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16 22:4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英语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

4、引导学生在用中学英语,在做中学英语。改变学生的观念,“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感受成功。

二、德育目标:

突出初一年级自成教育的主题---自信,成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新接初一学生,部分学生曾经学过英语,自己认为水平较高,部分学生从为接触过英语,总之,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在备课中多下功夫,课堂上要保证优生吃饱,没基础的学生不掉队。

1、切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切行为,耐心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争取让学生少掉队。

2、及时查漏补缺。

3、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尤其要关心基础差的学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感。不可忽视没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技巧。

6.不断完善和改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第2篇

一、“整合点”理论与差异化教学

“十二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整合点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差异化就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做到尊重体差异?怎样进行过程性评价?这是长期困扰教师的一项难题,而“整合点”理论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

“整合点”理论最先由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在其报告《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教学》中提出的,它包含两个内容,即“整合点”的概念和“理想教学法”。“整合点”的定义是教学中的任意一个步骤,只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比常规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所谓“理想教学法”,是指在一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忽略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整合点”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选取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整合点诊断方法及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先个别试点,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以点带面的研究思路。

二、探索与应用

根据理想教学的设计方法,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实现差异化教学,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迅速定位到需要关注的学生个体进行个别指导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同时,利用记录课堂学习过程的方法实现过程性评价。但是,实时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教学环节,在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里采用传统方法是无法实现的。而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交互性。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较容易地实现这一目标。至此,我们将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环节、学生的过程性数据记录环节定为“整合点”,并对其应用模式进行探索。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选择英语语法教学部分。究其原因,英语语法是有规律的,也是枯燥和令人生畏的。之所以定位在初中高年级,是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英语学习也处于两级化的分界点上。常规教学面向大部分学生,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啃不动”的现象。而面向全体、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将该部分定为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实验内容。

在技术上,利用网络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初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随堂检测,通过平台实时地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检测信息,同时提供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便于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个别指导或集中讲授。以“形容词比较级”教学为例,整合点解决方法如下。

实现差异化学习方面。首先,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事先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初始环节,以“诊断自测”诊断学生对与本节课主要内容相关的先导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通过了测试,那么他就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如果失败,则要根据网络实时反馈的检测结果和复习建议,进行复习再测,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关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体现了差异化,可以解决学困生“跟不上”的难题。而后面设计的“拓展模块”,可以解决学优生“吃不饱”的问题。其次,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多样的资源。同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演示方式不同。“图文信息”中的文本资料简洁明了,“课件点播”里的FLASH动画生动活泼,“视频点播”通过微视频模拟课堂。这样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实现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方面。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可重复性反复学习、反复测试,直到掌握为止。对于难点内容,教师可利用网络的实时反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个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统一讲授,还是小组合作,抑或个别指导)提供有力支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合理化评价方面。网络教学平台既包含了自动生成的成长性评价、同学间的横向评价,也有为了促进合作学习而设的“人气”评价,各种评价以条形图的形式实时直观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刺激。同时,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新教育理念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这种网络课堂教学设计得到了总课题组专家的认可,“形容词的比较级”一课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技术支撑研究中心主导的“第十一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优质课一等奖。之后又有“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英语词义辨析”“The appositive clause”“识别英语中的主系表结构”等英语语法课例在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大赛等赛事中获奖。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初中英语;教学

1,引言

对话是人们借助言语、眼神、心灵、文本等,实现思想交流,相互理解的行为方式。对话是有意义的交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对话”,是改善英语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2,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许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是机械的问答,这种“对话”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动、思想的碰撞。例如,在教授“What’s on Golden TV”这个单元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了下列对话这样一段对话:“Teacher: What kind of film ‘Murder in a country house’? Student: Horror film. Teacher: What happened to the doctor in the film? Student: Found dead. Teacher: When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Student: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film.”在对话中,教师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学生完全顺着教师的思路,没有获得自主思考的机会,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踊跃回答,发表意见的学生不足1/4。许多学生除非教师点名从不积极主动发言。

2.2霸权式对话教学

在目前的课堂对话教学中,许多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话语权,学生只能够在教师的计划、安排下进行回答。霸权式的对话教学,表面上看起来运用了对话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活力,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一般疑问句时,“Teacher: Do you like English? Student: Yes. Teacher: Are you a student? Student: Yes. Teacher: Are you in Class2?Student: No. Teacher: Is Mr. Huang your mathematics teacher? Student: Yes…”虽然这些对话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般疑问句的基本知识,但是通过这些对话很难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部分认为这样的“师生问答”就是对话教学,将“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成“一问到底”的教学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始终主宰者课堂教学活动,控制着话语主动权,单调地呈现若干问题,抛售式地发问,没有预留给学生足够地独立思考的时间。实际上,“满堂问”形式的课堂对话就是教师的课堂独白教学。

