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2 07:3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教育
1、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以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教学目标,甚至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照本宣科,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师独占讲台,唱主角,学生只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一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不重视课外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获取局限于教材,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
2、培养创新型人才。
(1)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几个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图像性。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地理科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超乎寻常、进行假设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培养创新能力。
(l)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去感受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背诵结果,还是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再次发现人类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3)让学生去总结结论。在学习“长江”一节时,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提前向学生布置学习目标:自然原因有哪些?人为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长江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中自然原因为主还是人为原因为主?由于学生做了大量准备,所以课堂发言异常热烈,甚至形成了“自然派”和“人为派”两军对垒的激烈场面。两派引用实例,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经过争辩,最后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人类活动使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不断加剧。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把兴趣喻为最好的老师,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果教师设法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他们会主动去研究去探讨,使他们处于愉快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将事半功倍,地理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利用风土人情。世界各国、国内各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在讲区域地理时,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要适当拓开知识面。如把平时收集一些资料用到课堂教学上去,教学就会不落俗套;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讲一些风土人情,不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如我们在学习印度时,不防说一说印度人对牛的崇拜,大街上,牛是“圣人”,走到哪能里,吃到哪里,哪里就光荣,此时学生就很想了解印度到底怎样的一个国家,产生求知欲;在讲区域地理时,说一说蒙古的那达幕大会,傣族泼水节等。其次,利用自编顺口溜开头。如我们讲中国旅游时,可以这样用一首顺口溜开头:“十亿人民齐动手,风风火火搞旅游;立竿见影效益高,赛如狮子滚绣球。旅游公司牛牛牛,轻轻松松搞创收;无烟工业美名扬,改革路上竟风流。”这一开头,不但说明了旅游业的一些特点及在中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旅游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知道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课堂上巧妙设计问题,开拓地理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巧妙设计问题,引悬激趣,学生才会愿闻其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好学上进,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念,用趣味性知识,作为新课的导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提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并问学生是天气现象还是气候现象呢,诱发他们推敲诗句,加深对天气、气候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记忆。讲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时,我们可以提这样一句名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巧妙利用地图、景观图等,发展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景观图等有关教具。使用教具能使学生认识加深印象,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册》这本工具书。如在讲东南亚时,可让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和“亚洲地形图”并提出如下问题:南亚有多少国家,分别是什么?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看谁找得快。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指出,这样比单纯文字的讲解效果要得多。景观图对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引导,更能发展学生兴趣。如对丝绸之路的驼影可这样讲解:“大漠落日圆,余辉系云间。青青绿洲沙漠中,人类活动在其中。不时,传来驼铃声,队队商旅忙前行。”学生听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时代需要的是素质人才,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面对这样的大形势,地理教师要审视教学方法,改变教学习惯,以适应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寻,深入研究,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地理兴趣呢?培养兴趣的首要问题就是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很多,如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渗及地理学。”我国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不能不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其次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悬念层出的导入,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准确形象的板图、优美生动的课件、记忆犹新的野外实习,优秀影片的地理场景等,都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搜寻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用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如,为了便于学生识记,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顺口溜、古诗、轮廓联想、手势法等加深记忆。例如区域轮廓形状记忆可以用轮库联想法。云南像一只美丽的花孔雀,黑龙江形似天鹅,德国像礼帽骑士,中国像美少女战士;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编成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海南内台北上天。”德国莱茵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煤丰铁近水充沛,交通便捷市场广。衰落原因:结构单一煤下降,钢铁过剩技术低。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拓展交通美化环境除污染。地球周长的记忆可以利用的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此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很重要,比如:有的老师有一技之长,如摄影、雕刻等,很多学生便是因为喜欢他的特长而喜欢他的课堂。另外,有的老师讲一段课穿插一个小笑话,一则小故事,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习惯是保障
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障。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好的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无穷,且是终身受益。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地理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然而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很多高中生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越早抓起效果越明显。所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与家长要达成共识,步调一致,避免“夹生饭”的产生。我认为习惯有这样的两大方面。
1.学习过程中的习惯
主要有预习习惯、听课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四个方面。这方面习惯的养成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做阐述。
2.基本能力习惯
(1)运用地图能力的习惯
地图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种最好的工具。要学好地理,关键要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地理学科的图表信息种类多、数量大,获取难度大。要想让学生准确无误的获取地图信息,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填图练习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地图是工具,就像语文课上的字典一样,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随时从地图中查阅地理信息。再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以及横纵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2)自学的习惯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获取知识也是有限的,好多问题要靠课外去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就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这一能力。这以能力的养成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每天都在变化,地理信息是无处不在,因此培养学生做个有心人,关心生活中、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搜集这些信息,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分析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为了考试,更会使学生受用终身。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自然界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人类服务。因此这一习惯是终身都应有的习惯。
三、课外活动是补充
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括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呢?
