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村精准扶贫

村精准扶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00:4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村精准扶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一、我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村属乡中心村,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口2937人,耕地面积1122.7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7亩,林地面积8500亩,我村现有贫困户248户,7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76%。

有史以来,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少。农民思想意识,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致贫的较多。这是我村贫困的现状的集中体现,严重制约着发展。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产生,识别和确立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至每家每户,规定九种人员不纳入扶贫对象。召开户主会,逐级申报摸底,明确扶贫方式主要是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而不是现金扶持和物资帮助。而且扶贫对象是动态的,可每年更换。正是这种宣传氛围中,产生和确立了精准扶贫对象。

三、精准扶贫的目标

针对我村贫困现状,村“两委”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包户扶贫的方式,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上一轮扶贫开发的成就

上一轮扶贫开发整合“三送”等各方资源,完善了部分道路、水利、电网改造、新农村、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简易公路和6.3公里。

2、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水陂5座,水圳9300米。

(二)低电压改造。积极争取政策,主动沟通协调并配合,新增设变压器5台,新铺设线路4000多米,大大改进了低电压改造问题。

(三)多方投资,对中、小学进行了校舍、食堂和宿舍楼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环境和卫生质量。完成了“一村一名中(大)专生”各3名的培养。

(四)新农村建设。积极争资争项,实行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共打造新农村建设点5个,有效地提升了村生活质量。

五、本轮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一)整合项目,建设村综合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5年投资1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全民办事、健身提供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需拓宽、硬化村庄主干道8000米,新修简易公路1200米,并搞好路肩和排水沟建设及绿化带建设,形成和谐景观带。

2、水利建设。兴修水陂2座,蓄水池1座,新建山塘16口,新修水圳9350米。

3、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针对我村土地特点,进行“标粮”改造360亩,新砌河堤护坎5000米,改挖河道2000米,修建机耕道21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33条4000米。

(三)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资立项,兴建新农村建设点8个,完成建设点内布点规划,尽快改变我村的贫困现状,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大力兴办文教卫生和养老事业。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宣传,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意识境界,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做到“病有所医”。积极输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人才。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提倡个人服务养老形式,跟进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充分实现“老有所养”。

六、几点建议

1、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活动有内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

3、实施精准扶贫,应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要方式,千万不能以现金方式或物资方式进行扶助。

4、对五保户、纯低保户实行兜底扶贫。

第2篇

关键词: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历史文化名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一、概念剖析

(一)扶贫。“扶贫”即为“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具有相对性,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的概念。在我国,结合国家政策与当前国内环境,扶贫强调以政府行为为准,通过政府决策、资金下拨及基层援助等行为,对国内被判定为贫困的地区进行扶持,以达到贫困地区基本脱贫的目标。

(二)精准扶贫。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贫困治理,贫困治理包括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阶段、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推进扶贫、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巩固温饱成果以及新扶贫开发纲要和精准扶贫的提出,历经的这五个阶段反映了我国扶贫任务艰巨,扶贫困难之大。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提法发端于我国广东地区。2007年,广东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最早提出扶贫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明确要求集合全省的力量进行“精准扶贫”。

完整的“精准扶贫”内涵是提出来的,核心要义是“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粗狂扶贫的状态,强调扶贫的精准度,从2013年提出的三个精准到2015年6月所提出的六个精准,扶贫政策是在不断地走向精确化。精准扶贫是由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构成的体系,四项内容有层次、有顺序的开展。(图1)

二、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与发展现状

(一)概念。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二)数量、分布特征及原因。到现今为止,我国已经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4年先后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每一批相比前一批,数目都有所增加,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总数目已达到276个,依据分布情况,将分布区域划分为7个片区,现各片区中,以华东地区分布数量最多,东北地区分布数量最少。(图2、图3)

中国历史名村逐年增加,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并不均匀,这里有片区所辖省市区比例不一致的因素,呈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重大,西部少数民族分布区相对比重小的趋势。(图4)

(三)发展现状。村落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村,让偏僻的村落走进人们的视野,部分名村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如张谷英村、宏村等,但还有部分历史文化名村是地理位置偏僻、缺少可发展的资源,空有一个历史文化名村的虚名,如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都是处于低水平层次,贫困问题成为部分历史文化名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

自精准扶贫开始以来,现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国村落中有自己特色的一部分村落,在扶贫项目进行中,应当作为重点进行帮扶。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扶贫中的十大工程来进行的,每一项工程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积极影响

