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0 04:2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法制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碗干净清澈的水,你就必须是拥有清水的活水源头。”什么是法制教育呢?怎样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容易吸收?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能力,而且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把《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真正成为“一眼拥有清水的活水源头”。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地向学生讲法,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找寻数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素材
要想找寻数学中的法制教育素材,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时候,有一道例题,“某校二(1)班有36人,二(3)班有38人,准备合乘一辆准载70人的客车,行吗?”师生共同讨论:“客车超载会有什么后果?”在这里就可以向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超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引导学生外出不要坐超载的客车,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找到可行的素材,不能硬性穿插法制教育。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灵活安排。教师要认真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我们应该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都是辅助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德育、智育的目的。
三、解题中的法制教育
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会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时,教师选择习题可以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写出下面小数:新型对心脏、脑血管、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并导致死亡。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零点五克――一克的冰毒就能致人死亡。零点五克写作: ,一克= 千克。学生在写出小数转换单位的同时,了解到一克虽然很轻,但一克足以毒死人,一定不可以碰,同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法制教育。
四、活动中的法制教育
学生都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果在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一定是事半功倍,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但是,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让学生亲身体会,增强意识,树立法制教育观念。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身份证号码”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爷爷、奶奶、父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比较不同之处,并向家人询问身份证的用途,了解身份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还不断提高了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生活中的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教学“除法”时,联系生活实际,讲到“某同学家爸爸在做检测零件的工作,1500个零件,平均每天检测300个,需要检测多少天?”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在教学“加法”时,联系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统计表”,可以讲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解“百分数”时,通过生活中的打折活动,让学生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应享受的服务,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所享受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国家保护的,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关键词: 大学生 高校法制教育 法律信仰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认同信赖法律,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难道真是大学生不知法?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更多的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知法不守法,在法律的“知”、“行”上出现严重分离,把学法仅当做应付考试,被动接受,未真正地深入人心、形成信仰、养成习惯,因此高校法制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在模式构建上尚不完善。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仍附属于道德教育中,未有独立性。随着“06方案”的实施,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二门课程二合为一,总课时变少了,在课程内容中涉及法律的只占30%左右,但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上却是各类部门法均面面俱到,教材的内容就变成了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堆积和罗列。面对如此庞杂的体系内容,教师授课只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在教学形式上,也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缺少生动、深入人心的方法。而大学生对于这种非专业又必修的课程也就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了。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表面上认同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我国的法律也略知一二,但法律情感淡漠,主观上过分扩大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如司法腐败、违法不究等,而忽略了正面因素。当遇事要做出行为选择时,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中间,一些学生会选择非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而且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没有形成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
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马加爵在被抓归案后,仍装疯卖傻地企图逃脱法律制裁,这不是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又如盗窃行为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盗窃是一个故意行为,要求在行为前有犯意的形成,即违法犯罪之人在主观上有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然后实施盗窃行为,在客观上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盗窃是违法的,连小学生都知道,更何况是一个大学生,那为何在大学校园里盗窃案件层出不穷?我们无法去控制一个人想些什么,如果他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当然就不会有后面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如果在产生这种欲望后,能够想到遵守法律,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就不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可见对法律知识有所认知还是不够的,还要懂法,只有将法律融入意识、形成信仰、养成习惯,才能成为一名守法的大学生。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力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1.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开设一些法律课程,如婚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来弥补“两课”教学中对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解释过浅、理解不深入的不足,并且可以规定公共选修课学分中法律课程学分需占一定比例,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1]。
2.在各专业课程计划中开设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让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理工专业中增加专利法,在文科专业中增加著作权法,等等。这样的结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
高校可以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大学生中营造学过的法律反复学,重点的法律深入学,新出台的法律及时学的学习环境[2]。还可以定期进行法律专题讲座,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感受到其实违法犯罪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从而发挥一定的警示约束作用。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法律教师这个资源开设法律咨询热线,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法律问题无所适从的现象,及时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各系部还可以配备法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法律顾问。
2.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如果你想让人们对一个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去参与那个事物。”用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上也很合适。可以开展系列的校园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表演、辩论赛、以案说法等活动。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进去,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也可以走出校园,到法院旁听有关民事、刑事等案件的审判;与社区共建,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普法活动中去。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能增进学生的学法热情和法律感情,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法律教育应注重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养法律价值观。
大学生在内心对法律有了信仰,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养成法律习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可以看做是小范围的“法律”,大学生在学校养成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踏入社会后自然会习惯按法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即对学生的权利、自由要充分地尊重,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要照章处理,不能因关系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滋生部分大学生处事不守法靠人情的心理。第二,要将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学习《高等教育法》中的受教育者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有哪些权益;学习《劳动合同法》中涉及试用期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规定,了解见习期与试用期之间的区别,等等,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还在保护着自己,加深对法律的了解,从而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这时的守法不再是因惧怕法律的惩处,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学法才更有动力,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才能做到对法律的“知”、“行”统一。
法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多少法律名词、了解多少法律条文,而是培养大学生对法的信念,养成一种法律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迟会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6).