1.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2.转变教师角色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3.把"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这就是"实践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答案多样性原则"。
3.1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原则"既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3.2 教与学的互动性原则。关于"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理论知识前先布置学生调查博白的污染工业的布局情况,然后分析其合理性。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如化工厂、硫酸铝厂的搬迁。并且列举了一些污染大的工业对居民的影响。 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美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对工业布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明显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了。
3.3 答案的多样性原则。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广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车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地球的形成"这一论题,科学界就有不同的观点,再如,关于天体系统的分等定级这样的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人类对天体系统的划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这些问题都无法用唯一的标准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也应该是多样性的。答案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擞学中也要贯彻研究性学习中的答案多样性原则。
4.地理离不开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教师要把地理教学地图化
【关键词】热情;地理教学;成功
情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能投入情感,那么地理课堂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地理课堂将会变得民主、生动、动人,一改以往为学知识、背知识的呆板课堂、学生厌学、老师教得也索然无味的状况。这样的课堂将是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而不是靠打、骂、批评、升学压力等措施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由心底产生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坚定的信念,为他们今后获取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 教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是成功的开始
有一个成功的法则是:一是热情,二是信念,三是朋友。热烈的情感、坚定的信念、朋友的相助。任何人只要拥有了这个法则,不论在何种行业将会取得成功,地理教师与不例外,也会在地理教学中获取成功。但是成功开始于热烈的情感,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投入热情。用教师的热情影响学生。
当教师把热情投入到地理课堂中时,教师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的记忆、思维、能力在瞬间得到提高、提升,而且教师也会在课堂中享受到教学的乐趣,看到的学生也是最棒的,连学习最差的学生此时也有他的长处,教师的包容性得到扩张,语言也是最幽默的,对待学生的缺点会用一种发展的目光看待:失败是暂时的,成功是永恒的!就算他考不上北大、清华,如果他能当上个知名企业家、大专老板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抄股高手,我们也同样高兴;如果没有大的成就,能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他的贡献,同样为学生鼓掌。
由于把情感投入到课堂中,爱乌及乌对所教的学生也同样地热爱,由于热爱,教师会去观察每一个学生、分析每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一些心理暗示。比如,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总徘徊在年级20名左右,可是他又很积极、认真地学习,如果他没有新的突破,他的个人能力就会停留在现有的这个水平上,为了他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我们必须帮助他,给予他一些学习上的指导,同时不忘在他的耳边说:老师看到你很努力、很认真学习,老师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学习,你的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你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你是一个成长型的孩子越长大你就越聪明,你的学习效率也会越高。经过几次的谈心,确定孩子自己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时,我们成功了一半。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时间与汗水,我们还得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有教师们的情感投入,学生没有反应,一切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导到课堂、课本的内容中,用心体会、感受课堂的乐趣、课本的内涵,屏蔽单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枯燥乏味,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为学生创造情景达到人书合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比如:在学习“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一节内容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是抽象的内容,繁琐、复杂、容易混淆,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难点内容。在引入新课时,以讲故事导入,教师以学生熟知的事件而且声情并茂地叙述把学生的情感扇动起来,以情带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选择历史上号称永不沉没的“铁达尔号”沉船事件作为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在故事的末尾强调“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茫茫的大海上,‘铁达尔号’上的通讯员是怎么样通过SOS告诉其他船只他们所在的位置,请求他们来进行施救的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根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经验进行答辩寻找最佳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比老师拿着鞭子跟在学生屁股后面不停地说:学习、学习了,强不知有多少倍,所以在“引入新课”这个环节也是一个煽情的环节,做到曲调未成先有情,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也得到发挥。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把学生的“情”延续下去。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们要善用鼓励、表扬。当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中肯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此时在学生的心灵里会认为老师很喜欢他、关心他,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做法、表现是对的,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主动学习的动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地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表扬,让他感到老师对他也是喜爱的,是真心的关心、爱护。在课余还不忘找学生聊天、谈心,说说地理中一些有趣的事情,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之情融入到生活当中。
