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6 00:21: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综合开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特点 投融资渠道 产业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08-02

引言

截至目前为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活动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农产品发展的大国,因此,农业综合的开发产业的投融资和我国的投融资制度也在一同演进,同时我国农业面对着资金不足和投融资难以实现的情况,如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的产业投融资,解决农业方面出现的投融资问题,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过程中的投融资渠道具体的构建形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投融资打开良好的渠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含义分析

所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指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企业为获得更高收益而采取的资产股份转让获利模式。投资渠道包括对内投资渠道和对外投资渠道。企业融资就是农业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其中还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个方式。企业投资特征多样,其中包括投资目的多样性、投资时机选择性、投资回收时限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含义的明确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基础性前提。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构建存在问题

1.投融资主体不明确。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融资主体结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在长期发展阶段,政府都作为唯一的核心投融资主体存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主体逐渐丰富并增加了企业投融资和居民个人投融资,但是实际的投融资份额占据依然较低。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过程中,尽管各类不同的社会资本比例都较高,但是由于受到了过去的沿用投资体制影响,与发达欧美国家的投融资产业模式比较,我国的投融资主体资产比例仍然是政府占据首位,与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特征适应性较弱,投融资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投融资发展体系。

2.投融资渠道单一。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一直存在渠道单一问题,间接的投融资比例过高,与此同时占据主体地位,实际的直接投融资依旧占据辅助地位。传统的银行信贷依然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会导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基金、农业开发风险投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债券的直接性投融资能力较弱。通常来讲,银行导向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系应该更加符合传统和低风险型开发项目,与此同时,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投融资体系会更加有利于高创新和高风险的农业开发项目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存在的债券投融资比例较高,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投融资和资本市场投融资比例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多种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尝试,过度地依赖银行信贷也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大农业开发产业与银行投资系统风险发生。

3.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拓展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之一。金融生态系统涉及范围广泛,从农业开发企业的经济基础状况到企业的诚信发展文化软实力,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在社会中介发展进步和社会保障程度提高的各个方面,金融部门的独立发展情况都在不断深化。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金融信息与企业投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银行、政府、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渠道存在阻碍,沟通合作效率低下,各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成本风险增加,资本运行成本风险加剧。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呼吁大力发展中小型开发企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各类投融资困难问题,从而提出了结合创新投融资开发战略的良好构想。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分析

1.阶段性特征与投融资工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般经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种子启蒙阶段、初期农业开发创业阶段、中期上升发展阶段、后期产业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投融资工具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融资角度分析种子启蒙阶段,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自有资金和农业开发企业的自筹私人资金和投资者资金注入;创业阶段的农业开发企业核心技术趋于成熟,企业会逐步利用新型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扩大产品成果的推广市场,以面对产量提高和市场进一步开拓的需要,解决企业投融资困难问题。中期企业上升阶段资金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根据具体发展速度的提高而提高。在后期的企业发展成熟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市场支配能力达到最高,企业利润逐渐达到行业的发展平均水平,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可以达到完全的回报收益,公司的实际开发价值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司开始实现公开的股票发行。

2.风险性特征与投融资方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面临着多类型的竞争风险,其中既包括了技术性产业风险,同时又面临着市场管理和财物安全的风险。正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多重风险性,使得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也要充分考虑多元风险因素,进行最优方案选择。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直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巨大,合理的投融资结构的安排才是达到均衡投融资的重要方向。在农业综合开发近些年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各类农业开发企业的内部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管理松散问题,企业投融资方式的选择也必须从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角度入手。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这对于投融资方式的配套进行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果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资金支持出现断裂,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就有可能随时面临着失败的经营风险,此类财务经营风险也主要集中在投融资的总量和配比不均的问题上,对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融资方式也存在资金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

3.多元化特征与投融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的多元性是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实现投融资需求多元的固定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构建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数额发展,其中包括了产业开发新型技术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融入,以及企业人力资本和开发技术设备资本投入产出差异等等。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也都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特征,所以在产业开发企业的成熟阶段,资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发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起步初期资金的筹集难度一直都是大于普通开发产业的,所以对于新型投融资渠道的开发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多元投融资渠道的尝试性探索也在不断发展{1}。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

