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伊朗核协议

伊朗核协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2 12:00: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伊朗核协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伊朗核协议

第1篇

为全面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变革,淘汰低效能照明光源,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中国领先的半导体照明方案供应商浪潮照明公司与全球LED照明领域的行业领先者科锐公司在山东临沂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浪潮集团技术总监兼浪潮照明副总经理于治楼和科锐中国市场总经理唐国庆分别作为双方代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浪潮集团副总裁兼浪潮照明总经理武立忠、常务副总经理张海宇、科锐中国市场推广部总监林铁、艾睿亚太区照明销售总监吴秉彦等应邀出席并见证了此次签约仪式。

浪潮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信息科技产品和领先的解决方案服务商,拥有“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两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浪潮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浪潮集团在临沂投资兴建了专业从事LED照明应用产品的生产、研发基地,园区覆盖面积300余亩,一期竣工112亩,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LED照明室内外光源产品单体产房,具备年产1亿盏LED照明产品的生产能力。浪潮集团计划投资7.5亿元,将临沂光电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照明产品生产基地,并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行业整体节能方案供应商。浪潮集团副总裁兼浪潮照明总经理武立忠表示,浪潮与科锐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是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充分结合,双方将进一步充分沟通和理解国内外LED照明市场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利用双方的技术优势,立足于绿色照明、智能照明和健康照明,合作开发替代性和适应性更强的LED照明产品,不断推出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LED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

科锐中国市场总经理唐国庆在致辞中提到,科锐作为全球LED外延、芯片、封装、LED应用解决方案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一体的著名制造商,具有在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方面独一无二的材料技术与先进的白光技术。科锐照明级LED在亮度、光效、热性能、寿命、可靠性方面均在业内领先,拥有可满足各种照明应用领域需求的LED产品系列,可谓是应有尽有任你秀。今后,科锐将与浪潮照明携手,利用双方在照明领域的优势,积极深入在市场拓展、品牌宣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繁荣发展。科锐也将继续秉持“科锐芯,中国情”的市场发展战略,竭尽全力地为合作伙伴以及客户“智”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 平衡外交 伊朗核问题 美印关系

2005年8月8日,伊朗内贾德政府宣布伊朗恢复铀转化,并拒绝了欧盟提出的激励计划。这一做法挑战了伊朗同欧盟在2003年和2004年达成的暂停协定。欧盟在阻止失效的情况下,决定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表决以决定是否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事会的表决将对伊朗核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意味着核问题将从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转移到安理会。美欧等国家要实现提交安理会的目标,必须拉到足够的支持。在理事会的35个成员国中,以印度为首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占14席,并且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基本上对伊朗进行浓缩铀的研发和生产表示同情,认为伊朗作为无核国家应当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2005年9月14日,印度呼吁伊朗暂停核活动,呼吁国际社会通过谈判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并表示印度不倾向于获得绝对多数而宁愿获得一致多数。在伊朗看来,这是印度不支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的重要表态。而美欧等国家如果实现上述目标,除非让印度倒戈,并利用印度影响其他不结盟国家。

一、伊朗和美国对印度的拉拢

(一)伊朗对印度的拉拢

长期以来,印度同伊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印伊两国于2003年1月发表《新德里宣言》,双方表示,为了建设更稳定、更安全、更繁荣的西南亚,增加两国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合作,印伊两国同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伊朗核问题的不断升级,伊朗抓紧机会密切同印度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

首先,伊朗对印度开展了密集的能源外交。这一时期,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为伊朗开展对印度等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提供了重要条件。伊朗的能源外交的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同印度等国家建立多重的能源联系,让印度在核问题上做出对伊朗有利的决定。从2005年到2006年初,伊朗同印度接连签署多项石油合同。2005年1月,两国签订价值400亿美元的天然气购买合同,于2005年6月再度签订了价值22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购买合同。

其次,伊朗加紧对印度的高层访问。伊朗在2005年9月伊朗核问题表决之前对印度开展了密切的穿梭外交。2005年8月30日至9月2日,伊朗新任核谈判代表阿里・拉里贾尼访问印度,会谈的内容主要涉及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的天然气管线项目(和平管线)和伊朗核问题。在结束印度之行后,拉里贾尼表示,印度、伊朗、中国、巴基斯坦四国在中东享有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为此这四个国家应当建立战略纽带。

(二)美国对印度的拉拢

美国对伊印之间的能源合作和高层互访始终十分警觉。为此,美国采取了威逼和利诱的两手政策以拆散伊印之间的联系。美国国务卿赖斯于2005年3月访问印度,赖斯明确建议印度应当放弃同伊朗的能源合作项目。赖斯表示,美国同伊朗在核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矛盾,美国的目标是把伊朗拖到安理会并接受联合国的制裁,因此我们十分关切印度同伊朗洽谈的能源项目。2005年5月,美国对印度外交部表示,如果印度继续与伊朗在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的话,美国将援引《伊朗30比亚制裁法》制裁印度。2005年6月,美国主管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的助理国务卿史蒂芬・兰德梅克(Stephen G,Rademaker)表示,美国认为伊巴印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个错误,因为这个项目将为伊朗提供用于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源收益。

美国的拉拢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提议同印度签署《核合作协定》。虽然在1998年进行了核试验,但是印度的核地位始终得不到美国的承认。而提议中的协定能够弥补这一缺憾,而且协定能够让印度以无核国家的身份分享美国的民用核技术,并能够在国际市场购买民用核材料以满足印度的电力需要。事实上这将为印度把国内核材料用于武器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美国提出同印度建立“伙伴关系”。继2004年9月美印发表“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NSSP)的联合声明以来,美国国务卿赖斯于2005年3月访问印度时重申,布什政府计划将美印关系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总理辛格于2005年7月出访美国时,两国发表决心建立“美印全球伙伴关系”(u,s,一India global partnership)的联合声明。两国将为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民主和繁荣进行合作,并在事关两国利益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这样,在伊朗核问题表决之际,印度成为伊朗和美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但是美伊之间针锋相对的立场对印度提出的挑战是,印度能否在维持与伊朗的能源联系的同时,又不激怒美国。这似乎是迫使印度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选择能源大国伊朗,要么选择世界大国美国。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二、印度的平衡外交

对印度来讲,选择的关键不在于支持美伊之间的一方,而在于怎样在美伊对峙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如果印度既能维持同伊朗的能源联系,又与美国签署《核合作协定》的话,印度无疑将成为美伊核博弈中的赢家。但是这种双赢需要考验印度能否在两国之间施展高超的平衡外交。

印度的做法是,在投票前频繁接触美国和伊朗的高级官员,谨慎地在美伊之间进行斡旋和平衡,维持印度独立自主的立场,所发表的声明也多是一些中庸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言论。为了消除美国对伊朗和印度关系趋近的忧虑,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对2005年3月来访的赖斯表示,印度同伊朗存在着良好的传统友谊,期望伊朗能够履行《核不扩散条约》的所有义务。2005年9月4日,在印度外交部长辛格出访伊朗后,印度外交部表示,印度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计划,所有各方应当积极对话,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解决现存问题。上述声明似乎表明了印度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即尽管遭到美国的反对,印度仍然有决心加强同伊朗的战略关系。

