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5 18:19: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影评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引言
上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视听媒体、通讯工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地开展教学整合,在实践中体验着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的整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在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辩证地思考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被引入,一方面,展示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完成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有关课程信息到网上,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个人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整合适应了提高学生全面信息素养的需要。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提高了自己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切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2005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电子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实践的开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而逐步完善的。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到网络课程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育技术提高过程,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的过程。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电子商务英语以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为教学脉络,其英语语言教学必然要拓展到专门用途,如计算机、经贸英语等多方面,课程必须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英语课程。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需解决语音学习、模拟或创设虚拟的商务交易过程等问题,为此,我们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丰富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多媒体课件汇集多种素材(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扩大了教学空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为了解决课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需求,我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包含在线学习、辅助资料、辅助学习工具等。其中,在线学习主要包含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教材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教学中需要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等;辅助工具包括学生的自我测评系统、电子答疑系统等。为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方便还专门开设了讨论区。通过网络课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藉由网络课程提供的各个功能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评,查找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网络课程所提供的讨论区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使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题学习资源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讲解的知识较多,涉及计算机、网络、经济与贸易、英语等多方面知识,但授课时间较短。如何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成为制约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们积极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学习平台。”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写作平台和专题讨论区,为学习者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能够获得大量的有关语言与文化、计算机网络、经贸以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原始英文资料等方面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积极采用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的教学评价经常依据期末测试成绩评定学生电子商务英语掌握的情况,而形成性评价打破了考试的时间限制,能够依据学生的要求随时进行测评并给予反馈,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包含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应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商务英语网络课程提供了在线的各单元测试,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学生未达到学习目标,网络自评系统能够给出相应原因并给出建议与答案。
评价后应给予相应的鼓励语言以调控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从而保证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另外,网络课程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学生进入学习系统的所有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记录了解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不只是依赖网络课程提供的评价系统,在这里现代网络通讯工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忽视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长时间的对比、反思,总结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以利于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的反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便利,也反思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的不足,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往的教学中,教材与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通信工具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未经加工的信息涌向课堂教学,更多新观念、新思想融入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来源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导致大量的知识涌向学生,自主性较高的学生能获得更多有效知识,而自主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能无所适从,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对知识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控制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与理性思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是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的,当不同的信息涌向学生时,怎样过滤对教学不利的信息更有待深入研究。超级秘书网
