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3 15:2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阅读技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2.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3.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4.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3.阅读卫生习惯。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另外,高中语文阅读还要着重考虑学生了阅读能力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即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价值,以实现“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全面考察阅读目标,我们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将“鉴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鉴赏就是审美。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几项鉴赏要求:第一,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具备一种探新求异的精神。第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第三,鉴赏文学作品应有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使文学鉴赏的过程成为探索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以及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过程。第四,在鉴赏活动中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材料,“了解”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学生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三是要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目的是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四是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五是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六是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七是要求“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三、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
一是提升了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二是加大了学习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难度”,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三是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四是继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把诵读确定为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制定出《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一、预测微技能
具体来讲,预测指的是读写结合掌握到的文本信息,通过思考、推断来预测文本内容及后续的情节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通过对文章中的插图、文章标题以及关键词等进行观察,来对文本出处、内容和体裁等进行预测,系统性地归纳这些零散信息。借助于这些预测方式,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确认和排除预测内容,准确获知文本大意。插图直观表现了教学内容,其更加形象和具体,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文本标题则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指向及题材指向较为明显。借助于标题,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揣测,对文章的内容及框架科学预测,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读前环节,就可以鼓励学生预测文本内容,以便顺利开展后续的阅读教学工作。此外,不仅可以在读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阅读需求,合理提出问题,以便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二、预览微技能
这种技能指的是在阅读之前,熟悉了解文本大概内容和结构,通过预览,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作者意图等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对学生的预览微技能进行培养,要鼓励学生对段落首句及全文进行纵览,以便对文章大意进行了解。纵览全文,将文本情感走向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授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融入的情感,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线,且对文本及作者写作意图进行理解。通过对文章内容快速扫读,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框架。如,教师将标题解读好之后,规定在两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全文进行略读,同时,教师合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适当的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对文本主要对象进行明确,还能对文本内容基本把握。
三、词义猜测微技能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一节课堂的顺利开展会直接受到导入环节的决定性影响,还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课堂参与度有着直接关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分享个人经历,学生纷纷发言,这样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了缩短,还可以引入一些生词、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
2.读中环节利用语境。对于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要引导学生对词语所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以便将生词含义给猜测出来。
3.逻辑推理。这种技能指的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将推理原则贯彻下去,从而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领悟和理解。在阅读理解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贯穿逻辑推理,其能够对个人阅读水平有效衡量。教师给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及文本细节的阅读,来对作者态度、关键信息等进行推断。
四、篇章结构微技能
一、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数学基本知识的技能
数学知识的学习完全由老师来教授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教学常识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确定位置》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书,完全可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即列在前行在后的规则,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回顾,提及重点以及思考方法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阅读数学知识能力获取的另一条途径便是加大课外相关知识的阅读量。例如苏教版教材上的“你知道吗”这个栏目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我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教师可以以这个栏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比如,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 “你知道吗”这个栏目就起了很好引导作用,学生自学课本上面的短除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和书上的列举方法对比,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就很有帮助。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实际问题的技能
