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7 10:40: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有效课堂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教师行为,好的教学行为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显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传统的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讲解行为,这种最为主要的教学行为,同时也是较为缺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行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不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设置不全面。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诗歌、散文、小说、阅读、写作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中仍然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3.教学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但是现实是很多语文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不够全面,影响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科学策略

(一)促使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提高教学观念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来年,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一旦教师形成一种教学理念后,就会长期甚至永远伴随其教育生涯,影响着其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要重视教学理念,形成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树立教学理念时,可以对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认真探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新理念的本质,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最后,教师要科学践行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必须经过理解、评价、判断、实践四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想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4]。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为初中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通常教师会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引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有力,且对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指引,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达到应用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揣摩文章中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样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炼课堂讲解语言和内容,提高讲解行为的有效性教学

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求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流畅、准确、科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旧事重提》和《朝花夕拾》两个题目哪个更好,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题目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运用准确艺术的词语将一些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识进行深入讲解和补充。教师可以用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如“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作者成长的青葱岁月中,历史到底见证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呢?”这不仅提高了语言的有效性,还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欲望。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对教学内容的包括上要包括生活、思想、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等,要设置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学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紧抓文章的细节,如“文章三四段中爸爸将摘好的花戴到瘦鸡妹妹的头上时”这温馨的动作细节,教师可以利用好该内容,将其与现实中父母用物质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父爱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设置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子女不当的感情方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发人深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本身教学内容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如在《蜡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导入有关二战相关历史故事、图像或者视频,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文章的氛围中,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也能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科学分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到‘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从‘方场的一边’到‘回到地窖去了’”“从‘拂晓前’到结尾”,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多次提到炮火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的意义,你认为老妇人舍身掩埋战士的动机是什么”等。让每组学生带着问题分别对自己部分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进而组内讨论交流,获取答案。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以蜡烛为题的原因是什么”,以调动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探究力和想象力。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通过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节语文课的总结和反思,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做出教学评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进行评价、指正和鼓励[5]。如在《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问:“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论述了与母亲之间哪些故事,并归纳出我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回答。学生1:每天天刚亮,母亲就会把我叫醒,跟“我”说“我”昨天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我”认错、用功读书,每每说到父亲的好处时,就会落泪,我认为母亲是一个慈祥的人。学生2:有次母亲拿了一件小衫让“我”穿上,“我”随意说了一句浅薄的话“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晚上,母亲就罚我跪下,重重的责骂了我一顿,我认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两个学生的概括都很比较准确,这点教师要及时肯定,然后可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可以结合两个学生的观念,阐明“我”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内容、手段、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升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第2篇

(一)评价多元化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有多方面的要求,而每一个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同差异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评价原则和标准,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针对每一个学习效果有差别的学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促使其高效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得以发展。美国有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的潜力,只是所展示的领域各不相同。由于受到其家庭遗传及生活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了很多的差别。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不同的学生,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主体性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时应注重教师评价、学生间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三者要相结合。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只能附和或被动式接受,现如今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的“主体专利”发生了改变。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将评价的“权利”下放,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学会自己给自己评价,从而确保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使用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一)使用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发自内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说一些空泛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言不由衷,许多表扬的话成了喊口号,使评价失去了意义。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都能传达出一份关爱,表达一种尊重。这有发自内心的准确得体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才具有亲和力,更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例如:“你真会学习,对刚才的问题能联系课文上下的内容。如果你能概括地用自己的话回答,那就更了不起。”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给一句激励的话语,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

(二)使用评价语言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课堂教学评价也需要适时适度。优秀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对错和好坏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多给予启发,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对班上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评价时要用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其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多倾向于鼓励,因为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或者主动学习意识较弱,他们缺乏自信心,渴望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明白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努力的方向。

(三)使用评价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让学生可感可知。诙谐幽默的评价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散思维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为教学增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如“没关系,老师小时候还不如你”。听到这样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如沐春风,热情洋溢,相信每个学生心头都暖烘烘的。

