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5 17:4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再别康桥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职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应付就业的一种简单手段,是打好学生人文底蕴、提高精神涵养的重要学科,不能庸俗化、功利化地低估了语文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进行知识讲述”的旧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学立足点上,应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应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应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时展的潮流,必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真正落实,就是要把每一堂课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两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到:教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收效也显而易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几点措施。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情趣充分调动起来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真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就是不断学习的源泉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尤为突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个人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用实体情境: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用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语感情境:如深情导入、激情结尾;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一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找到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照片,到音响店找到电视连续剧《人间六月天》,用系统软件截录部分情景,还找到歌曲《再别康桥》作为朗诵的相配音乐,精心制作了课件《再别康桥》,此课件后获省课件大赛二等奖。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诗歌理解力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课件,可以结合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原来学生对诗歌有的深奥、艰深、难以理解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程式,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开展积极的“双向互动”,诱导学生的主动投入
有人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就叫做教学创新,但课改的目的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这种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使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杭州翠苑中学的何滨老师在上古诗《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一种作品能留传百世”,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请学生感受、鉴赏、感受、体悟,渐渐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才开始上《天净沙.秋思》正文内容,何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判断、决定:
①“夕阳西下”是怎样的一种色彩? ②“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在大屏幕上打出两种观点,其一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冷冰的,表现的是游子们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 ③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兴趣高涨,回答问题十分积极。比如第三个问题,有同学说:“‘断肠’两字去掉好,去掉之后与上句“夕阳西下”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有同学说:“怎能去掉‘断肠’两字?自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断肠”两字,如成语“肝肠寸断”、“断肠草”等,可见“断肠”两字在形容“伤心欲绝”的程度时非常贴切,去掉“断肠”两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诱发下,形成了争鸣的局面,群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四、重视知识拓展环节,引领学生的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从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23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追求,寻找一条通往高效、灵动的英语课堂之路。刚参加工作时我教的是初中英语,在一个比较落后的乡级中学。那时不知道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课,以为按照课时要求,把当堂课的任务完成,再督促学生把该记住的东西记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不久,我发现英语对于很多学生,尤其这些农村的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很枯燥无味,因此,我决定,一定要找到一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把课堂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且,不只是把笔头英语学好,还要有扎实的语言听说的功底。于是,我开始探索各种办法,向其他老教师请教,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订阅《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杂志,收集成功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英语,教好英语成了我的梦。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国语言习得理论专家克拉申(S. D. Krashen)认为,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是否有足够的能理解的语言材料(comprehensible input);一是是否构成心理障碍。学习者的动机、信心、毅力、情绪等心理或情感因素(affective filter)直接影响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譬如,忧虑就能使学生无法接收语言信息。而情感因素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外语教学又包括语言习得在内,因此,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必不可少。
首先,授课态度要和蔼。假如教师整节课不苟言笑,扳着面孔,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心中期盼的只是下课铃声。因此,教师上课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即使有学生在学习上或纪律上出现问题,教师也应采取平和的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有些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应当容忍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切忌动辄就批评学生,更不要伤害学生自尊心,以免个别学生跟教师顶牛,甚至拒绝继续上课,影响全班。
其次,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哪怕有微不足道的一点成绩,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后进学生,及时的表扬或鼓励往往是他们转变学习态度的催化剂。另外,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表示失望,而要心平气和地给以鼓励,耐心诱导,以便他们消除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在轻松的心境下对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再次,师生之间要建立友谊和信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需要。融洽而又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了对教师的信任,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羡慕老师的学识,在行动上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教师再有本事,学生也会敬而远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会下意识地不听课,拒绝做教师所要求做的事情,显然,此时教学双边活动难以为继。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同时也要用人格的力量去博得学生的热爱与尊敬。
二、激发学习兴趣,搞好师生、生生互动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室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于是,我着眼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首先,开展愉快教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插图便于在实际或假设的语境中进行口语训练;语言浅显易学,循环率高,便于学生掌握,为我们开展愉快教学提供了素材。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唱歌、讲故事、故事接龙、分组比赛等有趣的活动引入英语课堂,学生们天生的活跃、好胜的心理促使他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英语课堂一扫以往干干巴巴、无生气的老样子而活起来了!例如在教There be句型时,七中一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我把一个书包装满东西,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们用手摸,然后猜才里面是什么,用新学的There be句型。
T: What's there in the bag? Can you guess?
