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9 08:46: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方池路上,姜怡婷家门前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勤俭南路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3、延续第二项调查,我们又走访了海盐县武原镇工商所。工商所的王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了解到:海盐武原镇共有大大小小的快餐店200家左右。照这样计算,仅武原镇,一天所产生的废弃塑料快餐盒就多达1万个左右。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5、我们去了海盐县武原镇环卫所。环卫所的蒋叔叔告诉我们,在我们海盐县武原镇,每天有300多名环卫工人为海盐的环境卫生辛勤地工作着。在那里,我们还了解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海盐县武原镇,虽然每天都有300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小学生调查报告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人们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令人担忧,这是为什么呢?
当你漫步街头时,会发现脚下踩的是各种腐烂的水果,鼻子里闻到的是各种难闻的气味,耳朵听到的是各种小型加工厂传来的刺耳的机器声,眼睛看到的道路上流着的又脏又臭的污水。唉!原来是这些环境问题悄悄地成为人们健康的黑杀手。
以下是我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有:1、人们到处丢垃圾。2、车辆排放的尾气。3、从厕所里排放的的污水、粪便。4、各种加工厂制造的噪声。5、焚烧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有:废气、废水、粪便、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等等。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我们应该赶快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建议使用环保用品,保护水资源,多植树造林。我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让山更绿,水更清,天空更蓝,大地更美。
小学生调查报告
现在,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总会带一些零花钱来校外的小卖部里去买东西吃或买玩具玩。可是,这些同学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我为此事作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他们有的说:“是同学的。”有的说:“是我的。”可是,这些同学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决定去问问这些同学的家长。他们有的回答:“我没有给她钱呀!”也有的回答:“哦,怪不得我给他坐车钱,他还是那么迟才回来,原来他把钱拿去买别的东西了。”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去偷爸爸妈妈的钱的有百分之二十,在地上捡到钱不交给老师的同学有百分之五十,妈妈给他的坐车的钱,却用来买别的东西的同学有百分之三十。
分析
1、在这些经常带钱来学校买东西的同学当中,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占百分之三十。他们大多数是因家长给他们的车钱或给他们在学校订学习资料的钱来买外面的垃圾食品。
2、有些同学是去偷爸爸、妈妈的钱,他们趁没人时再去偷的,这样使小学生养成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
结论
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从这些地方得来的:
1、有的学生在地上拣到钱不给老师,而是去买一些垃圾食品。
2、有的学生让别人请客所以有了钱。
3、爸爸、妈妈给他们的搭车钱,他们却用来买些垃圾食品。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手上的钱,大部分都不是父母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偷偷地拿来买东西的。
最新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x月x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最新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二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小吃街路旁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小学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家乡环境的实践调查报告调查人:邓(大xx班)
所在单位: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调查时间:20xx年7月20日-7月27日
调查对象:武冈市的护城河南门河;主街道三牌路
前言: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和邻里几个玩伴组建了一个环保实践队,现将活动过程做如下说明。
因为今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的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创建一支环保队。
主要目的:
1;对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
2;找出家乡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
3;在周围邻里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为环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家乡环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7月20日25日卫生情况调查:
(1);首先 ,我们在家乡的城镇大街三牌路观察了过往行人乱丢垃圾的行为且进行了适当的记录。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没及时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随手乱扔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家乡主街道的环境卫生恶化,影响市容。
(2);然后,对南门河市主河流深入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边,使得主河流被众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废弃塑料,生活废品,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卫生与清洁。我们也调查了解到由于家周边没有较大型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场所,所以一些居民为了贪图方便,便把垃圾丢到河里,使河中许多地方淤塞,河水也变色了。
7月26日27日:在街区我们制作了一部分传单,对居民进行一些环保问卷调查。
1;调查针对人群:15-65岁街区居民
2;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如下:选择题
(1)你认为环保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62%) b.保护生物多样性(10%)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10%) d.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需要(18%)
(2)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a.饮用水,空气质量(10%) b.森林,土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34%) c.环境改善(16%) d.粮食蔬菜安全(14%) e.脱贫致富(16%)
(3)你对乱丢垃圾行为有何看法?
