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07:1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实践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专业实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实践教学是指实践、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得大学和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具备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训练。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保险业国际竞争的加剧,市场急需大量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技能。这决定了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因此,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有利于改善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足和保险业人才匮乏现状

有统计显示,我国保险业每年约需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国内高校每年向保险行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不足4000人。而从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几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在保险行业工作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些学生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在保险行业,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很多人就离开了保险行业。可见,一方面随着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保险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保险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此,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与保险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二、目前我校保险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保险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在各高校中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 但他们中参加过保险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甚少,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理论教学,保险实践类教学难以开展。

从我校保险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保险专业教师缺乏是突出问题。保险教研室从事保险教学的教师没有科班出生的,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且每个老师一般只负责几门课程,老师们在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上有所欠缺。从教师的保险实践经验看,这一点就更为不足了,老师们大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很少参加保险实践活动,有过保险从业经验的几乎没有,老师们对保险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意思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也就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2. 保险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实践教材缺乏,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保险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目前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严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刚开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几乎没有设置实践课程。而一些设置了实践类课程的高校,在实践学时安排上偏少,且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理想的实践教材,每个学校基本上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

我校保险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又受专业教师缺乏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主要是偏向于理论课,还没有正式的实践课程。虽然老师们在教学中会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实践环节,但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某些具体内容,实践内容较为零散,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足,课堂的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3. 保险专业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而很多高校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只强调了实验教学,而且教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比如虽然不少的保险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或者是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内容有较强的随意性,设计目的不明确,实践项目不连贯,更多的还是为实验而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不足。

具体到我校的情况,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强调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正在筹备当中,如相关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校外实习基地的筹建等,目前还没有保险实验室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的缺乏造成了我校开展保险实践教学的困难,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因此,我校要想发展保险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尽快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三、 改善我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鉴于保险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保险专业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在学校与各实习单位已确立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调研和保险业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带动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加强了教师间的感情沟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要鼓励从保险实践部门引进保险专职实践教师来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对于实践经验很丰富的人才可以适当放低学历标准。

2.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

要改善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就保险教学来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增强相应的实践能力,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我校教师们尝试课堂实践教学的情况看,案例教学较为普遍,小组讨论次之,其他的方式相对较少。就案例教学来说,老师们在保险课堂上主要是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技巧和经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善于总结学生的观点,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案例介绍之后,往往不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而是习惯性地主宰课堂。同样,在“案例评析”环节,也很难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常是匆忙做出总结,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过程掌控和推动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习惯于倾听而不是表达的习惯,难以适应案例教学这类模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案例分析前没有系统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了解案例之后,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因此无法进行“案例评析”,使得案例教学的最后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成效甚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除案例教学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们要努力提高各个教学方式的操作技能,逐步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以真正提高我校保险教学的质量。

3. 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围绕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通过大量的实验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流程、技术操作。该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课程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校内实训主要是组织校内的模拟、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主要是组织有关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该环节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环节主要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科研训练环节主要是对一些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旨在激发学生对理论研究的兴趣, 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环节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相关实习单位,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按照目前我校保险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实践教学的相关计划和文件

要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围绕保险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来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有针对性、系统地来设置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的安排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文件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和引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2)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践课程整体流程。如在大一学年学生刚入学时,对保险专业和保险行业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这将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在学生刚入校后就可以安排一周的专业认知学习,一方面请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从业感受,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参观,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等,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树立对专业学习的良好心态。在大二学年根据所设置的课程,在每门课程学习末可以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实践,如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和学习末应灵活安排实践环节。在大三学年则可以安排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内容涵盖学生已经学习的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开展保险实验教学,建设保险实验室

保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完成营销管理、核保、保单签发、单证管理、费率计算、理赔、分保、财务分析等实验任务。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保险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将保险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果起来。而模拟实验通过对保险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环节的仿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保险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保险实验教学,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目前我校已有相应的金融实验室,银行和证券类相关课程已安排了实验课,我校可以利用已有实验设备,购买相关软件建立保险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再现保险主要业务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 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业务的整个操作过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4)丰富校内实训的形式

校内实训除了前述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操作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如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不仅增强了校园学习的乐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展校外实训

目前我系保险专业已与泰康保险等专业实习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实习基地还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仅仅是学生毕业前安排部分学生去实习一段时间,其实除了毕业实习外,在整个专业学习阶段都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实习基地也可以是教学实训的基地。

