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5 20:3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因素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这里的“环境”狭义是指建筑物为人所提供的特定环境,广义是指社会环境(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概念,这个“环境”包括建筑物外空间。建筑空间是相对于建筑实体而言,空间(尤其是内部空间)大多有固定的形态,而“环境”所指的却为不一定指某种具体的空间形态。因为有时空间形态尽管不变,但环境气氛可能因设计手法变换而迥异。室内设计遇到的问题有些可能与空间无关,然而与环境有关,比如改换一块窗帘的色彩或纹样,并不一定使室内空间发生什么变化,但也许一下子改变了室内环境气氛。
人对建筑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要先从原始的生理需求谈起。自从人类脱离穴居,巢居的原始状态而学会构筑自己的遮蔽物——房屋以来,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变迁。然而,建筑最基本的结构,如围护空间、支撑屋顶的实体和屋顶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它是人在大自然界中为自己构筑的掩蔽体,遮挡风雨,躲避兽害是最原始的动能需要,安全感和围护感恐怕是人类最原始的空间心理感受。人随之会产生对建筑的坚固感、稳定感、实体感。不过这些围护实体所构成的空间的形态变化是太丰富了。如人类在猿人时代学会用火,随后在建筑中给火以重要位置,温暖和光明的环境给人以亲切感(时至今日,欧美住宅建筑许多仍保留壁炉的设计,有些甚至是纯装饰物)。
随着建造技术的进步,建筑的跨度、面积有所增加,人懂得了使房屋各部位更适应人体的尺度,并懂得了更合理地利用空间。并且对建筑环境有了精神上,审美上的要求。这种综合感觉,回顾原始人类的心理感受并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加以比较,在这方面人类并没有走出多远。比如我们今天的卧室,一般人都要求有安全感、围护感。我们愿意处在亲切的、有人情味的环境中,而讨厌令人疏远的、冷冰冰的环境。一个宜人的环境必须处处适合人体尺度,因为人是以自身为尺寸来度量空间,尺度感可以说是人下意识的一种感觉。至于舒适,这种感觉只有在温度、湿度、光线、尺度、体量、色调、触感诸方面都基本合乎人的要求的建筑环境中才能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对某一个空间中出现的体量进行反复的调整,几十毫米的体谅差别在空间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们要求舒适,也要求美,舒适是美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美感要求方面,现代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由于所处地域、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气质、风俗、、政治观念、人生哲学、经济、文化水准、个人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人们评价建筑环境的美学标准可能五花八门,难求一致,但是人基本的需求是具有共性的。这种共性,应该说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自己观察到的任何信息符号产生的一种共性的反映,这更是我们设计时应该牢牢把握住的。
2空间视觉的一些特点
我们要研究空间与心理的关系,首先应对人视觉的生理、心理机制应该有所了解。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空间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在出生后九到十八个月时,从了解外物的永久性到体察物与我的关系,这才确定了空间的存在。这时形成的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不到空间的客观独立性。一直要到九至十岁时,由于种种身体运动的经验,空间完全是自己身外的客观世界的观念才建立起来。
人对空间距离、大小的判断,无须触觉介入,凭视觉就能大致判断,这和眼睛积累的运动经验有关。我们知道,人双眼有一定的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映出的同一对象的两个映像稍有差异,这样看到的对象才有立体感。由于对象愈近夹角愈大,若无法判断距离和大小,则夹角愈小。看很远的东西则双眼视轴趋于平行,双眼视差趋于零,对象的立体感也趋于消失。由于眼的这种生理机制,人才得以判断距离。还有人观察较远的对象,没有适当的参照物的尺度,则必须是人所熟悉的,如人体,或与人体成一定比例的某物体,象汽车、建筑的门窗之类。人观察和判断对象的空间位置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也起一定作用。如透视的消失规律,对象轮廓的清晰程度,细部的可分辨程度(细密度),视觉的同时对比作用,远近物体重叠而产生的遮挡效应,色彩冷暖的习惯感受(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折射,愈远的物体愈呈现天空的蓝色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人对空间的视觉感受和判断。
人眼的视域是有一定范围的,根据对人双眼视野的测定,最佳水平视域在60°夹角左右,在垂直方向的视角一般不大于45°,即人与观察对象的距离至少要和对象的高度相等,才能获得真实、完整的印象。人对不同的颜色视野范围不同,白色最大,视角达90°,黄、蓝、红、绿等色依次递减。不同颜色的不同心理效应,也是造成空间开敞或收敛效果的重要因素。
室内设计必须考虑人的视野、视线,懂得最佳视区的利用。譬如设计壁画、悬挂画幅或陈放观赏品,必须考虑观赏距离,保证看整体、看细节都能有适当位置;画幅、陈设品的位置高低要尽量在人平视的范围之内,避免过高或过低引起观赏者不舒适和产生视觉畸变。
日本学者曾把各种画面呈现给被试者,利用电视眼球标记摄像机对人视轴方向进行测定,得出了很有趣的结果,发现人眼注视点的运动具有以下的性质:不论画面呈现时间长短,注视点停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黑白交界的部分,尤其集中在拐角处。若在画面内有运动的图形,或者在画面内存在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图形,则视线容易集中在这些地方。图形存在一些不规则性,注视点也容易往这些地方去。注视点在画面内主要集中之处,是对视网膜、大脑皮层视区或上丘等神经元起强烈反映及有某些特征的画面部分。
这些发现,对我们从事室内设计应当有所启发。在室内空间中易引起注视的部位应作为重点装饰的部位,例如不同质地、不同色彩材料的交界处,空间各个面相交、拐角处等,尤其应该精心处理。
3空间设计与心理调度
我们创造一个建筑空间,想把美的信息传达给身临其境者,就一定要懂得空间形象和环境气氛的心理效应,并有意识地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安排和调度。在这一问题具体展开之前,概括分析一下不同空间形象的心理效应还是必要的。
空间的形状基本取决于其平面。平面规整的,像正方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圆形,令人感到形体明确、肯定,并有一种向心感或放射感,安稳而无方向性。这类空间适于表达严肃、隆重等气氛,在空间序列中有停顿或结束的感觉,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球面穹隆的、角锥或圆锥体的等等。矩形平面的空间,横向的有展示、迎接的感觉,纵向的一般具有导向性,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三角形空间序列中有结束的感觉。三角形平面较罕见,会造成透视错觉。还有不规整的形状,任意的曲面、螺旋形或比较复杂的矩形组合,则令人感到自然、活泼、无拘无束,也许会有向某方向运动或的或拱形的。半圆形平面的空间有围抱感,用在延伸的感觉(视形状而定)。
空间的大小、高矮也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大,气魄、自由、舒展、开朗;过大则空旷,令人产生自身的渺小、孤独感。小,亲切、围护感强、富于私密性;过小则局促、憋闷。高,崇高、隆重、神圣、向上升腾;过高则与过大毛病近似,甚至令人有恐怖感。低,尺度宜人、舒适、安全;过低则有压迫感。
