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

八年级历史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7 15:2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八年级历史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八年级历史教学

第1篇

一、主要工作: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2篇

关键词:教学 主体 学生 课堂心得

一、做好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二、要巧妙运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很多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但这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的,这恰恰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

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总结每个学期的教学所得

首先是认真备课。备课难度大,毕竟教材经常更换,学生也不一样,因此,在上每一节课前,我都能按照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能及时记下来,以累积经验。

其次是能经常找学生谈心。在每次考试,测验及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找学生谈心,无论是尖子生或学困生。如所带的一个同学,本学期以来,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又喜欢与邻桌的同学讲话,屡次被我点名。学习成绩除了历史每科考得均好,我意识到他可能对我有意见,找他谈过两次后,收敛了好多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所带的另一个同学,人很好动,爱搞小动作,上课不听,又说话,不做练习,学习成绩差,他妈妈天天来我们学校送牛奶,我用她妈妈例子教育他,他改了不少,收效较大。

再次是尽量多用多媒体上课。历史述说的是过去的故事,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理论性较强,在教室上和去多媒体教室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精心制作课件,播放视频画面: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形状,神舟五、六、七号发射过程,阿波罗成功登月等,学生很感兴趣,又得以掌握课本内容。

最后是多听同组老师的课。新课、复习课都听,在听课过程中受益非浅,如要注重学生的课堂笔记,生不做的要督促他们做;上课要有连贯性,整体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老师唱独角戏;要多鼓励学生,课堂秩序活而不乱等。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积极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

【Abstract】Good English reading habit,the ability of studying spontaneously,good reading skills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are the essentials of English learners.Grade Six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of forming English reading habit.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et good English reading habit is a worthy question for English teacher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make some elementary explorations of this issue.Improving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cultivating their reading interests and confidence,reading habits,studying habits and developing their cooperative spirits,etc.Thus the students can ha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v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emotion and knowledge.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lead type teaching;Eighth grade English;Reading teaching

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树立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文化知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语言技能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倡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我想结合我多年来的八年级英语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阅读技巧,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

我们纵观八年级英语下册的教材内容,每一单元都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课文中提到的阅读技巧归纳起来有:①预测技能;②如何使用学生字典去阅读;③通过篇名和每段首句的理解去阅读;④通过篇局去阅读文章;⑤细节阅读;⑥通过寻找中心句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等等。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和使用这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和质量。在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我是采用分层次设计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自主阅读效果。问题的设计一般分为阅读前、阅读时及阅读后:阅读前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导课,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现象或事情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对所读课文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阅读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以增加阅读的针对性;阅读后设计的问题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分析段落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时侯问题的设计权分配给学习小组,展开组内及组间的竞赛,以活跃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

二、扫除阅读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这一目的的过程。提前预习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预习时重点是生词,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读出单词,了解这些生词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词性,而重点词则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其用法,从而为进一步整体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以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轻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兴趣是做好一切的基础,因此课前的导语如果设计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课程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式和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我所采取的主要导入方式有:①设疑导入(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②激趣式导入(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③时事、新闻导入;④讨论导入;⑤创设情境导入等。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一些话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如本人在教学八年级Unit 1——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时,通过Would you like to have your own robot?导入新课, 然后再问 What do you want it to do for you/your family? 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我将学生所想到的答案列举在黑板上,并有意将学生导入课文当中。这么一来,新课的重点就基本上解决了。

四、活化课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阅读技巧的训练,从而保证课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本人通过活化课文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效率。下面介绍四种活化课文教学的方法:

(一)提问阅读法。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是有的放矢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能就课文内容熟练提问。问题类型必须是多样的,有细节题、理解题、分析题等,总之要围绕主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Unit 4-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可设计问题如下:阅读前提问,(1) Is this a school of a village or a city? (2) What do the students think of the volunteer teachers?阅读后的提问:(1) Does Yang Lei love her volunteer work? (2) What is the volunteer teachers' life there? (3) What decision did Yang Lei have after the volunteer work?

(二)表格填充法。

某些课文长,难度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课文有困难的,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地点等将课文内容整理编组设计成简明扼要的表格以便于学生迅速掌握课文大意。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 3-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我根据课文出现的时间列表如下:

这样教师将表格展示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较长的课文由难变易。实际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头绪,形成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特别适应于写人物的说明文和列举数字较多的科普性文章。

(三)提纲法。

提纲法,就是精心设计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填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性框架式理解。这种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驾驭文段的能力。

五、加强课外阅读,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效果

第4篇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类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第5篇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4班的《中国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四个班,特征各不相同。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四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经常组织各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更好的掌握,也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中考试,四个班的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

一、七年级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不新鲜却又完全陌生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获得知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课本讲述,电视剧、报刊书籍,各种知识来源使他们对历史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了解的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了解的只是零星片段、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把握隐蔽在时间背后的实质,本质问题。对历史发展规律,更无从谈掌握和理解。老师如果能把握时机,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保护好刚入学对学科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会一步步形成。我认为从事七年级教学应注重以下两点:培养兴趣,及时指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对学习兴趣重要性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七年级培养、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会影响学生今后八年级、九年级的历史学习,甚至能影响其一生。以兴趣领进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谁不渴望成功呢!