a.无所谓(5%) b.值得批评(89%) c.不关我事(6%)
(4)您觉得您周围环境怎样?
a.很好(9%) b.感觉还可以(31%) c.比较差(52%) 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们发现家乡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对环境问题不是很关心。与此同时,我们向其讲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一些环境保护对自身及自己周边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
由于我们环保小队切身体会到了生活垃圾对家乡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我们向当地有关环保部门提出了几点建议:
1.政府及相应机构应在全民中开展整体教育,加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环保风气,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大力宣传污染的危害性。
3.多推广环保活动,调动全民共创和谐美丽武冈。
(小结)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
1.环保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公民缺一不可。
2.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尤为重要。
3.预先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关键词:环保教育;地理;新课程;渗透;环境保护;和谐
我们国家对环境问题已经重视起来了,我们也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前,地理新课程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地理新课程在实施环保教育内容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落实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条件下的环保教育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一、环保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环保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环保教育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环保教育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环保教育以基础地位。
2.环保教育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保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环保产业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环保教育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环保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二、在地理新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综合分析
1.环保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地位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保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保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发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
3.精心备好地理课外兴趣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外兴趣活动安排得较为丰富,在备课中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环境教育内容,也是实现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面。
(1)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录像。教师在初中地理新课程备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可安排课后环境知识讲座,观看环境问题治理的录像,由于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是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时间不足的缺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2)对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初中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种方式应该予以提倡。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家乡附近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参观前精心备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让学生在参观中思考,在访问中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建议,这样,无形中学生受到的环境教育是巨大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3)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初中地理新课程中,还有许多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的片段,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备好这部分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细致,要让学生明确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只有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下,学生的调查才能够取得成功,才可能写出良好的调查报告,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创新兴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三、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实行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环境破坏。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环境保护者的合法权益,把环境教育的宣传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步伐,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环境破坏,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治理、轻预防的工作思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养育了祖先,抚育着我们,也是子孙后代繁衍的根基。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的家园正经受着种种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正在危害着我们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过去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公害横流的发展经济的道路,应当引以为戒。人类要过幸福生活,使经济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环境。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人人参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优劣,对环境保护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总之,环保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走环保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继续再造一山川秀美、物丰民富的地球。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内外的环境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其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刑继德,林成果,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开朗出版社,2003:27,90-93.
[2]陈鹏飞,聚焦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37.
关键词: 地理研究性学习; 案例;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34-01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其注重过程、实践,但对于绝大部分高中的学生来说,已经习惯了学校的学习生活,缺乏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动力,而作为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好把握,这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来的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以《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为例,谈一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选题
《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这个题目的选择,是在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借鉴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课题后,让学生提出了数个课题,题目涉及区域开发、环境保护、人口等方面。多数同学以学习了选修《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便于查阅文献资料为由,确定课题为《西安市环境状况调查》。之后通过师生讨论,确定可行性后,将题目确定为《引镇地区环境现状调查》。因为结合学生实际,《西安市环境状况调查》这个题目研究涉及的范围太广,以学生的能力、时间、精力等条件是难以实施的,最终决定修改题目。
《引镇地区环境现状调查》这个题目,是以本校周边环境现状为调查对象,题目小,切入点小,易于高中生实施和研究的深入。参与的学生大多属于引镇地区,因此兴趣高昂,且便于实地调查研究。
二、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注重的就是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过程,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就达到目的了,至于是否能得出成果,成果是否有价值,已经不重要了。
为确保过程顺利开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了的实施方案。而且教师提前到调查地区了解情况,以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①背景: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解决问题,追本溯源,将对引镇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②分工:根据学生的时间、所处区域、特长等方面,将全体参与学生分成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小组。各小组制订各自的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总的课题。
③方法: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④时间:2010年10月―12月,以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主。
⑤成果:调查报告,摄影图片展。
三、结题评价
结题、评价以及成果的展示,是学生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总结,更是要学生把自己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展示形式有:图片、调查报告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
图片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引镇地区的环境现状展现在大家面前,引起了参观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时,大家很积极踊跃。有的的同学讲述了引镇地区环境问题的具体状况,并且制作了幻灯片,形象直观;有的同学具体讲解了引镇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现状、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及污染源,并且提出了自己对环境污染的一些防治建议;有的同学则主要讲述了引镇地区的生态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还有几位同学带来了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因环境污染导致出现变异的实物,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倡议大家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发言的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吗?