从空间的形状和容积(体积)来分析,空间气氛的形成还有更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明暗、色彩、装饰效果等等。因为人的空间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不是简单的数学或物理量的迭加,我们对某建筑空间进行评价时,往往要具体环境具体分析。空间感又常常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对同一环境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反应。
4空间设计与视觉信息
我们可以分析人所接受的视觉信息。人在行为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不同的视觉信息,比如真实物体,图片,媒介信息甚至是文字和音乐等等一系列的具像和抽象信息人们基本上上靠着这些信息来定义他们所感受到的事物那么我们在表达设计的时候,就是借助这些信息经过设计语言的处理来完成与设计受动人群的交流和沟通实际上视觉信息含盖的方面可以说是上述分析中某方面的综合。视觉信息与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于人的潜意识,人是可以自我暗示的。在很多时候人虽然无法通过很精准的语言描述出他对空间设计的看法,但是感觉已经在他意识中有了结果。
因此,我们在把握某一个空间的设计时尽量能够把握人们被这些信息所影响时的共同的感受,也就是共性,这样才能很自然的表达出设计理念。
综合上述四点,可见室内设计一定要考虑到人的感觉,一定要重视分析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加入人性化的色彩,从而使室内设计更有生命力。正如禅宗创世神话中的慧能法师所说:帆动、风动、亦而心动。
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理论目前还不能有效的运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是这些科学的薪酬激励理论目前还没有得到企业的管理者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科学的管理理论渗透力度非常之小.所以企业的员工薪酬管理存在有很大的问题.企业管理中薪酬设计的问题及不足:第一,不能建立科学的薪酬设计体系,对员工的薪酬设置随意性太强,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不利的,不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会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没有章法就无法是企业继续发展。第二,保健薪酬和激励薪酬不能有效搭配,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有的企业通过简单的货币薪酬这一单一的薪酬模式,这种不计成本的单纯货币激励不能有效把握员工的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第三,薪酬设计不能体现个体化的差异或群体性差异,不能有针对性的给与特定的员工激励,对于不同的员工应该先了解其需要再有针对性的给与特定员工特定的福利奖金等薪酬,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得所需,都能促进工作的积极性。第四,缺乏薪酬与绩效的合理衡量标准或体系。大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合理的衡量薪酬与绩效的标准,只有通过绩效来定薪酬才能保证合理公平、公正,才能不引起员工的不满,所以建立薪酬与绩效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很重要。
二、双因素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个良好的薪酬设计方案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薪酬设计更为重要,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对象少,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随意性的进行员工的薪酬的分配,这未能充分的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尤为不利的。
1.基于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
根据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从保健因素方面的设计,主要是工资水平、同事关系及上下级关系三个方面来激发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保健因素的薪酬既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感,又能依靠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根据当地的薪酬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增加员工的基本性工资报酬,再用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员工实行浮动工资就是奖励性工资,形成基本工资+浮动提成的工资形式。二是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优化主要有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工作物质环境的改进主要是从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和便利性两个方面来着手,舒适度就是要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美化优化可以使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情,便利性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要能时刻满足员工的生活工作的需要,人文环境的建设要从办公室文化建设上来增强员工之间的感情,建造上下级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渠道,共创一个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基于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
激励性的薪酬设计,更多的是要注重酬的设计,主要有成长空间、成就感、责任和使命、尊重等四个方面。只有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才能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增强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形成凝聚力。一是营造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工作机制。成长是指广义上的成长,既有个人成长,又包括企业的成长。个人成长就是要学习成长,给每个员工学习的权利,可以定期举行业务演练、培训、讲座等等,各种方式只要是能够从内在真正让员工获得成长,就可以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成长就是要通过对员工的成长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从而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让员工的自我成长和企业的目标相统一共同成长。二是设立良好通畅的员工晋升渠道。职位的高低往往是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之一,保证良好畅通的晋升渠道,结合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实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进取能够保证正常的职位晋升,职位的晋升能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并且能内心的价值实现上不断内化工作热情和工作激情。三是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主人翁精神的行为。针对不同的员工的自身特点分别给与其不同的任务,并且要保障每个任务对员工具有挑战性并且具有可实现性,这样当员工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应当对于完成任务的人给与认可和表扬,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建立员工参与决策的制度,也称之为授权激励,给与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能有效的内化员工内心主人翁的心态,可以对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力。
