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居环境汇报材料

人居环境汇报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15:40: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居环境汇报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居环境汇报材料

第1篇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一)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难题,我乡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全乡1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五路三桥”为契机,建成磊口乡农村道路体系,全乡道路养护里程64.5公里,完成省级“四好公路”创建;硬化村内道路8万余平方米,各村硬化基本达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30个文化广场,并安装14个大型液晶显示屏,设置200余件体育健身器材;空心村整治82余亩;实施村村有游园工程,高标准建设乡级游园两个,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同时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上半年对8个村水网进行改造,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全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开展“三清一改”专项行动,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塘沟清理以及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清理行动。

(二)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通过散发传单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在16个村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宣传报道人居环境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全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来,达到专业保洁与全民保洁的有机结合。二是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改善人居环境出力,从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美篇等平台对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激发大家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为全乡争创市级改善人居环境先进乡镇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各村通过公开招标、村民个人承包等方式分别建立了符合各自村情的长效机制。保洁范围囊括全乡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沟渠岸边等,对乡域内需要保洁的地块、路段进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严格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执行。二是按照磊口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体系,每月逢“三”进行大检查,排出名次并进行通报,每次检查结果留存档案;每月暗访至少一次,对成堆垃圾、杂物乱堆等现象,拍照曝光并督导定期整改。对连续排名靠前以及靠后的村实施奖惩。三是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对保洁员、清运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各村建立的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对少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工没效果、不尽心履职的,从承包费中扣除一定资金,必要时可终止合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污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供水、供气、游园建设、污水管网、空心村整治等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全乡范围内推动垃圾不落地机制,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唐塔、塔山风景区、香草湾田园综合体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第2篇

根据《关于   遍访建档立卡户的通知》( 发〔 〕 号)文件精神, 脱贫攻坚指挥部给我分派了23户的任务(  组14户,   组24户),本人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农户实际,合理分配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遍访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认真走访,做好记录

在开展遍访工作中,按照   指挥部要求,单独进行记录,根据建档立卡的家庭情况和实际收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记录,同时,对采集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对材料进行动态管理,对遍访时带回的问题进行跟踪,走访结束时,按期把相关工作笔记上交,确保任务和责任得到真正压实。

(二)把握重点,聚焦难点

一是重点查看产业支撑情况。按照短期有收入长期可持续的标准,来对标对表分析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发展情况,并了解利益联结情况,掌握是否脱真贫真脱贫,从而真正掌握退出质量;二是重点查看是否有漏评和错退现象。在开展遍访的同时,积极和小组干部党员进行有效沟通,着问题求解,重点是查看户籍、低保、住房、疾病、教育、十类人员、特殊群众、致贫原因等;三是查看帮扶责任落实情况。了解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的落实,政策宣讲,办实事情况等方面。

二、存在问题

(一)人居环境还有待提升

在遍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户没有做到“五净一规范”,家中杂物满地乱扔,脏衣服到处乱放,工具乱丢一片,家中院地鸡鸭屎多,庭院、客厅、厕所、卧室、厨房都没有规范摆放。

(二)贫困户政策知晓率低

在遍访中,大部分农户对于各项惠民政策还是不知道,对自己家所享受过的产业类、健康扶贫类、民政救助类内容说不清楚。

(三)对挂包人员不够熟悉

通过询问建档立卡户发现,多数建档立卡户对挂包自己的人员还不够熟悉,当问到有没有人挂你家,如有,来过你家吗?经常来吗时,都会回答说有,也会回答挂包人员来过,但是具体的挂包人员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帮扶了什么内容就说不清楚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要压实工作队员、村组干部、挂组和帮扶人员的责任,认真梳理每户建档立卡户所享受到的各项政策和所接受的帮扶内容,让建档立卡户说得清道得明。

(二)要认真开展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

在本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认真分析、研判和处理人户不一致问题、收支测算问题,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第3篇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局限在居住功能以及面积大小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居住以外的东西——环境。近年来, 热热闹闹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中,“生态住区”、“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如同一个个令人欣喜的音符,给人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遐想。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强大的市场魅力。下面就如何规划设计好居住区环境景观, 使人在其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整体景观创造,谈几点认识: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有合理的布局,景观设置要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相互呼应、协调共济,形成有机的统一

