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2 12:46: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BIM技术已被广泛视为改造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战略手段,正在导致建筑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从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来看,BIM技术相关课题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前沿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课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许娟,鲁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台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教学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边晶梅,于贺.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5):90-93.
[4]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5]张静晓,赵陈影,李慧,等.工程管理专业BIM毕业设计学习效果测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71-176+183.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动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姜艳琴,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讲师,苏州215009
动画是一门综合表现运动的艺术,无论二维手绘动画、三维电脑动画、定格动画,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动画师具备高度的技术训练、绘画技巧、表演才能和艺术美感。根据动画艺术特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动画教育不同于名牌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差异化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自己最接近科学合理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和动画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同时这两种方案的构建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开发模式,目的是使动画教学在专业素养培养上拥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教学与产业对接的定位更为明确。
一、动画实践教学现状
(一)地方本科院校动画课程结构模式
各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艺术院校的动画专业,强调影视、绘画、设计等;一类是工科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动画专业,强调计算机数字技术、移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整体课程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其中实践教学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小,具体将各院校动画课程结构模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二)地方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学生结构和实践教学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学生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公办本科,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中等艺术创作人才;二是民办本科,项目式培养方法使学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能迅速进入生产领域,主要目标是培养熟练的动画制作人才;三是成人教育或专升本,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制作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长期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缺乏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比重较小,学生缺乏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经费相对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动画实习基地依托各大城市动漫产业基地,更多地方本科院校因地域等诸多原因实践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尽管院校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师资、实践经验引进校园,但难以长期合作,无法达成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条件。
二、动画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动画教育的外部环境
动画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热点,大量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在培养动画人才,但动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按照动画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增长速度计算,短时间内就填补了巨大的数字缺口,但很多动画公司特别是前期创作部门依然缺乏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动画专业毕业生很难就业,有调查机构推出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动画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动画教育和动画人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直接反映出院校定位不明确,院校培养目标大而全。动画院校要培养出合格人才,首先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就业对象是谁?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他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动画专业学生大多数走向动画企业,国内目前主要有两类动画企业,一类是还处于依靠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努力求生存阶段的企业,另一类是正处于从传统加工制作向原创转型较好的企业,他们对于高校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第一类企业从事传统的加工制作的同时,政府优惠政策、动漫培训、动漫地产等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这类企业要求动画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迅速进入动画生产流程的各个岗位;第二类企业依托丰富的动画加工制作经验,成功向原创企业转型,这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多元化,动手实践能力强是基本要求,更希望学生有较好的创意能力和较高的人文、艺术修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多而全,而是专而精,表现在某一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明确自身定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
(二)地方本科院校生产实践师资队伍短缺
地方动画院校师资队伍短缺,现有师资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二是外请教师,三是技术实验人员。本校的专业教师一方面是依据各院校的传统优势,从事美术、设计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另一方面是从事相关的专业或经过短期进修、培训的讲师和助教。这是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但缺乏动画生产实践经验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外请教师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这类创作团队里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动画导演们,地方院校最多请一两位这样的导演做客座教授,一般只能聘请当地动画企业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这类外请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因自身工作较难保证一个连贯的课程教学。第三类是技术实验人员,这类教师有本校实验教辅人员,也有外请的培训机构专家,他们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没有生产实践教学任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利与弊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与企业互动越来越密切,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实习基地成为大部分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首选,这样的实践存在有利的地方,同时弊端也很多。地方院校与企业资源互补的前提下,部分地方院校将教学作了两刀切,基础教学部分由本校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由企业负责。这样的教学划分有两类情况:一类依靠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努力求生存阶段的企业,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和企业需求重视技术培训,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院校对于企业负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难以掌控,课程也随着市场变化而改变课程设置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常常陷在两难的境地,与高职院校比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行,与其他名牌本科院校比综合能力培养更不行;另一类传统加工制作向原创转型较好的企业,他们根据自身发展要求重视前期创意、编剧、美术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他们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更多寄希望于院校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也是很多这类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建立实习基地的初衷之一。这种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动画人才培养方案和动画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时不能随波逐流,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有自己的清晰定位。
三、动画实践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地方本科院校精准定位,深化差异化办学理念,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
动画片整个生产流程包括策划阶段、创制作阶段和传播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不同的环节,国内各大院校主要培养目标定在创制作阶段人才的培养上,具体到传统二维动画创制作阶段,’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我们以传统二维动画创制作阶段为例来分析人才的分类培养。
前期创作部门的编剧、美术和导演在策划阶段就已经介入到策划方案的制定中,帮助策划人完成制片方案。分镜头台本的确定是整个前期创作的主要任务,一些名牌本科院校的定位是精英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前期美术、导演等人才的培养。相对于人才培养的高端定位,高职院校更强调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动画中期创作和加工流程,设置大量实践课程,进行虚拟项目锻炼和实际项目应用,培养大量原动画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区别于名牌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要看清自身条件准确定位,依托传统专业的办学劣势,将办学劣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注重地方本科院校动画特色课程培养方向,细化学生就业范围,明确办学特色。注重动画编剧人才、场景绘制人才、后期剪辑人才、专业动画配音人才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培养方向,强化某一特色课程群的建设,深化地方本科院校差异化办学理念。
