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层次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0 15:44: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层次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高层次;会计人才;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一、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财政部2010年10月11日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下文简称《人才发展规划》),对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企业财务高管。《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900名素质高、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的会计领军人才。促进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高管。行政事业单位的高管除了需要非常熟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能站在事业单位战略的高度,为本单位赢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契机。《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加大高级会计人才的建设力度。其目标为到2015年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需要新增30,00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000人。这样的举措将大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会计学术领军人。会计学术领军人需要具备突出的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新增4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重视会计学术领军人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这将不仅仅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为我国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高级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持续繁荣发展。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培养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000人,并推荐其中大约50名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计审计组织去任职或服务。

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的会计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与以上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造成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使得我国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高层次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鉴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新要求,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按照新形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特殊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和实施专门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方法,争取能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人才,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继续教育框架体系。我国应当结合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使他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素质;第二,因材施教。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每个人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三,财政部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当监督和跟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岗培训。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在掌握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所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都应当注重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在岗培训,使他们在了解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能结合单位自身的盈利模式和会计核算特点更好地处理相关财务会计问题,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会计工作。第一,需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不断开发人才的潜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不断拓展高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会计的改革和发展,从多层次和多渠道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第三,改善绩效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一方面改善激励机制,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福利,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另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活力,加强他们的危机感,才能保证高层次会计的不断进步;第四,创新招聘和选拔人才机制,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看重每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学历、经验等外在要素,创造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我国现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以会计考试和两个维度组成的,二者均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会计师条例》中明确指出:总会计师需要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过程。而高级会计师的考评注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的知识,造成了考评体系与实际的任职资格不匹配等问题。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考评体系需要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来制定,根据现代企业中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需要对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决策支持信息,所以考评体系应当不仅涉及财务领域,还要涉及非财务领域,并且需要对战略决策给予高度关注;第二,在评价体系中注重对高级会计人才的沟通、决策和领导等管理能力和技能的考察,因为高级会计人才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指导,在公司整体的管理框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具备管理方面的技能之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第三,注重对伦理道德的考察,特别是在高级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评价体系中,伦理道德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会因为权力而面临很多的诱惑。此时考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对他们胜任岗位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人才竞争的场所,它作为人才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针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中心。会计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于人才的诚信以及专业技术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对人员的信息以及诚信记录进行明确的规范管理。应当由政府牵头来加强这一市场的建立,以更好地完善会计人才市场,对其市场活动进行更好地服务、监督和管理。所有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信息都需要经过会计人才市场的认定,并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信息共享,对人员的经历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市场的规范也能保护会计人才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用人单位胁迫会计人员从事违法会计行为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市场正常运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进一步拓宽高级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高级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国际化等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财会[2010]19号.2010.10.

[2]邓传洲,赵春光.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09.6.

第2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商贸;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32-03

[作者简介]范钧(1972-),男,浙江慈溪人,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企业管理。唐丽(1986-),女,江苏扬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才人培养。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SCG03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不断促进传统商贸市场范围的扩大、商贸业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商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面对这一新形势,各相关高校应找准定位,加大力度培育大批高质量的、能适应现代商贸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以提升和优化现有商贸流通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相比较而言,国外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理论在企业之间协同软件上的应用,更强调协同创新所要求的知识共享保护制度的建设,甚少直接运用于高校教学中。国外对于商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早,1922年就有学者开始讨论零售业的人才培养问题,随后在会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探讨不断增多。美国Bluesdome2004年提出,商贸高等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特别突出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从国内来看,对商贸流通高层次人才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注重应用实践的人才培养阶段。主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及培养目标上入手,重点强调高校内部微观调整,如徐盈群(2004)[1]根据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机制入手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容。肖怡(2006)[2]提出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探讨等。二是构建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产学一体化合作模式阶段。此阶段不只强调实践课程,更强调系统化训练,如黄俐波(2006)[3]提出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模式,探索适应商贸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史志贵(2010)[4]提出产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商贸类不同专业可从多种模式中选择适合的进行实践, 并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创新。三是在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强调高层次人才的信息素养、外语水平及国际视野等内涵阶段。如杨泳波(2012)[5]在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校商贸服务类专业教学改革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意义。林新波(2013)[6]提出现代流通业存在人才受教育程度偏低, 结构不合理, 培训市场相对混乱无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业人才的成长。提出加强对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 完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 整合产学研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流通人才, 创新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等路径, 提升商贸流通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创新流通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使各方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共赢,从而借助各方资源培养现代化的商贸高层次人才。

