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5 06:17: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工作意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服务社区居民,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促进全民学法用法。
二、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法律进社区活动的主题是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
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工作目标:
(一)社区设置法制宣传栏。将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专栏,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漫画“说”法。
(二)定期组织居民小组长进行法制教育培训,通过会议与培训相结合、专题会议讨论等方式展开宣传,提高政策水平和法治实践水平。
(三)建立一套居民学法的制度。认真制定学习的内容、计划、活动安排,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的组织居民学习。
(四)建立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居民中组织普法骨干力量,组成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工作。
(五)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设青少年法制讲座,保证青青少年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工作要求
为加强法律进社区活动工作的领导,县民政局成立“法律进社区活动”指导组。指导全县社区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
(一)各乡镇、社区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社区要落实人员,成立法律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确保工作开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2014年度水利建设工作,提高全县防洪保安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改善水环境为核心,大力加强河道疏浚、圩堤达标、闸站配套、饮水安全四大工程建设,加快圩区联并进程,逐年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度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总土方650万立方米,其中:疏浚县乡村三级河道227条、437.41公里、460.84万立方米,加修圩堤100公里、120万立方米,整治三沟水系土方69.16万立方米。建造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00座,其中:中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圩口闸100座、排涝站80座。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0.58万人。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建设吨粮田1.5万亩。
三、工作重点
1.着力疏浚河道,改善农村水环境。
根据二轮县乡河道疏浚规划和村庄河道疏浚规划,以县乡骨干河道疏浚为重点,整村推进村庄河道整治工作,切实提高水环境质量。今年列入计划的50个村,必须不折不扣完成村庄河道整治任务;其它村也要不等不靠,多方筹措资金,搞好村庄河道疏浚。河道疏浚要坚持质量标准,规范施工程序,严格实行招投标,采取“排水施工,见底验收”的施工方式,做到疏浚一条成功一条,群众满意一条。河道疏浚要与圩堤加修、土地复垦、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植树造林相结合,村庄河道疏浚要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河道疏浚整治的社会效益。
2.突出圩区联并,提高抗大洪的能力。
根据圩区联并规划,加快实施联圩步伐,力争利用2~3年时间全县圩堤全部达到规划标准,形成连续完整的防洪阵线。由于圩区联并工程跨镇跨村,圩堤加修要以镇办工程形式组织施工,坚持标准。骨干河道防洪大堤堤顶高程要达到5.0米,顶宽4~5米;一般圩外河道堤顶高程上游地区要达到4.5米,中下游地区要达到4.0米,顶宽3~4米,内坡1:2,外坡1:1.5。对于集镇和居民点集中的堤段,确实无法加修圩堤的,必须兴建防洪墙。
3.加强闸站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水利设施配套水平。
各镇要加强闸站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工程老化失修、排涝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对于老化失修严重的旧闸,要尽可能拆除重建;对于排涝动力严重不足的圩区,要按照规划标准,在联圩后的骨干河口,实施闸站联建工程;对于超期服役的泵站,要进行维修改造,逐步改善排涝设施落后的状况,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4.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根据《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实施规划》,通过2014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建设,解决全县19.0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2014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区涉及近湖、建阳、蒋营、恒济、颜单、沿河、芦沟、开发区等8个镇区,各镇区要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前期工作,按照镇包干、村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筹足自筹经费,协调解决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按期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
四、加强领导,扎实推进,迅速掀起冬春水利建设
为切实搞好我县水利建设工作,县政府成立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分管县长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指挥机构,组成工作班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并把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出台考核措施,严格奖惩兑现。
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造浓舆论氛围,使全县上下充分认清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河道疏浚、圩堤加修、闸站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向群众公开,让群众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大干水利的共识。
一、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化发展
(一)创建市级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
今年要集全街道之力,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部门为成员,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统筹资源,制订方案;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充分发挥街道、村(社区)社区教育网络的作用,加强宣传,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真抓实干,积极创建市级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卫生健康教育、家长学校、老年教育等社区教育特色优势,开展“全民阅读”和学习型村(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教育迈上新台阶。(具体见附表一)
(二)创新做好社会培训工作
坚持保量提质建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今年提出的重点“推培训项目,筑培训精品”,成校要进一步重视调查研究,要在规范培训、课程开发、公益培训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出亮点、有创新,不断提升我街道社会培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劳动力培训要按农培办相关要求,注重规范与灵活相结合、常规与创新相结合,尤其是成人双证制和后备劳动力培训要按照考核细则,在典型事例报道、培训专业选取等方面多挖掘、多梳理,同时加大公益项目、家政服务类项目的培训,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就业创业需求。(具体培训项目见附表二)
1.积极开展职业农民种养技能培训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我“两新”工程和农业“两区”建设,结合本地区农业产业特点,以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社员等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肥药等“四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满足农业企业、农场的用工需求,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2.继续开展生猪退养户转产转业培训
