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实验论文

小学实验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8:29: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实验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实验论文

第1篇

1.1实验室体制和现代高校培养需求不匹配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现代高校的教育方式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部分高校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实验室的相关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够,实验室经费投入、实验室面积、实验室规模、实验设备缺乏,甚至大部分仪器陈旧不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实验高质低开,甚至无法开出,形成了较差的教学效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实验室的发展极度滞后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现象,突显出实验人员欠缺进修提升致使实验室人员总体业务水平相对下降等矛盾。更重要的是,实验室由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工作气氛闲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验室科研的开展。

1.2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

由于现有的实验室体制的问题,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教学地位偏。很多高校在待遇上实行差别对待,把教师作为教学人员,但受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而把实验室人员作为教辅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低,使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学生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实验室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完成实验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

1.3实验内容与时代脱节

目前的实验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概念上,实验课程被作为辅助环节存在于理论教学中,处于次级地位。另外,部分教师在实验课上照搬实验指导书,无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操作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将成为实验性质的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也必将更加突出。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工作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给师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提高实验室本身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加强高校实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2.1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加强管理,保证各项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应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还要对仪器的维护及报损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大化。尤其对于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应做出特别规定,如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由于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应对其使用和操作程序严加规范,尽量防止损坏。其次,制定针对药品的规章制度。对于药品的使用也应予以规范,尤其对于一些有毒、易腐蚀等危险物品的使用,应作出严格说明,以保证实验的健康环保进行。再次,应对废液、废气以及废渣等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做出详细规定,以防违规处理破坏实验室环境,并造成空气污染。最后,对参与实验的师生的行为应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2.2实验程序管理

当前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用于实验各项程序管理,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学生和教师均可操作。对于各个具体的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要保证学生能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操作,避免因对实验不熟悉而损坏仪器和药品。应让学生在实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每次实验前做好认真预习,对实验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防止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另外,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细心操作、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对实验结果做好分析,以提交较为详实的实验报告。最后,实验后,应对实验中使用的所有药品和仪器按照要求进行归位,归位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仪器做好检查及清洗等工作,并按照原来的顺序贴上相应标签予以标注。另外,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做好清理工作,防止出现意外问题。

2.3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

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应提高实验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并具有强烈的安全实验意识。其次,应对实验教师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如实验报告批阅的分管教师应对每项实验报告做好详细记录和归类保管工作。再次,应对教师做好定期培训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化学实验的实验器具不断得以优化,实验步骤逐渐进行简化,在此情况下,应对实验教师及时进行培训,以让他们的知识体系能随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新要求。最后,应做好考核工作。为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绩效考核,通过奖励或处罚措施,增强实验室教师的责任感,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保证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3通过实践提升高校实验管理

3.1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对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许多化学实验课程都有重复的实验项目,如滴定操作的练习,至少出现在三门以上的化学实验课程中,而且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为验证型实验。这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更改过时的实验内容,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教师之间要相互衔接,尽量避免同一个实验项目出现在不同实验课程中,缩减验证型实验,增加应用型、综合型、开放型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2加强化学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于企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引导高职院校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实验室可以利用自身大型仪器、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3对基础化学实验管理

由于化学实验室中的各类化学试剂品种繁多,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试剂药品如果不能存放的科学合理,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须要求各项药品专柜存放;实验中剩下的药品和试剂必须妥善保管;易燃易爆类药品必须确保规范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相关教师必须熟悉全部药剂的性质,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管理,甚至进行计算机软件化管理,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以赛促训、以赛促学

各高等院校在自身开放实验室的同时,还可以相互组织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给予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和教师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实验室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不仅节约资源,也增强了同行间的协调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结语

第2篇

为了解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新课程实验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我们对区38所初中、小学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的学校对新课程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实验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给予高度评价,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美术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

1、师生普遍认为音乐、美术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面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欣赏心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喜欢翻看教材,达到乐学的目的。

2、教材内容:①贴近学生生活,寓人文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单元主题内容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动形象的道德与思想教育以及多元的音、美文化等。②教材内容将音、美知识、技能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蕴含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富有时代气息的选材和设计,体现了现代科技赋予音乐、美术学科的时代特色,增强了学习成就感。

(二)关于课堂教学

从课堂教学反映出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较快,新课程教学研讨氛围非常浓厚,能体现新的课程观和新《课标》精神,表现在:①能树立目标意识:由重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视情感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②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③体现了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等。

(三)关于课堂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上,我欣喜地看到以往较少有的课堂中师生真情投入、融为一体、活跃的课堂气氛,特别是初中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集体合作和学生创作的感人情景。学生真情投入学习艺术、表现艺术、探索艺术的情绪很高。

(四)关于学校设施

部分学校如国和中学、华山小学等已为音乐、美术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或实物投影仪,部分学校也打算在本学期或本年度为音、美教室购置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或教师对音、美课程实验工作存在着思想认识模糊,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音、美学科重视不够。认为新课程实验无非是用用新教材;对新教材的使用无非是换换教学内容;新课程主要是针对“主课”或考试科目等等。这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偏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部分教师对教材了解不透,对《课标》理解不深,特别是老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新颖,使用新教材力不从心。也有部分教师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怨,不愿吃苦,怕受麻烦,迈不出新路子,新教材老教法。

