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10:00: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拆装测绘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第1篇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先接收信息再吸收消化。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就接收信息,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提供在线辅导;吸收消化是师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在课堂上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不再让学生单纯地依赖教师传授知识,教师也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一、微视频翻转课堂在模具实训课中的应用过程

现以模具装配实训为例,介绍微视频翻转课堂在模具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制作视频

模具教研组的教师利用模具装配软件演示模具装配的过程,然后用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同时,根据需要,实训教师分组配合,拆装不同结构的实物模具,并录制整个过程。视频录制好后,教研组教师主要用“会声会影”软件对视频进行编辑处理。然后视频,让学生课前在自我学习时观看学习。

2.提炼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视频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可以回答问题的形式、以判断的形式、以选择的形式等呈现任务。把提炼设计的教学任务附加在视频末尾,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在反复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果在完成任务时学生有困难,或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出现疑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暂停功能暂停视频播放,把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在模具安装与调试模块教学中,微视频录制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录制模具拆装前的准备工作;第二个环节是录制模具安装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模具调试部分,在调试部分一定要突出限位开关的调试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冲压产品。

3.课中学习讨论修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各组对其任务完成情况、疑惑记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再研究学习。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更深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小组之间探究学习。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先在班级里用S机抽签或其他方式组建4~6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责任心强、组织沟通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团队的形式使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成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巧妙设计的任务环节,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小组之间形成了相互的竞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拼搏精神。

4.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讨论再学习的过程,完善和修整了整个知识技能结构,基本完成了教师下达的任务内容,同时小组之间可以分享学习成果。在这个分享的平台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小组的任务成果,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创新之处。这个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可以提炼出学生讨论的结果,然后以海报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展示出来。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直观、简单明了地展示所学知识和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总结能力。

5.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将课堂学习评价和职业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一般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评价意见和建议,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整理在固定的笔记本上,以便及时巩固、学习和查找。

二、创设微视频翻转课堂的优点

1.改善教学载体,纠正学生玩手机的陋习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学生最好的“伙伴”。无时无刻手机不离手,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愈来愈排斥学习。对此,笔者探索了将现代化智能手机充分运用到模具实训教学当中,以微视频的形式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教室外,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放在教室内。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利用现有的电子产品学习各种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将玩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的时间用于学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

2.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功能

传统的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由于受到实训场地、设备、工位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一般采用挂图、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讲解,然后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但有些必要的实训内容无法进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仿真软件、现场录制等手段制作微视频翻转课堂,使学生置身于视觉环境的情景中,模具部件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其工作过程,直观地体验场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在课堂外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提高了学生对模具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这种完全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机会去学习和体验,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3.创建交互性平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中,教师一般先是进行综合讲解、演示拆装,再要求学生自行拆装和测绘。这种教学模式是静态或简单动态的单向教学,首先,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其次,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在学生的模具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情况下,要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拆装、测绘等工作很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量具,而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差,绘制的零件图上公差标注及表面结构标注不合理,装配图中错误较多,图样不够规范。而采用微视频翻转教学基于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从单向教学过渡到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课前学习教学内容,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疑问,适时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也可将自己的疑问放在平台上寻求帮助。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及课下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将典型问题整理出来,然后为组织课堂活动和实施探究性教学做好准备。

4.微视频翻转教学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综合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W水平是大势所趋。将微视频翻转教学应用到模具实训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懂得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技术,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懂得课件制作、屏幕录制、视频拍摄等技术,对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提出了综合要求。另外,教师还必须具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根据实训任务,寻求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根据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营造、创设与模具工作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利用微视频,尽量拍摄从业者的真实工作环境,以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渐渐形成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念。

三、构建微视频翻转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1.视频短小精悍,吸引力强

微视频制作要先设定一个特定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方便查找视频。视频的长度要控制在十几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每一个通过网络的视频,要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以便学生随时控制视频播放,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有所不同,要尽量减少教师的出镜以及教室里的物品摆设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视频中过多的无关画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应尽量能够看到不断书写的符号和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这样创设的画面情景,让人感到贴心。

3.巧设任务检测

通常在制作视频时,在每个视频的末尾应根据相应的内容,设计数个小问题作为任务。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完成问题任务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完成问题任务有困难时,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视频,仔细思考哪些方面还没有理解。学生遇到的疑问要能够及时地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解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微视频教学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小结

