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1 21:22: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艺术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着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艺术,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公共艺术设计属于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精神的激励,它表现为公共想象的培养和对公众民主的培养。对公共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作品的前瞻性与独创性以及创作者对公共事业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要提供给人民大众一种独特视角和价值观,必须把亲和性和公众性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去。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是放在第一位的,脱离了艺术性,则脱离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本质。
1.1一种文化形态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创作者为某特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展示给多数民众的一种文化形态。
1.2当前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公共艺术是民众聚集地的精神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居住地的认同感与优越感,也进一步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地方,才是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1.3当地历史与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通过改变当地的景观,强调某些亮点而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表达当地的浓厚历史氛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非常强的号召力,它改变了所在地的面貌,且在一定时期内对公众的精神面貌与对周遭世界的感悟。它也是当地的一个名片,在塑造当地的特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公共艺术设计的灵魂是公共性
2.1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民众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开放地相遇,自由交流、碰撞、吸取、磨合,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交响曲,公共艺术设计充分展示给人们的是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公共艺术设计将面向各色人群,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设计具备开放性、自由性与交互性的特点。
2.2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在公共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立性,不依附权势,具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以及对他者进行评判的权利,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的公共性从另一角度上具有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超越性。
2.3民族性。公共艺术设计是独立的,任何的公共场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不是虚无的,它是民族性精神的一种展示,这种民族性表现为各个民族的差异区别,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共在。
3、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是以人为本
公共艺术需要较长时间与地表建筑环境共存,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休闲、观赏的场所,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贴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3.1物理环境的考虑。这是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3.2大众心理的关怀。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注重大众心理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理念
3.3社会因素的考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考虑。开放空间就是指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转贴于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参考文献[1]温 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4.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5]杨 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场域性;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如建筑学、艺术学、机械学的学科,进一步细分还涉及到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等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含众多学科知识在内,研究如何提升城市环境艺术品质,实现人文精神,打造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具有综合现代设计手法的一种设计行为。现今结合城市环境建设展开的公共艺术实践项目越来越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相关学科对设计要素进行有目标和计划的排列解析、调整提炼,以此完成设计过程,在注重公共艺术所具备的艺术性之外,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的两个重要属性,即场域性和公共性。在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公共性和场域性是衡量公共艺术标准的重要所在。
1 公共艺术的空间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
1.1 空间要素
公共艺术与私有艺术最大区别在于设置场所。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共艺术都是在公共环境里被设置或实施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作品与周边环境的物理空间,即可客观测量的实际的空间尺度。同时还要考虑作品给所在环境带来的心理空间,即作品所在环境的场域感。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相平衡,既要反映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还要和环境相呼应。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大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大环境的组成因素和特征,表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1.2 社会要素
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而社会正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构建的,公共艺术设计源自社会公众,服务社会民众,并非个人之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民生都对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公共艺术力争要传达表现的。小到民生民情的生活所系,大到地区地域的社会动向发展,公共艺术所具备的公共性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和民众而言的,公共艺术要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它要解决的既包括环境审美,也包括社会民主和民众权利问题。
