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0 16:1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遗传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遗传学论文

第1篇

1.130个InDel位点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检测结果30个InDel位点检测片段长度在70~205bp,其扩增片段长度为76~158bp。检测到的峰形清晰且平衡性好。在293例河南汉族人群中HLD111的基因型1/1观察数为3例、HLD118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1例、HLD99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5例、HLD81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8例、HLD39的基因型1/1观察数为6例。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见图1,30个InDel位点的基本信息和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1.2群体遗传学参数经Bonferroni校正,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30个InDel位点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InDel位点互不连锁。河南汉族人群30个InDel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参数见表2。所检测的30个InDel位点的平均H为0.4107,平均DP为0.5504,平均PIC为0.3212,平均PEduo为0.0906,平均PEtrio为0.1606。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999999981143,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43572008541687,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4899357231589。

2讨论

InDel作为新一代的法医遗传标记,兼具STR与SNP遗传标记的优点,日益受到法医学界的关注。由于单个InDel位点提供的信息有限,难以满足法医学检验鉴定要求,所以多个InDel位点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单次检测的信息量和系统效能。本研究所使用的Investigator誖DIPplex试剂盒包含30个独立的常染色体InDel[4],分布在19条常染色体上,扩增片段在76~158bp。由表1~2可见,该试剂盒略低于国内InDel_typer30[5]的系统效能(CDP、CPE)和法医学参数,也低于文献[6]的CPE。本研究的HLD111、HLD118、HLD99、HLD64、HLD81、HLD39位点多态性不高,其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allelefrequency,MAF)均小于0.2,应用于法医遗传学检验的价值有限。以上结果的差异,可能原因有:(1)人种不同,文献[6]基于德国人群,而本研究则来源于中国河南汉族人群;(2)位点的选择不同,文献[5]中InDel_typer30位点针对中国人群的多态性而设计;(3)抽样误差,本研究样本数为293例,加大样本量可能会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哮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0例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60岁至90岁之间,且其平均年龄为(74.8士3.2)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2例患者因劳累所致,有8例患者因精神因素所致,有3例患者的致病原因为过敏,还剩2例原因不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程处于5至30年之间。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当既对其进行基础护理,又对其采用机械通气护理与心理护理的方法,将患者诊治后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记录下来。

2结果

在此研究中观察的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放弃治疗,剩余的58例患者治疗后均为满意,因此其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8.2%。

3讨论

在所有的哮喘病患者之中,最为特殊的就是老年哮喘病患者,且其发病原因多为呼吸道感染。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内分泌过多的分泌物,且不能及时将痰液排出体外,也使得气道阻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老年患者的发病状况会随着外界气温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就应当及时对患者利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3.1基础护理

患者的能够直接影响其哮喘病的发生。当患者为仰卧姿势的时候,会因气流受阻而导致哮喘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当按照患者出现哮喘时的程度,使患者按照半坐位或者坐位进行调整,这样可以降低患者膈肌,使其体内的消耗量有所降低,从而使其肺活量有所增加,致使其能够调节均匀的呼吸。此外,医护人员应当及时观察患者的病症,严格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程度、生命体征,当患者呼吸困难或者胸闷时,应当尽快的稳定患者的情绪,再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利用干预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应当选择氧气浓度为25%至40%时,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吸氧程度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条件氧气的流量,进而保证患者能够安全输氧。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室内进行通风处理,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花粉、粉尘等可能的过敏物质与患者接触。同时,依据所有患者的实际情况,应当指引患者在室外进行锻炼、减少烟酒的吸食量,并使其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较少冷空气的刺激,能够减低老年患者哮喘病的发病概率。

3.2观察药物不良的反应

当老年患者哮喘病发时,为了减轻患者的病情,应当及时利用肾上腺皮制激素药物对其进行诊治。同时,患者可能会因为使用大量的药物而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在对患者治疗时,应当利用超声雾化吸人的方法,进而达到缓解患者哮喘症状,消炎祛痰、湿化气道等目的。为防止患者出现肠胃道的吸入或者出现局部反应,应当在患者进行吸入雾化治疗之后,立刻使其漱口。对于患有骨质疏松、肥胖、糖尿病的患者,应当仔细对其进行观察。为了较少患者对于药物的刺激,最好使其在饭后服用口服药。