在具体操作上,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岗位认识实训,主要是到保险公司现场参观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操作流程,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第二类是专业实训,一般是一周左右的岗位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第三类是毕业实习,时间在3个月左右,其主要内容为专业技能实务训练,为学生上岗打好基础;以上三类实训,除毕业实习外,其他两类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阶段、多次安排。

(6)引导学生在保险领域的社会实践

高校教学计划里都会有学生暑期社会调查这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从与专业结合的角度,教师应在学生的社会调查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如保险专业学生在调查内容上可涉及居民参加商业保险的状况、消费者的投保意向,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评价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进入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训教学“四维”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36-38

[2]郭卫东.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之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3-104

[3]王韧.大学四年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设计[J].科教纵横,2009,(9):28-29

[4]胡杰.高等院校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0):187-189

第2篇

在构建通信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紧扣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我校通信与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既保留并规范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项目,同时,将传统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开发了一系列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先进的高水平实验项目[3-4],构建了“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相应设置了“基础实验”、“系统仿真实验”、“应用型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块,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组,编写了多部实验教材,形成了模块化管理、软硬结合、层次分明、结构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水平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设计了分层渐进的体系结构,遵循“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竞赛强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思路,即:首先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强化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针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基础实验模块,有基于“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箱”验证性实验、分别利用DSP、ARM和FPGA的设计性实验,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让学生验证点对点通信系统中的基本的调制解调原理、编译码技术、系统性能分析等理论知识,并通过DSP、FPGA和ARM开发系统实现;针对强化能力的培养,设计了系统仿真实验模块,包括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系统仿真实验[5]、双语教学的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实验[6],通过软件仿真平台自行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通信系统,明确各个具体模块的实现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真正了解整个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在应用型实验模块,包括软件无线电实验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软件无线电系统中实现较为复杂的调制解调和编译码技术,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中,可以接触到实际系统的构造和工作过程,锻炼动手能力;最后,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重点突出了以下几点:

(1)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同时也自成体系,支撑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将基础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将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资源[7];

(2)在实验项目设计中,结合指导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自制仪器设备,将讲授、讨论、自主实验、课内外实验相结合,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3)在课程架构设计中,各模块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从设计到创新,同时,兼顾和辐射其它的相关专业,如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建议选做基础实验模块和系统仿真模块中的验证性实验,电类非通信专业的学生建议选做基础和系统仿真实验模块,通信类专业的学生3个模块均可依次选做,外语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选双语教学“Matlab与通信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开放实验和研究生实验项目。

(4)实验内容设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首先,通过构建的分层渐进的体系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其次,通过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帮助学生对通信系统上至整体架构下至具体模块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最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通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的能力,以满足培养通信与信息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9]。例如,在基础实验模块中的第1个实验就是借助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实现两部电话机之间的正常通话,让学生对语音信号是如何在两部话机间进行传递的?需要哪些模块?如何连接这些模块?需要哪些关键技术等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接下来通过后续的硬件验证性实验对具体的模块(如HDB3模块、PAM模块等)再做进一步的测试,从而验证最初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流程。在DSP和FPGA开发系统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设计通信系统中的核心功能模块(如FIR滤波器、2FSK模块等),并有选择的搭建基本的通信系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系统仿真中,学生可以借助SystemView软件仿真平台自行设计通信系统(如FM系统、PSK系统等),或者借助Matlab软件仿真平台具体分析系统的性能(如AM系统、PCM系统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可以实现较为复杂的通信技术,如:GMSK解调技术、无线多径信道特性实验等,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上通过工程实践深入理解实际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和工作流程。最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应用和强化[10-11],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

3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成为科学研究的启蒙教育。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和研究生阶段后,其科研能力表现普遍受到导师们的好评。

(2)激发学生对通信基础实验及系统实验的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通信专业学生选修本课程,有些学生在修完本课程后还利用课余时间或暑假进入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实验。

(3)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中获全国、省级奖:①200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陕西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②2008年,参加陕西省数模混合设计竞赛,获陕西赛区一等奖1项;参加全国“博创杯”全国嵌入式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③2009年,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陕西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参加NOC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并捧得最高奖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陕西赛区二等奖1项。

第3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 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2)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 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 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4)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较差, 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 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 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工作条件艰苦,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 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 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 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 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 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 如何扩大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 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 搞好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 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 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 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 课堂上提, 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 出息在何处? 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 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第4篇