1、对空间聚落分布的影响。精史銎墩攵云独Т宀扇〉囊椎胤銎栋崆üこ袒岣谋涓妹村原来的空间布局,对空间聚落进行重新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如山西太原市的北社乡对秦家后7村共117户进行实地调查后,面对交通条件落后、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展开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易地扶贫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名村空间聚落的布局,对部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名村而言,移民搬迁也是相对较好的出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产业结构的调整。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具体名村的调查,发现真正贫困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出发展之计。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等工程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名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如湖南省会同县的高椅古村,于2005年被确立为历史文化名村,之前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不理想,通过旅游扶贫,将该村建设为一个综合性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不仅当地人们顺利脱贫,而且发挥了该村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让高椅古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商扶贫开发包括将名村建设为“淘宝村”、“电商村”等,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营销,给偏远名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逐步转化,提高产业值,让历史文化名村的村民逐步走出来,接收新信息,更好地在当地进行生产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救急不救贫与返贫困现象的出现。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从物质上对名村进行帮扶,缺少对村民思想上的教育引导,物质的帮助只能暂时地缓解贫困。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在扶贫过程中,采取救急不救贫现象突出,不仅引发村民的不满与不配合,还会导致后期贫困程度加深。返贫现象是指当政策力度减弱时,该村又会恢复原来的贫困状况,只得到了暂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无法根除贫困,扶贫工作的进行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的关注与支持。

2、精准识别不足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是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识别的精度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识别贫困名村贫困户的过程中,识别精度低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推进效果,在某些实施地,不免会出现贫困户未得到足够的资金补贴,而脱贫户得到资金资助的不公平现象。

四、精准扶贫在历史文化名村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精准扶贫政策虽然已经在部分实施区域有所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政策能真正地落实到人,落实到户。

(一)问题分析

1、规模问题。贫困人口规模的确定不是基于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基于省级扶贫部门测算结果自上而下分配的,在这种格局下,各地、县、乡获得的贫困户的指标未必与实际贫困人口规模相一致。扶贫部门分配的贫困户指标与实际贫困人口不匹配,则会出现贫困人口与资金的问题,不利于扶贫工作的继续进行。

2、识别问题。识别问题是指在扶贫之前,通过调查的各方面资料来判定该历史文化名村是否成为扶贫对象的一个过程。识别问题主要分为过失识别问题与恶意排斥问题,过失识别问题是指在精准识别名村中的贫困村时,由于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识别不准确现象的发生。恶意排斥问题是指承担精准识别的负责人为了私利优亲厚友,在识别过程中,不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贫困程度的判定,故意降低或者提高某地的人均收入,降低了扶贫的精准度。

3、资金问题。资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源泉,包括资金投入的问题与资金用途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的白热化,国家对扶贫资金的资助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之中,每村每户具体能收到多少补助资金却是不确定的。近年来,物价上涨,很明显地消耗了投资的有效性,对特困村特困户而言,暂时的资金补贴只够人们用于一段时间的生活支撑。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勤保障,扶贫工作难以落实,微薄的补贴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解决途径分析

1、因村施策。扶贫中的十大项目是要通过对各个名村情况进行精准调查,深入分析贫困的原因。项目的实施不能粗放漫灌,要强调针对性,主要是进行“扶农”,逐步依村落实帮扶项目、帮扶资金与责任人。精准帮扶是扶贫政策的关键,力求帮扶的准确性,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切实深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因村施策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对名村了解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把握该村的贫困状况,然后从细节上进行细化调查,贫困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现象,力求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其可能性是不大的,只能从大的方向去把握,在政府的帮助与在村民自身的努力之后,贫困情况有所改善。

2、资金到位。经济是扶贫的根本,多渠道的筹措资金会给扶贫工作带来多一份的保障,如项目中的扶贫小额信贷正是为扶贫资金来源“造血”的一种方式。在住房建设上,对历史文化名村现存的危房进行拆除重修,对破旧损伤的住房采取修复的方式;在教育的支持上,特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资助,适当增加教职工的工资;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扶贫工作需要在“人”与“钱”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确保实施的效果。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户信息管理、阳光操作管理与扶贫事权管理。农户信息管理是指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阳光操作管理是指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扶贫事权管理是对各部门具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各部门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2]潘帅.新常B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

