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反思论文

教育反思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8 00:18: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反思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反思论文

第1篇

摘 要:将课堂阅读教学作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笔者将结合在校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反思;措施

阅读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议论文、散文还是科普性文章的阅读,都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剂良药。如何将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地实施下去,需要语文教师找到课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以领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步入作者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当中,体验字里行间的魅力和作者的真挚感情,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1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反思

1.1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材料有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材料往往包括必修课本和现代文、古诗词、戏剧类三种类型选读课本,而实际的教学计划迫于升学的压力却只涉及必修课本和古诗词课本,这就造成了课堂阅读内容单一的现状,也造成了阅读资源的浪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些有思想、有灵魂的读本、杂志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例如读者、特别关注等,应当引起语文教学小组的重视。

1.2课堂阅读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受限于提升学生成绩,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受到总的教学目标的限制,因此,造成了课堂阅读教学进退两难的情况:开展阅读教学,教学计划无法完成;不开展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此外,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往往也无法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服从于语文教学小组的安排,忽略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3学生忽视阅读任务

迫于各科学习的压力和迫切提高成绩的心理,学生往往会将阅读任务居于次要位置,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三大科和理(文)综的学习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身为人师,我们也能理解;但事实是语文试卷中,阅读分数所占比值很高,而且失分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忽视阅读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答题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阅读教学要创造文章中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创造出与文章相称的文化背景来,用音乐、诗词、设问等,让学生与文章融为一体。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书法大家临摹的文章,或者播放有古典色彩的歌曲等,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融入教学情境中。

2.2教师要从文章作品本身入手,做足功课

《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的任务形象丰满而又贴近现实。“他把眼前这个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一比较,感到他在这里不必缩头缩脑生活”。这是高加林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他会有着这样的想法,他又想要干什么大事业?教师一定要做足文章、作品的功课,围绕其内容设置几个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展开深层次的讨论。

2.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拥奶骄渴窖习,将阅读作为每日任务去完成,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做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熟悉作者写作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在新教育背景下,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对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并在每节课后进行课堂总结和自我反思,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结语

让学生在高中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进行自主式学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要“以生为本”,通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艳敏.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J].语文建设,2016,(35):7-8.

[2]蒲政伦.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情境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8):70.

[3]陈丽.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15):167-146

第2篇

【关键词】文明礼貌;教育;反思;教师; 幼儿

有位哲人说过: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也有人说: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仿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不免令人深思,请看发生在幼儿园小朋友中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有一次,浩浩拿圈当方向盘开汽车,由于跑得快把波波给撞倒了,波波从地上爬起来,眼里含着泪,气冲冲地说:“我要……”还没等波波说出“告诉老师去”,浩浩就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挡了我的路? ”波波涨红着小脸,撅着嘴巴冲了过去,一掌把浩浩推倒在地上,小朋友们都嚷了起来:“波波打人了”。

反思: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条件优越,他们是家庭里的小皇帝,温室中的花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试想一个缺乏文明礼貌教育,不懂得如何交往、和平共处的人在现代社会里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吗?

镜头二:在一次区角活动时,来了一位其他班的老师,小朋友看了看,又忙着玩自己的玩具。此时本班老师马上提醒小朋友:“老师来了要怎么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有的小朋友马上醒悟过来打了声招呼,而有的小朋友眼睛看着玩具,手里玩着玩具,极不情愿的叫了声:“老师好”

反思:文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但是,是不是要发自内心?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与提醒,但是像有的小朋友手里玩着玩具或醒悟过来说了声“老师好”是为了听老师的话呢?还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究竟有多大意义?