如何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来迎合刚步入初中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喜爱之情,或以设疑开启一堂课,又以悬念导入下一堂课,如在导入新课时问:“秦始皇能吃到新疆的葡萄吗?”一句话勾起学生想知道答案的欲望,如果不能,为什么?学生渴望了解史实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一个悬念:“中国和朝鲜、日本经济往来已久,后来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那么世界上第一张纸出现于何时呢?”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就为导入下一堂课的内容做了铺垫。总之,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多样,但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

如何学习历史,学好历史?是七年级学生所困惑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导,指出三点:首先言明四个学习步骤的重要性,课前预习、认真听课、练习巩固、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证明许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在每堂课上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记忆内容、书面作业一一要求,并做好检查工作。最后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有精读泛读之分。

对课本要求精读,多读,读懂。泛读,多指对课外读物而言,学生手头备用的基础训练,家中藏书诸如《上下历史五千年》,甚至古今中外名著,只要时间条件允许,都可以读。历史,是无所不包的科学,读的多,教材中的知识就可以融会贯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二、八年级学年重在知识性

经过一年的学习,历史学科不再陌生,听课习惯,学习习惯已逐步养成。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基本结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仍旧是不连贯的。七年级授课重在趣味性,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真实目的是用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发学习历史的间接兴趣,使学习兴趣稳定化,并转到爱好这个更高的层次,兴趣偏重与思想,爱好侧重与行动。八年级授课重点由趣味性向知识性转化,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探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满足此阶段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阐明基本史实,讲清基本概念和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我在八年级学年教学上注重两点:一是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学生明确某个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

三、九年级学年重在能力培养

九年级学生社会阅历加深,心智逐渐成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两年的知识储备,为能力的提高铺垫了基础。九年级复习阶段是能力拔高的阶段。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分两种,一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认识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但在九年级,尤其是九年级下学期,初中三年的基础知识接近尾声,知识体系趋向完善,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复习、练习,能力的提高简直是一个飞跃。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教学中有所侧重,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很重要的。这样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1)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作为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史,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中并不能向学生宣传悲观主义的情绪,不能从历史事实的现象去分析中国国民的软弱无能,而更应该以此为教学契机,向学生宣传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在这前面1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还在有着康乾盛世的荣光,更不用说我们的祖先在过去几千年中所创造出的伟大的中华文明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国古代史时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了解。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回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过去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反思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温总理说到了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各种灾难性事件,我们的学生都见证了这些事件,同时也看到了国外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中国所占有的极大的优势。这些学生身边亲眼目睹的即将成为历史的事件,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今天的强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中国过去的历史和今天去感受中国的强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中国近代之所以承受了如此巨大的磨难,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中国在过去的历史中重文轻工的做法也是造成中国近代受磨难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民族特别是现代的民族,因为我们一直有着地大物博的感觉,国民在创造力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这一段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另外造成中国近代史丧权辱国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国民的骄傲情绪。直至近代中国人不太瞧得起别的国家,这种民族的盲目骄傲自满情绪造成了中国人不愿意向比自己强大的民族学习。以近代史的一句话为例――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里存在着深刻的中华民族情结。首先是“夷”字,在古代是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来指外国人。这一“夷”字,对别人就有一种贬损的意思,这跟当时外国人称中国为“东亚病夫”时的贬损的程度几乎是一样的。可见,直至近代中国人不太瞧得起别人,就算别人已经走到了前面,而且比自己强大得很多,但我们还是把别人称为“夷”。另外,就是当中的“制”,制有控制、制止的意思。如果是制止,那只能说明中国人还有点自知之明,但如果要去控制,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有点狂妄自大了。因此,在进行这一段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作风。

第8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创造性发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不是,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发问:“(1)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胜利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进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关于“比较”的问题

就两项或多项资料事件的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国的有何异同?想一想,同样都是改革,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措施的实施、国际环境讨论等方面对比讨论,得出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为以后更好地理解胜利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四、关于“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和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基础上发问:“除了‘贞观之治’之外,唐太宗还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了盛世辉煌的唐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关于“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提问: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得出许多种困难和危险:军队的围追堵截;分裂的恶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缺医少药;民族隔阂,语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学生的同时,再设问:“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更加踊跃,答案角度也更加广泛,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生动,许多来自课外读物。学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懂得了知识的重组学会了初步的创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于“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事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状况,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描述出来,从而在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学了解今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学文科,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