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毕业生就业总结

毕业生就业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1 17:5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毕业生就业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

中图分类号:F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课题研究现状

中国的酒店业自1991年以来,连续二十年开始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2.1%。到现在为止,以住宿和餐饮为经营项目的企业近320多万家,年收入超过元,约占GDP的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餐饮收入约为20542亿元,同比增长 13.8%,从业人员约2200万人。根据国家公安局登记的数据,2014 年我国的酒店行业数量已经超过3260万家,同比增长8.9%;其销售收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25.3%;实现营业利润1528亿元,同比增长30%(节选自国家统计网数据)。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底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课题研究原因

对酒店的发展前景的意识不够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著名品牌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到中国酒店业市场,例如香格里拉(香港上市公司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的品牌)、喜来登(Sheraton)等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他们通过其强大的实力的美德、以及一流的管理和品牌,还有对人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来逐步立足于中国市场,逐步做大做强。随着这些集团的的经验及实力的扩充,他们也开始从中国本土招贤纳士、储备人才。例如在在中国的北方 地区,有两个城市的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和青岛)的总经理由中国人来任职,而副总经理由外国人来担任。这意味着,在经历了酒店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转型之后,中国酒店业的现代 结构发生质的变化。酒店的管理层结构过去的中专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转变成了对高 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据调查, “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目前提高人才质量已经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未接受过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人员占当地酒店对外招聘总人数的72.3%以上”。 因此,当今的中国酒店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事实上招收的大学生的留店率及晋升率明显过于偏低。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酒店行业的自身情况是存在联系的。由于目前,社会普遍存在“酒店是伺候人的工作”、“在酒店工作低人一等”的概念。 在大学生们受其影响的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也反对他们的孩子到酒店工作。因此一 但又机会的话,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离开酒店、去其他行业工作。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工资水平低 目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和酒店员工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生,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差异,使学生感到非常不均匀的,所以有机会,他们就必须要离开。而且很多酒店的 薪酬体系并不完善、酒店管理雇用学生采用对待“学徒”的形式,安排工作不仅缺乏灵 活性,但不具有挑战性。作为最大的福利的员工培训还提供较少,导致在酒店工作的许 多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对其他行业。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行业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心理。大学生应该来自基层建立,认识到工作的现 状后进入酒店。意识到不从服务员开始,就没有成功的管理层。在基层工作,为大学生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克服心理恐惧,有耐心,避免急于推动不安的情绪,树立文化从无到有的概念,从在校开始就注重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大学生还应树立起一个实事求是的概, 。不仅要考虑“我想做什么职业” ,“我愿意 做什么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职业”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大学生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抓住成功的机会。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协调个人志愿者和酒店行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才能得到业界的认可、顺利实现就业。以一个务实的精神参与工作,从工作的成果中找到乐趣。

五、课题研究措施

科学制定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对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酒店的适用性原则,使得酒店更加主动合理确定度比、确定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使学生的招聘和酒店业的相“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7月

学习工程理论知识,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2015年8月――2016年8月

根据实际环境,实际状况,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流失问题的原因,采取的办法及措施。总结经验,汇总研究分析材料。

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6年9月

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论文研究,总结经验分析,推广课题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结果

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在酒店核心员工的流失,酒店管理必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企管理念。坚持对相关人才的招聘,管理人员应尊重和鼓励员工,切实构建起“系统留人,事 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对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不利局面,从而更好地建立大学生 和酒店单位相互信任。

同时,为了解决酒店管理专业的员工流失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爷必须树 立起正确的职业动机。从自我内心中建立了起一个从基层思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高 等教育院校要更新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 理人才。只有把“酒店、高校、大学生”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切实地 为酒店业的发展造福。在中国创造出一大批高素质酒店管理方面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从 而更好地促进酒店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旅游强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海龄.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分析研究[J].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毛兰.酒店管理专业心理压力和预期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7.