第3篇

村位于县西南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石山耸立,四周山岗连绵。村部驻寨脚下,距县城12公里,距圩4公里。燕屏公路从东至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0个村民小组,396户,1575人。耕地总面积1379亩,其中水地1174亩,旱地205亩,属红壤,砂质土,肥力中等。林地面积7600亩。 被评为国定扶贫村和省扶贫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而务工缺乏技术,务农缺乏资金和技术,种田主要靠天吃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组道路没有完成硬化。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

三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且近年来因修国道又被征收了部分良田,耕地分散,面积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

三、帮扶计划

一是做大做强大棚蔬菜、烟叶柑蔗等种植业。加大对村民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规范村民种植流程,成立经济合作社以对抗市场风险,帮助村民做好土地流转。结合乡村旅游打造秀美乡村。

二是做好果树连片开发。帮助有意愿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做好山地流转,联系果业局进行技术和政策扶持。

三是开展免费农技培训。开展农技培训、工匠培训等农民免费技能培训2场。

四是企业招工信息。及时收集企业招工、项目建设用工及公益岗位等就业信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是联系帮助创业贷款。帮助创业者联系办理信用贷款。

六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因洪水冲毁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修复。加大家农田灌溉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队,县环保局局长第一责任人,对帮扶工作负总责,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局长办公会研究结对帮扶工作1次以上。驻村工作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第4篇

7月8日下午,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与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梁健、茂名市委副书记刘芳等一行前往广东海事局扶贫村――茂名市电白区下洞镇甘村检查指导扶贫工作。茂名市有关部门、茂名海事局、电白区领导陪同调研。

当天下午,梁建伟一行先后参观了扶贫宣传栏、查看了扶贫工作档案、视察了扶贫干部住所及工作办公室、探望了贫困户并与市、区、镇、村有关干部进行了座谈。梁健对广东海事局在茂名市的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他指出,甘村的扶贫工作很扎实,驻村干部工作很认真,摸查情况比较彻底。梁健说,从目前的工作来看,甘村的扶贫工作已经走在了茂名乃至广东的前列,特别是“一户一档”的工作很有成效,建议要在电白、茂名推广甘村的做法。梁健要求,茂名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好中央工作部署,学习好和书记讲话精神,围绕精准、聚焦精准抓好扶贫工作。刘芳代表茂名市委、市政府感谢广东海事局精准扶贫甘村,对驻村工作组的工作也表示了肯定。

梁建伟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扶贫工作是党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实现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广东海事局党组高度重视,积极贯彻省委部署,按照省扶贫办要求,郑重选派驻村干部,及早对做好本轮扶贫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周密安排。他要求驻村工作组继续克服困难,依靠群众,围绕“精准”要求、聚焦既定目标、把握问题导向,扎扎实实开展好扶贫工作。下一步要要在充分调查摸底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提出近期、中期和最终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群众脱贫解困,切实完成扶贫任务,力争成为全省优秀扶贫单位。梁健还详细了解了甘村的具体情况,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对驻村干部提出的部分扶贫措施进行了指导。充分肯定了扶贫工作组前阶段所做的工作。他说,甘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干劲很足,工作细致、作风扎实、思路清晰。从识别扶贫对象、建立扶贫台账、走访摸查情况、探索扶贫思路等方面来看,工作组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第5篇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为民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对于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农民群众同步小康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和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地方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消灭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成为各地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展村集体经济

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此后多次在调研考察中对精准扶贫进行强调。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根本,是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受自身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单个主体很难依靠自身发展产业从而脱贫,这就要求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产业必须依靠外来“输血”带动或者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带动。相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制主体而言,公有制性质的集体经济能更好地发挥扶贫功能,促进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更多地惠及群众。

发展集体经济是在产业扶贫中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和部分群众深度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更好地巩固农村集体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地位,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在调节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中的作用。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镇宁实践

镇宁自治县本寨镇目前共有4815户20485人,其中计生协会会员2312人,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4000人左右,占全镇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本寨镇近年来运用“支部+协会+基金”的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式发展。

建立扶助基金。本寨镇通过将计生事业经费30万元注入镇级“幸福家庭”扶助金专户,同时面向社会募捐和镇政府配套注入3至5倍资金,在各村设立了村级“幸福家庭”扶助基金。截至2015年底,镇村两级共筹集扶助金70余万元,实现全镇10个行政村“幸福家庭”扶助金全覆盖。