第2篇

【关键词】决策 教学方法 专业课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

近段时间,由于学院数控专业进行专业示范性建设,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或修改。本人参与到了《制图测绘与CAD应用》这门实训课课程标准的制订。接到任务后,本人首先发现该课程标准要求用六步教学法填写学习情境,包括收集资料、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步。对于该教学法本人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经过传统教学的熏陶,学院总算决定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了,恨的是该课程是否适用于大专院校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未得到验证。

《制图测绘与CAD应用》这门实训第一个任务(即学习情境)就是进行球阀的测绘。广大机械类专业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肯定了解,该项目用到的球阀是一类比较典型的装配体,它里面包含了箱体类、盘盖类、轴类以及叉架类零件,可以说机械制图学习中主要介绍到的典型零件该装配体中都有。对该装配体进行测绘是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一次总结,也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本门课的实训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介绍球阀在生活中的应用场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拆装该球阀,让学生认清该装配体的组成零件。接下来学生对非标准件进行测绘,根据测绘出的数据绘制装配图,最后完成零件工作图及总结。该项目一共进行30个学时左右。但是,要将如上安排完美的填入表格中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压力。因为本院学生水平普遍不高,高考成绩绝大多数都是两、三百分,学习兴趣也不浓,布置下去的课后作业基本都不会做,所以收集资料这一步根本就无法进行。计划这一步也只能是教师安排好任务流程然后介绍给学生。后面的决策更是无从说起。实施、检查和评估这三步倒是可以进行。但是,某权威人士主持的《六步教学法解读》中说到:收集资料要包含教师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阅读、思考与活动。计划包含教师的观察与倾听,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分享。决策包含教师的举例启发与点拨,以及师生思维交锋。实施包含追问与反思。检查包含评价与提升,学生应及时反馈、提升到学科思想方法。评估是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出声表达。

对比此文章和我自己做的表格,我觉得我们应进行深思。教学到底是应该因为产生了新的教学法就直接套用,还是应该根据学生水平和专业需要进行教学法的灵活安排?我相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不管教学方法是否采用所谓的六步教学法,这张六步教学法的表格都能很完美的填完,不让主管领导找到一丝漏洞,并在教学中仍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对于特定学生来说,一份无法进行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方法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来完成或推广,值得广大专家思索。

对于六步教学法的产生背景,本人做过一定的了解。魏书生先生具有五多的工作环境:兼职多、会议多、来访客人多、信件多、稿债多。用于语文教学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十分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出路只能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魏书生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从五方面入手,实现他的理念:老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决策过程与学生商量;教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他通过建立计划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提高语文管理自动化的程度。就我个人观点,魏书生先生对于教师的本职工作我认为是不合格的,但是究其工作环境,魏书生先生提出六步教学法也是一个无奈之举,由于上课时间不多只能要求学生进行自学。而且语文这门课的学科性质也适合学生进行自学,适合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适合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广大专业性极强的工科课程来说,有些内容是国家标准规定的,不能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老师都恨不得把一节课掰成两节课来上,哪来时间给学生进行自学。可能有人会说,自学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但是请大家想想,课后会自学的学生大多数都上本科学校了,有多少会在一个一般的专科学校里面。而且某些专业一周34节课甚至更多,课后作业都无法完成哪还有时间进行自学。再加上现在的教材良莠不齐,如果遇到一些错误较多的教材,反而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第一印象,不利于教学。笔者也与一位同事讨论过该问题,该同事对《技术测量》这门课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过一次六步教学法的尝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后,留出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习,以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课后根本就忘了自学这件事,少数自学的学生表示课本上的一些解释或者图形根本看不懂。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六步教学法应该选择具有一定水平或者学习热情的学生,而不是大面积的不加挑选的施行。

再比如对于《制图测绘及CAD应用》实训的第二个部分CAD应用来说,其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巩固并强化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那么收集资料、计划、决策这三步有何意义?

