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6 08:52: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外美术欣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 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42-1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加足创新动力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是美术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学生创新动力大小的关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运用到学生身边,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在教学《吸引人的招贴画》一课时,在让学生了解了招贴画及其吸引人的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为学校的活动设计招贴画。能够把自己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为学校服务,学生很是乐意,设计的形式各具特色,内容也遍及我校历来举办的各种活动:书法比赛、运动会、献爱心……这里的哪一张作业不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作品呢?
二、联系实际,提高想象力――插上创新的翅膀
想象,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重新铸成新的意向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术学科对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设计,不都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吗?但想象不等于幻想、胡思乱想。《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生活实际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源泉。因此,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充分想象,学生就能在想象的天空自由栩翔。
如:在教学《我的成长变化》一课,学习建议中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如何想象,从哪入手呢?课前,让学生通过镜子和一些照片认真观察体会;课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观察体会,再把他们的照片进行展示,互相观察别人的成长变化,这样,让他们认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体形都会发生变化。此外,还从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加以启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今后的成长变化,学生有了刚才的“经验”,便有了现在的大胆想象,议论纷纷。“不久的将来我的个子会更高,身体会更健壮。”“将来我会结婚,还会生孩子。”……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画出来,试问,哪一个不是学生想象的新作品呢?
在欣赏《艰苦岁月》时,通过画面赏析,学生了解了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途中,战士们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幅作品表现的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中,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露营休息了,那位老尽情地吹着竹筒,翘起赤脚板打着节拍;伏在他膝头上的小战士,一手托着腮,一手抱着长枪,仰着头,听着悠扬的笛声,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虽然衣服槛楼,面容清瘦,但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作品的真实感染力,把孩子们带到了艰苦的岁月里,水到渠成。我趁机请同学们谈谈你生活或学习中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有没有气馁过?同学们相互看了看,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那点困难和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老师,我们懂你的意思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吓倒,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领悟了作品的深层创造力和影响力。
三、联系实际,提高创造力――闪烁创新的火花
在设计应用领域,《美国课程标准》强调了设计形式的创新。古今中外有杰出成就的发明家无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而他们的创新也离不开现实的启示:瓦特偶尔发现烧开水的水壶盖会向上跳,从中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联系实际,大胆想象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学生充满智慧的创新火花才会不断闪烁。如在教学《街头标识物》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设计的标识物,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怎样创造吸引力的,然后引导他们谈谈家乡标识物的不足,并为他们重新设计,鼓励他们大胆构思,创造性地表现形象,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特色和新意。学生胆大了,加上刚才的启示,思维活跃了:有学生在蛋糕上加了一个“好吃”的嘴,有的在冰柜上加了“冰棍”,有的甚至把鞋子装饰在人头上……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生活,它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正待我们去不断发掘。
[参考文献]
[1]迟洪燕.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 新课标下的人文素质教育
新课标下,高中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中的每堂课程都应该是这样的要求。而作为美术老师,我更加觉得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美术欣赏的课程之中。而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人们所应该具有的品质或者应该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发展和综合素质。高中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则是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高中美术欣赏课,进而通过美术教育,有效的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 "人文素质教育"引入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意义
(一) 在美术欣赏中传输人文知识
美术,是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体。对于高中美术欣赏课而言,优秀的作品欣赏有助于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通过欣赏,了解各种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通常而言,一部优秀的作品通常会涉及文字、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旁征博引,在备课环节,应针对教学内容,充分与自己的人文知识相联系,并借以辅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构造出一个完美的知识综合体。
例如: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欣赏课,笔者先用一段音频和视频记录篇勾起学生的艺术兴趣,进而通过地图,带领学生找到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介绍地理位置的过程中,就会提及玉门关、阳关等地名,然后启发学生回想自己所学的提及这个地名的古诗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通过这样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的印象,并且对学过的古诗词有所新的领悟。
(二) 在美术欣赏中陶冶人文性情
一件美术作品是拥有自己的情怀和内涵的。美术作者将自己饱满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方式得以体现。培养人文素质,仅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还是不够的,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应该是学生具备人文性情和精神。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老师在欣赏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进行精神交流,感受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人格。这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 在美术欣赏中塑造人文品行
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文品行则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很多的美术作品都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人文平行的追求,比如常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等。例如,在毕加索的名作《格尼尔卡》表现的就是他本人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体现了毕加索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追求。
所以,美术欣赏老师应该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美术作品的感召之下,学生的人文品行就会逐步得到塑造和培养。
三、 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措施
(一)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所谓师者,即为可以为人学习的人,是在某方面有专长并且通过日常的教学和相处,使学生得以掌握某种本领或者陶冶情操的人。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美术欣赏课堂,则作为美术老师,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应该具备具体而全面的文化素养,对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甚至文学、历史等都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另外,要求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素养。对于专业老师,不仅自身拥有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如何鉴赏美,以及如何将自身的"气质"传递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达到专业效果,对于老师而言,除了自身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还应该不断的补充知识。那么如何达到最优的要求呢?首先,应该重视教师继续培育工作。老师应该多听优秀课并注意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多参加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及论文等教学经验交流评比活动;其次要重视美术新课程研究工作,将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化高中美术教学的改革;最后是教师自身要多注意学习,随时随地的提高知识量和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外出写生、参观学习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挖掘人文素材是保障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老师"稍微注意"就可以达到的。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美术欣赏课堂,需要途径。那么,有哪些途径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完善欣赏内容。每堂课的欣赏内容应该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和精心安排的。也许课本上会有素材,但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欣赏课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灵活地运用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初学者,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易于接受的内容。收集素材则应该尽量的贴近同学的心境以及使学生对艺术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素材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画家或者艺术家的作品欣赏。其内容可以按照艺术主题、绘画技巧、主题思想等不同风格。比如《向日葵》、《最后的晚餐》等。另外,在教学的选材中也要注意主次,重点应放在有代表性的名作欣赏上,引导学生欣赏时从具体作品的形象、色彩,到抽象的形式和主题上,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三)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纽带