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地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要考虑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要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主体突出、主次分明、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杭州的南都·德加公寓在整个小区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提出“均好性、对称性、交流性、可持续发展”等新思路,将“由内而外”的手法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多层住宅建设中惯用的建筑格局。其环境设计导入了专业景观设计理念,使建筑与环境景观融为一个有机的居住整体,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延伸至小区的内外环境设计中创,造了一种更具人文性与功能性的居住空间关系。

2.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

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这种朴素的生态哲理,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此外,在《周易》里所提到的“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其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遂人愿,人不违天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就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而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首要条件;而对营造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而言,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共生与再生原则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因素而注重自然环境设计、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

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营建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的生态住区,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汇报之间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上,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实用性:环境景观实用且易于亲近,是住户的实在感受。。目前,有一些小区环境,大面积的疏林草地,环境景观可望而不可亲,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呼吸的愿望落空。在规划中,所有环境景观与绿化设施均是为居住者使用服务的,所以应将环境确实利用起来。

3.2经济性:设计必须结合实际,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在使用高智慧型的技艺上,要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有利于管理。

3.3特色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其地方精神,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这是确保城市景观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该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

3.4统一性:在景观设计中,既要强调特色,又要注重统一,要使小区环境与城市区域环境相融洽,形成统一体。现在有些小区过分地强调特色,而与城市环境脱离,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城市环境由建筑风格、绿化、道路、标志性建筑、特色街区和城市标志等要素组成,小区环境也是城市环境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优化整个城市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的环境,就人类自身而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特别是当我们认识到人类无法改变生命体事实的时候,人类同生态环境就不能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所以人类自身就无法摆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因此,营造居住区环境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自然广大而无限地探索趣味再度呈现于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

[1]何占能,贾政献,张凯.“白荡海人家”创作随笔.新建筑,2001.

[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5]梁 乔,彭礼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中外建筑,2002.

[6]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实”作风为统领,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强化机制、注重实效,大力培养讲文明、守纪律、重品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高社区(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打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人居环境,促进发展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尚,在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建设和谐、整洁、文明的人居环境,在社区(村)规范化管理上取得新成效;以文明创评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全面开展,在推进发展区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努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真正让群众在文明创评活动中得实惠。

2、坚持管创结合、完善机制,大力提高社区(村)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3、坚持资源共享、全民参与,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共谋发展,共建文明家园。

四、方法步骤

这次教育活动共分4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5月31日)

1、召开动员大会。各社区(村)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召开文明创评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发展区文明创评活动动员大会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全面部署文明创评工作。

2、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各社区(村)要按照文明创评活动的工作要求,成立文明创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发展区审核备案。要围绕中心工作,联系各社区(村)实际,结合打造品牌社区(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科学制定文明创评活动计划。

3、加强舆论宣传。各社区(村)要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版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文明创评工作的目标任务、创评标准等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迅速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教育整顿阶段(6月1日—9月31日)

4、开展文明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培训和科学素养教育,要通过走访慰问、文艺演出、举办讲座、座谈会、建立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文明教育和宣传活动,着力解决文明礼仪常识不了解、生活习惯存在陈规陋习等问题。

5、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四化提升工程”,建立环境维护责任制,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营造整洁、美观、文明的公共环境。

6、丰富文化活动。围绕文明创评,大力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

7、强化社区(村)建设。创新完善社区(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快建设帮扶网、文化网、安全网等网络工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取得和谐创建和文明创建新成果。

(三)组织典型评选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

8、组织典型评选。各社区(村)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采取全民参与、差额推选的方式,在全社区(村)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要组建评选委员会,具体负责评选活动的工作事宜,评选委员会成员由社区(村)委员会干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按照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组成。“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评选数量原则上按照村30%、社区10%的比例确定。评选出的文明典型要在各社区(村)宣传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当年度社区(村)文明典型,并报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各社区(村)要对评选出的文明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光荣榜、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介文明典型,报道先进事迹,全面开展主题为“向典型学习、查自身不足”的学习活动。