关键词:双困生;爱心;理实一体;管理艺术
“正向教育能化腐朽为神奇,美丽着师生的美丽。”①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面对一群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成功施教,教师就要不断地探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感受。
第一,能在学生中塑造良好的自我,是胜利施教的前提。
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除自身的一些特征、道德修养等主观因素外,还要力争上好每一班学生的第一堂课,课前认真备课,尽量给学生留下一个严肃认真、知识渊博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识、教态、教法有较好的评价。因为评价一位教师最有权威的是学生,如果我们第一堂课上得战战兢兢、语无伦次、重点不分,不能很好地驾驶课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不管以后我们如何关心、爱护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二,能更善于“关爱”双困生,是能够胜利施教的有力保障。
教育一个孩子,我一般以他的兴趣、习惯、自信、动机为主线,以鼓励、表扬为措施,耐心地加以引导。常言说,越抓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越多;越抓孩子的缺点,孩子的缺点就越多。当然,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笔者一般对学生的惩罚与批评是二八开,对于厌学十足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习差,品德差,在以前的学习生涯中饱受了教师批评,于是他们带着梦想,踏入了我们的校园,希望寻求一线希望,对他受伤的心灵给予一点慰藉、安抚。这一线的希望,就是我们教师对他的表扬、鼓励,从而使他能够收复自信、自尊、自爱的失地。笔者的想法是:我们要有勇于窥察学生闪光点的慧眼,哪怕是点很小的进步,对双困生来说都有可能成为浪子回头的开始。对他身上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教师在同学面前给予肯定、表扬,这无形中就在调皮生的心中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提高了他对你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心理上慢慢拉近了。同时,我还经常会故意说这么一句话,时间证明这一举措很奏效,我常说:“同学们,我很喜欢班上的调皮学生,因为调皮生聪明,以往调皮学生跟我的关系都很好”这句话当然不是我的真理,却使我和调皮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使调皮生有了自信心,他慢慢地认为,他的调皮在老师眼中是“可爱”的,从而不再排斥老师,而想着尊重老师,产生了找到自我的欲望,进而希望表现自己。此时,我们教师千万要用理智闭紧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和脚,哪怕学生偶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也不应该是指责、痛骂、惩罚、写检查,而是帮他收拾残局,借机帮助他、讲做人的道理,说说心理话。这样一来,在学生心中,你就是一位好老师。笔者认为,表扬一位德困生,胜过表扬十个优等学生,挽救一位调皮生,就拯救了一班的学生。
我曾经历过下面这样一个案例,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有一次,一位住校生告诉我说,他们宿舍有位学生床上压一刀子,说是用来打架的。为了不引起学生的猜疑,保护报信的这位同学,我是这样做的:我在全班说,“我们班男同学的宿舍不干净,班干部全部给男生收拾宿舍,重新铺床。”结果还是没找到,原来,在这过程中,他们有人已经把刀子转移到了别班的宿舍,我不能直截向他索要刀子,这样的话会有很多不妥,接下来,我是这样做的: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先跟他谈心,了解进校前他的情况,有没有人打过他,他说“曾经有人把他打得住过院”,然后慢慢就引到这件事上,他很满意地自已说出了关于刀子的事,是为了报复用的,我给他讲了好多的道理,让他不要干损人不利已的事。让他去想,想通之后,把刀子亲手交给我。等毕业之后一定还给他。
晚上,他来了,用纸包着刀子,给了我。我们谈了好长时间,互相谈得很融洽,我们成了好朋友。曾听他在班上这样说:“班主任对我太好了,不然的话,我就反了。”以后,他在班上做得很好,把班级管理得也很好。第二学期,他转学了,到兰州财贸学校上中专,他时常来看我,我也兑现了我的诺言,把刀子亲手还给他。我相信,他再也不会干傻事。教师节到了,我收到了他的一张贺卡,上面是这样说的:
赠王老师: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送老师一句温馨的祝福,托这片小小的贺卡来表达。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每天好心情,快乐属于您。
您的学生:***
我感觉这张贺片的份量很重很重,它里面包含了我辉煌的教育成果,我小心地把它收藏了起来。
通过上面的事例笔者有了这样的体会: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孩子、家庭、学校三维一体,都要转变观念,否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能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
第三,理实一体,因材施教,寻找恰当支点,是我们学生走向成功的捷径。
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来教育现在的学生,而应大力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敢做敢想、敢于创新,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使课堂出现灵气。教师作为得力的组织者,要大力鼓励任务完成的学生,再让学生当老师,帮扶做得慢的学生,这就使一部分学生有了“我能行”的概念。
第四,善意的批评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
批评学生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善意的批评、幽默的批评能像听故事一样,迎来全班学生的笑声,更能走进学生的心,跟学生打成一片。裸的批评,在当今的社会早已划上了句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遣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辛苦一份甜。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爱岗敬业的前提下,不断缩小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理实一体,掌握专业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关注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
深刻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起点,对于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具有决定作用。专业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要素。[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做到跟踪行业企业发展,只有跟踪行业、深入企业,才能明确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定位及不同时期的专业调整方向。
首先,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遵循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根据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设置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在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基础上,加强培养生产维护和售后技术服务人才,重点培养辅助研发人才的多层次培养目标。
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遵循集群化原则,既要与其他学校“错位”发展,避免专业雷同,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加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围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新专业或方向,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从2009年开始,以三年为一周期,无锡市持续实施了职业教育“三项建设”、“四项提升”及“提升质量”工程,引导职业院校根据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了一批与无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如物联网、服务外包、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等。