美术新课改后,在欣赏课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被动无聊的听的现象,教师应从创设轻松、欢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认真研究新教材,变讲授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用新颖、灵活、实用的科学教学手段来上课。美术欣赏课教学导入过程方法"新"一点,授课过程 "活"一点,把各种活动引入课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乐学"。具体方法可以但不限于一下几点:
1. 导入式开场
可以用一段视频和音乐中感受美术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没,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共鸣。或者以设置悬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事实"的效果。
2. 尝试流
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件艺术作品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艺术欣赏在于心境和个人领悟力,其不应该有对错的模式。教师最好充当一名带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教授学生鉴赏艺术的常识以及注意事项,至于具体的艺术分析,应该强调其解析仅为其中之一,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鼓励式的交流
在课堂欣赏当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同时,老师应该注意反馈工作,在反馈的过程中,应该留意措辞。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导致以为艺术家的产生或者一位天才的陨落。评价学生作业时,先用鼓励性的语言抓住作品中的闪光点表扬其好的一面,再评价一下不理想的地方,但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用词太犀利。美术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在绘画中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国外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的学科",可见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态度有多么的宽松。所以学生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可贵的,因为它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和赞扬。
四、 结语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讲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课堂。对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课程的思考应该结合学生和老师的实际,做到实时更新,与时俱进,让人文素质伴随每一个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周叶萍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J] 教学心得 2010
一、《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内容概述
《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由喻小飞、马晓东、赵莉蓓主编,并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作者将教学脉络分为上下两篇,总共十五章内容。上篇主要讲解美术教学的原则、任务和理念,并介绍中西方美术教学的教育史等内容。下篇则主要介绍美术作品欣赏的相关知识,在下篇中,作者从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几大美术门类出发,重点讲解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意义、性质、方法和过程。该教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在完整的美术体系基础上总结便携的。该教材内容新颖,其中涉及到很多当代美术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学习脉络十分清晰,在介绍中外美术教育发展历史时,将中国美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而将西方美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19世纪到20世纪几个时期,这体现了美术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美术的内涵和其推动美术学科发展的根本因素。
二、《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对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我国常年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应试教育占据主流的教育环境中,美术教学也大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易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不符合当前社会对美术领域人才的具体需求。美术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结合的一种特殊学科,现代美术教学强调学生和老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托的。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在美术学习中收获情感体验和知识,教师不仅要担负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的灵魂--作者的创作思想深入了解。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能够在学生学习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美术鉴赏和美术科目学习中将美术化为自身的素养。
更加具体的美术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意味着传统的美术教育已经无法完成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我国现用的大多数美术教材,都是以美术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编写的。这些教材偏重于帮助学生梳理美术学科基础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这些教材虽然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要的,但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美术鉴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由喻小飞、马晓东、赵莉蓓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在开篇中就明确指出,要研究美术教学,首先要探讨美术教育中相关概念教学的目的。在这一宗旨下,该教材注重讨论了美术教学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美术教学论文钻屑、美术教学实践等问题,这些基础性问题不仅囊括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还让学生将美术知识和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建立了联系。
《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这本教材,直面当前美术教育重技巧、重理论而轻视情感教育的现状,加大了对学生情感与文化知识能力融合的训练,不仅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美术科目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的互动教学模式评析
编者在《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中专门强调,互动,即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进行针对式的优化教学。这样一来,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有效地融合。这种模式的教学核心在于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了成功实现这一核心要求,教师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083243.9平方米,(其中旧校区210800.9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881万册,电子图书6059.93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33人,其中正高级95人,副高级27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54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614人,硕士170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门类55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建立于1986年。本科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专业。现有专业教师6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讲师24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8人,在校生792人。设有声乐、钢琴、器乐、作曲、音乐学、艺术实践等六个教研室和琴房与乐器管理中心。2015年首批艺术硕士生正式入学。