三、双因素理论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启示
物质和精神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要提高激励的效果,一定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的整合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设计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薪酬体系,只有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或者只有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都不能对企业管理实践起到真正帮助。单一的激励因素设计在短期内对员工的激励可以有效,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无效的激励方式,只有将保健和激励两个方面的薪酬设计整合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才能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四、结语
一、理解力
播音主持人的第二种心理能力,是理解力。在心理学中,所谓“理解”,指的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2]理解又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直接理解是没有中介思维参与、由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而实现的理解;间接理解则是借助前人经验或个体过去的经验,通过系列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播音主持人对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的各个要素,包括思想内容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与艺术形式的体裁、结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风格等等,都必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才能很好地完成主持任务。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也就是说,主持人自己弄明白,受众才能够明白;主持人自己有感悟,受众才能有感悟。我们曾看到许多播音主持人由于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缺乏必要的理解,结果使所主持的节目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甚至弄出许多笑话。前些年央视有一位颇为走红的美女主持,主持足球节目,由于她对足球缺少必要的理解,结果不知所云,甚至说出许多外行话,受到广大受众的吐槽。这一教训,我们应当牢牢记取。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播音主持人就必须刻苦学习,广收博采,尽量做到“万事通”。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式各样的节目,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对于临时主持比较生疏的节目,则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做好功课,以确保自己所主持的节目顺利、漂亮。
二、调控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素质教育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培养人塑造人,和谐的环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家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沟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因素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培养的目的。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到培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1.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即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方面改进。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2.通过新颖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三、良好的情绪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机制。
分类号G447
1问题提出
数学学习策略指一切有助于数学学习,包括有助于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解、记忆、运用及问题解决的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能够显著提高数学成绩、改善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感[1~6]。
任一学习策略都受制于可综合为人格、情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7]。其中情感主要涉及动机[7],它对师生而言比其它因素更具有可控性。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确实会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类型、水平和有效性[8~10]。
事实上,具有可控性的、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心理因素即可控心理因素,除了学习动机,还有其它因素。如学习归因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的相关[1,11]。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则存在有[12,13]和无 [14]的争议。策略意识对策略的影响,虽然缺乏专门研究或系统论述,却已受到源于直觉或教学经验的重视[1,15,16]。而本研究的访谈揭示:多数中学师生提到学习要有策略意识,不应一味苦干,然而一些学生具有某种策略的意识,却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策略行为。综观目前有关可控心理因素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可知:自我效能感对策略是否有影响,策略意识对策略的影响程度和途径,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可控心理因素与通用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与学科学习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依然较少,如有关可控心理因素的研究就尚未深入到数学学习策略领域;某个心理因素与个别策略运用关系的研究较多,综合考察多个心理因素对多个策略运用影响的研究尚少,这难免会导致高估某个心理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而可能忽略更重要的其它可控心理因素的作用。