(二)打破传统观念,引进企业优秀人才,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动画教育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在这个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大都集中于大城市的名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动画专业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不具备良好的环境与实力来吸引人才,必须打破原有从高校应届生招聘引进师资的惯例,淡化学历层次和教育背景,将人才引进范围扩大到动画生产企业、游戏制作公司、影视特效公司等其他相关企业。这类企业优秀人才对于专业建设来说,他们长期在动画生产一线实践、创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了动画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具备个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引进这些师资易于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整体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探索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群模式,拓展实践教学新形式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师;传感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61-02
一、引言
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而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正是现代经济社会所需。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培养一大批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生产一线的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培养一批不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从2005年起,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深入结合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开始研究并实践基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改革方案。其中“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高,实践性强。因此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自2006年起,学院成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训练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生动、有效的现代工程教育。
二、以产业需求与发展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确立培养“三重素质”的教学目标
1.具备完整的传感系统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掌握与传感器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技术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具有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和创新能力,能掌握工程思维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从社会需要中发现问题,并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反思与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使用外语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等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
三、改革传感器教学内容和手段,有效地进行“应用型工程师”培养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完备的理论知识架构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书本上的定义及公式推导。缺乏对传感器的详细讲述,从而培养出“眼高手低”的学生。学生虽然可以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运用传感器去处理问题时,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很多学生学习完传感器课程后,仍感觉不出传感器的实际价值。要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要改善教学方法。本课程组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每次教学以一个任务目标为主线,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任务所用的传感器的功能、组成构造等原理,让学生在认识传感器外形的同时,更能明白传感器的内在构造、应用场合及工作原理。采用该教学法,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够围绕项目组织已学知识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潜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入ISAS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知识面很宽泛的课程。在以往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对几种典型传感器的原理和功能进行讲解,教学内容不过是传感器大家族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引入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传感器资料,从中筛选出具体研究讨论的对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自己所需内容,并进行研讨,最终在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与传感技术行业的最新的技术发展相接轨,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培养其自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总结信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3.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供的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库、在线测试、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园地、传感器资源网站汇总等。①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组将推导过程做成动画,教师可以在讲解的同时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对于抽象的传感器应用案例,本课程组制作成Flas可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对于实验教学,可以设计方便学生随时预习的文档材料,主要包含实验内容、过程、步骤、方法等。②设计试卷库,在线测试系统等多种测评方法,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所有测试和习题均配有参考答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③在网站中建立BBS讨论版,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网络中交流,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经验。④构建视频资源库,其内容包括:教师授课视频、实验内容视频讲解、学生科技作品展示(含设计步骤)等。通过浏览视频资源,学生可更直观地学习课程内容,同时自主完成简单的科技作品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构建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基于校内开放实验项目,积极设立各类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2008年以来,学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益,设立开放的实验项目。为克服低年级同学专业入门难的问题,及对专业课产生的畏难情绪,本课程组依托学校开放的实验项目平台,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被测量为检测对象,设计简单的传感器系统。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检测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切实做到“快乐学习”。此类实验贴近生活,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精彩有趣的传感天地,为后续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产业需求,精心组织课内实验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门课程所达的教学目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及选用传感器的原则,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为应用与研发技术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产业界对该课程知识点的具体需求。本课程积极修订课程实验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各种传感器原理及检测系统的能力。实验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时效性强。
3.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平台、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系列化的工程项目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就是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利用现有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在校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竞赛。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可以让学生有计划地接触工程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工程项目实验,具体包括: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系统的初步方案、选择传感器、设计信号放大调理电路(要求绘制相关原理电路及PCB板电路)、设计与微机的接口电路(要求提供原理电路图)。让学生逐步掌握传感器的选用、安装、连接等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组织、调试系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思路。
五、结语
自2006年,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开设以来,以综合实践项目和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基于传感技术的嵌入式项目开发活动,成果丰硕。2013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一名,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二等奖,第四届“纵海杯”嵌入式系统竞赛本科生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校级优秀毕业设计2名。2010年,获第三届“纵海杯”嵌入式系统竞赛本科生组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名。2009年,获第二届“纵海杯”嵌入式系统竞赛本科生组二等奖一名,校级优秀毕业设计2名。2008年,获第二届“ZLG”杯ARM嵌入式系统毕业设计竞赛获全国三等奖。自2008年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高于全校平均值,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由此可见,通过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传感器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能提高学生传感系统的设计能力、嵌入式系统开发水平,同时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39-41.
