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14:14: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车险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据统计,维修行业近几年汽车保有量,维修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如下图:
目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技术素质还不够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众多维修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厂房,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换代之后,很多国内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低、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等等。因此,“人才难得,人才难留”这是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亟待的问题摆在了行业和企业管理者的面前。
为推动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行业全面的发展,我委托几个同行的管理者对目前永嘉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通过对12家各类汽车维修企业的220名相关人员自然状况的调研,,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企业岗位设置和相关培训等基本状况。
一、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分析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全员比例为38.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占51.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文化水平层次的结构比例为4:5:1。维修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水平偏低的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另外,通过调查也表明,无论是汽车维修技术及管理人员队伍还是技术工人队伍都存在着人员知识老化,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失的共性问题。
二、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和结构状况。现代汽车结构的发展,维修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催生了一些新的智能型且复合特征的岗位。例如:机械维修和电器维修两个技术岗位复合而产生的机电一体化的岗位,已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个新型的岗位,主要对入场车辆故障情况进行检测和诊断,为确定维修作业项目和后续的生产安排提供依据;对修复竣工出厂的车辆进行检查,确认故障排除情况或鉴定维修质量。
三、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情况。技术和管理人员总体的受训率达88.7 %左右,其中接受过专业学历教育者占17.8%;接受过任职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或岗位培训证)培训者占48.2%;接受过主题(例如汽车维修新技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他主题讲座等)培训者占24.7%;接受过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比例为9.35%。技术人员中接受过学历教育者占19.54%;接受过资格培训者占到54.91%。通过调查表明:75.3%的人员认为现行工种的分类和岗位设置标准已不适应现实维修生产的需要,相应的职业培训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对现行业培训的评价方面,有58.3的问卷认为培训收费过高且盈利为目的;37.6%的认为职业培训内容重复和不适用。高达80%以上的问卷对职业培训的师资和教学手段评价一般和表示不满意;46.5%和30.3%的认为培训市场混乱和人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一些机构培训无目标,教学无大纲,教材不统一,师资素质低,考试,考核走过场,滥发证书等);44.95%认为职业培训机构不足;26.52%认为生产压力大,抽不出时间学习;同时,在问卷调查中,从业人员大多希望做到生产与学习能够相辅相成,而且生产学习能够两不误。有76%的问卷把结合岗位边干边学作为首选方式。有近60%的认为,在有些情况下采取脱产学习也是必要的。有17.6%的人员认为提高学历的主要途径是以入校学习方式为好,认为函授进修方式的占21.2%.此外,有26.4%的认为自学也是提高自身学历方式。
四、汽车运用与维修培训情况。目前的培训资源总体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力量从量上能够满足要求;但从质上。无论从培训的方式和专业的分类模式都存在着与现在汽车维修企业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总体来说,当前汽车维修业仍处在人才缺乏,整体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状况。分析从业的构成,接受过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不过;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除一些大的集团用高薪吸引了一些人员,其他小维修企业还是很少的。目前,二三类汽车维修业户的从业人员的主体大都是来自离开土地的农民、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其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普遍性。
总之,随着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行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多是受益于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以及行业自身就业的吸引力的提高。这些外部条件,将有利于促进从业人员的技能结构和年龄结构趋向合理,也为在行业中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实现从业人员队伍的较高文化素质的构成,如何加快提高现有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快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加速新专家群体的形成,是关系到汽车维修行业和维修企业实现现代化,促进汽车维修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并且求的有效地解决。
相信通过努力,今后几年,汽车维修行业人员队伍将能够以不断提升人员素质为前提而发展壮大,并将会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涌入到汽车维修行业中。这类群体队伍的不断壮大,将会更好的在行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为客户提供更加规范和满意的服务。
关于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本)
亲爱的维修行业的同仁: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调查,为能让社会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能更好的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在此,我们将认真听取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以下调查问卷。
请您在符合情况的选项前打勾(√)或填入相应的内容即可。
1.请问您的最高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 ()职业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
2.请问您的家庭背景?
()农村 ()城镇
3.请问您所在的企业有无对您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有 ()无
4.请问您有无接受过相关的维修技术的技术培训?
()专业学历教育 ()任职资格证书培训
()汽车维修技术主题式培训 ()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5.请问您有无意向参加学历教育?
()有 ()无
6.请问您觉得什么方式是您最能接受的获得学历的途径?
()参加职业机构 ()脱产教育(函授)()自我学习
7.请问您不能参加职业培训的因素是什么?