镜头三:在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吗? ”幼儿答道:“有礼貌的孩子老师才喜欢。”有的小朋友说:“有礼貌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五角星。”

反思: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说几句礼貌用语老师就给予五角星表扬,这就是孩子眼中的所谓礼貌。当然表扬鼓励孩子对的行为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剖析文明礼貌教育更深层的含义? 否则只是培养了一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镜头四:有一次晨间锻炼的时候,洋洋来晚了,没有圈玩了,她就去抢佳佳的圈,洋洋妈妈看见了,就从洋洋手里拿走圈给了佳佳,“洋洋……”洋洋妈妈话音未落,就见洋洋起手就打了她妈妈,然后放声大哭。

反思:孩子小难道就表示可以任性地为所欲为吗?要知道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了,作为母亲不知此时她是否意识到她的孩子缺少了最起码的道德素养——文明礼貌与尊重别人。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这一品德教育呢?它的核心应该是,爱心教育,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所以文明礼貌教育不只是教幼儿口头上的一些礼貌用语而是发自幼儿内心的。而它的本质是幼儿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通过与同伴交往的亲身体验,感受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会让人受到欢迎

幼儿的认识是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们可能记了,但不容易理解。所以不易与行为联系在一起。正如前面的例子,或许平时幼儿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但真正运用并自觉使用, 实非易事。因此,应该注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就前面的例子,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疏导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让他们在此时此刻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原谅。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幼儿亲身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幼儿会留恋、热爱这个集体,他们也会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

2 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发自内心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爱心教育要从幼儿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引导幼儿说说:“你从小受到谁的照顾?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那你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 ”开展学会关心,学会爱的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小朋友》《我爱老师》等等,让幼儿通过亲眼观察,体会老师、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关心父母、老师,并把这种关心付诸于行动和言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这种活动深入幼儿的心灵,他们就会有爱的行动。如:父母下班回家后,会给父母拿拖鞋换,并说:“爸爸(妈妈)辛苦了。”父母做家务时幼儿会说:“爸爸妈妈我来帮助你。”在幼儿园老师上完课,有的小朋友会跑过来说:“老师让我来给你捶捶背吧。”让幼儿认识和体会到不同职业劳动的价值,理解生活离不开各种职业,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能学会谦让,懂得用礼貌用语和别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3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符合教育任务和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讲文明、懂礼貌的环境。

首先,要使幼儿学有榜样。 榜样来自教师、家长、同伴和他经常接触到的人。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应热情有礼貌的打招呼,特别是本班老师之间的默契、融洽、文明,会带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要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我看见平平没有椅子坐,我就把我坐的一把椅子搬给他,并对他说:“平平,请你坐老师的椅子。”龙龙看到我把椅子搬给平平,他就把自己的椅子给我搬了过来,说:“张老师,请你坐我的椅子。”这使坐在一旁的芳芳立刻起身把自己坐的椅子搬给了龙龙,然后从墙边又搬来一把椅子悄悄地坐下了。这一连串的反应只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没有教师任何启发和提醒,孩子们做的是那么自然.主动。可见榜样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举止的源泉。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比评定自己行为的好坏要快,而且看得清楚。因此,我就有目的的对幼儿行为加以引导。每天我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我对小朋友说今天下午穿衣服的时候,我发现晨晨对小颖说:“请你帮我系一下背后的扣子”,然后说了声‘谢谢’,小颖对晨晨说‘不客气’。只要幼儿有礼貌的行为我都会告诉小朋友自己的新发现。渐渐的他们通过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其次让幼儿有实践练习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练习,还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如:幼儿每次从户外活动后进教室常常出现拥挤的革命现象,我就有意识地站在通往盥洗室到活动室的门口,开始时孩子们从盥洗室到活动室宁愿从空隙挤过去,也不同我商量请我给他们让道。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问站在我后边的小朋友:“你要走过去,可我正在门口站着,你该怎样请我让开呢?”孩子开始和我商量了:“老师,请您靠边一点,我要过去。”我立刻表扬他:“你说得多好呀!本来我站在这儿是有事的,但是你这么有礼貌地和我商量,我应该让你先走过去。”有时我也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主动让道,并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图向我致谢。多次的练习使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进教室拥挤的现象减少了,而且常常会听到“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谢谢你”、“不客气”等文明礼貌用语。