二、高层次商贸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笔者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80%)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之间的合作虽已有产学研合作雏形,但缺乏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有所欠缺,深入合作交流不够,只讲“面子工程”。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交叉学科难题,是目前通识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中所没有涉及的,更谈不上将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二是高校职称晋升制度及考评体系削弱了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的动力,现有的考评体系中尚未包括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性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及指标。三是高校通常安排学生在节日、寒暑假、双休日去企业锻炼学习,而不是企业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往往给企业添麻烦、增加负担,使得合作陷入被动。四是松散的、研究方向单一的团队结构制约了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发展空间,能够为企业解决问题的空间舞台不大。五是高校虽然强调高层次商贸人才的培养愿景,但对于高层次人才培育缺乏具体方法和措施。六是传统的商贸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情况下,贸易经济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应有较大的变革, 应将人文素质、国际交流语言、商贸基础知识和商贸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内贸与外贸结合、贸易与投资结合、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结合, 具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完整人格特征和团队合作的高层次人才。

总之,诸多因素制约了高等学校商贸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层次商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有一说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7]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8]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应灵活运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高层次商贸人才培养体系。

(一)汇聚校内优质资源,优化商贸业高层次人才跨学科知识储备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特别是对集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商贸业而言,对信息、智能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的依赖远大于其他产业。因此在对商贸人才培养上,应注重文理协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现代商贸高层次人才除了能够胜任商贸管理部门和商贸企业有关工作外, 还能在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有关监管部门、以及银行、工贸企业等需要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各高校可组建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教学中心等,开设商贸类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为高层次人才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

(二)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培养商贸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1校政合作,为高层次商贸人才培养提供体制保障。各高校早已提出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产、学、研”交流合作,而协同创新理论更加强调政府在协同中扮演的角色。政府应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注重商贸业这门新兴学科的开发,做到适销对路。为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协同提供机制体制保障,使各方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寻找利益结合点,实现开放、互动、相助、多赢。

2校企合作,培养商贸业高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商贸类专业技能运用的艺术性更胜于科学性,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可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商业谈判,探索“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方法,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兼职授课,联合设置对接市场课程,联合培养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建商贸专业实验室,如开办校内超市,由学校出资,高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使其熟悉和掌握分店的订货、接货、商品陈列、收银、POS系统操作等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校院协同,培养商贸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能力。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整合科技队伍,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协同创新。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学校与研究所(院)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

4校行合作,保证商贸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稳定性。行业协会和商会应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协助高校开展人才需求滚动调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共同制定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合作编写商贸专业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协助学校落实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 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稳定性。

5校校协同,扩展商贸业高层次人才知识获取空间。在强调教与学协同、科研成果转化的纵向协同时,也

要注重横向协同。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已是现代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把学校的办学优势、特色结合起来,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弥补商贸专业理科不足、信息技术不足,通过教育资源和师资共享,产生“1+1>2”的效应,同时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开拓商贸业高层次人才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500 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00 多家在中国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以及创办企业。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国际资源,重点培养“外语、外事、外经、外贸”等涉外人才,加快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任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全英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全英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海外学习平台。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结语