[2]覃华,苏一丹.印度NIIT教学法及其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4,(9):73-78.
[3]王芳.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12-14.
[4]张良友.探讨以实践能力为主的“NIIT”教育模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9):24-27.
【关键词】论文分类;主要任务;写作步骤指导;典型题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很多毕业论文缺乏科学和规范,论文质量并不高。本文参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将论文分类,并就每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展开探究,列举出典型题目,以求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 综述/评述类论文
1 定义
查阅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或评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选题
选题首先要内容新颖,且近几年确有进展,为本专业所关注的焦点;其次题目不要过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难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2) 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献资料。
(3) 提出综述/评述的问题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指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阐述所综述/评述问题的资料来源、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如果所选题目属于争论性课题,需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4) 进行具体综述/评述
首先,通读、细读、精读文献资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其次,对摘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可以从以下顺序进行综述[3]:①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家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指出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般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描述。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评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5) 总结
对综述/评述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对文章的特色和不足进行总结。
(6) 参考文献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参考程度排列参考文献,引用的国内外文献必须真实。由于现在的综述/评述多为“现状综述/评述”,所以70%的引用文献应为3年内的文献。
3 典型题目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综述/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从网络教育的发展看回归教育现象/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评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与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以及启示。
二 实证类论文
1 定义
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某一问题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系统的观察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比较等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的论文。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量表(常伴有访谈)、文本分析、观察法,实验法等[4]。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研究的问题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问题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支持理论。其次,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说明作者拟从哪些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设。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设计,以求对实施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确立研究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观测指标;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已具备条件和尚需创设的条件;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设计必要的问卷、调查表、测验题、实验过程等。
(4) 实施实证研究
依据方案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过程也有差异。例如在以调查/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设计;实际调查中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录,不把主观倾向带到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进行实验前测;控制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实记载自变量的操作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再次,进行实验后测,了解实验后被试在所研究的特质上达到的水平[5]。
(5) 整理资料,作出总结
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用适当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或改进性的策略或建议。
3 典型题目
(1) 课程/课堂教学
幼儿园动漫环境创设效果的研究/非语言符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2) 学生学习
**地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与调查研究及推广措施/概念地图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市在校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
对**市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建议/中学对教育技术师范生能力与素质需求调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地区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展望――以**地区为例。
三 设计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设计类论文是设计课堂活动、模型、系统等一些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应用或检查理论,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设计,得出直接的设计成果。本类主要是设计课堂活动及一些应用平台模型,对于以编程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在第四类论文中阐述。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对选题背景进行描述,指出设计的目的;对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进行概述。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深入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并重点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初步确定本论文中的设计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3) 对设计进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经初步确定所做的设计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后,紧接着就要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则要进一步具体回答“本设计要做什么”的问题,细化设计任务。
(4) 进行具体的设计
根据细化的设计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设计,作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详细描述具体的设计过程。