不少学生在数学练习中的解决实际问题丢分很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于题目的数学关系理解有偏差。比如见“多”就用加,见“少”就减。没有细心分析题目中的具体含义。(2)学生对于题目最后所要问的问题,不能在题目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题目中有的信息是多余的。例如一块地有■公顷,其中种大豆■,■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要求从题目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这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我想到了语文知识“缩句”,引导学生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如题目:小明家3月份养了34只鸡,42只鸭,鸡和鸭共养殖多少只?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将“小明家3月份”这几个字划掉,那就成了“养了34只鸡,42只鸭,鸡和鸭共养殖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能够很快地发现题目的信息。
2.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想起,寻找所需要的题目信息。例如“苹果50个,梨子比苹果多13个,一共多少个?”观察问题,要求一共多少个?必须知道苹果和梨子各多少个?苹果的个数知道了。只要求出梨子的个数就可以了。根据题目的条件,梨子的个数是可以求出的。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引导学生用笔画一画。有的应用题前后单位不同。例如用一根62.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分米?在读题的时候让学生再用笔把这道题前后单位用笔画出来,并且读一读,学生很快会发现前后单位不相同,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要转化单位,从而减少了错误。如果学生能长期这样在阅读数学题的过程中用笔画一画前后的单位,我相信学生的错误会减少很多的。
三、培养学生重视课本阅读,把握阅读重点的技能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阅读;语言才能;精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侧重于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使得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大多数中学生不能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中学习,也不能生活在大城市里享有各种高水准的学习资源,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为学生创造培养英语阅读技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培养为辅助,结合精读与泛读,通过英语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词汇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才能。
一、结合精读与泛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攻克阅读是中学生学好英语必经之路。阅读也强调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对广大高中生而言,如要在高考英语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平时英语学习中掌握精读的技能尤为重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良好的高考成绩不是学生英语学习的终点,因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精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泛读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结合精读与泛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知识面与词汇量并进。
所谓精读,就是选取适合适量的文章,通过逐字逐句的方法对文章认真读、反复读,在理解重要语句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体会并积累常用词汇、词组及重要句式的用法。所谓泛读,就是大略地读。通过很短的时间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精读理解预备更多的背景知识,所以也是精读的基础。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泛读来确定这篇材料是否适合做精读训练。
二、指导并督促学生广泛阅读,提高泛读的质量
作为精读的重要补充,做好英语泛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精读时学到的词汇,也极大地扩大了中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中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有助于中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他们获得的英语阅读方法和技巧也适用于以后的大学英语学习。
为了获得有效的信息,学生在进行泛读时要注重泛读的方法。一般来说,泛读有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和猜读(guessing)等常用方法。略读(skimming)在朗文字典中的释义为“to read something quickly to find the main facts or ideas in it”。寻读(scanning)在朗文字典中的释义为“to read something quickly in order to find some particular information”。不管是略读还是寻读都是以快速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只不过寻读所获的信息更加具体,而略读则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猜读是基于学生的词汇量及对上下文的理解,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确定的词进行词义猜测,在不影响文章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使用工具书来查生词,以此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自由选择泛读材料会出现盲目性,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适度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和能力发展的趋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对自己选择的精读材料时也要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为了检查学生泛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例如尝试让学生轮流做report或者组成互助小组及时交流自己阅读的所获与心得,这样可以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这也是增加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对精读做适当的阅读训练,加强学生的高考阅读解题
技能
学生在通过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收获了各项阅读技能及适量的词汇积累之后,在做英语精读训练时会显得更有信心和兴趣。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在开展精读训练时就可以专心地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各种题型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总结并告知学生近年高考阅读理解考题的出题模式,让学生在做考题的时候心中有数,不至于拿到题目后慌乱无章,以致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影响了阅读考试的答题效率。
在大多数英语考试中,阅读和完形的答题效率是这场考试的成败所在。因此,教师只有平时注重这些答题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考试中才能最好地发挥,虽然不能达到零错误,但也能大大地降低错误率。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有词义猜测、推理判断、捕捉细节、概括主旨、解读图表等,其中推理判断题和捕捉细节题型居多。教师在组织专题训练时应以高考真题为原型,结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库,选取适当的材料和考题,训练学生的各项解题技能。例如在词义猜测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从句或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方法做该专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技巧。
总之,英语阅读是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极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只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与细心的积累,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听、说、读、写的操练,才能真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才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
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关金龙.巧妙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中
国校外教育,2008(S1).