自2013年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以来,街道拆除违建猪舍养殖户2800余户,猪舍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为稳定这一农民群体收入,合理引导他们转产转业,成校将联合街道农业发展局,在永宁等村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培训,推广效益农业种养模式。
3.开展大学生就业暨创业培训
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应该是创业者的主体。近年来,本街道大量高校毕业生回乡并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激增,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培养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升回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计划组织开展一期大学生SYB创业培训。
4.继续开展淘宝电子商务培训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淘宝网上开个小店已经成为许多青年创业的优先考虑。为了满足青年淘宝创业的需求,成校将继续举办一期淘宝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内容将涵盖电子商务的入门知识、工商法律知识、网店日常运营管理、网店工具的运用、店铺的设置与商品、商品拍摄与网店美化、网店推广与营销、成功淘宝人士的经验介绍等。
5.继续抓好成人“双证制”高中教育
成人“双证制”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成年居民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加快延长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成校将继续抓好成人“双证制”高中教育,一方面,加大招生工作力度,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以及上门宣传等途径,力争招收2014级成人“双证制”高中学员80名。另一方面,加强过程管理与教学服务,在技能培训上,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确保2012级学员毕业率达到90℅以上。
6.继续办好预备劳动力培训
深入实施省政府“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帮助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成校将继续联合滨海中学举办后备劳动力培训班一期。依托“职成社”培训共同体,利用本地产业等资源,扎实开展引导性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7.开展女性家政服务员培训
为提高本街道妇女家政服务能力,成校计划依托职成教培训中心,联合街道妇联、计生办、各村劳务合作社,面向劳务合作社女性社员等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妇女,举办一期女性家政服务员培训班。
8.积极开展电脑知识普及培训
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创业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普通家庭。为此,成校将继续推进电脑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普及,常年开展滚动式培训。
(三)抓好成人学历教育
依托电大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优势,重点面向成人双证制学员、技术型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力争开出一个新班,巩固教学点规模;同时,在电大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要做好成人自学考试宣传报名等工作。
(四)完成扫盲工作目标任务
今年是三年扫盲行动的最后一年,今年要进一步梳理前期工作,清点人数,理清对象。一要抓好剩余文盲的培训与测试,二要清理死亡、户籍迁出人员的证明材料,三要做好扫盲信息输入,四要做好脱盲证书,五要联系派出所做好户籍信息的更改,六要台帐整理。要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团结一致,以实际行动,全面完成我街道的扫盲工作任务,接受上级的考核验收。
二、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加强领导
进一步争取街道党委政府的重视,完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统筹与协调,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同时要加强村级社区教育基地的建设,明确职责,加强指导与服务。努力推动“党政统筹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二级网络互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
(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继续在本校教师中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例会学习等形式,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在教师中树立并强化“对上级讲执行、对同事讲协作、对学员讲服务、对自己讲提升”的意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本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在学习兄弟成校及教师先进经验的同时,鼓励引导教师开展教学与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社区教育项目实验及课题的研究。推动教师“学中做,做中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优化街道讲师团队伍,重视土专家的挖掘与培养。努力造就一支土洋结合、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是加强村级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业务上加强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制度上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努力造就一支水平高、服务好的村级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四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文化知识优势和智力技能优势,今年将重点在高校回乡大学生党员中发展社区教育志愿者,为发挥回乡大学生党员作用,推进街道社区教育搭建新平台。
(三)继续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坚持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把3月份定为“社会培训集中调研月”,划分区域,组织教师走村串户访企业,听取2014年度教育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产业发展新情况,摸清各村、合作社、企业和居民的培训需求,重点调查回乡大学生、职业农民、生猪退养户、流转土地农民、劳务合作社社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努力提高实效。
(四)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按照《农村劳动力项目培训合作协议》、《班主任工作手册》和《教育培训工作考核细则(试用)》为指导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完善《成校教师业绩考核奖励办法》以及《村级成校(教学点)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成校教师及村(社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培训质量。
(五)坚持科研引领,破解学校发展难题
成校要把科研作为发现问题、提升内涵、推进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载体。今年要重点围绕社会培训重点项目和社区教育加大研究,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宝贵经验、查找存在不足、挖掘问题根源、提出应对策略,加强课题研究和项目实验,推进工作向纵深、优质发展。
具体工作:一要继续推进《民间文化引领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同时,围绕“职业农民培训”“全民阅读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项目实验。二要依托行业专家,加强社区教育本土化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六)创新培训形式
积极探索培训新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和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尤其要在“教农民学会”的同时,更要“教农民会学”,成校将开展电脑信息化技术培训,让农民学会电脑基本操作,提高生产技能,丰富业余生活。
(七)做好台帐工作
重视各类培训工作台帐的收集、保管和整理工作。按子项目建立电子化培训台帐,各类培训班材料基本做到齐全、完整、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各类培训报表上报及时、准确、详细、真实。