S: Is there a pen in the bag?
T: No, there isn't.
S: Are there any oranges in the bag?
T: No, there aren't.
……
S: Is there an apple in it?
T: Yes, there is. You are clever? 10 points!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大量操练了这一句型,而且是争先恐后地抢着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难点,掌握了重点。开展愉快教学,不仅能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去学,不以学为苦,而以学为乐。
其次,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开展情景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多媒体、表演等手段创设情景,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半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模拟活动和交流,学生非常愿意参加,这能大大地促进学生的言语操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景教学适合于初学者,即初中阶段比较实用。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等开展词汇教学。比如,go to school, go to bed, go fishing, have a shower等等,这些情景的图片非常容易收集,把相对应的词语和图片先后呈现给学生,会大大加深他们对该词语的印象,很快形成长期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二、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等学习句子结构。三、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学习课文。四、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学习语法。五、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练习听力。六、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学习写作。七、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开展游戏。
三、设置恰当情境,走进学生心灵
高中的学生已经不再毫无顾及,不再像初中时什么都跃跃欲试、活泼好动、充满好奇。他们长大了,更加腼腆,怕出错,不愿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更善于思考,如果再用初中时的教法,总是模拟、模仿、表演等他们会觉得幼稚。教师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现行高中教材每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一个听、说、读、写环节都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展开,非常适合高中生的学习,而且,每一个话题都是他们所关心的、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就给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了良好的背景。所以,我在设计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时,都以该单元的话题为中心,到网络、报刊杂志里去找和该单元话题相关、并离他们生活更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材料,充实到教学中来。同时,多年来,为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我一直在不断努力。一方面,不断加深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他人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开拓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前面提到我对高中学生的分析,他们不再幼稚,他们正走向成熟,他们更喜欢真正的思考,他们更愿意挑战自我。鉴于他们的这些特点,高中英语课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他们的特点,迎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把高中英语课堂上得灵动有活力,引导学生全程大面积、大范围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之中得到语言学习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1、灵动引课,激发兴趣。
英语课是语言教学课,语言教学就要把握语言的本质功能-交流。教师可以把每一个环节都利用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这样才能达到在用中学习。而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重在导入,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都应精心设计。人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几乎决定了能否上好每一节课。
不同的课堂内容,需要不同的导入,教师要根据课堂需求,灵活设计引课,这样才可能让课堂生机勃勃、灵动起来。例如:
㈠在教授课标模块6 Unit 2 English Poems 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简单的文章都有难度,英语诗歌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为调动他们的热情,我选择了一首根据李清照的词而创作的歌曲《月满西楼》,我用PPT把优美的景物与潇洒的汉语书写设计成随歌曲同步进行的方式播放给学生,在绝妙的词、景、人、音的包围中,学生一下子被带进了诗歌中。然后,我把《再别康桥》、《声声慢》两首诗歌的英语版一句句呈现给学生,同时配上优美的钢琴配乐和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图片,把学生引入英语诗歌带给他们的美丽世界中,下面的课堂教学可想而知,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的创作灵感如泉喷涌,理解课文内容已经不是他们的目标,创作自己的英文诗歌才是他们的追求!