[3]吴军.思考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5.

[4]李立.酒店旅游高校沈雅文训练模式分析[DB].旅游论坛,2011,4.

第3篇

    

   资环学院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保证人才的充分利用,切实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我院根据学校安排,在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做好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XX届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领导重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作为考核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学院领导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学院相关鼓励措施尚未出台,导致参与学生就业的教师相对较少。

       二、多次举办就业讲座,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动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重点是目标分解。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从新生入学起就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将三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放在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高职升学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基本上能找准定位。第三阶段的就业动员工作放在三年级上学期,重点是降低学生期望值,合理定位。动员会内容: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联系方式。分析当年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适度调整期望值。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过高,以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的较大的反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机会。特别指出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的、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更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避免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在对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做到不再将目光仅仅放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先就业再择业。此外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择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在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对学生如何抓住机会、参加面试以及如何签约一一作了具体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和抓学风建设的过程,通过对毕业生的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XX年11月至12月份,学院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师所做的讲座,从求职技巧,求职心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我院还邀请校外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院领导结合专业、企业情况跟学生谈就业,学院还举办模拟招聘会,不仅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同时还教育学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三、班主任积极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择优推荐工作,班主任定期到本班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实际困难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学院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了资源库,将有需要学院再推荐意向的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只要有信息,有合适的需求就通知他们,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正面人生。鼓励学生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继续深造,有新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提高就业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XX年1月份由班主任组织毕业生认真填写推荐表,同时组织毕业生上传求职信息到高校就业网,以便于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4月8号左右组织毕业生参加我校举办的“双向选择洽谈会”,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联系,推荐毕业生;3—7月份邀请多家单位(如云南斯泰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九河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到学院招聘毕业生,院团委及班主任认真做好接待工作以及推荐工作,努力做到用人单位满意。共3页,当前第1页1

       四、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把就业的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些不被看好的行业和领域却出现人才匮乏。应该说: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带给就业工作的压力,逐年加重,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逐步发生转变,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理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开阔思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就业政策,制定符合我院专业特色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建立并健全相应的网络机制:

       (1)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基本情况,向毕业生就业信息。

   ??(2)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需求网络,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需求情况,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合作。

   ??(3)人才网络: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如:学校成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统一管理,把毕业生推向社会,为其创造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根据历年经验,采取

了实习安排与就业推荐结合的办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参加实习,让实习与就业挂钩,以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要求班主任能掌握每个毕业生的求职动态、意向和签约结果,及时统计学生的意向和签约情况,以便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他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己,力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

       在学习中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多次组织学生座谈英语学习心得,各班主任开班会也不厌其烦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优势,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上计划好,下手早,工作细,抓落实,讲服务。同时,我院近年重视毕业生取证教育工作,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开始实现从凭各种证书求职,向靠岗位证上岗的转变。鼓励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国家和地方就业项目,如到边远地区支边、执教,响应为西部服务的号召;努力创造条件,使部分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相结合。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我校XX年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在本年度的就业工作 中,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我院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取公务员4人,签定正式就业协议20人,参加国家、地方就业项目30人,就业率达到7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0%。

       五、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我院毕业生有一部分回到生源所在地,参加第二次就业分配;还有部分毕业生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这些学生就业情况关系到我院就业率。学院通过团委、在校研究生、班主任与毕业生网上或电话联系,在毕业生中做调查,及时反馈毕业生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建议以学校牵头编写毕业生文件汇编及就业指导手册,将有关国家就业文件和政策编辑成册,使毕业生人手一册,做到人人知政策,用来更好地指导毕业生的就业。

       进一步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开设必要的毕业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使同学们了解基本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和需求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考取各种必要的资质证书,积极地接触社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奖证偏少。

       2.我校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3.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导致少数同学好高骛远,挑肥捡瘦,不愿到基层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