一、目的意义
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是进一步推进帮困救助工作,形成帮困长效机制,扩大帮困救助覆盖面,尤其是对各类救助政策未能涵盖且家庭发生特殊困难的家庭实行有效救助,缓解困难程度,保障基本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帮困资金募集,有助于弘扬社会互助互济精神,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协助政府做好社会帮困工作,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项目性帮困救助,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组织机构
按照“政府推动、依托社区、民间运作、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开展市民综合帮扶工作。区成立“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区长任主任,成员由区纪监委、区劳动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卫生局、总工会、残联、红十字会、各街镇(工业区)分管负责人组成。该组织代表政府支持推动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的开展,积极指导、协调相关工作,帮助民间组织开展综合帮扶工作。区民政局是全区救助帮困工作的主管部门,指导、监督、检查市民综合帮扶工作情况;受区民政局委托的民间组织,具体操作市民综合帮扶事务性工作;各街镇(工业区)成立由分管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村(居)委干部、市民代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教师等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社区综合帮扶评审小组,采取“一口上下”的运行机制,负责评定、审核、审批社区困难群众的申请。
三、资金来源
(一)区级层面市民综合帮扶启动资金。由区财政配套200万元、区福利彩票公益金30万元、社会募集资金62万元、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支持区市民综合帮扶启动资金100万元,市民政局年冬令募捐返回款88万元,合计480万元,建立本区市民帮困互助专项启动资金。
(二)镇级层面市民综合帮扶启动资金。各街镇(工业区),分别筹资不低于50万元,建立街镇(工业区)社区市民帮困互助专项资金。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对各街(工业区)支持15万元,全区11个镇级单位共165万元。
(三)今后每年市民综合帮扶资金的保障。每年年初,根据年度资金使用情况,以项目申请的方式,由区民政局委托的区惠民爱心服务社向市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提出项目申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根据年度帮困经费使用情况,下拨资金充实区市民帮困互助专项资金。区财政配套300万元,并根据区级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资金配套额度,区福利金资助50万元、社会募集不少于100万元,区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年资助30万元、区残疾人联合会每年资助50万元、区总工会每年资助10万元、区红十字会每年资助10万元,充实本区市民帮困互助专项资金。各街镇(工业区)通过社会募集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不低于首期的资金数额,充实镇级社区市民帮困互助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市民的综合帮扶工作。
四、资金使用原则
市民帮困互助基金的使用遵循“分级使用,倾斜基层”的原则,即区按各街镇(工业区)的困难人群情况分配年度帮困资金。各街镇(工业区)根据本区市民帮困互助项目实施对辖区内的困难对象的帮扶工作。
全区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基金的年度使用额度,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下拨的资金,年度使用额度不低于70%。区、街镇(工业区)自行筹集的资金年度使用不作限制。
救助资金承担比例按区级层面市民帮困互助资金与各街镇(工业区)级市民帮困互助专项资金各50%承担。
区惠民爱心服务社将根据各街镇(工业区)户籍人数、困难群体状况及各街镇(工业区)财力,平衡使用市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资助的资金,并根据各街镇(工业区)年度基金使用情况,对帮困量大的街镇(工业区)进行适当支持。
五、帮扶项目及对象范围
市民综合帮扶工作主要针对无基本保障、各类救助政策覆盖不到及各类救助政策覆盖后仍有特殊困难的社区居民家庭和社区市民,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给予及时、必要、有效的个案帮扶,以达到缓解困难、稳定社会的目的。也可以根据捐赠人的意愿进行项目帮扶,解决困难人群的实际困难。
(一)全区低保、低收入或其他困难家庭因患重大疾病、读书、伤残或其它综合困难因素,因自负费用较大而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群困难补助。
(二)全区低保、低收入或其他困难家庭因突发性灾害、事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困难补助。
(三)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实施项目帮扶。
六、工作经费
根据市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七、其它有关事宜
(一)受区民政局委托的区惠民爱心服务社制定具体操作的实施办法,经区民政局审定后下发各基层单位进行操作。
(二)企业及个人捐助的资金,通过市市民帮困基金会开具发票,所得税可享受税前减免优惠政策。
(三)各街镇(工业区)评审小组审核、审批救助金额,需公示一周,群众无异议,发放救助款,如公示后,周围群众异议较大,有举报信件或举报电话,必须重新核查,确保综合帮扶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在唯亭镇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以镇教育中心为主导、各村、社区教育基地为载体,由网络和实体相连接。
年年底,把我镇创建成为苏州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年成为“江苏省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达标乡镇。
二、具体任务。
1、成立由唯亭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社会机构参加的“唯亭镇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全镇社区教育工作。
2、整合全镇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在建设好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同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村、居委会、社区教育基地。
3、牢固确立全民终身教育理念,成教中心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形式、多渠道办好文化进修、学历教育、就业知识、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发挥宣传作用,深入社会各机构,宣传终身教育思想,使国民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建好社区网络,积极组织村、区干部居民开展信息交流,注重提升人的文化、生活品位,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多种培训模式并进,提高居民国民素质。
<一>、协助镇人力资源保障所开展三种模式的培训工作。
1、开展引导培训。即开展就业观念、求职技巧、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如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劳动人员就业综合素质和日常生活质量。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主要开展以会计业务、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保洁、叉车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以大面积提高社会人员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知识和本领。
3、开展创业培训。即选择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项目推荐、创业融资服务与后续扶持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以提高失地农民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以教育中心为基地,开展文化学历教育。主要与国家级专业院校以及相关涉外教育院校联合办学,为我镇干部群众开办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函授班和远程教育班。
四、创建计划。
1、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级、市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园区社会事业局关于在年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直接关注下,我们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投入了创建工作。新的社区教育中心座落于312国道前庄立交桥口,建筑面积与约4000多平方,拥有8个大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室、远程网络教育、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站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的大空间活动场地。