1、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理论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包括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以及指挥等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电子/ 电子计算机音乐方向基本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在中等和高等学校进行多媒体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及创作人员以及从事其他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等多媒体编辑制作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民间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2、舞蹈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现代舞训练、舞蹈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舞蹈剧目表演、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画、油画、版画、动画、中国书法与绘画五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硕士15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平面设计和数字媒体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和材料应用,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驾驭信息生活,塑造未来生活方式,具备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工作的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在艺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课程设置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统一性、应用性、实践性。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空间造型与设计能力,拥有良好的环境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家居用品和展示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优秀的产品造型与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产品策划、包装、宣传能力,拥有良好的产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居家产品设计、展览与展示设计、创意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成衣设计和服装制版两个方向,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流行预测,同时能把传统美学精神和民俗中的设计元素融进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影视艺术系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是山西省内高校首家独立建制的影视教育阵地,下设影视文学、播音主持两个本科专业;影视理论与批评硕士方向,承担着600多名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影视艺术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过硬、专业素养精深、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23名,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3人,兼职硕导2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元/年)
计划数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640
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广西、辽宁、内蒙古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湖南、甘肃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2016年艺术类分省专业测试时间表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类别
考试报名地点
山东
1月18日-2月16日(网报)
2月2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济南市招办统一的考试地点(济南)
江苏
1月31日-2月4日(网报)
2月15日
美术
南京晓庄学院
河南
2月16-17日
2月18日
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文学
河南郑州市24中
黑龙江
1月18-19日(网报)
1月23日
美术
哈尔滨华德学院
江西
1月8日-1月16日(网报)
1月20日
美术、音乐、舞蹈
南昌大学
湖南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甘肃
1月19-20日
1月22日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兰州城市学院
辽宁
2月25-26日
影视教育论文2200字(一):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當前,影视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补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影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关于影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影视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影视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进行搜索,近三年与小学影视教育有关的论文共9篇,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结合我校影视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能从中发现和总结出现阶段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建议有着指导性价值。
1.影视教育多以“第二课堂”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周社团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十分至五点半,有时还会因为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上课,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持续性学习,学习的深度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同时,在与部分指导教师的交流过程发现,“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碍影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影视教育而言,现有的优质影视教材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师对影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曾经对学校部分教师,包括影视社团教师做过一次访谈,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教师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教师认为影视教育只能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例如,语文课上根据课本知识改编的舞台剧,英语课上的情景剧等。第二,有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就是向学生播放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学习视频等一些简单且肤浅的教育过程。第三,一些专业社团的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时候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他们认为影视教育应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甚至是完全放弃,这也是很多学校专业社团教师在影视认知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3.影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从事影视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影视知识学习,存在大量的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影视社团教师的情况。例如,语文老师担任“校园课本剧”社团、“小主持人”社团、“诵演社”等社团辅导教师,音乐老师担任“形体表演”“影视配音”等社团辅导教师,科学老师
担任“道具制作”社团等辅导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开设的社团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性不强。
二、小学影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第一课堂”学习,构建实效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实效,即开设的影视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将小学阶段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于初级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形体训练”和“影视配音”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形体仪态和简单表演的效果,而“影视配音”则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模拟训练。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和“人物形象设计”等相关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以上两门课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内涵的挖掘和欣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设计”则可以训练学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知和理解。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课程,此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2.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影视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还是选择性的“走出去”,尤其对于一些收费的活动会慎之又慎。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影视教育的交流和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这对学校影视教育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走出去”,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的“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影视教育开展的较好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加强校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扬长避短。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影视专家、学者、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师生培训,这是能够提升学生影视素养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学生对影视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学习影视的兴趣。如果能对口帮扶学校的加入,效果自然会更好。
最后笔者认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生的影视素养。
总结
就目前阶段而言,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显得更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对策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影视教育模式比较三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属院校,全国专业美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拥有硕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宏观比较它们本科影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理性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与体制受西欧或苏俄近现代大学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为探求新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支撑大学使命的两大基石是钻研学术和崇尚理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显然,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和1919年的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润。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理化。所谓学理化,即学术化和理性化。学术化指的是知识的探究、获取、积累、传授和运用。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概念、理论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学术体系。这一层次的学术体系既可以往上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也可以往下细分衍生为学科学术体系。理性是一种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学化。理性具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1]学理化一直是大学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则。