3,基于对话理论的课堂教学策略

3.1合理开展课堂对话活动

教师要想提高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效果,就应当合理开展课堂活动,例如,微型辩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对话的有效进行。例如,在教授“Star signs”这一单元内容是,教师可以围绕着“Does what the star signs say match with you?”组织学生开展谈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记住各个描写不同星座人的性格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Student1:When were you born? Student2: I was born on…Student1: So your star sign is…Student2:Yes.Student1: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characteristics? Student2:I am…Student2:Not all..”在对话前,学生必须储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并思考、组织语句,挑选出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识,从而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运用能力。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提高了瞬间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3.2运用恰当的交流、评价方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运用恰当地交流、评价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提问时,教师应当用友好的语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当严肃中有柔,端庄中有微笑。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表扬,例如,“A good answer!”“You are great!”“Well done!”“Wonderful!”等,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应当进行委婉的引导,例如,“Never mind, think it over, you can do it well!”“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总之,在开展对话教学时,教师应当少斥责,多鼓励;少责难,多诱导。采用恰当地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5篇

尝试一: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现行英语教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而且注重了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套教材,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同步并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

教学案例1: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不祥数字。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要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案例2: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I’m…”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一)

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六十五!”

对话(二)

A little girl:“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学生会明白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等),尽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西方的其他节日都不太熟悉。教师可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提供和课文相关的主题和关键词语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也可趁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一些共同的或不同的节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对原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更好地感受到原课文的文化内涵。

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跨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尝试二:借助阅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许国璋教授说过,只有通过阅读,你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实践量,才能享受到学习外语真正的甜头。只凭一本教科书是很难真正打开学生英语学习之门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报刊和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双城记》、《雾都孤儿》……让他们通过广泛阅读,从不同的读物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学生发现1:颜色在中西方也有它的不同之处,例如白色(white),在英语文化中代表“圣洁、高贵”,而在汉语文化中则代表“残废、疾病”;“红色”在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除此之外,西方还有一些单词既可以表示颜色又可用做姓氏,如:brown(棕色/布朗),green(绿色/格林),white(白色/怀特),black(黑色/布莱克)。

学生发现2:在饮食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也很明显,西方国家喜欢吃bread(面包),sandwich(三明治),hamburgers(汉堡包),而中国则喜欢吃rice(米饭),noodles(面条),dumplings(饺子);中国人爱喝茶(tea),而西方人则爱喝咖啡(coffee)。

第6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45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提升,班级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渐产生,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抑制两极分化想象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达标。但是教师应意识到,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已有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很容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差距。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认真分析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让他们明白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用诚心、爱心、耐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争取不让任何学生掉队。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主阵地,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要想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开展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材料,再结合本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展现自己、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机会,让学生一走进英语课堂就能置身在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中,使他们在既紧张又活泼的教学氛围的感染下积极学习英语,逐步培养和发展英语表达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感心理

有人认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根本谈不上学生语感的培养,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句型结构和语法就可以拿到高分。其实不然,语感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学生英语语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们阅读能力的高低。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师就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看到“I saw some children flying kites in the park.”这个句子时,有些学生可以马上在自己脑海里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些孩子在公园里愉快地放风筝,从而记住“see sb doing sth.”这个句型结构,但是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分析这个语法点才能明白,这样的学习记忆枯燥无味并且印象不够深刻,这就是语感强弱造成的记忆差异。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出单纯的语法教学的误区,通过语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二、 活跃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整体把握教材,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阶段性知识与综合性知识的结合,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一次的复习与巩固,又能在旧知识的启发下形成新的语言技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将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相连接,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顺利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使各种教学形式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克鲁姆曾经说过: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情景,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将自己所学的语言运用到这些场景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教师应该做到精讲精练,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没有时间走神,会时刻关注学习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另外,后进生由于学习自信心不足,往往因为自己的羞怯心理而不敢开口说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来让他们回答,并且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长期坚持下来,后进生就敢于大胆表现自己,逐渐养成积极开口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为了使后进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我还会在上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高的小活动来适当调整学生的情绪,训练他们的持久注意力,比如,做些简单易操作的小游戏、播放脍炙人口的英语歌曲、讲点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猜谜语等,让后进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顺利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觉得课外阅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生词少、趣味性高的英语小故事、小文章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教给学生查英语字典的方法,当学生用自己所学读懂一些课外的文章的时候,他们的英语学习信心会大大加强。这些点滴的成功都将促使后进生继续努力,不断探究,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1引言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在于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对话双方经常发生交际障碍,其根本原因还是和对目的语背景文化的掌握与理解有关。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它反映了每个民族特定的生活习俗、交流方式、文化禁忌等;文化又是语言的底座与支撑。结合到外语教学,目的语背景文化的教授自然显得很有必要,否则外语教学便是不完整的。

