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讨论论文

课堂讨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1 01:2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讨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讨论论文

第1篇

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要做好一名引导者与旁观者,而不再以教师的身份干预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强行灌输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维持课堂的活力,不能在课堂讨论中严格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喝止与责备。

2有效的主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有效的主题拥有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地说,如果教师制定的讨论主题缺乏深度,高中历史课堂讨论难以深入开展,学生找不到讨论的关键,也不需要经过资料的收集就能够进行讨论。换言之,教师所制定的课堂讨论主题要拥有讨论的价值,要拥有论点才能够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才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更加透彻,在反复激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探讨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清王朝为什么会被列强压迫。于是,教师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统治制度的对比”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个较为浅显的主题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个主题切合了教材的内容,但学生只需要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够得到答案,使课堂讨论失去价值,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有的教师提出以“假如西方列强彻底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否定和架空,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足够的新奇感和刺激性,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此时,学生的热情变得高昂,迫不及待的参与课堂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人民的心声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将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激烈的讨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进一步发挥了课堂讨论的效力。

3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对课堂讨论进行升华

最后,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要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讨,要灵活的调节课堂讨论的氛围,保持学生的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假如西方列强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始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课堂讨论陷入一个死的循环中。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提出疑问,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新的方向。如:“西方列强已经在武力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他们是真的不了清政府吗?如果了清政府,西方列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这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路,帮助学生从死的循环中走出。基于此,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就能够再次展开,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升华,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4结语

第2篇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演示和讲授,于是学生就沿着课件、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呢?本人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要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奥动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夺男子百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老师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南昌、广州、北京、上海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纷纷提问,比如:去南昌有多远,去北京有多远,我们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如果我们坐火车去要花多长时间?……老师综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页(多媒体制作):深圳交通网,网上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时刻表及有关资料。学生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各组认真把所需要的数据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自主学习。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学生完成了收集资料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首先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学生查到的数据是很丰富的,比如去广州,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又比如坐火车,可坐高速列车,可坐普快列车。接下来学生讨论: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活动地点?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交流可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去南昌的同学说为了节省钱,将坐汽车到达目的地,去北京的同学说为了在行程中少耗费时间,将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去上海的同学说想领略一下海上的日出日落,将坐轮船抵达上海。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对学生的决定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所需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外延伸,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假期旅游计划”,同学们纷纷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了解从家到旅游地有多远的距离,可乘坐哪些交通工具,途中需要多长时间,买车、船、机票需要多少费用,了解、比较不同的旅游路线等,同学们和父母一起决定旅游的行程,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在数学课堂运用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不只这此,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问题背景

2003年秋季,眉县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革新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有县域特点的“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二、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改革陈旧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要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由此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并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主导课堂活动。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学科本身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三、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程度。

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2、以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的两个两位数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之和,由老师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学习。

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如图的“小屋”,然后提问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

(二)探究交流,深化认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如在负数的引入、同类项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视图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获取上,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前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这样坚持下去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时,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发展性,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由他们说出是怎样“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类比,形成知识体系。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应用的过程,实则是转化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到“用数学”这一高度,以便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模型”这一工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师生形成共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试一试”、“读一读”、“课题学习”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名题,如:“三等分角问题”、“七巧板问题”,介绍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及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信念。例如在学完“完全平方公式”后,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a+b+c)2、(a+b)3、(a+b)4等的结果,再让学生阅读“杨辉三角”,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第5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54-01

近些年,经历了多次课改的现今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于教学中心的位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及合作、自主、探究,就不得不谈谈课堂教学中有关讨论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讨论,现代汉语中这样解释: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评论。我们明确它是一个动词,意味着它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调动课堂氛围的一把钥匙。讨论进行的程度和达到的效果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什么样的问题要讨论,为什么要讨论,都是需要语文教师考虑的,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一线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现状

