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4 06:20: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Abstract】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rmally knowledge theory of indoctrination,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But political students after the work to be performed is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work is very artistic. O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sk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nowledge, but also to let them to learn to use the knowledge of other social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som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then realize the social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is is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spects ne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harmonious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现在,我国对于和谐管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宏观性的研究偏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研究一般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的。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的组成内容。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我们国家将来的社会领导者,或者说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和谐。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现况

教育专家和相关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可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研究的不够详细、具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对这个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案例还比较少。笔者收集了很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相关研究的论文与著作,这些理论文章中多数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发现关于研究和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系的文章,这说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分析工作还不够具体,深入,还有一些可以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课题。尽管现代很多的学者都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可是都没有对和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做出深刻的探讨,有的学者对于这样一个课题还相对缺乏研究热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缺少应该有大主动性和方向性以及实效性。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其实针对这个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另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课题,就会卓有成效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肯定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急待克服的问题有:

(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定位和功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就是比较重视延伸的内容,而轻视了内涵;重视专业能力,而看轻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灌输知识,轻视人格的培养;对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真实的心理要求了解的不够透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并不意味着他的所做所为会体现这样的思想认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二)科学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跟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性和联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表现出特殊性;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高层次性,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社会实践的深刻性等特征。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有业务、人文、创新素质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一定要更加深刻的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们更加具体正确的理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并且高校应当要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所接受教育的质量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持续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四)全面发展保障问题,基础教育原来施行的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没有办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可以自我掌控,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自主的进行各个内容的活动与增强各个方面的能力,全部的行为都是为了完全的激发学生自己的潜能,增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原来的应试教育机制采用的是百分制的评分方法,太过重视从分数上来选拔和筛选学生,可是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他们本身已有的一些优势,将他们的特长忽略掉了,导致很多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而感到自卑,可是他们的一些优点经常会被轻视和埋没。有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智力培育应当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智力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要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智力优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摘 要】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下都是知识理论的灌输,大部分的学生一般都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可是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以后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工作是非常有艺术性的。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除了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之外,也要让他们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的其他个体和组织产生一些实践性的功能效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管理,这都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有待完善的方面。

【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Abstract】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rmally knowledge theory of indoctrination,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But political students after the work to be performed is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work is very artistic. O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sk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nowledge, but also to let them to learn to use the knowledge of other social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som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then realize the social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is is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spects ne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harmonious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现在,我国对于和谐管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宏观性的研究偏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研究一般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的。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的组成内容。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我们国家将来的社会领导者,或者说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和谐。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现况

教育专家和相关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可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研究的不够详细、具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对这个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案例还比较少。笔者收集了很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相关研究的论文与著作,这些理论文章中多数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发现关于研究和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系的文章,这说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研究分析工作还不够具体,深入,还有一些可以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课题。尽管现代很多的学者都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可是都没有对和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做出深刻的探讨,有的学者对于这样一个课题还相对缺乏研究热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缺少应该有大主动性和方向性以及实效性。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其实针对这个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另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课题,就会卓有成效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肯定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急待克服的问题有:

(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定位和功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就是比较重视延伸的内容,而轻视了内涵;重视专业能力,而看轻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灌输知识,轻视人格的培养;对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真实的心理要求了解的不够透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并不意味着他的所做所为会体现这样的思想认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二)科学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跟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性和联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表现出特殊性;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高层次性,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社会实践的深刻性等特征。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有业务、人文、创新素质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2篇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整体意识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构建合力

在高校,有两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一支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干部;另一支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职教师。虽然这两支队伍都在努力工作,可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收获甚微。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究其根源,在于这两支队伍在思想认识、心态和情绪上存在问题,而学校则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问题,由此便导致了这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因此,本文将试图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问题。

一、用整体意识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全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之所以会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与这两支队伍缺乏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本不应该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归根结底,其根源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形成整体意识,缺乏全局观念。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只有工作意识,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他们都不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出发,来看待自己的职责,不能在认识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起来。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统一的。二者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是一致的,都是运用的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的形式不同。也就是说,不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学视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是一种教育的两种形式,是一种教育下的不同分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则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意识统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要求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员,都应该站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诸如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操作性更强,但也应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意识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形式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则是对大学生进行课程形式或理论形式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用良好的心态和态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的公开场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都强调要团结合作,联合作战,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但在事实上却存在着不愿意合作、隐形对立的情绪。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无法形成合力的心理因素。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必须要用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彼此。