印度在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投票中选择了支持美国,认定伊朗在核问题上违反了国际责任并同意将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印度对此的解释是,印度在处理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问题上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印度在日内瓦的投票,就像当年印度决定是否同以色列建交一样,是印度外交中最难做出的决定。不管怎样,印度投票行为建立在独立判断基础上,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针对印度因为美印核合作而抛弃伊朗的外界传言,印度表示,美国和印度之间签订核协议同投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核协议的签署是基于美印两国关注印度的全球影响、长期能源需求和印度无核扩散

历史的共识。

尽管印度针对伊朗的核问题投了反对票,但印度依然表示,自己在提案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为伊朗争取了利益。第一,印度不同意将伊朗核问题立即提交联合国,印度仍倾向于在国际原子能框架下解决伊朗核问题,表示应当给相关各方留出密集接触的充足时间,并愿同伊朗和欧盟等国家一起达成一个令伊朗和国际社会满意的结果。在印度的要求下,美国等国家同意修改此前提出的立即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提议,同意给出更多的时间让伊朗同其他国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下磋商。第二,印度强调保障了伊朗合法的核权利。印度表示反对美欧等国宣布伊朗违反《监督保障协定》,印度也反对认定伊朗核问题对国际和平和安全构成威胁的说法。印度表示,尽管伊朗未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的相关条款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将现有形势认定为威胁了国际和平和稳定也是不准确的。为此印度同美欧等国紧密磋商,以确保它们不会侵害伊朗的利益。印度总理辛格同法国总统希拉克进行磋商后表示,相关各方应当尽量避免对抗,动用所有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是必须的。

2006年2月初,在伊朗宣布恢复铀浓缩后,印度于2006年2月4日再度投票赞同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并表示印度的投票立场不应当被解释为偏离印度同伊朗的友好关系。印度的两次投票行为消除了美国对印度可能两边下注的担心,美国随后对印度立场表示欢迎。美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发言人马特・波兰德(Matt Boland)表示,印度支持决议表明新德里同美国一样,关注伊朗建立的欺骗模式。

伊朗对印度的背叛行为十分恼火。2005年9月23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表决后,伊朗驻联合国大使向印度代表团转达伊朗首席谈判代表阿里・拉里贾尼的口信,表示伊朗将取消220亿美元的合同。但是事隔不到一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穆罕默迪表示,伊朗并不打算重新考虑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在接受阿联酋的《卡里吉时报》(Khakeej Times)采访时,伊朗总统内贾德曾表示任何反对伊朗的国家将遭到伊朗的报复,但是随后伊朗对此予以否认。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发言人查尼米法尔德于2007年7月表示,伊巴印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仍在进行,伊朗有望在2011年向印度提供伊朗的天然气。

从《美印核合作协议》到“和平管道”,印度成了平衡游戏的赢家。一位印度学者表示,也许有人认为印度必须在美国和伊朗之间做出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印度有能力证明印度能够做到两边通吃。

三、印度两边下注行为的动因分析

印度之所以能够在美伊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在美伊对抗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伊两国的拉拢政策存在着可资印度利用的漏洞。这一阶段,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要求印度在表决问题上支持美国,而次要目标是要印度断绝同伊朗的能源联系;而伊朗的首要目标是期望得到印度的支持,而次要目标是维持同印度的能源联系,以免在制裁情况下伊朗同外界的能源联系被彻底切断。

这里的漏洞是,美国强调投票立场优先,只要印度支持美国,即使印度仍同伊朗保持能源联系,美国也不能过于责怪制裁印度。而且表决只是第一步,美国需要更多国家加入制裁伊朗的行列。如果逼得太紧,反倒不利于未来的制裁同盟。因此在根本性问题无碍大局的情况下,美国能够容忍印度的行为。对伊朗来讲,除了争取印度的投票之外,同印度签署能源合同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伊朗同外界的能源联系因为安理会制裁而被切断。而且无论是否牵涉核问题,印伊的能源联系是互惠互利,对双方都重要。从披露的材料看,伊朗同印度的能源合同并不存在特殊的优惠。尽管伊朗在油价高的情况下占据主动,但是伊朗并未具有左右印度决策的能力。印度采取政治和经济分开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能够部分满足美国和伊朗对印度的需求。两国在印度这里部分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尽管印度采取的中间立场并不完全令两国满意,但是基本上处在美伊两国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

第二,牺牲伊朗的利益而不必担心后者的报复是印度平衡外交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在美伊印三边关系中,伊朗的弱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油价背景下,印度同伊朗的能源联系固然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无法取代的地步。事实上,由于印度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印伊两国的能源贸易占印度能源进口总量的份额逐年下滑。这种境地也决定伊朗不能对印度等国家的反对行为大做文章,在两次投票中,反对伊朗的国家不仅仅限于印度,中国、印尼等国家也在其列。如果以投票来决定立场的话,伊朗只会落得自我孤立的下场。投票仅仅是博弈的开场,伊朗需要真正面对的是美国未来可能进行的严厉制裁。印度等国在未来所发挥的斡旋作用对伊朗来讲仍然至关重要,因此保持同印度等国家的能源联系仍然是伊朗防范多边制裁的有效办法。在制裁有可能深入的情况下,这些能源联系对伊朗将更弥足珍贵。因此,是伊朗有求于印度,而不是相反。如果伊朗对印度等国家实行报复,真正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伊朗自己。正是伊朗在美伊印三边关系中居于弱势,伊朗只能被迫容忍印度的“背叛行为”。

第三,避免两头落空是印度两边下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进程来看,印度在核问题上的政策基点是以牺牲伊朗的代价来迎合美国。这一政策的最坏结果是印度牺牲了伊朗的利益,但却没有相应的得到美国的收益。事实上,《美印核合作协议》从2005年7月提出到2006年3月签署,几乎同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表决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既有美国职能部门的程序因素,也有美国防范印度的因素。2005年10月,兰托斯等议员表示:“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将经历很长的路程,印度(在2005年9月和2005年11月支持美国)的行为将对美国国会是否同意美印核协议产生积极的效果。”2006年1月,美国驻印度大使莫福德(David c,Nulford)明确表示,如果印度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反对美国提出的针对伊朗的议案,美印核协议将会在国会中夭折。印度正是看到了协议的玄妙,在做法上也采取两边下注的办法,防止得罪伊朗后得不到美国的实惠。在理事会投票后,2005年10月,印度外交部长辛格表示,印度将不支持美国提出的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的提议。印度新任外交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2007年2月表示,伊朗核僵局的事态无论多么严重,都不能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而只能通过对话加以解决。2006年3月,伊朗军舰第二次访问印度期间,也正是美国总统布什出访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三国以及美国国会审议表决美印核协议的关键时刻。对此,美国官方首先否认印伊两国要进行演习,后又改口表示,伊朗军舰的出访仅仅是正常的访问而已。不管怎样,印度利用两边下注的方式向美国施压,得到了期望的美印核协议。