(四)工作考核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9、工作考核。发展区组建文明创评工作考核小组,对各社区(村)文明创评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五)表彰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10、表彰典型。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各社区(村)文明创评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各社区(村)评选出的文明典型的主要事迹,推选出发展区的“文明社区(村)”、“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和“文明市民”。发展区及各社区(村)要层层召开文明创评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将先进事迹配合照片等印制成宣传材料,在辖区内广泛宣传。

11、总结学习。各社区(村)对一年来的文明创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总结先进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确立明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打算,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推进深入。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村)要将文明创评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大局,充分认识本次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照发展区制定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2、建立考核机制。文明创评工作,作为发展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每年进行一次,贯穿全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文明创评工作的考核结果要纳入发展区对各村和各社区的年度百分考核,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对评选出的先进社区(村),发展区党工委、管委会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5篇

一、创建工作总体目标

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级考核、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原则,以加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和督查考核为基础,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长效管理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不断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创建工作涉及区域

省优秀管理城市的创建主要涉及我市建成区,包括澄江街道、夏港街道、南闸街道、云亭街道、城东街道的管辖区域,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涉及的相关街道。

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部门工作职责

为确保成功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决定成立以副市长封晓春为组长,市政府办副主任吴钢、市城管局局长陈卫东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农机局、市文广新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住保房管局、市园林旅游局、市工商局以及澄江街道、夏港街道、南闸街道、云亭街道、城东街道、青阳镇、新桥镇等单位、部门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市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迎检等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卫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相关部门、街道要围绕《市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见附件),进一步明确职责。

市政府办:负责做好创建迎检的统筹协调工作。

市城管局: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与省住建厅对接,协调相关部门、街道把创建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位。负责统一收集、汇总、装帧创建的台账资料。负责创建工作报告的起草、各类会议材料的准备、电视宣传片的制作、检查线路的安排,以及其他城管职责范围内的创建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和创建工作经费的落实保障。

市规划局:负责做好全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并提供相关资料。

市建设局:负责对全市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工作,负责对市区主次干道、相关市政设施的管养工作和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

市园林旅游局:负责做好城市绿化管养工作,负责做好建成区绿化点的现场迎检准备工作和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

市公安局:负责主要道路交通秩序、交通信号设施等的管理,负责做好主要道路路牌、门牌等的设置以及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

市工商局:负责会同相关部门、街道做好农贸市场等管理和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

相关街道:负责辖区内的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对辖区内的路容路貌、镇容镇貌全面巡查管理,积极做好迎检工作和相关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的提供。

其他部门、单位围绕《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检查考核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考核细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创建迎检的各项工作。

四、创建工作步骤

“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申报工作,应从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保障、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数字化城管、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分别建立和完善包括文件、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结果、数据汇总等的本底资料台帐。去年我市已顺利通过市城管局初验,市人民政府已向省住建厅申报。今年是我市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的关键年,具体申报、考核验收流程为:

(一)准备相关申报材料

此项工作已完成。

(二)初审

省住建厅接受申报后,将根据《考核细则》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形成初审意见。

(三)现场调研

省住建厅将于2012年上半年组织专家组对我市进行现场调研指导。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现场随机抽查等方式,对照《考核细则》(评价基础达标分为90分),分组对我市建成区进行考核打分;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发放“省优秀管理城市群众满意情况调查表”,对群众满意率进行统计,全面客观评价我市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书面调研意见,向我市反馈,并由我市根据调研意见落实整改。

(四)考核验收

现场调研后,省住建厅将组织专家组对我市进行现场考核验收。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现场随机抽查等方式,对照《考核细则》,全面评价我市创建工作情况,形成考核验收意见,向我市反馈。

(五)社会公示

通过考核验收后,省住建厅及市城管局将分别在省建设信息网和政府网站等相关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六)命名