3.3心理护理干预

当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时,可能会出现烦躁、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根据老年哮喘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医疗护理工作。主要的护理工作包括:及时与患者交流,使患者的紧张感退却,消除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有所加强。除此之外,还要为患者增添家属进行陪护,进而使得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所消除,使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4机械通气护理

第3篇

1.1主要的遗传改造技术应用于制作动物模型上的优缺点

1.1.1转基因技术该技术将体外构建的包含基因表达框的DNA通过直接注射到受精卵雄原核中,使其在基因组DNA扩增的过程中随机插入到基因组中而构建,其中BAC转基因由于具有能完整地保留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基因上下游序列较长大大降低了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影响、插入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较低且传代较稳定等传统转基因所不具有的优点[5],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技术可以利用强驱动子使基因过表达,用于模拟和再现基因扩增引起的一些疾病,如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癌基因的扩增而造成的。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在体表达针对某个或某些mRNA的micoRNA而关闭或敲弱这些基因的表达,以再现由于缺乏这些基因表达而造成的疾病。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一是插入的随机性可能造成外源性转基因的表达不能完全遵循原有内源性基因表达的模式,对内源性基因的表达还可能造成干扰;二是效率低。

1.1.2以同源重组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该技术将经改造后的序列通过同源重组替换原有的序列,从而达到改造基因的目的。该技术需经历ES细胞培养、ES细胞内重组和筛选、囊胚注射和子宫移植等阶段而获得嵌合鼠,再从嵌合鼠的后代中获得能稳定遗传改造过的基因的首建鼠。该技术可以用于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整个或部分序列替换造成该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实现传统敲除(conventionalknockout)[6]、结合Cre-loxp[7]、Flp-Frt[8]系统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knockout,包括组织特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敲除)。该技术可以模拟和再现人或动物由基因点突变而造成的疾病,可以实现在特定的组织细胞、特定的发育阶段关闭某个或某些基因的表达,以模拟和再现这些组织细胞或发育阶段相关的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受限于ES细胞的培养技术(目前仅有小鼠、大鼠的数个ES细胞系可用)、首建鼠获得率低、周期长等。

1.1.3以人工核酸内切酶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微生物中发现了几种能特异性识别某些碱基序列的内切酶并加以改进,发展成为人工核酸内切酶,应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对某些特异DNA序列进行识别、结合和特异性切除,以促进外源DNA序列在缺口处的插入,从而达到切除或者替换原有序列的目的,实现基因改造。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内切酶技术,包括ZFN、TALEN、CRISPR/Cas9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修改精确度高、效率高、周期短、不受ES细胞的局限、可对多种细胞内的基因进行改造等优点[9]。其中CRISPR/Cas9技术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应用,黄行许等人利用该技术已经成功实现对包括人ES细胞在内的多种种属和种系细胞株内的基因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对小鼠[10]、大鼠[11]、猴[12]的基因改造,其中包括条件性敲除改造等。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遗传改造的成功率,使多种属、种系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成为可能。

1.2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在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及其特点

1.2.1在西医药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基于对小鼠遗传信息的深入研究,对人、小鼠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成果,目前已通过遗传改造技术构建出多种能再现人、小鼠疾病的小鼠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分别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基因及其调控等。由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及其积累的过程,因此遗传改造技术构建的肿瘤疾病模型能再现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在肿瘤医学研究和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已获知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Ras通路[13]、WNT通路[14]或PI3K/AKT通路[15]等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而p53通路[16]或Rb通路[17]等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破坏的过程。在对这些分子机制较为深刻和充分的认识基础上,已开发出多种抗肿瘤药物。例如对靶向EGFR的药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上抗肿瘤治疗[18],对p53通路的调节模式的认识及对有关分子结构的了解,促成了MDM2抑制药物RG7112[19]等的产生,这些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肿瘤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基于对小鼠转移性肿瘤模型中获得的有关肿瘤转移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理的深刻认识,为开发出能广泛抑制肿瘤转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受到ES细胞培养难等技术限制,目前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绝大多数来自于小鼠,CRISPR/Cas9技术在多种模式动物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更广泛的动物遗传改造成为可能,从而为构建除小鼠以外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清除了技术障碍。

