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7 18:33: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在中职学校,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偏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厌学与学习压力较大并存;(2)交往困惑增多;(3)任性、偏激、冷漠、孤独,以至于很多时候情绪调控不当,做出让人“想”不明白的事情;(4)自私、嫉妒,以至于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缺乏韧劲与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自卑心理严重,以至于严重缺失健康成长与前行的信心与动力。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心理差距较大等,使学生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缓解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习惯缺失、方法缺失、成绩较差,大多数人是在轻视、埋怨、斥责声中过来的,加之中考残酷竞争的失利、失败,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更是雪上加霜。而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以及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教育教学方法失当,致使学生没能在中职学校这一新环境中重树信心,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偏激、人际关系敏感、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尤为普遍。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家庭结构的破碎与重组、父母不和等等,致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持久,缺少温暖与爱,使学生性格出现扭曲现象。而且,家庭条件的好与坏、宠爱与粗暴,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自身行为失当、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习惯缺失、方法缺失,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不断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以关心关爱为前提,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点滴进步,助其消除自卑心理。
可以说,中职生大多是在批评声、埋怨声、指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习惯受批评、受斥责,使其慢慢地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很难发现自身有什么长处与优点,使自卑心理逐步产生并“扎根”,致使严重缺乏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很难抓住接受中职教育初期环境转变的机遇,心理需求中自尊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逐步产生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而关心关爱、发掘其闪光点与点滴进步是助其解除自卑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竞赛等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阳光、健康一面的机会,从而培树其在其他方面向上、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2.注重关怀、鼓励,抓好批评教育这一环节,助其逐步消除戒备、逆反心理。
中职学生大多成绩较差,使其无论如何也是经常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批评,甚至人格侮辱,即使有进步、做好事,也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受表扬成为自身遥不可及的奢望。日积月累,学生对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产生猜疑、不信任的态度,其心理经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你说东、我偏西”的逆反心理逐步产生、越来越严重。虽说戒备、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绝非健康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关怀、鼓励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其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批评教育,也是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与途径,力求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使其排除戒备、逆反心理,进而提升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与实效。
3.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
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考核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心理辅导记录、体检表等。完善、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吸纳学生的参与、评价,一方面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省自励的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源于个体自尊的呼唤与激发,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正面激励、“闪光点”扩充与裂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其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激励功能与调节功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载体建设,力求教育过程与效果不断得以完善与优化。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倦怠 归因 预防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得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使中学生成为心理压力大的重要群体。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所谓“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不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或妥善应付学习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俱疲的状态[1]。它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注意力涣散,或者因课业压力和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而出现身心耗竭、逃避学习及缺乏自信心和学习价值观、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现象。学习倦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中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
学习倦怠是由日常学习中的挫折、焦虑日积月累造成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身心发育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是他们的典型特征,繁重重复的课业负担、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会使他们的这一天性受到制约,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感到厌烦无趣。
2.学习动力缺乏
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局限,看待问题常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目前的学习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学习中学习动力不足,态度消极,行为被动。
3.高原现象的出现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这是每个学生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如果不了解就不会处理,就可能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在反复调整无果的情况下就会滋生畏难情绪,降低自我评价,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4.自我评价不当
中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中,当他们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收效甚微时,就会有较强的自卑感,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陷入萎靡不振的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2],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和自我评价是诱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还有的研究者认为[3,4],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外显自尊与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
5.人格因素不健康
学习倦怠心理与人格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有些学生过于看重外在评价,对变化的环境极为敏感,于是容易产生倦怠。一些研究表明,神经质、低自尊、外控型、A型人格的人容易表现出较高的倦怠[5]。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陈旧,不能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这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样单调呆板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来说学习是很乏味的,无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疲劳感。
2.师生关系不良
中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能够理解与尊重教师,会因为喜欢他们而喜欢他们所教授的课程。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淡,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挫伤自尊,就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进而对该教师所授的课程消极怠慢,丧失兴趣。
3.人文素质不够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括思想品质、敬业精神、人格特质等方面。这些特征所体现出来的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不可低估。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和承诺都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6]。
(三)来自环境方面的因素
1.家庭环境不协调
家庭环境的健康与否对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影响极大,家长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一致,对孩子寄予的希望超出其能力范围,或者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影响,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快乐,且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2.学校环境压抑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很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单调机械,缺乏应有的乐趣和活力,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应有重视,个性特点不能发挥,心理需要无法及时满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不能及时被发现和解决。这些都造成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孤独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此外,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还常常缩短假期和学生休息时间,延长上课时间,采用题海战术和各种考试竞赛,使许多学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不仅影响情绪,而且降低自信,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焦虑。
3.社会环境困扰
现实中,一方面,高考升学压力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后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工作,这种相互矛盾和纠结的社会现象使一些中学生在想到自己的未来时感到茫然和困惑,造成学习中无动力,消极被动。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社会支持和资源将会导致压力感和倦怠感[3]。
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反感厌倦,对学习活动消极被动,以及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现象,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同时个别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还会泛化地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情绪,直至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二、中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预防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中学生平时应该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加强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注意从点滴的成功中获得信心,看到自身价值,建立和提高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学会从失败中进行正确的归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各科教学,使教学与其身心发展规律同步匹配,另一方面,应该精心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知识的殿堂。
(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和稳定的时期,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帮助学生养成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举办与学习心理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个别已经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学生,应提醒他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及时摆脱和消除学习倦怠现象。还应该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此外,还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调整情绪,释放激情,进行心灵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而快乐地学习。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学习上对他们的要求应该科学合理,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商量发展目标,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分享喜悦;出现问题时要冷静分析,提供帮助;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应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心理支持。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在学习上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即使他们不能提供具体的指导,这种充满爱意和关怀的氛围也可以让自己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感到幸福和温暖。
(五)加强社会支持力量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有学者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显著影响倦怠感的产生,特别是来自朋友的支持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社会支持越多,学习倦怠感越低[7]。这种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一方面能够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缓冲压力,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减少学习倦怠中情绪耗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或社会其他成员,都应该积极关注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参考文献:
[1]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胡丽萍.沈阳市初中生“学习倦怠”分析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杨宇然.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心理健康;民办高中;班级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1
本论文属——甘肃省十二五课题.
