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理财教育论文

理财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26 17:48: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理财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理财教育论文

第1篇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应用文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应用文编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分析不科学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

年月日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市人民法院”或“市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三、缺少适当的练习题,不便学习巩固应用文本身就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学习应用文,务必要联系生活和工作实际,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以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反之,走马观花,收效甚微。因此,在介绍应用文知识之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宜教宜学。

第2篇

【关键词】文学理论 教材 教学 问题 途径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文学史的学习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文学理论基础,上述课程也很难真正学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文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却普遍不理想,“学生明显地感到课堂上的文艺学教学知识僵化,脱离实际,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文学理论的教学直接关系到文学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没有好的教材,难以会有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所以,充分认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了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拼凑痕迹过浓

在我国,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文学理论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国外情况也大致如此。我国的《论语》《孟子》《老子》《文心雕龙》等著作,里边包含了很多文学理论思想;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等著作也都包含了太多的文学理论思想。如果把古代的、现代的文学理论思想都塞进文学理论教材,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实际上我们却经常发现,在文学理论教材中充斥着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各种文论思想。再看看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在小学、中学里不只学语文,还有其他课程,他们怎么能一下子接受这么多在他们看来有些枯燥甚至有点古怪的文学理论呢?

2.学术术语过多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学术大量涌入,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实证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理论在我们的社会科学领域随处可见,这些理论的引入必然伴随着大量学术术语的出现,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再加上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如意象、意境等,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简直就成了术语的海洋。这种现象正如曹顺庆所说:“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这些术语当中,有些极为深奥,还有一些含义本身就很模糊,这就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所以,教学效果不好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缺少对现实的关注和阐释力

现实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也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过往的文学理论对今天的文学是否适用总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和讨论的问题。今天的文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其中以网络文学为最典型。网络文学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与以往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问题是需要文学理论做出回应的。在国内的文学理论界,专注于这一问题研究的人很少,相关的理论著作更少。童庆炳说过一句很有启示的话:“过去文学理论只关注现实主义,不关注现代主义。实际上现代、后现代都要关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完整。”我们的文学理论缺的就是对当下文学的高度关注,更没有提出一种新理论阐释当下文学和预见文学的未来,这种新的理论可能是有错误的,但却是应该有的。

4.缺少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是我们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文学也确如高尔基所说,始终是高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而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说读文学作品能让人感受到生活,那么读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却经常会让人感到枯燥。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过于强调理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没能很好地与活生生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接受相联系,没有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自觉追求,从而导致了知识的拼凑、术语的泛滥。这种教学“实际上成了一种泛文化教学,它提供了不少知识,但缺乏了人文关怀”。

二、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灌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教材是知识和术语的汇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灌输式教学。平时教师忙着解释各种理论和术语,学生忙着记笔记;考试时学生忙着背书,教师忙着出题、批卷子。考试过后,大多数学生头脑中还能留下来的知识所剩无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听不懂,没兴趣,甚至会产生文学理论没有什么作用的想法。即便有些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也会因为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而无法实质性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重点不突出,缺少兴趣培养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诞生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相关知识却是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了。在这几千年里累积了大量的知识,要在一门课里涉及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由于大部分文学理论教材追求结构的系统性、知识的全面性,知识容量过大,重点不够突出,这种状况自然也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文学理论是中文专业中很抽象的一门课程,理解难度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是很难学好的,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无法达到。

3.缺少对现实的关注

理论应该关注现实,不关注现实就会逐渐失去读者,失去话语权。当今文学理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对现实的关注度不够,对现实的阐释力不够。这种缺陷既表现在教材中,也表现在教学中。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缺少对影视的关注、对文化热点的关注、对流行音乐的关注,而这些都和文学理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种种联系,大部分学生对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由于缺少对现实的关注,有些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厌倦和不满。