1.2.2在中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由于中医症候的标准化、量化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未统一、未确定,导致中医症候本身的描述和表征上存在争议性,使得依据中医药理论所构建的疾病动物模型能被业者认可的极为有限。尽快制订统一的中医症候确诊标准,探索符合中医药理论的量化方法,探讨和揭示中医症候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的关系,有助于中医药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强调了机体的整体性、个体的特异性和致病的辩证性在疾病诊断、病因、病机探索和疾病治疗上的关键作用,提示需要以组学如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理念和方法,洞察中医症候的病因和病机。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解读中医症候,更多体现在以某个基因为主的多基因间相互关联和作用(整体性和辩证性),更多表现为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个体性)所造成的症候的发生和发展。现代遗传改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和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产生,使得经济、快捷地在1个个体中对多个基因进行改造和进行人为模拟自然调控成为可能。随着中医症候的标准化和量化从理论上得到统一和确定,方法上得到改进和广泛的认同,相信遗传改造技术所构建的中医症候动物模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面世,这将为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有望促进中医药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2小结

第4篇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传统艺术类型除了最常见的绘画之外,还包括剪纸、书法、戏曲、服饰、陶瓷、篆刻等众多妇幼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型。中专美术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对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价值的艺术门类有所涉猎。中国传统的绘画大致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大类,特征明显,成就极高,适用范围广,可以作为中专美术教育必学的内容。学习传统绘画,能为中专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学生创作思维和眼界。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可被纳入教学范围。学生可以先学写大字,锻炼腕力,然后再选择喜欢的字体来临摹。所谓“字如其人”,习得一手好书法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也是生活与工作的一大助力。而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篆刻、传统纹饰等,都是某种观念的外化,如龙图腾代表王者、霸权、绝对力量,凤凰图案代表高贵,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这些图案以其简单的外在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内在象征意义,对于中专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等工作有借鉴意义。学习传统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因循守旧,而在于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服饰经过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演变,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涉及服装设计等内容,借鉴传统服饰的长处,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就其中最重要的绘画艺术而言,传统绘画中,写意画与工笔画两者各具特色。传统绘画作品尤其是写意画中,讲究的并非形似,而是神似。画面上的主体与真实形态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否高雅。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工笔画相对写意画则更接近真实生活,更讲求细致,但其创作目的与写意画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某一画面来表现某种思想内涵和企盼。如北宋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出高大巍峨的山峦、浩浩汤汤的流水、山路和路上的车马,看似客观描绘,但表达出画家所向往人生图景。画面中的山水并非实景,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达到了“物”与“我”与画三者和谐融合的境地。在欣赏这种传统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所把握,并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古代园林建筑,至今都被视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集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体,并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和“等级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通过传统建筑认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劣,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第5篇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选样的方法,将2014年9月~11月护理专科2013级共1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同一年级专科班护生;已完成相关内容理论教学;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学生按顺序进行编号,按照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4名)与对照组(65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进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1.2.2观察组

引用Microteaching教学理论设计穿脱手术衣技能微型教学流程,即将穿脱手术衣整体操作项目拆分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相对独立完整,又可测量重复的7个小操作,并对每一个小操作制定具体步骤、练习目标及效果评价,形成连续完整的操作链。将整合细化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告知学生,老师分节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每一部分达标后进入下一部分练习,逐个突破。在练习过程中,老师用手机对操作学生进行拍摄,包括拍摄独立的项目操作及整体操作过程。拍摄视频参照评分标准进行个人、学生、教师三方点评。

1.3效果评价

1.3.1操作考核

实验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考核分洗手(20分)、穿脱手术衣(50分)、戴脱手套(30分),总分100分。采用一对一考核形式,并且带教教师不参与考核。

1.3.2调查问卷

实验结束后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内容、方式满意度;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问卷。设计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共发放问卷1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两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

实验组在洗手、穿脱手术衣、戴脱手套及总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

实验组教学与教师满意度分别为92.19%、95.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微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采用微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穿脱手术衣完整的操作项目细化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7个独立小操作,便于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突破各环节,由简入深螺旋式提高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有序、流畅完成整项操作。在练习时,学生能从完成及完善一个个小操作中获得一定成就感,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另外,通过拍摄记录学生操作动作、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主动查找问题,再由带教老师点评错误或需改进之处,加深操作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同时能扬长避短,有助于学生对操作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操作技能。