农村语文课堂与城市语文课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调查了吉林省多个地区乡镇小学,情况大致相同。语文课堂的氛围较好,提问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答的结果差强人意,相比答案的准确性,学生更享受于被选中成为回答者的乐趣。城市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况大相径庭。中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一言堂”模式,课堂讨论特别少,尤其是高中阶段,学校安排的课程种类多、课节少,规定的课程内容讲不完,语文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直接地传输课程内容,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必须有讨论的环节,造成某些教师为了讨论而讨论。如在《祝福》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讨论鲁迅的生平,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毫无意义,让本来有限的上课时间更加紧迫。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讨论的意义也明显分化,基础好的学生能随着教师的思路前进,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上升到了探究的层面,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其中主动配合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成因分析

首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响应号召,积极推陈出新,意识上出现了偏差,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攀比”之风,在缺少实际调研、反复实践的状况下,竞相推出种类繁杂的创新课堂,部分结果弄巧成拙。其次,教师教学技能不合格。这点向上延伸可追溯到大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如今高校扩大招生,生源质量下降,非师范生也可报考教师资格证,他们中的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再次,学生素质不高。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差,很难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经常出现上课溜号、趴桌子等现象。

三、农村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校的总教学目标要体现“活力课堂”的内容,适当放缓教学进度,留足讨论的时间。其次,教师要摆正态度,不要一味采取题海战术,追求应试成绩。强制的压迫,虽然学生表面上接受了,实际可能会产生抵制的情绪。适当地放缓脚步,留给学生们表达个人观点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味语文的诗意和浪漫,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迷恋沿途的风景而迷失方向。第三,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及时主动地建立良好的沟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迎合快节奏生活的首选便捷方式。语文教师把孩子的表现、建议通过微信告知家长,家长随时向教师请教。此外,针对一些性格腼腆,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以微信群聊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

(2)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农村地区教师的素养弱于城市教师。农村环境闭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多读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在理论的维度丰富自身内涵。

(3)采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人数和座次把全班同学分成固定人数的学习小组,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思考,吸收借鉴其他人的意见,一方面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每位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学生的想法得到尊重,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不断被肯定、否定,提升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讨论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讨论方向有偏离的时候立即打断,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让学生明白讨论的意义。农村语文课堂的有效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辩而后能思,思而后能长,长而后能新,新而后能通,通而后能得。

⒖嘉南祝

第6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觉地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乐意研究,想学要学。教师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练习的时间必须充足。可是某些学校只在形式上作文章,硬性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教师将课文读一遍便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任其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措。这不是争取了而是浪费了他们学习的宝贵时间。

要走出误区,调控适宜,教师必须清楚: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不是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欲望,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就能学好。我曾有过这方面体验:一次,我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时,先出示三个字条,其一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足矣”;其二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其三为“人貌十分疤麻全无一点春色”;再指出这些字不变,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意思,然后说出不同用心的人可利用改变标点符号让字句为自己服务的相关故事。学生听起来既觉得有趣,又深知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大,便产生了主动学好标点符号用法的欲望。

碰到学生常写错别字,我同样通过讲故事来提醒学生注意。一个故事是:“期间一个孩子要‘上调’了,本是件喜事,指要升职调入好的单位,可这孩子给父亲的信中写成要‘上吊’了,吓得他父亲日夜兼程赶到儿子那里,虚惊一场”;另一个故事是:“某大学一位教师为了‘创收’,帮某厂家翻译外文资料,把一种钢材名称弃错了,只差一个字,损失几十万,为赔偿损失倒霉一辈子”。这些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他们便甘心尽力苦练基本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低年级学生因受太多管束,不愿听别人说教,唯有故事是他们喜爱和相信的。可见教师激趣起作用,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起作用,它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教师不能满足如此,不能以此代替必要的指导和讲授,更不能“大放羊”。

2掌握语文学科的特征,把握有度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等训练。训,即教诲、开导、解释,训练是使受教育者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有它独特的基本原则。如: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等。好的教师能全面把握这些原则和特征,也有某些教师经常顾此失彼。