三、提高文学理论教学效果的途径

1.对教材进行融通处理,突出重点

鉴于上述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突出重点。首先,砍去过于晦涩难懂而又不是必须介绍的内容。其次,对于在以后课程中会重点讲解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以免不同课程的授课内容重复,如文学理论教材中涉及的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内容。再次,对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发生和文学创作等内容要重点讲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可在保证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以恰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文学理论产生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观看某些文学性较强的电视剧或电影,在课上讨论其中与文学理论有关的内容。另外,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有切身感受的问题,比如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师生之间交换意见。通过上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一定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关注现实,展现人文关怀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实践的总结,所以,文学理论和现实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联系当下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甚至是文化现象,在对这些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分析中,展现文学理论的阐释力,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理论的应用性。文学理论不外乎社会、作家、作品和读者几部分,这几部分都和人生有着种种联系,在讲授理论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领会到文学理论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5).

[2]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第3篇

1.1教学大纲的重要地位

在瑞典,财务管理课程以及其他本科课程一般都会将所相关的教学大纲在网上公布,可以直接让学生下载,其中包括的要点是: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目标、选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评价成绩的方式、课程采取的主要形式、参考文献和讲义。与国内教学大纲相比,瑞典大学关于教学大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很高的。只要在教学大纲中体现的事项、相关内容在整门课程的执行中会完全得以实施,按照一些老师的说法,这个教学大纲就像是法律一样,教师是必须遵守的。隆德大学《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通过完成课程学生应该具有运用现代财务理论以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拥有对资产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的技能。在学完本课程以后,学生尤其应该能掌握下列知识并学会分析:关于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资产评估的不同方法和技能;现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结构和套利定价模型理论;风险管理、组合选择和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和收益的相互关系;短期和长期理财规划;选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的基本介绍;长期理财规划和增长;资本预算和长期财务政策;短期财务规划;兼并和收购;期权的评价。其参考的教材也是欧洲较为流行的Hillier的2010年版本的英文教材。(Hillier,Davidmfl(2010).CorporateFinance.1.uppl.Berk-shire: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

1.2财务管理课程的组织形式

1.2.1实用性

在瑞典大学教育的观念里,特别注重课程的实践运用,如同课程大纲里提到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财务理论解决实际的财务问题一样,《财务管理》课程大部分都是由大量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讨论构成。我们上课的教材主要参考的是《哈佛大学》1984年编写的一本《财务经典案例》,有一些案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是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和学术价值。比如资本结构运用的是万豪酒店1990年代末期进行全球扩张时发生的融资困境问题;还有杜邦公司的上世纪80年生过度负债的案例,到现在也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些案例一般都是由每个组提前进行资料查找,并进行数据预算,运用基本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分析,老师会现场点评,其他组学生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和有充分的课前预习和准备的基础上。教师真正授课的比例其实并不重要,瑞典大学管理类课程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对学生自觉性的完全信赖,让很多学生感觉上课其实过程很紧凑而且辛苦,但也颇有收获。

1.2.2互动性

教学相长在瑞典大学教育课程里体现得很明显,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信任感。瑞典大学里,部分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进行学生的分组活动。在瑞典大学的图书馆,一般都会留出一个专门的楼层作为这些小组进行课后讨论和研究场所,一般提前两天预定房间。这些房间里都提供有多媒体设备,甚至电视和其他休闲设备,可以说seminargroup几乎成了学生交流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反而在课堂上的单一教师的授课显得并不重要了。在大量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一般并不会给予过多的评价,但会让其他组员进行对抗讨论,场面往往会是很激烈的。甚至对方学生会对本组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规范进行很严厉的批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友谊,因为这是专业的讨论,大家都是遵循课程的要求来做。如果谁没有达到应有的规范度,当然应该受到批评,所以在课堂上的oralpresentation往往都会产生很好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的观念。我就经历过一个德国学生将自己创业的医药公司的例子加入到资本预算的案例中,提出了全新的财务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让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刮目相看,结论没有唯一性成为了《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类课程共同的特点。这些互动的教学环节,让课程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往往会让人记住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和计算公式,教师也会得到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方法。