3.2微型教学授课方式得到学生认可

第6篇

安藤忠雄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和现代主义

从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本质上讲他是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试图通过自身的实践把现代主义发扬光大。但安藤反对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致力于现代主义和地方主义的融合。他从少年时就曾周游日本,对日本的的传统民居及其中表现出来的日本传统美学有很深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在体现现代主义建筑中单纯的造型及简洁、抽象、无装饰的手法的同时,总有一股浓烈的民族气息。建筑评论家弗兰姆普敦曾这样评价过他的小筱住宅:“建筑虽然运用了现代材料、方法和构成,但是还是能够从中感觉到日本人特有的空间感觉,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地形以及这里原有树木的细致处理等,很好地运用了这些要素。”

1.1自然元素与传统空间特色的塑造

安藤忠雄是一位情感空间塑造大师,他仔细研究日本传统建筑空间中对静谧的、带僧院特色的严肃、简朴、冥思的空间特色,并用光、水、风等自然元素加以表现。光之教堂(图1),表现的正是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内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样的黑暗中飘浮着一道十字架的光线,这就是全部。为了使几何空间更具有生命力,改变墙壁的冰冷感,将光线引进制造阴影,在这空间里有各式各样光的表情,有从上方洒下来,有从侧面射进来更有从隙缝渗透进来,产生各种变化,所以让其设计的建筑变成是光的容器。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门窗洞口,把重点集中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他也利用水体的镜面效果来软化建筑的几何特性和材料的硬度,倒影的虚像呈现出空间的静谧。教堂设计极端抽象简洁,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却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

1.2现代材料与日本传统材料质感

材料表现是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材料之间的构成效果来表达建筑的情感。安藤发现日本人习惯于在建筑中运用天然木材和纸,如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等,有一种追求材料的温和感和轻柔感的倾向。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一种,它所具有的朴实无华的特质正好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为了使混凝土在视觉上和触觉上符合日本人的传统感觉以及对美的认识,安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安藤在原本粗糙的混凝土材料掺入了日本传统手工技术,将其转化为一种细腻精致的细纹,呈现出一种符合日本传统的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安藤设计的“住吉的长屋”(图2)中,其出色的混凝土材料的运用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赞扬“混凝土在得到矫正后与数寄屋建筑中的木材极为相似,但混凝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尊严感和坚强感。从20世纪初,日本建筑师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现‘日本话’。但是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地运用混凝土创造出与数寄屋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广泛而敏锐的空间感的作品。”

1.3与自然的对话——日本传统庭园空间的继承

崇尚自然是日本的传统观念,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就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引进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日本创造了一种表现其审美倾向及哲学观念的庭园空间。在京都中有很多有名的庭园,如南禅寺、龙安寺、西芳寺、银阁寺等。日本建筑庭园的特色是:通过墙的作用使人感觉到墙外的景色。如龙安寺的苦山水庭园就是通过矮墙的存在表现出前外的空间。近代日本大师设计的高水平住宅建筑几乎都以庭园为中心进行空间构成。安藤忠雄也把这一传统空间设计方法应用到他的建筑设计甚至是城市设计中。他设计的TIME''''S(图3)就位于京都市中心区高濑川和三条大街交叉处。安藤在年轻时就经常到京都去考察古建筑,京都在他脑中的印象就是一个庭园。因此在他眼中,将高濑川也看成是一个庭园,想在这设计一个能感知水的庭园。在TIME''''S设计中,安藤以文化性地视点解读了东京的庭园为中心的建筑,继承了京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沿街建筑的手法,将小河融入建筑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从任何方向都能看到河水。

1.4传统空间层次与秩序的应用

日本传统建筑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也强调空间的序列感及“可游性”的特点,游走于建筑空间的过程是一种静心的体会,是发现与心灵感悟的过程。为了强调这一心理体会和暗示,日本传统建筑通常通过设计有意创造空间上的层次与秩序,“庭园深深深几许”讲的既是空间深度,也是心理深度。安藤继承了传统建筑中空间序列的处理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设计手法,从用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调性的干扰,安藤把墙柱加厚。安藤在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图4)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设计方法。水之教堂建在经过修整的水边,用树木和墙体围合出一片水院空间,为教堂创造出一个僻静的独用空间。安藤为观者设计了一条游走路线,沿着一堵L型的墙体前行,此时只能听到墙内的流水声;继续往前走,空间由小到大,由高到低,最终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苍茫水院中的十字架立方体;绕过立方体,走过一段弧形楼梯进入下面的教堂,此时映入眼帘的是隔着大片玻璃墙的水面及远处的山峦,一个钢十字架静静地伫立在水面,室外四季的景色变化也都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1.5注重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