通过考核验收与公示后,将由省住建厅命名为“省优秀管理城市”并授牌。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市相关部门、街道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对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成立创建工作班子,对照创建检查考核标准制定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案,并建立好相应的台帐资料,确保各项创建措施落实到位。

(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市相关部门、街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推进,为改善市容市貌、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6篇

关键词: 栗雨休闲谷;“两型”理念;低碳

Abstract: Chestnut rain leisure valley from design to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two type" concept, to maximize the retention of the mountain, water, grain situation, fully respect the natural topography; rainwater will be collected and the recycling of reclaimed water as supplement water, achieve the recycling of water resources; design of bicycle lanes ring lake, advocate the "low carbon travel". Its success, not only it is a for people recreation park,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become a good place for leisure, a business card of Zhuzhou Cit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 concept and "low carbon" concept, to the surrounding land appreciation, attracted numerous investors, brough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whole area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hestnut rain leisure valley; "two type" concept;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2011年2月17日,作为株洲市“旅游升温,城市提质”战役重点工程的栗雨休闲谷,正式开园,获得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都说株洲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和“两型社会”的理念,株洲高新区在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精心建设了栗雨中央商务区,栗雨休闲谷就位于中央商务区中心地带。栗雨休闲谷的建设,不光只是简单的公园景观设计,而是将”两型理念”与公共空间的建设相结合。面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栗雨休闲谷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1 设计的启示——因地制宜、低碳原则

栗雨休闲谷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对整个栗雨中央商务区做了整体的研究。从地块的有效利用出发,不单只是把栗雨休闲谷作为公园而简单设计,而是以“两型”理念为基础,并将区域内的水系最大限度的连通,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强调集约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为原则,力图将栗雨休闲谷这一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成为栗雨中央 商务区的核心纽带。

栗雨休闲谷的景观设计,延续了规划思路,依据“以人为本”、“自然生态”的原则,推崇匠心于自然,倾情于山水,致力于空间,山、水、园融为一体的城市理念,力争塑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市形象。其景观设计因地制宜,遵循现状的场地条件;针对现状水面,进行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三级人工湖;环湖岸围设亲水平台、栈道等休闲设施;人工湖补水以天然雨水和河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相结合,人工湖中科学配置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属性,实现水质的净化并丰富水体景观,以最合理有效及最具经济价值的的形式布局,将生态、文化等有机的景观要素穿插在城市肌理中,480亩三级人工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尺度滨水城市空间。

2 建设的启示——节能环保、低碳生活

栗雨休闲谷于2009年11月开工,2011年2月17日正式开园,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株洲高新区建设单位秉着“遵从设计,师法自然”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对施工单位高标准、严要求,从低碳生活的角度出发,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合理保留部分自然植被,并设置公园慢行系统,力求建设一个人与环境的绿色和谐,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营造生态化的人居环境为特征的和充满现代审美情趣的工业园区中心公园。

3 策略的启示——集约土地、低碳经济

栗雨中央商务区区域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拟建设成为集办公、研发、商业、酒店、教育、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区。栗雨休闲谷位于中央商务区中心地带,由株洲大道辅道、珠江北路、栗雨西路和规划六路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878亩,其中规划水面480亩,主游道3700米,自行车道3600米,总投资2亿元。规划设计之初,对于在商务区的中心地带,建设一个面积这么大的公园,社会上存在多种质疑的声音,大多数认为耗费这么 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这样一个极具价值的地 图4 栗雨休闲谷规划平面图

块上,营造一个单纯为市民休闲服务的公共空间,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然而,事实证明,政府的决策和整个地块的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对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考虑的。

栗雨休闲谷公共空间的成功营造,为整个栗雨中央商务区提供了商业服务、旅游休闲、市政服务、城市生态保护等诸多功能,因为这些增值的附加功能,使其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参观,聚集了人气,同时也成功的引来了大量的投资商,使其成为商务区经济价值提升的增长点,带动了周边的招商引资,使周边的地块价值翻了2倍,这样换算一下,不难看出,前期对栗雨休闲谷的投资,不仅可以从后期的商业建设中得到回报,同时还能还给市民一个自然生态的公园,一个诠释着城市生活品质和精华的公共空间。由此可见,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动力,它推动着城市的积极发展。

4 结语

在栗雨休闲谷的建设中,“两型”理念的成功应用,为我们带来了低碳生活方式,为我们以后对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指引和借鉴。希望通过对栗雨休闲谷建设的经验的分享,对往后的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魏向东,宋言齐.城市景观.中国林业出版社.