()没时间 ()经济基础不足 ()根本没想过
8.目前的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收费高 ()师资素质低 ()滥发证书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车险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操作手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车险理赔也与传统方式有许多不同,如以客户为导向、以网络技术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服务多样化等,并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未完全落实到位、经营手段不先进,延伸服务层次不高等。我国车险理赔呈现出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快信息技术、新技术的运用;服务创新的趋势。
一、现代车险理赔的特点
(一)以客户为导向
客户资源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理赔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是保留现有客户、争取新客户的主要手段。在具体的车险理赔中,保险公司主要措施有:
1.增加服务时间。如: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电话,执行365天24小时受理报案;
2.简化理赔流程及索赔手续,推行小额快速理赔;
3.方便客户,就近收资料,就近理赔;
4.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推荐修理厂或将修理厂作为“特约服务站”,客户在推荐修理厂修车,保证质量和工期,保险公司与修理厂直接结算修理费;与玻璃店合作,由玻璃店代查勘、安装,定期与玻璃店结算;与医院合作,伤者就诊免交押金,与银行合作,赔款直接支付到客户帐户上等等。
(二)以网络技术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1.国外车险理赔中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方面发展较快,主要有:
美国:美国第四大车险经营公司Progressive公司就采用GPS定位技术确定查勘人员位置,通过智能排班系统,查勘人员在很短时间内被派到出险现场,另外,通过电脑网络,查询修理厂的排班情况,及时为客户提供送修服务。美国电气(Electriclnsurance)保险公司1999年3月使用了朗讯科技开发公司的CentreVu呼叫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网站与呼叫中心连接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提供Volp、文本交换、电子邮件、传真、回呼等多功能,客户的电子邮件可直接发送到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可保证在24小时内回复客户的电子邮件。
德国:安联集团一直使用Audatex系统(现属于美国ADP公司),近期还使用Glassmatix估损系统,保证了车险理赔的规范、透明。
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在车险理赔中使用24小时工作的事故受理报告系统,该系统与全国各地的14个理赔中心及全国252个理赔终端的远程21世纪计算机系统对应,客户从任何理赔终端都能得到保险公司的处理结果,并在7日内得到赔款。
其它:发达国家许多保险公司已实现在线报案的受理,如美国AIG保险公司在线报案就分省略报案(AbbreviatedClaimReport)及详细报案(FullOnlineReport)两种,这两种报案客户所需输入的信息有所不同。在线报案的信息由理赔中心转入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处理。
2.国内保险业及相关行业均在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这两年的措施主要有: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0年7月,全国300多个现代化的CALLCENTER正式投入使用,2001年5月,人保聘请了IBM公司为其IT策略与规划作咨询,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另外,近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国车险中心开发的“事故车定损系统”。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00年8月,太保电子商务系统正式全面启用;华泰保险公司与易保网络公司合作,于2001年6月推出e—华泰的在线保险服务。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2000年8月推出了包括保险在内的综合理财电子商务系统(pa18.com)。在车险理赔中,平安北京分公司2001年4月开始与易保网络公司合作,使用易保公司的AUTOCLAIM系统,通过数码相机拍照,实现在线定损核价功能。
其它:高阳金时力公司开发了S360度保险综合客户服务系统;尚洋公司开发了保险单证影像处理系统;北京精密特科贸公司开发了“精密特远程定损系统”。
(三)服务多样化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是现代车险理赔的又一特点,其中,延伸服务已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外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服务中,普遍采取的作法有:
1.国外
(1)推荐修理厂。美国Progressive保险公司的TotalPro项目以及美国GE保险公司的WarrantyProgram项目,均采取保证修理质量、速度,并与修理厂直接结算的作法。
(2)紧急服务。美国GEICO公司的紧急公路服务(EmergencyRoadService)负责客户被关在车外、车辆充电、爆胎、加油、紧急拖车、紧急开锁等服务;美国Progressive公司有350个理赔点、7500个理赔人员、1800台快速反应车(1mmediateRe—sponse)负责全国的查勘理赔工作。
(3)附加服务。在保险公司的网页上提供推荐理赔中心、拖车、修理厂、租车店查询。此外,有的保险公司成立汽车俱乐部,如美国最大的车险经营公司STATEFARM,对会员给予增值服务。
2.国内
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车险理赔服务项目(见表1)。
二、车险理赔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未完全落实到位
国内保险公司的总部、分公司的车险管理者已意识到对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但在具体的理赔过程中,没有完全能落实到一线(支公司或办事处),特别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理赔人员,如接报案人员、查勘定损员。从国内消费者协会及各家保险公司委托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车险的客户满意度仍不高,索赔手续繁琐、处理时效差、定损核价不准等问题仍是客户主要不满意之处。另外,虽然各家保险公司均强调客户分析,但大都停留在过去或现有客户的特定市场、特定的客户群的分析,对于客户选择的影响因素、客户需求变化缺乏及时、系统的研究。
(二)经营手段不先进
理赔过程是收集客户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国内以往车险的险种主要是从车因素设计,最近才加大人的因素的内容,受此影响,目前国内多数保险公司的电脑理赔系统仅限于业务的记录、统计功能,用于客户分析、风险分析的基本信息不完整、准确性也不高,CRM系统、决策分析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而车险自动定损系统也处于完善阶段。
(三)延伸服务层次不高
按照国外的统计数据,用于拓展新客户的费用是保留旧客户的5倍。由此可见,加强对现有客户的服务尤为重要。目前,尽管国内保险公司均开展了不少服务内容,但不难发现,其延伸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且仅在中等以上城市才开展,没有建立协作强的全国网络,特别是在车辆救援、修理网络等客户最急需的方面。另外,在推行延伸服务过程中与国情结合不够,如免费提供代步车和免费救援等措施,殊不知国外保险公司不少是代客户联系租车或提供租车补助等方式处理,即仍采取收费的方式,造成了该措施在国内难以顺利推行。在救援方面,国外也是采取一定公里(如50英里)范围内才免费救援或采取优惠收费处理。故应在客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国外提供延伸服务内容及
其背景作详细的分析,才能推出适合国内市场需要的客户服务措施。
三、我国车险理赔的发展趋势
(一)与国际惯例接轨
目前,国内车险费率厘定已从最初的从车因素逐渐向国际化(即向从车、从人因素靠近),费率厘定以及车险服务措施均预示着车险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的国际化必将加快。
1.完善客户信息,加强客户分析