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不再强调“政、产、学、研、用”的简单合作,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协同各方合作更加紧密,校政协同创新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校行协同保障人才培养系统化,校内协同打造跨学科人才,校企协同打造应用人才,校院协同打造学科前沿人才,校校协同打造全方位人才,国际资源荟萃培养国际竞争力。这些要素正是现代商贸高层次人才所缺乏并急需的素质,也只有通过协同创新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21世纪需求的商贸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盈群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2-73

[2]肖怡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2006(4):33-34

[3]黄俐波商贸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企业经济,2006(2):115-117

[4]史志贵商贸专业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111-112

[5]杨泳波商贸服务类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12(10)242-243

[6]林新波流通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32):167-169

第3篇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是进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劳动者。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功能。这是因为,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同于一般性(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更不同于主要运用人的双手进行具体操作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劳动价值学说,体力劳动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短,而脑力劳动价值的大小则应取决于其能动性和创新程度,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脑力劳动巨大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须从历史、人文、心理、思维等各个层面较细致地进行剖析。

(一)高级脑力劳动者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为高深的知识所武装的劳动

他们所掌握的高深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性,可使其劳动的创新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因而其劳动支出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实际上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的众多巨人的肩上)。知识的历史积累性,是高级脑力劳动者的超常智力之源!

(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异常艰辛的劳动

不仅需要高度专注,还需要创造激情。当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进行到紧张阶段时,就会象艺术家进入创作一样,工作与休息是很难明确区分的,因为进入高度活跃状态的思维活动很难遵循通常的作息时间。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在做梦时,也会突然闪现出一个“创意”来。这也充分说明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高强度性。

(三)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

因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同劳动主体瞬时的心境、情绪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可贵的创意、灵感、顿悟的涌现,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是转瞬即逝、难以重复的。这是创造性脑力劳动与一般性(重复性)脑力劳动的根本差别。

二、“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提高的关键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通常认为,人类具有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器官――“大脑”,是人类所以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最根本的标志。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而人具有“创造性思维”,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分水岭。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因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高级形式,能不断产生“创意”(creative idea),在思想观念上产生新的飞跃,这是一切创新之源!因为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一切实践上创新的先导,更具根本性。一个人在思想观念上如果因循守旧,只会循规蹈矩,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在行动上必然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求具有这种思想状况的人进行创新,就象缘木求鱼,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创新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突破),只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飞跃,创新的实践才能实现。

(二)“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

创新能力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以己知为起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陈出新,提出新理论、新学说、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往往能引发社会秩序的变革;在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创新成果往往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当今世界,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世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

较具体地说,“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对现实世界没有的东西进行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通过对自己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构筑新的形象。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时是最富想象力的幻想家。

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

2.质疑能力

质疑是对世界上各种各样已有“定论”性的东西进行质疑。因而质疑能力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于人无疑处有疑),是一个人探索精神的表现。一个人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则无进矣。

3.记忆能力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积累和保存知识,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加工必须不断有新的材料输入。学习就是从外界吸收各种思维材料,通过记忆内化于自己的头脑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加工,使之活化和扩展,才能从已知创出新知,不断丰富、发展已有的东西,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否则,头脑空空,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是决不能闪现的。因此,博学强记,往往是一切有大成就的学者的显著特点之一。如当代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陈寅恪、钱钟书等就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要什么材料都可以很便捷地从电脑上查到,今天还谈什么记忆能力,已完全不合时宜了。须知,电脑上的东西,都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没有经过记忆,使之内化和活化于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收到“积学以储宝”的效果。

4.自信能力

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心很强的人,独立自主性是创新人才的核心品质,其创造能力往往就蕴藏在独特、鲜明的个性中。

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特立独行,不迷信任何权威和已有的定论,而能坚持不懈地通过自己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源源不断地开创出原创性的成果。