第3篇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第4篇

一、注重情境导入的反思

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好每一个导入环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苦糖》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都爱吃糖,你们知道糖是什么滋味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甜的,此时我话锋一转,糖明明是甜的,课文中的作者为什么说糖是苦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时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引起了学生读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整个课堂能够牢牢立足文本,通过读、说、演、再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仔细品味语言,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激发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去体味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并且模仿课文句式“有的……好像……”说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卢沟桥的狮子更多形态的想象,也有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这些都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三、注重教学重点的反思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和灵魂,教师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和挖掘重点,那么学生也无法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以体会课文思想,所以在教学时要静心设计重点。在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例如:《金色的脚印》本课的训练重点: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围绕着训练重点,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抓住狐狸一家之间的伟大亲情,狐狸和正太郎之间的真挚的感情去拨动孩子们的情弦,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因此教学这一课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情”,用文中丰富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孩子,使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第5篇

关键词:教育;预防犯罪;公共幸福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36-02

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的“如何预防犯罪”一章中提到预防犯罪的几项措施,包括立法的明确性、制度的透明性、执法的严格性、奖励美德以及完善教育。其中在完善教育这一点上,贝卡利亚并没有做具体论述。他强调,完善教育是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艰难的措施,并提出:“完善教育同政府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到了最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将再没有一块贫瘠的并且只有少数哲人偶尔开垦几下的土地。”

一、为什么完善教育是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

1.可靠性之探讨

贝卡利亚对预防犯罪的措施是按司法过程来排列的:立法——制度设计(包括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执法——对美德的奖励。在完善教育措施未提出之前,这几个措施形成的体系应已相当严密,可偏偏在文章即将结束时提出完善教育这一“最可靠”的措施,有“压轴”的意味。可见,贝卡利亚对完善的教育之于预防犯罪的效果信心十足。

显然,贝卡利亚说的这个“最可靠”是相对于前面几项措施而言,可以将教育和前面几项措施做一番比较:一是立法——立法本身要求稳定和谨慎,况且一个行为若到了需要入罪的地步,立法者在此之前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效益考量,其不确定程度可想而知。而教育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不断地完善,其可靠性在于,为了国家进步,在国土范围内的任何受教育者都会被人类最基本、最真挚的情感所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完善,社会对基本情感的要求会提升到较高层次,受教育的公民之素质和文明化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亦即,社会越文明,教育的可靠性越高。因此,虽然预防犯罪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相对立法,教育无论如何最可靠。二是制度——和预防犯罪相关的制度设计主要是司法制度,并且往往牵涉到一国的政治制度本身。于是,制度设计总是牵动着大多数人的心:执政党需要将某些司法制度纳入对自己有利的层面;大财团用手里的钞票操纵选举,培养自己的人,或者直接做议员,亲自参与制度设计。在这样的局面下,经过各个利益集团的反复讨价还价,从制度上预防犯罪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预防犯罪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再来看教育,教育不可能也不必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它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质,并且即使教育商品化,从商品经济角度看,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也只是大力扶植教育的人——譬如建立私立学校的财团。退一步来说,教育若生长在商品化环境下,其预防犯罪的功能和赚取利润的作用充其量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而非此消彼长。因此,相较于制度设计,教育的预防犯罪作用亦最为可靠。三是执法——预防犯罪需要执法机构本身严格遵守法律而不腐化。我想在这一点上可以不言自明,那是因为,执法机构本身严格遵守法律就需要完善的教育做保障。没有完善的教育,不能让执法者从内心真诚地拒绝腐化进而自己去犯罪,对于预防犯罪则更无从谈起。四是奖励美德——这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预防犯罪之措施,但美德的涵义过于暧昧,可以证明美德的机制也难以形成。虽然“在明智的分配者手里,荣誉的奖金总是用之不竭,一本万利的”,但是明智的民众在荣誉的奖金面前,其智慧也总是用之不竭的,一不小心,奖励美德便会被民智层出不穷的民众所利用,到头来奖励美德容易流于形式,预防犯罪的效力变得孱弱。这个时候,教育再次成为奖励美德的安全保障,它会告诉民众,什么是美德,美德应怎样获得。论及预防犯罪的可靠性,在教育面前,奖励美德的气势显得多么不足。

