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学校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1-31 08:15: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对口帮扶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校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区、各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城区义务教育未得到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薄弱学校大量存在,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带来了教育不公平问题,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了社会和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推进区域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各城区政府、管委会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具体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指导、统筹规划,并给大力扶持。

二、把握标准,合理界定城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是指建校时间相对较早、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相对偏弱、教学质量相对偏低、社会声誉不高的中小学。本文所称“城区”,与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包括襄城区、樊城区、襄阳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现阶段,具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可认定为薄弱学校:

校舍未达到教育部、建设部、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要求,教学仪器配备和实验室装备未达到**年部颁Ⅱ类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学校拥有区级及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不足教师总数的10%,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多年来没有补充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来校任教;

学区内新生入学到位率低,初中未达到70%,小学未达到80%。

根据以上标准,首批认定城区薄弱学校24所(布局调整规划中拟撤销的学校不予认定),其中,**城片8所、**城片11所(含1所市直学校)、**区城关2所(名单见附件)。

对于上述薄弱学校,市、区两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用2—3年的时间,花大气力予以改造。

三、坚持原则,明确薄弱学校改造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以区为主,市级扶持”的原则,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年底,基本完成城区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至“**”末,城区薄弱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城区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内容及年度任务、目标按照“因校制宜,先急后缓”的原则合理分解立项。

(一)**年至**年上半年,解决薄弱学校学生课桌凳问题,添置、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及其他教辅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薄弱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分步调整学科教师配备,确保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正常运转。

(二)**年,除继续完善第一阶段工作外,搞好校舍改造维修和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校园环境得以改善。薄弱学校基本达到城区其他优质资源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及学科教师优化配备到位。

(三)**年,进一步完善薄弱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特色形成,学校服务区内学生入学到位率大幅上升,各学校达到规划办学规模;重视城区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注重资源的均衡配置。至**末,城区“择校热”问题基本缓解,整个城区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四、突出重点,强化薄弱学校改造的工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1、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先保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薄弱学校的应用,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和实验室装备要达到部颁Ⅱ类标准,保证薄弱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实验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改造薄弱学校的资金以区级投入为主体,市政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或“以奖代补”,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2、强化对城区教育税费资金管理和监督。城区缴纳的教育费附加由地税部门征收,所征收资金分别进入市、区金库。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区人大批准当年财政预算之后的两个月以内,编制本区教育费附加年度经费使用预算方案,商区财政部门同意并报区政府批准后,报市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教育费附加资金主要用于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重点项目建设、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和教师培训等。

3、实行帮扶政策,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要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实行联合办学或组成共同学区的办法。各优质学校要本着“硬件有所支援,软件毫无保留,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原则,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实行以强带弱,以强帮弱,共同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按照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对于生源不足,规模较小的学校,采取整合方式,与优质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实行资源共通共享,共同发展。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根据市政府批复的《**市城区中小学用地布局规划》的统一要求,于**年6月底拿出各自教育资源综合利用详细规划,报市教育、规划部门审批后实施。

5、认真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办中小学的划转工作,确保国有教育资源不流失。各国有企业未经市政府同意,不得擅自撤并、停办自办中小学。任何单位不得侵占学校的土地、校舍、设施,各国有企业不得利用自办中小学的校园校舍从事商业开发或作其他用途,不得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其他资产,不得擅自改变学校教育用地的用途。市区所有学校校园内的各类永久性建筑物的建设须报经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规划部门审批。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

1、取消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行政级别,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制,以区为单位,统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津贴等福利待遇标准,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有计划地轮岗、教师合理交流创造条件。

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原则,制定工作规划,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组织领导能力的领导班子成员,其中,校长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有多年从事学校主要领导工作的经历。建立学校领导干部校际之间定期轮换任职制度。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薄弱学校配备高水平的教师,建设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4、认真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按分级负责的原则,一是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依照政策规定按照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落实教师培训经费预算;二是教育、财政部门每年在教育费附加收入中要单列安排5%的资金专项用于市、区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三是中小学校在财政安排的年度公用经费中,单列5%的资金专项用于教师培训。

(三)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恢复薄弱学校正常的办学规模。

1、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入学”的就学制度。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准确掌握人口分布详细情况,科学确定各学校的招生范围,严格就近划片招生的管理规定。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学籍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各学校服务区域内学龄人口入学到位率达到90%以上,恢复学校正常的办学规模。

2、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择校。在合理划片确定招生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严格的班额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择校生的招收比例。

3、改革优质高中招生办法,从市区优质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的指标,实行“指标到校”的办法分配招生计划,为“择校热”降温。

(四)科学规划,加强城市建设中中小学的配套建设。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的规定和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市市区中小学用地布局规划》。今后,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中小学校的用地、建设规划,保证居民区学校的配套建设,完善学校服务设施。