二、创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要动态匹配的机制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正从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管理应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规格由市场需求决定。职业学校应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制订本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专业管理的基本制度,确定本校重点建设的品牌和特色专业。但是,在我国仍未形成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缺少畅通的人才供求信息渠道,职业院校主要根据市场调研的结论确定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的状况下,由于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及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造成一些职业院校专业重复设置、部分热门专业招生人数过多等现象,专业建设容易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同步的专业建设协调机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平台等实现对专业的管理,形成一种多极“市场受益者推动式”机制[2],呈现多元结构的态势(见图2)。
集团化办学是专业设置与行业需要动态匹配的有效运行形式之一。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密切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联系,集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无锡市教育局在职教集团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市已经建立物联网、服务外包、数控、旅游、商贸物流等10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并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加以规范。一是以专业为纽带,把无锡市开设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都纳入集团,通过集团进行中高职专业建设的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教学实训资源的共享、对口升学的组织等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强调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组织动员尽可能多的骨干企业加入职教集团,由牵头学校负责人和企业(或行业组织)负责人担任集团双理事长,企业行业负责人担任集团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占到半数以上)。集团的有效运作使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教师进企业实践、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和能工巧匠进学校兼职等多方面的合作集约化、常态化、制度化,为集团办学长效机制构建和法制化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探索市场驱动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既是世界难题也是各国的共同追求。国外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办学模式等都是较成功的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合作教育过程中,既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又可在“双师”培养、技术研发、课程开发等许多方面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系统的核心要素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它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政府、中介机构乃至社会大环境。[3]因此,校企合作系统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是一个市场、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相辅相成的“四位一体”的复杂系统。职业院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部分,促使校企双方双赢是目前校企合作打开新局面的关键。无锡市从2009年开始,出台了《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正式建立了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通过选择技术力量强,能够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必需的设施设备的企业作为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对于促进企业与院校之间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增强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年开展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及典型案例的评审与遴选,入围的项目将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进一步调动了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师资队伍多途径培养机制
职业性体育就是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其注重的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其职业特点相关的局部身体素质、实用体育技能、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性体育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应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体育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1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生产进一步向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前大负荷的体力劳动也逐步被局部的小肌肉群参与的小动作所取代,劳动者局部肌肉、关节的重复操作的强度不断加大。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1.2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能的日益重视,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外,更多的考虑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电力企业、机械工程类企业等要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业体能考评。高职毕业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良好的职业体能无疑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健康的体魄的锻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学生对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学习心态。
2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法制教育;渗透
法制教育的实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而法制观念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蕴含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学科,对于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这主要体现在两点。1、站在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角度上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也开始应用法律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身体与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类知识学习的初期。而要想实现教育目标明确给出的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初步法制意识,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怎样把法律应用到生活中,并尊法、守法。所以,小学时期就应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当作教育环节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使学生从小便知法、遵法。