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06 08:2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第1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融水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融水县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和第三阶梯结合部的广西西北部,境内山高路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国定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区定特困县。现辖4镇16乡、205个村民委,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5.46%;耕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2万亩,人均有田0.52亩。2010年,全县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学点297个,幼儿园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职高(中专)生826人;初中生25156人,毛入学率96.21% ;小学生619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93% ;在园(班)幼儿8275人;特殊学校学生102人。全县教职工665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704人,代课教师439人。全县教师合格率为:高中92.8%%,初中95.9%,小学98.5%。中小学校舍面积542312m2;图书总价值767.75万元,仪器总价值962.5万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遇见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力都外出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创收”理念的影响下,在一些山区乡镇村屯几乎难找几个青壮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就读的毕竟少数,形成“隔代监管”或代管。

调查中发现,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86%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亲人照看,其他由亲戚代管,有的学生甚至无人照管。这些儿童缺乏父爱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在对其管理、思想、学习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隔代监管”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从而影响了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1、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极大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2、学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极大阻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农民工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辅导有待加强;4、没有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优惠政策。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学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充分用足自治县地方政策,努力实现融水“二次创业”、“三个同步”和“经济转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旅游、产销市场,吸引外资,促使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流,使大批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非留守儿童”;此外,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聘请专职教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

2、各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跟踪调查,体现关爱,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不管是父母,还是“家长”都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融水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㈠全县实现低标准“普九”,尚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以期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

1、贫困面大,控制辍学率任务艰巨;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05个村(居)民委中,区定贫困村117个,涉贫人口22.94万人,造成我县失学少年儿童较多、学生辍学严重的现状。2004—2005学年度,小学入学率为98.9%,低于“普九”达标率0.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9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0%,低于达标率10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初中辍学率为3.42%,高于达标率0.42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县每年约有3500名家庭困难适龄少年儿童在校门外徘徊,给全县“普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离上级要求尚远,必需不断加大投入;

2010年底全县共有校舍面积542312m2,危房面积1102 m2,力争2011年将危房进行维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最终成功,关键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县新课改尚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培训也仅限于通识培训,要在全县推行新课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提升为自身素质,显然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㈢普通高中规模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目前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仅52%,高中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高中规模过小及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在扩大现有高中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高中校点,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力争“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区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县有26所中学、32所村完小和6所乡(镇)中心校受益于义务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明天女教师” 项目及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配备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22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所县城小学、7所城镇中学采取与商家合作办学的方式,装备了微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从总体看,全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教育装备水平的现状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职工编制数为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点布局需要,教师可全部到位。但历史形成的教师专业配备失调,使外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类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又编多。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能将剩余的学科老师改任其他专业,特别是将部分小学老师调任初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县财政财力有限,教师进修提高无支持。由于我县教师学历偏低,亟需进修提高,然而,我县近年来,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拿出经费支持老师参加脱产或函授进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学历的提高。

3、近年不进新教师,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断层。我县85年得到自治区的专项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一批人现在年龄均在40岁以上,知识、年龄都已老化,多数体弱多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因县财政困难,2002年以后无法接收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中师生,势必造成几年后,小学教师断层的严重局面。

四、融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一是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必须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为教育指明方向、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区域的教育动态,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融水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规划》,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力度,保证教育专项资金按时按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确保发展目标对经费的需求。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务必整顿劳动市场,不断扩大职校规模,充分发挥县、乡、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㈡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板报、墙报等手段,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政督学工作,确保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㈢继续采取特殊措施,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学招生制度,各乡(镇)要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妇联、团县委等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认真总结女童教育经验,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外援扶持特困学生,降低辍学率;恢复和深化城乡学校“手拉手”联谊活动,推动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㈣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加大“职教渗透”实验力度,努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实行教师资格制,凭资格聘任教师。

第2篇

这次全州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分析全州教育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今天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施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建设现场、清江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市、巴东县、利川市、来凤县四个县市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各县市相互借鉴学习。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年全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州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年5月,我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20*年,全州乡镇教育站实质性撤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年初,我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州、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今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年以来,州、县市政府连续为教育工作办实事,解决了584所农村中小学如厕难、227所农村中小学饮水难问题,在319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污水净化处理及沼气池建设工程,消除、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初中100所,全州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对教师全员培训,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年的*、*和*提高到现在的*、*和*,全州民办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年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人,比20*年增加*人。

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等条件制约,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基”成果巩固难度大。虽然我州在20*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在验收以后,抓“普九”的力度有削弱的倾向,措施没有验收以前过硬了,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