五、明确职责,加强对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把改造薄弱学校列入工作日程。为强化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教育、财政、城市规划、监察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人参加,市教育局为召集单位。主要职责是制定**市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各区、各校工程建设进度进行督办、检查,对建成的工程项目组织检查验收。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转型期 师德师风建设 合理策略

一、引言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所谓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由于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影响非常大,高校的师德建设已成为高校进步与发展的关键课题。因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搞好师德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不违背教师这一职业使命的神圣。”同样道理,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育转型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转型期,即从过去单纯的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化,各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种转型,表现在教学模式上,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从任务引领和项目导向出发改革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中。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未来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接触机会与相处时间都将大大增加,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教育的这种转型,从师资角度上说,就是要求有更多“德才兼备”的新型教师出现在高职教育战线上。师资队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和最主要的支撑部分,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主体,是强校之本。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合格人才,就要建设一支既是“学者”又是“工程师”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在教师素质之中,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好坏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同时,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推进科学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广大高职院校教职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一支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师德师风建设将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重大,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非凡,它将直接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成就,决定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成败。

三、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总体而言,在新形势下,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教师都能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建立和完善自身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关系,师德风尚方面表现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心不强,政治方向迷失。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能够忠于职守、教书育人、钻研业务、扎实工作。但确有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刚进入高职教育工作行列的青年教师政治方向迷失,事业心不强,他们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错误言论,误导学生,严重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为人师表较差,示范作用降低。

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但部分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指责较多,尊重爱护不足,不能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是言行不一,言行背离教师尊严,对学生的顺利成长产生极坏的影响。

(三)敬业意识淡薄,过于注重自身利益。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够。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较为稳定的谋生手段。不少教师淡化了对学校发展前程的关注,过于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仅从切身利益上寻求自己的职业定位。

(四)因循守旧,改革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教改之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教改方面不求甚解,因循守旧,改革意识比较淡薄,不思进取,草草应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缺乏兴趣,教学质量较差,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一部分教师身上,但严重影响和损害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的上述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我认为,当前高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学术腐败、团队精神缺乏、责任不到位和行业作风不健康等现象,主要原因是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学校管理的盲区、教师的压力过大和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

(一)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学建设项目(精品课程、重点专业、教学成果)数量急剧增加,教师本人名利双收。另外,部分教师则双手空空,甚至连课时都严重不足,对前途忧心忡忡而心理失衡。这种事业上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将负性情绪带到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对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校对教师更注重科研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而疏于人本关怀,导致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疲于奔命,很容易诱发心理失衡,而这也正是教师出现行为偏差、职业倦怠和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师德师风考核、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职前、职中、职后三个阶段的考评缺乏系统性内容、目标及评估体系,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他们的价值。而且在招聘青年教师时,只注重学历达标,专业素质的考核,而忽视道德层面的素质考查,存在的重才轻德倾向。

(四)师资来源复杂化导致师德师风建设难度增加。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来自企业、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入高职,成为高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这批教师由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没有受过专门的师德师风培训,长期在企业或社会中的工作经历,难免会将一些与学校教育不相吻合的道德风貌行为带入课堂,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五、高职院校转型期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准确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我建议,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转型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各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师德建设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

学校应以人事部门牵头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将师德建设方案的制订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去,定期总结反馈,积极进行奖惩,从而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整个学校方方面面都要重视和从事师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互相配合”的良好格局。学校领导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位,自身表率到位,避免“师德教育软,业务教育硬”的消极局面出现。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教措施。

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教师进校之日起,就确定一名优秀教师与之结帮对,实现“一对一”帮扶,使这些教师不仅在专业素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如何传道授业;应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师德素质,以重点(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运用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特点,引导教师在共同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在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应鼓励教师到对口专业的基层单位实习、实训、培训,到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感受实际工作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三)形成“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监督评估体系。

教师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除了加强教育培训外,还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师德建设评估监督体系,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考评是高职院校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系统内对照指标体系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测评,建立“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同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应加强监督检查,将教师学习和执行时的行为准则情况、教书育人工作绩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考核中,充分重视“育人”效果。对师德师风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进行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促使教师自觉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反思,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职院校应学校发展规划的需要招聘教师,促使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盘活人才资源,并建立真正体现师德优良为基础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师资管理机制。

(四)关注教师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生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热心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其切身利益,防止空洞说教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其维护师德师风的自觉行为。

过去有些人认为,在讨论师德这样关乎道德问题时,应该“言不及利”,实际上,任何道德原则都是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反应和体现。师德教育必须具备现实基础,只有当师德原则真正能够体现、代表所有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时,遵守师德原则才会真正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师德师风建设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健全相应的教师利益保障机制。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重大,它将直接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成就,决定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成效。有鉴于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采取合理策略,保证高职教育转型期的师德师风建设顺利进行,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刘笠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祖智波.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张高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失范环境因素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8,(9).

[5]陈学凤.高职师德缺乏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