2课程结束后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结束后,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评价,除了笔试,还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研讨会等小组的平时打分,这些在最终成绩中都会有很清晰的、各自的评价,一般都是分成两个等级,即:优和通过。同时,为了监督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瑞典大学一般会在课程笔试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普遍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授课效果的网络调查。瑞典半学期课程结束后一般会在一个月内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广泛的网上问卷调查。其内容主要涉及到课程前期准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课程效果等各个方面,具体有。1)各个指标总体汇总结果(具体量化指标从非常同意到强烈反对5个等级,分数越高表明其教学效果越好),《财务管理》课程的总体汇总评价结果,大部分都在较好的水平,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有较好的认可度。2)课程目标的调查。这部分包括提问:你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学习成果有了清晰的画面。其结果大部分集中在4~5分,说明学生对该课程有较为清楚的理论认知。3)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提问:授课内容是否与课程大纲等要求基本符合的;课程的教材和参考文献的内容与课程大纲是否相符;内容是否与课程本身的内容相符。4)课程组织形式效果。主要是调查学生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试各个组织环节的效果满意程度。问题包括:课程结构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课程的教学工作方法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你实现了学习目标;考试环节是否是精心设计的,并反映了自身的学习效果。5)课程实施。主要调查《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效果。问题包括: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程是否为其他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帮助我实现学习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努力该课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能够实现学习成果。

3中、瑞大学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欧洲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价值的追求。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实行多元评价,这是欧洲不仅是大学也是中小学教育中遵循的一种普遍的教育理念。本科生的成绩只有三个档次:VG是优;G是通过;U是不通过。而等级的划分是多方面的考核,包括考试成绩、上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等等。当然,并不是瑞典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就不存在任何问题,比如瑞典大学在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方面也存在矛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瑞典出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趋势,高校布局在地域上不断扩大,使来自不同经济及种族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是也有一种担心是:如果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对教育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数量扩张意味着自我终结。针对这种批评,瑞典中央政府对高校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质量基本令人满意,高校间没有系统的质量差异。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瑞典现行的政府经费投入体制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分)作为拨款的重要依据,这种体制为高校灵活地设置教学科研的优先领域提供了保障,因而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投入体制对学生选课需求的变动过于敏感。并且过分迎合学生的需要,会导致高校的短期行为。例如在专业设置上,如果高校一味提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那么各个高校的专业将会趋同,高校失去特色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在这种财政投入模式引导下,高校可能会降低考试难度和学术标准,以保证更多学生能通过考试,从而得到更多拨款。上述种种都是瑞典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隐患。

4结语

第4篇

解说:小学语文教材收集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以及脉络清晰的参观记和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如让小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调换顺序、更换词句、穿插内容、删除细节等形式的重组后向同学介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调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可以让学生“实习”一番调解员工作的。《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三个故事。导学此课时,可虚拟这样的情境:如果当时蔺相如避闪不及与廉颇狭路相逢,廉颇一定会大发雷霆,造成僵局,你能劝劝廉颇吗?继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升官的理由,将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颇在赵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劝慰廉颇。待学生想好要说的话后,再扮角色进行表演。

辩论: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再现了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形象。在导学此文的过程中,可组织一次由伽利略代表正方、围观者代表反方的辩论活动。

推销:这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挖掘语文教材中推销活动因素,培养学生的推销意识是完全有必要的。《新型玻璃》一课从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同时进行推销意识的启蒙,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你应该向金银首饰店(汽车厂、马路旁的学校等)推销哪种玻璃?又该怎样介绍这种产品呢?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对方单位的需要确定所要推销的产品,模仿推销员的口吻开展模仿推销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汇、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矫正,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将表情、手势等体态语适度地加以运用,以增强“说”的效果。

演示:《称象》和《捞铁牛》两课讲的都是古人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导学《称象》时,教师可准备一只饭盒(代表船)、若干石子以及一架天平、一盆清水和大象替代物等,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的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行演示,并用天平验证一下石头的重量是不是就等于大象的重量。导学《捞铁牛》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演示所用的物品,分组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手脑并用,该做合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做法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第5篇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运用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2.社会文化运用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3.语篇运用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4.策略运用能力(strategicalcompetence)(Canale&Swain,1980)。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口头上,也表现在书面语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去,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外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点,不太注意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外语教学中大面积的“聋哑”。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外语教学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结果是语言知识点越讲越深,越讲越细,语言学习成了语法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限制。这种缺少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相反,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不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何以进行听说读写?何以交流信息?但是,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言语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练习或实践的过程,这就好比弹钢琴,知道指法而不练习,肯定学不会弹钢琴。