(5) 应用所做的设计
应用分两个阶段:试应用和真正应用。前者主要检测所做的设计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据试应用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检测所做设计的应用效果。不管是哪种应用,都需要记录应用的具体过程。
(6) 分析成果,总结和展望
对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将成果与目的对照,看有没有实现设计目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设计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视频课程片头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与设计/多媒体界面的创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绩效观下的企业培训教学系统设计。
四 开发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开发类论文是描述为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所以可以参考各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导下融入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实现教学过程思想对软件开发的指导,以及软件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建议。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同“设计类论文”,着重描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简要解决办法及对系统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同“设计类论文”,并对该软件系统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期。
(3)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确定系统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即系统“要做什么”,从该步骤开始,可以参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来安排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进度,采用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且撰写相应的文档,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等[6],为设计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4) 设计过程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对(3)中的系统功能进行细化,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产生若干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与测试
即软件开发中实现的环节,可以独立进行,撰写相应的文档,总结一些实现方法和技术优化上的体会。
(6) 系统的应用和反馈
类似于系统开发的调试阶段,即让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看系统的运行是否能够适应软硬件环境,是否真正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记录反馈信息,以再回到阶段(4)进行优化设计,改善系统的性能;在最终成品的应用中记录最终的应用效果。
(7) 总结和展望
对开发成品及其应用成果进行评价,将成果与开发目的对照;对比目前同领域中的其它系统,总结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开发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网络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于Web2.0的在线搜索系统的开发/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
五 比较类论文
1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同类与异类、定量与定性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或现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序列、不同空间结构上的特征或现象[7]。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四类论文中,本文探讨的比较类论文是指通篇以比较为主要手段,展现和分析比较的内容,以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文。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比较的主题
首先,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的主题。其次,在头脑中产生对此主题比较目的的假想,比较目的需要立足实际,且在比较研究中可验证。再次,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和比较标准。
(2) 获取相关资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献、调查访问、座谈讨论、实验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考虑到所选材料对达到比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最优的渠道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描述比较内容并进行差异分析
对每一项比较内容进行描述,进而列举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站在历史、辨证、多维的视角上来分析比较对象间形成异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较结论
对所比较事物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揭示,并验证笔者的假想有没有实现,得出比较结论。
3 典型题目
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比较/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大众传媒信息与学校教育信息比较研究/Web2.0应用国内外现状比较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监督机制中外比较研究/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习得差异性研究/**和**区域信息化差异比较/**市重点小学教育网站主页设计比较研究。
六 总结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理学卷/电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写综述论文全攻略[EB/OL].
[4][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96-204.
关键词:印刷设计;培养教学;课程安排;校外实训
在2009年学院决定开设这个专业方向的时候,常听到有学生准备选报该专业问“印刷美术设计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啊?的确,从字面上读“印刷美术设计”让人感觉十分拗口,然而这个专业名称却完整的表达了该专业的全貌。将专业名称拆分开来:印刷图文但不是印刷工科专业、美术设计但不是平面专业。笔者认为它是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对印刷品的图文进行印前处理。
一、改革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
由于是我院新开设的专业方向,老师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造型类、设计类、印刷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一开始在商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时候,大家常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各自对次专业有自己的理解:①学生应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②学生应具有很专业的印刷知识;③学生应精通各种设计制作软件;④由于喷绘写真市场好,学生应变为侧重学习喷绘写真知识;⑤学生应面向快印店,锻炼排版能力。从这里,也看出了老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正是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老师的教学重心不统一,学生在学习时,也失去了方向感,这在学生上大二时和他们交流的时候,特别明显,学生感到迷茫焦虑。比如,软件PS、CDR,除印刷设计班的同学在学习外,平面专业、产品专业、动画专业、室设专业也在学,还有我们和平面设计专业到底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为此,教研室的老师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印刷理论知识,熟悉印刷工艺流程,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熟练掌握各平面软件,而老师在软件教学中应注意各专业的侧重点的不同,比如针对我们印刷专业来说不光熟练掌握图像,图形软件,还要掌握印前专业排版和拼版软件,如方正飞腾,Pagemarker等,这样可以是学生不仅能在平面设计领域就业还可以在制版和出版行业实现学生的抱负。
