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1 15:5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调研综合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由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引起了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年月日至日,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17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三个县的书面汇报资料和相关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演讲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惩办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认为,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时提高。
并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证。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贮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着;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胜利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1开发规模较小。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集中连片”原则,2区域差异较大。依照“先易后难。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单薄,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别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别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别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方法,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规范已明显偏低。同等投资情况下,4投资规范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单薄,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管护主体虚设,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农资金。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和项目建设交叉安排,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方法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贮藏工作,2做好项目储藏。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演讲,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依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规范组织实施,3加强项目管理。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顺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平安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平安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解决筹资投劳难题。临时以来,4采取多种措施。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需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当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需坚持农民自愿,并料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5重视建后管护。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效果,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外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利息核算,确定收费规范,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一,综合整治效果要把握高位性、协调性、持续性。要精心抓好组织领导,突出综合整治效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搞好策划谋划;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到一线督导指挥。搞好整治策划,是实现预期整治效果的前提。要坚持高标准策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功能性、景观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保证高标准实施。
第二、综合整治方案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整治方案要注重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力求整治效果符合城区规划、城市功能、建筑风格的要求,不搞低水平重复整治和建设。要制定具体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工程的预算、招标[,!]、监理和验收环节。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
第三、综合整治实施推进要体现总揽性、层次性和互动性。今年综合整治的任务非常重,要按照整治任务的目标和要求,拓展投入渠道,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和支撑力度,做到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要加强条块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街道、社区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实施定期列会制度、重点会审制度、矛盾协调制度、科室联系制度、双向联络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等措施,确保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等工程的进度。
第一、舆论宣传要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和谐环境。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搞好宣传,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在整治工作中,各级各单位一定要注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让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用群众的评价检验综合整治工作,形成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开局。
第二、市民参与要变被动为主动,珍惜整治机遇。在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社区绿化建设改造等工作中,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搞好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群众利益,合理安排整治时序。引导广大居民群众主动与社区配合,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各新闻单位也要充分发挥了媒体宣传优势,不间断地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进展、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各类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和不良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三、社会监督既要关注整治过程,又要注重整治后的长效管理。要将整治规划、整治范围、整治进程、整治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形成了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保障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举行座谈或参观巡查,请他们对城区的市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要提高商家和市民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综合整治的基本力量。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文明城区、文明小区和文明交通路口的创建,依托市民志愿者队伍,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自觉维护城区市容环境的干净、整洁,形成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的良好氛围。