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初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较为普遍。20*年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小学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大班额”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294和*个,分别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和*。全州城镇初中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级大班”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331和*个,分别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和*。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20*学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远低于湖北省*的水平,也低于全国*的水平。20*年,我州人口*万,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万人。20*年,咸宁市人口只有*万,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万人;十堰市人口*万,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万人。

四是学校条件依然较差。我州大多数中小学校条件依然较差,影响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州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与国家标准相差*平方米,城镇中小学教学用房更加紧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宿舍十分拥挤,生均宿舍建筑面积小学*0*平方米,初中*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分别相差*平方米、*平方米。*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施。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体育和艺术教学设施设备较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不均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超编,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艺体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州小学教师超编,初别是高中缺编较多,初中缺编*人,高中缺编*人。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全州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只占*,51岁至60岁的占*。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还占一定比例,还有近500*名“民转公”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既要看到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州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州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3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以上,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和*以内;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一年教育的人数达到*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左右。到建州30周年,初步建成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发展协调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我州“两基”工作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有松懈思想,还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两基”成果。一是要大力控制学生流失。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性的工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因贫失学现象已是极少数,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升学无望、厌学情绪严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情况,要把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分析“控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控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和长远大计抓实抓好。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落实力度。要增强家长、监护人和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使广大家长认识到,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取向,自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救助活动,让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等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控流”。教育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把中小学生流失的情况摸清,对症下药,下决心把中小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切实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读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超级大班”现象突出。“超级大班”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城区“超级大班”现象,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市为缓解城区小学超级大班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施州民族小学,从动工到建成招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举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六角亭新修一所初中学校,缓解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各县市要像*市一样,筹措一定的资金,在城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切实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建设上,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学校建设质量敲响了警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从机制上解决“择校”、“择班”和“超级大班”现象。坚持按照“硬件坚持标准,软件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三是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高中要积极探索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农村中学,调动农村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也能看到升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希望。

(三)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湖北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我州了*的指标要求,到2013年达到*。按照当时的人口数测算,届时将有*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普高和职中在校学生分别达到近*万人,普高将增加*万人,职高将增加*万人以上,相当于要新建300*人规模的普高3所,中职学校7所。我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是要新建高中阶段学校。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要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民族中学是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向全州人民作出的承诺,并将其列为20*年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州委、州政府将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平民化”的要求,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步伐,尽快建成招生。要抓紧抓好巴东一中搬迁、来凤二中的新建,高中资源短缺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新建或改扩建1—2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今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各县市要启动改扩建一所高中或职业高中,但部分县市还未启动,希望未启动的县市好好研究一下,确保实事全面完成。二是扩大现有普高、职高招生规模。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普高、职高的内部潜力,不断实现外延扩张,增加招生容量。(四)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全州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才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出具体规划,到2013年把所有的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都建成班额合理、校舍配套、安全卫生的标准化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一两栋房子的问题,要统筹解决寄宿学生就餐难、就寝难、洗澡难、行路难、新鲜蔬菜供应难等问题。鹤峰县最近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十有”、“六配套”的标准值得各县市借鉴。“十有”就是有标准的床铺,有学生用品壁柜或多功能摆放架,有设在室内或楼层内的厕所,有设施完备的洗漱、洗澡间,有开水供应设施,有餐厅、餐桌凳及餐具消毒设备,有洗衣机、晾晒架,有勤工助学发展项目,有常用应急药品,有蔬菜基地等。“六配套”是指食堂和餐厅配套,锅炉和浴室配套,宿舍和厕所配套,洗衣房和晾晒场所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和医护配套等,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州教育局要制定一个寄宿制学校通用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抓好。

(五)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和招生就业形势较好的机遇,对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招生就业两旺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各县市新建或改扩建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一所办学条件较好、设施设备条件基本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示范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州重点建设*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个省级实训基地,分别进入国家*个和省*个重点实训基地。四是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兴州”的要求,结合州内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鼓励、扶持发展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重点支持民办高中和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我州民办教育的整体水平。民办教育,不管是民办高中、初中、小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幼儿园,都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规模问题。现在总量还不够,我们要解决约*万初三毕业生读书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很多钱来扩充高中,财政的钱还只能更多地集中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所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办民办高中,使民办高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问题。民办教育要严格加强管理,不能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一个薄弱的学校,办成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学校,有教室没有宿舍,有教室没有运动场,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政府部门不干涉民办学校办学,但要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用行业的门槛、标准把民办学校规范好,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公平问题。要不分所有制,尽可能为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平等发展、平等竞争的平台。