(三)少数学校硬件设施还达不到一般教学要求,音、美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或没有,也为新课程实验带来了困难。

(四)部分实验教师工作量较大,有的多达每周20余节,少部分学校还存在小学一年级包班形式上课。实验教师没有更多精力致力于实验研究,给实验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部分学校对音、美教师教学考核,只停留在学生对双基内容的掌握上,捆住了实验教师创新教学的手脚,与音、美新课程目标产生了偏离,等等。

三、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实验过程的培训。实验教师要更细化地学习《纲要》和《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本学科实验工作目标要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突出创造性,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二)加强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进行课题研究。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定期进行交流研讨。要严格按照区音、美学科实验方案组织实验,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2、对实验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训与交流,采用内部交流学习与外出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合理利用教材,精心构思设计每节课。

(1)音、美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表现手段及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审美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以符合音美《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

(2)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之中,找到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即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反复琢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或教师认为主要的关键点,发散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

(3)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如:可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又如:可根据本乡镇或地域音乐、美术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或材料,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等。

(4)反思个人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标》进行对照并进行理论总结,提高思考认识。

(5)音、美教师要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音、美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如:合理、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增加视听效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4、带问题、课题进行实验,各校教师对新教材如何适应大班化教学及学生多元评价模式等作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第3篇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观察,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新课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习惯,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技能,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爱上科学,并学会应用科学,综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在板书本节课的标题时,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水的三态变化”。过一会儿,学生发现用水写的标题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及时提醒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新课引入,符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快地投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教师拿出从家带来的电磁炉,让学生取小锅并放入适量的水,用玻璃盖盖好。通电几分钟后,师生共同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很多学生发现锅上边冒出了大量的“白气”,玻璃盖上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了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顺利掌握了自然界中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准确理解了三态之间的具体变化,水在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水什么时候又会结冰等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水或冰受热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科学规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比如,在进行“根和茎”的教学时,结合我们学校处于城市,很多学生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到城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根和茎,课堂上再将这些根和茎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借助实物观察和对比的方法,很快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等基本概念。正是由于实物刺激,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掌握“萝卜”“白菜”“芹菜”“香菜”等是直根系,“水稻”“韭菜”“玉米”是须根系等系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知识就在学生的眼前,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对眼前的科学知识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搜集与整理,会利用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比如,在进行“衣服的颜色”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平时人们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然后对这些衣服的颜色进行分类,看冬天人们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夏天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再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进行光照实验,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两只手上,放在同样光照的环境里,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的吸热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准确结论:“黑色物质比白色物质吸热本领强。”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地解释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为什么是黑色的,等等。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4篇

通过对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以及在课下与教师们的沟通,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上有不少问题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较少运用教学设计,没有备课阶段,采用现成的参考资料直接讲课,上课时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二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太过笼统,内容不够充实,流于形式。授课要素之间的表述极为简单,各个知识环节处于分割和游离的状态。各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三是在教学设计在主次排序上缺乏严谨度,乱而无序。

二、微型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教学案例微型实验实践与分析

研究案例以“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题,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本次微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共分五步。第一步是设计阶段,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进行排序。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选择两位数,且整十”的笔算除法,或“除数是两位数,且不整十”的笔算除法。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步是开发阶段,教师拿出一张纸,纸上画有图画,一个框内装着140个苹果,接着提出问题:要把这些苹果分给20个人,该怎样分呢?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判断,对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之后教师可再列出一种题型,如“141÷30”“467÷20”等,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计算的每一步骤,锻炼学生的脑部思考与手部记录同时进行的能力。第三步是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堂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第四步是评价阶段,通过再次进行习题检测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验,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5篇

论文摘要:在职业学校推行实践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及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起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职业学校推行实践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非常重大。与传统教学相对照,实践教学的优势显得更为突出。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导致实践教学低水平徘徊。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较重,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学习时间少,外加办学资金的相对厦乏,教学经费尤其是实践教学经费投人上的相对不足,造成使用设备更新缓慢,实习经费多年无法增长,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由此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学生知识的持续性、连贯性差。当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基本是作为一个部分结合在课程中开展,井未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工程脱节,实训、实习等与实际工程有密切联系的环节以及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只能在固定时间进行有限项目实习,令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密切。由于技能操作环境建立所需高投入、高成本,在企业支撑力度不够的条件下,使现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

5.考核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这不但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行为观念,且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而言,由于建设工地流动性大,耗钱、费时,又有管理、安全与交通等问题,所以每年仅为了寻找和联系合适的工地就需花费不少精力,而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整个施工过程全面了解,实际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实习基地作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等多方面的实践训练。在校内外建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可以打破原先只能在固定时间进行有限项目实习的弊端,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随时去参观、认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工程相结合,真实操作,进行有目的的工程训练.改变学生实践环节“无非走走场”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参观为主为主动参与,达到训练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工程素质的目的。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所以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依赖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端正的学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应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下更大的功夫。这些活动包括组织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参与假期社会调查,趣味化设计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教育实践,锻炼其实际工作的能力。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就业实力。围绕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资格标准,全面推行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双证制”教育,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业协作,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揉合进教学内容。教学中将企业兼职教师纳人队伍结构,将企业职业讲座纳人教学计划,将企业职业环境纳入教学环境。