四、印度平衡外交的收益

在两次投票过程中,印度试图在美伊两国之间进行平衡外交,在维持同伊朗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积极结好美国,以寻求印度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印度的平衡外交不是真正等边的平衡外交,而是明显地向美国倾斜。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明显采取了待价而沽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印度得到了所期待的东西,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第一,印度的大国地位得到美国承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战略诉求定位于大国地位,甚至进行核试验也是这个战略诉求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能够满足印度大国诉求的显然是美国而不是伊朗。在伊朗核问题升级过程中,美国投其所好提高了对印度的重视程度。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助理国务卿等高级官员频繁出访印度。2006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出访印度将美国同印度之间的高层互访推向了。这也是自克林顿总统以来美国总统再度对印度进行的国事访问,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美印外交。国务卿赖斯等官员多次表示,印度是个发展迅速的国家,已经从一个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印度应当思考承担国际责任,在伊朗核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个抉择就是在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表决问题上支持或者反对美欧。③客观地说,美国官员的表态具有相当恭维印度的含义,美国的目的就是希望印度在理事会上的表决支持美国。

具体到伊朗核问题,印度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在利益与道义之间做出抉择,而是在美国和伊朗两个国家之间做出抉择的问题。印度固然需要伊朗的能源,但是印度更需要国际威望,需要被看成是崛起中的世界大国,而不仅仅是同巴基斯坦竞争的地区大国。印度如果选择了伊朗,这将直接损害印美关系,使改善的印美进程遭遇挫折,并将最终损害印度的世界大国战略。因此。印度选择美国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阻止或延缓伊朗拥有核武器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

印度拥有核武器,国家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邻国巴基斯坦同印度展开的核军备竞赛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印度拥有核武器的优势。而伊朗已经拥有流星3型等先进的运载工具,如果再拥有核武器,伊朗的核能力将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同时削弱印度在印度洋和西南亚地区确立的地区大国优势。因此,印度不希望邻近地区出现一个改变核现状的伊朗,而阻止或延缓伊朗拥有核武器有利于促进印度的国家安全。

这一政策也符合印度民众和政治精英的预期。2006年3月在印度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64%的印度人认为伊朗试图在发展核武器,而其中77%的被调查者对这一可能性表示担忧。2006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明确表示,伊朗进行秘密核计划已近20年,印度周边地区出现新的核国家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伊朗必须履行《核不扩散条约》的义务。

第三,通过签署核协议。印度的有核地位得到了美国承认

1998年核试验之后,印度急切地期待有核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美印核协议对印度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协议具有满足印度的能源需求和承认印度有核国家地位的双重意义。在这方面,美国是最重要的国家,而伊朗根本帮不上忙。2005年7月18日,印度总理辛格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商讨的主要议题是结束美国对印度民用核能项目的限制,容许印度从国际市场购买铀燃料。在发表的《印美联合声明》中,两国表示将继续商讨在民用核能合作上的可能,印度将最终确定将所承诺的民用核设施纳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2006年3月2日,美国同印度签署核协议。协议规定,印度将民用核设施同军用核设施分开,并将22个核反应堆中的14个永久列为民用核设施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分离计划将在2014年前完成。印度有权将包括快速增殖堆在内的其余核设施用于军事目的,印度还将保留发展用于军事目的的快速增殖堆的权利。

为了满足印度对能源的需求,美国同意让印度分享美国的核技术和核燃料,为此美国将说服“核供应国集团”(NSG)让印度作为特例获得集团核材料和核技术。核协议表明,美国策略性地承认了印度作为有核国家的地位。2008年10月10日,印度外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和美国国务卿赖斯正式签署了核协议。印度外长慕克吉在签字仪式上表示:“协议的签署为印美两国三年多异乎寻常的努力得到补偿,这是印美关系、全球能源安全上的重要日子,也是印美关系转变和伙伴关系的有力证据。”

第四。印度从美国那里得到更多更具体的实际利益

相对得到能源供应而言,印度同美国的合作领域更为广泛。美国的高科技转让、庞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的预期都是印度想得到的。印度在伊朗那里失去的能够在美国那里得到补偿。2005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同印度国防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签署《印美防务关系新框架》。2005年7月,在《美印联合声明》中,双方已经签订了一系列框架协定,来完善美印全球伙伴关系。在经济领域,美印同意加强双边经济对话,提出美印农业技术倡议,推动印度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两国同意在美印能源对话框架下进行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合作,促进印度的能源安全。美印两国签订《科技框架协定》,双方同意在空间开发、卫星导航和发射、民用空间技术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在民主合作方面,美印发起“美印全球民主倡议”,两国同意加强民主实践和能力并在新的联合国民主基金上做出贡献,同意对寻求民主帮助的国家提供支持和相应的资源。

第3篇

最近一段时间,伊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1月20日,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达成“联合行动计划”(又称第一阶段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利好消息无疑为长达十年的伊核僵局注入了新的生机,国际社会为此感到乐观。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伊朗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然而,美伊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伊朗经济发展仍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企业仍需慎重扩大对伊朗石油领域内的投资。

客观看待“伊朗机遇”

诚然,第一阶段协议的确包含许多积极因素。根据协议,伊朗在六个月协议期内不得扩大其核计划,而西方国家则以取消部分但有限的制裁作为回报。具体而言,协议包括以下内容:伊朗稀释一半浓度为20%的库存浓缩铀、暂停浓度超过5%的浓缩铀活动、暂停建设部分核设施以及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部分敏感核设施的核查;协议同时要求美国和欧洲国家解冻价值约为70亿美元的伊朗在海外的资产,暂停对伊朗石化产品出口、黄金和贵重金属、汽车产业以及飞机零部件贸易的制裁,不得追加新的与核问题有关的制裁。

尽管进展可喜,但客观而言,协议尚不足以被称为“历史性突破”。所谓突破,当指有关各方在解决某一争端的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突破也意味着此后的进程应当比此前的进程更加顺利。历时长达十年的伊核问题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伊朗究竟能够拥有何种水平的铀浓缩能力,二是美国对伊朗石油和金融体系的制裁能不能取消。前者涉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关切,后者涉及伊朗的切身利益。第一阶段协议不仅未能在伊朗究竟能够拥有何种水平的浓缩铀能力上达成明确的一致,更未涉及后一内容。其中后者尤其将直接关乎伊核问题的前景。

美国对伊朗石油领域内的制裁使得伊朗的石油出口从2011年每天250万桶下降至100万桶,导致依赖石油出口的伊朗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美国对伊朗金融体系的制裁切断了伊朗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结算渠道,使得伊朗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尽管美方多次强调,如果双方达成最终协议,伊朗并最终落实协议,美方将取消所有制裁,但事实上,即使伊朗在核问题上完全按照美国的要求去做,美国也不可能取消制裁。美国行政部门虽有意取消制裁,并改善美伊关系,但并不掌握解除制裁的权力。解除制裁需要国会通过法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国会取消制裁的可能性不可高估。

部分是因为34年前的伊朗人质危机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有部分是因为犹太人团体的强势游说,美国国会一直有着强烈的反伊情节。2013年电影《逃离德黑兰》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美国民众中潜藏的这种反伊情节。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社会心理,美国一直抱持一种被扭曲了的政策逻辑,即每当美伊关系出现积极进展,美国国会不是采取措施给予伊朗“激励措施”,而是进一步采取惩罚性措施,并导致美伊信任再度下降。