       4.个别同学签约不慎重,还有悔约现象。

       5.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条件。

       6.少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围绕着“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以上是我院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我们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本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力争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共3页,当前第2页2

   ????                              资源与环境学院

                                         XX年9月19日

    

   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于XX年5月,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四年来学院教职工人数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特点是高学历人数多,科研力量相对雄厚,班主任主要是由年轻老师担任,发展至今已有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人数为84人,三个本科专业12个班级,近630名本科生。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经研究,我院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制定就业工作计划方案。

       一、0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XX年年本科毕业生共有154人,其中环境科学96人,农业资源58人,研究生23人。

       二、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学院在9月份成立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

       组长:段红平

       副组长:杨志新 高召华

       成员:王吉秀 董艳  秦丽

       三、学院就业工作计划

       1.继续举办就业讲座,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加强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4.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5.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措施调动教职工的协助学生就业积极性。

       6.研究指派专人联系就业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议:在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上,若确实需要车辆,可适当考虑予以安排。

    

    

                                          资源与环境学院

                                           XX年9月19日

第4篇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的通知》(人社部明电[2008]17号)部署,定于今年9月在全省开展主题为“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组织好这项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一次全国性的旨在宣传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统一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今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好这项活动,并对本地区服务月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省厅将在活动期间组织调研工作小组,赴部分城市参加服务活动,了解贯彻实施情况。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供有针对

(一)通过设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向每一位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政策宣传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将其纳入当地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实施就业援助。要向辖区内每一位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上门政策咨询服务。确保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活动的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二)组织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在活动前收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并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份,各地根据行业、专业、岗位等分类,每周举办1-2场具有特色性、专业性的主体活动,并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全国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会为契机,于9月20-26日相应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活动周活动,确保登记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

(三)做好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失业登记和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工作,摸清底数,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对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联系卡,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卡人员实现就业和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三、积极开展培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各地要开展毕业生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将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到包括项目推荐、创业培训、小额信贷、跟踪服务等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中。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扶持政策,高校毕业基层就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困难毕业生。在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基础上,重点将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一年以上且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摸清基本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对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帮助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对属于零就业家庭的,要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困难毕业生实行政府兜底安置。

四、广泛发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第5篇

论文摘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业市场建设质量与学校就业工作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其中,“市场导向”首次作为毕业生就业机制内容四个要点的第一要素提出。今后,毕业生就业将以市场方式来实现。因此,无论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包括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十分重视、认真研究这一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而又稳妥地培育和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何谓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适应和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场所和需求人才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就业制度与过去的统包统分制度有根本的变化:第一,就业责任主体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为主体变为了以毕业生为主体;第二,就业行为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变为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签约定位;第三,就业方式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充当干部的安置机制变为了学校和政府推荐就业,择优竞争机制。就业制度上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就业市场。因此深刻了解和全面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对于促进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大学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后,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若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就业市场的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竞争“双选”的场地,就一定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及时就业。

2、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供求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确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那么,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是一种“产品”,高校如何树立“产品”意识,及时推荐毕业生就业,赢得就业市场,需要建立广泛的联络和紧密地联系。如果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每年都来同一所高校招聘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该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所以,一个稳固的就业市场的建立,除了高校办学质量、毕业生的信誉外,高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3、有利于高校的办学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本校名称相匹配的专业模式,有本校的专业特色[3]。但专业的设置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不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其重要原则就是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量的大小与否。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及时调整和改造高校的专业结构,会更加体现出该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开拓创新的思路,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门路越宽、越多,招生的门路就越广、越好,招生就业并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就业市场硬件建设不到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状况也不一致。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毕业生的流动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育程度较高,如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每年都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就显得不足。目前,全国除少数重点高校和发达省市建立有常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外,大多数高校和省市没有建立常设毕业生就业市场。许多高校只有一间简陋的接待室,举办市场只有借用体育馆,省市举办市场活动也临时租借场地,由于租费高,导致市场活动成本高,只好增收用人单位摊位费和毕业生门票费,而且设施不齐全,还给安全带来隐患,制约了就业市场活动。