三、改善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要关注师生间的互评,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顺应新课改在课堂评价方式上提倡民主和谐的要求,师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可以互评,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地位高高在上,一统天下的习惯,还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邀请日”等形式,适时引入家长的参与和评价,因为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时,往往更渴望家长的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给予合理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就课堂中的某些环节如教师的范读、提问、板书等进行评价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尊重,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好是坏,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评价,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和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它消除了由他人评价引起的自卑和不自信。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真实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反思自己的不足,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他的个性发展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有偏差时,教师没有及时给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你觉得自己的描述怎么样?你能再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描述一次吗?”让学生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下,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创建平台,开展生生互评进行课堂互动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互评,采用小组内评议等其他方法,来弥补其评价方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评价语言的准确、恰当、有针对性。如学生在评价一位学生的朗读时大多数会说:“他读得不通顺,有错别字,没感情。”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学生发现他的优点说:“难道他读得没有一点优点吗?他的声音很大,表情很丰富,特别有感情。”这样被评价的学生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能形成一个怎样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合理评价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第3篇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让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我针对聋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努力。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反思、研究)“同样很累,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并看到希望,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感染聋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于聋生来说,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①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②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紧扣教学内容,题目力求通俗,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师的引导需适当,逐步实现从“扶”到“引”,由“引”到“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是教师在课堂内外一系列行为。简单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和指导所需完成的工作。笔者认为工作开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第二,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第三,教师具备敏锐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重要组成环节,需要对课程进行宏观管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素养。教师机智指的是在教和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体现出时效性,要展现出聪明才智。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实际需求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才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当具备了教学方法之后,才能使得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提升课程效率。课堂反馈是检验课堂教学之重要环节,它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增加教学时效性。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去收集学生学习效果信息反馈,收集的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调整。众所周知,只要及时得到反馈,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帮助教师进行调整。而且,当教师得到了信息反馈,就可以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个反馈一定要及时,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个反馈,从而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推动学习效率提升。

二、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对话,可以使得教师从中获得教学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这样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从学生作业中,教师可以检测出学生所学内容,从而确立学习目标,进而改进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从该批作业中,可以获得信息,这不仅可以很好的调节教学,对教师教学有着导向和参照作用。因此,批改作业时,方法使用得当直接影响到双方之间的信息反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一,要做到批改规范,批改及时。第二,每次作业批改,教师都需要认真去完成,认真去写批改等级,标准批改日期以及结尾等等。让学生在看到教师的作业批改时,能够产生信任。第三,教师可以在批改中去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当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进行判断,而是应该注意多使用几种启发方式,逐渐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批改完的作业要及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研读自己的作业,这样可以增加批改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时,要注意字迹工整,这样可以发挥出批改效果。学生作业是一种有指导、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对作业布置价值,也是塑造学生具备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自主备课以及合作研究,教师应该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教材,把握整个教学主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当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相互结合时,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例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学生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有效评价;导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各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堂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和思维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联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运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那怎样运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进行评价的,可见有效评价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有相当的益处。

一、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的人。(2)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了现代科学的发达,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

二、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是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老师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应反映明确的教学目标;(2)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在的规律;(3)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具有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想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句话:“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时我就运用了激励的语言,从正面给予学生评价,而且评价的语言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学习兴趣浓厚,使课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能够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评价,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这一点突出在学生学习口语交际中,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老师的评价,有同学的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开放性的评价原则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令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上课时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并让小组内学生互相作出评价。然后在班上交流,先让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接着让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评价,最后教师再给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五、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1)能达到预期的

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把上面的方法都用到我们的一节课中来。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等,而且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需求来评定。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怎样培养孩子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已经成为了许多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回顾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一跟一随”的方法,即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不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小孩儿天生具有的活泼性的特点,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采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教育方式,比如,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增加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或者语文老师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因为小学生头脑比较灵活的原因,总是喜欢去探索新知识,所以,老师提出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还会让小学生陷入主动思索当中,在思考过程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趣。

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

如今的社会正在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这种期盼性的培养目标应在小学就开始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不像数学课程,令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来就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教师要采取得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的培养,那么就需要学校聘请对口专业的老师,比如,写作专业、文学专业等有关方面的老师,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施

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不喜欢老师对自己采用固定的教育方式,然而,随着许多小学配置了多媒体设施,小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兴趣。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相关课件,课件内容要新颖,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多下载有关课本内容的音频、视频和图片或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同样用做课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引导。因为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东西,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力、视觉感。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老师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不断探寻最适合学生学好语文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连永红.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探析[J].成才之路, 2011(20).

[2]李翠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7).

第7篇

论文摘要:问题解决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预设有效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X

20

21

22

23

24

y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

2、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预防策略》《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