就在2013年温和的鲁哈尼即将出任伊朗总统之际,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法案,意图将伊朗石油出口进一步打压至零的水平;就在2013年有关各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的情况下,美国会不是考虑取消制裁,而是讨论对伊朗实施追加制裁。以此观之,美国国会并不是需要解决伊核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希望美伊关系转圜。

因此,由于美国尚不具备取消石油和金融领域制裁的国内政治条件,所谓的“伊朗发展机遇”并非触手可及的现实。在美国仍然保持上述两大领域制裁的情况下,伊朗对外贸易的崩溃状态短期内不能改变,国民经济也难以摆脱继续低迷的状态。

谨慎投资伊朗油气

中国是伊朗的最大经济合作伙伴。由于美国的上述制裁,中国虽尚能与伊朗保持经济合作的势头,但资金结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2013年,伊朗议长拉里贾尼曾经为此专程前往北京协调此事。在美伊关系遭遇美国内制度,制裁不能取消的情况下,中伊经济关系的潜力也必然是有限的。

不仅如此,中国扩大对伊经济活动也会因为制裁而面临诸多业已存在的现实挑战,一是资金结算问题,二是可能面临新的制裁。能源合作是中伊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在美国保持对伊金融体系制裁的情况下,中伊能源合作的资金往来也许将不得不以人民币结算。然而,一旦这类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达到一定的规模,美国必然将其视为对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的威胁,并以维持制裁为由对中国能源公司进行制裁。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中国不可以有所作为,相反,伊核进展和美伊关系转圜为中伊拓展关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中国可以鼓励对美经济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对伊经济关系。大型国有企业适度低调增加与伊经济合作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毕竟,在伊朗表现出妥协和缓和意愿的情况下,美国打压他国与伊朗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大大下降。

美欧国家对中伊经济关系的发展多有非难和指责,认为中伊经济合作破坏了美欧国家通过制裁迫使伊朗让步的努力。但事实上,中国加强对伊经济关系是有利于伊核问题的解决的。中伊经济关系有利于伊朗民生改善,防止经济恶化,并最终有利于防止伊朗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也有利于伊朗增加以谈判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的民族自信。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立场差别实则体现了两者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伊朗表现出妥协意愿,而美国内政治制约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中国没有理由放弃扩大与伊朗经济合作的机遇。当然,其前提是考虑现实条件,特别是美国制裁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4篇

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将于12月9日访问德国,目的地是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位于巴伐利亚的基督教社会联盟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联盟党。与默克尔一直坚持希望希腊留在欧元区的立场不同,基督教社会联盟经常呼吁希腊退出欧元区。

12月13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核谈判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于12月13日在德黑兰与伊朗举行高级别对话,谈判目标是制定解决同伊朗核计划有关的基本问题的建设性立场。双方上轮谈判于8月进行,但当时未能达成具体结果。

12月13日 欧盟峰会

欧盟将于12月13日-14日举行冬季首脑峰会,焦点将是统一的欧元区银行监管机构。按照此前的时间表,此届峰会将就改革机构达成共识,并于2013年正式运行。在此基础上,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和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可直接为欧元区银行提供重组资金,并干预债市。这将是欧元区应对欧债危机迈出的具有实质性的一大步,但目前各国分歧严重,前景堪忧。

12月16日 日本众议院选举

日本将于12月16日举行三年来首次众议院选举,由于执政党和野田的支持率已下跌到20%以下,野田很有可能成为六年来日本第六名“短命”首相。按照目前的预测,自民党将赢得大选,但无法获得绝对多数进行组阁,很可能需要与小党派共同形成联合执政政府。

媒体视线

巴以停火协议生效

11月22日,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加沙地带边界地区停火,此前一天,埃及宣布已持续八天的巴以冲突将结束。此次冲突是四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华尔街日报】

停火计划要求以色列停止在该地区的所有袭击活动,并且要求巴勒斯坦所有派别停止从加沙地带发动袭击。

此前数天,埃及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领导层之间进行了斡旋。该计划要求埃及担任停火协议的保证方。

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计划只不过是各方达成相互谅解,对许多棘手的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比如哈马斯提出的以色列取消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并开放过境口岸的核心诉求。尽管目前风平浪静,人们仍不清楚停火能持续多久。双方都已发出警告,称将在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发动袭击。

阿根廷债务“世纪审判”

11月22日,美国一家法院判决阿根廷应向多名对冲基金债权人支付超过13亿美元,引发阿根廷愤怒回应。阿根廷债券的持有人表示将立即进行上诉,以防止利息支付遭到冻结。

【金融时报】

在这场被称为对债务重组的“世纪审判”中,美国地区法院法官裁定,阿根廷应在12月中旬向多名对冲基金债权人偿还债务,届时阿根廷也必须支付债券持有人。

第5篇

关键词:伊朗;制裁;投资环境;风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54

1 制裁解除后伊朗经济面临的投资机遇

1.1 制裁解除后伊朗投资环境

2015年7月,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宣布就伊朗的核计划与伊朗达成了《全面行动计划》(JCPOA),预示着新时期的到来。虽然仍有美国的“一级制裁”及欧盟等部分制裁未被解除,但伊朗政府目前的原油生产与出口策略极为明确。同时,伊朗政府采取了修改对外油气合作条款、释放油气勘探开发区块等措施,进一步吸引国外石油公司的投资。对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既要看到现阶段投资伊朗油气的机遇并积极把握,也要从近年来伊朗石油工业发展中汲取教训,在低油价时期保障上游油气投资,加强技术开发,从战略的高度上谋划未来发展。

1.2 在伊朗设立分支机构的意义

伊朗石油合同模式仍以回购合同模式为主,根据2008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的政策,在此合同模式下,总包商可以将工作量分包给分包商完成,分包商既可以是伊朗当地公司,也可以是外国公司,但总包商必须完成“工作量本地化(Local content)”的指标要求。伊朗“工作量地化(Local content)”主要指在回购合同模式下,任何一个在伊朗的能源类工程项目,必须将该项目工程工作总量至少51%的部分分包给伊朗当地公司,外国公司承包的工程工作量不得超过项目工作总量的49%。为合理规避当地法律关于工作量当地化和业主工程项目分包时应当分散授标的要求,许多国外石油公司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

2 伊朗雅达项目分析

2.1 雅达项目简介

2004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与伊朗政府有关部门签订了合作开发雅达瓦兰油田的谅解备忘录。2007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勘)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以回购(BUY-BACK)形式开发雅达瓦兰油田的协议(下称雅达项目)。在中石化国勘与伊朗签订开发雅达瓦兰油田的协议后,本着充分发挥中石化整体优势的原则,实现中石化内部利益最大化、争取市场份额最大化,为合理规避当地法律关于工作量当地化和业主工程项目分包时应当分散授标的要求,中石化国际工程公司最终在伊朗共设立了四家分支机构,共同投标伊朗雅达项目,实现属地化经营,规避伊朗有关当地化的规定,以期达到合法规避政策法规和业主要求,实现雅达项目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目的。