2.最艰难之考量

笔者认为,教育之所以成为预防犯罪最艰难之措施,原因大概:一是教育若体现预防犯罪的作用,成本将会很大。教育实践起来并不难,但整个实践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推动教育的发展,体现其预防犯罪的作用,往往需要几代执政者的努力和坚持才会取得它应有的效果。虽然只要教育预防犯罪的效果一旦显现,其可靠性似乎就可以让它的推动者一劳永逸——教育的稳定性特点使得其很难发生变故,除非政权更替,并且是根本性的王朝变换。在贝卡利亚时代,因启蒙思潮的推动,这种变换可能性已经变得渺小,更何况在当今世界,这样的变换可能性更是变得微乎其微——可是在政绩要求明显的社会体制下,上一代执政者难道会心甘情愿地将其努力的成果拱手让给他的继任者吗?答案很让人怀疑。二是执政者总会担心民智的开启给自己带来威胁。可是,谁也不愿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一方面欣然接受教育将给预防犯罪带来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惧怕教育的完善会给自己的执政造成负担,因为在完善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民众从此不容易被“糊弄”,至少不再容易被说服。因此教育的完善过程本身也是执政者进行利益权衡的过程,教育总的趋势一定是向前发展,只不过由于执政者的权衡,前进的步伐很小。三是完善的教育是预防犯罪最不直接的措施。当其他措施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时,总是那么直接和快速。以立法为例,一个行为被确定为犯罪时,刑事责任的负累会迫使民众惧怕实行该行为,其预防效果直接并且显著。尽管“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但教育这一“慢工”总是在很久以后才会做出“细活”,这中途的过程又是那样地不确定,不免让人担心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最后阻碍教育的发展。

二、政府的本质与完善教育的联系

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们不断认识到,政府的本质在于其服务性。作为拥有最高强制力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权力机构,政府先于国家产生。国家组建以后,政府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变得合法,同时正因为有了国家,公民对政府的要求变得认真而严格。公民需要的,是政府天然地把社会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并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所谓公共服务,即为公共利益所提供的服务,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包括宏观的,又包括微观的。从宏观上讲:包括调控宏观经济,实现结构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公平和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持社会安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在谈及完善教育和政府本质的密切联系时,贝卡利亚仅用一句话指出了原因:“因为到了最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将再没有一块贫瘠的并且只有少数哲人偶尔开垦几下的土地。”在这里,贝卡利亚的侧重点在后半句,即“再没有一块贫瘠的并且只有少数哲人偶尔开垦几下的土地。”首先,在只有少数哲人偶尔开垦几下土地的时代,教育肯定很不完善——这里的土地,应该是指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于是政府在绝大多数时候可以为所欲为,全然不顾公众的感受。事实上,在这样的时代,公众的感受不需要甚至不值得政府为之考虑。因为在民智未开的时代往往是极少数精英统治的时代,普通公民并不知道政府应当做什么,自己可以得到的又是什么。其次,在说明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只有少数哲人偶尔开垦几下的土地减少时,贝卡利亚的意思显然是这些土地已经都被开垦,而非土地不再被开垦。并且那些被开垦的土地是大多数民众劳作之后的成果,而非少数哲人的功劳。据此,可以知道,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定然是完善教育后的结果。原因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内容中包括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精英——最起码不成为任人指使和糊弄的知识分子——促使公民和政府共同探讨社会生活的必然内容,进而全民开垦那些未被开垦的土地;公民因为教育获得智识之后,便会开始重视自己的权利,开始理直气壮地站在和政府同等的地位,去审视政府做的一切事项是否有违其服务性宗旨。这样一来,政府开始变得谨慎,但其行动并不会因为公民的积极参与变得举步维艰,只不过政府从此必须心甘情愿地和公民一起开垦那些未被开垦的土地。这样做的结果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将变得更好,预防犯罪之目的便自然而然地达成。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姗姗到来。通过上述分析,不得不说,完善教育和政府的本质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三、完善的教育和最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之间的联系