1、现代新型假药的特点
现代新型假药多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仿制造假,从外观上难以识别,内在质量上有的也难以认定。
1.1造假手段提高
1.1.1外包装以假乱真难识别
造假者运用现代印刷先进技术仿冒其他厂家的产品包装,如没有相应的鉴别手段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很难识别出来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近期我们查处了一起某林场卫生所使用假冒药品案,其假药感康、快克、头孢氨苄片、斯达舒等外包装仿制得都很细腻,不与正品包装仔细对照是很难看出问题的。有的甚至伪造药品证明文件、印章、销售授权委托书等,为假药流入市场提供了条件。
1.1.2内在质量法定标准难认定
现代假药不是以往那种简单的替代型、成分型假药,而是针对法定标准的不完备、钻标准的空子而设计出来的新型假药,既符合法定标准,而又能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从中谋取暴利。一些中成药目前还没有专属性强的定性标准,能够定量测定的更少,指纹图谱鉴定仅在很少的品种上应用,还属于初始探讨阶段。因此不法分子往往仿造一些无定性鉴别标准的药品,可随意改变处方;或者法定标准要求检什么就加什么,不考虑其他的有效成分,有的甚至擅自添加一些其他速效的化学成分,使假药在抽验中蒙混过关。如梅花k造假案,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1.1.3造假场所隐蔽性强难以查找
一是制假窝点大多在边远地区、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如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海南等地区,如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今年假冒青海省药品生产企业就有43家。二是暗中在合法的药品、兽用药品、食品等生产企业加工假药,使得违法制售假药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如河南宏宝药业造假案、广西南丹生物制品厂造假案。三是销售假药多通过流通市场销售。一般是南制北售、东制西售或西制东售,跨地区异地制售。这些假药多数是在节假日上门推销或在各大药店代销、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上大量广告,甚至印制小册子、传单到处散发。近期,我们在清查广告的新药特药品种时发现,云南腾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骨刺宁片”在国家局网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未查到该药厂的相关信息,使用的批准文号与云南省药监局通报的腾冲制药厂生产的假药相同,于是发函给云南省药监局协查,结果证实既无该药厂,又无该产品。销售假药还多采取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办法逃避监管部门的打击,受骗群众往往投诉无门,索赔无路,使假劣药品追查工作难以开展。
1.2造假的品种、范围扩大
现代假药与以往出现的简单的替代型、成分型假药不同,更多的是禁用型、假冒盗用型及非法进口、生产(假冒各种标识、假冒中药保护品种等)类型的假药。目前制售的假药向多品种、大批量方面发展,并且大多假冒市场上畅销的品种,如吗叮啉、息斯敏、斯达舒、头孢氨苄、感康、快克、严迪等。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检查督促、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开展了集镇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和交通、河道专项治理行动,广泛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社、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通过各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配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大幅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并落实,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正向纵深推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人民群众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普遍较差。在集镇、社区和农村居民中,大部分家庭环境卫生较差,室内外不整洁、乱扔乱倒垃圾、人畜粪便污染,物品摆放零乱,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较为突出。部分群众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甚至有故意破坏环境、损害公共卫生的情况发生。
2、少数机关单位、部门和机关干部职工认识不统一、工作不到位。少数机关单位、部门未能认真履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职责,工作不积极、工作措施不力、任务落实差。少数机关干部职工不积极参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消极被动的情况时有发生。
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村(社区)和机关单位工作较多,任务繁重,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时间不够充分,制度坚持和落实不好,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流于形式。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尽管镇党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我镇过去公共设施基础薄弱,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涉及面宽、项目多、投入大,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求,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5、保洁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保洁、清运人员每月仅有600元工资,且包含养老保险、工具等费用,每天人均工资不足20元,而保洁、运输人员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污染较重,影响保洁、清运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6、“五乱”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和个人随意向河道、公路两侧倾倒垃圾、煤硫矸石、建筑废弃物、木料加工废弃物等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综合治理。
二、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的对策。
1、强化宣传、形成氛围。各村(社区)、学校、老年协会、企业等组织,要采取召开群众会、职工会、学生大会、举办专刊、书写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卫生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宣传改善发展,树立对外开放良好形象,对于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公德意识,形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户户参与、个个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2、严明纪律、严格问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涉及面宽、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必须齐抓共管、落实责任。要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问责要求,严明工作纪律、强化督促检查、严格问责处罚,对工作不力、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予以处理,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以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真抓实干、共同落实的工作格局。