专业定位好后,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设计课、印刷课、软件课课时比例分别约为:50%、30%、20%。学生是学习了软件知识而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经过研究,课时比例改为约:35%、35%、30%。经过变化,学生的印刷知识课时得到了补充,在专业课学习中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程安排上,根据确定了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教学计划的课程时间安排,去掉了一些课程,添加了适合专业发展并符合学生专业能力要求的课程。如去掉了广告心理、策划类等课程,添加了大三上的CI设计,大三下出版设计和印刷厂专业考察学习,大四上印刷项目综合设计等课程。将绘画基础及三大构成由一年级下学期改在了上学期进行。通过以上安排,整个专业的教育开始趋向合理。
二、开展针对性、对比性教学
针对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进程中却往往不知不觉错误的使用了它,变为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老师主观上还是将学生定位在“求学”上。笔者认为应该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能动性,对比不同的授课方式及内容。
学生受到的教育与老师的专业知识是密不可分的,而同样一门课,老师教授的侧重点的不同,也会使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为此,针对学生普遍存在设计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大了对他们设计能力的辅导,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侧重于启发他们的创新式思维。例如,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学院及国内外的各层次的平面及广告设计大赛,在去年5月在上广告设计课程的时候,积极宣传和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广协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学院奖,本专业的学生创下了参与率96%的纪录,并取得了一项铜奖,5项优秀奖,13项入围奖的骄人成绩,学生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实战经验得到了提升。针对学生软件操作技能较弱的特点,加大对电脑知识、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印刷的印前、印后加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印刷实验设备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对此笔者采取了校内授课加校外参观的方法。由此,学院建立了丝印工作室,在校内可以上一定的实践行课程。在其开设的印刷设计课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授课内容将今后印刷图文处理作业常会碰到的工作作为重点,对广告招贴、画册、期刊排版、纸盒设计、宣传单页、报纸杂志等内容进行了专门讲解,并在学生的上机实验课中作为实验内容进行上机操作。通过大量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到各种印刷品的设计制作的共通性,如:出血位的预留、装订的要求、拼版的规范、印前的常识。而针对不同的印刷品种,要注意它们的区别所在、版式设计的特点等。学生们由开始的感觉难变为感觉简单,从感觉简单发展到还要加强学习。学生的变化证明了印刷设计专业的改革是成功的。
三、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对学生的辅导可以是多种方法的。虽然老师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但校外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起到了积极补充作用。为此,在校内我们多次举办了印刷方面、设计方面、软件操作技巧方面的知识讲座,学生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专家讲解了目前该行业的发展方向、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革新、社会用工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中就掌握了行业的最新动态,学生一毕业就符合企业的需要。
四、开展校外专题辅导,建立印刷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专题辅导的开展定位在校企联动上,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印刷美术设计专业与制造业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它的“产”定位在为企业设计制作印刷品上,它的产出是印刷或设计作品。“学”定位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到符合行业规范及要求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符合三本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研”定位在通过学生的“产、学”研究出符合学生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方法。我们将学院的宣传任务及在企业争取到的活件,交由学生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多个学生完成,挑选最好的作品交付,事后再对每个活件进行讲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
教学仅仅放在校内来完成是不够的,我们积极规划,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绵阳的三个行业及企业进行了合作。在企业的选择上突出其专业特点,选择了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主打业务不同的企业。通过在输出公司的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在制版中心学习菲林出片,制版晒版等环节,在印刷厂的学习,学生全面掌握了印刷工艺原理及印刷品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印后加工厂的实习,学生明白了印后加工的不同种类及工艺特点。这一系列的校外学习活动让学生找到了专业学习的目标,掌握了社会对印刷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五、引进新理念,编写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教材
印刷设计专业科研工作,教材的编写占的比重比较大。校校合作,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印刷专业教学很好的模式,来自一线生产企业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放进专业教材当中去,可以很好的弥补专业教材的知识滞后性和互补性。
六、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
印刷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的工作。印刷设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力度,是与印刷市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专业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嗅觉,时刻要感觉印刷行业技术进步的节奏。工作中,学校要倡导学习的气氛,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健全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以民主、求实、创新氛围要求印刷专业教师主动的学习,主动下厂锻炼,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树立团队意识,把自己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教学方式先进、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唯有这样,学院印刷设计专业才有发展,才会有希望。
七、结语
今年是我院第一届印刷设计专业的毕业,毕业设计展览顺利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反响。所以可以在此总结,印刷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图文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处理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印刷专业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建立在与市场相连、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之上,要积极地使用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要提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成为印刷行业输入专业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弥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做好印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