1.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中,知识产权模式也一直属于有待开发的重要投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非实物资产,未来的具体收益不确定性较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未来实践应用前景广泛,所以在此背景下,银行和政府也应该积极加强支持力度和引导,辅助构建起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竞争和谐环境。在新时期要创新和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知识产权在未来的投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将会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于资金发展渴求强烈的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知识产权的融资模式尝试是重要的现代化融资模式创新举措{2}。

2.产业投资模式。通过建立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基金形式可以有效地形成产业投资基金稳定模式,实现对金融市场闲散资金的灵活集中,通过对基金管理人员与专家的管理、专家基金托管的应用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对特点产业目标的集合性投融资,解决风险投资渠道、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资基金是在国外针对需求量较大同时投融资期限相比较其他产业较长,特殊的惯用投融资企业风险性较高的特殊模式,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也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所以应该适时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的新型投资模式,从而实现对我国整体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渠道拓展,为持久的研发和创新投资模式尝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3}。

3.创业引导基金模式。我国在2011年10月,国家通过了《基金规范设立的引导和运作方向中创业基金的影响分析》,打开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在基金规范领域的先导,此后,各个省级、市级以及地区级政府都在尝试进行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模式发展的探索,担负着“对社会资金创业和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引导”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基金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兼顾到社会资本与基金管理人在提出自身合理性汇报诉求和财政出资保障性安全,在扶持当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予适当考虑。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对创立引导基金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产业投资的基金投融资模式在不断的实践模式应用中可以有效得到提高,应用效果会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未来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在新时期获得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在投融资渠道构建中存在着投融资主体不明、渠道过于单一、缺乏良好生态环境等多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入手,对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与选择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论文对未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但是,在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实际案例分析中不够完善,仍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注释:

{1}王金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定位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4):58-61+80

{2}王主力.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回顾篇[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3):3-8+14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信贷需求,层次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 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 7万元,农户借贷次数由1999年的1. 57笔/户上升到2. 05笔/户。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农村信贷需求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村信贷需求调查在各地展开。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的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论文,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李莉莉(2005)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三个类型。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此外还有以组织结构标准进行分析的,如将需求层次划分为农户、农村经济联合体、农村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楚尔鸣,2007),对各主体的融资次序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资金用途或信贷需求动机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将农村信贷需求层次从资金用途上划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等。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金融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区域的农村内部为出发点,认为同一区域的农户之间对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提高信贷的有效供给。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介绍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一般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③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协作等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⑤自我实现需求。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以一种最高程度的个人方式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金融论文,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企业组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融论文,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形成信贷有效供给金融论文,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从而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三、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 “三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一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二层是农村信贷供给,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三层是农村信贷需求金融论文,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够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农村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基于农村信贷需求,利用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则可以进入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与循环。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信贷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研究:需求层次性及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军.基于需求角度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60-63)

4.刁钦义.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11-14)

5.龚大宇,朱秋莲.浅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金融业管理中的导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东.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82)

7.杨伟坤,王立杰.河北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邓,季钰.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层次性[J].价格月刊.2007.08.(36-39)

9.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13-15)

11.楚而鸣.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研究---来自湘潭农村信贷市场的调查分析[J].经济管理.2007.14.(31-36)

第3篇

【论文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产业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关联强度高,需求弹性大,区域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友好,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具有社会效益,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区域比较优势指数,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生产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增长作用率,产业用地效益。

1.1.2 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指标计算出来后,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 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本研究认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如根据上面的例子,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最后,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必须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税收上优惠,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跟踪管理,严格验收,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对弄虚作假,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搞面子工程,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2003(10)

3 周利娴,袁清坡,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4 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低扬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运行费低,效益好,局部灌溉

 

1、综合说明

31团12连棉花低扬程滴灌工程为2008年度31团农业综合开发棉花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是低扬程滴灌示范项目工程。低扬程滴灌就是灌溉水经过首部低扬程水泵加压,将水输送到田间管网,再通过棉花膜下滴灌带上的滴水器,以滴流方式,将水灌到棉花根部土壤中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通过加大管网管径来减少管网沿程水头损失和在首部过滤系统中仅设置鱼雷式网式过滤器来降低局部水头损失等方式使整个棉花滴灌系统设计中总水头损失较小而采用低扬程、小功率、大流量的水泵从而达到省电,从而降低运行费,同时通过选用压力等级较低的UPVC及PE管材和管件来节省投资。该技术除有节水、节肥、节劳力、效率高外,还具有造价及运行成本较低等特点。同时能够减轻病虫害,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该技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灌溉效果好,增产作用显著效益好,易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棉花低扬程滴灌规划设计