3 热情与信念互相影响是成功的保障
热情能让信念更加坚定,同时信念也能让热情能够持久。当热情与信念真正地互相影响之时,教师就会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就会真正地去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学生中,如果热情与信念能真正互相影响时,学生就能相信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要我努力就会取得成功,从而保持着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
只要教师们在教学中拥有满腔热情、坚定的信念,就会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功:为高一级学府输送合格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热烈的情感、坚定的信念,他在学业中将会取得成功,同时能把他的热情与信念带到工作的岗位,获取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一、重视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上课时应重视导语的作用,在学习初中地理序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时,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知道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月圆月缺?为什么我们这里冬天穿棉衣,而夏天穿单衣?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要在地理课上给大家讲述的。地理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地理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导语和电视机前的序幕一样,能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因而课前生动有趣的导语和恰当的引入新课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需求,进而为教师新课的讲解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十分广泛,地图与地理教学密不可分。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学生读图,如在讲解第四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达到能理解世界气温规律的教学目的,教师可运用幻灯片告诉学生什么是等温线,让学生找出北半球0℃等温线和10℃等温线,懂得在它们之间地区的气温是大于0℃还是小于10℃,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地总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三、利用歌诀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以识记内容为主,如何把枯燥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减轻记忆负担,记得牢,也愿意记,运用“口诀法”、“顺口溜”等形式较好。如黄河流域概况概括为:“青川甘宁古,晋陕河南鲁。五五00长,流域七十五。”又如:中国15个邻国按顺时针“三字经”概括为“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缅老越”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再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也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解释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得编成“口诀”、“顺口溜”等形式,这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
其次,初中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与地理知识有关,把这些歌词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三月里的小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设问:三月里的小雨,为何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尽管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做出全面解释,但这就为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兴趣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黄土高原,词作者为何不写成“不管是西南风还是东北风”?这就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
再次,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为借助歌谣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极丰富的材料。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
四、鼓励学生勤于观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好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才能被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其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五、关爱学生
“以人为本”,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的一个原则。关爱学生,既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每当考试结束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学生主动找到老师,声称地理考得不好,感到内疚,对不起老师平时对他的关心。可见,老师平时的关爱,换来的是学生努力考好地理的回报。
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应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落实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好基础。如:中国地理中基础知识应是两个内容,一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级人民政府驻地及其相关位置,二是中国主要地形区(以山脉为主)的位置。只要这两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落实,学习中国地理后面知识就会游刃有余,否则困难重重。要落实这两方面知识,我建议采用三个步骤:一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画图或教学填充挂图落实,二是利用填充图学生作业落实,三是通过检测落实。
七、充分开发渠道,不断丰富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
