3 传统教学设计的单向性

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是螺旋递进式的,遵循“过程导向性”原则(如图4所示)。开始阶段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资源,并进行组合,产生多种教学策略,且这些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和相应的境脉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在决策阶段又考虑到境脉的变化,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进行选择或适当优化,一旦确定了具体教学策略,就要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设计时同样要考虑到境脉的影响,与教学目标相呼应,进行策略优化,以得到最优的教学设计方案。可见, 教学目标分析与教学设计过程的各阶段都密切相关,呈螺旋递进式上升。

图4 TPACK视阈下教学设计的螺旋性

3.4 基于泛技术观的设计思维

所谓泛技术观是指强调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以及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和融合,反对技术孤立运用的思想方法。比如,传统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辅助教学的手段,用来改进教与学过程的某个环节,具有功能固着效应。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将技术知识整合到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之中,不仅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更强调创造性的设计信息技术用途,即“技术用途重置”。⑥教师要把握“在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技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何处使用技术。根据McCrory博士的观点,教学中的难点和某些特定主题应该是使用技术的地方。⑦例如,企业网站建设中的需求分析,是网站建设的逻辑起点,需求分析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网站建设的成败。如何提高需求分析质量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进行需求分析部分的教学设计时应使用技术。

(2)使用何种技术。这需要教师对不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选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策略。如在“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中,为解决需求分析部分的教学难点问题,使用建模软件可以快速勾勒出网站原形,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引导用户阐述需求,进而进行需求的分析和固化。这种技术无疑是最有效的。

(3)如何使用技术。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法、信息技术和学生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与掌握,才能准确把握如何使用技术。还是以需求分析为例,建模软件本身并不是属于网站建设课程的必备内容,但它对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广泛的知识拓展,并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在难度和方法上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4 结束语

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其具体表现为设计思想的先进性、设计视野的广域性、设计模式的循环递进性、境脉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评价的多维性。TPACK框架应用于教学设计,能有效消除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有利于教学设计效果及课堂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为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TPACK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正展现出其全新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设计效果,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jyxm533);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20101473)阶段性成果之一; 省级精品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皖教高[2009]9 No:26)阶段性成果之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2013QNJYXM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张广兵.论MDO视域下的教学设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② 张静.面向TPACK发展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缘起、模式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5).

③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5)(6).

④ [美]查尔斯qM.赖格卢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⑤ 张宝辉,张静.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视点――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马修・凯勒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3(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授导型教学设计

在高职自主招生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尝试授导型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1]。授导型教学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讲解、示范、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利用Matlab求解极限及其应用问题”教学设计为例,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授导型教学过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学习《函数的极限与连续》这一章的内容时,最初学习“极限概念”,通过借助函数图像直观地分析一些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极限,比较容易。接下来学习“极限运算”和“两个重要极限”,学生必须先分析函数的结构,再正确运用定理、结论,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才能解决,这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这两节内容后,学习兴趣和学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此时加入“利用Matlab求解极限及其应用问题”这一上机实验内容,能让学生找到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数学软件计算函数的极限,能够弥补学生计算方面的短板,增强学习的自信。其中极限的应用案例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也为后续学习“函数的连续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上机操作练习,使学生掌握Matlab软件计算极限的命令格式;通过分组讨论极限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能正确调用limit命令计算各种函数极限,通过小组活动,熟练运用Matlab软件计算极限并巩固计算极限的技巧方法。通过上网检索与合作学习,验证割圆术的极限思想,并解决极限实际应用问题。(3)情感价值目标:学生在上机操作环节会出现各种错误,需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团队协作意识及探索创新精神。(三)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为高职一年级学生,数学理论基础偏薄弱,但是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应用意识。(四)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包括:计算函数极限的limit命令格式、验证割圆术思想(随边数无限增大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无限接近圆的面积)及极限应用问题。极限计算和应用是较抽象的内容,是《高等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利用Matlab软件求解极限的方法能够让数学基础偏弱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也需要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应用案例中需要学生自己归纳推导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公式和连续复利公式,在有网络的环境下教学,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探究有很大的帮助。(五)学习的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点。是计算六种函数极限的limit命令格式,极限应用;难点是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解决极限应用问题。一方面,教师讲授中强调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几点,引起学生注意;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我检查,相互检查,总结经验。(六)教学方法。讲解、演示、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七)教学资源。台式机房,多媒体,微课视频,“极域”电子教室课堂教学管理软件,Matlab软件,Internet网络及QQ流平台。(八)教学过程。第1课时:应用软件计算函数的极限(1)教师讲解Matlab软件计算六种函数极限的limit命令格式,举例并具体操作演示计算函数极限的步骤,强调注意事项。该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师事先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视频,提前发到班级QQ群中供学生预习,练习参考及课后复习时使用,实现自主学习。(10分钟)(2)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独立完成在线测试题目,并能及时看到测试结果和正确答案。在线测试题目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学生测试过程,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做测试特别顺利的同学,利用剩余时间巩固手工计算极限的方法。(25分钟)(3)分组活动,抢答测试题目。学生们可以使用手工计算,也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10分钟)第2课时:引导分组合作解决极限应用问题(1)合作学习,阐述割圆术的极限思想,求出半径为R的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公式An,可借助网络搜索得到正确结论;(10分钟)(2)请利用Matlab命令求出nnA∞lim,验证割圆术的极限思想。完成较快的同学可再用手工计算该极限。(5分钟)(3)合作学习复利公式:设本金为0A,年利率为r,按复利计算,若一年计息1次,求出第t年末的本利和tA;若一年计息2次,第t年末的本利和tA是多少?若一年计息4次,第t年末的本利和tA是多少?若一年计息n次,求第t年末的本利和tA的公式;(10分钟)(4)探讨连续复利公式:若按连续复利计算,即一年内计息次数n无限增加,第t年末的本利和tA会不会无限增加?最终是多少?先利用Matlab命令计算,进一步探讨手工计算该极限的方法。(5分钟)(5)课堂小结(5分钟)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Matalb软件求函数的极限命令是哪个?使用该命令求极限一般需要确定几项参数?使用该命令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操作过程中,自己经常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最后由教师总结:使用limit命令计算函数极限,需确定其各项参数,并事先使用syms命令声明函数表达式中所有符号变量,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极限时,要明确自变量的符号。(6)学生自主整理实验报告并提交。(10分钟)实验报告内容提要:①Matlab求函数极限的命令格式②利用Matlab求函数极限的一般步骤③极限应用1.验证割圆术的极限思想2.连续复利公式(九)教学总结。学生能利用数学软件计算各种函数极限,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极域电子教室的教学管理和评测功能,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limit命令格式各项参数的设置,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极限概念的理解及对极限符号的认识。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讨论,解决了极限实际应用问题,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从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录制微课视频、编辑在线测试题目、制作实验报告到课上广播课件、分组教学、引导讨论、监控学生学习等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化的教学能力[4,5]。