2.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成为客体或附庸,导致教与学相互隔离,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和发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可以自己调控教学进度,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分析。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清楚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格,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传统教学媒体与教学工具的作用尽管现代媒体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要想对教学效果实施更高效的控制,必须把学生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同时,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备了计算机及联网,因此有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在现行的教学中完全实施,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工具还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是能带给人们便利的,但也应该认真对待传统的媒体及其作用,不能走入“技术至上论”,而应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既要有效又要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张艳明.Blog在高校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OL]./20060119/
[2]徐源.“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初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对电力商品科学定价,体现公平合理,提高客户满意度。电力商品的合理定价要从三方面考虑: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实行阶梯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
通过对用电终端的科学管理,使用电负荷平均化,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可以节约电能,从而降低电价;实施阶梯电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减少电能消耗,从而降低电价;而智能电网的最终建成将智能配置电能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电价的稳定。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畅通电力营销渠道,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一,加速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国家电网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大型的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集约项目并应用在生产和管理上,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期间,将努力建设数字化电网技术应用,生产业务精细化管理,新一代网络技术网架结构影响及数据中心硬件架构优化在SG816信息一体化应用基础上向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迈进,努力使信息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第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建设。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已不是鲜例,所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比如,计算机视觉技术。
这种智能系统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形成的工业电视系统和遥视系统,利用红外技术形成的红外成像系统等从本质上属于图像技术。在电力监控人员对很多图像进行识别时,由于人眼易疲劳,不能快速对各种画面进行综合判断,而电力系统又是一个信息能量变化非常迅速的系统过渡过程,这时就需要计算机视觉技术代替人眼进行工作,从而实现电力系统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
树立良好的供电企业形象,全面赢得客户满意度。
企业形象塑造历来受到重视。供电企业形象塑造要从全面完善供电营销服务做起,供电营销人员战斗在营销第一线,他们的形象就是客户对供电企业的第一印象。因此,营销人员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加强向客户进行业务知识普及和业务宣传,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供电措施支持和理解,电力营销人员要有充分的业务敏感性,以能够保持现有营销规模和扩大用电客户为己任。
三全面完善线损管理,降低线损率
第一,推进智能电表的实施和旧电表的更换。
第二,强化线损动态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三,做好电力检查和反窃电工作。在线损管理中,窃电造成的线损占很大比例。由于窃电技术不断“改进”,建立一支精干的检查和反窃电队伍迫在眉睫。掌握和利用最先进的反窃电技术,具备高素质和高职业素养的反窃电人员是营销队伍中的生力军。
选课要有理有据
我的课程顾问叫Heather,是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对跨校学分转换和专业毕业要求很是熟悉。期末的一次碰面,我向她表明了上暑校提前修学分的想法。Heather说,我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三门媒体理论(media theory)方面的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艺术史方面选课。就算课程名字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上,也可以发邮件跟系主任沟通,根据课程属性和内容确定它是否能被计入专业毕业要求。
很快,我在艺术史的暑期课程栏里发现了一门与欧洲先锋派电影相关的电影理论课。“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派电影作为反映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通过学习和探索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法国印象主义,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几大主题:人与机械的关系、城市交响曲、梦境与真实……”
在仔细阅读完课程描述之后,我当即决定要上这门电影课。随后,我给系主任发了邮件,阐明了自己认为这门电影理论课可以被纳入专业毕业要求的三点理由。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门课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跟媒体理论的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后,我表达了自己在数字媒体专业上对视频制作方向的兴趣,认为了解电影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影像背后的内涵。从传统胶卷时代到现代数字技术,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作品背后的意义不应该随着现代技术的便利而变得碎片化、粗浅化。