所以说六步教学法实际上前三步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的一种教学法。此方法也用如下四步描述:自习——实施——检查——评估,这与传统教学方法有何本质区别?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来说,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术语及定义,那么六步教学法中的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如何产生?对于大专院校来说,用传统教学模式反而更能适应广大学生的情况。所以,六步教学法的推广及实施应该做深入的调研,而不应该盲目套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修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三级递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42-03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数控机床的最主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数控机床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数控机床的维修和维护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数控机床的开工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数控机床维修力量薄弱。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典型产品。它是将电子电力、自动化控制、检测技术、计算机、机床、液压、气动和加工工艺等技术集中于一体的自动化设备,因此合格的数控机床维修人员必须是集上述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决定了数控维修人才培养的困难性。因此寻找一种符合企业需要、学生易于接受的数控机床维修教学法至关重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工作任务,探索符合企业要求的数控机床人才的培养方法,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证实了该力法的可行性。

一、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近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其具有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的优点,逐渐被各个院校所认同。针对数控机床维修方面的教学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数控机床的控制原理的复杂性,涉及知识的多样性,造成学生感觉抽象难懂,单纯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无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目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离,由于教学内容来源于现有的课本,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大,造成学生“学与用”的不统一,学生不满意,企业也不满意。因此探索符合企业要求的教学方法成为必然。

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已经有许多论述,例如教师的双师素质、课程教学计划的修改、设备的供应等。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相应的注意事项论述较少,尤其针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尚未在文献中发现完整的论述,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论述。

为了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学校教学与工程需要的脱离,本院教师经过在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玉柴机器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协商、探讨,终于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二、工作任务的选取

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的研讨,分解了数控机床维修技能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按照技能需要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维修时涉及以下能力:

①机械拆卸、装配、调整和精度检验能力;

②电气线路的检测、安装和调整能力;

③PLC程序的编制、调整和应用PLC诊断故障能力;

④机械电器联调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

对应上述能力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遇到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分为机械结构拆装及精度检验,电气线路拆装、调试及故障诊断,PLC程序控制原理分析、程序编制及程序调试等三个大类,然后针对每个大类,选择如表1所示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开展

每一个任务均采用“三级递进”的技能培养过程,分为技能认知、技能认同和技能熟练几个步骤。

(一)技能认知阶段

技能认知阶段是学生对技能的感官了解阶段。

1.阶段目标。

此阶段主要是对技能进行初步的认知,主要是了解技能关联的机床单元在机床中的作用,包含的内容。

2.教学组织。

教师提出项目,然后带领学生到实训机床前进行实地观察,从感官上了解项目的内容和技能要求。如进给传动机构拆装及精度检验项目,学生首先观察进给传动机构的组成、结构、安装方式,教师开动机床演示进给机构的工作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初步的认识。

(二)技能认同阶段

技能认同阶段是学生在理论上全面分解技能、熟悉技能的阶段。

1.阶段目标。

本阶段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认同。具体是指针对每一项目,教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小组探讨和小组协同实践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初步形成这一方面的技能。针对项目问题的分解举例如下。

进给传动机构拆装及精度检验项目提出如下问题。

①滚珠丝杠螺母幅的结构与普通机床丝杠传动结构的区别;

②滚珠丝杠螺母幅的支撑方式包括哪几种,分别适应何种机床;

③安装滚珠丝杠螺母幅要保证集中精度,如何检验;

④安装角接触球轴承的注意事项;

⑤滚珠丝杠螺母幅的间隙如何消除;

⑥制定滚珠丝杠螺母幅的安装工艺。

2.教学组织。

(1)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

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采用“思考帽”管理思维法协调小组人员的思路,保证每个人都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具体做法是:按照“思考帽”方法的要求,6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中戴“蓝色帽子”的小组成员担任组长,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总结;戴“黄色帽子”的小组成员对问题提出积极的并且有建设性的意见;戴“黑色帽子”的小组成员对问题提出谨慎的并且带有批判性的意见;戴“绿色帽子”的小组成员对问题提出具有创新的意见,分析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戴“红色帽子”的小组成员对问题的意见来自于自身的直觉和感性,而不做理论的分析;戴“白色帽子”的小组成员对问题提出具有客观的并且具有实际例证的意见。通过6个人的协同工作,对提出的问题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解决“滚珠丝杠螺母幅的间隙如何消除”的问题时,“黄色帽子”的小组成员提出采用预紧的方法消除间隙,指出由于滚珠丝杠螺母幅与轴承传动有相似之处,可以采取相似的预紧方法。戴“黑色帽子”的小组成员指出实施预紧的方法是好的,但是轴承在安装后是固定不动的,而滚珠丝杠螺母幅中螺母是在丝杠上不断移动的,因此可行性不强。戴“绿色帽子”的小组成员指出根据普通车床的丝杠螺母间隙的调整方法和查阅资料后分析,可以采取双螺母结构进行预紧,进一步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此类推,其他小组成员依次给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戴“蓝色帽子”的小组成员作为组长对本组成员的探讨意见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提交老师。