我们先看两个较好的课例。其一是:有位老师上《小马过河》,在与学生对话中,让学生充当小马角色表达其收获,从中获得思维与情感的发展。这节课既充满活力,又完成了教学目标,符合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一节较好的教学范例,值得借鉴。第二个课例是:莱老师上《三顾茅庐》这课,他引领学生先读环境描写的句子,领略诸葛亮的不平凡;再读刻画人物性格的句子,进入情境之中;然后细品刘备的话,也就不难领会刘备的“心诚”了。可是有位老师在上这课时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征与原则:他和学生谈人物一个接一个,谈故事前前后后没完没了,秀不清这节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目前,语文老师却不明白语文本质的还有人在,他们把《理想的翅膀》上成了放风筝的娱乐课,丢掉识字教学,放弃对题的含义的理解;将《植物妈妈有办法》上成自然课,忽视了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将《》上成思品课,什么感情朗读,什么叙述顺序,什么比喻句的学习和运用,所有一切全然不顾。还有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表演课”或“电影欣赏课”。究其原因是将语文课的教学改革,革到语文课不姓“语”的程度上。希望这些语文老师马上清醒过来,切记语文课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扣运用上,放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上。3评价用语要有分寸,从不失度

马克·吐温觉得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自己快乐两个月,这足以说明溢美之词的效应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赏识、赞扬、鼓励的话激励学生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听小学语文课时,经常发现某些教师因看重这一点,在课堂上滥用称赞的语言,这就适得其反了。一位老师发现某学生朗读水平由差变好了,一时高兴便赞道:“你读得太好了、真牛!”那位学生知道自己与会朗读的同学相比还差不少,不知道老师是真的表扬他,还是说反话,十分茫然。若老师改说:“你进步不小,再努力,一定会读得更好!”该多好!老师夸奖夸过头,弄得被夸者很不自在甚至反感。更糟糕的是某些老师不切实际,无视学生背书背得错不错,读书读得好不好,写字写得准不准,学习有没有进步都拍手称好。学生有明显的错误或不足不说半点差,只是做点补充而已,怕学生接受不了,这是不要的。我们应该知道有疑问、有分歧就得分析、探究,有错必纠这是不可否认的。赞扬不是万能的,他不可替代批评、指正。廉价的表扬是不能达到激励效果的。教师在课堂上,在众多学生面前,评价一定要中肯,要适时,不夸大,要实事求是。有些褒扬的话可换成良好预测的话。不要认为表扬起作用而太随意,评价须适宜和讲分寸。

除上述外,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还涉及到以下常见的情况:

①预设与生成。如何做到两不弃,既重教材又不破坏学生求异思维。

第7篇

【关键词】课题讨论;问题;对策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的讨论,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笔者的实践与体会,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参与率低。在常见的小组式讨论(四至六人)中,一般不超过一半的小组真正比较热烈,且集中于少数几名学生积极活动,大部分的小组与学生只是充当课堂讨论的陪衬。而集体或同桌之间的讨论,参与率就更低,同桌之间的讨论有的还会冷场。

2.学生合作效率低。在讨论较热烈的小组中,积极发言的往往是极少数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注意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

3.学生探究深度低。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其实学生用几句话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些讨论的问题明明可以让学生产生无数联想,但往往讨论时间只进行四五分钟就结束了;特别是有的讨论,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在讨论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不多。

如果课堂讨论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这就不符合“让每个学生有进步”这一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讨论没有充分展开,没有深入而流于形式,充当教师的“表演配角”,那么,课堂讨论也就失去了灵魂。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学生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首先,在组织讨论的形式上,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有意的安排。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发动思维,加深、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更在于在讨论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如何合作解决问题。将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有机地搭配,实现“互补”,利于讨论中小组能够真正“动”起来,这不失为提高讨论参与率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在设定课堂讨论的内容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最后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过程中只要绝大多数学生思路打开了、合作起来了、表达出来了,或者从其它同学的回答中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知识,那么讨论对于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的形成就是有益的,这场课堂讨论就是有效的。