邮件发出后不到一小时,我便收到了系主任同意的答复。他不仅在回信中批准了我的请求,并且还表扬了我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有趣饭?
上课第一天,我准点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空空荡荡,一时间以为自己记错了时间。刚坐下,冲进一个亚裔女生,一身休闲服,气喘吁吁。随后一个白人小哥火急火燎地闯进前门,满头大汗。抬头一看,老师已经站在黑板前,一头棕色大波浪,一袭波绿色长裙,体态优雅,目光深邃。等大家都坐定后,美女老师终于开口了:“我叫Almu,来自西班牙,希望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跟大家相处愉快。我们这个班很小,只有三个人。不过,我喜欢小班。”虽然带一点西班牙口音,但Almu的英文流利程度完全不影响大家的理解。况且,美女老师的高颜值更是为大家全神贯注听讲加分不少。
为了激起大家的兴趣,Almu第一天就带了一台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这种平日里只会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历史实物如今这么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确实让人有点不敢相信。Almu熟练地把两卷胶卷缠绕在卷轴上,然后匀速转动曲柄,放映镜头缓缓变亮,在墙上投射出一组老旧黑白默片的影像。这是汉斯・李希特拍摄于1928年的作品《早餐前的幽灵》,一系列快速变化的镜头切换,毫无逻辑的画面关系,夸张的人物表情……所有一切波诡云谲的电影手法衔接得是如此天衣无缝。观影结束,Almu说:“好,今天我们来谈谈达达主义。”
如此生动展现电影制作实物的课堂我是第一次体验。后来,Almu陆陆续续从电影博物馆里搬来了一堆又一堆可移动的器械,比如小型胶片摄像机。每次手捧沉甸甸的摄影器械,眯着眼睛,对着小孔,一边调焦,一边调光,然后按下快门,听到一阵快速频率的“咔嚓”声响,一颗小小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满满的成就感填满。Almu满足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在电影技术方面的猎奇心理,同时还有对电影理论上的深度挖掘。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Almu更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她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挖掘一个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也不能测试他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多少。所以,每两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和期末小论文成为Almu评判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每个人的特长不同,Almu也平均分配了各项分数指标,以示公正。课堂讨论和影评写作各占总评的30%,课后论坛及期末论文各占总评的20%。这样一来,分数被均匀分散,考试也不是硬指标,大家都有机会扬长避短。
一个月时间很快,眼看期末论文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Almu却突发奇想地在最后一节课把我们带到了当地最有名望的电影博物馆――乔治・伊斯曼电影博物馆。伊斯曼不仅是柯达的创始人,还是影响并改变世界摄影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发明不仅让柯达公司名噪一时,也让罗彻斯特这座小城在胶片年代熠熠生辉。
一位在伊斯曼电影博物馆里工作了一生的老人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兴奋地介绍起丰厚的馆藏历史。我们穿越电影藏书阁,目睹35毫米和70毫米电影放映机的成像过程,终于来到像冰窖一样的胶卷储藏室。为了保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胶卷不受损害,储藏室的室温低至华氏40度,胶卷外借不得超过48小时。面对满眼的胶卷盘,感觉就像置身于电影历史的长河中,眼前掠过一幅幅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有声的画面,身心皆被这种磅礴的影像气势所吸引。
绝不是消遣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Almu最擅长的就是能持久维持学生的兴趣。就算是每周两百页关于电影理论的阅读量枯燥无比,她也能适时地发邮件鼓励大家,并将阅读材料按难度高低分类,有意识地引导我们体验先苦后甜的乐趣。记得在刚接触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时,我总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判断作者的拍摄意图,并不会有意引用课上的电影理论。
Almu知道我不喜欢大阅读量的课后作业,于是就推荐我去看很多同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自己体会并做比较。后来在讨论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时,Almu粗浅地讲解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并希望我们在课外自行阅读。于是,在写《一条安达鲁狗》影评的时候,我通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并把它与超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得到了她的认可。
尽管如此,写作过程还是痛苦无比。 在接到写影评的任务之前,想到国内豆瓣影评满天飞,网友评论上千条的情景,我一度以为写影评是个最愉快不过的工作。这门艺术史课,打破了我所有对影评撰文的美好幻想,不文艺小清新如心灵鸡汤,也不愤世嫉俗如热血青年,而是面对满眼的电影术语不知所措,反复掂量用语表达,枯燥乏味得很。我反反复复把这部只有十五分钟的短片看了不下十遍,每到一个特写镜头或是场景转换镜头时就暂停一下,陷入冥想状态。
关键词:网络电影;传播;电影
网络电影,也称“网上电影”,顾名思义,是在网上放映的电影。但是,仅仅在网上放映电影,还不能称之为网络电影。2000年5月,据称是全球第一部网络电影《量子计划》出炉。《量子计划》是全部数码制作,片长只有32分钟。2000年5月5日在作全球首映。同年6月,好莱坞全数字影片《405:惊魂时速》上网首映。仅一周时间,便有25万人次下载观看了该片,尤其在与iFilm公司签约之后,《405:惊魂时速》更是创下了100万次下载的空前纪录。iFilm公司程序设计部主任称,《405:惊魂时速》堪称个人制作网络电影的开山之作。
2000年8月18日,另一部声称是“第一部真正的网络电影”《175度色盲》在我国台湾正式诞生。这是一部兼具多重实验性的电影,在播放方式上增加观赏者自主,并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依照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2000年9月14日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正式开拍。每个网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天使的翅膀》的故事、人物及对话和细节提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创作人员和网民实现全方位实时的互动影片采取在网上边互动、边拍摄、边播出的方式,以吸引有志于从事影视创作的网民。
网络电影,不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比如《网络时代的亲密接触》。也不是指放到网上发行、播放、宣传及付费下载的传统电影。那网络电影究竟是什么?