[2] 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蔡永洁.城市广场.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7篇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一直以来,对生态城市的内涵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但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个核心,即城市中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为生态城市,有着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表现在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多个方面。

二是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三是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二、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建设生态城市将成为许多城市的选择和追求。建设生态城市,在西方国家已经实践多年,我国的城市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很快、成效显著。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热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在经历漫长的农业文明后,走进了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和民众富裕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个阶段虽然推进了社会的飞跃进步,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奇迹。但负面效应也十分突出,尤其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掠夺式开采,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和发展生态文明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治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病,才能使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走向和谐。生态文明主张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旧的发展模式。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如果生态城市建设失败,则生态文明根本无从谈起。反之,则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大量的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聚集,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比较严重,比如城市绿地减少、水源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等,既影响到人居环境,也间接制约到资金、技术和人流的集聚。对一个城市而言,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就能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城市生态不优,则对以上三种因素是阻碍。以深圳为例,深圳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但又没有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享有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环境容量。导致本世纪初的几年来深圳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勉强承载着历史上最大的产业规模与人口规模,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问题。面对困境,只有下大力气实现生态上的优化和重塑,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而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生活质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等;生活质量的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治安秩序等。”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转变,生态休闲成为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城市的生态休闲空间多少和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能不能起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三、生态城市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宜居、宜业,是消费者的首选之地,强大的需求也带动投资者产生巨大的投资动力,从而催生出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块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首选。房地产业是最追逐利润的行业,而地块位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利润的多少,而衡量地块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有生态环境因素,包括绿地、水域、景观和空气质量等。一般意义上而言,生态环境好的地块表现出“双高”:地价和房价都高,间接的汇报给投资者的利润也高。以深圳南山区沙河高尔夫周围区域为例,该处的地块毗邻风景秀美的深圳湾畔,有着美丽宜人的蔚蓝海洋和红树林湿地,和占地38万平方米的沙河高尔夫球场相接,生态环境绝佳,十分适宜居住,是开发商和消费者都十分青睐的目标。因此,该处地价和楼价近年来一直雄距深圳房产市场之首,是多次产生全市“地王”的区域。在今年的一处地块拍卖中,楼面地价超过了3500元/米,而在附近开盘售楼的几个小区,楼房均价达到了1.8万元/平方米以上,和去年深圳全市的平均房价12788元/平方米相比,高出了5000多元/平方米。

二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块是快速发展商业的前提。如今,随着商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提升,商业品牌开始向生态环境好、人流聚集的地方集中,虽然这其中无法忽视行政力量的主导和驱动。从深圳东门商圈、华强北和南山商圈对比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商业发展中有目的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中生态环境成为主要的吸引力。深圳东门商圈和华强北是深圳历史上悠久的商业区,但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均表现出人多路窄过分拥挤,与商业环境的远期需求不相符,以及四周市井形象浓厚、商业现代感不高等缺陷,加上城市重心的转移,致使该商圈近年来相对有所衰落,表现在缺少大型品牌商场为代表的场所,以零散的批发为主;消费的档次不高。而与之相比,深圳南山商圈却以后起之秀,发展势头凶猛。究其原因,南山商圈毗邻深圳湾畔,地理区位好,加之区域内有南山书城、南山博物馆、歌剧院、保利文化大厦、新一佳等项目,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是打造“购物天堂”的最佳目的地。故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偏僻的地方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著名品牌的入住,比如铜锣湾、家乐福和曼哈等,也极大地强化了商圈的消费品味,汇集了更多的人流,成为深圳消费商圈的“第三极”。