31团12连棉花低扬程滴灌工程设计净总面积3247.8亩。现有条田、渠、林、路及配电线路已配套,设计根据现状,结合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等自然条件来进行系统规划、滴灌设计及首部设备选取、系统保护和控制、调节及排水设计等四个方面的设计工作,具体设计特点如下:

2.1系统规划

根据条田、道路、林带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选择首部沉淀池的位置。根据滴灌设计工程处的基础数据和微灌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技术要求,来确定每个系统灌溉控制面积。本设计的3247.8亩规划为一个首部,四台水泵,每台水泵均单独控制一个灌溉系统。水泵一控制面积为803.2亩;水泵二控制面积为856.8亩;水泵三控制面积为731.0亩;水泵四控制面积为856.8亩。

2.2滴灌设计

(1)滴灌带选型

根据项目区种植结构、土壤质地,同时考虑铺设、回收等施工、使用管理方便的要求,本工程选用1年1用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滴灌带的型号为300-3.2L/h,压力等级为0.10Mpa,滴孔间距0.3米,公称流量3.2L/h,流量公式q=0.8041h0.60。

(2)主要技术参数

设计日耗水强度Ea=6.7mm/d

设计土壤湿润比p=59.3%

设计灌水均匀度Ca≥0.85

灌溉水利用系数η=0.9

设计系统日工作小时数h=20h。

计划湿润土层深度Z=50cm

设计灌水定额m=25.94mm(17.3m3/亩)

灌水周期T=3.5d

设计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3.7h

(3)滴灌方式及设计方案

考虑到多条田轮灌灌溉方式具有以下缺点:①运行管理极不方便。开关阀门的管理人员要来回跑多个条田,费时费力,功效较低。②水、电费计算复杂。这种水、电按田面积均摊方式农户接受不了,农户为水、电费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③无法满足农户施肥要求。而单条田轮灌方式可以避免上述缺点,故该轮灌灌溉方式深受广大农户和建设管理单位欢迎。因此,本项目设计采用单条田轮灌方式论文怎么写。

设计方案采用四级管网控制灌溉方式,即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方式。具体见下:

滴灌首部设沉淀池、水泵、过滤及施肥系统和泵房,田间管道分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滴灌带四级,主干管顺条田短边布置,分干管垂直主干管(顺条田长边布置),主干管与分干管之间呈“E”字型布置;支管垂直分干管布置,滴灌带垂直支管(平行条田)布置,支管与分干管、滴灌带和支管之间呈“丰”字型布置。干管、分干管埋于地下,支管、滴灌带全部铺设于地面。

(4)水头损失计算和管网管径确定

根据管网规划方案,在田间布置管线效益好,然后根据条田的实际情况进行轮灌组的划分,找出最不利情况,根据微灌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最不利点毛管进水口的压力要求,采用多孔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计算出支管水损,然后根据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计算干管和分干管水损。为了降低管网的水头损失,设计中采用压力等级低,管径大的管材作为设计的各级管网。

(5)水泵选择

通过计算,求出系统的总水损和总流量,根据系统对流量和水损的要求,查有关水泵选型资料,确定水泵型号。设计水泵采用卧式节能型单级单吸直联式ISW200/235-18.5/4(Z)型离心泵,其性能为扬程H=20-15.6m,流量Q=196-336.4m3/h,配套功率N=18.5kw。

(6)水质处理设计

棉花灌溉水通过沉淀池进水口的滤网式拦污栅和池中的级配砾石来过滤藻类和其他有机质;通过沉淀池来沉淀粒径≥0.06mm的砂粒;最后用网式过滤器滤除灌溉水中非常细微的砂粒。

(7)首部沉淀池设计及过滤设备选取

设计中沉淀池取池底长为30m,宽度为4m,深度为1.8m,边坡系数为1:1.75的梯形混凝土预制板池。作用是解决粒径≥0.06mm的砂粒问题。

鱼雷式网式过滤器采用滤网规格为250目,流量280m3/h。目的是在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局部水损,从而降低滴灌系统的运行费。

2.3系统保护设计

(1)首部保护设计

在卧式离水泵进出口设置闸阀,方便水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同时方便在灌溉季节水泵维修和更换;在水泵出水管路上安装逆止阀和进、排气阀,保障水泵正常运行。