最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实质就是后来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盖茨堡演说时,所描绘的理想政府所拥有的时代。那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时代。在这个时代,政府不是统治人民而是受人民所统治。民选的官员被认为是人民的公仆,他们代表的是他们的选民。人们可经由投票,向他们的代表陈情、甚至组织和平的示威活动,来发表心声,参与政事。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份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与义务,来决定他们的政府该如何执政。公共幸福到来的时代,就是民主社会形成的时代。

谈及公共幸福时代,贝卡利亚强调这个时代是最遥远的,应该不难理解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或许贝卡利亚在两百多年前写《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的时候,就早已深刻意识到:公共幸福时代,即民主社会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远未到来。但那并非远到遥不可及。公共幸福时代的到来需要公民自己去争取,需要每个人加入到民主化进程的洪流中来。每个人加入到民主化进程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壮观得公共幸福时代不请自来。而这样时代的到来,教育一定留下了汗马功劳。到了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开垦过的富饶的土地。民智的开化同教育密不可分,正因为教育的漫长和艰辛,所以那样的时代才最遥远,但绝非不可实现。

综上所述,真正对人类有益的教育,在它完全地付诸实践之后,定然会导致遥远的公共幸福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其预防犯罪之功效不言而喻。尽管实现完善之教育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他的最可靠性特质会源源不断地给执政者带来政治上的诱惑,促使完善教育成为每一代执政者在教育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完善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工具,等到民主时代到来时,完善的教育成了功勋卓著的历史功臣,和谐社会便开始形成。到那时,执政者和普通民众怎么还会担心犯罪的发生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反哺;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7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进一步加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起初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哺”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在一些领域,他们往往处于先导地位,这将强有力地影响、“反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种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反过来它也同样受大学生文化反哺影响最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特别关注“文化反哺”问题。“文化反哺”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否定,而是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法、理念、内容正在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反而成为反哺的对象。目前“文化反哺”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对化的反哺确实为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有许多方式和方法确实值得借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文化反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内容、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反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重要影响。首先,“文化反哺”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拥有者,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学生受传媒(电视、杂志)影响甚少,教师的传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处于受支配和被动地位。而当前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信息优势的地位不复存在了,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超过于他们的师长,不会完全依赖于师长,另一方面现代的信息媒体可以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方面的渠道,在某些领域教师反而要向学生学习。例如在计算机和网络科技方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了解与掌握有限,远不如学生的水平。其次,“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重新定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独享知识,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学生的角色也就是认真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文化反哺”背景下,应该成为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因而这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审视一下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权威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在真理的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找准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主讲人、教导者,更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帮助者。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2):10.

[2] 万 晖,孟 繁.“文化反哺”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42-43.

[3] 刘绍荣.“文化反哺”现象对思想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20-22.

第7篇

一、教与研的困惑

1.优秀教师≠论文写作

教师面对教科研,到底是“教”还是“研”?笔者相信,大多数教师虽然做到了“教”与“研”并重,但还有许多广受学生欢迎却因没有不能在考核中得奖的优秀教师。当前,不少学校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陷入了评“创作家”的误区。

也许,有人要问:不搞教科研不也照样搞好教学?笔者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不能搞好教科研就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那些只会上课的“优秀”教师,其实,大都是我们对其有认识误区,即忽视了这些优秀教师教科研的隐性工作。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体现方式,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这些都应该是教科研。

2.论文造假≠取消论文

目前,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文易误导教师“为论文而论文”,从而淡化教育教学。一大批教师因而强烈呼吁职称评定时要取消或淡化教科研(特别是论文要求)。这种观点似乎有“不搞教科研照样教好书”的味道,这是对教科研的误解。其实,我们不能因为职称评定中对教科研论文的操作上存在缺陷,就对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的要求采取“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的极端做法。