用好扶助基金。利用“幸福家庭”扶助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国土整治、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的扶持。同时,积极盘活村级资产“筑巢引凤”,在引进企业或大户时,由所在村与公司或大户商定,将8%的收益注入到所在村“幸福家庭”扶助金中,注入资金逐年递增,以20%为上限,促进村集体经济滚动壮大。

促进产业扶贫。采取“幸福家庭”扶助金贴息贷款、入股发展等方式,帮助计生家庭、会员家庭及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发展村级产业基地6个,促进村集体增收16万元,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90元。

实施帮带、关爱行动。通过协会会员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的“支部+协会”“协会+农户”双联双定机制,每名协会党员与10户群众结成帮带对子,对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定责和包户定责,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连锁效应。扶持2个村建立电商合作协会、扶助2户困难“独双户”家庭大学生、5户贫困家庭大学生、1户因火灾造成经济困难的计生户,2016年春节期间慰问困难计生家庭20户,共计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

本寨镇“支部+协会+基金”的模式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消灭“空壳村”、促进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偏远落后山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借鉴。

发展村集体经济

要聚焦偏远落后山区

偏远落后山区集中了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层面广、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难等多重特点,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和y点。精准聚焦偏远落后山区,通过整合资源、资产、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显得尤为必要。

既要“改革”又要“改善”。对于偏远落后山区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向改革要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力度,以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确权、赋权、易权各个环节工作,搭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架构,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朝着集体经济形式发展。要秉承和发扬镇宁“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把弘扬马鞍山精神与抓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快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进程,让农业合作社成为做优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村集体经济管理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政企分离,党支部、社区、股份公司三者独立,各尽其责,避免村集体经济朝“大锅饭”方向发展。

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对于“空壳村”来说,“第一桶金”很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完善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更为重要。

必须坚持“开放引领”战略,引进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育大企业,通过资源统筹集约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升级转型。要充分利用好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把产业布局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把本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要发展城郊经济,积极引导地处城郊接合部、集镇边、商贸工业区附近的村,充分利用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扩大招商引资,通过集体资产出租、入股等方式增强“造血”功能。

既要“支持”又要“支招”。后发地区的快速追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及金融机构要在项目和资金上加强支持力度,细化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的同时,注重“扶贫先扶智”。

首先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入村支“两委”,当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其次要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顾虑,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思想。第三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家与成功人士向村回流发展,实施好“千企帮千村”行动计划,带动村集体组织在市场中找准自身角色定位,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此外,基层组织要挖掘、培养本村的优秀人才,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本村优秀人才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6篇

XX村委属XX省县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较大,部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2015年7月,经组织上选派,我到XX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我通过深入各村组走访座谈、沟通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XX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

一、XX村委贫困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较差。XX村委地处黄金江下游,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水稻、烟叶种植或外出务工。该村属XX水利枢纽库区重点移民村,目前移民搬迁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库区抬田后,因土壤沙化漏水、水渠设计等问题,许多水田无法耕种或虫害较多,产量大面积减少。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2、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

4、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很大一部分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据初步统计,我村委目前已列入精准扶贫对象的有113户,327人。其中低保户44户61人,仅低保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38户。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1、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2、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3、农村复杂情况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一半,XX村委农村人口1935人,实际上不过1000人左右。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后肯定会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农村干部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所报对象有的年老体弱,跟本没有劳动能力,有的因病因残致贫,纯属国家政策的救济对象,这些既没有劳动能力,更没有创业能力的对象,给精准扶贫工作的后续开展带来了应对的困难。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4、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甚至远离市场,会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此次基层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我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1、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2、评议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我们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3、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第7篇

今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造血式”扶贫的受助农户纷纷走上养鸡、养鸭、养猪、养蜂以及种茶、种果树、种竹笋的脱贫致富路。然而,由于七里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助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但销售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王玉珍想到了“互联网+”:别人能依托“互联网+”增收致富,为啥不从这里入手试试精准扶贫呢?