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并协同工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互助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题的实践锻炼。

问题虽经上述分析,但实践情况是否如此,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小组成员针对实际机床进行亲身实践。实践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利用虚拟软件在计算机上对问题涉及的机床结构进行模拟拆装操作,解决拆装工艺问题,并验证小组分析得到的方法的正确性;第二步,根据得到的拆装工艺对实际机床进行实际拆装、调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验证拆装工艺的正确性。

通过上述实践过程,验证了理论,锻炼了实践能力,基本上实现了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认同。

(三)技术熟练阶段

技能熟练阶段是熟悉理论、熟练技能的过程。

1.阶段目标。

①熟悉理论;

②熟练操作技能;

③熟练工具的使用;

④具备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积累经验。

2.教学组织。

此阶段主要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教学组织主要注重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学生熟练技能,形成职业行为规范,进一步锻炼协作能力。本阶段对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不同的细分工作,然后由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细分任务,协作完成任务。完成一次后,小组成员间互换角色,然后再次进行工作,不断轮换,达到每个学生技能的熟练。

例如,在进行数控机床电路拆装工作时,工作任务细分为接线、掐线、查看电路图、接线质量检查等不同的内容,因此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接线员、掐线员、电路图分析员和接线质量检查员,协作完成任务。完成一次任务后,小组成员互换角色,实现每个人都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又如在机械拆装工作中,把工作细分为工具管理、零件拆装、分体零件记录、零件测绘、精度检验等部分,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工具管理员、零件的拆装人员、拆下零件的记录整理员、零件测绘员和精度检验员。同样是协作完成一次完整的工作后,成员间互换角色,再次工作,实现每位成员技能的熟练。

整体完成后,教师会给出一些故障,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解决,确保学生一方面了解本部分的常见故障,同时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故障,清除故障产生的原理、分析过程、故障的定位方法和检测方法,故障解决后学生要写出上述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分析问题,找出不足,加以解决。

四、过程监控

“工作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实现除了按照上述方案精心组织外,还需要完备的过程监控方案,以便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经过经验总结,采取的过程监控措施如下:

①根据每个工作任务,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个同学工作过程中思考问题,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然后小组成员间交换各自的意见,然后形成统一的答案。

②每两个小组安排一名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工作期间或工作后进行集中讨论和讲解。

③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答辩过程,教师或其他小组提出问题,以此检验每个小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④在每一个工作模块完成后,安排实操和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注意事项分析

一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精心地安排教学内容,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即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三是选取的教学任务必须有代表性,数控机床的复杂性决定了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

第4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虚拟装配;运动仿真;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34-02

职业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生到单位后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成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多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是现有专业课教材中许多装配图较为复杂,有些装配图不仅学生看不懂,新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也感到吃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对此,尝试开发专业课主要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而进行虚拟装配,在虚拟装配熟练的基础上带动实际操作,从而改善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一、以前专业课教学存中在的两种倾向

(一)专业课偏重于理论讲解,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原有的实训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本该在实训车间完成的课程,由于实训条件有限,机器设备及其他维修课程不得不改为在教室里进行理论讲解;

2.新老教师交替更新,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或调离,许多新的、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理论功底扎实,但大多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他们更偏重于将专业课教学改为在理论教室讲解;

3.实际操作耗能耗材,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机器设备损坏,实训成本较高,在学校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只有压缩这部分经费。因此,本应该在实训车间完成的专业课教学只能在理论课堂讲解,使得原本比较简单的机器设备结构、原理变得复杂、抽象不好理解,许多学生觉得专业课教学枯燥无味,有些干脆放弃专业课的学习。

(二)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忽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单纯理论教学现象,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将专业课教学改到实训车间或到企业去上,这些做法虽然较前面有一定的进步,但通过实践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两点:

1.许多实习指导教师多年来养成侧重于实际操作的习惯,理论讲解较少,在简单讲解完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后,让学生去实际拆装,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拆卸装配,拆卸方法不清、操作盲目。加上学生对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了解得并不充分,学生操作时经常不按拆装程序操作、出现野蛮拆卸,造成有些机器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度严重受损,甚至有些干脆报废,后续班级没办法使用,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有些学校把专业课学习放到企业进行,但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学生实习培训为辅,受生产环境影响,许多专业课的学习在企业得不到保证,使得专业课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的开发

针对以上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倾向,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使用,尝试开发专业课主要机器设备三维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使得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一)确定开发小组成员及开发项目