2、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社区内有8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社区教育站”、“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不低于30%”这个要求,我们每个村、居委会都要建立“社区教育站”(或“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具体要求是:
(1)村、小区有一名分管领导兼职社区教育工作。
(2)有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能开展教育、讲座的教室,有适合居民学习、浏览的各种书籍的图书室、有自己的网站和宽带网络系统)。
(3)能正常开展各种适合小区居民需要的的学习、培训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增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需求,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共建共享幸福新槐泗”进程,现就进一步推进槐泗镇村(社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体育强镇目标,坚持统筹规划,面向农村,集约用地,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快完善和提升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就近方便、安全适用、管理规范的村(社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
二、基本要求
1、每个村(社区)要在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域,建设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使用面积不少于400㎡的群众文化健身广场。
2、到2013年底,全镇村(社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基本实现全覆盖。
3、到2014年底,每个广场要达到“三有”(有一片绿化景观、有一片硬质地面、有一套音响)标准的全覆盖;到2013年底,达到“五有”(有一片绿化景观、有一片硬质地面、有一套音响、有一组健身路径、有一个文体栏)标准的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建设作为年度文化体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村(社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加大投入力度。各村(社区)要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村(社区)自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快资金筹措,及早启动建设,也可争取冠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建设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提高社会参与度。
3、建立督查机制。为顺利推进广场建设工作确保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各村(社区)要制定相应的推进机制,按照建设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镇政府也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以便及时做好项目进展情况督查,帮助解决问题。
4、加强长效管理。各村(社区)要认真制定群众文化健身广场的有效利用措施和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明确专门管理责任人,确保群众文化体育广场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
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银发〔2009〕5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9〕47号)精神,逐步建立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云南省小额担保贷款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支持我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构建和谐云南建设的要求,结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健康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选择符合条件的社区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简称信用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创建信用社区,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规范和强化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进一步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效应。二、信用社区的标准(一)社区内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在5人以上(含5人);(二)社区推荐小额担保贷款获贷率达到70%以上;(三)社区的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四)社区内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率达到100%;(五)社区内失业人员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知晓率达100%。三、信用社区的工作任务(一)做好创业培训与服务工作积极向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候选人,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且创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认证的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给予重点推荐。(二)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信用档案建立辖区内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档案,包括贷款申请表、参加建立信用社区个人承诺书、创业培训记录、贷前调查(家庭现状和借款人品行情况)记录、贷后回访记录、到期还款记录、就业再就业情况等。组织贷款申请人签订《创建信用社区个人承诺书》(见附件1)(三)建立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卡,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开展创业过程的跟踪调查、指导服务,每半年至少对借款人回访一次,督促按时还款,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创业成功,降低贷款风险。掌握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向承贷金融机构通报。(四)
大力开展个人信用知识宣传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承贷金融机构在社区内开展信用知识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对借款人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树立诚实守信、自主创业和按期还款的典型。四、信用社区的评定程序和优惠奖励政策(一)信用社区的评定1、评定。信用社区实行一年一审的原则,每年年初由社区向街道(镇)办事处提出申请(包括社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申请表见附件2),街道(镇)办事处审查同意后报承贷金融机构,承贷金融机构核查后,向所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联合会审,对达到信用社区标准的予以确认,并报州(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备案。2、撤消。一年一审时,对评定的信用社区因情况变化为不再具备信用社区条件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和承贷金融机构审核后,取消其信用社区的资格,并报州(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备案。被撤消的信用社区两年后又达到信用社区条件的,可重新参加评定。(二)优惠政策1、提高贷款额度。经过信用社区推荐的小额担保贷款,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从事个体经营的贷款额度可以提高到3万元。2、取消反担保。承贷银行和信用社区共同对辖区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进行贷款审查后,承贷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宽信用社区贷款担保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以取消反担保。