三、实现实践教学的几条措施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中职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教学教师,而且还需要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尤其需要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当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建设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鼓励教师直接参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这样教师既是生产的管理者,又是科研的主持者、参与者,还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技能操作的传授者。同时,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机会。建立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促进教师向“双师型”素质转化。

2.整体设计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认真研究和分解,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先进性、适用性,以弥补教材陈旧、课程设置不足等薄弱环节,起到深化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人各教学环节中,固化到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中,形成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第6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明白,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完成一些词汇、句式、语法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的情感、精神领域的扩充和培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

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文本激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表象与情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与文本所表现的表象、情感融合,形成新的鲜明的意象,并不断反思回味,从个体的生命、情感需要出发,对文本进行整体的知觉的把握,感受领悟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揭示文本的独特意义,并从中感受到自己个人的生命意蕴。体验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阅读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丰富生动的心灵世界,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自由。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体验的阅读状态下,学生可以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在一种妙不可言、百感交集的状态中,通过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汇、碰撞、融合,跨越时空,点燃、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识到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新的意义。由于这些知识经验经过体验状态,整合了情感、精神因素,很容易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使原来相对处于静止和凝固状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中被激活、催化。并且体验越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个体加以灵活调遣和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这些知识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情感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 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本所包含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主体的内部心灵展开和演进的过程, 是读者通过感受、领悟、欣赏等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还原,使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世界融合、汇集在一起的过程。 不仅如此,对文本情感精神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还会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超越具体的作品,不断涌现生成新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二)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真情回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我诚实劳动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报的困难,理解了诚实的劳动背后的艰辛。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四)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 研究性教学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不仅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中,它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英美文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从而影响其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更是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为现在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有必要创建一个将学习者与研究者相结合的研究型学习体系。

2 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过程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将研究性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的是在2001年和2005年我国分别颁布的两个文件中所提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关于大学研究性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逐渐开始。

张人红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性教学并不是只在这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更会使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陈新仁指出,在语言学导论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穿插于其中,使研究性教学可以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将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好奇心激发出来。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所设置的一种情境中穿插一些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完善也会有所实现。这种教学理念主要就是以学生的内在变化、情感的激发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进行关注,以及提高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研究性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

3.1 英美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掌握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确地了解英美两国每个历史阶段的背景、文学流派以及对比较重要作家的分析和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了解才能更为深入,才能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一些特点并找到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重点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更能清楚地把握英美文学的发展方向。

(2)大量地阅读和讨论。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感性认识会更为直接,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感受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最终学生对于语言的美感和敏感度也会有所改进。埃兹拉·庞德认为,在文学的语言中思想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学生能互相学习最终获得不断的进步。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在文学文本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中得以提高。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转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形式,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英语的戏剧表演,小说演绎或诗歌朗诵,这样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进行文学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英语文学作品,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2 英美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

(1)确定教与学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要求,列出阅读书目,并在教学中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及时对书目进行删补。书目包括经典英美文学原版、简易版或者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甚至包括相关的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等中外学者论著和研究型文章。在所列书目中设定必选,限选。学生在完成了必选书目的阅读后,可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阅读。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等著作介绍给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阅读。

(2)坚持课堂内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在涉及到文学的发展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的创作思想、文学鉴赏理论等内容时,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着手学习复杂繁琐的文学知识。针对文学理论,教师应以穿插20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为主,使学生掌握前沿文学批评理论。针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随着学生文学见解的加深,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从而发挥其学习自主性。

(3)坚持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将适合学生的名篇名著选出,学生在课后将教师指定作品进行认真的剖析和解读。为达到真正交流提升的目的,对每一组学生指定同一部作品。例如,在进行小说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语言风格,作者采用的写作技巧等进行深入地剖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后期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在任务结束后递交英文的读书报告,这无疑为学生创设了互相沟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3.3 英美文学课程的研究性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数字化资源包含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助、虚拟仿真等特点,它主要就是要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传递速度在更大的范围中得到发展和应用。资料收集和整理是一个持续过程,只有对数据不断更新,英美文学数字资源库才能够真正建立。丰富的英美文学数字资源库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的资源和多种研究方向。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尤其是分类归档相关英美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尽管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会比较困难和复杂,但对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研究性教学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美文学教师教学的传统模式,使英美文学教学向重点培养学生素质技能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学生在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发挥自主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研究性教学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限制,最终得出的结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制约因素之一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问题,除此之外,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成功,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性格也至关重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文章为2010年度江西省教学改革省级课题《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以萍乡高专为个案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JXJG-10-24-8

参考文献

[1] 石平,孙卫华,陶红.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互助学习探究[J].才智,2009(30).

第8篇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

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

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