安藤忠雄的设计总是从对建筑周围的物质环境思考开始的。考察现场一直是安藤做设计的第一步。他通过考察现场确定周围有哪些建筑或自然元素可以作为作品的“伙伴”,建筑如何与环境“对话”,周边需要什么体量的建筑,使用什么材料,即建筑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用地上。日本的直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岛,约有400人左右,安藤受委托在此设计了直岛美术馆。(图5)安藤到当地看了之后就有一种感觉“应该让濑户内海的美丽景色保持下去”。因此安藤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使整个岛屿成为环境优美的美术馆,通过建筑设计发挥环境的优势,使人们涌现出在这里进行艺术表现的欲望。安藤将环境做成可以布展的场所,而将美术馆的主体部分埋入地下。外部环境渐渐被苔藓所遮挡,看不到了石墙,整座建筑被埋在绿色之中。优美的外部环境可以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吸引他们来此进行艺术创作。而地下有大的空间作为美术馆,并且在美术馆中设置了圆形的天窗,从外面射进的光线水者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创造出非常有趣的空间。

2结语

安藤忠雄的建筑在形式、材料上完全属于现代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他独特与巧妙的设计手法,使他的建筑虽然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元件,却成功地用现代手法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精神气质。

在当今社会林林总总“主义”的攻击下,我国的建筑市场有点迷失方向了。说到现代主义,人们就往国际式的形式跑;而说到地域主义,则不顾一切地搬用传统元素,“大屋顶”到处都是。在这一方面,安藤忠雄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在立足于现代建筑的情况下,努力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及审美哲学,如注重整体的观念、人与自然融合的观念、混沌空间、四维空间等,将它们在现代建筑中加以抽象化和建筑化,设计出融合我国传统特色并适应当代社会的现代主义新建筑。

参考文献:

[1][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凯瑟林·斯莱赛.风格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徐璐璐,苏继会.安藤忠雄与他的诗意建筑[J].安徽建筑,03/2006.

[4]李颈松,刘秀梅.对日本现代派建筑师传统策略的理解[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01/2000.

[5]焦毅强.中国建筑的双重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高向东,周光华,陈海波.空间与情感[J].山西建筑,07/2006.

第7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我们的60例脑血栓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经过诊断,这60例患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脑血管病诊疗标准。患者具有以下至少一项病理表现:①平衡失调,吞咽问题和发音问题;②丧失一侧或两侧的视野视力;③机体运动出现障碍;④感觉不明显或丧失。不能列入脑血栓患者治疗病例的患者病征有如下:①脑部出血或是发现肿瘤;②脑卒中病史;③全身有严重的多种疾病。本次治疗分组的基本资料为:治疗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50~81岁;对照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治疗组合对照组患者在性别、病史、治疗前并发症等系列状况上没有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芎嗪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功能,能预防微血栓的形成,治疗组行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疗程为10d。血塞通注射液对脑血栓也有显著疗效,故对照组进行6ml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时间和频率同治疗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降血压和调节血压等。

1.3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分为四级。痊愈:眩晕和其他病征消失;显效:眩晕、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很多,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效:头晕、眩晕和呕吐等症状减轻,但仍为完全消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和工作;无效:眩晕、头晕等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显著性

2.2平均血流速度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P>0.05),治疗结果有说服力;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状况都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的效果明显比优于对照组。

2.3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都未发现各种异常的病理特征出现,包括未出现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都对病人无明显损害,治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对中老年人的危害十分大,这种缺血性的脑血管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加重导致患者脑部瘫痪。脑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颈椎病的骨性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运转出现供血不足和痉挛造成的。血管的狭窄致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脑部血液循环顺畅度遭到阻碍,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头晕和呕吐的症状。脑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脑部神经受损,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出现,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和生活。针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血塞通注射液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对增加脑血管流量和扩张脑血管有一定的疗效,它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对脑部缺血后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能形成很强的保护。注射血塞通注射液够对血栓的产生提前抑制,并能够提高T-PA的活性。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之所以比血塞通注射液的疗效更好,是因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在抗凝的同时改善脑部血液的微循环。规格为5ml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含有丹参素2mg和盐酸川芎嗪100mg。大量的临床治疗实验表明,心脑血管的痉挛抑制上面,川芎嗪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通过对血小板线粒体对氧气的消耗控制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控制,川芎嗪能够抵抗血小板的聚集。许多临床实验和患者治疗过程都表明川芎嗪在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的提高、血粘度的降低和血液流变的改善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第8篇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现状分析