5.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具有的敏锐、正确而深刻的预见能力。洞察能力的提高,虽不能完全排除天赋的因素,但主要是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能“见微而知著,鉴往而知来”,其中隐含着许多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以上各种能力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运用,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对“创造思维”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前已指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大脑。人的大脑是极其复杂、高级的思维器官。人类思维具有多种形式,较深入地分析,可作如下细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非逻辑思维又可细分为: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和哲学思维(悟性思维),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一)逻辑思维重“理”,具有推理严谨、定量分析精密等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来实现。逻辑思维对确定性、可量化事物的认识,可以编成严密的程序,用计算机模拟再现。”

(二)艺术思维重“情”

主要表现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创作,要达到以情感人,作品的内含不仅不要求精确性地描述,反而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给人较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因而古往今来,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情景交融,善于表达出许多人心中所有、而自己又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能超越时空、扣人心弦、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赞叹,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哲学思维重“悟”,同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有着直接的关系

禅宗讲求的“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一般地说,“所谓悟,是运用直觉、灵感、想象、联想、类比、假设等手段,经过思维的飞跃,突然了解、领会、判断以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现象。”大量实践证明,对确定性事物的认识,有赖于理性;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认识,则有赖于悟性。许多表面上看来不确定的无序现象,实际上其中也是深藏着一定的有序性的。大量无序现象中的有序性,是不可能直接用计算工具“算”出来的,而有赖于高智慧的人通过悟性思维“悟”出来,据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艺术思维与哲学思维都具有不追求精确、清晰、规范和可量化的特点,这是它们之间的共性。那么,我们又应怎样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在呢?

哲学思维可以看作是艺术思维的升华和超越,因为它更具深刻性,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世界!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亦称《道德经》),全书只有5000字,被尊称为中国智慧的源头。其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来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出既高屋建瓴、又包罗万象的大视野和大智慧!因而被称为世界哲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普遍地尊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皇皇大著《史记》中作“老子韩非列传”就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申子、韩子……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哲学所包含的超越时间的真理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司马迁不惜长期忍受世人不能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用血泪写成的《史记》,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融合在一起,是用老子的哲学思维观察事物的卓越范例,也是司马迁本人以其大视野、大智慧融入其中的生动体现。

(四)直觉、灵感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

哲学思维重“悟”,“悟”孕育“创意”(creative idea),而“直觉”与“灵感”则可以看作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这是由于“直觉与灵感”思维能发挥独特的突破性的创新作用。许许多多为人敬仰和怀念的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奇谋”,科学家特有的“顿悟”和“豁然贯通”等等,都是在说明直觉与灵感思维在关键时刻建立的奇功。

爱因斯坦依据自己的科学创造实践,得出结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还认为:在科学发明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提出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于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在这里,是将直觉与灵感并提,说明它们之间有共性。共性在于:直觉与灵感都是非逻辑思维方法,当逻辑思维方法失效时,得依靠非逻辑方法来开辟新路;直觉与灵感,都发生在潜意识领域,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交融的结果;都是基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经外界信息的意外激发而突然地显现的,表现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不可能是无源之水。

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积学以储宝”(《文心雕龙》,见前引)形成了智慧的潜力,灵感是在环境比较宽松、心灵自由自在、从容不迫、无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力突然闪现的;而直觉则是在遇到外部强大压力,情况非常紧急、千钧一发的情况下,潜力突然发挥出来的。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射石的故事,可较好地说明这一点。

(五)以管理会计师面临的时代挑战为例,分析人的思维方式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高层次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行政单位内所有经济形式的总和,其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又能促进我国城镇化道路建设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农村繁荣、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具有“三高一低”特征的人才群体,三高是指学历高、职称高、产出高,一低是指年龄低,一般在45周岁以下。由此可见,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社会、国家创新的主要来源,高层次创新人才不仅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促进经济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关政策的出台,学术界也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代表观点有:刘勇军(2007)认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和使用人才队伍,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伟(2014)提出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提升培养质量。陈庆俊(2015)提出,校企合作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所处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利用自身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如白沟箱包、高阳纺织、曲阳石雕、蠡县的皮毛加工等特色产业。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公布的数据显示,GDP规模百强县分属19省份,其中河北省占5个。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2015年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对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但河北省一些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却较高。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创造培养人才的环境,促使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素质的提升又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县域经济与人才培养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不仅决定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而且也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就应该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建设,建立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很大的源动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但是现阶段河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依旧不能很好的迎合高速发展的河北经济,如何引进、培养和开发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目前的工作重点。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偏低