3、落实制度、常抓不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做到常抓不懈。此项工作要做到经常性开展、经常性检查、经常性评比、经常性曝光,通过经常性工作的开展,形成工作常态,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逐步改变群众的不良习惯,逐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采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支持、单位村社筹措、协调企业资助、收取卫生管理服务费等多渠道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保洁人员、清运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发挥服务功能,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强化“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一)转变执法方式。城市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人对人的管理,在执法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文明执法,把人性化管理贯穿于执法活动始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管理者为本。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完善配套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思想好、纪律严、作风实、业务精的城市管理综合法队伍。另一方面是以被管理者为本。要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市民的行为引导,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活动,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和谐执法环境,从而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管理事业蓬勃发展。
(二)增强服务意识。要树立“执法就是服务”意识,努力在服务中实施执法,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在树立服务意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执法人员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服务效果。如对关系民计民生的重点工程要引导执法人员采取管理工作前移,宣传教育工作跟进等管理措施,主动上门服务;对一般管理对象要采取教育与处罚并举措施,主动帮助相对人解决实际困难,主动化解矛盾,减少工作难度;对确实存在主观故意违法违章行为的,要引导执法人员克服畏难情绪,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依法严管重罚,把维护群众基本利益,提高群众对城市环境秩序满意程度作为综合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二、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城市管理是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才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推进宣传教育机制创新。要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市民的行为引导。一是强化新闻舆论引导。执法部门要加强与新闻传媒的沟通,采取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制作城市管理公益性广告、定点定期宣传等形式,占领舆论主阵地,营造舆论氛围,一改目前城管执法负面消息满天飞的局面,从而在全社会树立正气,提高市民对城管执法工作的认知度,提高正面效应。二是与社区、街道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社区与市民的接触更多一些,更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城市管理部门要利用好社区这一平台,积极进行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加大对城市管理法规、知识的宣传,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三是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把城管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年轻一代抓起,增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城市环境观念、城市公德意识。
(二)推进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执法效能低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果说:没有严明纪律的军队是一盘散沙的话,那么没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也绝不可能完成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重任。因此,必须把执法部门内部管理机制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以下四种机制:一是责任机制。要着眼工作需要,细化科室、大队和个人岗位职责,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干部、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大队、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性运行管理模式。二是用人机制。城市管理所有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没有人才的团队,很难成为强势的团队。要积极营造以有为争有位的良好氛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唯身份论、积极为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人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内部管理机制。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队伍,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四是监督考核机制。要认真落实评比检查制度,推进考核奖惩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拓宽综合执法工作外部监督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在监督执法行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才能提升管理效益。一是要主动适应管理对象多元化趋势,大力推行分类管理。要针对不同管理对象特点,细化管理目标责任,制定个性化管理措施,及时将各类违规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如针对占道经营行为反复性强的特点,可采取引摊入市静态管,区域监控集中管、全方位巡查动态管、处罚取缔严格管的方法;针对违法建设利用节假日集中突击建设的特点,可采取错时上岗、落实网块管理责任制,增强日常巡查管控,加大治理查处力度,降低案件发生率。二是要着眼构建和谐社会需求,创新思想工作模式。对一些违法违章行为相对突出的难点户、钉子户要坚持中队长、大队长、局领导逐级见面制度,定期走访,进店入户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提高相对人自率意识,及时化解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减少工作难度。三是开展多层次示范户、示范单位和示范路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效能。要通过采取入户宣传、领导见面、点位考核以及强制取缔等多种举措,加强对重点点位的治理力度,变难点为示范,达到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以局部带全局的管理效果。四是要立足提高处置能力,努力改进勤务工作。在违章易发点位要逐步建立固定执勤点位制底;在商业繁华地段应逐步推行机动巡查与徒步巡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错时上岗、占位式管理措施,做好违章行为多发路段管控工作。