2 公共艺术的环境指向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其主要载体是环境。没有了场所,公共艺术作品便失去了安身之处,更谈不上设计。公共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在的空间环境是一种对话关系,两者要相互联系作用,以求达到公共艺术所在空间的场域性。
“场域”一词源于场域理论,该理论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所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把观察者面对一处环境时所感知到的东西称作心理场域(psychological field),促使观察者有所感知的现实环境称作物理场域(physical field)。每个人对于同一环境会有不同的印象,所感知到的心理场域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环境的物理场域也会对人的心理场域产生影响和作用,这说明人在环境里的心理活动往往是物理场域和心理场域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考夫卡还指出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行为环境在受物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域也在运作着,这表明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物理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见,场域性作为公共艺术的属性之一,所呈现出的并不仅仅是环境场地的物质属性。场域是环境氛围和环境特征给人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环境,是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应。场域至始至终贯穿公共艺术设计过程的全部,设计方案必须与所在环境一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被设计考虑。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实现人在环境中的体验和感知,才会达成人与公共艺术的对话,并以此建立起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3 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
公共艺术如何“公共”,是界定公共艺术得以成为公共艺术的标准。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其权利属性和社会目的决定的,它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派生的艺术;有别于精英派和自我个人化的艺术;也有别于纯粹商业目的的功利艺术。这说明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即公共性。公共性的权力指向即公众,以下通过开放度、参与度、受容度三方面来界定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标准。
3.1 开放度
开放度所指的是场所的开放和精神层面的开放。首先,公共艺术作品所设置的场所必须是公开、公共、可供人自由介入的场所,场所的开放度越大,身在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公共性越强。其次,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民众,与民众建立起一种平等共享,沟通交流的关系,尽可能表达民生,顺和民意。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飞舞张扬的个人艺术彰显和垄断。开放度要说明的是公共艺术和公共环境对每一个公民自由独立、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认定和尊重。尊重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确定和尊敬;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确定和尊敬。
3.2 参与度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放置在公共环境里的公共艺术品无形中走进了普通百姓们的视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朝夕相伴。加之民众文化素养、民主意识、生活条件、精神物质需求的与日提升,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起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品,并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展开评说,渴望对公共艺术的设置问题拥有发言权。可见,对于参与的主体公众来说,他们既是需求者,也是使用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方案执行方要尽可能尊重民意,为民众创造参与方案决策的机会,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另一方,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它的价值和意义直接体现在民众的参与度上,受容度是提升参与度的关键,具备强大的亲和力,才能将周围的人从观赏者转化为参与者,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3.3 受容度
受容一词源于日本,意指接受、容纳、顺应。此词多用于感觉、意志、文化等方面,也可理解为受容力、受容量。当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视觉形态还是心理感受上都能得到观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可以说这件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容力和容量,说明它所承载的内容和它背后的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受众面。可见受容的强度是作品得以存在的关键所在。民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受容度往往体现在对作品所具备的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的认知上。诸如艺术性所体现的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文化性所体现在的人文历史、生活时尚、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趣味性所体现的意识创新;功能性所体现的娱乐、休憩、共享交流等,在此原则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精神所需,生活所系。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身边的公共艺术,才会主动地介入和参与其中。这说明受容行为往往作用于参与行为,受容度的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参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尝到了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同时,随之而来的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僵化陈旧,缺乏创新性。现代文化理念的多元化变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理念,过去受公众青睐的雕塑类环境设计已逐渐被一些娱乐、实用、时代性作品取代,创新设计理念成为当下任务。二是设计局限性很大,且方式单一。目前单一的艺术设计方式很难符合现代文化发展需要,其个性化文化设计未能充分展示,使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文艺风格的作品未能问世。三是设计空谈人文内涵,严重背离大众审美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环境设计目标多元化特征的形成,设计作品不仅要体现某种艺术特征,更应该呼吁公众参与,迎合大众审美,设计以大众审美和实际需要为前提,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二、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冲击,如何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巧妙融合现代文化理念,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更好的体现现代文化理念的同时,不断满足时展要求和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那么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