开发专业课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多方面知识的工作,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吃苦耐劳、勇于钻研的精神,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部分青年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并吸收个别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高年级同学参与其中。开发的项目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从较为简单的化工管路的管件及阀门开始。如弯头、三通、大小头和管阀、球阀、蝶阀、磁力阀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发化工机器设备的各种泵,前后开发了单级离心泵、齿轮油泵、双吸泵、多级泵、磁力泵、屏蔽泵、往复泵等,在此基础上,对风机、列管式换热器等实习车间现有的机器设备进行开发。

(二)开发过程

整个开发过程步骤如下:

1.制定开发计划。为了使开发工作有序、按计划完成,开发前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各项目的时间段、主要内容、开发所需工具、量具、具体步骤及各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2.现场实际测绘。进入现场后,对装配体进行逐件拆卸,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对每个拆下的零件编号,然后徒手绘出各零件的草图,对标准件测量其主要尺寸并确定型号,研究每个零件的装配方法并徒手画出装配示意图或装配草图,然后将机器设备恢复原位。

3.在工作室核对草图,对表达不清或尺寸不全的草图再重新核对、订正,对标准件核对型号及尺寸,理顺各草图之间的关系,保证各装配体的零部件草图及标准件、常用件型号尺寸齐全。在此基础上用计算机CAD软件画出各装配体的零件图及装配图(或装配示意图)。

4.根据零件图,用Slid Works软件画出各零件三维造型。在工作室进行二维草图绘制以及三维零件造型。为了提高效率,可将装配体的所有零件三维造型都绘制好以后,再考虑下一步装配。

5.用已经建好的三维零件进行机器设备的虚拟装配,在虚拟装配的过程中对装不进去的零件及时调整,将其尺寸及形状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装配。

6.完成装配体的拆卸及装配爆炸图,在爆炸图中分步骤将装配体装配及拆卸步骤逐项交代清楚。

7.利用Slid Works软件的制作动画功能,制作出各机器设备的拆卸和装配动画,在动画中强调拆卸和装配中注意事项及重点,以便引起学生学习时的注意。

三、采用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技能

开发出专业课机器设备的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后,配合机器设备的实体,指导教师在一体化教室的授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指导教师对要拆装的机器设备进行介绍,用三维动画展示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机器设备在在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起来,形象、直观、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机器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指导教师演示虚拟拆卸,利用Slid Works创建爆炸图,将机器设备上的零件按正确的拆卸顺序进行虚拟拆卸,在虚拟拆卸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边虚拟装拆边告诉学生要点和注意事项,为了使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对此可反复演示,(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电脑上反复练习虚拟装配)。第三,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前提下,指导教师再带学生到机器设备的实体前,实际演示机器设备的装拆过程。第四,分小组让学生实际装拆,指导教师巡回检查指导。第五,装拆结束后,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对存在的不足重新演示纠正。最后,指导教师让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将机器设备装配好,恢复场地原有布局。

四、开发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1.通过开发专业课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有效地锻炼了课题组成员的综合能力,参与开发师生的徒手绘图能力、CAD绘图能力、Slid Works三维建模能力及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2.通过开发和使用专业课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减轻了专业课指导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掌握专业课的情况明显好转,教学成效显著。

3.减少了盲目拆卸和装配,耗材、耗能和零部件损坏情况明显改观,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增加。

参考文献:

[1]袁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图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邓劲莲.机械产品三维建模图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赵罘.常用机械机构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40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匡照忠.化工机器与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吴先文.机械设备维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Application of Virtual Assembly and Motion Simul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JIA Ke-wen

(School of Mechanical Technique,Xin Jia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Urumqi,Xinjiang 830021,China)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模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H12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任何一门专业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之中,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也在不断的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专业的改变需要培养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只有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提升每一名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关键,毋庸置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在未来的里程碑上会不断创新进步。

一、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制图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零件模块采用“参观和测绘”相结合的策略,第一步让学生参观车间内的机械加工顺序,并加以记录,回到教室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记录对比总结出典型零件的几个相关要素;图形、尺寸、技术要求等并最终找出零件的一些共性特点,为下一步同学们学习装配图打好基础,特别注意和已学过的机械类专业课结合让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习生产强化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例如参观直轴的加工方法注意分析每道工艺的流程卡片及图形中的尺寸,回到教室后观看直轴视频分析直轴的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加以提炼简化更容易区别其它类型零件第二步测绘零件通过测量零件的尺寸绘出草图并画出标准图纸体会零件四要素的重要性让理论在测绘过程中转变为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分组让同学们测量轴类、支架类、箱体类等几类零件既可以用到绘图知识又可以用到测量技能,通过同学们的协同合作提高工作相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机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二、合理控制理论与实习时间,逐步适应生产环境