三、强化队伍建设,为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队伍建设是强基固本工程,是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始终把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作为立局之本,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发展的办法,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注重固强补弱,打牢基础素质。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基本思路,下功夫把城市管理工作最需要、自身素质最弱的能力素质补上去,所有执法人员都要做“三熟悉、四会”,三熟悉,即:熟悉城管职能、熟悉行政法规、熟悉执法程序;四会,即:会法言法语、会调查取证、会做思想工作、会案卷制作。
一、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发展概况
2019
年2
月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中明
确指出,要在大湾区内“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并“构建现代化
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大湾区内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明确落实纲要中支持推进建设的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
设,与大湾区内的南沙、前海、横琴等自贸区一道,协同港澳
国际自由港的定位,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发
展平台职责,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做出自身独有的贡献。广州
临空经济示范区持续作为国家、省、市级经济建设、产业发展
的重要经济功能开发区域,以航空产业,跨境电商、现代物流、
IAB、NEM
等产业为龙头,加速在广州培育具有临空经济特色
的产业发展区域。
作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州白云机
场综合保税区,是广州推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之
一。白云机场综保区规划总面积2.943
平方公里,分为中区和
南区2
个区块。其中,中区2.296
平方公里,紧邻白云国际机
场;南区0.647
平方公里,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距离白云机
场约11
公里。综保区一期1.159
平方公里于2014
年4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同年7
月封关运作,二期0.76
平方公里,已于2019
年6
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目前白云机场综保区已实现“南沙海港与空港”的一体化监管,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核心功能,重点打造“三中心”:全球保税物
流中心、全球保税维修中心、亚太贸易展览销售中心,构建“仓
储物流和展览销售两大主导产业、现代金融和航空培训两大新兴产业、检测维修、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三类补充产业”的“223”
产业体系。机场综保区正以航空物流、飞机租赁和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为突破口推进相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率先推动空港查验服务费改革,实施“无纸化”通关、“互联网+空港e
通”、跨境电商质量溯源等措施,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检疫、一次放行”,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完善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园区良好营商环境。
自2014
年白云机场综保区一期封关运作以来,已进驻贸易、通关、物流、跨境电商、飞机租赁等各类型企业超千家,
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在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在有关临空产业和新业态的带动下,白云机场综保区进
出区业务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2018
年海关实际监管进出区
货值超过640
亿元,区内企业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22.8
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25%。作为现有跨境电商业务模式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国内跨境电商业务模式最丰富、最灵活的区域,跨境电商业务量已连续4年居全国空港首位。目前,仓储物流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对综保区产业规模扩张影响大,所占比重高,是机场综保区的支柱性产业。
二、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运营问题
白云机场综保区自2014
年封关运作至2019
年7
月第二期
验收通过封关运作以来,为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贸
易全球化、便利化提供了较为深刻且成功探索经验。作为全国
在综合保税区模式下探索、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白云机场综
合保税区近年来发展也同样遇见了相关问题。本次调研过程中,
本小组经过资料搜集、座谈等形式,总结挖掘了白云机场综保
区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在制度政策层面上,目前的政策执行具有一定局限性。
具体而言,在综保区的管理方面,还仍然存在政出多头的情况。
综合保税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法律规定该区域管理
属于中央事权,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牵头管理职责由海关总
署承担。2018
年相关机构改革进行之后,海关整合了检验检疫
部门等单位原有功能,形成了“大海关”系统。但具体在每个
综保区内,如白云机场综保区内,是由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管
委会作为管理主体。因此在管理上,形成了海关部门具体的的
职权范围相对较窄,但其为综保区核心关键功能,而管委会则注重综合保税区内有关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事宜;以当地
政府的名义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没有对海关的监督管理权,需
要协调、配合海关部门的业务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因此在运
营综保区最关键的两块业务及行政管理两大部分的主管机关不
同,往往在政策沟通方面要花去一定的时间成本。同时,由于
认识上出发点不同,每年管委会会根据海关实际情况管委会表
示新办法会设置一定的细则或管理办法,让监管规则显得冗杂,
最后导致“一线没放开,二线管太严”的局面,来寻求经营的
企业往往无法得到相应便利。
二是在综保区基础设施方面。
由于白云机场综保区属于国
内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园区,因此在现有产业布局上跨境电商、
航空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贡献了主要的经济增长产值。根据
调研情况,我们了解到,技术层面上,跨境电商包含B2C
和B2B
两种模式。(由于B2B
跨境电商物流与一般进口贸易物流差别
不大,这里主要以B2C
跨境电商物流为主)首先,相较传统保
税物流,B2C
跨境电商物流具有货运量大、单位车辆载货量少
的特点。其次,B2C
跨境电商物流的不平均变化情况显著,尤
其在双11、双12
等电商购物节,物流出货量可达到平时出货
量的5-8
倍。再次,B2C
跨境电商物流的周转速度非常快,货
品进出保税区的效率非常高。上述原因造成跨境电商型综合保
税区的货运交通压力较传统保税区大许多。因此,需要在规划
上重点考虑货运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
从调研情况得知,随着综保区区域的扩大和苏宁、穗佳等
物流头部企业的落户,综保区内企业对综保区内贸易功能拓展的需求迅速增加。其中,由于综合保税区拥有进口保税仓储功