一、明确艺术实践目的

艺术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型艺术专业或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经过的学习内容。实践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收集有关创作素材,磨练课堂所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创作和设计打下坚实基础。要搞好实践教学,针对具体专业和各种年级阶段,应该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首先,艺术实践是专业知识的强化与补充。高等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是明确的,虽然各自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的亲和度和敏锐洞察力上是一致的。无论是美术学还是艺术设计都离不开实践教育,实践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加强与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美术专业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认识能力和审美判别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同时也得到培养。其次,艺术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从广义而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虽也有实践的机会,但这与专门的外出实践活动是有区别的,艺术实践是将课堂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有较多的机会探索艺术规律,结合课堂理论知识,探寻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对于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说,充分的实践训练是学生感受和体验大自然,寻找生活与艺术的衔接点,培养高尚情操和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同时,艺术实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与锻炼的良好机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是相对有限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表现激情,学生在写生和艺术活动中,表现技巧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获得了审美经验的积累,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也为将来学生毕业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拓展艺术实践形式

艺术实践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践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实践的意义在于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理论知识得到检验,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横向联系。

单一的艺术实践仅仅局限于绘画写生或摄影收集素材,这种走马观花的单一实践模式远远不适应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了达到实践目的,除增加艺术实践内容外,结合时展需求,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因素,探索新的实践模式,适当拓宽艺术实践面相当重要。无论造型艺术专业还是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多数院校都把艺术实践单纯看作艺术采风活动,既没有制定计划和方案,也没有明确目的和要求,更没有确定实践的形式,艺术实践等同于学生旅游,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收获。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校对艺术实践的片面认识,现在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没能足够重视,出现了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学习结果的遗憾现状。

其实,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内容以及实践方式不难做到,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社会岗位也有各自的岗位要求。美术学专业是以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和实用美术人才为主的,设计专业是培养时代建设所需的设计专业人才,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各类专业是培养拔尖型的美术创作设计人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取向和要求,实践的方式也就应该有所区别,倾向于绘画的专业实践的形式,以写生为主无可非议,其他专业的实践方式就值得推敲了。对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艺术实践应考虑学生就业、知识提高与巩固等因素,单一的实践模式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多种艺术实践模式是时展所需,分专业、分年级、分特长、分阶段考虑艺术实践形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培养实用人才和创新人才十分重要。

三、拟定艺术实践计划

美术专业艺术实践计划是指导和安排学生实践的基本依据。系统性、目的性明确的实践计划,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非常重要。“随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美术和艺术设计院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冲击,人们怀疑原有的教学模式滞后,而新的模式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反映在教学上有些混乱。”现在许多美术院校都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但对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把艺术实践搞成了游山玩水的简单形式。学生无论是深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城市工厂,都只带一个相机,拍点资料就回来了,甚至连写生和速写都没有,就更没有什么调查和研究。科学的实践计划是实践教学的指南,针对美术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考虑教学进度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才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科学的艺术实践计划应该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艺术实践要实现的目的、时间内容和活动方式都是必须列入计划的内容,计划中既要体现学生作业和作品或草图的基本要求,也要体现实践中应掌握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因素,提出建议和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信号和努力目标。

艺术实践是学生收集创作素材的基本手段,是学生接触创作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我们安排艺术实践去的地方往往是有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且可以入画的地方,这些因素都能激发学生的作画激情,触动学生表现自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激情对学好某种知识是十分有益的,由于学生长期是在画室里作画,外出体验生活的机会少,尤其是城市学生对乡村的建设变化以及民风民俗不太了解,这一切都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因素,正是这种好奇往往会转化成学习的力量。所以,艺术实践计划如何体现关注学生因素,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高等美术教育倡导培养个性化人才,其核心就是激发人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磨练学生意志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美术创作首先应有情感体验,创作是一种主动追寻、探求、思考的品质,不可能无病。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反映,艺术感觉的提炼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缺少生活体验的创作,所谓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在于提升学生对艺术理解的深度,对艺术的批判、鉴赏能力,艺术实践是为了夯实学生功底和基础,激发创作灵性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将生活美的元素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动力,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的情感、主题精神运用视觉媒介传达的过程。著名画家罗中立说:“对我而言,艺术创作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呈现,我一直忘不了我们去大巴山写生的经历,我们在那里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他们的生活成为我人生经历中不可遗忘的一部分。他们艰辛的劳动,平凡的生活,原始的情感,质朴的性格,以及对我的心理触动,是任何重大题材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应该是作者感情的倾注与投入,通过实践体验,陶冶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情操。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最终使学生对社会、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融为一体,得到最终的实现和升华。所以说美术专业艺术实践对于学生一生成长和艺术发展来说很有意义。