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数学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而鉴于学习策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更注重教学策略,并且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7]。因此本研究力图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探讨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归因、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学习策略意识(以下简称学习动机、学习归因、自我效能感、策略意识)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实施数学学习策略训练、提高数学教与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据已有研究,假设各可控心理因素与数学学习策略之间以及各可控心理因素之间具有图1所呈现的关系。即学习动机、学习归因、自我效能感和策略意识直接影响数学学习策略的择用;学习归因会对学习动机、策略意识和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会对策略意识产生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重庆市4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其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280、370、350人;男女生分别为295、438人(对忘记回答性别的被试,在该项统计中作缺失值处理)。
2.2研究工具
自编数学学习策略量表、策略意识量表和动机量表。并且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修订数学学习归因和自我效能感量表[18]。其中数学学习策略量表包括元认知、认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维度;策略意识量表只有一个维度;动机量表包括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两个维度;归因量表包括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两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包括困难应对感、学业目标自信度和课程胜任感三个维度。各量表的再测信度为0.7189~0.8571之间(p
本研究参考戴忠恒(1987)[19]关于结构效度的论述,以每一量表所测各维度的得分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表示结构效度。数学学习归因、自我效能感、数学学习动机的各维度与相应的量表总分的相关都很高(p
2.3研究过程和统计分析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量表1000份,回收953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答卷为889份。将有效答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包在微机上处理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各可控心理因素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
为检验各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回归是否具有统计意义(p<0.05),即各可控心理因素能否对数学学习策略的个别差异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将变量统一转换成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Z分数,然后以数学学习策略量表的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各心理因素及其对应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3.1.1学习动机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
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回归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复相关系数R=0.503,F=293.986,p<0.001)。进一步的逐步回归表明,对数学学习策略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动机维度是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的标准回归系数β=0.504,外源性动机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91;R=0.546,F=165.360,p<0.001)。依此结果,将两种动机的标准分加权合成动机的总分,将其作为影响数学学习策略的动机水平指标,即:数学学习动机=(0.504×内源性动机+0.191×外源性动机)/(0.504+0.191)。经检验新合成以后的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策略的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结果具有一致性(β=0.565,R=0.546,F=165.360,p<0.001),这说明,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后确定的这两种动机,其加权合成的分数,实际上很好地反应了它们本身的综合效应。因此可用新合成的学习动机,作为原有学习动机的衡量指标。
3.1.2其它可控心理因素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
经检验,策略意识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回归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β=0.475,F=240.571,p<0.001)。学习归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回归也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R=0.153,F=19.614,p<0.001)。进一步的逐步回归表明对数学学习策略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具体归因维度是积极归因(β=0.159,R=0.159,F=21.478,p<0.001),即可以将积极归因作为学习归因的衡量指标。同理,根据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由困难应对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衡量指标。
3.2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
3.2.1多元回归分析
为深入考察各可控心理因素预测数学学习策略的可能性及相对作用的大小,据可控心理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将积极归因、学习动机、困难应对感和策略意识作为自变量,数学学习策略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分析时,成对删除缺失值,只让达到显著性水平(p
3.3.2路径分析
为探讨各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验证本研究理论假设的因果模型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标准多重回归技术进行路径分析(分析中成对删除缺失值,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对数学学习策略具有显著直接效应的因素是学习动机、策略意识、积极归因和困难应对感。这说明对初中生而言,在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数学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策略意识越强,困难应对感越好、归因越倾向于积极,则数学学习策略的水平就越高。此外,对策略意识有显著直接效应的心理因素是困难应对感和学习动机;对学习动机和困难应对感有显著直接效应的是积极归因(见图2)。