(2)管网保护设计

为了防止在冬天停灌季节造成管材的损坏,设计时将地埋管网设计埋深在冻层以下;在干管的三通、弯头等处设置镇墩。

2.4控制、调节和排水设计

为方便管理、冲洗和维修管道,在分干管的首端设置闸阀井和闸阀;在分干管的末端设计渗水井;在支管的进水口处设置球阀。为使各滴灌带进口压力平衡,滴灌带和支管之间采用调压稳流三通连接。为使干管便于排水,干管按水流方向设1/2000的纵坡。

3、结语

低扬程滴灌是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将农作物所需要的水肥通过田间管网和滴管带上的灌水器,直接、准确地输入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湿润作物根系部分的土壤效益好,因此又称局部灌溉。新疆属于干旱缺水地区,高新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着“以农业为本,降低造价,便于操作,提高收益”的宗旨,本人与31团农业科研人员一起研制成功了低扬程滴灌节水技术并应用于实践——31团12连开发区棉花低压滴灌工程经过三年的运行,工程运行工况良好,节水26.3%,增产30.0%,本工程的亩运行费仅为71.4元/亩,年总费用也只有106.5元/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95以上,节水增效效益明显,深受广大用户厚爱,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2】《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3】《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99;

【4】主编新疆《滴灌》;

【5】傅琳等主编《微灌工程技术指南》;

【6】杨绿乔等主编《塑料管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第6篇

    论文摘要: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粮食种植业效益低以及受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势在必行。 

一、哈尔滨粮食种植业现状 

哈尔滨市的粮食种植结构在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并形成了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布局。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哈尔滨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52.8亿斤,比2009年增加25.6亿斤,增长11.3%。近几年来,粮食生产都在稳步的上升中,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的总体平衡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说,粮食生产在稳步地上升,但从哈尔滨市整体来讲,粮食种植的结构却有些不尽合理,限制产能的释放。2007~2010年,哈市农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哈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0.8万公顷,比2007年增加2.4万公顷,增长1.4%;2009年比2008年增长2.2%。三大主栽作物呈两增一减格局:水稻43.7万公顷,增加2.6万公顷,增长6.3%;大豆42.0万公顷,增加5.3万公顷,增长14.4%;玉米81.0万公顷,减少5.1万公顷,下降5.9%。 

二、哈尔滨市粮食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1.品种及品质结构需要改善。2009年哈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面积的89%左右,绿色粮食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继续保持绿色食品黑龙江省第一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优质品种中三大粮食作物品种多,小杂粮和经济作物品种多;二是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三是普通品种多,名牌品种少;四是品种结构的科技含量低,种植面积的调整大多是适应性,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性的调整较少。 

2.“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哈尔滨市相对突出的高油大豆和专用玉米产品品牌没有得到全国品牌评估体系的认可,主要是由于质量问题。大豆的出油率较低,玉米品质不优、品种杂,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高,这些问题制约了产品品牌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哈尔滨市的粮食竞争实力,导致产量很高,价格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的局面。 

3.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水利设施薄弱导致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粮食的稳产和高产。 

4.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普通农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和完善粮食种植业调整的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种植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1.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奠定种植业调整基础。首先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是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粮食作物品种的遗传潜力。重点发展高油与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各种加工专用型与饲用型玉米、优质强筋小麦、专用马铃薯等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技术。其次, 加强标准化生产。从大豆、玉米、水稻等重点粮食作物抓起,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用生产过程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标准化。同时搞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业水库、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哈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加快普通农区小型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3.发展绿色和特色产业,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粮食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要调整各种粮食品种数量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粮食品质结构,全面提高粮食质量。减少劣质品种的生产、增加优质品种的生产,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粮食品种中占的比重,实现粮食生产以普通货产品为主向以优质专用产品为主的转变。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粮食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加强粮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设施网络。二是建立粮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粮产品由于其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民的信息不灵通性,其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提供,这是帮助农户特别是小农户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哈尔滨市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要政府与地方统筹兼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业信息网,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及时、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服务保障。规范粮产品市场交易行为。应加强粮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维护粮产品正常的贸易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为此,应规范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把完善的粮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5.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的丰产、丰收、调整才能很好的实现。一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二是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进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科学合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真正做到为农排忧、为农解忧,做实实在在的合作组织农民“娘家人”。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周到、细致服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泽英.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j].价格月刊,1999(10) 