车险的经营需要准确、详细的风险数据,国内各家开办车险的保险公司应尽快组织人员对国外车险信息进行研究,同时,修改现有的车险电脑系统,按国际惯例收集、完善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车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客户分析,尽快开发CRM系统,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机制。
2.理赔代表一站式服务
为了风险管理的需要,国内车险赔案审批普遍执行权限报批制度,这一做法对于减少道德风险、减低车险赔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全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客户对车险服务(如处理时效、服务态度等)已有更高的期望,必须对现有理赔流程进行修改、简化,在控管方面采用国外保险公司的通常做法,即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在线定损、赔案审批,在获取上级确认后,现场查勘人员即可向客户作出理赔承诺。
3.加快人才国际化。由于车险理赔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国外保险经营公司具备了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国内保险公司除了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外,可考虑引进部分国际化人才,作为车险经营的规划、管理顾问,以加快国内车险经营的国际化进程。
(二)加快信息技术、新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将加速车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均在加大车险理赔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在运用时,应采取开发的心态及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在开发新系统的同时,应注意对车险各系统(CALLCENTER、电子商务、自动定损系统、CRM、决策支持等系统)的整合,并保持与旧系统的平稳过渡。加大其它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如全球定位技术GPS、电子地图(GIS)技术、无线移动设备(WirelessMoblieDevice)等技术的运用。
(三)服务创新
关键词:海南;财产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69-02
近年来,海南财产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经营主体逐步增加,整体实力稳步提高,全行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创新步伐有所加快,其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社会民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不过,海南财产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出现的心情况和行业老问题叠加在一起,给财产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快财产险行业的改革步伐,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财产险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1 海南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特征
1.1 海南财产保险市场体系渐趋完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海南财产险省级公司数量达到9家,而地市机构延伸速度有所加快,保险中介机构持续发展,从业人员数量逐步增加,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分支机构为主,综合经营和专业经营互补,保险公司与专业中介机构协作的多元化体系,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在保险业务保持增长的同时,全行业整体实力稳步增强,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09年末,海南财产险保险密度达到142.63元/人,同比增加14.85元/人;保险深度达到0.75%,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在盈利能力方面,得益于非车险业务良好的发展势头,财产险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高。2010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共实现承保利润3034.74万元,承保利润率5.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3个百分点。此外,财产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其较上年同期提高55%。
1.2 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险保障功能和服务作用有效发挥
2005年以来,海南经济发展逐步加快,金融业由复苏转向平稳快速发展,海南保险业改革稳步推进。这为海南财产险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海南财产险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保费收入持续多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国民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功能日益得以发挥。截至2009年末,海南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12.93%,较2005年同期增长115.7%,年均增速23%;海南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5.63亿元,同比增长8.72%,较2005年同期增长93.47%,年均增速18.69%。随着海南财产险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日益凸显。2009年8月份,面对强热带风暴“天鹅”带来的损失,海南保险业积极应对,及时进行保险损失理赔,有效的降低了风灾对海南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 县域财产险业务得到有力拓展
海南县域财产险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6月末,海南县域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142.80%,比全省财产保险公司平均增速快95.89个百分点,占全省保费收入的26.08%,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车险业务增长迅猛,是县域地区财险业务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2010年上半年,车险业务累计保费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57.82%,比全省平均增速快7.05个百分点,占剔除洋浦大项目业务后的县域财产险市场的83.85%。二是部分非车险险种增长受投资拉动经济影响明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的影响下,部分县市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建筑工程险、责任保险、建工意外险等险种出现较快增长。三是县域地区财产保险市场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我省人口较稠密、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四是大公司在县域财险市场占主导地位。2010年上半年,太保财险、人保股份、平安财险等三大公司占全省县域财险市场的81.76%。