(七)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幼儿教育的责任。各县市都要办好一所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办好一所骨干幼儿园,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要积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办好特教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2010年)》,计划在中西部的地市和*万人口以上的县建设特教学校,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矛盾。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八)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建立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继续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工作,新进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对部分边远、艰苦学校试行定向招录,统一考试考核,单独划线,录取后签定5年以上的基层任教服务协议。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招录时可以不受1:3报名人数的限制。凡师范专业二本(一)及以上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笔试环节,经人事、教育部门考核可直接录用。2009年,重点解决好初中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为初中学校解决*名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年轻教师,由州人事局、教育局具体落实到县市。二是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和全面落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把教师的冷暖挂在心头,依法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安教工程”建设。要从政治上、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四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社会评学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视师德档案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对那些业务不精、工作不勤、品行不端、教风不好的少数人要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之中,各级领导要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努力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善于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市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州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县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实事,解决一批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总书记,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落实之后,县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能上进下退,搞“挤出”效应,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依率计征,全部拨付教育使用。公用经费按国家、省、州标准落实到学校。农村税费改革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统计监测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切实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第3篇

近年来,新安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1.农村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改革以来,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民合同内的“零负担”。

2.农民得到了更加切实的实惠。近两年来,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成品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06年以来,全县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112.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55万元,优质改良玉米良种给予补贴360万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促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安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积极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18万元资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共计22.7万人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贫失学问题。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06年以来,新安财政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村村通自来水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5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资金2800万元,投入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气池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619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安县以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一系列救助体系,在全县农村架起了社会救助的“网络链条”。目前,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19.9万(人次)农民获得就医补助,补助资金2724.7万元。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难点

总结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矛盾和五个难点:

两大矛盾:一是资金供给量小与需求强烈的矛盾。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增长快,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加上乡村经济实力不足,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增长有限。而与此同时,在“村村通”、农业产业基地建造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与支农资金回收困难的矛盾。转贴于()

农业投资无论是农业产业基地建造、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产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使农业投资风险较高,农业投资回收较为困难,造成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和加工企业,造成支农资金投入大与效益不保证的矛盾。

五个难点: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化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二是村级债务沉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旧的债务不去,新的债务又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和扩大生产性投放。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较大。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争取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资金、政策。发挥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职能优势,准确把握上级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争取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建立“各级政府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第4篇

关键词: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农村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2-0052-0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牵头,在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兴办了具有扶贫和信贷双重功能的基金会,通过无息和有息捐赠的办法筹集资金,再通过收息或免息的小额信贷办法借贷给农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金会由一个发展为三个,基金规模也由1993年的2万余元,发展到2005年6月底的129.6万元。基金会以扶贫为前提,以小额为特征,以信用建设为平台,以风险防范机制为基础,以支持三农为主方向,以信贷运作为主方式的小额农贷模式在贫困山区极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组成调查组对基金会的运作、风险、合规性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一、基金会成立与发展的背景因素

(一)经济学家的倡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是基金会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1993年9月经济学家茅于拭先生首先出资500元,并倡导和联系同事和各界人士进行捐赠,如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汤敏先生6次出资6900元、大连林淑玉老师9次投入11500元,新加坡华运海先生4次投资6760.50元,北大林毅夫教授捐资1400元。在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设立了“龙水头村扶贫基金会”,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和发展生产。

(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融资需求强烈,是基金会赖以生存的直接条件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湍水头镇是国家级贫困乡镇。地处黄土高原,上无肥水沃土,下缺矿产资源,自然环境恶劣,农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维持生计。至2004年底,该镇共有农户4218户,人口1488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19元。当地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从事简单再生产,即使购买种子、化肥甚至就学、就医的资金都筹措不到,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强烈。

(三)基层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的弱化,无法满足贫困乡村金融服务的合理资金供给,是基金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方面,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从农村金融领域撤出。另一方面,受历史包袱沉重的影响,湍水头镇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到2005年6月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为10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36万元。从90年代初期到2001年,各项贷款基本维持在350万元左右,2001年的不良贷款占比高达95.7%,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

二、基金会基金的运作与管理

(一)基金会基金的来源与运用

1、从单纯的接收无偿捐赠到接收无偿捐赠与吸付息基金并存,加之基金会数量的增加,致使基金总量逐步扩张。从基金来源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9月到1998年8月,基金全部来自无偿捐赠。到1998年8月共有31个个人和团体捐赠基金51笔,金额达36240元。第二阶段是1998年8月以后,基金的来源由单纯的接收捐赠发展到给部分出资人付息。付息基金的引入,使基金规模迅速扩张。到2001年9月,基金总额达到131530.5元,其中无息基金60570.5元,付息基金65960元,利息结转5000元,付息基金占比达50.15%1998年8月到2001年9月的三年间吸收的付息基金超过了基金会成立八年接收的无偿捐赠资金。

