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4 19:4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大学
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很重要。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二 、问卷方案概况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情况、消费倾向多样化、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调查对象:城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
1.明确城院大学生用于消费方式状况
2.明确城院大学生用于消费地点的选择状况
3.明确城院大学生主要消费方向状况
调查范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调查时间:2011/11/12
三、问卷调查概况
1 问卷的发放
本次问卷共发放10份,有效问卷 10份,占所有问卷的100%。 发放时,我们以城院经济管理系、建工系、公共服务系、国际商务系、物流管理系,随机发放。
2 问卷的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向两大部分,问题大致包括: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五、现状分析
1 图像分析与描述
从图表上看,一个月购物次数1-3次占比例最大,其次是3-5次。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购物方面还是趋向于频繁的.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娱乐和购买衣服方面.
结果表明:专卖店占比例最大.大学生的消费观趋向于专卖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物美价廉,更愿意追求高质量。
结果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名牌,注重高质量。
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等因素,在追求品味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也是在关注的内容范围里,所以网购也成了最佳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① 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想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
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媒体宣传的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即消费,冲动消费。
②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
③ 追求名牌,存在攀比现象
为了拥有一部流行的手机或电脑,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为了自己喜欢的某些名牌东西,不惜向别人借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根据自己的时间经济情况去衡量,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六 、大学生消费状况原因分析
1家庭熏陶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 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家庭是培养自己孩子的第一环境,要重视家庭的熏陶。
2 社会影响
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 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3 学校风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 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七、结论及建议
1 家庭成员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所以我们应重视家庭的熏陶作用。因此家庭成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身体力行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父母每月应给予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费,让大学生学会花钱、学会理财,使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合理消费。
2社会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 , 确立公正的市场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合理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3学校加强学生对消费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 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4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不盲目攀比
当今的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比较冲动,缺少消费的理性,缺少消费中的算计,因而常易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不会花钱的现象,大学生敢花钱但不会花钱,缺乏理财方面的知识。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消费实践中学会花钱,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毛病。 另外我们认为大学可以在合适的课程中加入一些理财的内容,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使在校大学生懂得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 引导学生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要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更多地应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等。 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 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可以受益终生。
5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建议老师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八、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部分城院在校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状况、衣食住行、学习及娱乐方面的消费状况。这部分大学生的基本消费大体上是合理的,多样化的。但差异化明显,当前大学生每月花费的零花钱的金额进一步拉大,两极化现象加大,存在攀比心理,既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也与自身思想认识、缺乏学校正确引导有关。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很多新的文明和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们还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大学生们要从自身努力做起下大决心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等。学校也要加强引导学生积极消费观念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再次,社会应提供更多机会,让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能参加社会锻炼,为培养自立的经济意识提供环境,为更多贫困的大学生提供更优惠,更符合实际的贷款政策,各方面因素都需要不断加强、磨合,尚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但我们相信现代大学生们都会朝着培养健康、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展,随着学生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努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二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我们对身边生活情况的观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研究。