湖北大学在尚未创办影视相关专业之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文和教育等学科专业开设有关影视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湖北大学在其艺术学院下相继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影视相关专业。其实一直以来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希望同该校的其他学科专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追求艺术,推崇感性。同时由于湖北大学强大的学术气场、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该校的影视方向专业也逐渐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所同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根据该校的自身情况以及硬件条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谓的“文化课”学科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评价尺度,变得愈来愈学术化理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相当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生影视理论的素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2]该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影视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影视发展需要,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能继续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影视艺术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专门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影理论、中外影史、影视剧作和影视鉴赏等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反省思辨、创造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在知识考核上,多以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为主。在招生上,既招录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也招收美术类学生,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高。毕业之际,学生不仅要求展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且必须提交一份学术论文或报告。最为重要的是,正如对其他院系的老师一样,湖北大学对其影视专业的老师也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科研考核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强调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的那样,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部分构成,影视学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发轫于1997年筹办的动画专业。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影视相关相继成立,它们主要分布在动画学院和设计系。由于学科特点,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专业美术教学与创作,追寻的是一种艺术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学科发展和评价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术学院师生观念里面,所谓的学术就是画画,就是艺术创作。他们无感于理论,崇尚感性,甚至主张“正像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现在,理性的时代要接受感情的审判”[4]。这种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气也浸润到了其影视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湖美不重视学理研究,而是说他们更偏重于感性艺术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影像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赫然地写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的(影视)艺术家”[5]。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影视理论课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中外影史》和《电影理论》等,但相对而言这些理论课程数量少,课时量低,且多为专业选修;而专业艺术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皆为必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上,湖美的影视专业倾向于工作室导师制,让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创作团队,以影视创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在知识考核上,甚少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多以提交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主,并鼓励那种實验性艺术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该校的影视专业学生都是美术类考生,经过了艺考的激烈选拔,对专业课成绩要求较高,而文化类成绩较低。毕业时,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影视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论文或报告要求相对较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湖北美术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相对宽松,老师参展的影视艺术作品或展览,皆可换算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奖。在这种氛围下,影视专业广大师生看重艺术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作为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和艺术管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上,其美术设计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影视专业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术设计学科实力之上。影视摄影与制作同摄影、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关系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电影形式的动画其基础是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也在美术设计。可以说,美术学科同影视学科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和摄影都是学美术出身的,更不必说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了。同样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的:“本专业将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理念及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室课题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贯彻‘既突出专业艺术性的也强调专业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掌握了美术和摄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摄影为媒介的视觉设计语言表现,通过递进式的‘理论-技术-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意应用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重点掌握数字三维制作的技术、VR互动技术”“熟练使用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各种器材与软件,如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剪辑器材等,特别是要掌握三维制作软件与VR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9]湖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学科前沿,对学生的专业指向更为明确、具体和深入,一目了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湖美专门投巨资建设了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和VR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供该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创作。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艺术审美和动手能力普遍较为彪悍。
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由于它囊括众多的专业学科,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当然具体到影视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正如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那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似乎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什么东西都不精深。而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恰恰弥补了综合性大学的不足,其影视教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悍,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为业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此外,艺术专业院校教育传统厚重,艺术氛围浓郁,师生比例较高,教学管理也是围绕艺术教学展开,十分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影视教学。例如,按照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全体大一新生必须接受一年的專业视觉基础教育,然后展开各自具体的专业教育;每天课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学生每半天学公共课文化课,每半天学专业课程;大三大四后全天学习专业课,而且每天只学一门课程等等。这种集中“大量连续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比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学合理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关键词:高考美术培训;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审美;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扩招,在美术高考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高考生源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美术类报考人数55107人,2008年65496人,2009年66992人,2010年66007人,与此相适应,大量的美术强化班、美术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规模庞大的艺考生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各类美术培训机构中,接受着美术高考固化单一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着美术类考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养,也带给高等艺术教育太多的后遗症。