根据“十二五”规划,河北省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巨人计划”,出台了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各项举措。在政策引导下,河北省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但与高速发展的河北省经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表F在:虽然人才数量增加了,但职称高、学历高、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比例较低;人才使用效率较低,科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企业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河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性失衡严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企业比例较小,大多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成果,这样影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转化,导致其对经济的贡献达不到预期,无法最大化的发挥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作用。

(三)培养机制落后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教育,但河北省在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首先,基础教育投入不够,创新型教师队伍缺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只单纯进行科学研究;再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是经费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在政策的引导下,河北省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但政府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并且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北省的政府财政投入偏低。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河北省要依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在充分尊重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一)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河北省要利用京津两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努力发展经济。要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不足问题,河北省不仅要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改进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科研资金,鼓励其科学研究,并促使科研成果转化;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研、创新优势,在引进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聘用、调入、技术入股等。

(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企业,因此要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与县域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县域企业能充分利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依托高校,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再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新平台,借助创新平台鼓励县域企业技术开发,提升县域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培养机制

首先河北省应提高教育经费投入,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强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识记能力,最后,重视实践教育,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勇军,长沙市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6.

[2]高伟,刘鑫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4.

第5篇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与培养 泰州市人民医院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医院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当前和今后医院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医院管理者们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我院高层次人才现状

我院是泰州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至2015年底在职职工2349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45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40人,中级职称543人,初级职称728人;博士45名,硕士289人,本科生997人,专科及以下714人。由此可见,我院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高,但高学历人员较少,学历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需要进一步引进与培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院发展进步。

2 我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具体做法

2.1 科学制定医院人才引进计划

整体分析医院情况,有计划的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计划,各科室负责人与院领导研究讨论确定招聘专业以及引进人数,报泰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泰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审核批准。

2.2 公告与报名资格审查

通过泰州人才网、卫计委网站、泰州市人民医院网站、泰人医微信招聘平台向社会公布招聘事项,并严格按的招聘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审查并报人社局进行复核。

2.3 笔试与结构化面试

医院对最终符合报名条件的应聘人员进行统一笔试,并严格按照面试比例对进入面试人员实行结构化面试,同时卫计委及人社局专人对医院整个考试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2.4 考察、公示、录用

体检合格,经考察通过者,确定为拟录用人员。所有拟聘人员,须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按规定程序提请确认,经确认同意,由所在招聘单位与拟录用人员签订就业协议书,办理相关手续。

3 我院人才培养的特色

3.1 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及新技术的发展,培养新型医疗专业人才

一个医院要有特色地发展,就需要医院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攻自身有专长的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样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我院肿瘤科、心血管内科、感染科、消化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儿科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医院可常规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脑肿瘤和脑血管的介入及手术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各种医疗需求。我院以此为基础在整体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中,进行重点培养,以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3.2 加强人才交流合作,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我院以多种形式培育了一批面向21世纪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其间派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考察访问学习,并与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举办学术交流会,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可以使高层次人才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把握学科前沿。此外,我院尽可能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科研启动经费,营造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3.3 建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为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需制定出适合医院实情的激励机制。我院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和急需的专业人才提供科研研究启动基金并在其住房、配偶安排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上进行相对的补偿与帮助。同时,我院将高层次人才的劳动报酬与其平时的考勤、业绩成绩等直接挂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估机制和惩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促进了医院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4 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的体会与建议