课堂讨论的内容设计到位,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唯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使得课堂讨论合理有效。在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郑和下西洋”一节,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上很容易就能找到,并不具有真正讨论的价值,因此,笔者设计了另一个讨论话题“郑和的宝船来回都装了些什么货物?谁能说的最多?”,这一话题得到众多学生的响应,因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话题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而且能够带动学生回顾以往学习过的历史信息,还能够激发学生调动课外的素材。通过讨论,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下西洋”对加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巨大价值。这就说明,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应注意:讨论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讨论内容的趣味性,实际上是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与课标,了解学生的身心、知识特点,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七年级下册《封建帝国的危机》“闭关锁国”一节,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课标的要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现在的学生不但没有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小农经济的认识,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讨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除了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外,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合作、分析等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闭关锁国造成了国家、民族的日益衰弱;那么,历史上哪些时期由于积极对外交往而日益繁荣?举例说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与他人交流,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呢?”学生同样会感觉有话可说,而且更能切身体会到闭关锁国的危害。从这一点看,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还应注意要新颖!

还有,讨论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设定的讨论话题越有疑惑性,具有思维价值,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与教师所设定的讨论话题的质量息息相关。

第8篇

1.1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而就会出现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每位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但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得到满足,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1.2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活动中,体育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特色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相应能力,同时又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师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时,首先就要将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充分详细的了解,明确学生属性才能开展下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确保所指定的教学任务与安排的教学内容适合每位学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并且贯彻到体育教学整体过程当中,分模式分层次教育使教师完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给学生带来良好体育锻炼,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更加感兴趣,更愿意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身体素质。

2高校体育课堂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深入探讨

2.1做好前期调查、合理划分。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当中,最重要也是基础工作,就是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对班级所有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身体情况要深入了解,然后才能根据前期调查表格,综合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将平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根据分出的不同程度小组,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学生不足之处的重点锻炼,扬长补短,同时编排适合学生水平的体育锻炼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因此,做好前期调查,是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前提依据,为后面各项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2.2确立教学目标、确保全面。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会将提前做好的分层计划落实到实际当中,按照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合理分层,一般的班级主要形式为高中低3个档次,只有合理分层,才能确立教学目标,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体育教师按照分组的安排,结合每个组内学生的主要特点,从而确定出最终体育考试的要求,也就是教学目标,每个小组之间虽然期末考试都是百分制,但考试内容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求完全不同,高能力的标准要以拓展挖掘内在潜能为主,中等能力主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对于稍差的学生就要适当降低标准,只要他们尽力完成就能通过考试,这也是分模块分层次的具体体现。2.3模块层次教学、提高效率。高校体育教师要对高中低3组学生的分层,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高档要进行体育技能、体育项目专业训练、体育终身意识培养以及强度稍高的集体拓展活动,中档的教学内容主要保障学生在全面掌握并运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相应难度的跳高、跳远或是排球等基本内容锻炼,而对于低档学生则注重将基础体育项目进一步夯实,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学懂。其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方法也要做到分层,高档学生以自主学习、组员合作探讨学习为主,可以将微课或是翻转课堂等运用到其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档学生要加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连续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并规范其动作,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而低档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与精力,重点进行教学,主要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的方法,在示范时要各个角度进行动作展示,让学生充分看清楚动作要领,增强他们的理解。2.4根据成绩表现、调整分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模块分层次教育,许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有的学生可能在低档中,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成功激发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潜能,进步飞速,能力提高得比较明显,而有的高档学生可能由于学习过程中产生些许自负骄傲的心理,对待学习热情有所下降,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成绩下滑。因此,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调整原有分层,不好的降一级,进步的上升一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尊重与公平,同时也能让每位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竞争危机,从而增强他们的努力上进学习精神。2.5科学分层评价、以人为本。高校体育考试期末成绩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出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特点及优势,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综合做出评价,考试成绩的分数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还要加上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的进步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最终给出合理、人性化、公平、服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