初中新课程标注和新大纲明确提出:“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的要求。在人教版的Go for It教材中,不仅每单元中插入了文化知识点,而且教材最后还专门编写了两个文化单元,让中国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点是人教版旧教材所没有的。但是,笔者发现还有大部分的教师遇到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要么照着教参一念而过,要么回避不提,后面的文化单元更是不会花课时去讲解。遇到考试要考文化交际题型,教师就找些固定的搭配语句让学生死背,可见目的语背景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中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2教授初中英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中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引领和支持学生以后学习的重要动力。很多学生开始对英语感兴趣就是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吸引,以及对这些国家生活方式的向往。笔者在学校教书实习期间,曾到高中听课,发现高中教师在讲新课前都会介绍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以讲故事、放幻灯片、观看小片段、提问等的方式,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中学教师如果能利用文化打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视野,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交际意识,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会增强,就会逐渐地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更加渴望学习好英语并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去,从而树立起以后深入学习的信心,这对他们上大学走入社会继续学习英语都有持久的影响。

2.2适应新课标英语学习的要求

人教版Go for It按照话题任务来编写每个单元,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着眼于文化教育,设计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滚动式的学习链条。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和标准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像以前那样把握教材,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同时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把文化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语用能力才能提高,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下才能应付自如。

2.3适应中考英语考试的需要

纵观历年中考英语试题,我们会发现纯语法的试题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试题融和了语用和语法两种知识,尤其在听力和阅读方面,注重考察真实语言的应用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逐渐增多。比如在阅读中,考察英国人见面的寒暄知识,美国人吃饭的餐桌礼节,西方饮食文化等,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到这些知识,在做阅读试题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

在中考中,对话搭配的试题也很多,这就考察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基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察表示感谢及其答语。在机场有一个乘客帮助了一个老外,老外说:——Thanks for helping me. 乘客回答:——You are welcome. I should do it. 这种答语明显不合适,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老外听了就不太高兴了,以为那个乘客不是自愿的,而是职责使然。这些都是不同民族文化造成的差异。

所以,在每个单元的话题中,把其中的文化背景挖掘深一点,以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前面提到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来源于对英美国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向往,这只能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入门的一个有利因素。在以后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将我们的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类比和对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比如,在初一下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中,其人文主题是 “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其中举例人物有国外的体育运动明星、艺术名人,这些都是学生追捧的对象,但是如果教师能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我国的科学文学艺术巨匠的资料,再让学生用英语发现总结中外名人的不同经历以及他们的感受,那么学生总会对我国名人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刻苦精神有所触动,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3文化背景教学设计

目前,中学英语课程中是不可能有专门的文化课,而且考试出现的题型就那么几种,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增设口语考试,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背景文化知识的教授不是很重视,教学的方法可能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重点就只集中在了分析语法结构和讲解大量的词汇上,这肯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隐患。一些成绩好、语音标准、语法应用正确无误的学生一旦进行英语交际便常常出现由目的语文化缺失造成的语用错误。他们总是喜欢把汉语和英语等同起来,以汉语文化,汉语思维来套用英语,这就造成了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那么,教师如何多方面地设计文化教学,让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之中就成了教授文化知识的焦点。

3.1文化比较

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新课上做一个文化导入,加大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任务让他们动手完成。

新目标初一下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介绍了西方人的饮食烹调方法。在这个单元中,笔者建议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烹调词汇句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并查找西方人与中国人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的不同;而后教师列出一些常用的新单词、句子补充给学生;最后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两栏,一栏写上“the Western”,另外一栏写上 “the Chinese”,并让学生起来用英语口头表达不同,并串成一段话。这样,既能使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在表达过程中通过对比,他们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有深刻的印象,又能唤起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热情。

3.2应用多媒体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

形象生动的音像画面是吸引初中生的最好方式。教师备课的时候也会做很多有趣生动的幻灯片,吸引学生,加大输入量,营造语言交际环境。每个单元新课的文化引入大部分也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画面或者短片介绍一些背景知识,然后自己提问,或者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在观看中有所思考。