四、探索艺术实践的方法

1.带任务开展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教学进行前组织学生召开实践动员会,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美术专业实践教学低年级以写生为主,中高年级逐步转向观摩作品和进行创作活动,写生一直是美术专业艺术实践的基本形式,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写生地点,派出相应专业指导教师。室外写生是造型基础课程训练的延续,长期以来都是在沿用美术专业院校的模式进行,艺术院校把它看作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针对不同的专业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规定具体的作业量,任务中适当考虑一些文字性的感想、体会、日记、小型座谈会等内容,这样会对学生有较大帮助。

2.结合教学进度配备相应指导教师

艺术实践教学指导安排适合的指导教师十分关键,由于扩招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专业方向区别较大,针对实际情况安排专业对应、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由于现在一部分教师轻视室外写生,无论是色彩还是速写的表现能力都有限,带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就会有较大难度,学生抱怨实践一趟回来,钱花了但没学到东西的情况也较多,所以,对实践教师的选择必须考虑专业过硬、基础扎实并经常从事创作实践活动的教师参加。

3.正确选择和运用实践器材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不少院校的专业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培养,面对人数众多的大班,学生可获得指导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也大不如从前,这样的局面在高校中比较普遍,体现在艺术实践教学中更是无能为力。一些院校为了图方便,学生外出时干脆只带相机,绘画材料和工具等一律不带,这样虽然省事,但难以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摄影器材对于当今作为收集素材的一种辅助工具当然重要,但光靠它帮助完成实践学习内容实在不可能,现在艺术院校美术类专业较多,光凭照片资料进行加工和创作这完全违背了艺术实践的本意,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基层和具有特色的乡村或城市,采风写生、了解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变化,探究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些艺术存在形式及审美特征,通过写生,调查、记录、走访、收集、创作等形式把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这个过程使专业知识得到强化,审美判别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如果只借助相机拍下一些照片,走马观花,实践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4.建立写生实践基地

建立实践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化的关键,现在美术专业的学生多,全国相当一部分非艺术院校都在招美术专业学生,有时候一个写生景点突然出现数百学生在同时写生的情况,食宿、交通无法保证。艺术实践应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对于实践经费预算,安排学生步调一致参加艺术实践是很有益的,因为现在所有高校的实践经费基本由学生承担,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给教师制定实践计划也造成困难,许多学生往往由于经费制约,教师制定的实践地点最后只有少数学生有条件参加。实践基地的选择应根据专业不同,考虑风景、民俗、地域及人文历史因素,每个院校分别建立相应的一至五个艺术实践基地,既便于预算经费,也便于教师指导和开展工作,对艺术实践的质量提高也会有所帮助。

5.探索展示实践成果的形式

实践汇报展览:汇报展出是展示美术专业艺术实践的最好形式,经过一段实践锻炼学生收集和画了一定数量的东西,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既是对学生实践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的检验,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好渠道。展览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以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或班为单位,鼓励个人专题的汇报展出。无论什么形式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好的,学生回到学校后有了一个再创造的体验过程,这对将来打下创作基础有好处。探索展出的形式是搞好实践教学后期工作的内容,原来的展览往往只展出学生写生的一些作业或草图,笔者认为只要能反映学生实践学习、实践生活的一些图片以及收集的原始素材资料,甚至包含文字记述都可以列入展览内容。

第5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订单式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块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路径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即实验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模拟训练,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基本技能的主渠道。一方面围绕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财产与责任保险等专业课程广泛开展实验性活动。通过大量实验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流程、技术操作;另一方面针对保险精算原理、人身保险学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目,着力强化模拟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术能力。课程实习模块的目的主要是组织有关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该模块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知识结构的领会。社会实践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团体组织起来并通过专业导师来进行,往往是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控能力。科研训练模块主要是对一些课程论文、最终毕业论文等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对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模块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相关实习单位。运用所学专业相关知识及技能去解决有关问题,旨在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快缩短他们的社会适应期。

二、目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目前在各高校中的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中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他们拥有相关保险类有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极少,而具备一定的有关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这直接导致目前的保险实践类教学开展起来极其困难。