能,可以有效降低进口贸易商的资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境进
口商品贸易商希望充分发挥保税优势,在综保区内开展保税展
示和保税交易业务。这些功能区域的设置在全国其他综保区或
自贸区已有先例,如上海自贸区在原外高桥综保区四至范围内
开设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跨境电商O2O
体验中心、名品保税销
售中心等功能;宁波综保区在区内开展进口红酒展示功能。上
述功能对综合保税区的园区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配
套相应的酒店、餐饮、休闲功能。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上对目前综保区重业务发展轻环境建设的建设思路进行全
面的创新升级。
企业反应较为集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现有综保区范围内配
套服务设施较为匮乏。随着区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境电商
仓库不仅是跨境电商企业的备货仓储空间,同时也是其收发货
的运作空间,工作人员数量较传统的保税物流仓库大许多。传
统保税物流仓库的员工面积比一般为20-30
人/万平方米。而以快消、化妆品、日用食品、服装为主的电商仓库的员工面积比则分别高达110
人/万平方米、100
人/万平方米和70-80
人/万平方米。届时综保区内的员工数量势必带来较大的生活配套需求,由于综保区内不允许建设居住、商业设施,需要在规划上针对跨境电商型综保区内众多工作人员的生活配套和通勤需求进行详尽安排。
三是对综保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问题。
在调研中了解到,
随着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迅速发展,一批物流、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的入驻以及综保区二期完成封关运营的利好消息带动,对白
云机场综保区这个全国稀缺的机场综保区有投资意愿的企业数
量迅速增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许多意向企业需要了解综保
区如何提供较好投资奖励或鼓励政策;特别是综保区内是否有
相较于其他不同经济开发区的相关优惠政策。目前,根据空港
经济区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体系,白云机场综保区重点推动总
部企业(含航空总部)、现代服务业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等集
聚发展,给予以下几方面的奖励支持政策:一是落户奖励、经
营奖励、高管人才奖励、企业发展奖励等奖励,此外,整个政
策体系有关内容,均可针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
办”的形式进行政策量身定制。从实际效果看,目前的招商引
资政策可以有效的吸引物流类、电商类以及航空金融类企业落
地,但对于有保税需求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吸引力较
弱。
另一方面,随着广州空港经济区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世
界经济整体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外贸模式已经逐步退
场,将保税功能乃至自由贸易区相关“境内关外”结合的经济
发展模式正在迅速成长。综合调研情况及企业反馈,很多企业
期望能够在未来综保区内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或实验等保税
研发的工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和经济服务
化新常态,海关特殊监管区也应逐步向高端、高新、智慧化产
业发展,突出向高端加工制造业、生产业、服务贸易转
型发展。保税研发业务的推广,有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境
内关外”的特殊区域政策优势,推动区内企业从单一仓储物流产业向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两端延伸,促进生产
业发展;通过吸引研发型企业入驻特殊监管区,发挥集
聚效应,推动特殊监管区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充分提升
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在综保区的招
商工作中,招商人员对于综保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了解还不
够深入,例如对综保区这一经济区域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的带动作用的认识了解甚少,不能够将综保区特点和具体企
业需求相对接。招商过程中,也遇到了招商工作人员对政策细
节掌握不清楚,应对相关问题的咨询反馈不够专业的问题。
三、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运营问题解决思路
综合来看,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在不长的发展时间内,取
得了在全国综保区行业内具有一定带动及示范效应的发展成
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从实际接触到的数据及实际反馈能够
持续坚定这个信心。但是从长期持续推进综保区发展的角度来
说,本次调研也确实发现许多实际存在的问题。综保区在现阶
段的发展仍然不能完全对标全国综保区发展最先进的上海、宁
波等地,与上海自贸区等自贸先行区的开放水平相比还有更多
进步空间。
针对第二部分提到的三大主要问题,解决思路如下:
一、持续在监管技术及方法改革先行先试上探索
借鉴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关区跨部门监管
信息互通,强化监管主体服务能力。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指原不
同地区内、地区间的海关执法可以互相协作、统一,实现不同关区之间在海关风险防控下的执法互认,跨区域通关更便捷。
在这个体系中,海关对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防控处于非常核心
的环节,区域风险参数成为联调测试的重要内容。区域通关一
体化是一项惠民的有效监管改革举措,实现部门政务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监管,进一步激发活力。加快与南沙自贸区区、广州
保税区、前海自贸区区以及横琴自贸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异
地通关互认。
继续加快完善现有的监管网络技术,实现“系统自动审核
通过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智能化、自动化作业改革,进一
步提高监管效能,最大限度为守法企业提供便利。同时要持续
巩固现行单一窗口制度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适时尽快部署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单一窗口制度
建设设计部门多、业务广,我区应当率先落实跨部门、跨层级
间的协调机制,再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特别是可以参考新加
坡樟宜机场24
小时监管制度,二期工程内完善布置电子围网
工程等补足现有单一窗口制度中协调效率问题。在目前一体化
通关工程全面铺开落实的前提下,抓住空港口岸相较于海港口
岸更注重速度及周转效率的基本原则,加强完善企业分类监管
和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可提高监管效率和促进区内经济
发展。
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以实现货物信息的自动比对。传统
方式航空运货物到港后经过机场货站理货,收货人报关、提货,
转关进入综保区,通过货站的卡口放行后,再经综保区卡口进
入园区。两个区域的卡口分别由机场货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综保区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并与海关系统对接。要实现货物下飞机
后能直接由机场转运至综保区,必须实现两个系统的数据对接,
即必要的物流信息在两个系统共享和自动比对,使载有综保区
货物的汽车能自动从货站放行进入综保区内,并根据联检单位
的要求完成后续抽检、查验等工作,达到最大的通关效率。由
综保区经机场口岸出口的货物同样需要实现在综保区卡口与
机场货站之间进行数据的自动比对,自动放行。
二、持续拓展综保区业务范围及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着重加强综保区与航空维修业的对接。