[3]范泽民.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学期在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题集体备课,并积极参加天河区教研活动,在各学校观摩研讨课。同时通过天河区英语学科的教研活动中积极的向老师们探讨阅读策略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初次备课上课后自己的反思及各位老师的点评与指导进行二次备课上课,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划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其背景图式、语言基础等各不相同。
二、课题研究成果
1、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设计课堂阅读目标。阅读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的不同层次:①知识性目标: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②理解性目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解;③分析性目标:指能够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④运用性目标:阅读材料的运用、阅读技能的运用、阅读策略的运用;⑤综合性目标:阅读后要求学生写成一个语篇就属于综合能力的体现;⑥评价性目标: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做价值判断。
2、阅读策略与技能。①语言。语言是否应该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以“精读”为借口,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语法课,阅读课上成了分析句子课,讲解单词和语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不是不处理词汇和语法,而是如何处理词汇和语法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处理应该以服务于阅读理解为目标。②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方式,培养以下正确的阅读习惯:核心词阅读、语段阅读和默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逐词阅读、总是朗读和唇读、有声默读。③阅读策略与技能。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阅读技能。④教师通过阅读课的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学素养,学生通过阅读课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实验进行前,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有为难情绪,他们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要么胡乱写一气,要么就是干脆空着不写,每次测试阅读理解的失分率都居高不下。就连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也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克服不了生词阅读障碍。自从在实验班进行英语技能型阅读策略训练实施以来,绝大多数学生克服了为难情绪,能够主动使用策略进行阅读,由于策略的正确使用,使得他们做题的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英语阅读的自信心。通过几次测试成绩的前后对比,有些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们通过听评课互相学习交流,在市区两级教研员的带两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阅读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
下一阶段将通过课题总结会与课题组成员沟通,发挥团队优势,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尽可能提供展示的平台,缩小差距。
对于有些简单的篇章,不必使用策略他们就能读懂,有时用策略阅读反而阻碍了学生对整体篇章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做题而阅读,而不是欣赏精彩地道表达而通篇阅读了。过多追求条条框框反而失去了语感的培养。跨区域听课活动还应增加,达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
四、改进措施
在个人研究备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开展有实践意义的阅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①继续在研究过程中呈现课例,把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集体研读;②教师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学情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学情及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设计;③全体课题研究成员教师要及时反馈,达到培养教师学会做研究的效果。反馈内容要包括课堂评价、学生表现、成效体现、教师素质等等;④在课题研究的后期要积极的整理过程性材料包括教学成果展示及学生成果展示。
五、阅读策略训练方法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训练学生通过寻读、略读、跳读等方式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
2、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寻找中心句,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3、通过抓主要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教师通过抓主要核心问题的方式,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程度,还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核心疑问词为:who what when how why?
4、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创造性的想象,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采用就课文主题做进一步的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教师要认真琢磨课题实施方案,及时做好计划、资料收集、小结等方面的工作课题阶段流总结活动。
我们要特别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经常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文章,观看教学录像,通过学习,转变固有的观念。此外,在集中学习时进行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总结了阅读课教学要把握以下策略:
第一,整体认知是原则:语篇首先要整体感知,再进入细读环节。切忌第一遍就进入细读环节。
第二,技能训练有侧重:关注技能训练的整体,但每一单元根据文本内容有所侧重。
第三,结合文本巧拓展:读后检测与评估也很重要。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设计拓展活动,使文本走进学生生活。
第四,教师作用重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与点拨。如何落实效果,取决于教师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本次阅读策略专题研讨活动,对英语教师启发颇大。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尤其是他们的课后反思,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对今后继续研究阅读课很有借鉴作用,值得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朱萍.苏晨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关键词:中学英语 阅读理解 技能
中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些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有些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有些学生阅读习惯差;也有些学生阅读技巧缺乏等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突破他们的阅读瓶颈呢?作者认为,要做好这一点,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