2 海南财产保险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2.1 寡头垄断竞争格局较为明显,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从目前海南财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参加财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不多。虽然海南省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已达9家,但是只有人保产险等少数保险公司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3%以上,而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都在6%以下,且平均市场占比不到3%。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也说明海南财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此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更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2 业务增长点单一,各险种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海南车险业务发展迅速,而非车险业务发展不平衡,财产险业务发展日益依赖车险业务。2005年末,海南车险业务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5.18%,而至2009年末,该比例已提高至67.66%。截至2010年6月末,海南车险保费收入达到6.16亿元,同比增长50.81%,其占同期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例62.41%,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占比不小的企财险、工程险和货运险发展速度不同年份波动幅度较大,在2009年甚至出现萎缩的态势。2009年,海南企财险、工程险和货运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2.17%;工程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59.34%;货运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2.22%。目前,海南农业险、健康险近年增幅虽大,但其规模仍然较小,对财险业务的贡献率较低。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保险服务有待拓展
近年来,虽然海南财产险公司根据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了一些新险种,但是大部分新险种都由总公司统一开发、全国使用,一些新产品的地区和企业特色不强,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的需要。各财产险公司保险产品之间大多相互模仿,同构现象严重,险种单一,个性化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既无法体现自身优势,又使各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需要保险业的保障支持,但是保险业的发展还未达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保险市场上也缺乏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旅游业相关的旅游保险产品。由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刚起步,如何构建旅游保险保障体系,推进保险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发挥保险业服务国际旅游岛的风险保障功能,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尚缺乏相关的经验。
3 完善海南财产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3.1 扩大财产险市场主体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于海南财产险市场集中度偏高和寡头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会对财产险市场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海南应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财产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一是继续吸引财产险公司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财产险公司在市县布局,鼓励其扩展县域保险业务;二是利用国际旅游岛规划出台的契机,完善财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法人财产险公司在海南的设立;三是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中,考虑吸收一至两家外资产险公司来海南进行入股和技术合作,从而进一步完善海南财产保险市场体系,并更大的促进财产险市场的竞争。
3.2 完善产品发展结构,确保业务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车险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主导了海南财产险业务的发展,而其余非车险业务发展不稳定,影响到了财产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逐步扩大非车险业务的占比,适当减少车险的恶性竞争,大力开拓其它财产险业务的合理发展,分散财产险公司经营风险。对传统型产品要深开发,通过横向产品创新以满叉领域需求,纵向产品创新以刺激潜在市场需求。对新型产品要广覆盖,相机抉择发展政策性保险,如农业保险应采用政策性保险为主的模式。对责任保险,要争取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并尽可能地通过完善的法律推动责任保险的需求,并有效地控制风险。
3.3 推动财产险产品创新,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财产险公司应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首先,各财产险公司应构建产品研究、开发和创新机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开发新险种,开拓市场新领域,挖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其次,要加快旅游保险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支持财产险公司发展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创新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与旅游有关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保险产品和新兴旅游保险产品等。第三,要从本地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海南特色的综合旅游保险制度,推进旅游业和保险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风险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征信业;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了,数据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商业资本,能被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进而创造新的经济利益。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的顶尖级企业都将其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并将大数据应用到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美国政府更是投资2亿美元启动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数据以其独特的特征在信用经济市场扩张、信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征信业的健康发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大数据及其时代变革
1大数据及其特征。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1一般来说,大数据具有四个关键的特征,分别是:海量化,数据量成指数增长,达到“EB”“ZB”的规模;多样化,数据来源广泛,数据格式众多;快速化,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速度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而不断提升;价值化,隐藏在海量数据中信息的价值需深入挖掘。
2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它让我们不再热衷于随机样本数据,而是利用全体数据进行分析。它让我们不再期待精确性,而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其独有的价值。它让我们不再渴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对某个现象的关联物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此来预测未来。大数据带来的这种思维的转变,将使我们调整在管理、决策、人力资源和教育等方面的传统理念。