2.2 设立四家分支机构遇到的问题

2.2.1 四个法人主体运行成本过大

四个公司虽说是四块牌子一套人马,但是四个公司是四个独立的法律实体,所有对外运营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一套人马需要完成四倍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运行成本。

2.2.2 与业主结算困难冲冲

因伊朗核问题受到美国制裁,外汇资金进出伊朗困难,与业主结算也出现困难。尤其是阿拉尼克森合资公司和国工Kish岛合资公司两个合资公司,因名义控股股东有伊朗背景,国际主要银行已拒绝为其出具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拒绝为其开具美元账户,该两个合资公司的资金运行将面临较大困难。

2.2.3 合作风险依然存在

四个公司中的两个是伊朗当地控股的合资公司,对分公司所有资产及债权享有51%份额,虽然双方签署了内部合作协议,但一旦发生纠纷,内部协议不能对抗官方注册文件,合资公司中我方设备和资产损失的风险不能消除。

2.3 解决措施

2.3.1 注销伊朗分公司,德黑兰合资公司和Kish岛合资公司

分公司是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伊朗法律规定只有在当地公司没有能力投标时才可将项目授予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分公司在投标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分公司不是法人,母公司对其债务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过大。正因为如此,分公司目前没有投标及运行项目,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2.3.2 保留Kish岛子公司

从投标需要、运行控制、资金结算或者合作风险等角度考虑,Kish岛子公司是分公司四个法律主体中的最佳方案。其他在伊中资公司基本是以Kish岛子公司一个法律主体的形式在运行。

3 投资伊朗的建议

随着西方国家对伊朗制裁的取消,以及伊朗作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的门户,走出国门,进入伊朗市场进行投资,已成为国内众多企业的一个战略目标。但如何防范市场风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也是我们走出去前必修的一门功课。

3.1 要对伊朗市场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伊朗投资前景虽好,尤其是油气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作为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把前期的调研做好。如伊朗的政府人员工作态度,海关办事效率等等情况要考虑周全。一旦准备投入,在油气投入开采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在多方面分析到位后再投入,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3.2 开设分支机构也要慎重,请一些律所或专业机构来指导。

由于伊朗油气回购合同的要求,中国企业在伊朗开办一些分支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伊朗本地化等对国外企业不利的因素,但是也不是分支机构越多越好,一旦分支机构太多,相互牵扯,加上消耗人力、物力等,会更加复杂。所以设立分支机构前要全面考虑,必要时请一些律所或专业机构来指导,确保分支机构要简单有效。

3.3 尊重所在国风俗习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产生。

中国很多能源矿产企业投资所在地大多在伊朗的偏远地区,当地有着极其繁多的风俗习惯,如禁止喝酒、禁止吃很多野生动物等等。我们企业的人员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避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给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4 加强自身保护意识。

作为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员工,平时的行为规范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谨慎,避免引起一些当地不法分子的注意,引起不必要的人生安全上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唐子才,叶勇等.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伊朗(2015年版)[J].

第6篇

就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重新启动的当天,2006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签署了关于美国与印度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法案,并称赞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是两国加强互信的证明。

美印核合作为中国读者关注,一是因为美国在中印两国同时蓬勃发展过程中一向抑华扬印、以印制华;二是因为在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危机不断的情况下,同样违反核不扩散原则的印度却被另眼相看。布什在签字仪式上高度评价美国与印度的合作关系,称彼此是“天然的伙伴”,而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将有助于双方应对21世纪出现的能源和安全挑战。在布什签署美印民用核能合作法案之前,该法案已获得美国国会的批准。

印度至今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依据美国有关法律。美国政府不得向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转让核技术。因此,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在国会参众两院审议过程中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

战略要求基本满足

在美国签署的有关核协议法案中,印度总理8月17日在印度议会发言时所设定的底线基本都得到满足,印美核合作今后既不会限制印度裂变材料的产能。又不会与伊朗核问题和印伊关系等敏感问题挂钩。

目前,在美国通过的法案中,第106款和107款最为印度关注。第106款禁止向印度出口与铀浓缩、核燃料再萃取和重水生产有关的设备、物质和技术;第107款则要求对美国向印度出售或租借的核材料、装备和技术实行终端监控计划,即要监控这些东西的最终流向和用途。印度坚持要求在最终协议中去掉这两款,其理由有二:首先,印度已经拥有一些必要的核技术,并且承诺不会转让给第三方,因此美国没有理由拒绝向印度提供核燃料再萃取和铀浓缩技术;其次,美国在核技术方面也并非独领,印度不想美国国会的这种规定被其他核大国复制,而让印度在核供应集团中的例外地位受损,尤其不愿意看到俄罗斯或法国被阻止向印度出口浓缩和萃取技术。至于终端监控计划,印度认为由于“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后续计划”(NSSP)已包含类似条款,没有必要再在两国核协议中加入。

当然,印度对美国通过的版本还有其他顾虑。例如,参众两院版本都提到,一旦发生诸如印度核试验的“破坏性事件”,美国都将中止向印度提供核燃料。印度官员认为,这有悖于美国不会中断给印度反应堆提供燃料的承诺,而印度之所以愿意将民用核反应堆置于永久性国际监督,正是考虑到能从美国获得核燃料的因素。

印度谋求核大国地位

美印核合作顺利推进,战略上不仅可以帮助印度谋取事实上的核大国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帮助印度解决能源问题,全面提升核能力。

目前,印度核开发已进入以“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为核心的关键阶段,估计2020年左右技术才会全面成熟,逐步利用国内储量丰富的钍资源,实现核燃料的稳定自给。不过,近年来随着印度民用核能开发速度加快,裂变材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印度目前的核电容量为3310兆瓦,仅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3.3%。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花费了100多万美元聘请了当地两家公司,游说美国国会议员通过印美核合作协议。为满足每年10%的能源需求增速,印度计划将核电能力从目前的3.3%提高到7~10%。印度原子能委员会的一份分析报告认为,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成熟之前,印度如要在维持最低限度核威慑能力(即不减少核弹头增长速度)的同时,保障民用核能发展,核燃料就必须依赖国际市场。印美核协议在美国顺利过关,使印度看到实现解决核燃料瓶颈、加速核能开发的可能。

印度还有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希望以兜售美印核协议为契机,以民用核能市场为诱饵,力争冲垮核供应集团对印度的核限制,谋求与五大常任理事国平起平坐的核大国地位,达到保障能源供给和提高核威慑力的双重战略目的。近年来,美欧日纷纷看好印度崛起前景和市场潜力,战略上竞相拉拢印度,为印度寻求核地位的突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为了实现核能发电容量的新目标,印度在2020年前将兴建至少30座功率为1000兆瓦的反应堆,投入资金超过400亿美元。美国方面估计,整个核电建设项目的总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印度接受美国为其拟定的“例外”安排,按照美印核协议的预期设想,就可以以“拥有先进核技术”和“负责任的核国家”的身份,从国际市场合法获取核技术和核燃料。

美国商机无限

对于协议通过,美方认为它将会给美国企业创造新的商机。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都能从中大大获益。美国总商会的美印企业委员会主席萨莫斯则表示,“印度核能市场估计需要1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这个一直封闭的市场将会向美国企业开放,并且未来10年内将在美国国内创造27万个高科技工程业和制造业职位。”

美国商界对核合作协议也反应迅速。早在11月中旬美国参议院批准该协议后不久,一个由225名商界精英组成的、代表20家美国企业的代表团,就于11月底开始在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率领下出访印度。这是有史以来美国出访印度最大规模的代表团。

能遂人愿吗?