㈡在教授The Subjunctive Mood虚拟语气这一语法项目时,考虑到这一语法项目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我把他们最喜欢的电影 Titanic 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些经典镜头做到PPT中,再给每一个镜头配上用虚拟语气的一个句子。学生们对这一部电影非常熟悉和喜爱,这些镜头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该语法的理解难度。在进入这一语法教学之前,我把要用到的Titanic 中的经典镜头给他们播放出来,并同时配上《My Heart Will Go On》这一永恒的旋律,学生没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讲解画面中的情景,在激烈的争论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学会了虚拟语气的表达方式。
2、诱发感悟、心灵对话,
有了好的导入,为成功奠定了基础,但,课堂内容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整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和课堂上教师这一主导者怎样导这堂课。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狠下功夫,用心寻找能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堂环节。例如:
在教授Cultural Relics 一单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本单元围绕文化古迹这一主题,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不但要求对本单元出现的单词、短语和语法及经典句型进行学习之外,也让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古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实现在用中学,我设计了一节网络教学课。在本单元学习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小组活动,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汇报世界各地文化古迹,在这一过程中综合利用本单元所学习的词汇语法等知识。本单元主要围绕了文化古迹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化古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课本资源有限,如果能够把网上的相关资源开发出来,既能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强烈探知欲,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例如:
在教选修6 第二单元 英语诗歌时,我用一首由宋词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导入,让学生在被诗歌的美震撼、感染着,牢牢抓住他们的心灵;然后,再把让他们熟悉的两首诗歌《再别康桥》、《声声慢》的英语在屏幕上优美的背景下徐徐出现,每一句都敲打着他们的心灵,
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 without him n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李清照
Say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关键词:新课标 多媒体教学 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我国中职学校每年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中职院校均出现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致使学生的素质整体出现下滑。因此,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 在导入语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入语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好的导入语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的师生授课方式一直沿袭的是教师长篇大论的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课情绪,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将导入语中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图文并茂和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或图画等,让学生易于接受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无限扩展的思维空间,更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深入挖掘语文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2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较多,学生的学习通常是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扩展其思维空间。而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一个个具象的积累组合不断完善和丰富的,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词句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课文内枯涩难懂的内容通过画面、声效等形式展现出来,栩栩如生的情景以其更直观的动态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视觉感官和大脑想象相结合,充分地去吸收想象带来的硕果。学生有了想象力,就会将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必定会掀起创造的灵感,从而在写作、阅读以及考试中,得到极大的提升。例如,《故都的秋》这篇美文的教学,教师就可将教案做成PPT的形式,向学生动态地播放课文内容,并在幻灯片中插入应景的图片,让学生能联想到故都的模样。
3 在教学手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外,还可借助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等技术,丰富教学的手段,从而给予学生图片的直观美感,带给学生音乐上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中PPT技术将诗中绝妙的意境表现出来,同时也可配以柔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往康桥的意境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中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完全脱离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转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树立了学生“主人公”的角色,不只是单纯地参与学习和去感受教师口中的美,而是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审美中来,真正地去感受美,不只是存在形式,还有其深藏的内涵及渗入在美中的无限希冀和情感。
4 在自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学生的修养
学生的修养与其所学知识、家庭环境、品德行为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良好的修养必须以独特的审美眼光、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等为前提。而学生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修养的方法,除了教师教授知识并加以引导外,大部分为学生自学,教师需挑选中职语文中自学的课文,或者教师也可选取世界名著或者中国古典诗词等,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音乐、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在学习中体会美、享受美、塑造美,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例如,教师可选取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片段,让学生自学,领略莎士比亚语言的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让学生具备品味美的基础条件,并能将这种欣赏美的学习态度带入其他现代诗、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日积月累,学生的修养会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活最后的阶段是实习,很重要,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体会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光荣。通过实习,我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教学,学习了许多未曾有过的东西。经历了这段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重任,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着差别,90后学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信息接收面广。这对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实习过程中,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教学技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
二、实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每日带早晚两次自习,与班级班委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开班级常务会议一次。
2、专业技能教学:完成教案六篇,上课次数七次(加作文训练课),批改学生作业,监考两次。
3、教学研究调查:为更好地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两次小组谈心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动态。
三、实结:
(一)教学专业技能总结:
9月15日,指导老师潘老师带着我走进学生的教室,那时心情很复杂,我是从这里毕业的,心里在想我走上讲台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潘老师将我带到教室,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没想到同学们都蛮不错的,竟然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并没有如我所料让我上讲台,而是在简单的几句介绍后我在后排的空位上听课。9月23日,我已经在这里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通过班主任或班委或直接交流)。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于是在一个星期后的今天,在紧张的周末备课后,我紧张地走上了神圣的讲台。今天我给学生带来的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再别康桥>,第一次上台,与在大学时技能课上的感觉完全不同,大学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开始时有点紧张,可是紧张感也慢慢放开。学生们互动和我的热情交织在一起,课堂气氛渐好!终于,下课铃响了,我也刚好讲完,谢天谢地!在门口时,潘老师向我走了过来,说了四个字:不辱使命!对了,我向潘老师承诺过一定把这节课上完。真的不辱使命。
有了好的第一次不一定有好的第二次,第二次让我跌得一塌糊涂。10月7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至今无法忘记的一次。诗文是我的强项,更重要的是海子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我信心充足。事后证明,过分的自信会导致无知的错误,教学工作并不是凭着自信就能顺利进行的。草草的准备,盲目的自信,自己的无知,让我在导入时候频频出现意外。作者介绍不连贯,文章未真正地讲透。课后潘老师找我谈了许久,向我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在后面讲课中我充分准备,认真地理解课文,如果一个老师连课文都没搞透搞懂,那又有什么资格来给学生讲呢。知识的储备,备课的充足,有节奏的控制课堂气氛是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的具备的。
(二)班主任工作
在实习之前,指导老师对我说要做好实习班主任注意的几点:密切与班委配合,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意向,对学生公正公平。第一天实习晚上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学校要求高中学生晚上7点--9点半必须来学校上自习。6点半左右我走进教室,一片吵闹。我很惊奇,便质问这就是你们班吗?谁知道竟然没有人听我的话,我站在讲台上,平静地看着下面的一切,学生安静下来。接着,我把班长和几位班委成员叫了出来。按照指导老师的事前的安排,我布置好班级的日常秩序管理安排。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可以带好整个班级的。效果在当晚便产生了,班级的自习秩序很快被稳定下来,看着学生们安静的学习,指导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10月6日,原本和指导老师谈好开班会的事情在后面实习时间开始,可老师在前一天就要求我把在国庆节前一星期的学习工作做一些总结,说让我单独开一次班会。第一次开班会,心情紧张,加上我对这个班级的工作不完全了解。于是我先让班委向大家汇报一下班级开支情况。平静下来,我对前段时间的不足提出了批评,特别对班上几个调皮的学生迟到早退做出了严厉警告。通过一种制度来建立一种秩序是如此的简单,而班主任的工作远不止如此。交心,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学到的一种有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针对学生上课不集中、学生成绩下降以及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个别情况,灵活处理,灵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得课堂课后气氛大有改变。
(三)教学研究调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想象力 朗读水平 资源库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备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情趣,提高能力。应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场革命,它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给我们空前的冲击。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现几年来,对中国教育改革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定位不准,使用不当,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求实效、只玩花样,只求形式、不重内容等问题。因此,激起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很多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多媒体教学好处多多,符合新课改精神,应该大力提倡;另一种意见认为:多媒体教学误区多多,纯粹是赶时髦,舍本逐末如此等等。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最主要的是使用者如何运用它,如何扬长避短、注重实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一、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在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争论中,关于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争论是比较集中的。有的人认为:课件制作时间较长,耗费精力大,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传统的备课,有参考书、备课本、笔就够了,而多媒体教学则需用微机。多媒体教学要求不仅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精神,而且要结合微机的特点来编制电子教案。不仅输入文字还要收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图片电影画面;不仅要将内容准确地讲授出来,而且还要通过微机的视听效果表现出来,所以必须熟悉微机、掌握微机的各项功能,因此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大,效果还不好。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教学管理不当造成的,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错。
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一是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集体创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不同班级使用多次,还可以上传到网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交流,我们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好的素材、好的课件。这样看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耗费时间长、精力大,而是节省了时间,课件做成之后,可以多次使用,大范围交流,也产生了相当大的效益。如我校一年级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精心钻研教材教法,齐心协力收集素材,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事实证明,教学效果很好。二是要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将教师们好的教案、课件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存放,形成一个体系,便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使用,这样就优化了教育资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益,让这一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网上的一些语文教学网站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语文网中网等,都是影响力大,资源丰富的好网站。我们可以从上面下载很多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或者再创作,就更省时省力了。
二、如何处理好视听材料与朗读训练的关系
在争论中,关于引用视听材料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争论也是比较集中的。有的人说,语文课上教师使用视听材料,会挤占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朗读时间会减少,会降低学生的朗读水平。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反映的问题是教师的意识问题,与是否引用视听材料没有多大关系。引用视听材料不会降低学生的朗读水平,反而可以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美读课文的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学强调朗读感悟,强调教师的范读,但是教师的朗读水平也有差距,如果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在课堂上自己范读就可以了,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那怎么办呢?我想运用视听材料将名家的朗读录音播放出来,让学生模仿,跟读,不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吗?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专业人士的朗读,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更有助于他们领悟课文的内容。如上《再别康桥》时,可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片段导入课文,之后再加上康桥的图片和专家的朗诵,这样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事实证明,使用视听材料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降低了,而是欣赏到更多的名家朗读,学到更多的朗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素养。现代高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共享方式,我们要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如何处理好引用图像资料与培养想象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五认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40-02
耳边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的抱怨声:备课抄的胳膊酸;上课讲的嘴巴干;作业改的不耐烦......唉,只怪当初选错了专业,这乏味的语文真够累人,“为语文所累”着实道出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许多语文老师苦恼的心声。细想一下,与其说是为了语文所累,还不如是为自己所累。
那么素质教育背景下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认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备足语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备课不充足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