陈思之在《何为网络电影》一文中,对网络电影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不过30分钟。”子荫、白木的《网络电影:为电影插上翅膀》一文中,也认为:“网络电影是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而陆琼在她的论文《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中,一方面承认当下流行的网络电影的定义是:“指在网上观看的电影”,但同时,她认为这只是“所谓的”网络电影,与真正的网络电影不同,她给“真正的”网络电影以不同的定义:“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本人影像扮演戏中角色。其次可以上载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模式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网络电影又称网络短片,一般意义上而言,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同。同时,如果超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定义,网络电影特指那些在网上发行的,超越了简单的观赏性,而增加了更多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小影片,这是网络电影的发展方向。
1.参与性带来个性的伸张
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电影的影评家。网络电影如同众多在网络上的事物一样,有巨大的传播与评价空间。任何人只要想传播,便可以把链接到网络的任何地方;任何人只要想评价,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在网上出来。至此,文化之间不再有上下游的分别,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之间,也不再有阶级和阶层的分别。
网络电影的传播突破了国家与地域的限制,任何地方的人都可能点击、观看、传播、评价。可以这样说,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语言的障碍,那么,没有国界与地域的明显界限。我们在中国,可以点击大洋彼岸的网页,观看美国或韩国制作的网络电影,并将它的链接在自己的网页上,或在即时对话框中传给对话的远在非洲的朋友,还可以同时在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评价。这种突破国家地域限制的自由使网络电影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网络电影的传播带来了电影评论的自由参与。一方面,网络电影带来了电影评论的时间、空间的自由,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你可以将评价在论坛、博客,可以投票,还有各种网站、电影公司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网络电影比赛或影评活动。另一方面,网络电影的评论还突破了评价方式的限制。过去的简单的文字评论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了,网络电影的评论夹杂了文字、图像、音响、视频剪辑改编等等形形的方式。
2.自主性引发观赏的热潮
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想看,就可以放映。因为自己就是网络电影的放映者。利用那些毫无用处的零散时间,上网欣赏一段网络短片,可以帮助释放工作上的重压,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就不显乏味了。这种最为前卫的艺术也许是最适合明快而紧凑的休闲方式了,再不需要受影院放映时间的限制,自由自主,是观看网络电影最轻松的选择。不用走进影院,不用坐在影院固定的座位上,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电影播放空间的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在家中、网吧、旅店、机场,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网络电影。
除了上述时间空间的自主外,网络电影的播放内容也是自主的。有人把网络上被整合的电影资源比喻为一种超级文本,并指出:“超级文本提供了一种可无限重新定位的系统,该系统的临时中心点取决于读者,从另一种角度讲,读者成了真正主动的读者。超级文本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它由许多相互联接的文本本身组成,这些文本不存在组织结构上的主轴。”网络电影的观赏在人们的轻点鼠标中,就轻易地实现了中途的任意切断、播放进度的随意控制、画面的随意停止与放大、不同电影中的任意切换。
3.个体性刺激作品的丰富
与传统电影的大投入大制作不同,网络电影的制作往往依赖数码技术。完成一部网络电影,只需要简单的人马,甚至只需要一己之力。数码技术的成熟使网络电影可以仅仅依靠数字技术,就完成所有过去无法想象的特技。随着软件技术的越来越发达,视频、音频的剪辑与制作越来越简单、容易操作,于是网络电影制作的个体性就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实。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火爆网络的很多网络电影都是网民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也制作出不同的网络电影,这极大地刺激了作品的丰富。
网络电影的不需要大公司的支持和巨大的财力支撑,只要能制作出来,就有数不清的网站、论坛可以随意地。如果说网络电影的制作有时候还需要人们的通力合作的话,那么网络电影的,则绝对是个体性的行为。对影片制作者来说,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媒介来公开自己的作品。网络提供给了网络电影制作者们以展示自己天才的最广阔的舞台。
除了制作、的个体性,网络电影的观看更是个体性的。对于传统的电影来说,一部电影可以同时放映给1000个观众,而对于网络电影来说,却是1000部不同的影片有1000个不同的观众。网络电影的播放者与观看者合而为一,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电影自己播放给自己观看,这就是网络电影的观看模式。由于各人的偏好兴趣不同,也有了不同的选择,这也使得不同的网络电影能够分别得到不同人的点击观看。这也促进了网络电影作品的丰富。
4.匿名性给予自我的释放
网络电影寄生于网络,网络的特性赋予了它独特的匿名性。
网络电影的制作者具有匿名性,网络电影的制作者们不必过分地在意创作的种种规则与约束,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方式来制作,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网络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不必过分地在意制作水平的优劣和作品的得失。不论制作者是想在网络电影的制作上小试身手,还是想达到释放自己某种观点的目的,他们都藏在电脑屏幕的背后,在隐藏的身份下,不受创作条款的管制与束缚,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电影的作品才越来越丰富。
网络电影的观众同样是匿名的。这使得人们在这个社会时时处在“看”和“被看”的地位暂时被改变,人们卸下“被看”的包袱,可以完全轻松的选择自己想要看的网络电影的内容。不必在意某些片子恶评如潮被定性为违反了什么纲目,就因此而放弃观看它的欲望。只要想看,就可以选择观看。这使网络电影进一步流行。
网络电影的评论同样是匿名性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民在发表自己有关某些网络电影的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愿意表达的内容通通表达出来,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样,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相同的观点,而被认为是奉承巴结或无能,也不必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而被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敌视。这样,网络电影的评论者可以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的释放。这也促使了网络电影的热度越来越高,使网络电影不断传播和评论。
总之,网络电影于网际的流行,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结语以“乐观的年代”为标题,他认为,“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但是不管怎样,数字化生存的确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电影,也在不断地成长、变得更为成熟。有全球电影人的共同努力,网络电影必将推动一场新的电影文化的革命。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一、艺术评论及其场域
艺术评论与其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艺术评论作为艺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应有其独立性,不受制于其他媒体或个人的喜恶与价值判断;而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无法避免因场域的媒介特征差异所带来的限制与影响,并从而产生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上的区分。