第7篇

关键词:印度 能源外交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一国在实施其外交政策时必定有其可资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助于促进该国外交目标的实现,增进国家利益。但与此同时,这个国家也会遇到一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会制约其外交目标的实现。印度能源外交是其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能源外交时同样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印度实施能源外交的背景

印度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增长迅速。1990年,印度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只有1.93亿吨油当量,到了2003年增加到3.45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4.6%。而同期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4%。由于增长较快,印度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2.38%跃升至2003年的3.54%,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2007年,印度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了4.09亿吨油当量,2008年为4.33亿吨油当量,比2007年增长了5.6%,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3.8%。如果单从石油和天然气的角度来看,这种增长速度则更快。在1990-1991年度,印度消耗的原油为5177万吨,天然气为128亿立方米,到2000-2001年度,印度消费的原油增加到1.03亿吨,几乎是1990-1991年度的2倍,天然气增加到279亿立方米,是1990-1991年度的2.2倍,到2006~2007年度,印度消费的原油又上升为1.47亿吨,天然气上升为314亿立方米(见表1)。2008年,印度消费的原油达到了1.35亿吨,是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比2007年增长了4.8%,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4%,消耗的天然气为414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长了3%,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4%。如果按照这种增长势头,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排在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

印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非常小,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印度2008年的石油已探明储量仅有80亿吨,只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0.5%,最多可开采21年。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为3.18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7%,最多可开采36年。储量的不足自然造成产量的不足。2000-2001年度,印度的原油产量只有3242.6万吨,2006-2007年度为3399万吨,2007-2008年度为3412万吨。而按照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印度2008年的石油产量(包括油沙和油页岩)为3610万吨,仅占世界产量的O.9%。在天然气方面,印度2000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64亿立方米,2007年为301亿立方米,2008年为306亿立方米,仅占世界的0.6%(见表2)。显而易见,印度的石油产量和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要填补这个鸿沟只能依靠进口。2000-2001年度,印度进口了7410万吨原油,2006-2007年度进口了1.12亿吨,2007-2008年度进口了1.22亿吨(见表1)。在天然气方面,2004年以前,印度的天然气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但到了2004年,这种平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这一年印度生产了29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消费了319亿立方米,缺口为27亿立方米。正是在这一年,印度从卡塔尔进口了第一船液化天然气。自此,印度每年都要进口天然气。到2008年,印度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缺口已达108亿立方米,是2004年缺口的四倍。印度现在是世界上第七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给印度的能源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万一供应中断将会给印度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关于能源的重要性,辛格总理2004年曾公开表示:“在我们的议程中,能源安全仅次于食品安全。印度严重依赖进口能源,而能源供给在当今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带来了新的挑战。生产者应该意识到,不稳定性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对印度来说)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对印度而言,能源安全其实比食品安全更令人头疼,因为在过去25年里,印度已经克服了粮食供应难题,而且在未来几年里将成为一个粮食出口大国。尽管现在对穷人的粮食补助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印度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能源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印度国内的能源不足,且短缺日益严重。在未来20年内,随着印度国内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进口将达到90%。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稳定地从海外获取能源,印度对中东、非洲、俄罗斯、中亚和拉丁美洲等重要产油区和产油国展开了能源外交,并试图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三条天然气管道。

二、印度实施能源外交的有利条件

印度实施能源外交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这有助于其实现能源外交目标。

(一)与主要大国及能源生产国的关系比较友好

冷战期间,印度与苏联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则比较冷淡。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坚持多元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所有国家都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的调整,加上经济改革后国力的上升以及核试验的成功,使印度在大国关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成为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印度前外长辛哈曾就印度外交取得的成就说:“我们的外交政策从未像现在这样完美。冷战期间,我们在整体上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比较疏远,而今天我们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都保持着友好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做到这一点并没有牺牲与俄罗斯或其他任何国家的传统友谊和自己的战略利益,我们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的关系同样也比较友好。”事实大抵如此,印度现在与美、俄、欧、日、中等大国和地区保持着良好关系。仅以美国为例,冷战结束后,由于没有了苏联这个障碍性因素,印美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印度1998年的核试验使两国关系暂时受挫,但克林顿2000年对印度的访问,很快又使两国关系恢复了正常。九一一事件的发生更是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2006年,布什总统在访印期间不仅再次强调将会继续加强两国在2004年确立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与辛格总理签订了《民用核协议》,使印度未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的情况下免受国际社会的核制裁。布什政府此举表明美国已将印度看作核俱乐部中一个值得信赖而又可靠的成员,美国不再阻止印度崛起为世界大国。

不仅与主要的大国保持了友好关系,印度与主要的能源生产国沙特、尼日利亚、苏丹等国的关系也比较友好。仅以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国和生产国沙特为例,在冷战期间印度与沙特的关系比较冷淡,但在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开始逐渐升温,沙特已成为印度在中东地区三个核心伙伴国家之一(另两个是以色列和伊朗)。2006年,沙特国王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对印度进行了访问,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沙特国王首次访问印度,辛格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显示出对沙特的高度重视。访问期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能源伙伴关系”(strategic energy partnership)。

与主要大国保持友好关系为印度实施能源外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大环境,有助于其顺利推进能源外交而不必承受像中国那样的国际压力。以俄罗斯为例,印度2000年之所以在萨哈林一1的竞标中能够成功就与普京总统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普京的干预,印度是不可能胜出的。这一点连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长德奥拉都承认,在2007年他曾表示,“我们与俄罗斯有着良好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帮助我们获得了萨哈林-1油气田项目。而且还有利于两国在萨哈林-1以外的其他油气田项目上进行合作。”而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关系比较友好则为印度的能源外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以委内瑞拉为例,查韦斯总统在2005年访问印度时表示,委内瑞拉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印度每年1亿桶原油的需求,委内瑞拉希望成为印度在能源领域永久的伙伴。

(二)海外印度人遍布世界各地

早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度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移民。时至今日,海外印度人大约有2000多万,是世界上仅次于海外华人的第二大移民群体。这些海外印度人遍布世界110个国家。其中,人数超过1万人的国家有48个,超过50万人的有11个。经过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海外印度人在世界各地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英国贵族院和欧洲议会的议员到非洲一些国家的高等法院法官,从美国众议院议员到圭亚那和毛里求斯总统,从著名的国际公司总裁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海外印度人。据统计,在世界各地,海外印度人中曾出过3位总统、3位总理、68位部长和250名议员。在美国,印裔是少数族裔中最富有的群体。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2007年美国社区调查》,印裔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91195美元,而全国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0740美元,外裔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46881美元,美国本土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1249美元。海外印度人取得的突出成就并不只局限在美国,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例如,在英国,海外印度人的人均收入要比全国的人均收入高15%,在加拿大,这个数字是20%。人数众多且成就突出的海外印度人往往利用自身较强的财力和影响力构建起强大的游说集团,积极对其所在国议会或政府进行不遗余力的游说,使其所在国政府制定并采取对印度友好的政策。美印民用核协议能够在美国国会顺利通过就与印裔美国人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因此,海外印度人是印度一笔重要的政治和外交资产,有利于印度开展各种外交活动。印度前外交秘书萨尔曼.海达尔(Salman Hal.dar)曾就此表示:“海外印度人与母国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可以充当印度扩展贸易和商业的重要基地。”印度前外长辛哈也指出,海外印度人是印度政府对其居住国施加影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持来源。印度战略家拉贾.莫汉更是认为,海外印度人是支撑印度崛起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三)能源生产国希望出口多元化