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可以得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不同于其它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特性要求设计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效益性。随着现代文化理念的介入,实用性的设计原则被置于更高的地位,现代人对环境规划的要求是既要满足公共环境设计的功用性也要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这就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中,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细胞,身临其境地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
2.设计要在确保经济性的同时关注环保性。
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性特征置于十分显眼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设计目标在满足人们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其对环境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同时关注经济性与环保性两方面内容。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现念,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现代文化理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单纯立足于经济效益,更要体现对环境的积极性,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结合。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工程,其包含较多内容,尤其包含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处理和相互协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公共环境艺术所附带的文化性,无论是从政治性还是商业性层面来看,都应该与公众效应、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完美结合,从而将艺术作品的自然性特征完美体现出来,即公共文化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统一,以不断迎合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4.设计要在继承传统性的同时关注时代性。
文化发展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非混沌盲目、僵滞不前,因此,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代性。目前,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其表现形式与艺术设计理念或多或少的反映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折射出人们对环境的某些审美需求。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不尽相同,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于是,随着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和渐进式发展,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环境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更多的设计者也认为,在继承环境设计传统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艺术设计的时代性。近年来,由环境设计时代性催生出的生态性,和长久存在的人文性也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结语
关键词:汕尾城市 公共艺术设计 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48-02
引言
改革开放后近40年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呈现出高楼林立、道路交错、人口密集的现象,据百度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2050年达到70%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困惑,比如城市复制基因大,每所城市的相似度较高,过快的城市化造成了诸多矛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若想脱颖而出就要缔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营造城市品牌的捷径。
一 汕尾市区的建立及其特点
中小城市在发展定位时不能好高骛远,毕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城市规模小也有其独特风姿的一面,需要挖掘和探析。
广东汕尾这所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汕尾自1988年建立市区,将海丰县和陆丰县以及红草、马宫、东涌、汕尾、田乾、捷胜、遮浪7个镇建立汕尾地级市,并在原汕尾镇建立汕尾市行政中心,取名“汕尾市”,也就是说现有的汕尾市区是在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初设立汕尾市区时为了平衡“海陆丰”地区海丰县和陆丰县这两大老县城的关系,所以将市区设立在原汕尾镇,但汕尾镇遗留了很多问题。在将近30年的发展后,目前汕尾市区依然呈现道路窄小、公共空间不足、宅基地建筑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代城市的积极元素依然逐步推进,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增多,市民的参与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二 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广场,有凤山妈祖广场、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等,其中既有体现汕尾本地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象征,还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1 传统文化的体现――凤山妈祖广场
凤山妈祖广场(图1)共有两个部分,一是凤山祖庙,二是妈祖广场。
凤山祖庙主要包括古戏台、凤山公园,天后阁、钟鼓楼、石牌坊等景点,供人祭拜、本地戏曲演出、参观游玩等。海陆丰的海洋经济决定了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靠打渔为生,渔民每次出海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平安归来,长而久之形成了见神就拜的习俗,这是海陆丰的信仰文化。海陆丰人民拜神也具有独特的方式,有极其注重各种规矩的正式祭祀,比如海丰、陆丰在每年年末时各个村子都会举办谢神活动,通常不同村子会祭祀不同的神,有关公、三山国王、白衣娘娘、佛祖、妈祖娘娘等,谢神活动包含众多规矩和内容,各村主事还会安排戏班子给神仙们演戏,去隔壁村请别的神过来看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村平安。此外还也有平常随意的祭拜,家庭主妇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饭前或是闲暇时间都会上柱清香拜拜,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摆祭品祭拜,也是为了保全家平安。在汕尾本地人民的信仰中,能保全家平安幸福的都是可以祭拜的神仙,在这其中妈祖娘娘具有重要的地位。