1、 吃透教材,以本为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吃透教材,以本为本是备语文的前提。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的把握课堂、作者、出处、写作背景,字、词、音、句、文体,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夯实基础,为搭建高楼大厦筹砖备瓦。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是超越层次,即跳出文本看文本,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文本,促使审视文本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备课不应该是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而应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埋头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导向,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目的,把学生牢记心中,“吃透学生”。魏书生曾这样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3、 捕捉情感,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文章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所有课文,都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不仅散文,记叙文是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等)。
胸中有情,才能以情感人。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是带着这样的复杂情感给同学们范读的:既有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的淡淡哀愁,也有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的坚强不屈,更多的是特定背景下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在老师深情的朗读下,同学们感同身受自是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在反复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后,个个感概万分,犹如进行了一次人生洗礼,更感悟到了亲情的可贵。
找准课文及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能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下很快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效果。
4、 巧设导语,以新制胜
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投入,老师手中必须有一根“引力棒”,把学生牢牢地“吸”过来。在我的备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入语这跟引力棒,几乎每上一节课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个好的导语(更多的老师可能在公开课或特殊场合对这一环节极为讲究,平时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也就忽略不计)。上课时我时常带着自己的阅读摘录本,必要时就地取材拿出来作为精彩片段给学生欣赏,方便快捷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我坚信:好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但备课不必太注重形式,备课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也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在资料上添加,甚至什么都可以不写,做到“心中有教材。腹中有学生,胸中有情感,手中有引力”即可。
二、上活语文课
1、师生和谐,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轻松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分心厌学,违反纪律时教师万不可把情绪带到教学中影响其他学生,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而要有一片宽容心,一份忍耐心,一颗冷静心。让语文课堂上始终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兴致高涨。
2、设疑巧问,激活学生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课堂提问是双向的,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有利于语文的再创造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有必要性,要符合教学目标,而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拘泥于形式,问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或本身就不存在解疑必要的“行不行”“好不好”“对不对”等形式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问题难度的适中性。问题的设置可本着“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的原则,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一顾,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激活不了大脑皮层细胞,甚至会有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起哄现象:过于深奥,容易造成冷场,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你问你的,我想我的,达不到教学效果。
最后要注意发问方式的灵活性。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再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统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又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3、强化朗读,提高课堂效果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的一把金钥匙,它能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活化学生的情绪智力。语文知识是学生读会、品会的,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讲会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朗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诗文,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赏,边读边悟,以读解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4、注重积累,丰富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只只口径大小不一的水瓶,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个装满水的水桶,最好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神奇聚水桶。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注水”的过程,只有源源不断的注入,才有可能使那些“小口瓶”,“歪瓶颈”得以蓄水。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教参》、《拓展》、《同步》等仅有的几本参考教材上的知识来应对学生,那就是杯水车薪了。
契诃夫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乏味,毫无创造;而优秀的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道菜谱,他也能念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长流长青的甘泉,要不断提高,丰富语文素养。
三、 评实语文课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点评一堂好课是: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有生成性-丰实、呈现常态-平实、有待完善-真实。说句大实话,尽善尽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具有鲜明个性,有亮点的,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获益的课既是好课。
由于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因此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分析教材不应仅局限于某一课时,而应从整个单元着手,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且注意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还要根据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提炼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2、 对教材的理解的正确性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正确理解才是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再好的语文课若出现原则性的语文错误只能是一件莫大的憾事了。当然口误不同于错误,错误不同于争议。
3、 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地活动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一环节体现教师的语言艺术、启发诱导的艺术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等相关艺术。具体表现为:表达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课上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是否善于使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精神振奋有学习动力;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思维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使之不仅重视教学结论,更要重视教学过程。
四、 作业的布置及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