由于前面的模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才能有效的转变成技能,结合前面的五个模块制定实习计划,基本比例为1:3即理论为1实践为3,例如在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各零件的特点为10课时实践测绘与标准绘图应为20到30课时,通过学生的逐渐认知、了解、掌握等4个层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鼓励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操作应讲清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及要点,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自信心,并加以肯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学生讨论使学生健康成长

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提高了运用机械工艺知识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学会读图与绘图理论知识转变为操作技能。

五、实践过程

1、认识零件一体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也充分反映了大多技校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机器部件或拆装模具或实际零部件等方式,使学生在看实体零件的过程中增加对物的感知,丰富空间想象力,活跃空间思维。我要求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了解齿轮、轴、轴承、轴承盖、轴套、箱体等实际零件的结构和作用,我们的制图不仅仅是制图,是为机械基础、机械加工等后续课程服务的要懂的更多。把学生带到实习工场邀请普车的实习老师打开车床的后箱盖给我们讲解皮带轮、三角带、齿轮等等零件。学生了解了有关的机械常识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把思路放得很宽,学生因为信息量很大也不是死板的说教,反而会喜欢你的课。在上课的时候你随便选一个零件学生头脑中就有印象,会有良好的反映。现场认识零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安排。

2、模型图纸一体化

现有的制图模型往往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就自己制作模型,用橡皮泥、萝卜、塑料泡膜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形让学生做一些模型,根据这些形体画出投影图,然后再让其反复观察投影与实物的关系。这样一体化的训练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学生在切制模型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模型的轮廓线不明显、切制模型费时、准备工作麻烦等情况,尤其是相贯线的轮廓很难做出来。学生在切制模型进行一段时间“新鲜期”之后也会产生倦怠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和学生研究开发了下的模型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选画视图。学生手上有了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得理解相贯线截交线的空间形状,在头脑中很容易建立起图物、物图之间的空间感念。

3、教学手段一体化

前面提到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有个缺陷,就是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模型的细部结构,并且模型的制作周期长不易制作复杂零件,如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CAD、UG等软件就可以局部放大,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还可以造型出高难度的零件通过投影机讲解,增加课堂的容量,这是模型所无法解决的。在UG环境中F8功能键能够轻松呈现你所需要的各个视图,利用其出图功能把实体出成图纸。传统的制图技巧与现代的CAD技术相结合,使得以往一些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容易和一目了然了,因而学生学制图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CAD教学使学生置身图文并茂的画面中,感官刺激丰富生动,易引起共鸣,易达到培养空间想象的效果,活跃学习氛围,增加教育魅力。

六、总结

综上文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们在逐步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再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锻炼与提高。希望本文可以以此为鉴,对中职学校老师教学方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正强烈呼唤着模具的应用型人才。模具人才的培养是紧迫的,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该积极探索应用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强化专业、实验和实训设施的建设。作为模具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注塑模设计与工艺》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实用性强、应用面广,而且与岗位的联系非常密切。我们教学目标是: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通过模具拆装实验和模具测绘课程的学习,最终自主设计完成一般难度的注塑模具,并完成型芯或型腔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以适应学生毕业后模具的设计、加工与维护工作的要求。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很难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接受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形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虽然能掌握基本知识,但从06、07、08届模具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应变能力比较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远远达不到企业对模具设计及加工等专业的需求,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往往出现脱轨现象。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在系统学习基础课程掌握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理论的基础上,参与实际模具的设计、加工、调试,完成一个完整模具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容易了解社会职业,培养职业意识,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为此,我对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完成作业。但对高职教育而言,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性较差,至于以前学过的诸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机械基础等课程,也不知如何在注塑模具课程中灵活运用。对于所学课程很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行动导向实践中我采用了实践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从一定意义而言,行动导向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试验、探索和体味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内容的实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并据此解决问题。行动导向学习模式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使企业需求得到满足,使学校从“有的放矢”,达到“学”与“用”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行动导向学习,我们聘请模具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客座讲师并尽可能多地留下一些工作实地的影像资料以便后期的回顾分析。在客座讲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先感知到了注塑操作直至获得塑料件的全过程,这一序幕虽然简单,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方便教学,并利用同学们已学习过《注塑工艺与模具设计》的优势,我将一个班级分成很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依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来自企业的简单的注塑件,并依据其要求,进行注塑件测绘、模具设计和型芯型腔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组长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项目小组的学习组织形式,提出对模具设计与制作的方法,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解决疑惑,论证自己的观点,开拓了思路,激活了兴趣,活学活用,使学生所学的模具专业知识、旁门专业课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这类似项目的开发,又为学生积累了项目开发的经验,为他们即将迎来的“毕业综合实践(即毕业设计)”和今后适应企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这在《注塑模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手段。首先,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围绕项目的内容进行讲解,认真完成注塑模具拆装实验和模具的测绘;其次,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辅助教学。项目中各项功能的实现需要使用大量的素材,因此,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册、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及整理,再进一步加工、提炼;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及答疑相结合,使每个小组的每个项目都能结题,并得到一份热情洋溢的肯定性评价,因为我一直以为对学生而言,鼓励是最重要的。