4讨论
4.1初中生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
4.1.1关于路径分析中自变量的确定及代表性问题
本研究选择的自变量都是可控心理因素。并且在引入路径分析之前都做了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最终引入路径分析的自变量是学习动机、积极归因、困难应对感和策略意识。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差异,29.7~44.3%由回归方程的变量作出解释(见表6),这说明本研究所纳入的可控心理因素,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因为学习策略的择用,除了受可控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智力等因素的影响[21,22]。
4.1.2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途径
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中提出的各变量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及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最后以直观的带有方向的路径图或称路径模型体现出来。
路径模型中的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都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p
实际路径模型与假设路径模型基本上是吻合的。只有两个较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是实际路径模型中部分自变量的内涵有所改动;二是积极归因与策略意识之间没有直接的显著效应,而假设模型指明学习归因与策略意识有显著的相关。为何学习归因不会直接影响策略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4.2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策略意识、困难应对感、积极归因和学习动机尤其是内源性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策略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且各因素间也基本上是相互联系的,这说明在数学学习策略教学中应重视可控心理因素的作用,并处理好各因素间的关系,具体而言: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尤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本身价值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身的兴趣。②鼓励学生挑战稍微高于其能力的难题,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坚持性。③引导学生积极归因。④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4.3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学习动机、策略意识、积极归因和困难应对感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然而不能排除也许还漏掉了其它较重要的可控心理因素,这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要完善可控心理因素对数学学习策略的路径模型,各心理因素间的双向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5结论
本研究所纳入的可控心理因素,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可控心理因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为:学习动机、策略意识、积极归因和困难应对感对数学学习策略有显著的直接效应。
可控心理因素之间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为:困难应对感、学习动机对策略意识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积极归因对学习动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积极归因对困难应对感有显著的直接效应。
参考文献
1 谷生华, 辛涛, 李荟.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4(2): 21~25
2 , 郭占基. 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 1993, 16(4): 198~204
3 徐速, 朱燕.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01, 24(1): 35~38
4 Mary Hegarty, Richard E M, et al. Comprehension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A Comparison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roblem solv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1): 18~32
5 Kenichi Machida, Jerry Carlson. Effects of a verbal mediation strategy on cognitive processe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6): 1382~1385
6 Ricki S B, Richard K R, et al. A comparison of cue-controlled relaxation and study skills counse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athematics 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2, 74(1): 96~103
7 Biggs J. The revised two-factor 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 R-SPQ-2F.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1, (C): 134~149
8 雷雳, 侯志瑾, 白学军. 不同年级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4): 17~21
9 Carole A, Jerrifer A.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8(3): 260~267
10 Ames C, Archer J.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80(3): 260~267
11 Dweek C S,Legget E L.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8, 95(2): 256~273
12 周国韬, 郭忠银. 初中生语文阅读精加工策略的训练研究. 心理科学, 1998, 21(2): 172~173
13 梁好翠. 几何学习能力感、学习策略与几何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抚州师专学报, 2000, 19(2): 97~102
14 Richard S, Newman.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self-evaluations in mathematic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5): 857~873
15 关文信, 马宝元等. 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8, 14(1): 42~45
16 冯刚. 浅谈解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天府数学, 1998, 6(1): 12~14