(1)大数据改变人类思维。半个世纪以来,信息爆炸累积到一个引发变革的程度,大数据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技术在信息收集、储存、分析等环节的应用使“样本等于总体”成为可能。在此条件下,大数据要求我们接受数据的混杂性,并从中受益,而不是以高昂的代价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由于“全样本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更准确、更快、更直观,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所以大数据时代,人类会更注重相关关系,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
(2)大数据开启商业变革。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大数据时代,文字、方位、沟通等都可以变成可量化可储存的数据。大数据衍生了大数据产业链,在这条链条上的公司主要分为基于大数据本身、技能、思维的公司。数据的再利用、重组、扩展、开放、估值等,使数据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数据价值转移到数据使用者手中,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
(3)大数据转变管理方式。在改变人类基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的同时,大数据早已在推动人类信息管理准则的重新定位。人类在生产与信息交流方式上的变革必然会引发自我管理所用规范的变革,这些变革同时也会带动社会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主导预测、反数据垄断等方面,大数据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管理方式的变革。
三、大数据时代征信业的发展趋势
1多样化的信息采集主体。大数据时代,除目前的征信机构,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将进军征信业,建立新型的征信机构。一种是电商企业组建的征信机构。例如,建成了涵盖数十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了网络联保贷款、小额贷款等多项增值业务,具备成立专业征信机构的基础和实力。另一种是金融机构成立的征信机构。例如,中国平安集团,通过采集P2P借款信息、银行信贷记录以及车险违章等信用信息,成为专门挖掘金融数据的征信机构。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成熟的第三方网络借贷平台将转型成为行业征信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征信服务。
2全局性的信息采集内容。大数据时代,信用信息征集范围将不断扩大,既有从电子商务等平台采集的非银行信用信息,也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信息。传统的社会征信机构将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信息征集范围,除了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加注重对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同时,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依托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工具,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的网络信用数据,形成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数据档案。各级政府部门也将以电子政务工程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公共信息加以整合,依托互联网实现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所掌握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3深层次的信息加工程度。随着对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基于大数据拓展应用服务的公司不断崭露头角。他们对各种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的海量数据应用集成技术实现信息集成,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通互联。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大量信用信息数据库中提取用于信用评价的关键性数据,此谓数据的一次挖掘。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关键性的数据信息与征信专业知识相结合,用于开发新的征信产品与服务,实现对数据的二次挖掘,这些信息成为信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4广泛化的信息应用范围。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传统征信服务升级并扩大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一方面,可以拓展到金融领域的其他授信公司、担保公司、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另一方面,诸如信用风险管理类、营销类以及反欺诈类等高端的征信产品和服务也将被逐步开发并应用。例如,民生银行利用逻辑回归与决策树分类技术构建客户流失预测模型以预测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广东发展银行通过对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消费模式和还款数据进行跟踪和监控,建立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调整信用评价。
四、大数据时代征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信息孤岛”难以消除。据统计,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政府掌握的政务信息在最大范围内的开放与共享是信用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征信机构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获得用于完成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和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数据,是保障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各部门系统间,呈现出部门控制,条块分割,相互封锁的现状,不同职能部门间因利益关系,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阻碍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征信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造成征信服务业发展的供血不足。征信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如信用评级涉及不同的业务品种、行业背景和法律环境,需要大量不同行业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征信从业人员总体偏少,理解大数据并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创新的征信业高级专业人才更为稀缺,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尚未建立,大数据征信的信用理念更是处于萌芽状态。此外,大部分征信机构处于亏损状态,经营状况十分艰难,难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