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语言的输入量,采用循环式教学的方法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新教材在语言输入量方面大大超过了旧教材,而且这种输入是立体式的,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丰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自然接触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93年以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初中英语新编教材(JEFC)以其崭新的教学思想、丰富有趣的内容和有机的编排体系受到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欢迎,其优势已在经过初中一轮教学后的高一学生身上看到。和往届的高一学生相比,他们的听说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普遍得到加强。过去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现象得到初步矫治。96年以后,和初中教科书相衔接的高中教材(SEFC)正式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了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种发展很不平衡,高中教学效果远不如初中的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和挑战,许多教师心有余悸,放不开手脚,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的观念亟待改变,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不少教师对新教材了解和研究不够,特别对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缺乏研究,加上传统的教法根深蒂固,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是左右为难,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研究新教材,特别是研究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握好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运用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2.社会文化运用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3.语篇运用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4.策略运用能力(strategicalcompetence)(Canale&Swain,1980)。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口头上,也表现在书面语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去,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外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点,不太注意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外语教学中大面积的“聋哑”。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外语教学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结果是语言知识点越讲越深,越讲越细,语言学习成了语法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限制。这种缺少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相反,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不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何以进行听说读写?何以交流信息?但是,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言语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练习或实践的过程,这就好比弹钢琴,知道指法而不练习,肯定学不会弹钢琴。

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语言的输入量,采用循环式教学的方法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新教材在语言输入量方面大大超过了旧教材,而且这种输入是立体式的,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丰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自然接触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旧教材的一个明显缺陷是语言知识复现率低。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出现一次,难得再见,力求一步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违反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做法,使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学习效率低。新教材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教学方法,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步让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语言项目。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教师并没有领会这一点,词汇和语法往往讲得太多,而且要求过高,输入多少就要求输出多少,使不少学生难以对付,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感到课时不够用,不免要让学生多做作业或加班加点。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很重要,一定要贯彻实施,同时,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为当务之急。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work,groupwork,classroom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单一的讲解型向教练性或导演型转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严峻挑战。

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阶段侧重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情感,互通信息。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有口头上的,也有书面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在技能培养方面的单一性,重视全面发展。课文以单元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有四项技能的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只重视口头语言。其实,新教材的读写训练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正是新教材的特色。比如,pre-reading,note-making,summarywriting,等等,这些都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初中课本中听说训练的比重大些,它恰恰反映出语言学习的规律,而高中教材加强了读写技能的训练,符合教学大纲所阐述的阶段侧重的原则。

五、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金融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企业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自然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中国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为一个独立专业,这标志着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另立门户。

二、关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任何专业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财务管理长期置于会计学专业之下,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虽然目前已经将财务管理专业独立出来,但其培养目标却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更多的还是套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标。

现在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基本保持一致,即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理财技术的训练,以培养一流的CFO为直接目标。博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则应以学术研究为基本导向,致力于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推进。但是,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区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特色。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体系,它更强调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法律、会计、金融理论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级财务管理人才。

三、关于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构建成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厚基础”是指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能承前(与高中课程的衔接),而且要启后(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缜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财经应用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体育等。

“宽口径”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考虑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既要精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地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金融、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学、金融市场概论、投资学、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

“强技能”则集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都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目标应使学生达到四个一: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写一手好文章(主要是财经应用文)、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还应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手工、电算化两部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等。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

[3]李志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8(10).