特别是航空维修产业在全国规模位于首位,航空维修产业链与综保区功能融合对接应当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航空维修类企业相对设备价值和技术含量均较高,是产业链中具有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延长企业产业链、提高企业抗风险力等均有较大意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维修业务、设立全球维修中心及保税航材交易仓储中心,面向境内、境外客户提供修理服务,涵盖国产与非国产、境内与境外、自产及非自产产品。因此,在政策操作方面,应进一步细化操作办法,放宽维修业务的范围,使更多航空维修企业能面向境内外客户开展维修服务,也能带动我区落户相应产业链上的制造业企业并做大做强,向价值链向两端和高端延伸。
二是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辅区制度,形成“前
港后区”态势,实现港口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
对外贸易区的合理布局,使与空港直接相关的产业和功能小区
与空港联动发展,而且与空港间接相关的贸易、房地产、出口
加工、商展、金融中介服务等产业也要协调发展。二是基于共
同经济利益的基础,可以在一些产业和经营上进行合作。将空
港和综合保税区连为一体,以航空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
发展贸易空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
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促进经济上的一体化运作。三是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适时推
进临空特殊监管区域与机场的协同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港一体化。
三、继续加快推进综保区二区相关项目建设
一是园区卡口保障。
机场综保区的卡口建设将本着一流、
科学、便捷、超前的衡量标准,引入智能系统,建设具备国内
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卡口。同时,配合海关制定智
能卡口操作规程,实现卡口验放车辆有章可循,关员操作有据
可依;建立应急处理制度,制定卡口应急人工处理流程及后续
操作流程,减少即决式处理;定期进行机房维护、系统检查,
增设专业高清通道摄像机、高配置计算机等设备,运用监控手
段进行统一高效管理。
二是查验平台保障。
机场综保区的查验平台将严格按照海
关总署《加贸函〔2010〕19
号》文件标准要求建设,包括海
关物流申报系统、海关辅助监管系统、海关核查核销系统、查
验场站管理系统、口岸业务联动系统、检验检疫物流申报系统、
检验检疫辅助监管系统、卡口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以
实现区内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满足海关的有效监管
和高效管理。进出园区货物的查验统一由海关等查验部门负责
实施,协助海关等部门做好查验平台用水用电、
环境卫生、查验车辆以及待检车辆的管理调度等综合服务。
三是生活服务保障。
将在机场综保区南区开发
建设人才公寓,在机场综保区中区开发建设园区系列配套载体。
各类配套载体的建设,将充分考虑入区各单位以及进驻企业的
实际需求,为各企业员工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包括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社交等服务,改善员工生活环境,解决企业
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
四是交通出行保障。
一方面将与广州市公
交公司进行协商,争取开通经过园区并连接地铁站的公交线路;
另一方面,拟通过租赁外包方式开通园区到机场南地铁站和钟
落潭地铁站的接驳班车,其中机场综保区南区待钟港大道建成
后再考虑开通到机场南地铁站的接驳班车。以解决园区内员工
的上下班交通出行问题。
五是其他物业保障。
一是做好基本的供水、供电、网络、
通信等配套保障;二是做好电梯、供配电、给排水等物业设备
设施的管理维护;三是配合海关做好来访、停车、巡逻等公共
秩序维护;四是做好仓库、人才公寓的消防管理;五是对园区
调查过程中,该局主要对鲁北盐化项目和埕口盐化项目做了典型的剖析,采取了检查帐目、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的形式。海水“一水多用”的总体情况是:海水(2~5°be′)首先用来养殖,得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中度卤水(12~15°be′),用来自硫酸系统的so2 、氯碱系统的cl2作原料提取溴素,并生产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卤水在24°be′时,副产的盐石膏去制硫酸和水泥;卤水在26.5°be′时,结晶得海盐、并精加工生产加碘盐等;排出的苦卤继续利用,提取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
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环节涉及的税收分析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XX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XX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XX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XX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XX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XX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XX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XX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XX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背景分析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已由原来的单一改革转向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转为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自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又先后批准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任务。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结合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在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初步构建了“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
(二)“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热点问题调查背景及目的
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桂林山水”是我国对外交流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桂林旅游业被称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一直以来深受国家重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策部署,为桂林赢得了旅游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这是桂林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千载难逢的机遇,承载着500万桂林人民的关切与期待。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不仅激发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激情,也引发了旅游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怎样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社会各界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
在国家有关部委、局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于2011年7月份上报国务院。2011年10月25日,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广西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区的桂林世界旅游城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各界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认识,在市委党校第21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安排的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们第三组第二小组的6位学员选择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关热点问题的调查,由陈园月同学负责策划和执笔,主要从认识程度、支持力度、建设范围、制约因素、建设重点等10个方面开展了此项调查。
