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0 15:12: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语文学习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切合实际的计划、安排、组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语文面广,知识点繁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前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埋怨语文让人老虎吃天无法下抓,尤其是面对平时四平八稳的课堂教学和突如其来的各种考试,两种反差极大的情景,使教学双方感到了空前的迷茫和无奈。原因何在,就是我们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明白学什么,然后还要让学生清楚所学内容对自身成长进步及最切身利益高考的作用和意义,即为什么学,那么紧接着的是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将语文教学导入了正确的轨道。其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要通读教材,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只有教师把教材通读后才会作到胸中有教材,有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激活自己的思想头脑,产生引进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整合教材的想法。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任务并且有了实施教学目标任务的思路和做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近者一学期,远者三年,必须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是实施教学以及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体系。计划可分以下几部分:
(1)课堂教学计划。重点是理念更新和传统模式的改变问题,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且要安排详细重点讲授内容和研究性内容等。
(2)第二课堂计划。这里将课堂以外统称为第二课堂。其包括作业的种类及要求。落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渠道和做法,学生语文成绩测试的方式以及活化语文知识的活动安排等。这些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运作。因此要十分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3)安排组织是关键。如何落实计划,安排组织是关键。重点是安排学校规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堂、辅导三块时间的安排。笔者是这样做的。为了细化语文教学任务,且保证任务落实到位,本人给自己所带的班级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其成员根据语文任务项目而定。这些成员必须是在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如:笔者按早读、课前三分钟演讲、作文、随笔、测试六大块,分别任命了六名同学为语文学科委员,这六个人负责每一项任务的安排布置、督促、落实,并及时上交相关作业,反馈信息。每一天提前通知全体学生,指明时间、具体任务、完成时间等,要求十分具体。比如演讲负责人,必须提前两天通知演讲者,准备相应的内容,提出要求,并在中途检查了解情况,确保演讲质量。比如负责随笔的学生要收交随笔还要按我所制订的评定标准统计随笔质量,并及时通报给学生。平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科委员开会,布置任务,并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工作。
这样的做法,效果明显,改变了以往老师一人布置任务,学科代表一人艰难工作的局面。通过学科委员的带动作用,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活了语文学习现状。
以上做法不仅从老师角度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也从学生角度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为进一步展开语文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方法很多,但要落实到主阵地――课堂。老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他是将师生个人语文学习公开化、透明化,是师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互相学习语文学习方法、切搓技艺的舞台,其不仅包括方法技术的演练,也有个人情感、态度、思想、言行、习惯的熏染。其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坚持不懈的致力于更新自己做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 理念带动一切。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的第一因素是理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开创新的自我才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比如自己的理想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领域的革新,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将影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的理念,自主、创新、研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自然会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的成分。
2、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打破陈旧的模式。语文教学要坚决摈弃一讲到底的模式,要一改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的方式,打破以往简单单一的结构模式,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形成动态的结构,拓展语文学习面,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3、注重语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语文能力的落实,本人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二是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重在问为什么,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三是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四是注重情感氛围的渲染,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
总之,更新理念,改变方法,重视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务必落实之。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1、为了巩固学习方法以及强化应试能力,必须有计划地利用好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如坚持阶段性地下发上乘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加强训练。
2、开展与语文有关的文体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活化语文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学习 建构性评价 方法 建议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然而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特别是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重量评、轻质评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与课改理念相违背。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建构性评价方法的探索旨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摸索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建构性评价的方法与建议
(一)语文学习建构性评价要摒弃正确答案惟一化的做法
小学生语文学习建构性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判断、反诘、推论、延伸等,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明辨是非,反思经验,综合认识,深刻思想。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评价的客观公正和答案的惟一,尤其排斥主观情感对评价的影响。但建构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一定包括个人的洞见,因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因此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允许多元观点共存。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就作者该不该写猿声发表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那么难听的猿声;一种则认为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心情非常愉快,连难听的猿声都觉得悦耳动听。老师在总结学生的观点时指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哪种观点更符合现实,建议大家查阅与李白相关的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做选择。老师就此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并生成一场讨论:到底这首诗该不该写猿猴的叫声?