(一)艺术评论的界定
关于艺术评论的界定,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其简单,是因为顾名思义,艺术评论即指对于艺术的相关评论活动。说其复杂,则是因为艺术评论可以涵括书画、乐舞、戏剧、影视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艺术种类,细分为绘画艺术评论、音乐艺术评论、舞蹈艺术评论、戏剧艺术评论、电影艺术评论、建筑艺术评论等多个分支;也可以贯穿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的完整艺术系统,成为关注某一创作者或某一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事件的专门评论;更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生发优秀艺术创作的同时,进行自身艺术化的再创作,某种意义上,有些见解深刻、剖析准确、文辞俱佳的艺术评论本身即是一件艺术作品 [2]。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是连接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在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两种形态之间重叠存在,同时又会在其存在的形态一端,对另一种形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从“物”的角度来看。艺术评论通常是对某一件艺术作品的相关品评,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一段舞蹈、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艺术评论并非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论证,而是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再创作过程。而且,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评论也将无法成立,并会随之成为评论者的一种自由抒发,从而失去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评论从更加狭义的视野而言,还是指对当下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评论,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具有更加广泛社会基础的、跨越学科局限的讨论、交流,也更有可能建立起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对话空间,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总体上的发展、繁荣。
其次,从“人”的角度来看。以往,艺术评论更多只是“物”的概念,而缺少”人”的身份,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长期鉴赏研究,艺术评论更多是从作品到作品的言说,虽也有关注到”人”的艺术评论,但那也是评论者对某一位或某几位创作者作品的持续关注,可以说,艺术评论的重心始终倾向于具体的艺术品创作层面。而艺术评论者则要么兼具着某一艺术种类艺术家的角色,要么是某一领域艺术理论的研究学者,要么是观众,始终没有独立的身份定位。而随着艺术评论的不断升温,”人”的重要性也被进一步地发现与认知,艺术评论者逐渐拥有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家身份,如中国文联的“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机构的成立,就正式将艺术评论者纳入到了与其他专业协会艺术家同等的定位,艺术评论成为了区别于业余艺术欣赏、艺术观后感言的专业艺术活动,艺术评论家也具有了更多身份上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再次,艺术评论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连接。如前所述,一方面,艺术评论是针对当下艺术创作、关注具体艺术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艺术活动。因而,在实践层面,优秀的艺术评论同时也可被视为艺术作品,艺术评论者是从事艺术评论实践的艺术家;而在理论层面,艺术评论则不是单纯的艺术感受抒发,而是建立在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基础之上的提炼、归纳与总结,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艺术评论既可归属于艺术实践,又可归属于艺术理论,并且,艺术评论还会在实践中影响理论,也会在理论中影响实践,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不可或缺的连接。
(二)艺术评论的场域
一般来说,艺术评论可以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人,关于任何艺术作品的评论皆可称作艺术评论,而如前文所述,艺术评论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又具有其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不同概念范围的艺术评论,的场域也不尽相同,且场域的不同媒体特征,也会对艺术评论产生相应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艺术评论的场域作出简要的梳理。
其一,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从现有的评论作品来看,艺术评论大多以文字评论的形式存在,场域则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其中,纸质媒体又包含一般的报纸、杂志、书籍以及专业的学术期刊、理论著作等;网络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艺术专门网站以及基于这些网站而搭建的博客、微博、专栏、论坛等;新媒体则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智能终端平台,如APP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
其二,影音形式的艺术评论。艺术评论有时也会以影音的形式存在,如一些含有艺术评论内容的电视栏目、网络视频、播客以及自媒体等,就都属于此类。
当然,从现今的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媒体、新媒体中的文字评论以及电视、网络、自媒体中的影音评论,由于场域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媒介特征,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如以电影艺术评论为例,“在新浪微博上,无论各大娱乐网站、新闻广播报纸媒体、还是独立影评人均可免费注册账号”。其中,“新浪娱乐粉丝量达到 1500万,《看电影》杂志的粉丝数有 222万,万达电影生活粉丝数有 50多万等。 ”[3]而一些艺术或艺术评论相关的公众号、订阅号更是阅读量巨大,甚至成为了受众艺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样,自媒体在艺术评论中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作用,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松奇谈”、马未都的“都嘟”、陈丹青的“局部”,以及常被媒体称为 2016年第一“网红”的“Papi酱”等等,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栏目定位,且播出的内容也相对广泛,但其中偶有的艺术评论段落还是不容忽视,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艺术评论自媒体出现。
可见,艺术评论与其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制约关系。简言之,简短、通俗,具有更强欣赏性与娱乐性的艺术评论,一般会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之上,而长篇、较深入,具有一定说理性与辨析性的艺术评论,则会选择在传统的报刊、书籍等媒体之上。这其中虽不乏交集,但总体的趋势基本可以认定。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评论众多的场域中,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还具有既等同于传统媒体,又区别于一般书籍、报刊的特征,而这也使得学术型艺术评论具有了独特的角色定位与理论价值。