第7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农技推广体系又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新形势下科技对“三农”支撑作用的重要依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扎根农村,直接联系千家万户,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和前沿,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技术支撑过程中起着“大楼底座”和“神经末梢”的关键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农技推广体系中人才缺乏、素质不高、职责不清、机制不活、服务手段落后等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日渐暴露和凸显,新形势、新任务都迫切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三大山系之间,属于丘陵山区。全县40万口人,54.6万亩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并且很少有5亩以上的大块平原地,立地条件决定着我县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很低,加之人均不到2亩地,如要粮食获得高产,势必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而要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最是关键。

看一下我县的科技资源现状:目前,全县在编在岗农业、畜牧、蚕桑、林业、水利、农机等农技人员565人,其中,县局345人、乡镇220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11.8%;初、高中学历人员占88.2%。且人员老化、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

科技资源的溃乏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决定着加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着更加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人才缺乏

一是总量不足。乡镇农科站大多站只有1人,且身兼数职,一人得负责技术、植保、土肥、果树、环保、农产品安全、食用菌、蔬菜、新能源等多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还要忙于政府日常事务和中心工作,很难分出心力来搞研究,搞创新,搞推广。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以乡镇蚕桑技术员为例,22名技术员中大专学历只有4名,占总人数的18%,初、高中学历的占到82%,且大多不是蚕桑专业毕业的,只是在实践中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搞科技创新。

三是人才队伍老化。由于近年没有分配或招聘到农业系统的农业专业人员,造成农业战线人才短缺、人员老化且后继乏力,工作热情和激情不高。以蔬菜技术人才为例,目前,全县只有5名技术员,且年龄均在46岁以上,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2010年以来,全县共发展设施蔬菜1500亩,全部聘请的是山东寿光的技术员。

2、服务网络不健全

服务网络在村级基本形成断层,村委一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人员及科技服务点,服务网络到达不了最需要的底层,很多农业技术、信息要想真正推广到农户、农民、种养大户、经营户很难。

3、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没有保障。以乡镇农技人员为例,“三定人员”就有12个,工资虽有保障了,但养老保险、医保等长期没有解决。二是装备水平很低。大多数乡镇农科推广站只有1-2间办公室。靠“一张嘴、两条腿”搞推广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推广经费缺乏,没有新技术研发、推广财政专列经费。

4、机制不活

在现行的体制下,基层农技人员没有量化的目标、任务,职责不清。并且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考评、晋升等激励机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业活力。

三、建设内容

1、加强培训,建设队伍。一是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定期派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到高校、农业先进县学习新技术。还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农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村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经营型人才。真正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硬的人才队伍。

2、健全服务网络。实施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建成“县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站—示范户—辐射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并且每村要有专门负责科技工作的两委干部,解决村级科技服务环节薄弱的问题。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机构。

3、加大投入,提高装备。要抓住国家今年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逐步改善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条件和水平。同时,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加大最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综合开发经费投入,购置、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并且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缺失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度化,但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其要求,出现农村金融的缺失。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很多,制度经济学认为,农村金融的制度缺陷是农村金融缺失的一个重要根源,因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避免“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和失信惩罚机制。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行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政绩考核指标,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机制。此外,工商、税收、金融、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联手打击逃废债务行为,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国家还应该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改革,比如构建农村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正规性金融层面

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重点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服务“三农”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出现了“去农化”倾向,有着强烈的商业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合作”性质退化,“商业”性质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务必坚持“三农”方向,防止“去农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能动摇。当前要着力抓好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建设,大力抓好经营和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二,大力推动商业性金融立足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从农村市场全面退出,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发挥支农作用,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发掘优质客户,并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存、贷款种类,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盈利目标,开拓经营范围。

第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其“三农”服务功能。一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定位,将其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并延伸服务对象,在做好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应适当拓宽业务范围,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使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参与“三农”开发,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第四,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被批准筹建,其业务重点将是面向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民间金融层面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性金融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异常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安定与团结。’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可制定《民间融资法》等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民营银行,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好为“三农”服务。此外,银行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

三、其他层面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续三年的中央的1号文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充分表明国家应该成立农业风险基金,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保险,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地区性合作保险组织。三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通过上述措施,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农村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贷资金安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