二结束语

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尝试,师生均充分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克服生源水平偏低带来的教学障碍,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桂亭 单位: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传兵.信息化教学意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宋安国.技能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钱东东,整合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教学改革;职教云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坚持教育理念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来改革“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

1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台是基于智慧职教云课堂来进行,职教云课堂平台是互联网+移动终端教学模式,学生采用手机移动终端来学习。学生手机端可以参与签到、观看视频和文件资源、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头脑风暴、课堂测验、作业等[1]。本文以间接平差章节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按照以下4个维度来进行。

1.1资源的整合

资源的整合包含搜集各类网络资源,制作和优化自有资源,如PPT课件、视频、学习链接、习题集、案例集。将以上内容按照从基础知识—知识应用—拓展能力的层级分类整理上传云课堂,学生可以课后针对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模块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知识内容学习通过层层递进的模式,一一通关,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2]。

1.2学习诊断分析

对应资源整合中的三阶段基础知识、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分别做好相对应的学习诊断分析。按照习题和案例的难易程度,将其组织成三级别的考试测验题,分别对应基础、应用和拓展部分。根据学生完成的相应级别测验,给出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诊断分析,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3]。

1.3创建学习环境

在创建学习环境维度中,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来进行。课前预习、相关的知识测验;课堂中加入提问、讨论、头脑风暴;课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作业等。课后的讨论交流可以在平台中开启较长时间,可以持续一周、半个月、甚至于一个月[4]。

1.4成效评估

建立和完善过程评价体系,着重在于过程学习数据的记录,采用云课堂平台考核权重,记录过程学习数据[5]。成效评估由四个模块组成:资源学习模块20%、课堂活动模块20%、作业模块30%、考试模块30%(见图1)。1.4.1资源学习资源学习将课件以及视频学习资料按照基础知识、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分类整理后,上传至云平台。“今日课堂”中的课中课件上传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课件,在课后模块上传能力拓展课件。1.4.2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包含考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得分等)、测验平均分。1.4.3作业模块作业模块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知识应用模块以及知识拓展模块,每块完成的得分不一样,基础知识是80分,知识应用是90分,能力拓展是100分。

2教学实践与反馈

2.1教学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实施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7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将课堂教学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流程来进行授课。2.1.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含: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预习通知,学生自主在云课堂中观看学习资源视频和动画等。如果两堂课之间知识内容密切相关,则在预习中在线测试,针对上堂课知识学习的检验;如有问题,课中将针对知识内容查漏补缺。2.1.2课中环节课中组织实施课堂知识内容教学,依据知识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在云课堂中加入一定的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和小组PK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现场打分,课堂参与过程将被一一记录,加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1.3课后环节课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提升和拓展,包含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推送专业知识的拓展资源内容,有余力学习拓展知识的同学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云课堂会做好学习记录,将该项加入成绩评定。

2.2教学成效

为期一学期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获得教学成效如下。2.2.1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更为活跃。教师可在课中讨论、提问等活动,同时在课后增加拓展知识课件,并对以上表现可以逐一打分记录,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2.2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被记录下来。图2是其中一位同学的课程学习情况,记录了该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和考试成绩,并按照之前设定的考核权重给出了最终成绩。成绩由4个模块组成,课堂活动和课件学习综合了学生课堂的提问、讨论、头脑风暴、考勤、测验、评价和问答等学习行为,科学并且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客观的评定。2.2.3利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章节的在线测试,云课堂分别做出数据统计、题目统计和错题分析。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最高和最低分数,同时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出优秀、良好和及格人数;题目统计中给出了题目难易的占比;错题分析中给出题目以及学生答错的次数。

3结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便利,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学习不自主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化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发展、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调控机制,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敏,冯霞,韩贤武,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4.

[2]李艳.“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阮氏清水.提升自主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4]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