二、学术型艺术评论的角色定位
从对艺术评论及其场域的界定与梳理不难看出,一方面,区别于广义存在的“感言式”艺术评论,当代艺术评论呈现出了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在逐步纳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的同时,也出现了身份定位更加明确的艺术评论家群体;另一方面,随着艺术评论更趋专业化,不同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的艺术评论也根据场域的不同特征,实现了进一步的调整,一些相对更长篇幅、更具思想深度、更趋向于艺术学专业范畴探讨的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一般也会刊发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上,而在这其中,学术型艺术评论又因其更加细分的目标受众,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场域的角色定位。
(一)实践与理论的同场对话
由于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一般以学术论文为主,所面对的目标受众也更加倾向于学术专业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以内的读者。因而,区别于以刊发报道、体会、知识等文章为主的非学术一般媒体,学术书籍与期刊能够为艺术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一种同场对话的交流空间,并由此在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形成直接的相互影响,而这即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首要角色定位之一。
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一幅书画、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完成一次艺术实践,其后,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评论者都会产生相应的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感受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回想、沉淀与反思,而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样的感受则是由作品所引发的理论思考,或将作品放置于艺术史脉络中的意义思辨。非学术的传统媒体虽然也可以将这两方面的观点并列刊发,但面对大众读者,自然会弱化其中的理论成分,更多地关注于作品本身或其社会反响,而学术型艺术评论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方面的缺失,为创作者和评论者双方同时提供一个对话的空间,从而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艺术观念。
(二)创作与理论的深度结合
如前所述,艺术评论既是生发自优秀艺术作品之上的再创作,属于专业的艺术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具有相当深度的艺术研究,在对艺术作品的评论过程中,逐步发掘出新的理论价值。艺术评论者兼具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双重身份,因而,使创作与理论实现深度的结合,将二者合而为一,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又一角色定位。
虽然,艺术评论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显著的重视与明确的界定,但不容忽视,在当代艺术评论的现实环境之中,一个艺术评论家还具有着多种角色,“或许是也写小说、写杂文、写学术研究论文、写文化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做报刊编辑……身份角色甚多” [4],艺术评论只是一个视需要而设的随机身份,尚缺少致力于此的专门人才。然而,能够不失艺术创作才情,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并能将二者结合展现于文字之中的艺术评论家,恰恰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存在,正如苏轼所言:“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5]因而,艺术评论家撰写的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艺术评论,保留艺术评论的创作与理论成果,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一般艺术评论的优势所在。
(三)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
当然,学术型艺术评论也同样面临着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如前所诉,当代艺术评论有必要向时下艺术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适当倾斜。但是,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沉淀与积累,从长时间来看,其学术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然而,如不刊登此类文章,又无法实现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交流,也无法保留艺术创作与理论的结合成果。因而,笔者认为,把握艺术评论时效性与恒久性、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度”,使鲜活的艺术实践与深沉的艺术理论同时并存,既符合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既不过于艰涩,将学术型艺术评论束之高阁,也不过于流俗,使学术型艺术评论一味地追求关注度,而是在灵动的艺术评论创作中,为艺术理论提供进一步提炼与归纳的基础,相信这也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最为重要、也最值得思考的角色定位。
三、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
综上所述,学术型艺术评论作为艺术评论的众多形式之一,有其区别于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以及一般非学术报刊等传统媒体上艺术评论的独特的角色定位。而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不难发现,学术型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价值即在“理论”。无论是架设在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还是并存于艺术评论家及其评论文章之中的创作与理论的结合,亦或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所面对的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其实都紧紧围绕在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周围。于是,对艺术实践起到引导与影响的作用,就自然成为了学术型艺术评论不容忽视且应努力追求的现实价值,而除此之外,能够紧扣理论特色,进一步发挥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其他艺术评论的优势,并从而在丰富多样艺术评论的逐渐积累中,最终提炼与总结出专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精神,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释:
[1]王一川.当前艺术批评的学术自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93-97.
[2]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如根据美学原则,则可将艺术划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与语言艺术五大类别,广义来说,艺术评论也可称作语言艺术的一种类型。
[3]王宜文、张云.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评论[J].艺术评论, 2015(8).