3信息安全面临考验。随着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全面的信息被采集、存储、循环利用,大数据时代跟互联网时代一样,给企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威胁。一是征信机构现有核心技术水平不高,数据库防护网建设往往依赖外包公司,存在因外包公司人员道德风险泄露敏感数据的风险。二是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信息主体的信贷记录和非银行信息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过程中,存在因黑客攻击、网络病毒而导致信息被非法访问、盗取和篡改的风险。三是风险防范水平不平衡,部分征信机构系统建设比较滞后,内控制度有待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4法律保障力度不足。一方面,与征信相关的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尽管《征信业管理条例》已出台,解决了征信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窘境,但其向上缺少更高层次的法律支撑,向下缺少具体配套的规章制度,对于征信机构和征信业务的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使得征信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步履维艰。尤其是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一些新出现的征信活动还缺乏针对性的法规约束,使得征信机构在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产品研发之间面临两难选择。而且,当企业的商业秘密或个人的隐私受到侵害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司法救济,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其关键在于实现异构数据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上。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成本巨大,是不经济的一种方式。因此,采用中间件技术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成为首选。在设计上,整个平台主要包括平台内核、平台信息共享交换支撑和平台应用支撑;在系统开发方面,信用系统透明地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库访问,客户端以统一的借口访问分布在各个地域的异构数据,实现数据有效整合。
2加快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可以为征信业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要大力推行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征信业职业资质认定,最大限度满足各个方面对征信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征信管理专业的学历文凭制度,在现有的高等教育基础之上,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征信管理专业,为征信市场培育高素质人才。此外,征信机构和征信监督管理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大数据新技术和时代背景,开展各类信用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征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逐步完善信用管理职业体系。
3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应在三个层面取得突破。一是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方面,加大新型信息安全架构和理论的研发力度,加强主动防护技术、密码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数据隔离与交换、虚拟化安全、安全认证等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的信息安全技术。二是在信息安全产品方面,着重发展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类安全
产品、面向大规模网络应用的安全监控与审计类产品以及网络脆弱性评估工具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具等信息安全支撑工具产品。三是在信息安全服务方面,重点发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咨询、电子认证、信息安全测评、电子取证等信息安全服务,提升征信机构的信息安全服务能力。
4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大数据时代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障,应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加强法律体系的支撑。立法层面,首先要明确信用权的法律地位,其次应出台法律效力更高的《征信管理法》,并配套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最后在大数据时代还应制订《信息安全法》来保障征信活动中信息的安全。执法层面,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让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承担责任。司法层面,要积极推行司法救济制度,当被征信个人隐私造成损害时,应保障其寻求司法救济的渠道畅通。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周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玛格丽特・米勒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中信出版社,2013
新年要有新变化。《新广角》的新变化之一就是“解读”栏目的诞生。无论是财经里的生活还是生活里的财经,它们永远也逃脱不了繁杂的数字和严谨的政策的双重直视,而在很多时候,读者需要的是清晰地讲解和明白地阅读,这与智商高低无关。这只与我们的耐心有关。“解读”栏目正是通过对时政、财经信息的耐心解读,来给广大读者以实用性的资讯服务,从而让我们财经里的生活更为殷实以及生活里的财经更为精确。
从2004年年初至今,美元整体汇率指数跌幅高达12.6%。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让-菲利普・科蒂近日在巴黎说,作为纠正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元贬值是不可避免的。
经合组织预计,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6.2%。科蒂在经合组织为该组织半年一次的经济展望报告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些经常项目逆差是不可持续的,美元的贬值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目前正处于事情发生的过程中。
科蒂说,经合组织以前计算的结果是,要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美元需贬值25%。但他拒绝预测美元会贬值到什么水平。
解读:据《国际先驱导报》援引海外媒体的报道,美国政府由于减税和发动战争,如今所欠外债高达2.7万亿美元,市场已经肯定,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采取了"善意忽视"的放任态度,实际上是想借此"赖去"一部分以美元标价的外债。像日本、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用出口赚来的美元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如今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据美国纽约储备银行估计,如果韩国和新加坡的货币升值10%,两国的资金损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高达3%和10%。
金融市场上一直都有"美国阴谋论"的传言:美国想通过放任美元贬值来给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国际买家已经囤积了大量资本赌人民币会在最近升值。英国《金融时报》估计,人民币升值10%会使中国政府承受500亿美元的资本损失。假如中国的美国国债资产组合为三到五年期,那么美国利率上升2%会使中国再损失300亿到500亿美元。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美元的持续贬值,会产生美国劳动力市场是否能达到平衡的问题,也就是涉及到美国就业率能否提高的问题,而中国是对美贸易的第一顺差国家,为了减少贸易赤字,美国肯定今后会不断要求中国按市场机制来确定汇率波动,即要求人民币升值。并认为,按照目前趋势,人民币汇率上升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国内资深外贸专家也指出,美元贬值或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上升,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肯定有影响,不过短期内这种影响不会太大。因为,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有55%比重受外资影响,加工贸易中有超过80%受外资影响,因而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潜在影响却不可小视。