[4]章铁生,席彦群.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朱丹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第7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风险投资活动,它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企业如何获得并购成功,如何利用并购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并购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并购是企业进化的重要途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大部分跨国集团依靠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起来,但在众多的企业并购活动中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并购重组中的财务安排问题。本文在分析企业并购财务动因的基础上,梳理并购环节中的相关财务问题,以期对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复杂多样,有的是为了实施多元化战略,有的是为了调整产品结构,还有的是为了谋求管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动因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并购中其他问题的重要前提。通常,财务动因是指企业并购对财务方面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即财务协同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减少交易成本、自用现金交易的充分利用、财务预期效应、合理避税等。

(一)规模经济效应

从横向并购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这里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及垄断等。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劳动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以及资本设备的专业化来实现,规模扩大可以降低长期成本。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会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通常,企业规模应该扩张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规模,一旦达到该点,并购行为就应停止。

(二)减少交易成本

从企业纵向并购来看,主要是为了产生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企业通过实施并购来减少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如果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资产资源,会形成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在选择交易伙伴时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实施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实施并购都会减少交易环节,节约生产要素的配置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等支出。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借助并购再与其已有的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网络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优势,以减少进入新领域的风险成本。

(三)自由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

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后剩余的现金流量。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由现金流量,但却缺乏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发展阶段的一些企业,虽然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如果将低增长且有多余现金流量的企业与高增长但缺乏现金流量的企业实施并购,自由现金流量就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财务预期效应

在财务预期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并购会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这就带来极好的投资机会。可以说财务预期效应是股东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行为的发生。我们说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股东的收益,而股东收益的大小又决定着股价的高低。股价与企业获利能力、企业风险、资本结构多种因素有关,它反映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股价可以通过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计算出来,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较高的企业,使并购的市盈率不断上升,股价也随之上升,从而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五)合理避税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如果收购企业每年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利润,而被收购企业又存在未抵补的亏损,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利用被收购企业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如果并购公司不是将被并购公司的股票直接转换为本公司的股票,而是转换为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票,这样会因企业支付债券利息计入成本而冲减应税利润,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二、并购操作流程中需关注的财务问题

(一)财务尽职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并购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并购风险,并购方应当开展前期财务尽职调查。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调查与分析时,除了全面了解企业状况、人员配置、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外,还要全面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评价。此外,要重点分析被并购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关注被并购企业已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以继承,如何通过企业并购享受到并购前没有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企业并购前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

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是决定整个并购投资的关键环节。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目前我国通常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虽然规定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时,除采用这种方法以外,还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验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使用收益现值法。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评估出的结果实际是企业的所有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的价值,极易造成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漏评,导致企业价值与价值评估产生重大差异。所以,我国企业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时,应结合实际,不应只选择一种方法,应选择若干种适当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估,在相互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结果。

(三)并购资金的筹措及支付

并购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到资金是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通常,筹措资金的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使用企业的内部留存资金,因企业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而内部资金又有限,因而一般不作为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对应于债务支付和杠杆收购,权益融资对应于股票支付或换股。如果企业选择发行债券为融资方式,因债券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所以可以减轻所得税负,但是债券发行过多,会增加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产负债的结构。如果企业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筹措资金,此种方式可以避免现金大量流出,并且并购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会稀释企业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和每股收益水平。

(四)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行为是一项复杂的投资,在1+1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整合。如果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不到位,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加强整合与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务的整合与管理。企业进行财务整合前,需制订完整的财务整合计划。在实施财务整合操作时,应以财务整合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即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存量资产的整合,评估考核体系的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做好这六个核心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顺利完成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三、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一)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

并购双方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被并购企业价值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目标企业的估价远远高于企业的实际价值,会导致并购活动成本的虚假上升,并将风险继续向后传递,导致筹资、支付等后续环节出现资本结构、债务结果等方面的重大不确定性。如果目标企业的估价远远低于企业的实际价值,会使并购企业丧失并购的有利机会。企业在估价时应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估算被并购企业的价值。

(二)融资与支付的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融资与支付的财务风险,首先要对并购企业和自身进行财务客观评价。在选择并购融资方式时,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保持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适当比例关系,合理搭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在提高融资使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将融资风险降到最低。在选择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并购动机、自身的资本结构、并购企业对融资风险的态度、资本市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并购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参考文献:

①《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财会〔2006〕3号,财政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