四、体会反思
(一)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本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创设大量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了问题。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精心设计了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克服相应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最终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方法。
③实践、协作的能力:这次实践活动除了给各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外,还要求相互协作,做到资源共享。这锻炼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这次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这也就要求学生们充分的动口、动手、动眼,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较以前学生一心只放在学业上,而对社会的关注因多方原因比较欠缺,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大局观,缺少社会责任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后,绝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平日优越的环境相比,社会的复杂,调查的艰辛、冷遇,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磨练。调查得到的触目惊心的结果,使学生深深感到作为希望的一代对社会、对环境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非常灵活、自主。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选择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具体的分工,设计自己喜欢的活动方案,可以利用自己意愿展示成果。而这种自由的氛围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提前做更多的准备以外,还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对更多的不可预见的问题。而且教师什么时候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程度,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差异,教师有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分寸。所有这些问题,都迫使教师只能不断的学习、探索,提高教师自己的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已尽量解决好可预见、不可预见的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也说明我们教师仍需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伦理观;生态地理教学;构建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自然的恣意索取和排放造成了臭氧层空洞、酸雨、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生态与环境严重失调,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盲目的杀鸡取卵的近利行为,从人们的认识上来说是缺乏环境伦理道德与意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1]。它倡导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道德是以维护自然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为准则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是在服从这一准则的前提下进行,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观,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
一、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观主要以保护地球资源和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生产生活中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循环使用资源等环保理念[2]。环境伦理观主张地球的唯一性与资源承载量的有限性;生命的平等性;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自身的公平性;环境问题的世界性等[3]。生态文明是以环境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把环境伦理观作者简介:刘丽华(1983-),女,山西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旅游地理作为学生改造自然意识与行为上的制约机制与理念,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是推进生态地理教学的哲学之源与理论之基。而地理学科以其时代性、独特性、形象性、统一性的特征,例如人地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又有助于环境伦理观的渗透。二者具有相通之处。
二、生态地理教学构建目标
生态地理教学构建的终极目标在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观能够使学生塑造环境伦理道德,使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此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1、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宣扬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以此唤起学生的危机和急迫意识。
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由于环境资源的有用性有限性与稀缺性等,环境资源也是有价值的。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要求在自然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起一种合理性,一种生态平衡,并用这种合理性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形成绿色消费观
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学生在消费资源时要适度消费,以求资源的永续利用,例如倡导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三、生态地理教学构建途径
1、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的有效空间
教师可采用渗透式讲授法、辩论法、讨论法、演示法、材料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案,对环境伦理观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与传授。
2、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的重要阵地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去考察、调查,让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学生直接接触环境,获得正确、鲜明、真实的印象。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对环境伦理意识的培养
乡土地理教学是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人手进行教学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熟悉。
四、生态地理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可通过撰写环境伦理调查报告或环境伦理小论文等进行量化的评价。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三个等级。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环境伦理教育的特点是否在完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同时,强调学生对环境伦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并鼓励学生的参与是否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是否将本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当地的和日常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与环境伦理问题联系起来;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调查不同的环境伦理问题,并把这些环境伦理问题与全球的环境伦理问题联系起来。3)教学方法评价教师是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是否采用了相应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措施,建立了相应的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学生档案教师是否将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师是否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和思考。生态地理教学的构建,以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为主要线索,从构建目标、途径以及到生态地理教学的评价都以环境伦理观教育为主,以此来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出版社,1995.
[2]包庆德.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
[3]姚宏宇.环境伦理观的渗透———地理学科的基本任务[J].教学研究,2006(2).
[4]李伟华,魏智勇.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