(二)建构性评价教师要给予方向性引导,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建构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的内驱力,让其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为了鼓励学生多读多记,我们可通过设计具有建构空间的试题,引导学生整合学习内容。一位六年级教师在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时:请写出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句,看谁写得多(可以查找资料)。这道题的空间很大,具有开放性和导向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
再如,教师在一位学生的习作中点评:“你的歇后语用得很妙,突出了童心童趣,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学生读这个点评,不仅认识到歇后语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还积累了新的歇后语。由此可见,建构性评价是一种全程性的评价,渗透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它的目的和过程都在于对学生进行语文建构。
(三)语文学习建构性评价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
用建构的方式来评价语文学习,旨在促进和提升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对话中建构个人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延伸和发展。因此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打破教师垄断评价的现状,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学生自评是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自我监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评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
生生互评、主要是引导学生说方法说认识,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心知评价要多元化,但往往是浅尝辄止,因为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费时费力,效果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交给学生方法。学习是一种建构,学习语文更多的是语言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建构,这些建构是有章可循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渗透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在执教《坐井观天》,指导学生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时,教师跟据学生朗读做了以下点评:
生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我们感到井底蛙很傲慢。
生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呵,我们感到井底蛙在嘲笑小鸟。
生3“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嗯,井底蛙在怀疑小鸟的话。
师:你瞧,同一个句子,变换了句中读重音的词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这句话呢,试试看,让同学听听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又如《草船借箭》,学完第二自然段,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自读自评和互读互评练习时,我听到两个同学在评价:
生1:我读后感到诸葛亮镇静自若、胸有成竹,觉得周瑜不友好。
生2:我觉得描写周瑜的句子,可以读得快些,这样就读出他引诱诸葛亮时的紧张、喜悦。
学生在这样的自评与互评中,自然而然建构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老师朗读的评价,往往是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往往采用示范朗读,有时也采用比较、模仿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推进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经验。比如,当学生读《浅水洼的小鱼》第一自然段时,有的说感到难过,有的说感到焦急,有的说感到不安,等等。教师先肯定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再把他们的思维向深度引: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向广度上引:小鱼面临这样的处境,会说些什么?向长度上引:故事怎样发展?这样的评价和引导就是建构性的。如果学生得到的只是诸如“很好,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不错,要继续努力”等等笼统的评价语言,他们大多将无法确定努力的目标,再往下读,学生就很难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体验。
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反馈、来调节。即时性评价能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它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即时评价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很大。恰当准确地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知道自己哪个方面好,哪个方面存在不足,应该怎样去做。因此语文学习中的多元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评价中要坦诚交流、真心互动。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共建文化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文字词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60-02
所以,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字词,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字词的教学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加强学生对字词的重视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亟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热爱,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而在培养语言能力的时候,同样也发展了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
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2.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3.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课题研究步骤
1认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词语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宇宙,还帮助我们理解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有多么复杂,词语便有多么深刻。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个人语言的丰富程度往往同他的思想和生活的丰富程度直接联系着。以词汇而言,一个人掌握的词汇的多寡,是在总体上反映他所掌握的概念(实词)的多寡和他对概念与概念之间多种关系(虚词)的理解的深浅的。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词汇积累越丰富,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越深广,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越细密。从人的发展的高度认识词语教学的意义,从这个层面来说,词语教学怎么重视都是不过分的。
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词语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强记、理解、领悟及运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时候都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这和教师教学的教一路丢一路的方式是离不开关系的。我们在责怪学生总是记不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在教学方面有欠缺呢?