妈祖广场,也是汕尾最大的开放型广场。妈祖广场曾经举办多次公众活动,有一年一度的汕尾美食节,也有时常举办的庙会、文艺晚会。每次举办活动时汕尾市民会拖家带口前来观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不时用本地话交流心得体会,由于旁边就是妈祖娘娘庙,可能还会顺便全家共同焚香祭拜。而平常的日子,借着气候温暖的优势,全家也会在广场放风筝、溜冰、做游戏等家庭活动。看似简单的家庭活动却承载着汕尾的传统文化,海陆丰人民信靠各路神灵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家族传统,每个家庭生养众多子女组成一个大家族,号召家庭成员团结一致,这是海陆丰的家庭文化。信仰文化和家庭文化共同展现了海陆丰文化的独特个性,凤山妈祖广场的两个部分是这两种文化的体现和延续,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汕尾本地传统文化交互融合的表现,值得思考和关注。
2 现代文化的体现――健身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
在成立汕尾市区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进入、本地人到其他地区发展等种种原因,新的汕尾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些新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城市共有的普遍性。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建设现代文化体现的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在汕尾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
健身广场(图2)包括体育操场、绿化、艺术雕塑几个部分。体育操场内提供篮球场、健身器材场、乒乓球桌、游泳池、网球场等健身场所,提倡市民强身健体;在体育操场的内部和四周还有绿化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呼应了健康主题;体育操场的外部设有艺术雕塑,一群抽象人物骑自行车,使用彩色板材和LED现代科技结合的材料制作,到了夜间灯光开启、红蓝绿色彩相间,吸引市民注意的同时也彰显了健身广场的主题,起到了宣传作用。
红海湾入口广场(图3、图4)位于汕尾市区和红海湾路口的交叉处,道路通往汕尾市的旅游区――红海湾遮浪半岛旅游区,广场主要有两个现代雕塑,一个是火炬,一个是帆船。火炬雕塑既像熊熊燃起的火把,又像仰望苍天的面孔,朝气蓬勃,象征着汕尾市今后发展的欣欣向荣;帆船既是汕尾渔船的缩写,也是寓意红海湾旅游区发展一帆风顺。这两个现代雕塑虽然与市民生活交互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地标建筑起到了道路指向的作用,也是当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表现。
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都是以现代城市和艺术设计的标准建成,弘扬了现代城市的精神和风采。
3 传统与现代交互――罗马广场、慈云山广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也有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交互的案例,汕尾市区中的罗马广场和慈云山广场极具代表性。
罗马广场(图5)位于汕尾市五十米大道及海边路交界处,也是五十米大道的终点。罗马广场的设计原理是将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和西式罗马柱建筑相结合,利用罗马柱撑起长廊,长廊连接处是渔歌墙面,墙面上用浮雕的形式记录了汕尾的渔歌故事。白天的罗马广场三三两两的人们等待着渔船靠岸,大家一起聊天、打牌,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休闲;夜晚的罗马广场路边停靠着点着彩灯的人力观光车,提供短租服务,很多携带小孩的家长租着人力观光车在汕尾五十米大道游玩,家庭温暖其乐融融,海陆丰家庭文化得以体现。
慈云山广场(图6)位于汕尾地标建筑大圆盘东侧,其设计原理和罗马广场相似,也是中西结合,尤其是广场墙壁上的浮雕既包含到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又包含汕尾的传说、名人,其中以海的儿女和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浮雕为主。慈云山广场还具有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的反映,即是广场舞的聚集点,每天晚上都会有大批群众有条有序地跟随舞曲跳着广场舞。广场舞在中国其他城市也是屡屡可见,对于汕尾市来说是跟随时代潮流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慈云山广场也是汕尾广场舞的代名词,而对于广场墙壁上汕尾渔歌、传说、名人的浮雕却很少关注。
三 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汕尾市区先前遗留问题导致规划的局限性。前文说到汕尾市区是在原汕尾镇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镇级单位上升到市级单位后很多设施却没达到市级标准。汕尾市区的交通道路、宅基地建筑、老马路街区都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合理和系统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宅基地建筑随处可建,造成道路无法拓宽、街区无法改造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大型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设计只能用填海、平山的方法建设,或是远离市区的空旷地皮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市民参与度又相应减少,公共艺术设计的服务性降低,违背设计初衷。
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特色不够突出。这种现象汕尾城市不是唯一性,很多城市不仅建筑相似,公共艺术设计也极其相似,据统计,诸如“马到成功”、“二龙戏珠”等雕塑重复率奇高。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没有深入了解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没有田野考察,有些公共艺术照搬现成案例制作,生命力不强。汕尾市区的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虽然涉及到汕尾渔歌文化题材,但是被西方现代建筑的外观冲击而淹没,很多市民甚至没有近距离观察墙壁的浮雕,对于本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2 提出建议
第一,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及其与城市的关系。公共空间既包括占地面积较大的公园广场,也包括见缝插针的林间小道,如何使得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有效地利用和更好的展现,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系统规划和合理部署。由于汕尾市区土地资源有限,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要求更为特别,可以考虑小型的、水上的公共艺术设计。
第二,鼓励本地市民参与设计,公开招标。现代城市各个生活小区空间有限,市民若想有更多的活动只能寻找开放公园、休闲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和公共参与度的提高。本地市民对于汕尾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极具优势,虽然不具备专业的设计背景和技能,但是他们的方案可能会给设计者带来启发和灵感,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绿化、活动场所、艺术风格对于市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市民是使用者和检验者。