一是要树立相互肯定的意识。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相互肯定,克服仅仅强调自己工作重要性,而忽视另一方工作重要性的不良习惯。长期以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存在着轻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认为日常教育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着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确实有以“管理”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思维定式,克服互相抵触的心理,学会发现对方的长处和优势,取长补短,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转贴于  二是要沟通和团结协作。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同一件事,这就需要双方勤沟通、多交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地给予配合。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也应及时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对学生的管理及其他活动中给予支持。两支队伍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协同作战,把合作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是要联合攻关,开展合作研究。高校的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各具优势,而长期的不完全合作无法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他们在面对相同的教育对象时,能从不同角度深刻剖析学生的情况。基于此,若在申报科研课题时能做到相互沟通,以形成合力,必然能够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一步说,各高校若能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吸引两支队伍的人才参与,必定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用健全的管理体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党委领导的,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是由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有些高校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领导只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由教学副院长主管,这种管理体制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为此,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书记要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理念,树立全局意识。院系领导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工作思路。要使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日常的班级管理理念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检验理论教学的实践效果。

四、用新型人才观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高校的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输送了两类人才,一类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干部;另一类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前者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养成了在日常管理和各种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习惯;而后者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偏重于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一特定的工作习惯和思想观念给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制造了障碍。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必须培养新型的思想教育人才。

第4篇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关于新媒体,学术界目前并未形成统一定义。一般来说,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并不断动态发展的一个概念,泛指利用计算机(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涵盖了门户网站、电子邮箱、论坛、博客、微博、搜索引擎、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多种媒介形态,具有数字化、超文本、网络化、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对公共传播、社会舆论、人际交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新媒体甫一面世就表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知名网络人士李开复曾经说过,“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1、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接受相对同步的、线性的“课堂+图书馆”的灌输式学习,认知渠道较为单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度丰富的互联网提供了异步的、多媒体的、非线性的信息来源。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有利于开阔大学生学习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异成果。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下的海量信息会造成“信息过载”,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迷失于信息的海洋,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耽搁正常学业。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高效汲取有益信息。

2、新媒体造成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成为了社会性公共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匿名地参与到公共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去。他们对学校、家长及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不再绝对信任,在价值选择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价值观塑造上自我放松,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现实挑战。更有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会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而降低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标准,在虚拟的电子空间内不符身份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出现窥探他人隐私、戏弄他人感情等负面的网络行为。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更多地受到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工具的影响。在开放、共享、自由、个性化的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我表现意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乃至人格发展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例如,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带来的精神满足,对现实生活缺乏必要兴趣。

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空间、工具和载体,有助于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从挑战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把控。(1)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及人际交往变得更多元、多变、动态且隐蔽。(2)新媒体空间内充斥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西方国家也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倾斜、迷失甚至蜕变。

二、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新媒视域中,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客体的大学生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能够帮助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脱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对象、方式和手段,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平台。

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在角色和功能定位上,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主体与客体协同学习的模式,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1、借助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要给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阵地不能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积极整合校外校内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系统建设。同时,结合高等院校特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如网站、论坛、QQ群、微信好友圈等。在思想理论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的超文本、富媒体优势,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引起大学生的主动注意,充分改善课堂教学成果。总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占领院校舆论主阵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辅助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坚决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念和落后意识形态的侵蚀。

2、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主要指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吸收及船舶的能力)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变得较为困难,正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对媒介信息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筛选,在信息时也忽略了审查环节。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媒介素养入手,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去,帮助大学生把握各类媒体的特征,发现“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 西”,提高应用新媒体的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灌输的教育模式,综合利用讲座、论坛、博客、座谈、谈心、社会实践等方式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在形式上,也要综合利用文本、语言、图片及视频等教育元素,设计个性化的课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能够有效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目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4、健全高等院校新媒体信息过滤监督机制

高等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大学生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使用新媒体。在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应用的引导与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过滤监督机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他们充分接触正面信息。同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注重自身新媒体素质的提高,吸取同类院校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对大学生的各类成长问题(如心理障碍、道德堕落、交际冷漠等)做到及早预防、有效引导和积极解决。

结束语

在信息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已是如火如荼。在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形态,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媒介潜能,建设校园社会主义舆论阵地,切实保障大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心理、人格等多方面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晓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8-40.

第5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相对灵活的运作机制,使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开展与普通院校不同,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本身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因此,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由于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与普通的本科院校不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是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

一、现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1、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办学形式、层次多,学生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学习基础整体薄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于高考失利造成的部分学生上进心较强,部分学生失落感严重;二是学生成绩不甚突出,学风普遍较差;三是家庭条件普遍较好造成心理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四是思想活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浮躁不踏实;五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挫能力低。

另外,独立学院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在科研型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率低,就业压力更大。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其一,把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教育,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其二,知行脱节,思政课堂的教育止于书本,未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其三,内涵建设薄弱,尚未形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特色校园文化。其四,专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滞后,归属感缺乏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二、搞好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细致,就会激化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或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发不安定因素,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正常的发展需要。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活动规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收到实效。

三、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人文关怀为脉络,避免育人的功利性

当前,受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到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功利化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冲击,作用被进一步淡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人文关怀为脉络,避免育人的功利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基础之上,重视学生的价值,强调学生的尊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内在尺度的管理理念。教育者应该摒弃强制式的、服从式的说教方法,要尽可能的理解、尊重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不同需要的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只有坚持把德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育人导向,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格健全的人才。