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发放以我们各地的同学为主,有广东省的,有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同学,大部分是在成都本地的同学当中所做的调查,且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 .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 600~800 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600以下和1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其中600以下的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1000以上的主要来自城市。调查中发现,消费额受最大影响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学生的消费额基本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同时,消费额又与学校所在地有一定的联系,同等家庭条件的学生在城市的消费普遍要比在郊区的学生的消费要高出100~200元。 2 .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 400~5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
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4 .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中表明,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我们的独立程度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出去打工了,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5.课外兼职打工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挣钱的意向,但其中只有大约六成的学生有真正去打工的经历。其打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以挣钱为目的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打工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由上边的问题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都基本靠父母供给甚至是完全由父母承担。
6.恋爱支出方面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我们在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所以恋爱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其他综合性大学等男女比例较均衡的同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男方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无论男女双方都表示恋爱后的消费明显增加,而且男方的消费增加额一般比女方多。
7.消费心理方面
我们觉得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63%的人消费都首先看质量,其次是价格,只看重品牌和潮流的人数只有不到10%,且10%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富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偏颇,在消费中还是很理性的。
8.理财意识和能力方面
结果显示, 71% 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消费情况不合理,但是大家又一直让这种不合理存在下去,可见现在大学生对理财能力尚有相当的欠缺。
四. 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 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 1000 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
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4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成都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 450 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 36 名女生中, 66 % 饮食费用在 400 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 60 名男生中也只有 84 % 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 90% 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6 .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 100-200 元左右,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最高的达到 500 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7 .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调查中发现,有 近四成的人根本没有作过兼职,而且那些作过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或是为了挣零花钱,真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想在经济方面独立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 16 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
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2,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3,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
七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 .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 .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
令老李不解的是,当今社会,年轻人对炒股的热情日益冷淡。“我的手下很多20出头的年轻人,竟然都没有炒股。每次跟他们聊到股票,他们兴趣似乎也不大”。老李的言语中透着些许失落。
股民老了:
7200万账户已过不惑之年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记者发现,2010年,30岁以下自然人A股账户综述为2766.66万户,占持有人总量的21.12%;而到了2013年,30岁以下A股账户数量为2091.87万户,较2010年下降了24.39%,占持有账户总量的比例也下滑至16.15%。考虑到多数股民同时持有沪、深两个账户,这意味着30岁以下的股民数量大约仅为1000万人左右。可见,2010年以来,“8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A股账户持有人新增数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比之下,50岁以上年龄段的持有人数量每年稳步增加,占比由2010年的22.72%上升至2013年的27.88%。40-50岁之间股民占比则由2010年的26.61%上升至而2013年的28.09%。从绝对数看,40岁以上股民账户总数7249.25万个,占全部自然人账户总数的55.97%。
85后:我们为什么不炒股
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85后不炒股的原因是“近几年股市太差,实在没有什么动力进入股市。”
近年来,股市总体呈现低迷状态, 2007年末到2009年初,沪指从6000多点跌至2000点以下,之后指数一直在2000到3000点之间波动,总体依然呈现小幅下调趋势。
前两年,腾讯财经在广大网友中发起了一个股民生态调查。调查显示,当年股民盈亏状况不佳,调查人群中,盈利人数占比仅为12%,而有45.78%的股民亏损达30%以上。
关于股市低迷的原因,调查报告中显示,有69.19%的人认为是由于股市政策和制度因素造成的,13.64%的股民则将责任归咎于宏观经济因素。对此,中国证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主任祁斌表示,近年来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看似与经济增长相“背离”,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转型压力大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变化。造成股市下行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和经济金融风险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刚性兑付提升了无风险利率水平对股市造成压力;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资者结构不合理、违法违规成本较低、证券行业服务竞争力不足等。