对于能源消费国来说,实施多元化的进口战略是保证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对于能源生产国来说,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也是保证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能源生产国的经济基本上都严重依赖能源出口,而过于依赖一个或几个国家风险非常大。为了减少这种风险,能源生产国一般采取的都是多元化的出口战略。在这方面,委内瑞拉的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委内瑞拉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市场都是美国,但自1999年查韦斯执政后,委内瑞拉开始实施积极的多元化出口战略。除增加对拉美地区的石油出口外,委内瑞拉主要是加大了与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对中印两国的石油出口数量。从2006年到2007年,委内瑞拉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增加了三倍,达到了每天19.7万桶。而在2005年上半年,委内瑞拉每天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只有2.7万桶。2008年4月,委内瑞拉与印度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委内瑞拉每天将向印度供应20万桶原油。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委内瑞拉向美国出口的石油却在不断下降。2007年,委内瑞拉每天向美国出口的原油为136万桶,比2006年的142万桶下降了6万桶,比1997年的177万桶更是下降了41万桶。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莱兹(Ramirez)2008年表示:“虽然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不会放弃向美国出口石油的机会,但我们也在实施石油出口的多元化战略,这一点对所有的石油生产国来说都是一样的。”能源生产国实施的多元化出口战略对印度来说比较有利,因为印度是一个比较大的消费市场,能源生产国一般都希望与其进行合作,向其多出口能源。

三、印度实施能源外交的不利条件

印度实施能源外交时也会遇到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会阻碍其能源外交目标的实现。

(一)印度的经济实力还不强。能源公司的竞争力比较弱

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2007年,印度的GDP达到了1.16万亿美元,为世界第十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GDP有3.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四。然而,如果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印度的经济实力仍然比较弱。从总量上来看,美国2007年的GDP是13.8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的12倍,日本为4.4万亿美元,将近印度的4倍,德国为3.3万亿美元,将近印度的3倍,中国为3.2万亿美元,是印度的2.7倍。就连巴西和俄罗斯的GDP都比印度多,分别为1.31万亿美元和1.30万亿美元。从人均来看,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更大。印度2007年的人均GDP只有1046美元,而美国为4.6万美元,日本为3.4万美元,德国为4万美元,俄罗斯为9079美元,巴西为6855美元,即使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也有2432美元,是印度的2倍。印度经济实力不强也反映在能源公司上。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公司相比,印度的能源公司实力明显要弱。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2008年12月公布的世界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中,印度只有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一家上榜,仅列第3l位。在这50家大公司中,美国公司有9家,俄罗斯公司有5家,英国公司有3家,中国公司有3家。

经济实力不强使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因为对于能源生产国来说,获取利益是最重要的,哪个国家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它就会将能源合同授予哪个国家,这是国家利益的交换。在这方面,印度已

经历了多次失败。2004年,在竞拍尼日利亚油区一3的过程中,印度本打算购买该油区11%的股份,但因为中国出价比其高出17%而被中国所获得。同年,印度维德什公司竞购安哥拉油区一18也宣告失败,原因是中国允诺给安哥拉政府20亿美元的援助,而印度则只答应两年内给其2亿美元援助。①2005年初,在尼日利亚油区的招标中,虽然印度出的价最高,但因为没有给尼日利亚政府额外的援助,印度仅获得了两个海上采油区25%的股份,而韩国因承诺为尼日利亚修建天然气管道、造船厂和发电厂等获得了65%的股份。

(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区局势比较动荡

世界上两个重要的能源生产区中东和非洲的局势一直比较动荡。自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的局势基本上就没有实现过稳定,小规模的冲突和摩擦姑且不论,仅大规模的战争就发生了多起。这些战争加上其他一些纷争使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经常发生中断。据统计,从1951年到2004年,中东能源供应共发生了11次比较大的中断,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最近一次中断因伊拉克战争而使石油供应平均每天减少了100万桶。虽然美国了萨达姆政权,并在伊拉克和海湾其他国家驻有22万军队,但这并未给伊拉克带来稳定,伊拉克国内的各种冲突仍十分频繁,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没能恢复到海湾危机之前的水平。不仅如此,美国军队也没有能力阻止对石油设施和石油管道的破坏活动,在沙特和伊拉克已发生过多起诸如此类的袭击。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非洲同样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约有20%的国家和地区充斥着战乱和冲突,是世界上动荡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2007年,国际发展及冲突管理中心将世界上的不稳定国家划分为三个级别,在最高级别即最不稳定的25个国家中,有19个在非洲。

中东和非洲是印度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印度每年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占到了其原油总进口的90%以上。这两个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对印度的能源外交至少产生了两个消极影响。一是能源生产国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保证能稳定地向印度提供石油,一旦遇到比较大的突发事件,即使先前已经达成的购买合同也难以执行。海湾危机之前,伊拉克曾经是印度的一个重要石油供应国,但在危机之后,由于受联合国的制裁,伊拉克没有能力再向印度提供石油。虽然后来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下,两国也开展了能源合作,但由于受生产能力和出口计划的制约,伊拉克向印度供应的石油并不多。二是一些能源生产国的反政府武装经常破坏包括印度能源企业在内的外国能源企业在本国的活动。例如,在尼日利亚,一个名为“尼日尔河三角洲解放运动”的反政府组织仅在:2007年一年就对石油设施发动了18次袭击,绑架了70名外国人,其中至少包括2名印度人,致使3家外国石油公司从尼日利亚撤离,壳牌公司石油产量减半。

(三)美国的制约

虽然美印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美国多次表示“将会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一个主要大国”,但这并不代表两国在所有问题上的立场都是一致的。美国主要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判断两国关系的,一旦美国认为印度在某些问题上没有与美国保持一致,美国就会向其施压,迫使其改弦更张。这一点在印度与伊朗关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为了让印度站在自己这一边,美国对印度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不断向印度施压,多次要求印度减少与伊朗在防务、能源和战略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向印度提供好处。与印度签订了《民用核协议》,希望通过此举能使印度与伊朗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印度不能再以需要能源为由与伊朗发展关系了。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印度参与修建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道,认为该管道将会使遏制伊朗核野心的努力大打折扣。赖斯说:“我们对伊朗的政策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已经向印度政府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希望印度不要参与天然气管道修建计划。”为了使印度退出这一项目,美国一方面威胁要启动《达马托法》对印度进行制裁,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印度推荐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道项目。尽管印度一再声称其外交政策不会受美国的左右,会独立自主地处理与伊朗的关系,但面对美国的压力,印度还是有所软化。印度不仅在2005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投票中反对伊朗的核计划,而且还在2006年2月投票赞成将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2007年,迫于美国的压力,印度的埃萨尔公司被迫退出了在伊朗的石油竞标。印度的立场虽然博得了美国的赞赏,但却引起了伊朗的不快。为了表示对印度的不满,伊朗迟迟不兑现2005年与印度达成的天然气购买协议,该协议规定伊朗每年向印度供应500万吨液化气。有鉴于此,一些分析家指出,基于美国因素,印度不可能指望很快就能从伊朗获得大宗天然气。