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碰到生词或难以理解的地方,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并对自己失去信心。特别是考试时,要求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这常常使他们感到过于紧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给学生树立信心,多鼓励、多善诱,并根据学生实际,寻求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2.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1)推测
英语文章中,根据标题或副标题往往就能推测文章的大概内容,再看看作者及介绍,这对快速理解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要在文章中弄懂其真正词义,则需要猜测、推理。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运用逻辑推理来判断生词词义。在生词出现的上文或下文,有时候能找到对它所下的词义或解释,由此可判断其词义;有时会出现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它往往揭示或解释了生词的词义;有时会出现它的反义词或常用来对比的词语,由此可以推测生词词义。
2)关键词句
在读英语文章或材料时会发现,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一般情况下都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而反复出现的词语、词组也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读文章时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可以获取所要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加快对文章的理解。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①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②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④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③阅读卫生习惯。
一、阅读输入对语言应用技能的价值
1.阅读输入吸收是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保障。“阅读是学习知识、积累文化最经济、最可靠的途径(刘海平2001,1)”。尽管听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课后的阅读能给听说输送不尽的知识源泉,阅读是源头,没有源头,哪有听说写奔流不断的活水来?阅读输入的贫乏将造就平庸之人。没有学习就没有知识和文化,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接下来,肤浅和无知就必然伴随写和说。
根据调查,大一学生出于对听说的好奇心而比较积极参与英语角和各种课堂活动,到大二就丧失了积极性。通过问卷发现主要原因是话题单调、内容肤浅、缺乏新意,等于是“无聊”,结果兴趣索然,认为参加活动是浪费时间。这实际上就是阅读输入的贫乏所致。阅读还包括诵读,诵读对听说好处多多。“它们能强化语言的输入和吸收,增强语感,帮助学生减少或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章汝雯2002,4)”。诵读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可以增强对外语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说英语的习惯,克服国人的害羞内隐,强化外语表现信心,进而直接促进听说的提高。
2.阅读实践会强化阅读图式和阅读策略的认知,最终提高阅读技能。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图式理论将阅读理解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知识越丰富,其理解和记忆力越强(赵艳芳,2001)。可见,图式理论对指导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从图式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前提必须要已有知识、经历。没有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原始积累,图式就无法构建。图式的原型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二语语言和文化的实践,而且是大量的实践。图式在遇到新知识时要想有自动化的生成能力,也必须有反复的感知觉过程。
各种学习策略至关重要,大学生也在课堂上掌握了篇章阅读的一些方法,但据查,学生在阅读测试时却很少使用。之所以很少使用篇章策略,学生的答案是:①阅读理解时间短,来不及联想;②心理紧张无法展开这些策略;③在英文阅读过程中不知怎样使用。为什么阅读时策略会失效呢?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策略与实践的结合训练。少量的策略讲解或课堂训练不足以达到对策略的感悟和认知程度。只有篇章和策略同时出现,才会激活脑数据库的策略图式。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的同步运用策略的阅读实践,策略才会自动发生效应,与阅读同步运行。
二、阅读输入对心理、认知和情感的价值
1.阅读输入将帮助学生去除焦虑感。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中国人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遭遇的挫折是比较多的。费时费力费神,听说读写技能不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却落下心理上的许多阴影。“听说不通,翻译不像,写作不爽”成了很多学子们的真实写照。由于听说相对更薄弱,信心表现出更加不足,成就感低,学习动机淡漠。受传统英语教学影响,学生对书面文字接触更多,基础相对要强些,更易于接受。虽然阅读不能大量在课堂上实践,但如果能在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持之以恒阅读各种难易程度相当的材料,不经时日,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兴趣,找到自信,从而,医治英语学习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感,这将大大改善英语学习的心理环境。
2.阅读实践将为学生的语感形成打下基础。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人除了有属性的感觉外还有特殊的关系感觉和情感,借助这些理智感人们能够直觉地认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当人所感觉到的联系和关系还未被意识到的时候,直觉的认识只能是感性的。语感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是作为交际手段的复杂体系,使用语言的语感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可在三大范畴中反映出来。一是反映词所标志客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二是反映语言特征的(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特点)那些联系与关系;三是反映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人在实际掌握语言时,所有这些语言联系和关系已直接体验到,但并未意识到,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这种语感使人能够不必意识到语言的这些或那些特点而实际掌握语言。
黄源深(2000,6)认为,“阅读是在语境中学习外语,所学得的语言是地道的、自然的、活生生的,学起来也快。大量阅读又能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语感最初的产生和以后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条件下才有可能。言语实践是形成语感的决定因素。没有言语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所学语言的语感。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情景交际很少、听说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大班化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而在课后,听说交际基本上更加没有机会。所以,通过听说获得语感的途径不畅。但课堂之外,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阅读可以独立进行,不像交际需要场景和多人参与,且不受打扰,能沉浸其中。另外,中国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关于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知识,书面文字的认知感受要深些,有了一定的基础。依托阅读的特点和基础,若在课堂外开辟一个宽广的天地,大幅度增加阅读量,让学生持之以恒,在阅读的历练和熏陶中,滋生出良好的语感,从而为英语学习服务。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