现阶段,还没有绝对公正并能完全反映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职称评定标准。因此,对教师教科研尤其是对论文的要求不取消或淡化,而应是加强。关键是我们要对论文注意“打假”和“防假”,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实施面试――“零距离接触”,通过专家组面试,即现场授课,解答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论文、论著答辩,更能识别真才实学的教师。

3.成长的需要≠工作规定

现在,学校都要求教师写反思随笔或教学札记,但在一些学校,这个本来很好的经验却又成为教师发牢骚的新话题,或者说攻击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题出在校长“逼”的生硬。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目前,一些学校强行规定教师教学反思的字数,并且每节课都要有反思。这种不看具体情况的僵化要求,无异于逼鸡下蛋。这种硬性的、过高的、机械的、僵化的管理对于教师这样一个大群体来说,只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虽然他们敢怒不敢言,但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决定了反思的效果不会真正起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让教师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

二、教研管理的对策

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行,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以三“一”的心态对待教与研论题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研论题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教与研的论题实施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

(1)“论题”即一个问题。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事故”,而是困惑、不解。也许教师每天对教学、课堂的用心反思、记录、研究,开始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多年以后,一定会达到“碧绿荷叶映满塘”。

(2)“论题”即一个主题。 不少教师有每天写教育案例、教育日记的习惯,但常常感觉所记内容比较凌乱、零散、随意。我采取的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反思内容相对集中并提炼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研究主题才能集中,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

(3)“论题”即一个愿景。 目前,许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教育案例和教育经验,他们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论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教育工程,一种特色教育或一种教学模式等。这无疑是一线教师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形成的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2.以三“零”的视点对待教与研关系

教师时常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科研论题”而踌躇犹豫。确定论题是任何研究的起点,因此,我们教研选题时要遵循“三零”原则,即选题内容与学校需求“零距离”;选题目标要与教师岗位场景“零位移”;选题操作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3.以三“避”的方法对待教与研实施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初探

 

我园在近几年的教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教研工作之准则,教研活动一直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地进行(简称“园本教研”)。它让全园教师享受到了园本教研为我们专业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快乐。我园教研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幼儿教育论文,供同道们参考。

1.查找问题 有效研究

2006年10月,我园园长、业务园长在参加省“以园为本制度建设”培训会后,及时回园传达会议精神,迅速成立了紫幼园本教研领导小组,带领全园教职工参加市、区组织的理论培训,组织全园教师认真讨论,分析查找我园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国。我们发现:(1)、教研组织形式单一,不能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效结合,教研活动不能更好的解决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们注重教研过程,不注重总结幼儿教育论文,缺乏成果意识。(2)、在家园共育中,家园协同比较困难,部分教师对开展家长工作有倦怠情绪。(3)、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开展较为薄弱。一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现象;二是教师担心幼儿在园进行体育活动时出现安全问题,不敢大胆、创新地开展体育教育,教法比较陈旧、活动内容单一;三是幼儿园体育锻炼环境开发与利用不够,体育活动器材匮乏,体育锻炼质量不能充分保证;四是幼儿的动作发展,身体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合作、勇敢、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经过园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最初的园本教研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再次对园本教研方案进行了修改幼儿教育论文,结合家长工作,把“快乐体育”,作为我园开展园本教研的突破口,同时也作为课题研究。

2.健全制度 确保实效

为确保园本教研落到实处,我们建立比较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如奖励制度、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总结交流制度等,确立合适的教研组长(有工作激情、有学习欲望、有协调与组织能力等),将教研的权利交给教研组长,并为教研组拨取适当的教研经费。我们坚持每周一下班后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每次教研人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主持教研活动,并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幼儿教育论文,每月进行教研工作总结中国。我们强化了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园本教研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聘的重要条件。

3. 增加投入 满足教研所需

在我园资金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不断加大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各班添置了电子钢琴,桌面操作玩具等;为各班组购买了小蜜蜂扩音器,订阅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20余种专业杂志和其它书报,并制作了1000余件户外体育器械。还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对积极参加学历再提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幼儿园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及名师来园辅导,提高了教师的教育与研究能力。