一个项目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课程的几十个课时就能够实现,需要经过大量艰苦的劳动,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结合起来,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深化了教学效果的同时,学生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经过动手和思考后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讲授新知识,就能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掌握整个项目需要的各种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三、改革考核方式,多视角评价学生

在这里,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判输赢已很难真正对行动导向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我们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采用常规的笔试,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还采取类似于毕业答辩式的口试,考核方法是:学生依据项目,阐述模具设计思想、零件加工工艺的思路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案,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均可对模具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交流,这样既考核学生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开发方法,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最主要的考核是以项目最后实现的效果及每个人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完成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进行评分,由项目小组与教师共同打分。采取的形式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总结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其在小组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和组长汇总评价。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行动导向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四、教改后的思考

通过在《注塑模设计与工艺》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法所进行的尝试性教改,我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向了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并从“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教学过程中,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有时不自觉地偏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建构和深化,却忽略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和实习态度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教学中的反思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及转变新的教学方法,我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学生从以前的不愿意问问题,变成乐意向老师问问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的任务量不均匀、相关课程在协调上产生错位等问题,但是我认为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尝试的深入,学习过程必将成为人人乐于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既注重最终的结果,更注重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探索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总之,对照上述教学活动,对我们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是打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仗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概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21-02

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种,它由操作机,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器装置构成,可反复编程,完成各种操作自动化,也可以生产生活中所需的机械设备。这种产品可以解放人的劳动力,也大大提高了生产业的效率,对于产品的质量也很高,所以说工业机器人对生产行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工业机器人是一种机器装置,可以自动执行一些难度较高的生产,而且机器人自身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是比较方便我们运用的,因为它能代替人类做一些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的事情,或者遵循事先的编程来运行,新型的工业机器人还会依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需求行动。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生产厂家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产品加工制造。工业机器人是一种专门为工业领域设计的多关节机械手,在程序的控制下实现各种复杂运动和高难操作。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搬运物料、自动焊接、部件喷漆、表面抛光等工业领域。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不断普及在企业生产中,所以企业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高校培养的是研发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的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技校则主要是培养实际应用、熟悉基本操作与保养维护的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技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实力、就业导向应与高校、高职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探索适合技校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企业要求相应的专业人才需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从而要求技校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其中校企合作有利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推进。工业机器人课程应定位于为企业培养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维护的技术型人才。工业机器人最先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主要用于焊接,喷漆,上、下物料和搬运。如今工业机器人深化和提高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替代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需要大批人才氖禄器人生产、安装、调试、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则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和编程操作。为满足机器人关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技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加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开设机器人的专业方向。

2 专业课程开设的方向

在课程开设的思路上,机电一体化专业紧贴机器人岗位需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的过程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按需求开设专业课程,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技术要求,培养从事机器人生产、调试、安装、维护、保养和营销等多方面应用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上,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建立“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训练,再通过“机械基础知识模块、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模块、嵌入式系统知识模块”、以及“机器人编程训练模块”为重心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式。

2.1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训练

该模块侧重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机电专业岗位的基本素质。引导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乐观的职业心态,从而适应以后的工作。开展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鼓励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和适应各类企业的机电技术工作岗位。

2.2 机械技术知识的学习

机械技术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传授机械原理、机械制图、液压与气动、AUTOCAD、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从机械手臂开始学习,从而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机械结构和组成原理,并进一步分解与装配。与此同时学习机械图纸的阅读与绘制,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础原理知识。最后学习机器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其复杂结构与运动方式,剖析各机械零件与其典型机构,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流程与编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作,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