【关键词】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科技人文特色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空间来说,其同建筑物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地铁的空间形态更加单一,每一节车厢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大多低矮狭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觉得空间十分单一,再加上乘坐地铁的人群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铁处于地下空间,是一种无窗且封闭的状态,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无法获取自然光线,无法得到视觉上的体验,这会使乘客产生一种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离感,进而让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到沉闷或者压抑。不仅如此,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这使得乘客的视觉焦点往往因为速度而变得游离和焦躁,在高速流动下降低了与空间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动性,从而提升了乘车的单调感。此外,地铁人流密度较大,往往在狭窄的空间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这种空间中感到沉闷、压力、疲乏。对于南昌地铁来说,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来提升地铁空间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够最大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美感以及舒适度,让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适感,提升其良好的体验性,进而提升乘客在地铁空间的舒适度,由此可见,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突出地铁空间的结构科技人文性
在设计南昌地铁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在科技人文目标下,努力完善空间结构,提升结构设计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视觉效果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承重或者支撑构件,提升其流线性和平滑性,应用更加精细、有质感的材质,展示结构体系的生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对于一些较为生硬的构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压缩,以此来有效提升构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过这种科技人文化的结构设计,让乘客可以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取更加舒适的感觉。
(二)提升地铁空间的便捷性
目前,地铁的设施更加系统完善,特别是地铁空间内,积极设置了诸如环控通风系统、综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屏蔽门、保安装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规制这些设施,只是简单进行吊装的话,无疑会极大降低地铁空间的美感,且杂乱的管线和结构也会进一步压缩地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这些设施,本着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车环境的理念,对各种管线和设备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可以有机统一的终端设备,将其进行合并,以此来释放更多的空间,对吊架的设计,要对内部的构件进行包装和集中,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生动的表情或者颜色等,做到变乱为美,让这些设备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科技理念提升设备的感性特点,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车体验。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
地铁狭长低矮的空间特点往往给人压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铁中最直观的装饰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结构和管线,也需要提升其装饰的美感,通过科技设计来提升空间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的舒适感
为了有效提升地铁空间的舒适度,要对构件和设备管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间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功能设备的空间安排,要注意提升视觉感受上的明亮宽敞性,提升设备的间接有序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明亮宽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光源来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广告、地铁运行中外部隧道墙壁的光影及图片等内容提升地铁乘客感受的多样性,发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线,带给乘客温馨和安静感觉。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表皮装潢的明亮性,这样就能够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明亮宽敞,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务。
三、结语
在地铁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设置空间内部的各个环节,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美观性,提升整体的宽敞明亮度,提升空间的简洁舒适性,能够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
[2]李祥文,王君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显著加快,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就我国的公共艺术而言,可追溯到汉代的石阙,其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公共艺术。如今,我国的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广泛,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设计。在手工艺时代,人们与公共艺术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他们改变自然的创作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在一些原有载体上进行再创作。但是,这样的创作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很小,因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然而同时空间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于是,公共艺术设计者们又开始重新认识到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当前公共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原生态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体现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公共艺术的融通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雕塑、建筑等公共艺术看似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上却有些杂乱无章,要么空间占据过大,要么本应留有空间的地方被堆砌了所谓的公共艺术。同时,当下一些优秀的公共艺术面临着无法更好地进入空间环境的处境。显然,创作公共艺术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整体性,包括艺术作品的放置空间等等方面。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难以表达原有的艺术的主题,同时对公众的生活环境带来问题。另外,公共艺术作品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交融性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方面,否则,传达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情感就可能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了。在笔者看来,作为公共艺术创作者不应该只考虑自身的想法或者需要,应当融入大众的情感与思想,这样形成的公共艺术才能够被公众所认可。换而言之,公共艺术不能够仅仅只是将作品置于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而更重要的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进行表达。