三是生态良好有助于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的重要方式,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而且因为便捷性,城区中或近郊的生态旅游景点成为居民的首选。这种趋势也直接推动了生态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生态良好的区块也成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不二之选。比如,依托深圳湾畔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成的深圳华侨城,相继建成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主题公园以及何香凝美术馆、暨大中旅学院、华夏艺术中心、华侨城生态广场、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华侨城雕塑走廊、华侨城燕含山郊野公园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设施,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面积近5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度假区。该景点成为深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年吸引游客达10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而且发展前景良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附近商贸、酒店业的发展。

四是生态良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高端产业和外资都对环境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对先进产业和外资的吸引表现得十分强劲。比如深圳通过大力创建生态城市,增强了对先进产业和外资的吸引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调整,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周边的东莞等城市相比,深圳的产业结构表现得比较合理,具体来讲,在三产比例上,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0.1:48.9:51.0,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符合成熟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工业结构上,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三大战略产业发展壮大,保持电气机械及器材、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服装、钟表、家具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基本淘汰了低附加值的落后产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优质化和高端化。在去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深圳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和高端。另外,深圳利用外资质量比较高,具体表现为世界500强外资企业投资多、外资投资高科技产业多和增长幅度快的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也可以得出结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提供优良人居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因此,要提高建设生态城市的迫切性和积极性,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切切实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学》,杨小波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一版

[2]《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马道明著,气象出版社,2008年版,

[3]《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康晓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生态城市论》,董宪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的动态评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陈乃玲著

第8篇

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

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从《建筑十书》、《模式语言》、《形式美的原则》到我们今天建筑学的教科书,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学原则一直左右着我们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至今它也仍是我们许多专家在对国优、省优和部优建筑进行评判时不可不提的关键点。以往如若某位专家或口头或撰文,以连篇累续的美学原则来评价一幢建筑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时,只要他的美学原则引用得无误,众同僚大约都会颔首称是一致曰正确。可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传统建筑美学的原则是否应当更新?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哗众取宠,因为就在我们建筑师们仍不舍得抛弃旧的观念、不情愿接收新的观念的同时,我们的近邻经济地理学家们、人口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已经开始做着本应属于我们建筑师的研究工作。他们运用GIS系统、资源评价系统、生态分析等对我们一些建筑师来讲还很陌生的理论和方法,切切实实地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使建筑学内含得以扩大,使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他们的成果是显然的,是有说服力的,是科学而进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他们。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理由不修正我们的思想,不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1.传统建筑设计及美学标准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能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2.自然美学和生态美学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的,它为了人类而美。然而,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建筑师的创作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如果我们不否认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在建筑这一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中,我们也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3.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或称原则)应是建筑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第一特征,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诸如因建筑的营造造成了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那么这一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也就根本谈不上美了。

生态美学的第二特征,和谐。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第三特征,健康。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一个能使人类天性得到充分表现的环境,是进化的环境。"

三、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与评论的重要依据

1.建筑策划的意义

"建筑策划"是什么?建筑策划就是在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运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通过对目标环境及条件的实态调查,对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既满足业主要求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而全面的建筑设计的依据。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也多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2O世纪6O年代以后,建筑学理论流派竞相出台,建筑理论新概念不断涌现,然而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却相对滞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纯粹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设计匠人"。这种现象到6O年代末7O年代初随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工业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现论和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准备,建筑策划的萌芽在此出现了。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2.建筑策划是创造"精品"和建筑评论客观标准的保证和先决条件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从老子对建筑的释义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记》、汉代的《九章算术》、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宋代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及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清代的《工段营造录》直到近世的《营造法原》等专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建筑界的重要宝藏。但中国的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了建筑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和建筑评论的研究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创作环境的窘迫、建筑论坛的封闭、建设部门结构体制的几十年一贯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创作和评论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传统,忽略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只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刻意追求风格和标新立异的个人情感的载体。建筑评论也雷同于欣赏一个雕塑或一幅画,浮于表面的感官评价被炒来炒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此时的建筑师无疑已经沦为一个匠人。这种情景在我国目前"大建设"时期同时又是外来各种流派蜂拥而至,而我们建筑师又极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时期尤为显得突出。难怪有些我们认为相当不错的作品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不可理解。