2003年9月,茅于轼先生在总结龙水头扶贫基金会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湍水头镇湍水头村和小寨上村成立了两个基金会。到2005年6月底,三个基金会的基金规模达到1296480.10元,其中无息基金274985.10元,占21.21%付息基金1021495元,占78.78%。据调查,2005年以来新增基金10035.94元,其中无息基金6200元,付息基金303835.94元,付息基金占全部增加额的98%,由此可见,付息基金已经成为新增基金的主要来源。

2、基金运用以有偿支持发展生产为主,无偿支持急救性消费为辅。从1993年9月第一个基金会成立到目前的十一年间三个基金会累计发放贷款2453笔,金额3634230元。从贷款投向上看治病贷款243笔,金额259800元,占7.14%助学贷款153笔,金额160750元,占4.42%生产贷款2038笔,金额3171480元,占87.27%其他贷款19笔,金额42200元,占1.160%。到2005年6月底,三家基金会的贷款余额为1275700元,其中用于治病和上学的无息贷款166606元,占13.06%,用于支持生产的有息贷款1109093元,占86.94%收息贷款是放贷主体。从2005年1月1日起,基金会取消了无息借款,全部执行月息10‰。这标志着基金会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性运营。

3、基金会利息的收支与分配情况。1993年第一家基金会设立以来的十一年间,三个基金会累计利息收入187726.96元,支出162202.31元,节余25506.65元。利息支出主要用于付息基金利息、管理费和扶贫助学基金。其中,支付利息44357.03元,提取管理费104812元,提供扶贫助学资金13033元。

(二)基金会资金运用的管理方式与制度建设

基金会成立后,在经济学家的指导下,充分借鉴国内外金融运作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建立了付息基金管理制度、信贷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金会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基础。

1.基金收入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一是规定分期限为付息基金计息。基金入帐满一年的按年利率4%计息基金入帐满半年,而不满一年的按年利率2%计息基金入帐不满6个月的,不计付利息。二是出资人要求将出资款收回时,基金会无条件及时办理退资手续。三是个人利息税按国家标准执行,由基金会代扣代缴。四是对提出利息而投资人不提取的,经与投资人协商后,转入投资人投资本金。五是对不付息基金的收入定期公开。

2.基金运用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一是规定了贷款的用途。首先是治病治伤和帮助困难家庭的子女就学 ,其次是生产如买化肥、农药、工具、仔猪、出门打工、经商等。但不得用于高消费目的,如婚丧嫁娶、购买大件商品等。二是规定了贷款条件。治病借款必须出示医院证明;上学借款必须由管理人员二人以上调查核实。借款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夫妇共同签字。借款人必须按借款时标注的时间按期归还。三是制定了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在贷款风险的分散上规定每笔借款不得超过4000元,如超出4000元,借款户必须写出书面申情,经茅先生批准。在风险贷款的责任追究上规定借款户因故无力偿还时,借款户要写出申请,由管理人员审查,湍水头镇镇长审核,茅于拭先生批准,方可免去借款本利的50%,其余50%由管理小组按比例赔付。

三、基金会对信用环境的营造

基金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创办诚信节,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设立教育扶贫基金会及困难补助金,积极参加当地的扶贫解困工程。

(一)创办诚信节

基金会将基金会成立日设立为诚信节,每年组织活动。主要活动有

1、公开基金会运作情况。主要有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信用借款户的十项要求,信用户、非信用户的确定和处理。公布信用户、非信用户名单,公开借款帐和扶贫资金发放情况、公开享受教育扶贫补助的教师名单等。

2、开展诚信宣传。采取在会场周围和村子显要位置张贴标语,出“诚信节专刊”版报、由管理员宣传“人人都讲信用,大家都得好处”,“谁不讲信用,谁就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提高村民的信用意识。

(二)创办教育扶贫基金会

2004年9月,三个基金会又分别牵头设立了“教育扶贫基金会”。职能是(1)小学教师工资补助;(2)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3)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4)给当地小学购置教具设备、音体器材。“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基金来源除茅于轼先生筹集和当地政府资助外,主要从扶贫基金会利息盈余中提取。2004年以来,基金会共支出教育扶贫资金13033元,用来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