(三)调查时间:2011年11月30日2011年12月10日。
(四)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000份,根据对桂林旅游发展的密切程度分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机关单位、市民、游客、专家学者等6个群体,样本量分为200、100两个档次。其中,旅游从业人员、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机关单位和市民的样本量为200份,游客和专家学者的样本量为100份,具体样本分配(见表1)。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样本9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本次调查得到了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社会各界及游客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问卷提出了以下10个问题:
1.你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_______。
A.很了解()B.一般了解()
C.很少了解()D.不了解()
2.你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_______。
A.大力支持()B.一般支持()
C .很少支持()D.不能支持()
3.你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_______解决桂林的问题。
A.可以根本()B.可以大部()
C.可以少量()D.不可以()
4.你认为实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的目标需要_______才能实现。
A. 3年()B.. 5年()C. 10年()
D.很久以后()
5.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________具备。
A.已经完全()B.已经大部()
C.已经基本()D.还不()
6.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把_______放在首位。
A.民生()B.生态()C.改革()
D.发展()E.其他()
7.当前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最缺乏的是_______。
A.上级支持()B.民众支持()
C.资金支持()D.发展思路()E.其他()
8.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在_______范围内进行。
A.仅限于旅游部门()B.重点领域()
C.市区()D.全市()
9.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要在先行先试。
A.管理体制()B.旅游模式()C.利益分配()D.公共服务体系()E.其他()
10.将长期制约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因素是_______。
A.法规建设()B.自身实力()C.合作能力()D.人才()E.其他()
表1调查样本量分布
二、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了解
自2009年底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社会各界对建设更加强大的桂林旅游经济充满了期待,对有关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报道的关注度非常高。从调查的结果看,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所了解的占到了61.43%(如图1所示)。
图1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一)各群体对“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很了解”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群体比重最高的是市民,占受调查市民的32.50%,说明对外宣传的效果明显;其次是专家学者,占受调查专家学者的24.21%。
在接受调查的不同群体中,对“试验区”有所了解的群体占了大部分,其中,最高的是机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分别占到了70.85%和60%,成为了解程度最高的群体。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来桂林旅游的游客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试验区”的了解程度较低,没有超过30%,说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还需在大学校园和其他省市加强宣传活动。
图2不同群体对“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二)各群体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
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代表桂林形象和地位最响亮的品牌。随着国务院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面对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发展期,人们对“试验区”建设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力度,85%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支持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持大力支持态度的超过了一半,占到了56.84%。
图3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从各群体来看,专家学者、市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热情较高,大力支持的比重分别占到了74.74%、63.5%和61.39%。持“一般支持”以上的比例占到了93.07%。
其次是专家学者和机关单位,支持比例分别为92.63%和90.45%。
图4各群体对“试验区”的支持程度
(三)“试验区”建设的周期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与一般的改革试验不同,特别强调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对制约旅游、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试验,通过先行先试,构建起“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桂林旅游发展模式。“试验区”建设的周期应该是长期化、动态化的过程。
图5“试验区”建设周期(一)
在对“试验区”建设周期的调查中发现,一半左右的专家学者和机关单位调查者认为“试验区”建设周期是10年,38.78%的受访游客也保持这种观点。40%左右的市民、旅游专业大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则认为只要5年的建设周期就可以了。但持“很久以后”观点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其比例达到了16.75%,说明有不少的群众对“试验区”建设信心不足,持悲观态度
图6“试验区”建设周期(二)
三、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看法
(一)“试验区”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
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调查建设“试验区”的条件是否具备时,87.88%的人们都认为建设条件已经具备。
图7“试验区”建设条件是否具备(一)
各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已近成熟。其中机关单位和市民最乐观,94%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建设条件已近具备;最悲观的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20.1%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条件还不具备。
图8“试验区”建设条件是否具备(二)
(二)“试验区”能否解决桂林的问题