4.1 完善医院人才引入机制

医院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应依据自身的定位和人力资源的实际需要,对各专业、各岗位做出全面而科学的合理规划。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应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优胜劣汰选拔与岗位达到最佳匹配的人选。对于所需要的人才,在进行内部公开选拔任用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界限,增加透明度,为各类不同的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的机遇[1]。

4.2 健全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考核标准应根据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设定。考核的内容不够完整会严重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应完善医院各个职位的岗位要求,即制定岗位说明书[2]。结合岗位说明书制定的考核标准才能确保考核标准的准确。同时,医院可以让员工参与考核的全部过程,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考核结果将更容易被接受,也能使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医院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如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公正的表彰奖励激励等,以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3 加强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层次的提升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院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医院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从制度上保证重点课题和重点人才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人、财、物等给予优先保证,为科研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医学人才提供优秀的工作平台[3]。努力开拓项目经费渠道,确立医院重大立项课题的经费支持力度;设立项目科研奖励基金,对为医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励;不断改造和完善单位的实验室建设,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选派技术人才外出学习、进修,从而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医院人才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增寿.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和引进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医院,2006,7(9):3-4.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技术技能型人才 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专科层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 育。但是高职教育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类型,亟待完善本科乃至研究 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层次上移至本科层次,正在成为构建现代职业育体系的关键议题,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应用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育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联合举办的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是一种新的教育种类,它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部分本科院校举行的应用本科教育,还与以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吸引生源、促进就业而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专升本继续教育有所区别。因此,对联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为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

1.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首次提出“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除了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之外,就是推动发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仅在少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由于规模较小、教育理念差异和外面环境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指出高职教育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高职教育目前办学层次主要是专科层次。根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2.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做法

在国外,高职教育也不局限专科一个学历层次,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德国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台湾高校学生总数的50%.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国内不少省份纷纷开展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高职教育试点

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在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如广东省深圳市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多年试点举办高职本科,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国家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极大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列入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近年来,一些省份试点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试办高职本科专业,天津职业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院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专业,甚至试点培养专业硕士。其培养模式为:在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完成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合格毕业后颁发联办本科院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现状,高职院校借鉴国内外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将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规律和资源、手段运用于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实践中,遵循本科的教学规律,摸索职业教育中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规律,已成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类型单一、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出路,也弥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还局限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

第7篇

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不用愁

《意见》指出,广东省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简化流动手续等服务,尽快修订完善职称评聘和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制度。拟制定广东省特级专家聘任办法,推行首席专家,大师工作室等制度。

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困难等现实问题。在引进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政府统一建设人才周转公寓,出租给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子女,参加高考不受户口年龄限制,户籍没有迁入的可免借读费。

建高层次人才意见直通车制度

《意见》显示,广东还着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参与,将建立各级领导听取高层次人才意见的直通车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遴选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咨询专家;通过政府门户网设立高层次人才建言献策智囊箱,以及个别约谈或集体约谈等形式,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作用,提供参政议政舞台,让高层次人才在广东实现价值再创辉煌。

国际一流团队可获1亿科研经费

据悉,广东将根据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引进和培养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实施“5项引进计划”和“4项培养工程”,重点引进培养11类人才。

“5项引进计划”包括: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留学人员来粤创业服务计划,现代生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精英引进计划。

引进国际一流水平、国内顶尖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分别给予每队8000万~1亿、3000万~5000万、1000万~2000万的工作经费;引进两院院士和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每人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5年遴选100名高层次科研人才

引进与培养并重。广东还将实施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博士后、现代生产业人才,企业家4项培养工程。

培养百名南粤杰出人才,2009-2013年每年遴选不少于20名共10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才进入培养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培养经费。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实行年度考核和淘汰制,成功培养1名两院院士,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省财政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博士后培养工程,5年内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工作站80个,使广东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分别达到80个和190个,新增进站博士后2000名,省财政适当提高博士后日常工作经费。