(二)保险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保险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严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另外,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的发展变革时期,高等院校对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险种如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尚未开设相应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目,这将直接导致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保险人才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保险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保险实验室利用率极低,相关实验课程开设门数很少、甚至有的高校保险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没有使用,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相当多学校的保险实践教学相关软件已经过时,不可能真实的去模拟最新理念下保险实践教学的种种环节,甚至会给学生们造成一些误导。

三、改革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举措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保险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师资也是以理论教学为特长,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所学不能致用”,直接影响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摆到重要位置上,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机构,作为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二)围绕专业能力培养健全保险专业实践体系。由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建设的时间较短,当前高校保险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要求。应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手,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保险专业培养方案应该由学校、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根据保险学科的特点,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优化。在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三)建立优质、多元、稳定的实习基地,争取“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的资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习质量,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保险专业培养方案相适应,能充分满足专业实习要求,具备一定标准的保险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确保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保险企业的性质、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特点,决定着保险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业务内容和标准等都存在一定差异,要做好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满足学生多层次专业实习的需要。最后,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必须建立校企之间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基础,才能使实习工作持续进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实习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实习基地单位的意见,成立“订单班”,“订单班”学生的学习一部分在企业完成,另一部分在学校完成。企业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参与教学,把经理、师傅引入课堂,定期聘用他们来讲课,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最终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企业选拔要求的学生,将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

(四)保险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保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保险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技能。近年来保险业迅速发展刺激各大院校争相开设保险专业,对师资的需求猛增;截至2010年,我国开办保险专业的院校有近百所,总师资1800多人,由于对师资的需求增长很快,许多没有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生走上了保险教师岗位,他们也需要补上实践教学这一课。要从各个环节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在职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同时还应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第6篇

关键词:财会 实践教学

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线财务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账务处理高手。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技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看法:

一、技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1、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非常硬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2、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3、会计模拟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各职业学校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4、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而已。

二、技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模拟实验,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校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增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模拟实习,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验交叉进行教学,避免了“满堂灌”和枯燥的理论讲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兴趣。交叉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会计理论教学,具有良好地教学效果。

2、开展行业会计知识和新会计制度讲座,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只能接触到有关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业务。除了工业企业,实际生活中还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饮食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等,它们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都有别于工业企业,学生通过自学不宜掌握,在教学上由于计划、课时等限制又不便单独排课,建议采用讲座的形式,讲清其它行业与工业企业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完善学生的会计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3、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实践教学。

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普及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显示出了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在二年级上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应用中级工考证,下学期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进行手工财会模拟实习。与此同时,让学生操作应用“用友”或“金蝶”会计电算化软件,一方面将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与大众化的应用软件相结合缩短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软件比较手工操作下的会计算流程,并将两方面处理的结果进行核对验证,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会计技能。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校内实践教学

1、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操作。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简称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等。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系统)主要是由学生扮演出口商,指导老师扮演进口商,学生通过查看老师每次发送的操作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训练;SimTrade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登录系统后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完成工作。

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收证初审、收单和制单的初审与制作、交单、单据结算的全过程执行和跟踪等各方面,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3、聘请相关人员参加实践教学。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外贸企业、银行结汇部门、海关、商检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学校老师全程辅导、管理的形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国际贸易相关职能部门的距离,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例去帮助学生解决平时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行业动态。

(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够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外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货代、港口、海关等重要场所,加深学生对外贸的认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港口现场参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集装箱的类型、尺寸及集装箱船的结构,对集装箱堆场的运营管理、码头的业务流程有了具体认识,现场了解到叉车作业、箱装货、托盘货等不同类型货物的港口装卸方法和规则,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室模拟实践存在的缺陷。一是实验室模拟实践的课时设置偏少。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10个课时每个学生仅能扮演5个相关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中的一个,完整地完成一笔交易时间都很紧张;交易过程中出口商的角色任务最重,供应商和银行的角色任务相对较少,每个学生训练的内容、强度都不同,要让每个学生把5个角色都做一遍,至少需要30个课时以上;二是外贸软件操作多为案例式,重视单证的制作和流转过程,而忽视了国际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外贸商品被抽象化,只有象征性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并不能展现实际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重要作用,只有对外贸商品的各项参数、生产工艺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实力和信心去对外销售该类商品。人际交往,在软件中是通过邮件的形式体现的,这也仅仅是真正外贸工作中的一种沟通方式,对于面对面的询价、英语听说写的锻炼,都较少涉及。