桂林旅游产业正处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临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目前,旅游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市场某些方面还存在较为混乱等现象,具有“规模较小、经营较散、竞争较弱、效益不高”等特点。借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桂林改革试点时机,统筹兼顾,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桂林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对“试验区”建设持乐观态度,都期待“试验区”建设能解决桂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桂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11.29%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根本”解决桂林的问题;55.95%的受调查者都认为“试验区”建设“可以大部分”解决桂林所存在的问题;28.93%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少量”解决桂林的问题。
图9“试验区”建设能否解决桂林的问题
(三)“试验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约因素很多,有法律法规方面,也有自身实力、人才因素,还有与其他地区、城市、企业的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认为自身实力是影响“试验区”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占被调查者的32.36%,其次是人才因素、合作能力和法规建设,分别占22.27%、21.81%和19.8%。
图10“试验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四)“试验区”建设最需要的支持
虽然桂林旅游业是桂林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性、机构性的问题,建设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上级的支持、民众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和发展思路支持。从调查结果看,建设“试验区”最需要的支持是资金的支持,其比例占到了38.03%,其次是发展思路和民众支持,分别占到了22.67%和21.23%。
图11建设“试验区”最需要的支持
从各群体的调查看,不同的群体对“试验区”建设最需支持的看法不同。其中专家学者、市民认为最需要的支持是发展思路和资金支持,只要思路正确,有资金发展,“试验区”建设就一定能很好的开展起来;游客认为最重要的支持是资金和上级的支持,机关单位、旅游专业大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都认为资金和民众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图12各群体认为“试验区”建设最需要的支持
(五)“试验区”的建设重点
桂林属喀斯特地貌,环境脆弱。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要以生态保护为重点,“试验区”的改革和发展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调查结果显示,33.62%的人持此观点;其次27.8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关注生态保护同时,要注重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试验区”改革和发展建设的成果。在“试验区”的改革和发展中,应紧紧围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多个层面来做文章,大胆提出新概念、新理念,大胆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大胆创新推动桂林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图13“试验区”建设重点
(六)“试验区”的建设范围
就“试验区”的建设范围,有人认为应该进行“颠覆性革命”,在全市范围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现有格局;也有人认为要在“试验区”上做文章,要敢为人先,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要从全方位思考,跳出桂林看桂林,不要仅仅就旅游谈旅游;还有人认为应该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从调查中看出,47.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全市范围内开展;32.63%的被调查者认为从重点领域突破,率先建设,总结经验在全面铺开。只有7.88%的受调查者认为“试验区”建设仅限于旅游部门,由此说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高度”是国家级,而不是桂林和广西层面;试验区的“宽度”是“综合”,而不仅是旅游;所谓“试验”,就是要大胆地尝试,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所谓“改革”,就是摈弃旧的、制约桂林发展的一切东西。
图14“试验区”建设范围
(七)“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
在“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侧重“管理体制”的先行先试;机关单位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则认为把“旅游模式”作为先行先试的重点;市民对“公共服务体系”比较看重;游客认为“旅游模式”和“管理体制”都比较重要。
四、主要结论
总体上讲,社会各界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一定的认识,都希望桂林乃至广西应当紧紧把握并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桂林旅游产业的“第二次”升级,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本次调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60%以上受访者都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一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宣传仍有必要。
2、85%以上的受访者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持支持态度,其中56%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大力支持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图15“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
3、大部分受访者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表示乐观态度,认为通过“试验区”建设可以解决桂林旅游存在的大部分问题。
4、接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周期是10年。
5、87%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桂林存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
6、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点是在改革和发展中关注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
7、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发展思路、民众支持和上级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8、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是旅游部门的事,是全桂林、全广西的大事。“试验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开展先行先试。
9、在先行先试方面,着重注意旅游模式的改革,同时坚持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0、制约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桂林自身方面。在千方百计发展桂林自身旅游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和法规建设,并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共同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五、调查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