许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在开学之初先把课文上的生词短语做个整体统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本学期的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运用比较法,联系学过的知识来讲解新知识,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又要注意运用综合归类法,在学完几个单元的生词后懂得归纳总结,将词性归类、近义词归类、反义词归类等等,从而加深印象。这种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做法,是需要不断坚持和倡导的。应该说,除了一些最普通的基本词以外,一个中学生的词汇积累,如果每学期能以150个到200个的数字递增,10个学期积累的数字已相当可观;至于平时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还不计算在内。但这毕竟只是设想,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向“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目标努力,加强词汇教学的计划性,使教和学双方都能心中有数,就决不是毫无意义的了。
3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增强词语教学效果
语用学理论视野下的词语教学,不仅仅是教音、形、义等语言知识,还应对语言形式、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进行语用分析。词语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能力。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要遵循。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词语,最重的是要让学生能形成有效的词语运用的经验,包括一般理解和变式练习。让学生直接感觉到词语在具体语段中的存在,即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中的例句,以此为范例指导学生由模仿起步,学会运用。
4注重课外延伸,努力开发生活中的词语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生会在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进行细分,进而实现精细化的教学过程,并针对其学习特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应用能够大幅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分段训练模式便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写作教学的精细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创作思维的拓展,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制约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写作,分段训练模式可以通过作文的写作过程体现自我思想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分段训练模式
分段训练模式是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状态和学习特征,进行差别化以及个性化写作训练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进行阶段化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按照时间和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学习难度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实现个人创新意识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即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同时迎合了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关注重点的写作教学。
3分段模式的益处
3.1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分段训练模式的写作教学,教师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设置,对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量,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年龄段接受合适的写作教学内容,分段训练模式尊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个人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提高,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使其能够具备自我写作创作能力。
3.2为小学生奠定文字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是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读写能力的应用进行写作,进行自主思维意识和思想的表达,实现对其阅读经验以及文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对于文字积累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在积累的?^程中,将文字知识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即奠定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文字基础,同时培养和塑造了学生的文学综合素质。
4分段训练的具体方法
教师应用分段训练模式进行写作教学,要加强对于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在最初的应用阶段,教师需要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表现,而是学生对于新积累的词汇或者语句能否进行灵活的应用,如果学生不能够进行自主灵活应用,则表明学生没有对词汇或者语句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词汇和语句的讲解方面,进而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全面掌握之后,便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词汇或者语句进行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教师便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方面,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找到文本教学内容的中心意旨,能够对各段落进行重点解析,加强学生对于文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感悟能力,进而促进其对于写作手法的掌握。在教学环节的最后阶段,则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学生需要脱离教师的辅助,能够自主进行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并能够将文章的主旨进行提炼,并能够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有深入的掌握,进而实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应用。
5进行分段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5.1因时施教,因材施教
学生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学习表现,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表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关注和重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收获。
5.2遵循课本
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进行分段训练教学模式时,要遵循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的修订都是经过多次审议和评定而确定的,教育界学者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安排,教师要保证遵循课本的教学内容,并将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进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5.3创新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式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革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将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进而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 履职能力
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对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具有较大影响,缺乏深厚的积累和高超的技巧,是无法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笔者认为,要想成为新时期称职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履职能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一、注重业务学习提升,不断提升岗位履职技能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经验,停留于传统和陈旧的教学模式之中,而要注重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化与能力技巧的提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多渠道开展学习,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提升岗位履职技能。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主动学习方式提高履职能力,通过上网浏览教学网站、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从中吸取有利于自身教学改革与提升的精华,并理论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梳理和总结,在学习他人观摩课、研讨课的基础上,将他人语文教学中成功的经验筛选、总结出来,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此实现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一个人的理解与创新能力总是有限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博采众长,将他人的成功经验吸收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自主创新探究与汲取他人长处相结合,实现教学履职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效率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努力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对于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手段的优化成了必然趋势,而以多媒体手段为代表的信息手段成为了这场变革中的主要角色。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这些信息手段并熟练掌握,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各种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在系统的培训之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与信息手段培训及多媒体教学相关的业务学习活动,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努力尝试,在实践之中增强多媒体手段运用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积极尝试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课件,运用电脑软件将课件所需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设计成更具针对性和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学课件,让教学活动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更要注重提高自身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强化自主设计和创新,让信息化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心理研究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渗透与教育。高中生在年龄上已经接近于成人,心理更加敏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渴望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等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并充分掌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将其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感知基础、身心发展特点之间的联系度。教师只有深入地分析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高中生特点,以在教学设计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心理学知识与教学技巧的有机融合,能够实现于情、于景生动一体的效果,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教学环境氛围的优化。
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扣住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重点,提升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一方面,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将其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取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实现创造性运用和吸收内化的目标。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学习目标达成度,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总结提炼能力,对于各种模式尝试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同时筛选出教学探究中的成功之处,实现扬长避短的目标。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好地履职和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创新型和研究型教师。
五、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致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教学履职能力不仅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还应当包括课外资源整合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发掘和整合各种有利于语文教学成效巩固提升的课外资源,发挥其在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方面的作用,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学生建构立体化、素质化语文学习体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兴趣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专题学习,如组建文言文探究小组、现代诗歌研究小组、文学社等,对学生开展技巧指导,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进一步发挥课外资源对深化和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让他们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实现快速进步。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反思,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改进和提升履职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韦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结构刍议[J].文教资料,2008(16).