1.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做镶嵌式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以图导学”即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以图导图,以图导练,多图结合,学用结合,由此及彼,使其思维向顺、逆、纵、横多方位多层次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实际,就该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的情况作以总结性论述。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是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决定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资源,在抓住教材本质的前提下,对教材图像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延伸;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不同图像资源内容有机整合并加以运用;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调控自身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对“图”有充足的驾驭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首先课前收集各类图像资源,并优选适合教学的地理图像,进行合理分类。各类图像因教学目标和自身表现的特点不同,所起到的功效也就不同,要注意图像的不同用途和用法,根据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规律去选择、设计、组合一些图像,如一图一用,一图多用,多图合用等。其次,选取切实可行的教法,梳理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它们之间的关联结点,如地图与景观图合用、地图与数据图表合用时要把握好主次关系、重点与难点的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定量的数据统计表和定性的地图的组合,实现了图像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最后,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进一步熟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最终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二、训练实体读图能力,见图生文
1 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重视课本和地图册上各类地理图表的合理处理,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地图册上的各类图表进行判读,在判读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类图表的判读方法和步骤,养成图文结合的地理学习习惯,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必修I模块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如何解释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如何解释不冻港的成因?如何解释泰坦尼克号遇难?即要引导学生翻开地图,将所学洋流的运行和分布规律对应到地图上,于是不难发现渔场的分布与寒暖流交汇有关;不冻港尽管分布在高纬,但由于有暖流经过使得其终年不冻;泰坦尼克号恰逢遇寒流南下,寒流携带冰山,于是发生了撞击事件。再比如,同为与洋相距不太远的红海和波罗的海,为什么盐度分别是世界最高和最低?学生觉得仅从气候因素去解释就不够了。学生只需对照地图,就会发现这两个海的边缘地形、陆地河流方面等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有无淡水汇入和海区封闭程度,也是造成盐度高低差异的因素。
另外,要让学生养成以地图、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生对图的记忆要远远强于对文字和数字的记忆,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学会图文互换,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以此使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在讲述“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时,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特点、相应的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都可以归并到一张图中,学生只需记住这一张图,这一节的内容就都掌握了。再比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环节图,在同一张图中体现三种类型的循环模式,将课本的文字内容全部体现在一张图上,这样不仅可以强化空间思维,更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2 熟记地图,突破空间定位
读图记图,形成能力。学生应经常翻阅地图册,做到心中形成一张图,熟记重要经纬线上的事物,培养敏感度,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这就要求学生熟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含政区图和地形图),便于考试中的区域空间定位。为提高地图记忆的效率,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种地图记忆的方法,如绝对位置记忆法、相对位置记忆法、特殊轮廓记忆法等。教师平时要多指导学生看图、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例如在必修I模块的教学中间,每节课我都会带领同学们穿插着复习地图知识。比如我重复印发了三遍中国行政区划图和中国地形图的空白图。第一轮先对照已有地图描绘省级行政边界,然后标注省会城市;标注典型地形区,如四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第三轮描绘山脉河流以及后期标注中国主要的铁路线。待学生熟悉后,不再参照地图重新绘制填充上述内容,并反复重复这个描图绘图过程,强化空间定位能力,切实的将地图印在学生的头脑中。
3 详解读图方法,进行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
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就教师而言,应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及时对各种地理图表的特点、规律进行归纳,例如必修I模块中等压面的教学中,涉及到了等值线(等压线/等压面)的解读。事实上,等值线圈、示意图、区域地图、统计图的阅读等都有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等值线的基础是等高线,其它等值线都由其演化而来。但是应注意的是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多幅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加以比较归纳,如等
值线凸出或密集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现象,填写相关的表格,以便观察熟悉。我们可以将等值线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呈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三、熟练运用心理地图,见文生图
图形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载体,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着抽象的地理规律或原理,地理空间思维的本质是借助图形变通。已知条件――转换思维角度――疏通思维道路――整合思维成果,因此,心理地图的建立是其关键环节。心理地图,就是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地储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通俗的讲,心理地图就是见文生图,能够把用文字陈述的地理内容在大脑中正确而迅速地转换为图形。这里所指的图是广义的,包含地图、几何图形、模式图、景观图等。它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丰富,基础知识扎实。例如必修I“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这一节引申出来的诸多题目,如给出具体日期,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及其移动方向等,只需构建此心理地图(见下图)便可迎刃而解。
培养学生见文生图的能力或习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遇到问题能够马上回想起来老师课上做的图。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形的方式烙印在大脑中,见文生图,“胸中有图”,“心中有图”,这种良好的文图转换能力使已知条件直观明朗,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题速度加快。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延伸图像动态教学
一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