(四)与邻国关系不和

尽管印度在全球的外交进行得有声有色,与主要的大国和能源生产国都建立了良好关系,但在南亚地区,印度的外交却一直没有太大突破,与其邻国的关系始终都不和谐。由于担心比自己强大的印度会侵犯本国的利益,加之印度与其南亚邻国之间缺乏政治互信、彼此猜忌,致使印度的能源外交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因为从伊朗、土库曼斯坦和缅甸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有两条要经过巴基斯坦,一条要经过孟加拉国。正由于对巴基斯坦抱有很深的疑虑,印度在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和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两条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上一直犹豫不决。印度始终担心管道会被“仇印”的巴基斯坦军方和三军情报局所控制,一旦发生战争或遇到重大问题,巴基斯坦就会切断对印度的天然气供应,这样的话,天然气管道就为巴方提供了一个控制印度的工具,从而增加巴方与印度讨价还价的筹码。尽管巴基斯坦一再表示,巴方无意中断管道运输,但印度始终将信将疑。在经过孟加拉国的天然气管道方面则主要是孟加拉国对印度抱有疑虑。从始至终,孟加拉国都将这条管道看作是一个政治问题,认为印度会借机攫取孟加拉国的资源,并会以保护管道安全为借口向孟加拉国派兵,从而达到控制孟加拉国的目的。尽管印度反复强调这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并对孟加拉国进行了大量游说,但仍遭到孟加拉国的拒绝。看到印孟两国争吵不休,缅甸最后放弃了修建通向印度的天然气管道,代之以修建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由于能源储量严重不足,无论印度如何在国内进行改革以提高产量,其能源都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这个鸿沟。正如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长苏必尔・拉哈所说:“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海外能源保障能源供应,也就是仿效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中国现在所做的事情。”

第8篇

无论是提供存储、网络、计算、应用还是管理的IT厂商都有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所以,安全的跨界理所当然。

安全无处不在。如果说跨界是各个产业融合的趋势,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那么信息安全早已没有边界,因为它是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考虑,或者说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一个“棱镜门”给全世界上了一堂信息安全公开课。当然,我们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远不止“棱镜门”。

安全威胁无处不在

企业层面,APT(高级持续性威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的安全防护水平有限,攻击者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更低。各个行业在对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带入到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当中。比如,工业控制系统开始摒弃专有协议,而越来越多地使用通用协议,在传感网络通信与数据共享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风险;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在线的金融服务则成为攻击者眼中的“肥肉”。赛门铁克的报告指出,有超过1400家金融机构受到了有针对性的木马攻击,它们占到了美国全部银行的71.5%。该报告称,最常见的“金融”木马上升了337%,在2013年前9个月,近88个国家的1500家机构成为了潜在目标。

个人层面,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个,甚至人手多个,然而谁都不敢百分之百保证自己的手机不会变成“手雷”。360公司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截获新增手机木马、恶意软件和恶意广告插件45万款,平均每天新增2500余款恶意软件,感染总量超过4.8亿人次,接近2012年一整年的感染量。智能手机陪伴很多人度过了乘坐公交地铁、茶余饭后甚至睡前的时光,以致有人调侃说手机比爱人还像伴侣。所以,一个时刻陪伴在你身边的伴侣如果变成“手雷”或者“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安卓系统碎片化和薄弱的安全性、将手机短信作为身份认证方式的潜在漏洞和众多智能手机应用安全性的欠缺等种种问题,让我们越来越担忧。

在移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将安全风险逐渐放大的今天,广泛的互联化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然,也拉近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攻击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距离。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已经广泛互联化的世界中,没有哪些系统可以独善其身。即使是那些并不与互联网连接,层层设防的核心系统仍然会受到攻击,攻击者仍然可以利用互联网作为跳板。大家可以想见,当年遭受“震网”病毒攻击的伊朗核设施,显然是不可能与互联网有任何连接的,但是,它仍然遭到了攻击。

IT厂商都是安全厂商

安全无处不在,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老生常谈,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IT厂商早就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并以自己的跨界来跟上信息安全发展的形势,提升自己的安全交付能力。比如EMC收购RSA、赛门铁克跨入存储领域,都是看到了存储这一IT基础设施与安全的紧密联系,希望在存储这样的底层架构中为用户提供整合的安全解决方案。此外,芯片厂商英特尔收购安全软件厂商迈克菲,更显示出英特尔的战略眼光,它看到了安全市场的巨大需求,并将安全作为自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有力补充。2013年,英特尔又收购了网络安全公司Sensory Networks,为其进军安全领域增强动力。此外,网络安全作为安全这幅大作中最浓重的一笔,一直少不了网络厂商的参与。Juniper、思科等网络厂商的安全设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些具有先天网络安全基因的网络厂商,没有浪费自己的优势,在交付安全产品的同时给客户提供了安全解决方案。

另外一种跨界是互联网公司涉足安全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渗透进入各个行业,比如360公司,它是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而它最主要的产品是与安全相关的技术及服务。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告诉记者,安全产品更应该关注用户体验,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安全产品不应该只让CIO和CSO(首席安全主管)满意,而应该让每个员工都满意。言必称用户体验,显然是互联网公司的思维逻辑。然而,360公司的跨界并未结束,它目前正在进军企业级安全市场,期待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安全产品理念在企业级安全市场再掀一场波澜。360公司的成功,让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安全市场,而金山、瑞星等传统安全厂商也开始以互联网公司的思维和商业模式来研发和推出安全产品和服务。

从厂商的角度,安全无处不在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任何一个厂商都是安全厂商或者都希望成为安全厂商。

安全与所有人相关

无论是各大IT厂商绞尽脑汁丰富自己的安全能力,还是互联网企业争相“抢食”安全这块蛋糕,都是因为任何企业需要安全的IT解决方案。然而,信息安全遵循木桶原理,系统的安全性永远取决于防护体系中最短的那块板。

过去,一个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就可能让一个企业高枕无忧;设置一个强度较高的密码,有的用户就认为其应用安全无虞。显然,这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应用安全、BYOD、APT防护、虚拟化安全,众多新的安全挑战等待着用户去应对,而综合的、能够补齐短板的防护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如今,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在使用一个设备或者一个应用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是否安全,无论你处在哪个行业、哪个位置、具有什么样的IT环境、是否连接互联网、是否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因为,安全已经跨入所有的领域,与所有人相关。

赛迪顾问点评

2013年,随着行业信息化的全面应用、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金融、工业、医疗领域信息安全问题使得安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特定行业专用安全产品市场得到快速增长。同时,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面向云计算的应用安全、移动安全、终端安全、数据安全需求增长成为市场新亮点。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