17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8 寇冬泉.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1998年硕士毕业论文
19 戴忠恒. 心理与教育测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0 莫秀锋. 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
21 司继伟. 高中生学业成就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1999年硕士毕业论文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比赛关键时刻,投篮命中率
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运用各种技术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投篮机会,实际上篮球比赛的实质就是一种投篮比赛,因此投篮命中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篮球比赛的胜负。在比赛中,低潮的出现与投篮命中率有着直接的联系。目前在对投篮命中率方面的研究的已成为热门课题。特别是在影响命中率的因素上的研究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对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方面和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上,但是对于篮球比赛中的各个阶段影响命中率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少。鉴此课题对篮球比赛中相持阶段影响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做一个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长江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代表队和荆州体校篮球专项运动员,男46人,女14人,共计6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一场篮球比赛,无论球队水平的高低,队员们所运用的一切进攻技术和战术,都是为了最终的投篮得分,而一切防守技术和战术的运用,都是为了不让对方投篮得分,投篮和防投篮是篮球比赛对抗的焦点之一,是胜负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具欣赏价值、最具挑战性、最激动人心的。作为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中,最得意的莫过于能为本队投篮得分,作为防守队员来说,最重要就是不让他的对手投篮得分。围绕投篮和防投篮,双方队员在比赛中反复地斗智斗勇。篮球运动发展到现在,投篮技术已经成为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因此,在攻守矛盾日益激化的条件下,投篮命中率的高低和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是教练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切技术、战术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力争投中得分,掌握和运用好投篮技术,不断提高投篮命中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关键时刻投篮命中率的因素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专家访谈归纳总结出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通过对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的分析研究,针对这些因素通过专家访谈法设计出本课题的问卷调查表,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收集问卷所反馈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主要因素。
从调查所得的数据中可以清楚的反映出(附表1):受情绪和注意力影响的有36人占60%,受自信心影响的有44人占73.3%,受环境和外界因素影响的有38人占63.3%,充分表明影响相持阶段投篮命中率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心理因素上。影响投篮命中率因素的实质是影响投篮,在相持阶段中投篮前或投篮过程中受到影响,那么投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必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投篮命中率。论文大全,比赛关键时刻。
表1 关键时刻影响投篮命中率因素统计表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缺乏自信心理因素的分析,采用调查、访问和研究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产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及基础;并探讨利用大学体育课这个特殊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以便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们今后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合肥学院04届(教育系同学);03届(旅游系同学)共计:204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访问法我们对合肥学院04届、03届(部分同学)计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前拟写了调查访问提纲。为了使调查深入细致,所得材料可靠和准确,对个别学生曾多次走访,并进行课堂观察(利用自己带这些同学的体育课一学年)。做了详细的访问和观察记录等。最后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归类,分析和研究。
1.2.2文献资料法为了开阔视野和掌握较多的材料,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符合实际。我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了正确和有用的部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我们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将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心现象归纳为是由以下三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信心现象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再进行归纳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易发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年龄,男生在20~21岁(20.59%~28.92%),女生在18~19岁(26.47%~43.62%)。(2)产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三种心理基础中,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占第一位(77.94%),其次是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70.1%)。(3)生理年龄越小,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和过强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对其影响越大,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对年龄较大者影响较大。