过去,家庭父辈对晚辈通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活态的、未经加工和修饰的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传统文化;现在,受现代化的影响和挑战,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家庭结构的调整变化,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明显缩微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颁布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个大家庭多为三代、四世同堂,大院里子孙们和长辈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聆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说书等;随着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孩子多和父母(三口之家)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舅及其子女分开生活,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孩子们很少能聆听长辈讲述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一天多在学校,仅有一定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又常常被宠爱,想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不情愿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爷爷奶奶也就不再强求对其传授;一些中青年父母即使有点儿闲暇时间也感兴趣于现代时髦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史诗、歌谣等传统文化既缺乏主动从长辈中习得的意识,又缺乏积极给后代传授的意识,导致文化断链现象;计划生育带来家庭成员锐减,也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像以前大家庭成员相互间立体的、纵横向的相处家庭社会关系,更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

2.学校教育的集中作用,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大为削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子女在学校随着学习升级、知识增长、学习外语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比重不断加大;家长又为子女升学、出国、工作等考虑,将其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让他们全封闭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精英文化,学生很少有在家乡、在家里接受本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笔者2010年7月在兵团八师133团维吾尔族居多的9连、7连调研时了解到:这两个连队距团部3-5公里,多年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该团民族中学教育(设在9连,含小学)逐渐由盛到衰,2007年秋季开学,团教育中心将各年级总共仅有的40余名小学生最后并入团校。之后,7连、9连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要到团部去上,维吾尔族儿童、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时空大为减少。

现在,民族地区(牧区)的民族教育随着寄宿制、内初班、内高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子女送入寄宿制、内初高班或民汉合校甚至汉校上学,鉴于长期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现实,一些民族学生渐渐生疏母语。这样,子女与家长、家乡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而,减少了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

3.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一旦这一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沿海到边疆、城市到乡村,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艺人一般将独有的技艺传给自家后人,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发展;现在,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愈来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热衷于流行、通俗、牛仔、摇滚等现代派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关注网络媒体的现代化信息。而对传统生活方式认为简单老套,不赶时潮,对古老的讲故事、聆听歌谣等家庭、家族教育不再感兴趣,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陶艺等技艺绝活也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子女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之有些家长一味“崇洋”或认为传统老土,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较为困难。一方水土要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在这方水土滋润下创造了适宜的本土文化,并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而家庭教育正是体现本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上述分析了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此针对共性问题,认真思考、探讨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与保护的共同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

1.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技之长、多才多艺的家长都是非遗家庭教育传承与保护主体,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激励作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教子带徒传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保护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为非遗家庭教育营造传承环境氛围,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1)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体系下,持续地、一贯制地确定相应层级的传承人(家庭教育传承人),对他(她)们掌握和传承的独特的娴熟技艺给予认同和认可,赋予相应层级的传承人荣誉称号和权利。

(2)从物质、精神上有权享用国家、地方政府赋予传承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荣誉称号,享有发展自己所特有的非遗的权利。

(3)有权将自己所特有的技艺、技术传给后人,向子女、学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若场所、基础设施等不足、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4)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非遗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学术研究等活动,贡献给社会,或取得相应的报酬,以带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发展。

(5)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扶持传承人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技高艺精、传承队伍规模和贡献大小等实行分级保护,动态管理,褒奖杰出传承人。建立以国家级、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传承人为传承主体的家庭教育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津贴的形式给予传承人资金资助,确保其生活无忧,使其安心从事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命名方式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还要及时掌握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及时跟传承人耐心的解释与说明,和传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传承人的信任,让传承人全神贯注地从事非遗的教育传承工作。

2.传承人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履行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传承人在享有政府给予特殊补贴、荣誉称号、传帮带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积极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1)传承人应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自觉行为,设法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状态,走向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传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非遗某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特长。

(2)传承人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着既要守望精神家园,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神,敢于继承、创新和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及其在现代社会延展的生命力量。

(3)传承人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保护好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4)传承人身体力行下应积极走出去,热心参加自己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传习展演等公益活动,开拓眼界,带徒传艺,培养新传承人。

(5)传承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统技艺等记录,向所在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该保护项目的保护建议,及时反映保护情况,有效开展整理、保护和发展本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