(三)为特困户发放困难补助

每年9月份,由基金会的管理人员公布困难补助的发放的额度和发放的具体办法。在接受申请人的申请后,组织群众对补助对象评议,并投票推荐出帮扶对象,然后公开发放扶贫补助。

四、基金会对农村金融的启示与借鉴

(一)适应农民需求的信贷模式

调查表明,1995年―2004年十年间,湍水头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直维持在500―1000元之间,基本是靠天吃饭,农民没有积蓄,缺乏应急措施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基金会靠信用发放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这一小额农贷的特点适应了农民的需要,确实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最大额度为4000元的小额农贷特征也从根本上规避了信贷风险发生。

(二)社区人性化操作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基金会贷款管理中贷款户名单公示、家庭成员联合签字、未按期还款户张榜公布、开展“诚信节”活动等,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息相对透明的基础上,符合农村国情,较好地起到了对贷款户的道德制约功能,创造了良好的诚信环境与金融生态环境。

(三)信贷与扶贫互动的模式

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扶贫措施,如发放救济金、搞以工代赈工程等,但基本上是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一时之需,难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基金会小额农贷的运作方式,靠部分资金拉动,由农民自己“解放”自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基金会贷款公开、账务公示、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做法,起到了从资金到思想全方位的扶贫。目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空白也正给基金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如何适时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颇值思考。

(四)基金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基金会资金筹集的对象主要是辖区外人士,出资的主要动机以“捐赠”为主,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同时,基金会资金运用的透明化程度较高,贷款以救急和帮助生产为主,且呈小额化的特点,有利于分散风险。其损失贷款的经办人赔偿机制也为资金安全增加了较为坚固的“防火墙”。

五、当前基金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基金会的合法性问题

山西省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等三家扶贫基金会为民间自发组织设立,其筹集资金的方式和基金运用都找不到法律依据。由于政策规定不明确,目前三家扶贫基金会均未取得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许可。

(二)扶贫基金会基金的稳定性问题

按照扶贫基金会基金的管理章程,筹集尊重出资人的意愿,可随时投入与抽回,这一安排与基金运用的刚性约束不相适应,实际上是建立在部分投资人不可能抽回资金的博奕上。一旦出现投资人大面积要求抽回出资的现象,基金会将面临重大支付风险。基金几乎全部用于放贷,也对基金投资人抽资构成约束,存在流动性风险。

(三)基金会信用基础的牢固性问题

在付息基金筹集的制度安排上,因付息基金不承担风险,责权利不对等。同时基金的筹集主要依靠茅于轼,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付息基金和生产贷款利率高于国家法定利率特别是付息基金利率远高于国家法定存款利率,使其合规性面临质疑。基金中付息部分越来越高的问题,对基金的收入构成影响,进而也会威胁到基金安全。

(四)基金会运作与宗旨的差异性

一是资金来源向有偿性转移,大量新增基金属于付息基金,2005年6月底,付息基金的占比高达78.78%二是贷款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为6个月,最长为12个月,与农民收入的周转期限不相适应。三是贷款投向中,治病、助学等帮贫性贷款占比逐步减少,生产性贷款占比逐步加大,2005年6月底,生产性贷款占比为87%。

(五)基金会民间自发设立的特性脱离了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范畴

从目前的情况看,基金会的发展使资金流出产生脱媒现象,加大了资金体外循环,使人民银行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其具体动态,造成金融信息失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测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准确判断,容易造成决策的偏差。

六、发展基金会小额农贷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基金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鉴于目前基金会已成为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且其规模日益扩大,国家或相关部门要针对基金会的特征尽快制订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准确定位基金会筹资与非法金融的界限,明确规定其运作方式和归口管理部门,将基金会的运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为规范基金会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

(二)加强对基金会运作的监测与研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起有效的监测制度定期采集基金会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基金量、利率水平等运作情况,并将其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应加强对基金会运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三)基金会应该在稳定中求发展

一是基金会要走合规化经营的路子。利率的制定、贷款的投入方向要符合国家的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二是基金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三是基金会要自觉遵守国家金融政策法规;金融管理部门也应该为其正名,给予肯定、引导和支持。

(四)基金会要严格控制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范围

吸收基金,应立足扶贫,面向特定群体,避免吸收公众存款,防止非法融资倾向;发放贷款应坚持额小、面宽、解困,突出小额信用的特点,严格禁止垒大户和为企业贷款。

(五)基金会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

改变目前的基金会仅靠个人信用来维持的现状,要按照金融性机构运行的条件强化现金管理,逐步提留必要的准备金、备付金要加强对借款人、管理人刚性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

组 长:刘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