2.2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导致缺乏自信心心理因素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进行如下分析:
2.2.1学生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体育课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课中,学生只要深刻理解概念,就基本可以解题了。可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后还得通过反复练习,变成肌肉的感觉才可以真正完成动作,形成技能。而大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求掌握的运动技能的难度却比他们在中学时期要难了许多,可身体的协调性往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少年笨拙期”。于是学习运动技能时总不能得心应手。特别是新生在其他文化课上会因为与中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区别,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和压力。于是自我觉得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了心理学称“习得性无能”的心里活动。l3长期下来学生们缺乏了运动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产生了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甚至会延伸到缺乏学习能力的心理。可见学生在运动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的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70.1%)。研究也表明这种心理的产生与长期运动没有成就感成正相关。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小,自信心越容易缺乏。(见表1)。
2.2.2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学生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这些学生的思维敏捷,勤于思考,但是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又易主观或以偏概全,有独特见解,由于自尊心强且膨大,往往先是过高估计自己,遇到困难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用这种思维特点去分析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表现出逆反心理或自我放弃。如在排球教学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们在练习中要注意掌握正确基本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特别是上述学生好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用一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如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空中霹雳”、“空中旋转扣球”等动作,这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排球技术”,以此来标新立异自己与众不同;结果当然是打不好,于是又开始缺乏自信心。从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见:过强的好胜心理和没有成就感是阻碍大学生们学习成功的又一心理因素,也与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2.2.3学生在学习中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客观定势作用)的影响客观定势指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定向的认识。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身高太低,体重过重,年龄太大)等因素,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掌握不住或不能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一定的运动指标和学习成绩等是理所当然的。这在表1中的统计数据中可见,在年龄段中受该因素影响的学生年龄都较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就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此外,如果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那么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其中包括:对他人或对社会,表现出抗拒心理(如拒绝上学、自暴自弃、厌恶集体活动等);有时又表现得对家长和教师过于顺从以致完全丧失自我,跟家长的关系或过度冷淡或过度依恋;个别会经常借口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课;也有经常无端发脾气的现象,或莫名其妙地故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自负(逆反心理)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培育学生的自信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呢?缺乏自信心理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因势利导,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2建议
3.2.1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段从调研统计表中我们可知,男生在17~19岁,女生在17~18岁这个年龄段上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其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经历失败多了,一时找不到成就感和好胜心强产生的反判心理。因而,在教学中要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一是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适合他自身的要求,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二是及时给予每个人多方面的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三是在体育教学中,搭起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例如:根据这些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心理学课或举办心理学讲座,向学生讲述和分析缺乏自信心存在的客观性和危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时时自我反省,自敲警钟,自我约束。这是消除缺乏自信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3.2.2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多看,多听学生的反映,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当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缺乏自信心理时,要正确对待,不要简单的否定和批评,而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时时启发他们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正确掌握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