2、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学生犯罪率不论是哪种不良观念或习惯的养成,都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建立起来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非常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很大。最近几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还导致了突出的网络毒害问题。小学生长时间迷恋网络游戏,观看黄色、暴力等视频,倘若家长与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开导与纠正,那么一旦被有不良心理的人挑唆,那么便极有可能养成赌博、斗殴等习惯,最终在这条黑暗道路上越走越黑。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教书,还在于育人,要让学生学会相关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1、挖掘课文内容,传授法律常识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就是父母的掌中宝,受到各种溺爱,很少被严格约束。此外,加之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不全面,导致小学生自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倘若在这种生活与学习环境中受到消极的外界影响,便极有可能形成不懂规矩的恶习,更有甚者会出现违法犯罪。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的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提升,并认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能力[2]。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通过传播、讲解和法制教育有关的文本内容来实现法制教育的实施。当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可以用作法制教育的例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全面发掘教材,吃透教材,找出可以用作法制教育实施的合理教材内容。例如《鸟的天堂》中的“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对于这一句话,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这为何变成了鸟的天堂?”而大部分学生在熟悉了课文之后便可以找到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捉鸟。学生在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便可以立足于环保来对学生实施这一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使学生可以了解,爱护、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体社会人员应承担的义务。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习作对语文学科而言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载体。教师可通过布置命题作文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围绕感恩,写你想感恩的人、事、物等”。在围绕“感恩”这一话题写作时,学生可以受到道德上的感恩教育,此外还可以将法律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尊敬、感恩父母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感恩父母是义务与法律责任,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以此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例如教师在阅读一则新闻报道时发现有些人认为拾金不昧的人太傻了,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应好好把握。而针对该错误想法,教师应在作文课上播放捡到他人财物未归还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相关音频,使学生认识到捡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要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因为这是法律义务,一旦违反,就要担责。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素材也有所增加,最重要的是还使学生掌握又一个新的法律知识。3、开展各类语文活动,提升学生法制认识人们常说,法制源自生活,约束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多种课外活动来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提升学生法律意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将那些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放到课上,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切身演绎、经历与评判不同角色的真善美,最终奠定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多名学生分别扮演行走于美丽小路上的人,立足于对美丽小路的喜爱与保护,为学生讲解不乱弃垃圾、采花、折树枝等的重要性,并为其深入讲解这些行为都违反了环保相关规定。通过让学生处在切实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与领悟,还可以真正学会对与错的分别,并了解遵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切实意识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的意义,最大限度的挖掘课本中的合适内容作为法制教育材料,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开展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葛家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小学时代.2010(09)
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般方法
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法制教育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时,针对本班有多种民族学生的实际,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要团结友爱,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品德与生活》课程主张从学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生成活动,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张纸,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看了真让人心痛。
接下来,设计了四个活动:了不起的纸娃娃;认识纸娃娃;爱惜纸娃娃;开心纸娃娃。(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纸娃娃”这一带有童话色彩的形象贯穿于堂课的始终。)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小小一张纸来之不易,知道纸张的重要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悟理说理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上、生活中的随便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置身于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当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己领悟到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树木、保护环境。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面上来,化知为行,把行为延伸到课外,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CN]
本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主要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并且给各小组的命名都给人一种美感,特别是树干的制作采用废弃的羽毛球筒,用树叶当奖品,非常有创意,孩子们为了能在大树上插一片叶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我向学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们把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告诉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用纸的行动中来,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