4. 提供多元操作平台,帮助教师形成教育特色

4.1以赛促练,强化学习

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多次竞赛活动幼儿教育论文,如:环境创设评比、幼儿早操评比、师德演讲比赛、教师自制玩具展评、半日活动评比、教学反思评比等,通过比赛,激发教师积极向上,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4.2 教学展示,自成风格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展示、青年教师汇报、送教下乡、师徒带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平台。每次活动前执教者先讲自己的设计思路,活动后进行自评,听课者进行问答式的点评,共同剖析教育行为,商讨相适宜的教育方案,使大家在不断的实践与研讨中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4.3 结对互助幼儿教育论文,资源共享

我们一直提倡以能者为师,向教有所长,干有所长的教师学习,在互相结对、互帮互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国。

4.4 建立分享互助的研究共同体

我们努力为教师建构合作与反思的研究平台,强调教师的学习与分享,特别是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学习,大力推进“提问(疑问)——研讨——验证——反思的研究方式。”

(1)班级研讨:以班级为单位,在特色展示中分享班级日常工作的做法与思考。如就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环境创设、区角活动开展、互动家长会的召开、庆祝活动的筹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策划等内容展开研讨,有效提高了各班教师对常规工作的研究与分析能力。

(2)、教研组研讨:开展年级组研讨一直是我园园本教研的活动载体。我们积极转变教研视角幼儿教育论文,注重创建开放的教研氛围。一是进行参与式研讨,让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二是利用“一课三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三是开展专题研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策略。四是开展“好书分享”,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中国。

(3)、积极参加区与园际间的“幼教沙龙”研讨。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加顺庆区教研室组织的“园本教研可持续性发展论坛”、“幼儿园教材研讨与分析”、“民间游戏研讨”、“幼儿园早操观摩”、“体育教育观摩”、“秋日诗语朗诵会”等活动,实现各园教研的优势互补,变封闭式教研为开放式教研;而且我们还注重幼儿园内各教研组的沙龙活动。

4.5 自我反思,加速成长

“反思”主要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做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最后达到提高。我们带领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制作个人成长档案,每月书写教学反思,并鼓励教师将反思整理成经验文章或论文在各种杂志与网站上发表。

4.6 课题研究形成本园特色

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园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幼儿教育论文,在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坚持将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相结合;我园的科研课题《开展快乐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经结题,并获得了南充市政府二等奖。我们承担了顺庆区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现场观摩”,先后接待县市区的姐妹园所1000余人次观摩学习。我们一直将科研工作园本化,每周坚持两次集中体育锻炼,做好对孩子活动的观察与记录,班级、班组坚持对活动的反思与内容的调整,并坚持制定每期科研工作目标、每月科研活动计划、每周具体的体育锻炼内容,每月还进行科研工作总结中国。我们形成了家园共构体育活动模式:共同制作体育器械,共同制作幼儿的成长档案,共同搜集民间体育游戏、积极参与到游戏的改编与创编中,共同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5. 收获付出之后的快乐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育论文,我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园本教研的魅力,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并培养了我们主动学习、自觉反思、敢于创新的意识。回顾园本教研的历程,我们收获的是:它让我们欣喜于一路的艰辛与困惑,追求与努力,更让我们体验到付出之后的快乐与成功;它让众多教师获得发展,诱发每个教师潜在能力的外显。近三年来我园教师教学观摩达20余次,教研活动共计100余次,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有3名教师获得本科学历;每个教师的教学反思、读书笔记与经验文章累计达40余篇,基本上人人每年有文章获奖,大部分教师有文章在专业杂志或者网站上发表。同时我园确立为全国“以园为本”实验园、中国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基地园、四川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并多次获省、市、区“幼教工作先进集体”、 “南充市顺庆区园本教研先进集体”等称号。园本教研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阶梯上尽情体验幼儿教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