一、高考美术培训现状
通过深入了解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发现,高考美术培训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主要是依赖私人投资发展起来的,因此行业的特殊性和缺乏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以及高考美术考试机制和内容的固化、单一,造成了目前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单一化。
1.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
面对近年来火爆的美术高考热,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众多的美术培训机构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它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及方法合理、新颖,不仅训练培养美术技能,而且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和考生怀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加之巨额利润的驱动,使得许多不具备办学资历、办学能力和办学实力的人和机构,把美术培训当成赢利手段, 打着“速成班”、 “美院班”、 “精英班”“强化班”等各种极具诱惑力的旗号吸引生源,这些培训机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有在职的大学教师、在校的大学生、兼职的艺术工作者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等,美术培训无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机制,教学管理缺乏良性循环,加之政府监管不严,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良莠不齐,无序经营。
2.高考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
众多高考美术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考试“命中率”,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投机取巧,想方设法猜测考试内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试特点、阅卷要求、教师喜好等,违背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给学生传授专门应试的针对性套路,导致了教学模式的程式化。经过走访河南省郑州市数家高考美术培训机构发现,大多美术培训班都是按照石膏几何体临摹、写生石膏像临摹、写生静物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默写这样一个套路进行强化训练,个别美术培训班甚至不经过绘画基础教学,直接进行头像临摹、默写,导致学生习惯于概念、习惯于定义,照葫芦画瓢,这种问题在学生的习作中大量存在。美术本是一门充满创造性与心灵感悟的学科,如今却变成了机械的背诵与临摹。
3.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单一化
目前,中国美术高考考核方式过于滞后,考核内容过于单一。美术考试的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素描考试出题方式基本围绕如下几种:人物头像写生或头像默写,石膏头像写生或根据人像照片写生;速写考试的出题方式有:人物动态速写,人物动态默写,考场内的人物动态速写组合;色彩考试的出题方式有:静物色彩写生,静物色彩默写,根据黑白静物照片转换为色彩写生画面,以河南省2008年以来的省联考为例,见表1。
针对这种考核形式,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学思路上特别明确,其课程内容锁定在狭窄的考试范围,普遍设置素描、色彩、速写,通过临摹、默写等机械手段的训练,形成长期单一技法训练现象。由此可见美术高考形式的滞后与高考内容的固化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的单一化,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了美术考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考美术培训短期突击速成化
2010年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2010高考美术专家高层论坛”会上,中国美术学院的朱卫东教授表示,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考生热爱美术,想考上理想中的美术院校;二是考生其他学科成绩不太理想,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大学梦;三是考生感觉自己只能考上普通大学,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重点梦”。其实在艺考大军中,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高中,他们从小没有接触过美术教育,之所以改行学美术,纯粹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这批考生中大多数过去对美术毫无兴趣,对美术专业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是把学美术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他们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考前强化训练,便匆忙应考。美术培训班正是迎合了这部分考生的需求,开办“强化班”、“速成班”,以投机取巧的形式在短时间内达到考试成功的目的。
二、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文化素养薄弱
文化素养主要指人才成长所具备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气质、视野和修养等。“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缺乏,便难以领略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走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宝剑说。艺术设计教育需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者的共识。
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美术类专业。许多考生为了获得专业合格证,考前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绘画专业应试的突击训练,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培训机构而言,专业课考试成绩,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美术培训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训练,轻文化课学习。偶尔有少数培训机构开设文化课,也是形同虚设,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难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质。因此,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薄弱,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专业的潜力还是文化修养都比较欠缺,在进行设计和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的设计作品没有思想、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前美术培训模式的程式化、机械化,以及我国美术高考内容和体制的单一和固化。近几年几乎所有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高考试题都是考察“素描”“色彩”“速写”这三科,而这些考试内容仅仅能够考察绘画的基础技法,而根本无法发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潜力。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追求专业培训的速成化、高效化,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临摹、默写,在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泯灭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的学生只会默写,不会写生;只会技术,不懂艺术,这种弊端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暴露无疑。学生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罗丹曾说:“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发现。”世间万物的美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眼睛去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而目前的高考美术培训只鼓励考生在形体上作无休止的临摹和默写,使原本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高考的指挥棒下消失殆尽。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品缺乏独创性、想象力和个性化的特点。
3.缺乏审美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考生有一些从来没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也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鉴于目前高考美术培训过分追求技巧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理解,其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审美境界不高,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对产生在中国本土的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茫然不知,这一切都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结论
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艺术人才,而考前美术培训将为艺考生提供通往艺术殿堂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高考美术培训。一个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需要具有专业美术教育水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文”“美”并重,因材施教,强化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的经营秩序,改革美术考试制度,加强美术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为高校输送具有高品质、高素养、有艺术潜力的学子,促进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促使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张翎.对美术高考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术学报, 2005
[3] 李芬.“美术高考热”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
[4] 腾建志.从“美术高考热”谈对美术教育的思考[J]. 成长之路,2007.9
[5] 付秀飞.美术高考综论[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