2、力行知行统一,拓展思政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虽然大学生对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是认可和赞同的,但践行的时候却具有功利倾向。

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把握好思政课堂与课堂之外的结合,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堂的理论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把课本知识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企业家、经理、厂长走进校园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鼓励他们学习成功人士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大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尚未形成成熟的校园文化。为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要把营造以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工作重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和启迪。

4、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有一支高素质又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从学院角度来说,要做好辅导员选聘、培训工作,并给予其充分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为了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加强辅导员对学院的归属感,要针对学院特点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强化其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其次,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说,要有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终身事业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来带动以文化素质为主的其他素质的综合进步,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詹腾芳.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7篇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承载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为基础教育合格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背景

我国于2006年着手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随之应运而生。此次改革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迫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做出相应改革。这是驱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社会原因。也许有人会认为目前来看尤其是近一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已经不能用高速发展来形容,但是我们要看到6.9%的经济增长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正如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中外记者问题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降到中高速增长,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看是“鹤立鸡群”的。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将于2016年3月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政协会议主要的目的就是请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对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建言献策,确保“十三五计划”的顺利制定。在顺利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全面统筹规划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这一时间节点上所有国民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国民政治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而作为社会思潮的排头兵,研究生队伍所面临的影响更加强烈。这就要求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担负起引导研究生队伍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提升研究生群体政治觉悟。所以研究生思想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延续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做出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必将成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必然趋势。

(2)研究生数量增长导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无法保证庞大数量下的研究生质量优秀。这是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最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绩令人书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6.52万人上升到53.8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4.02%,增长了2.26倍。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相类似,我国研究生在学规模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问,研究生在学人数从39.33万人增加至153.84万人,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①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此多的研究生数量,需要有与其配套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先进的管理模式等等,因此在先前的传统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老化、管理模式陈旧的一系列问题就将制约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所以由数量激增导致的研究生质量下降这一问题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3)信息科技迅猛发展,是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创新的间接诱因。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覆盖面扩大到无所不在的今天,对所有人的生活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研究生这个群体。这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给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要求高校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模式上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既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条件,又要防范于未然,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其消极影响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②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几个方面

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守住研究生思想教育创新这块主要的阵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应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2.1 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及选拔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眼全国范围内高校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制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大多数学校尤其是非985工程、211工程类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而在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方面,往往也不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研究生数量。存在多个年级多个专业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甚至非专职辅导员的情况。而要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加大专职人员投入力度,进而适应研究生与日俱增的数量。

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兵在精而不在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建,既要满足数量又要符合质量。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人才的选拔,往往是由校一级领导,通过讨论进而选派有行政管理经验或本科基层学生管理经验的在职教师担任,而这种选拔方式,忽略了研究生这一群体相对于本科生群体组成结构更加复杂、社会因素更加明显、个性差异突出的区别,采用相同的管理手段,其管理成效通常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量体裁衣,培养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选派上岗,专职担任高校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管理人员。这样做,不但解决了高校对于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人才的缺失,不至于高校从其他岗位选拔兼职人员,提高了高校教育整体的运作效率,同时培养出的专业管理人员更能够根据各个高校研究生实际情况,发挥专业特长,科学高效地完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创新责任划分模式

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划分,单纯的统一规范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目前高校建设的现状,由于种种原因存在高校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各个高校都有其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及客观原因包括研究生招生数量不同、研究生招生质量不同、研究生管理队伍组成不同等等,这些情况都导致无法使每个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达到责任划分统一规范的程度,因此责任划分模式上的创新,更应该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进而制定。

但是无论怎么改革创新责任划分模式,都要把握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专业导师、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的责任联动信息共享机制。

学校党委作为学校最高一级权力机构,对高校内部所有方面教育管理都有最高的领导权力,因此应该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校党委应承担主要的领导责任及监管责任。研究生工作部作为高校内直接负责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的机构,担负着在校研究生的教学管理任务及生活管理任务,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因此研究生工作部应该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和主要的监管责任。各个二级学院主要承担研究生学术及专业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与教育学习中,是与研究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单位,因此这一环节应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担负起管理责任。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重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形成和提高觉悟的基础。③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专业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直接执行者,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起到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直接的执行责任。研究生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些先进个体,在研究生群体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辅助负责研究生管理的老师及相关职权部门进行管理,同时也担负起一定监督责任。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目标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不应急于一时,必须循序渐进,顺应时展潮流,并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同样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功在一时,利在千秋。各高校根据自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客观因素,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相应的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即符合研究生发展需求,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研究生的新要求,也符合各所高校切身利益。着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目的在于更加合理地分配研究生培养系统中的各个职能,充分发挥各职能的作用及相互间协同合作的效用,开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并使其走上新高度,最终实现高校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多元协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专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高效的目标。

注释

①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