(三)奖励政策建立信用社区激励机制,奖励标准按云财社[2009]79号文件规定的贷款回收比例对应奖励标准执行,即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的,按不超过回收贷款金额1%的比例奖励。五、工作要求(一)建立创建信用社区协调机制。各州(市)、县(市、区)要建立由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和承贷金融机构组成的共建信用社区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协调辖区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二)承贷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的金融服务,做好小额担保贷款的核查和监督工作。同时,主动在社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对信用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三)各州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安排创建信用社区的工作意见和收集的经验情况,及时报送省劳动保障部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六、本实施意见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附件:1、创建信用社区个人承诺书(略)2、创建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申请表(略)3、贷后回访记录
表(略)《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07-01
所谓社区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为双向交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具体表现社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的小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组合。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
1、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覆盖面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伴随着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方式,了解和掌握居民群众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疙瘩需要解决,有什么问题需要疏导。从而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上来,引导到追求共同理想、共建美好家园上来。目前社会上仍有个别深受“”迷惑,尚未与组织划清界线的人,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对居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覆盖面,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和重要。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先进文化是位于时代前列,具有鼓舞、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能够催人奋发、团结向上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正是为了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种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用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文化代替没落的、颓废的、反科学的文化。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把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1]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适应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党政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大量社会管理、居民服务、公共事务从政府、企业的职能中分离、转移、延伸出来,大量由单位直接管理的“单位人”变成了由社区管理的“社区人”。改革的深化、管理的移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波动,迫切要求社区在加强管理职能、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做好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工作,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现大的思想动荡和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在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就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1]
二、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因此,各社区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密切与辖内各单位的联系,争取各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尤其是要探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如股份制、收入分成等),形成这种的物质利益关系,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也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社区与有关单位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学习费,以有偿补无偿,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 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3]各社区应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命、现代为主线,构建以文化艺术欣赏与休闲为主线的社区文化。
2、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室及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机制,做到有机构队伍、有活动阵地、有目标制度、有活动内容,不断推进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长期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市民。特别是要加强对下岗职工、流动人口、老龄人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正面引导,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庭、入心入脑,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应性。
3、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大众喜欢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等形式多样。总之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 以提高和升华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得群众之所盼,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4]
4、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建议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工作。各社区应充分挖掘驻社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成立各种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 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要热情扶持不同类型的群众业余文化组织,注意把群众自发的、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业余专业协会,让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社区无文艺,百姓皆寂寞”,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积极的开展,业余文化组织的增多,社区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定能形成“文化娱乐穿线,集体活动织网,共建欢乐家园”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 江华.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7).
[2] 李伟梁.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界,2003(01).
[3] 李建斌.关于加强和发展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3(09).
[4] 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