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2 05:53: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人事管理产生不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有些高校管理者任人唯亲,严重。工作时浮在表面,漫不经心,敷衍塞责,对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及时处理,而是上推下放,今天“研究研究”、明天“考虑考虑”,办事拖拉,作风疲沓;工作时从个人感情出发,在决定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奖励、职称评定、评优、课题申报等问题上偏听偏信、爱憎亲疏,重用会搞“关系学”者,埋没老实能干的人;工作时作风不民主,爱搞“一言堂”,喜欢“一锤定音”,听不得反面意见。这些官僚作风,极易引起教职工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校健康的发展。
其次,评奖、评优中存在的不平等。高校组织评奖、评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奖励优秀、督促后者。但是,由于评奖、评优和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资涨幅等切身利益挂钩,在评奖过程中存在着“论资排辈”、“风水轮流转”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评选过程中有些高校还存在程序不严格的问题,不能完全做到民主推选,或者说民主推选完后还要到领导那边“集中”,也有一些领导喜欢指定几个候选人,然后搞一个“差额”。这些做法都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竞争氛围难以真正形成,严重抑制了中青年优秀人才的积极性,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影响了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最后,某些领导的“特权”。第一,人才引进时的“特权”。现在,每个高校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人才引进办法,在招聘公告中虽然有招聘程序、招聘岗位及对招聘人员详细的要求,但在实际招聘中存在着“走过场、打招呼”的现象。高校有领导职务的导师的研究生往往留校任教的机会特别高,使得学科“近亲繁殖”的现象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2006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高5倍。高校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有时也受到主管单位干涉,有些时候不是因岗招人,而是因人设岗,这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人才引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欠缺公平性和公正性。第二,资源“特权”。现在很多高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时,还是用论文、科研课题、奖励等指标来衡量。
但是,有些高校、高校主管部门以及科研课题的主管部门在课题申报时往往向“领导干部”倾斜;外面单位和高校联合项目中也是倾向和领导教授合作。这样就使得普通教师丧失很多申报和获得科研课题、奖励等机会。正因为领导具有某些“特权”,才出现了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现象。
应用霍曼斯公平理论,加强高校人事管理
(一)提高高校管理者素质,更新人事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素质普遍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民主意识比较强烈,更渴望得到社会、组织的肯定和认同,在工作中更希望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利用公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首先,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建立平等的同事或朋友关系,切忌高高在上,在教职员工面前摆领导架子,应尊重关心每位教师,不给教师造成不平等感。其次,要能从集体利益出发,公开透明、以身作则,不掺杂个人情感,不滥用权力,不凭个人喜好决定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晋升、奖励、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等,以免挫伤部分教职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
霍曼斯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积极性与他所获分配上的公平程度感受影响很大,这种公平感受取决于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所谓社会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的投入的比值与他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相当,他们就会认为合理、公平,会更加认真工作,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失衡,自己得到的比别人过低时就会工作懈怠、不努力。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做到人事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公平公正原则,即使给教职工大幅度的增加福利待遇,最终也不能调动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考核评价制度应打破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问题,根据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等不同岗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树立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的教师考核评价导向,指标的制定应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其次,考核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从而增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薪酬、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相联系,对工作能力强,思想态度端正,考核优秀的教职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同样对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教职工,根据考核结果下浮或减发其津贴、奖金,坚决杜绝产生新的、高水平的大锅饭。
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到自己得到的报酬适当,才会产生和维系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首先要具有内部公平性。为了使薪酬产生必要的激励作用,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教职工的公平感。同时又要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防比挫伤青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患寡而患不均,薪酬制度内部公平性可以保证教职工的凝聚力,提升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减少本校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薪酬制度要具有外部竟争性。要尽量保持薪酬在外部市场的竟争力,努力使本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在同行中保持相对的优势,不低于其他高校教师,特别是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薪酬制度的外部竟争性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入到本校的师资队伍中。
(三)建立教职工沟通和参与机制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以满足个人知识获取和知识动态创新等需求。结合社会计算理念、技术和知识转化SECI模型来探析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对研究隐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作用。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探索创新,都必须处于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而现实情况也正是有了社会的存在,才有了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用SECI模型来描述个人知识转化是可行的。SECI模型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内在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4个阶段。社会计算的典型应用就是利用SECI模型将难以搜索和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绩效。
社会计算运用其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合化、创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Wikipedia、百度百科、社会性网络服务等技术可支持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也可提高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此外,通过社会化网络交流,还可消除由于个人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知识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外在化是一个用显性化形式来描述隐性知识的过程。
在外在化过程中,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获得的隐性知识以思维导图、文档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加以描述和表达,随后进行存储,便可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可实现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存储,从而减少搜索成本。组合化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将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过程。在组合化过程中,利用RSS、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以实现相关显性知识的聚合和系统化。这些工具不仅可提高知识的系统化传播效率,还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将相关知识推送至感兴趣的主体,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对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升华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在化过程中,运用博客、网摘、学习型社区等进行讨论及交流协同学习,可提高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在上述4个过程中,社会计算的应用不一定完全存在于某一特定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可使用博客、论坛和学习型社区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社会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SECI模型,提高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知识的传播效率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由此可见,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2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1三维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可将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描述为三维体系结构,此结构中的每一维都不可或缺,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交互的,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存储再到知识释放,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吸收、传播和创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迭代的,社会计算提高了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化效率、知识的分享效率和新知识的创造效率,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知识能量释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2.2工作过程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工作过程可描述为:用户在遇到某一问题后产生知识需求,他首先将会在自身的知识存储中进行搜索,系统则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发出检索命令,若查询到相应的显性知识则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继续进行检索直到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知识进行释放。系统一方面将补充的知识存储到用户的个人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将搜寻的知识返回给用户。在知识搜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IM工具、电子邮件或直面交流等多种沟通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和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扩充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日渐丰富又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2.3系统框架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增强个人知识创造能力、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框架中描述的功能有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由此可见,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具体可归纳为:第一,社会计算增强了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社会计算在组织上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得知识不断被理解和创新。第二,社会计算丰富了个人知识存储形式与组织形式。个体需要积累大量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些信息不仅应存储于个人电脑硬盘中,还应通过在线存储方式与他人共享。第三,社会计算提高了知识释放的效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