论文摘要: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而电影是集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视作品有助于外语学习,使学习者立体式地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模仿和使用英语,使学习者在愉快的环境下自觉学习,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外语教学走出以文本和教师讲解为主的藩篱。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电影为语篇语料,以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为着力点进行研究,以期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单一教学模式的藩篱,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甚多,而且研究视角各异、异彩纷呈,例如魏琦(2011)运用范例教学理论探讨了电影课教学中如何把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李莉(2011)从文化视角探讨了英语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实用性;张晶(2010)研究了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等。其实,电影语篇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此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国外瑞斯和勒文(Kress &Van Leeuwen)开创了这个领域,主要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分析,第一次系统解释了视觉语法。然后, Kress (2001)、Norris(2004)、Baldry和Thibauh(2006)、David和van Leeuwen(2006)、O’Halloran(2008)等成为目前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从交互社会学、认知视角、语体学和功能符号学等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异彩纷呈,路径各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样化态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首先以胡状麟(2006)、张德禄(2009、2010)、朱永生(2007)、韦琴红(2009)、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探讨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符号语言学理论的观照下展开的。其次,诸多专家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对不同语篇进行的实证或个案研究,李妙晴(2008)、谢贤春(2009)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给电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德禄(2009、2010)、龙宇飞、赵璞(2009)等,总之,这些路径各异的研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二、电影的多模态性赏析
既然电影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那么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也就应该多维度、立体式地进行赏析。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电影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国王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转贴于
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王的演讲》在音乐方面影片巧妙地选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作为配乐,与人物刻画、影片主题相得益彰。影片一开始就响起古典而优美的音乐,在配上一直古老麦克风的干净画面,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在吵杂的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古典美,这也给该片奠定了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基调。
该影片在图像颜彩方面主要运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间,微微闪着火光的壁炉,还有那雍容但并不华贵的宫廷,处处充满着二战大背景下的那份英伦色彩。电影中的图像选择也颇具特色,大多数图像表现了伦敦灰蒙的天、稠湿的雾、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还有绅士们的风衣、礼帽、雨伞,在雾都上空被云层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极具魔力地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的变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叙事的进展和变化,刚开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国王成功演讲后出现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影片最后国王的那段的演讲将影片推向了,期间的画面特写镜头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影片的语言也值得欣赏,从中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语的表达。更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电影为语料的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
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运用电影进行外语辅助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具体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遵循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
从目前文献看,现有的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听说方面的研究,其实应用电影于外语写作和翻译教学也很有必要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影语料。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运用电影进行翻译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软件把电影里的字幕去掉,然后在观看电影时进行同步翻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多少翻译实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练习。
当然,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影片,我们在选片原时应该选择经典影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影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 58-62.
[关键词] 《暮光之城》;女性主义;阴柔;女性创作;“看”与“被看”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被称作“史上最赚钱的吸血鬼电影”,在屡次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同时,也获得了多项大奖。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暮光》系列的观众大多数为女性,众多男性观众对这部电影反应平淡甚至大加贬斥。如果搜索各大国内电影网站关于《暮光之城》的评论,网友们的口水战从未停止,顶礼膜拜的推崇和尖酸刻薄的讥笑相互交织,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现象。
对一部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原本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每部电影,都会有如此截然对立的观影反应。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一、《暮光之城》的审美风格:阴柔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改编自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小说,其中《暮色》的编剧梅丽莎?罗森伯格和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都是女性。在已经上映的《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四部曲中,《暮色》是最受女性影迷追捧的一部,也是最具有阴柔气质的一部。