中国银行著名外汇专家袁跃东先生也提醒手中仍然持有美元的普通民众,美元的贬值,会使他们手中的美元价值缩水,除非他们把这些美元拿到美国消费,否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兑换成当地货币消费,都会有较大损失。
中部塌陷与崛起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据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
解读: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条件好,在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认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曾提出过类似"中部塌陷"的预警,而如今,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是下降的。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而到了2003年,中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而西部大开发使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到7月,西部投资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中部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如何链接?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它们的区位辐射功能大都通过核心城市的带动而散发的,那么,对于中小城市众多、特大城市不够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其城市群的连接与形成无疑需要更多的力量加以整合。因为,虽然像武汉、长沙、合肥、太原都在各自省份是当仁不让的核心城市,但当把它们放到整个中部地区进行权衡时,谁能够充当区域领跑的旗手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当然,作为与“沿海率先改革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联结的全新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从单元战略转向多元战略,从单体战略转向整体战略。
高校专业设置看市场脸色
在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解读:这一罕见政策的背景是,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有关调查还可以佐证目前的严峻形势。浙江省有关部门不久前公布了2004年高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公布的196个本科专业就业率中,签约率达到100%的是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汉语言文学(影视)、日语语言文学、油画、文艺编导等30个专业;签约率较低的5个专业分别是播音与主持艺术33.3%,环境艺术设计58.6%,眼视光学64.3%,中医学56.3%和中医骨伤科学45%。176个专科专业就业率中,小教大专班、林学、海洋渔业、中医学专业的签约率达到了100%,高级秘书、装潢设计与工艺、编播、轮机管理专业的签约率分别是3.2%、4.5%、2.9%、0%。
如果再加上一些近年来颇受市场冷落的传统基础学科,如化学、环境科学、历史、哲学等,那很多学科都面临挂牌的危险。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所处环境不同,高校实力不同,也会使得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不同情况。
事实上,专业收不受欢迎,归根结底还得看市场需要不需要。学数学的就没有学数控的吃香,学硬件的就没有学软件的抢手,当然,学金融学的也不会像学逻辑学的那样愁眉苦脸。时代不同了,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受到用人市场的影响,专业与产业挂钩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热专业热的市场导向短期内恐怕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需要《反垄断法》遏制垄断势力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常务副局长宁望鲁透露,在经过17年的反复酝酿之后,中国首部《反垄断法》有望于近期颁布出台。此前国家工商总局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报告,使反垄断的对象更多地对准跨国公司,《反垄断法》的起草小组强调,他们并没有回避更受质疑的行政性垄断问题。
解读:有关人士呼吁,对跨国公司隐性垄断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规,以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势力。
因为,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千方百计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地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或供应者等违反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行为,这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在跨国公司密集的苏南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如可获得当地企业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得到熟悉当地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易于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从而取得政府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待遇。这些方式虽然一般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但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对于国内市场体系而言,由于法制在当下还属于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任何体系上的完善举措都不算画蛇添足。就拿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小宪法的《反垄断法》来说,它的诞生,不仅对规范国内垄断行业有好处,而且对规范和控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垄断行业的改革中,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应当是重中之重。而且,它使得老百姓在以后的反垄断行动中第一次做到了有法可依。至少,近来在寿险和车险领域备受诟病的霸王条款终于遇到了克星。
物业税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关于"年内开始开征物业税试点"的说法不断蔓延,继广东、湖南先后声称要开展物业税征收试点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大都市以及温州、丹东等中小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可以标志物业税正在紧张酝酿和积极推进之中的是,日前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地方税改革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包括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地方税务局有关负责人,以及国内顶级财税经济专家、学者在内的100多人,就开征物业税进行了研究探讨。
解读:其实,物业税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不仅在于物业税改革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整个地产运营的格局,而且几乎涉及所有的家庭,成为人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个主要税种。