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一个环节,在这里建筑师可以对项目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条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使得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关于建筑策划的"全民意识"

建筑创作无论有多少理论内涵和技术含量,其成果总是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类同于艺术品且明明白白立于世间的展示,其招至而来的评论必将是全社会的。显而易见,全社会人群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使得评判的结论干差万别。但无论如何,一幢建筑的客观条件是一定的,其使用及内在运作机理是一定的,因而它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结论应是唯一的。可实际上,当众人评价一幢建筑时往往由于不懂得运用相关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而只是停留在对外观和体形的评判上。公众都来有意识地提高评论的水平和评价的科学意识,普及建筑策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全民的建筑审美素质是我们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何种等级以上的建筑一定要进行建筑策划之后才能开始建筑设计。当建筑策划成为建筑创作中一项不可缺的环节时(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就会有许多专职建筑策划师及建筑策划事务所出现。随着建筑策划研究的社会化、商品化,其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收费标准、管理体制直至法律程序也都将完善起来。那时,我国基本建设及建筑创作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格局。讲求科学的、逻辑的以及社会和经济实效的建筑创作之风将盛行。

四、关于中国当代建筑评优标准刍议

1.优秀建筑的困惑

首规委一年一度在北京举办首都建筑设计成果汇报展,展出期间评选出当年度"十佳建筑"。建设部及其他部委和地方系统也每年举行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建筑评优活动。评优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从中许多优秀建筑和设计脱颖而出,也缔造了一批基本功扎实、有社会责任心、不断追求完美的新一代建筑师。

但评优过后,再坐下来细细品味和研究那些获奖作品时,会发现其中有些建筑和设计尽管造型、比例、尺度和色彩雕琢得尽善尽美,但把它们放到环境中去,其与环境的结合是那么令人失望,不是标新立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就是摆出自我为中心的架势。如若再深入研究更会发现在平面布局上大有将锅炉房面向周围居民区、大片的镜面玻璃幕墙明晃晃地反射向一侧小学校、为追求立面效果东西向大开玻璃幕墙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规范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破坏自然的采光和通风的例子,如此等等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如果有心翻看一下近来国外获奖作品,会发现其评选的标准似乎与我们大相径庭。获奖作品有些外观、造型极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但其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利用环境、改善环境、融入到环境中去、与自然合而为一却研究得那么透彻。其中利用自然的光、自然的通风、自然的景观、节能、储能的设计构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的建筑形制其巧妙令人赞叹。特别是国外建筑师对待环境、自然、能源及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积极投入其中的热情着实令人钦佩。

显然,在当今潮流中优秀建筑的标准已绝不是单纯的造型上的好看与难看的问题了、没有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创造出来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不可否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建筑评论提出适应时展的全新的标准。

2.现代建筑评论对传统美学标准的拓展

现代建筑评论尽管加入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但也并非是对传统美学标准的全面扬弃。建筑创作的最原始的机理仍旧使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美学原则。准确地讲,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是对传统美学原则的拓展。

首先是建筑的评论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宏观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在198O年就已被国际自然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所接受,但大体而论,它只限于保护主义者的论坛,此概念引入建筑界只是近十年的事。它描述了一个不允许使自然资源基础恶化的过程。在建筑中"可持续性"特别强调地球与人类共生环境不被破坏,能够持续向未来发展,它超越了"节能"这一单一的概念,考虑寻求共生未来。既然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得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显然,衡量与评价它的标准也必然应遵循这一原则。

其二,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把自然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了环境,妨害了社会秩序,即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建筑。所以,现代建筑评论应首先考察建筑对其环境的作用,看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能源、小气候、排污及自净等方面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是否能是一幢无废无污的绿色建筑。只有当环境这第一位的问题考察充分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功能、空间、比例、尺度、美观等的评价。

第三,现代建筑评论标准应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可以解决。GI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实态调查快速跟踪系统等近代科技手段已逐渐为建筑师所熟悉,并愈来愈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中。

3、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克服个人主义,拓展知识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当代建筑师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