经过1个月的调查和学习培训后,王玉珍在淘宝网成功注册“四川家乡味土特产就对您的味”网店,网店所售山货全部来自村民种养的农产品,运行5个月,通过网店成交600多笔订单,交易金额5万余元。

“往年采的木姜子拿到集市上,两元一斤都不好卖,今年交给王主任,居然卖上5元,做梦都没想到。”说起今年卖木姜子带来的2000多元额外收入,七里村贫困户李光芬满面笑容。

第8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人口;扶贫依赖

中图分类号:F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15-03

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居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2014年贫困人口数目为7 000多万,1978―2014年的三十余年里,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直线减少7亿,平均每年减贫1 945万人,占6.4%,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了90.3%。就数据而言,中国扶贫的成效是明显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然而减贫任务依然艰巨而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减贫任务,国家了“精准减贫”的政策。

精准扶贫是国家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的生活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专项扶贫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对贫困对象施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治贫政策,以达到有效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目的。精确扶贫的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到湖南湘西实地考察时做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中。精准扶贫在近几年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侧重于分析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人口“缩水”现象严重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自我发展问题,国家制定并实行了开发式扶贫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规定,扶贫对象以县为单位,扶贫的资源集中于贫困县。学者陈全功调查武陵山片区某县,发现50%的村组、60%的农户可纳入贫困范围,但按照上述的规模分解方法,仅有51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0%)、2.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8.8%)被识别为贫困对象;然后按贫困户来认定贫困人口7.15万人(贫困发生率36.35%),有相当一部分贫穷农民因为未被纳入贫困村或贫困户而没有被认定为扶贫对象,贫困人口存在“缩水“现象[1]。

(二)精英捕获现象时有发生

精英捕获(elitecap-ture),是指本应该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数群体(常常是政治或经济上有权力的集团)占有,从而导致在政治和经济上权力较弱的集团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Dutta,2009)。这种由于外部资源进入,基层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分配,在此过程中,真正应该享受资源的人被排斥在外,而地方层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个人或集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的现象就是精英捕获[2]。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本该贫困户享受的扶贫资源大部分被其他阶层的人们占据,而真正需要的贫困户甚至不在受扶对象之内。

(三)扶贫依赖现象日益突出

有媒体报道,随着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项目实施只重考核,忽视农民意愿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扶贫成效更多体现在“输血”功能,“造血”功能却极弱。如今,这种依赖性的现象被称为“扶贫依赖症”,指在免征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和低保等政策的照顾下,许多贫困地区的群众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最基本也最主要的生活保障之下a生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思进取,缺少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产生了一种对政府及政府扶贫依赖性的现象。

二、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设计缺陷导致精准难以实现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以县为基本单位,扶贫资源集中于贫困县,其扶贫对象瞄准性广受批评。世界银行、Riskin、NGWing-fai认为,扶贫瞄准到县增加了扶贫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众多真正的贫困人口被排除在瞄准范围之外,降低了贫困人口在扶贫资源利用中的比例[3]。学者李小云对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瞄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超过规定比重70%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是从重点县流出的,贫困农户到手比重最低的是以项目为依托的扶贫资金,用现有指标来确定贫困村,使一些贫困村从制度上难以被瞄准[4]。

(二)人员素质低下,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1.扶贫对象素质低下

目前全国现有的7 000多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高达42%,因为自然灾害致贫的占20%,10%是因学致贫,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5]。从以上调查看来,扶贫对象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差,二是文化程度低。贫困户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贫穷,更是知识、健康、能力和精神层面的贫瘠。一方面是一些地区的人们因为传统思想观念不愿意成为扶贫对象,认为这是“丢人”的事。因为文化程度低,很多群众对政策的敏感度不高,一是无法判断是否与自己有关,二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另一方面是扶贫依赖心理,有了基本保障后就不再追求更好的生活。

2.基层干部素质差

中央政府无法直接把扶贫资源输送到贫困人员手中,资源的传输离不开基层群众与政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在扶贫资源的分配、执行与落实等方面有极大的作用,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尤为重要。就上述的问题而言,基层工作人员在政策落实的程序中及个人作风中存在极大的问题,贪污、分配不公、程序不明等问题十分突出。例如精英捕获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主导或负责精确识别的工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优厚亲友,罔顾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要求,甚至人为地将贫困者指标与受助名额分配到指定的村或户中。