2.3 电气自动化知识的学习

工业机器人应用牵涉到电工技术、PLC、电气自动化控制、变频器应用、交流伺服、步进驱动、触摸屏应用与组态开发等多门自动化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分解成多个模块结构,进行理论与实训一体教学,掌握以电气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知识。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贴企业的要求,学生需要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电工上岗证书等相关专业证书。

2.4 嵌入式系统的学习

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以工业机器人为方向进行教学,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C语言、传感器应用、FPGA应用、单片机应用等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先让学生动手装配调试机器人的电路,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原理和调试方法。同时使用C语言完成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和升级调试,从而掌握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规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紧密围绕机器人,融合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传感器、C语言、单片机、FPGA应用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以电路控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更利于他们适应机器人装调与维护工作岗位。

2.5 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拓展,涉及知识范围广、内容全新抽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增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的比例,要把总课时至少一半的时间分配给技能实战训练,并且建立足够的训练机构,能专业的指导技能训练。这些具体的技能训练内容包含:工程制图测绘实训、零部件拆装、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实训、电气绘图训练、维修电工实训、小型智能产品装调实训和机器人编程集训。培养工业机器人是很重要的环节,应该以培养学员对机器人编程的技能为主,因为这个岗位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重要。其实训内容以机器人工业搬运、工业弧焊为操作实例,采用多媒体仿真操作与实物操作相组成,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维护技能和开发应用技术。

3 专业教学的具体措施

(1)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我们要不断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能力高教学的能力相对就高,培养的学生也会比普通教师要高一些,所以加强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高层次型、实践型人才,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创建分组活动,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热情,这样能更好的加强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安全意识。改革以往通过用试卷来简单的考核学生,考核就是检查学生们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个人的变现以及团队的表现都能决定最后的评比,而且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评比,来进行公正合理的考察,以及完成该任务的个人和团队表现来综合考核学生。

(3)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满足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实枪训练。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更能胜任一个岗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素养,这两个因素决定着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让学生们在用人单位竞争时更有优势。

(4)课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相互合作。在课堂上,老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因为机器人的学习和设计有不同的方法,所以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老师加入到学生之中,鼓励带动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的设计方法,最后可以进行意见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问题,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又锻炼了个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的机器人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老师们也应当加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这样更容易了解学生在学习设计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4 结语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有深度发展潜力的学科,并且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对应各行业,因而技校学生在其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开设工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w系,必须紧密联系机器人应用的岗位需求。我们采用培养学生就职能力方面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适应技能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水平,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开拓不同领域资源为他们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伟华.独立学院《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96.

第8篇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core curriculum;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Task driv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75-02

1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的职业特点;现在所学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这样的教育现状最终结果就是或者毕业生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或者企业对我们学生的实操水平不很满意。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出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普通的讲,而是转变为提出主体任务、进行适当引导、讲授课程原理、提供实物示范、评估教学结果,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进行任务相关信息查询、制定任务计划、完成任务。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教学阶段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阶段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工程图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与测绘》、《AUTOCAD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等课程为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图识读与绘制》这门课程已作为首批建设学课于2010年完成其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并被定为首批编写示范校建设校内讲义之一,已于2010年9月开始使用。为了更好建设其它核心课程,有必要对已开始建设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及不断完善,带动其它核心课程的建设。

通过相关课题研究,构建“情境”氛围,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无限延伸。

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这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保证,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而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

①充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中,重点以“企业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激励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新措施的引入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采用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每个任务组成员间的紧密配合和充分研讨、交流并共同学习是保证任务成功的关键,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过程中暂时落后的同学能够有随时、方便的学习和交流,间接地使得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②使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工作环境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情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训中心中进行。随着学生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广,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探知欲使得学习内容也得以无限扩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他们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能力。

2 面临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必须值得关注:

①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是本教学模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际项目设计、研发经验和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由于项目实践而引发的众多实际现场问题更是对老师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严峻考验。

②课程开发是重中之重:本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重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思想,打破目前高职课程体系中理论系统性,突出以应用、实践为主的以职业能力为单位划分的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应该积极组织开发以“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为主要思想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一门课程或课程模块的教材建设。

③“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心:由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其基本功、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差是本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由此,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正确性、学习兴趣的浓厚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性等,不是简单灌输、传授,而是积极帮助、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