[2]赵建松.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师道,2003(11).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学生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竟不到十个小时。学生看书的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
(1)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试,而且考试科目较多,因而没有时间阅读。这难能可贵的十小时也是经过学生千辛万苦才挤出来的。
(2)学生主动性缺乏。据调查,74%的学生表示大多数只看些娱乐性书籍,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满足日常的需要。7%的同学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闲书”浪费了学习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只要读好语文课本就可以了。
(3)学生自身无法认清阅读本身的意义。虽然当下大力地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依然从课本中来。“聪明”的学生怎会浪费时间来做一些“无用功”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将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作为主旨。在实践环节上,比如整体感悟、体验情境、品味意蕴、赏析语言等环节上,借助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多角度把握课文,并且同时展开对文本的研讨和鉴赏为主的深度阅读。带领学生开展贴近生活实际的阅读活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开展阅读。
2.改变策略,从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多与教材“沟通”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多读书,语文课更是要读书的。要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走入“文字”的世界,体会文字的美,真正地学习“语文”。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学生带着课前自学和互相交流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和疑惑,走进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他们解答,循循善诱。这才是中学课堂最理想的状态。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边读边思考,勾画圈点,做读书笔记。然后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相交流、质疑、思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创新”应建立在自主研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某方面联系起来探究,通过深入比较,总结出和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种“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模式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授课模式。
4.注重诵读
带领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情趣。用量的规定,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要求学生诵读。
四、总结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切忌生搬硬套。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③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探寻、摸索,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机械地让学生阅读,而是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在中学时期,开展对学生阅读的训练,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个人品质,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自由朗读;多媒体;阅读;联想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03-02
《语文新课标》中多次提到,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并制约他们的语文水平。因此,把语感训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既继承了传统语文学科的精髓,又准确把握了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如何在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迅速、灵敏的感悟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出一些提高语感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语感层次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以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课堂,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来促进语感。
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己首先要融入到课文情景中去,这样学生才能跟随教师的阅读来调整情绪进入到课文的描述情景中。初中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学生最乐于模仿的对象,为使学生形成最初的语言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顺应语感直觉性等,范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形式。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去想象,使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创设情境,自由朗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反复读可以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景、物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有通过反复读,细心揣摩、品味,才能悟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思。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朗读时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还可自由选择读法(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语文版七年级《春》一文是非常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班情或学情来决定是否分组进行、全班进行或先组后班进行,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情感共鸣,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仿佛走进了春天,让学生在听、在看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3.多媒体促读,常读常新。为了让学生对读书保持长久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多媒体教学大多为演示型课件,是集图、文、声、貌于一体教学手段,可以用来显示当前难以理解的东西,学生以眼耳并用来达到极致的思考结论,从而加深对文字的感知力,比教师用半堂课来进行单方面讲述的结果强千万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搜集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此一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有特殊历史背景、新奇又陌生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状况。