一、民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民办高中教育中应有重要的地位,发挥其它教育途径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它不仅仅能直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能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他教育途径如学科教学、德育、学生管理等一道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民办高中是从中学教育资源中分离出来的补充公立教育不足的教育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中的生源质量不太令人满意,许多学生尤其是一大部分高中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而且民办高中学校大多都是远离市区实行全封闭管理,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从长远来看,民办高中是自由化的一种教育体制,可以补充公立学校所不能做到的一些有利于高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面,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的难点
1.个别化教育无法适应班级化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本性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个别化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受教育者人数都是经班级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班级化管理为主要教育形式,同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数量少。这就导致个别化教育无法在民办高中进行,也无法适应班级化管理。
2.班级管理问题与具体问题不能保持一致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民办高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必须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求达到对问题的真正了解和认识,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依据表面的感觉和浅显的认识。但是,显而易见,真正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班级管理中却具有表面上的高效,却无法与每个学生具体问题保持一致。
3.课时较少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兴的教育,其课程目前仍然是副课中的副课,因而课时量很少,并且,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也不能再去要求更多的时间。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对学生施加持久的影响,使学生在以后甚至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使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学所获去处理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4.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是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者。它与德育是在目标和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既为德育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等同于德育甚至被德育所包括。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关于反省的认识,它反省自身、反省他人、反省社会,反省可以反省的一切。
三、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民办高中班级管理的建议
在民办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民办高中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民办高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使之发挥民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比与公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更优势的作用。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民办高中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民办高中教师应该在保证班级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来弥补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障碍。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民办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班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步找到了适宜高中学生和学校环境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通过预防、补救、发展,提高和培养了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入校后能形成和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学校也基本拥有良好的心理氛围。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其应有和特有的作用,帮助中学生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达到学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年12期.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1、学生对班主任有依赖、信任感
在家里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感,在学校里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有较大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生活中乐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关怀,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班级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班主任针对学生和班级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如: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的“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观念和思想;在开展"优秀班干部评选"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辅导,让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调控"(克服困难、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发展"(如何挖掘潜能、塑造良好个性)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班主任努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模范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3、班主任在课任老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沟通、调解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各科任老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的责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任课老师在工作中与班主任保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局面,形成班级任课教师的合力。
(1)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携手共进。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向任课教师作介绍,使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暖和家庭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便于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互协调的要求;班主任要把自己工作上的设想告之任课老师,并就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与任课老师达成共识;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要注意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2)班主任要充当班级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的最佳使者,为任课老师制定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3)班主任要善于化解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平时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课外活动,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转贴于
4、班主任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苗子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由班主任老师承担。学校规定每周二的班会课(二周一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每月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报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1、“走出去,请进来”,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素养,增加工作底蕴,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辅导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推动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保健医生,去排除学生心理的苦恼,解决学生心理“症状”,并且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 培养一支自我心理素质良好、又乐于和善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我校自95年成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一方面我们每年选派1~2名骨干班主任参加协会主办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并多次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我校对教师举行专题讲座,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专门购买了有关心理方面的书,为教师接触更多的心理知识提供条件,每学期又开展班主任自我培训、自我学习和自我交流为形式的学习辅导班,边学习,边实践,帮助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2、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公开教育活动,提高团体辅导的技术和技巧,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学校每学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比,评出了《走近老师》、《走近家长》《自信的三腿小凳》、《做情绪的主任》、《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学花零用钱》等优秀活动课;开展 “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孩子给家长写信、父母给孩子回信等活动,使学生把平时不愿对父母讲的话通过书信向父母倾诉,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些什么,同时也了解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家庭的付出,使孩子和家长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通过各种方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3、发动班主任参加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学校十分注意对个别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他们重点关心,积累个案,跟踪教育。为了让班主任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孤独、学习焦虑等倾向,学校为心理辅导室配备了电脑,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以便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每位班主任都建立了自己班级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参与每天中午对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活动,他们客观地分析测试的数据并将部分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有的方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缓学生的心理烦恼。科学地运用测试软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心态,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脉搏,我们的老师把对学生的咨询整理成《青春的萌动》在个案高级研修班学员论文集上发表。
4、鼓励班主任积极开展教科研,用科学的理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在中学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
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自卑、脆弱、狭隘虚荣、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早恋。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吴阶平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那么,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可以说,是否重视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能反映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眼光。
1.1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1.2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1.3成熟观念的改变。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因而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成熟,也将给因心理不和谐、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不安。
2.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要注重以下原则:
2.1平等性原则。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课的关键。
2.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不能“一棍子打死。”
2.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
2.4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快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地。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3.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教师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并且要讲经常性地开展这类活动,因为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只有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人类心理学就是一种科学,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让我们共同运用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吧。我相信,随着21世纪心理学在整个科学阵营中前沿地位的增强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推动和完善素质教育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在教育的万花园中绽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