2007年开始,股市开始走下坡路,而2007年也是85后逐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一年,走跌的股市难以激起他们步入股市的热情,这或许是85后股市参与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记者采访了解到,精力不足是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现在每天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平时回到家就想健健身或者和朋友出去玩玩什么的,即使是上网我也不想去看股市行情的,我更喜欢看看电视剧。”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小陈告诉记者。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白领工作强度超过任何国家。在记者采访的85后人群中,90%的调查对象表示上班时间工作安排较满,强度比较大,近6成调查对象会经常加班或者出差。同时采访对象均表示,工作之余更希望通过健身、看电影等方式放松自己。
“炒股太费脑子了。”这是85后年轻人的普遍想法。
余额宝开启理财新方式
85后本应该是具有更多风险偏好的年轻一代。然而,在这变革的一代中,有许多新与旧的替换,封闭与开放的碰撞。因此,85后这群特定年代的人在其财富投资上也有着不同于60、70后大叔大妈们的步调,或许这些步调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余额宝就是通过80、90后之手将其推向了大家眼前,被人们所认可。
记者从最新数据统计中了解到,余额宝的用户规模达到了8300万户,几乎是A股投资者总数的1.24倍,而半数余额宝的用户年龄集中在25岁左右。有数据称,余额宝用户的平均年龄在29岁。这表明余额宝已经成功俘获了80、90后的理财之心。由于85后的一代没有经历过大牛市的行情,很多80后初入股市,就是A股股指高悬的时候,从而被迫“腰斩离市”,因此也对股市没有信心和兴趣。这种“负能量”的传导也让85后们对股市望而生畏,转而投向余额宝、理财通等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
是不是85后敢于挑战的雄心和锐气就此熄灭呢?记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
调查在金融机构工作,非金融机构,在校学生和归国的海外留学生中展开。在金融机构工作的85后表示,他们80-90%都在使用余额宝,且是在一开始得到高额的收益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虽然现在受资金面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余额宝收益率已经大幅下滑,几乎仅为最高时候收益率的一半左右,但是他们还是会将其闲散资金持续放入余额宝。其资金范围在几千到十多万元不等,需要根据自己当月闲散资金和股市的状况来做决定。
在非金融机构的85后当中,30%的群体表示会将其淘宝的闲散资金放入余额宝,因为这些钱不多,目的本就是为了网上消费,放在余额宝,还能够有一点收益,大多在2000元以下;还有30%表示他们将其工资的50%以上以及平时积累的闲散资金都放在了余额宝,数额不等,金额高的也有十几万元的年轻人;另外,20%的人认为,余额宝除了在一开始收益率高,提现快速之后,目前收益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且中国的网络安全也有所怀疑,因此并不打算再在余额宝上投资太多,他们将会选择其他投资方式,不局限于理财产品。
记者在一所高校的大三、大四学生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看中余额宝的收益率,因此会将其生活费零花钱存入余额宝,一部分学生觉得钱放在哪儿都是放,放在余额宝也很方便于是就存入了余额宝。而在这批学习金融专业的在校学生中也不乏在进行股票操作而未将其资金投入余额宝的年轻人。
记者再通过周围的留学生归国人群了解到,多数对余额宝持有好奇心理,一开始会将其钱投入一些在余额宝,现在都已经撤出,并且认为余额宝的周转不是十分便捷,影响他们的资金周转,不过对于余额宝相关事宜都有关注态度,但是大多数均表示不会将其资金投资于余额宝,而是进行其他投资或者用于周转。
从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85后虽未进入此起彼伏的股市大战中,但是也对其资金进行了相对合理的梳理,而且激情不减,对于未来投资理财方式选择了或许相对保守的方式,但是却也包含了更多的投资和这些投资带来的风险。因为理财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赚,在记者所调查的目标人群都会跟记者强调一遍,所以他们选择投资余额宝或者不投资余额宝也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在风险、收益和资金方面有所权衡的。作为85后,他们的资金是不可能和父辈相比的,而许多85后刚刚成家立业,其所需日常开销较多,没有太多积蓄供他们放在股市,而资金的灵活度会成为他们考虑理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且这些较少的资金投入股市和投资在灵活的余额宝也没有太多区别了,还不用太过担心股市的波动。
余额宝外的投资方式
那么除了余额宝类的余额增值产品与资本市场外,85后的年轻人还会选择哪些的理财方式呢?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除了余额宝、现金宝等“宝宝系列”产品外,银行理财、P2P众筹、基金、甚至是一直给人 “以中老年投资者为主”的国债也赫然出现在年轻投资者的备选清单上。
“工作忙,银行理财比较省心省力”、“不懂股票,还不如放到基金给专业的人操作”、“本来闲钱也不多,选择保本的产品风险比较小”、“稳定”,这都是年轻一代选择非股票非余额增值产品的理由。
不过,即便是在同样选择其他理财产品的人群里,投资观念也存在着较大分歧。
“我觉得现在持有的银行理财和国债就挺好的,虽然说收益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比放进股市里强多了。我不看好中国的股市,感觉风险很大大,也赚不了什么钱。所以就算是买基金我也会尽量避免买股票型基金,还是以债券型为主。”杨小姐收入稳定,平日里工作比较忙,她不看好股市,并称自己日后都不会投资到股票市场。
“我觉得自己的投资风格还是比较稳的,但我觉得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炒股。”钟先生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他的投资标的既有股票也有银行理财产品,他颇为满意自己近来在股市上的收益,认为银行产品收益性和流动性还是并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之后股市我也继续看好,市场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随着近年来各机构的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年轻人面临的投资选择增加了,但其投资理念却渐趋保守理性,无论是基于专业性还是风险性的考虑,其根源依然是因为年轻人不看好现下股市,认定其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只有对于那些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曾在股市里获得过一定收益的年轻人而言,对股市的信心相对较强,才比较有可能选择进入股市投资。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仍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并未选择任何一种理财投资方式,他们会将剩余收入交给父母打理,或者其本身就是个“月光族”。这一类人以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居多,家庭负担不重,投资经验、动力与资金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并未形成成型的投资理念。待这一批年轻人的收入、积蓄与投资需求增长时,无论其选择投资股市还是其他渠道,将是影响不久后投资趋势的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互联网或成85后新股民入口
虽然现在85后的年轻股民所占比例达到了历史低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批年轻投资者将一直停留在股市以外再不进场。相反,在受访者中,有过半数的85后投资者现在并不是投资股票的好时期,但对未来的股票市场依然存在期望,他们表示“日后如果行情好转,自己还是会投资在股市中”。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除了不看好股市这个以外,使受访者对股市投资望而却步的还有证券从业机构经营方式。现券商的主流开户与投资者教育依然是采取工作日内在营业部中现场进行的传统方式,不少受访者表示这种方式“很不方便”,而且这与85后对网络与移动终端的依赖已明显脱节,更不利于与余额宝等线上理财争夺新一资者。
目前已有券商注意到了线上市场这一块的空白,推出了相应的网络与移动终端开户服务,并以超低资费吸引新客户。如国金证券年初率先曾与腾讯合作,推出“佣金宝”,号称“零佣金服务”,涉及领域包括网络券商、在线理财等。据记者了解,只要符合开户条件并拥有对应设备,便可实现网上或手机端证券开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后,中山证券、华泰证券纷纷推出网上开户服务,券商线上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