2、原生态设计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
如果在一些欧洲国家,人们可能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小喷泉模样的石雕作品,其多数是镶嵌在石墙上的雕塑水泉,在过去这些都是为马提供饮水便利的公共设施,然而生活的现象囤积了一种平民文化结晶,其发展至今天已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在笔者看来,人文情怀也许能够这样来进行描述,它是先人一代代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同时是公共艺术的精髓所在。在创作公共艺术的时候,应当要体现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人文情怀。一方面,这样能够发挥公共艺术对大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公共艺术展现出更多的文化的光辉。由此可见,公共艺术作品当中的人文情怀的表达能够为原生态公共艺术添加更多的色彩。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会积淀丰富的文化、宗教、历史和民俗,由于发展的程度不同,每个城市的人文情结也必然存在差异,而这些都能够衍变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这种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文化等特色,在原生态公共艺术里就可以理解为人文情怀。苏州的园林艺术、罗马的城市雕塑等,这些都是民族精神、城市文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艺术气质。由此可见,原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人文背景来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以更好地达到与环境融合,与公众的共鸣。今天,面对文化的缺失、环境的恶化等一系类社会问题,原生态公共艺术也只有考虑和尊重它所处的生活习俗、城市文化等的因素才会变得更具有生命力。将人文情怀融入到公共艺术当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共艺术的精神需求,并为公共艺术带来更大的内涵。
3、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他材质的组合之美
公共艺术放置于空间环境中,要与环境中已存在的自然因素、材质等有关联,不能显得过于突兀,这也是从环境的和谐、统一来考虑。这种材质的多方位考虑,不仅仅指材质本身与环境相融合,还要关注在材质使用的整个过程带给作品的效果,尤其是使用之后材质的可降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意大利馆可以看作利用材质表现建筑空间的典范。设计师采用新型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达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透明混凝土对室外温度做出不同的反映,使光线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模式,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色彩效果,而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
三、原生态设计理念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启示
1、公共艺术设计应当适宜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文化历史长河超过五千年,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统文化瑰宝。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元素的运用,让公共艺术设计更加具有本土化特色,同时更具有人文底蕴。随着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交流的愈发频繁,在材料、技术、艺术形式以及造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逐渐缩小,并出现了对西方艺术的文化照搬照抄的衰败现象。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沉积,是可与其它地方的相区别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因素,将这种优势运用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当中,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有效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2、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求装饰与物的和谐交融
在笔者看来,我们从某种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审美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它不单单是对自然环境美的发现,更是对折射出公共艺术魅力的装饰要素的美的探究。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站内设计来看,其装饰与物达到了很好的和谐交融的效果。其借用我国古代瓷器造型、青花纹样,这样一来,青花纹样作为一种装饰就能够很好地隐含于瓷器当中。瓷器造型、青花纹样的完美结合有效彰显着北京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以艺术家李道明设计的“猴猴先生”来看,该作品不仅具有很好的艺术观赏性,而且玩耍和实用性也较好,因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在笔者看来,“猴猴先生”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艺术作品中,在形式、材料方面的运用方面也都很好地做到了与周围建筑相联系。正是这样,“猴猴先生”获得了公共艺术最佳创意表现奖。
3、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迎合时展需求
在笔者看来,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要积极迎合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与公众的情感互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共艺术设计要为公众的生活服务,反映公众的日常生活。反之,公众难以很好地融入公共艺术作品中交流和交流当中去。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公共艺术应当丢弃过去的生活理念,而应当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社会与时代性作出相应的反映。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应当尊重自己,相信自身能够配得上那些高尚的东西。美学家叶朗认为人生有三个层面的需求: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活方面的琐事,为之努力的事业层面以及审美的层面。从这些来看,每个社会与时代都有自身的艺术风格,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强调时代的变迁给人们的生活理念、水平等所带来的变化,体现作品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以当前这个时代来说,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相当的满足,但是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处理得很好。此时,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为对精神追求。在这种的大环境下,原生态设计理念产生并在公共艺术领域发展起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