“阴柔”和“阳刚”属东方美学的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相对应的,是“优美”与“崇高”。而“阴柔”,常常是女性之美的代名词。虽然男性导演也可以将电影拍得细腻优美,女导演也有凯瑟琳?毕格罗这种钟情于“男人”题材的,但大多数女性导演还是以拍摄细腻优美的文艺片见长。作为一部女作家、女编剧、女导演打造的“半边天”电影,《暮色》更是将这种阴柔气质发挥到了极致,使影片呈现出精致、优美的特质。
《暮色》发生的地点,是美国福克斯边缘的一个终年阴雨的小镇。影片大量使用了蓝色滤镜,使整部影片呈现出暗蓝的色调,从而加强了这种浪漫、纯净又略带忧郁的感觉。故事发生的场景,又多设定在绿色的丛林和草地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中,再加上潮湿的阴雨天气,画面整体风格纯净、柔美。与此同时,影片主题音乐风格柔美抒情,与画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为了不破坏这种精致唯美,影片的杀戮、打斗场景也处理得十分含蓄,以至于第三部《月食》导演大卫?斯莱德声称,将在第三部中加入精彩的打斗场面,吸引更多男性观众的眼球。而事实证明,最具有阴柔气质的《暮色》仍然最受女性观众的偏爱。
在后几部中,可能是由于男性导演掌镜的原因,电影在整体色调、演员化妆、打斗场面的设计等方面都多了一些阳刚之气,但其阴柔婉约的内在气质与《暮色》仍属一脉相承。《暮光之城》的爱情是含蓄、隐忍的:吸血鬼嗜血的本性带来的致命危险总是与爱德华对贝拉深挚的爱如影随形,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欲望的压抑,这种情感热烈深情,却又若即若离、欲说还休,有如柳永词一般细腻婉约。与此同时,电影又从贝拉的视角描述贝拉与狼人雅各布的三角恋情,将青春期少女的敏感、犹豫不决,在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娓娓道来,细腻真挚,优柔婉转。
二、女性主义创作:叙说女性自己的故事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代表人物克莱尔?约翰顿在收入《女性电影笔记》一书中的论文《作为反抗电影的女性电影》中说,在意识形态化的影像操作中,女性成了一种抽象的实体。她们在电影中承担符号功能,在整个由男性主导的符号系统中,只是作为“对男人有意义的形象”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女人的女人依然是缺席的”。在否定传统女性电影理论的同时,她还寻求进行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的可能性,使得女性的欲望在银幕上成为可见的。女性主义学者安奈特?孔也认为,在电影中,女性通常被社会结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圈外人”,女人无法说自己的故事,因为影像是被男性控制的。从女性主义创作的角度来说,《暮光之城》忠实地还原了很多人少女时代的梦想,讲述了女性自己的成长故事。
(一)还原少女时代的梦想
《暮光之城》的创作起因,就源自原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少女时代的一个梦境。吸血鬼和凡人的爱情,在以往的吸血鬼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和《黑夜传说》等片中早已有之,但《暮光之城》借了吸血鬼和凡人爱情故事的外壳,将女性心中最完美的爱情模式,忠实地复现了出来。苍白平凡的女主角;英俊迷人能力不凡的男主角;真挚热烈又不为欲望左右的爱;素食吸血鬼家族优雅洁净的道德观和对女主角无私的接纳保护……《暮光之城》忠实地还原了大多数女性少女时代的爱情梦想,不管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也好,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也好,无论这样的梦有多么不切实际,它是很多女性心中永远保留的一块洁净的圣土。
论文关键词:新媒介环境,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1 民生视角回归新闻本质
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本质是矢志不渝的坚持制作理念,但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一些地方频道新闻栏目为了追求收视率,民生节目的采编剑走偏锋,开始呈现低俗化、娱乐化趋势,“吸睛”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民生新闻的本质。在全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更为激烈,新媒体抢夺了电视民生节目的收视份额,影响了传统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这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对于新媒体承办的民生新闻咨资讯来说,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更为专业和权威,这就要求地面频道坚守自身优势,采编扎实的新闻。首先,地面频道要创建开放的观众话语互动平台,让受众真正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来,增强观众的公民意识。其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坚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守护新闻理想。最后,民生新闻的叙事要避免过度粉饰,在利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辅助新闻讲述的同时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保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平衡。
2 挖掘新闻调查的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和评论者,新闻的时效性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强项,但新闻传播的深度和速度是不可兼得的,新媒体新闻的草根性、全民性必然导致专业性和深度性相对缺失,在信息爆炸的全媒体传播环境,冗杂的新闻讯息让人眼花缭乱,挖掘新闻事件的宽度和深度显得尤为重要。挖掘新闻的深度包括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首先,发展宽度指的是要拓宽民生新闻的格局,由“小民生”视角转向“大民生”视角。“小民生”更多的是快餐式新闻,关注百姓个体生存状态,而“大民生”是对某个社会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普遍生存状态。“大民生”的报道视角,可以对民生政策、方针进行深入讲解,软化处理难啃的时政新闻,在政策下达和群众接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纵向深度是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刨根问底追究事件本质,对于民众关注的新闻选题进行专题报道,并辐射其他类新闻选题形成系列报道,突出新闻选题的重大意义,经济论文起到警醒民众的作用。
3 与新媒体加强媒介融合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省级地面频道要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不能继续“一言堂”的老路,闭门办节目。新媒体的用户数量急剧攀升,大有超过电视用户的趋势,在新闻资源上新媒体开放的互动平台每分每秒都在集中资源。地面频道与新媒体合作可以整合多种媒介资源,突破传统媒体与用户交流互动的短板,扩大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现在绝大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官方门户网站,在社交平台与群众进行即时在线交流,并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节目播放,个别地面频道创建了app应用,与新媒体抢夺互联网用户。民生新闻节目在节目中利用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摇一摇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与用户实现实时互动,节目之外,节目组在微博每日更新状态,并建立“微话题”,吸引粉丝在“微话题”下展开讨论,并@相关权威人士、网络红人进行互动,吸引受众加入新闻的全民讨论。
4 引进新媒体节目创新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制作体系和理念,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话题制作理念非常具有吸引力。央视新闻在2014年春运制作了“春运说吧”节目,创新了民生节目的表现形式,之后“两会说吧”“清明说吧”等“说吧”系列节目,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强关注。“说吧”这个新闻产品,虽然不是新闻节目的主菜,但是作为一道特色菜,在新闻频道里,烘托了整个频道的气氛。“说吧”说的是个体的事,表达的是个人情怀,但连带的却是大众情感。在共同的主旨指向下,既要广泛的情感连带,又要真实的个性展示。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禹成明,袁胜.2010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蓝皮书[R].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公共新闻频道,2010.
[2]段艺群.从民生新闻角度看省级地面频道的突破方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