新目标初二上册有一个教学单元谈论的是天气。教师通常先用天气的图片引入天气的词汇,教授词汇拼读,然后再是句子的使用。他们没有通过天气联想到英国人的寒暄礼节。笔者建议首先教授单词,播放一些英国人打招呼的短片,然后过滤出一些他们常用的句子,让学生发现英国人寒暄礼节和中国的不同,此时再由教师介绍英国人的寒暄文化,强调真实的交际中的禁忌。学习完词汇句子后,让学生扮演两国人进行见面寒暄的对话,这就使文化融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最后,教师用幻灯片制作一些其他国家的天气情况的图片和一张中国地图,模拟天气预报的播放现场,让学生扮演一次播音员报道中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这样的活动让教学语境化,发挥了句子的交际价值。

3.3创造课外学习英语的条件和活动

学习英语文化仅靠课堂上的输入还很不够。教师在课外就应该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语言知识的学习。

首先,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周末、寒暑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做阅读笔记,然后课堂上在以值日报告或者讲小故事的方式检查阅读情况。

其次,在下午的空闲时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文化故事电影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提问;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学习英文歌曲;参加演讲比赛,并在过圣诞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资料并做成幻灯片介绍给同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圣诞英语晚会,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语歌曲,使学生在表演中发挥特长,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来自国外的专业英语教师,给各班每周上一节口语文化课,以游戏讲座的方式让中国学生参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4结论

从以上论证来看,只要教师具有提升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的意识,那么文化教学完全可以融入语言教学中,并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学生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两个民族的差异,不能极端地否定一方,培养爱国意识,教育学生在交际中正确地选择符合对方文化标准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文化的教授也应该融入语境中,不脱离语言知识教学。

总之,建议中学教师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多学习了解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多样化,让语言教学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主编.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摘 要:文探索基于“课证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与证书获取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MOS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课证一体化 模块化 MOS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37-02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该校计算机专业群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90%的课程内容为实操性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群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初始能力的基本专业素养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在高职课程开设和专业技能认证日趋贴近发展的行业形势下,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及课程组一直在尝试进行“课证一体化”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及“课证”协同发展的尝试,取得了一点经验,总结如下所述。

1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学强调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课程的开设配合市场需求是在做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课证一体化”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该门课程从教学方式、教材、师资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同时,课程教学与考证内容的深度融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考证的内容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来说,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考虑到此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群学生而开设,要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区分开来,难度首先要提高,技能应用上要加强,选择的证书要有企业实用性,并且要能够配合软件的升级同步。经过多方面的调研,选择微软旗下的MOS认证作为课程同步考证。此认证内容完全贴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步,考试题库也会随着Office系统的软件升级及时的进行同步和更改,完全的复合课程要求。其次,教材选取方面种类过于繁多,水平不一,且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更新较快,这类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院校学生及教学特点,但也存在更新过快、编者水平不一,教材质量难以保证,与全国性考试认证及MOS考证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那些专门针对考证的教材种类也较多,这类教材纯粹从考证的角度出发,虽然质量有保证,多以考证大纲为知识点,知识点分散,固定例题为主体,不利于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与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也有差距。最后,学生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该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生源有两种,一种是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一种是两年制中职起点大专。这两种生源学生基础能力区别非常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需要区别开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不同生源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获。

2 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设置

基于“课证一体化”现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应着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动手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理论以“精简、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宜过多过深,实践操作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岗位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岗位通用能力,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课程的“课证一体化”就是要在分析岗位信息技术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选用微软MOS认证为考证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将考证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将课程标准与MOS技能要求相融合,以获得合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3 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

进行“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在分析职业技能要求与岗位能力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别从课程标准、认证考试考核知识点、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确保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无缝对接,同时,实操案例、操作考核标准等都需从“课证统一”角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宜开展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将案例内容融合考证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负责制开展教学,小组成员互相激励、相互帮助。利用信息化平台“网络课程资源”,课前、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勤加练习,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目标的巩固和预习新课,鼓励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其他小组成员,并在上机实践课中增加拓展任务环节,鼓励他们做完基础练习的同时完成拓展任务,不断巩固和扩充知识,提高综合技能。

教学内容的选取:“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结合MOS认证与实际专业工作过程,两者达到统一,并根据MOS认证考试大纲、考试知识点有所侧重。MOS考证各个方向都是单纯的上机操作题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考虑加大实操练习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项目练习。

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通过施行“课证一体化”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规范了考试程序,并且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的同时获取到职业认证证书,这是一个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局势,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训技能,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岗位的认知,而且可以通过完成实训课程,考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有力砝码,通过职业资格等级,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检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借鉴,“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入课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考核学生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体现了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宗旨。“课证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非常有效,是高职实训教学的一个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阿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证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