(二)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教师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入学校,缺少国际贸易方面的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训指导能力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的局限。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自身利益,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受实习经费所限,实习基地大部分就在学校附近,过于集中的实习给这些企业造成的压力也比较大。而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的参观,真正能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一些外贸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出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商业保密或不愿新手失误造成损失,也不会将核心的业务或单证交给学生去做,使学生不能接触到实际业务,有时甚至只能被随机地分到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生产流水线上。

三、加强与改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是注重模拟软件质量。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内容,更新知识,使学生了解国贸新信息、新动态,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要加强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产品展示厅,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推广或客户的开发,了解商品知识,真实体验外贸交易过程;三是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软件的实践操作,以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二)加强“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教师实践学习制度。定期选派国贸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兄弟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四是引进具有业务实践背景的国贸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五是聘请外贸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率,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第8篇

1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层次化,根据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情况,开设相对应的实践课程,通过完成各实践模块相关的实践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夯实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主要指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这些课程开设的实验是基础性实验,应注重这些基础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对这类基础实验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力图每个学生对每个操作过程熟练掌握。

2.2 充分利用模拟仿真实验进行模拟实践教学

我校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成功建立区级模拟仿真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电脑设备和模拟仿真软件,可进行二维、三维的模拟仿真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可充分利用现有共享资源,利用仿真模拟实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项目有:阿司匹林片3D生产工艺过程仿真实验、维生素C制剂含量测定的仿真实验、贝诺酯的合成仿真实验等,通过对经典实验进行模拟仿真,使学生在真正实验操作前有更清晰的了解。

2.3 注重专业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实验主要包括药物合成、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分离工程、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实验,主要通过降低专业课程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加大综合性实验[3]、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以培养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建设覆盖“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方向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项目15项,将实验室小试与工厂中试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积极探索开发制药专业实验项目,提高实验课程和专业的结合度。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很好接受训练,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时间。

同时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科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该门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和科研实际相联系的训练,它包括了对理论知识的复习深化,也结合了对科研和课程设计的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步骤,改革方法为将开设专业核心的课程设计。

2.4 实验室实施开放式的管理制度

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通过设立“制药工程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4]。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免费向学生和教师全天候(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放,主要有教学实验开放、创新实验开放、中大型仪器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最大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科技活动的机会,同时为教师科研实验提供便利。

2.5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包括广西化学化工论文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专业“国药杯”大赛等不同类别的竞赛;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区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如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证、食品检验工高级工证、中药调剂员证、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通过以上措施,营造技能训练的浓厚氛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生上岗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6 加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及论文是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可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时结合自身学习兴趣、教师科研项目以及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5]。在进行毕业设计实验时严格要求,强调独立完成实验。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精神和独立工作的意识能切实得到锻炼。

2.7 校企联合教学,强化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校外实践是实际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并体会基本的化工生产过程,真正了解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制药工程专业要积极与药企合作[6],拓展合作领域,建设更多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拓宽和深入合作领域、合作项目,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3-6个月的生产实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学习实习基地的管理经验等,为走上社会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探索,制药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教学取得一定成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于2014年成功申报“广西区级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并得到自治区100万建设经费,建成了具有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方向的校内制药工程GMP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同时经过努力,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与“桂林澳林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崇左方略制药有限公司”、“广西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北海圣民制药有限公司”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3.1 实践教学课程成绩斐然

通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设置看,制药、药学理论以及制药实验技能等专业课程占主要部分,同时设置了充足的实践教学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基本技能,尤其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实习环节,对学生运用专业综合能力帮助颇大。2011级―2015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实践功课的及格率均在95%以上。统计数字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

3.2 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卓越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教育厅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均能获得较好成绩,2014年全国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国药杯”获得优秀奖,2015年全国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国药杯”获得三等奖,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共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积极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如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证、食品检验工高级工证、中药调剂员证、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该专业90%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证鉴定与考试,强化了职业技能,提高了毕业生上岗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3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累累

我校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积极申报校级、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申报各级项目累计32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这些创新项目在制药工程开放实验室中圆满完成实验研究并通过结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4 毕业生就业水平显著提高

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制药企业及制药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技术研究、教学、产品开发与检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从目前跟踪结果来看,毕业生主要在区内就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工作积极主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