(三)政策运行缺乏透明与监督

就精确识别而言,主要为五个环节。一是贫困户申请。“不申请就不是贫困户”的规定使得一些没有及时收到消息或是文化程度较低不识字的贫困户被排除在外。二是入户调查核实,主要是由村镇的干部到申请贫困户的人员家中考察是否属实。三是民主评议。该环节主要的问题在于评判主体是谁、评判标准是什么、监督主体是谁、如何评判公平与否,以及如何避免村干部的维护、主导现象,如何发现被排除在外的困难户等等。四是公示环节,主要在于是否公示、在何处公示、如何公示、有无异议、如何处理异议等。五是审核环节,是否按要求、程序审核,是否有遗漏。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程序不透明等原因造成的。

三、措施

(一)实行贫困村分类机制化

1.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结合国家级政策整合资源,对不同贫困村施行差异性的减贫支持政策,不能只把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贫困的不只是经济,教育、健康等都是贫穷的内容,所以要建立多维度的分类机制。不同的类别造成致贫原因不同、受贫程度不同、所需的扶贫措施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病致贫地区重在医疗设备与医保政策的落实;因灾致贫地区重在灾前预防、受灾转移、救灾措施、救灾物品的及时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因学致贫的地区要做好教育宣传、基础教学设备与教学人员的招纳安排等,保证基本教学的范围与程度等。

2.上下齐管

在确定扶贫对象上,建议在现有的国家自上而下的测算基础上,建立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众参与制度。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政策的内容、对象、实现途径及实行的好处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基层干部要能够与村民经常的交流谈心,为他们解释说明,尽量减少因未能及时收到政策信息和受文化程度限制不懂政策而错过申请贫困户的群众。在一个乡村的贫困群中可以民主推出几个贫困代表,与基层干部组成帮扶工作组,对于村中其他居民的贫困程度进行了解、记录,了解老百姓的界定贫困的标准,避免被一些村霸或是有权势的居民引导。对于政策的落实要全程跟进,并能及时通知其他的贫困户,使贫困群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将政府的贫困户信息与乡村帮扶工作组的记录信息进行对比、核实,对于只在其中一份名单出现的名额,进行下访,入户考察,严格监督,并找出遗漏或多余的原因。要上下齐管,保证贫困人口的识别无遗漏。

(二)提高人员素质

1.贫困人员

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是人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减少贫困户对政府的依赖,就不能只是政府在单干,更重要的是带动贫困户参与到自我提升中,政府要做的应当是领头人,国家政策是机遇与途径。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变“输血”扶贫为“造血”。

(1)对于没有劳动力的人,可以依靠低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更需要的是被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医保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或减轻无劳动力的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设备的建设,增加资源,保证资源的分配公平。二是要加大对贫困户、贫困子女的资助力度,保证贫困生有书可读,提高知识水平。保证体与智、身与心的全面脱贫。

(2)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需要的是工作岗位,所谓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也是脱贫的关键。一要引导无业民众参加技能培训。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有所技能,就有信心。二是要提供就业机会。可以与乡镇的企业、公司合作,既可以提供劳动力,又能提高周边的经济水平。

2.基层干部

加强纪律约束,加大监管考核力度。进行思想教育,开展业务培训。只有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作风,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在困难户的确定过程中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甚至杜绝“援助诱惑”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真正落实,有所成效。

(三)完善精史銎短逯

一是强调制度细节设定。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各个环节的实施程序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安排多位监督人员,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明确工作人员的各自职责,遵循“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的原则。各个步骤有明确的规定才能保证基层干部实施的公正、公平、公开。帮扶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方案,分配不同的扶贫资源。

二是要重视农民的参与程度。扶贫工作进程中,要让贫困户参与到各个环节中,而不只是申请贫困户名额,然后只能等待最后的决定。“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因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社会政策及农村建设能力弱而造成的,而这方面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农民本身应有的发展权利遭受了剥夺”[1]。

三是注重实际调研。扶贫工作中,要由省级部门专门设置下访小组,对困难户的信息采集、贫困户资源到位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回访,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查群众对于基层干部工作态度、质量的满意程度。且要进行动态收集。贫穷是会重复的,对是否有居民重返贫困、原因何在都要了解并记录在案。

四是加强培训监督。干部入职前要进行培训,减少上任时造成的失误。任职时采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干部内部调查和群众反映对每个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滥用私权分配名额和隐瞒贫困人口而追求业绩的干部要予以严厉处分。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精准扶贫的四个重点问题及对策探究[J].理论月刊,2016,(4).

[2] 邱明红,邱冰.精准扶贫中的“援助诱惑”:问题、成因及治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5).

[3] 邓伟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