例如现代诗《我是一片槐树叶》用多媒体展示:耳畔响起的是一首深沉的思乡曲,一组组图画清新而又略带忧愁,一组组诗句饱含深情。这样一方面积累了不少乡愁诗,有助于本单元的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二、以阅为辅,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需要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经验,而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快速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阅读国内外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储备语言词汇,培养语感。通过阅读,使学生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那么,如何阅读才能事半功倍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陶渊明所谓的“不求甚解”实际上是指博览群书,不咬文嚼字,理解文章大意即可,而后若有会意,则能把握整体篇章的准确意义。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不必执着于字句的逐个破译,而应要注重整体;不强求刻意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只需用迅速、敏锐的感知触角进行通篇阅读。总之,以速读作为基础,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把积累的词汇、句式学以致用,厚积薄发,便可促进他们从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和经验。
三、联想触景,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阅读时,脑海里要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只有凭借联想和想象才能走进文章那字里行间所描述的世界,即便是这个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另外,引导学生善用形象思维,不迷惑于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理解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暗示、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从而形成情感鲜明的良好语感。
引用一则实例:在教学小学语文《萤火虫》这篇课文时,教师问了一个问题“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怎么了?”学生沉默了一阵,一学生回答:“它就死了。”教师叫另一学生回答,学生犹疑了一会说:“没怎么,老师,那只是一种生理现象。”教师表情凝固,但很快缓和,进一步引导:“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究竟就会怎么了?”教室很安静,教师启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书。”有学生开始翻书,一学生起来,但仅重复了老师前面的话。教师继续引导“快了,继续看书”。其他学生都开始仔细看课文,这时一学生回答:“照亮了人间,”教师笑了。期末考结束,卷面上全班学生都在横线上工整地填上“照亮了人间”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成绩显然不错。然而我们却为这些学生失去自己的观点而感到悲哀。他们可能没认为萤火虫是在燃烧自己来照亮人间,而有可能想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四处游玩,结果也给别人照亮了路,也有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会想萤火虫老了,这是它的生命之光要熄灭了,可在课堂上老师把孩子们关于萤火虫发亮的多种独特性及具体的感知性都给掐断了,教师希望他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说,最终导致了学生不愿说,甚至不会说。只留下一个很难理解的模糊概念,和学习这篇课文的挫败感以及理解困难的恐惧感,……渐渐地,语文课对这些孩子来说就变得枯燥、难懂。老师的提问意味着折磨,哪里还谈的上什么美的享受,因为语文课反映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从来就没在他们面前展开过;语言的智慧,巧妙和趣味,他们从来都没领略过。美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与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爱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改进语文教学就必须从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享受功能着手,改变教授语文时的基本观念和立场。
一、认清教育、尊重人格,用爱去教语文
美是人类特有的感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影响,学生被沦落为了知识接受器,甚至人格受到了摧残。语文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堆分数,不是为自己赢得一张钞票,而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摒弃那种以考试得高分为唯一追求,课文学习弄成公式化的、整齐划一的理解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违背文学自身规律,也违背孩子感知世界的天性。仍以教学小学课文《萤火虫》为例,夏天晚上很多萤火虫忙忙碌碌的飞来飞去,可过了一段时间有些萤火虫的就会黯淡下去,很快他们就死亡了。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想想萤火虫的一生是不是太短了,它们在这短短的一生里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印象?这些闪闪发光的萤火虫使夏日的夜晚有了流动的团团荧光,好像一个个飘动的小火把,把黑夜照亮了。他们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和回忆。……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珍爱世界,热爱生活;进而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价值,给予与奉献这些主题。得到了美的享受和熏陶,为萤火虫的生命很快就逝去而惋惜,从而培养了孩子的情商、净化情感。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敞开无私的胸怀,带着温暖的爱心走进语文、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与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提问、讨论、辩论,改变那种“书唯上、师唯上”的做法,既要尊重文本,也要尊重个性的发展,使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还原本性,自觉自主的去感受语文的美。
二、回归生活、创设情境,用真去教语文
任何科学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语文源于生活,美则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普利什文说过:“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不丰富所限,他们学习语文常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教师就不能老是只用嘴去干巴巴的解释,说一大堆抽象的规则、理论,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感受社会。要因地制宜,根据条件来组织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情景;条件有所限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设情境,比如学习叙事文时可组织学生把它改编为简短的生活剧,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就进行实地观察或观摩标本。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刻透彻的理解课文。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回归于生活。通过眼看、耳听、鼻闻、手触、感悟生活。利用教学情境揭开语文的面纱,使语文变的真实亲切,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唤起其情感,引起共鸣,挖掘出语文内在的自然美、社会美、精神美、艺术美。
三、形式多样、锦绣添花,用趣去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