物业税在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由来已久,它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值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比如公路、地铁开通后,沿线的房产价格就会提高,相应地,物业税也要提高。就拿香港的物业税来说,是向拥有坐落在香港任何地区的土地或建筑物或土地连同建筑物的拥有人征收的税,税额是按实际所收租金减去20%作为维修,保养费,再按标准税率15%计算。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火热场面,因此物业税也便提上议事日程。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开征物业税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借物业税的开征来改革房地产现有的税收体制和土地供应体制,主要还是为了开辟税源、扩大财政收入,在这个前提下再适当地调整和改革城镇建设的税费。
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惯例,征收不动产的物业税需要有关部门定期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如果房产不断升值,缴的税也就多了。对购房门槛降低而购置房屋的消费者来说,有可能出现买房容易养房难的窘境。
国企薪酬涨幅首次超过外企
一份2004年国内薪酬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职场的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让国企人高兴:虽然实际收入还远不如外企,但今年国企薪酬的涨幅首次超过了外企。第二个变化让北京人高兴:在各种薪酬排行榜上总是排在上海后面的北京在2004年终于翻身,以3764元的平均月薪水平首次超过上海。
解读:2004年职场两个重大变化中,显然第一个更引人关注。留不住人才,一直是令许多国企头疼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薪酬问题。现在,调查表明国企的薪酬涨幅超过了外企,虽然仅仅是涨幅超过了外企,但也是一个好的趋势。
报告显示,不同性质企业的平均月薪排名与去年一样,从高到低分别是:外企3820元,民企2916元,国企2789元,国家机关2552元。但与去年相比,国企的月薪涨幅达到19%,比外企涨幅高出3个百分点,排名第一。涨幅最低的是国家机关,只有3%。
此次调查的组织者、智联招聘的有关专家解释说,在近年来的各类薪酬调查报告中,国企薪酬涨幅超过外企,还是第一次出现。
这主要应归因于国企正在进行的薪酬制度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的薪酬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国企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厂长经理的收入与经营业绩结合紧密,给负有管理职责的员工更好的回报,在国企已越来越普遍。
据分析,国企薪酬的涨幅主要是来自中高管理层的拉动,普通员工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远远不及外企普通雇员。
经济租05年新名词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盛洪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的“经济租”应该由政府拿走,而不应由企业拿走。
解读:所谓石油经济租,西方国家一般都称为“汽油税”,就是通过征税把“经济租”拿走;欧佩克通过控制产量而提高的价格,也是攫取经济租的方式,被西方人称为“欧佩克税”。有学者认为,现在的石油企业把石油稀缺所带来的价值的很大一块吃掉了。假设每桶油成本是20美元,但现在卖到40美元,中间这20美元实际上是因为石油稀缺导致的价格上升,被经济学称为“经济租”,企业对此没有任何贡献。
早些时候,国际能源机构公布全球石油供需情况报告,2004年中国每日石油需求量达到580万桶,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需求国。而到2010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2亿吨和4.3亿吨。目前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6亿吨和2.7亿吨。预计2005年时有可能到达1.3亿吨。因此,作为耗油大国,国家不得不考虑对于众多石油企业的有效税制管理。
专家指出,政府征汽油税,这样,一方面政府可获得经济租,一方面鼓励节约用油,征税得来的钱还可以用来研究替代能源。
小康之家住房标准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了该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对我国居民2020年居住目标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预测,首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住房标准。《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达35平方米,每套住宅平均面积达到120平方米。相应的,厨房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卫生间不低于4平方米、主卧室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解读:有关专家将"户均一套、人均一间"的总体目标细分为5大类16项指标,包括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住宅居住品质(定性)、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年住房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等细节指标。―――这才算小康之家的房子。《报告》提出的最后一项指标是居住消费支出比率25%。也就是说,老百姓挣的钱将有1/4用于居住。
“推窗见绿”是我们追求的居住环境。《报告》对此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小康时代的居住环境,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11.2%都应该是绿地。这将比我国2002年人均5.36平方米绿地的水平提高一大截。
这则《报告》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实际上暗示了国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预测,即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住房需求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房地产业当然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22.8平米住房面积以及5.36平米人均绿地的现状,足以使得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言风语不攻自破。与此同时,这一《报告》的间接受益者将是建材甚至是钢铁等房地产业的配套行业。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以房地产业为纽带的城市功能性行业将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
有关专家还提醒房产企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居民将从单纯追求"大房子"转为追求"好房子"。预计2020年后,房产市场将是"好房子"的天下。"与众不同"将是衡量居民居住品质的重要表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体现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与风格,避免建筑风格的趋同性。
拓展公民境外就业空间势在必行
为了切实维护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拓展境外就业的空间,全国劳动保障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座谈会提出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协调外交、公安、交通、外汇管理、工商等多个部门,逐步实现境外就业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就业谋生为目的的经济性移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公民出境就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几年来,已批准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三百五十多家。截至去年底,流动到国外的劳动力和就业的达五十二万多人,比十几年前增加了十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