“南粤功勋”每人奖3000万元

第8篇

[关键词]粮食加工技术 本科高职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涂向辉(1970-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ZXY11035,课题主持人:曲洪山)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42-02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进行探索的一个新的职业教育层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相比,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特征。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词典》中的解释是:“根据教育的不同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任务而制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其实施方案。它包括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等内容。它体现了国家的要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由以下几部分要素组成:修业年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毕业与授予学位、教学计划等。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目标的综合反映。

二、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

1.协调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我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处理好德育与智育、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掌握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依托行业,校企互动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是本科高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积极依靠行业企业力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从职业(群)、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能结构的需求出发,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与技术,企业的技术环境和培训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成功构建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3.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交叉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综合化趋势,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培养狭窄的“单一岗位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人才”转变。既要加强学科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时代特点,为打造宽口径人才创造条件。

4.优化知识结构,必选修课互补的原则。要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程设置中必修课、选修课要知识互补,尽量拓展选修课程门数,扩大学生选择和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内容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求全、细,重在精、新,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配合及衔接。

5.突出技术应用,实践、理论并重的原则。技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是将技术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效地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生产与操作。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参与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因此技术应用性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本科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其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学生在生产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为学生将知识的掌握与领悟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6.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重视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

1.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技术应用性”,即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较深的技术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此,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该目标为宗旨,突出培养特色,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

2.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保证人才培养规格。本科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既包括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要求,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即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学术性”和“技术应用性”兼容的特点,并以突出“技术应用性”为人才培养特色。因此要求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规格。

3.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由一系列课程及教学环节构成,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主要通过各种类型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因此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在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正确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排序。

4.兼顾本科高职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要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理论,实践教学方面也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取向和学习相关技术的需求。

四、本科高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厘清本科高职与普通本科、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正确构建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首先,本科高职教育人才类型与层次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但在知识结构上,对技术知识除要具有普通本科要求的相应的“学术性”外,本科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术知识“应用性”的培养;其次,本科高职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相比,本科高职人才从事的工作更为复杂,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也更宽泛。

为此,我们将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适应粮食行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粮食加工、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第一线,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工艺设计能力、工艺调控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本科高职粮食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工作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专业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针对性强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并引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应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课程体系中应占有较大比例,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达到使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能力,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特点。

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分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均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等15门课程共653学时,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的24.1%。选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8类素质教育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0学分,占总学分的5.7%;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等9门课程共518学时,学分为25学分,占总学分的14.3%。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学、概率统计等10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9分,占总学分的5.1%;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油脂制取与加工技术等技术专业课程12门共646学时,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22.5%,学分为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选修课包括粮油技术标准、粮食机械与维修等23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3分,占总学分的7.4%;实践教学模块除军训外,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设计、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4个实训周,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与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例相当。

2.课程体系特色。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四大模块中不同性质的课程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在必要知识的支撑下,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能力训练过程。

第二,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识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按学科大类打通,淡化专业方向;在第一学期将经济类、管理类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引入,在基础和人文教学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工程文化教育;在第五至第七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整合,重视知识的“精、新”,通过大量的选修课程引入专业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呈现出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践课程必修化。在本科高职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570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必修,突出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注重以实践活动项目为主线,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学期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并帮助他们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同时企业还要为学生开实习证明。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而且通过在企业实际环境中工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四,选修课程多样化。在学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修读专业选修课确定自己未来工作领域的专业方向,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前沿和技术前沿,为学生扩大专业视野、培养职业爱好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五,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实习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评价方面。毕业设计(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真实课题为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确定选题项目,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验探索,最后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

第六,职业资格证书强制化。按照国家目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在第六、第七学期开设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粮食加工技术专业属于国家特有工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认证。本科高职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的培训,将学术课程、技术课程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模拟实训和生产实际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并将此作为毕业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必要条件和强制要求,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