2、供需两旺与供需两难同时存在。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各类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也非常旺盛,这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状况决定的。这种供求形势,明显的缓解了我国多年来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并没有出现毕业生“畅销”局面。相反,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而许多地处偏远和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第一线,仍然难以接收到毕业生。毕业生流向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沿海地区和内陆大城市。而广大农村、西部地区难以得到急需人才。

3、就业市场供需渠道不畅通。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在自由洽谈阶段。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的寻才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一方面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少用人单位正好急需某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却有不少该专业毕业生不知到哪里去寻找接收单位。不少毕业生在自己没有合适接收单位情况下,与来校要人的单位签订了协议。一些毕业生中介机构没有把沟通信息作为重要任务,基础设施及经营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传播扩散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低,未能形成系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基本上是简单式的直接交换,多数计算机没有联网,信息不畅,功能不齐全,没有形成一个能及时反馈供需信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所以“意向协议多,实际成交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信息流通不畅,信息辐射力不强,尤其对中西部和边远地区的扩散不够。

4、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与法制尚未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环境不完善,统一规划和协调力度不够。表现在:首先,缺乏统一规划和领导。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的重要形式,每年往往是省里办了市里办,高等学校重复办。其次,协调不力。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涉及到政府有关计划、公安、粮食、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和联合运作。但这些部门是平级的,谁也指挥不了谁,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再次,市场规则、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社会上打着人才中介或人才服务的旗号,进行诈骗活动的事时有发生,给有些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但屡禁不止,受害者只得自食苦果,无法追究对方责任;签订的就业协议兑现率偏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的现象屡见不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三、我校建设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我校积极应对就业紧张形势,主动开拓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通路。现已建立有形基地542家,网上基地360家,模拟基地17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主动出击,拓展市场。一是走出去。学校投入足够经费,组成由校领导、院士牵头,各学院主管领导、教授和就业工作专职干部参加的多个小组,与用人单位签订供需合作协议,同时发动与企业有科研合作项目的教师收集需求信息,对口推荐毕业生,促成一些企业成为我校就业基地。二是请进来。借助各类招聘会,遴选符合我校专业特点、需求人数较多、有合作意向的知名企业为我校就业基地;借助董事会、校友会、校庆、校友返校期间,与其共商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主动邀请行业和地方人事部门代表来学校参观、考察,建立就业基地。三是选“入网”。通过电话、信函、E-mail,向全国企事业单位发出入网邀请函。借助就业网远程招聘系统,对申请成为网上基地的用人单位进行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企业规模等方面的评估,遴选符合要求的用人单位成为网上基地。

2、虚实结合,建立基地。一是开拓有形基地。以原有行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利用学校后备军官培养办公室这一平台,开辟与、国防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特色基地;加大了对“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的力度,与该地区知名企业和开发区建立就业基地;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重视开辟中西基地。二是构建网络基地。利用网络营建毕业生就业基地,占领网上无形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展示的舞台。三是创建模拟基地。积极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与全国知名企业联合建设模拟就业基地。“模拟招聘会”包括就业知识讲座、模拟招聘、现场点评和现场颁奖等环节,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向毕业生介绍应聘技巧,提供职业能力测评和职业规划指导。

3、巩固行业,纵横发展。目前,各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在历史上都有各自鲜明的行业特色,原有行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以原有行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本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大重要举措。因此,必须采取重点联络、优先推荐、签订合作协议、举办行业供需见面会等多种形式突出特色,巩固行业。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新辟就业渠道,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精心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鼓励毕业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对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奖励;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4、扩大沿海,开辟中西。近年来,由于地区优势,很多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根据实际形势和毕业生的这一求职热点,不断加大了对沿海就业市场开发的力度。学校积极定期组织毕业生参加沿海城市召开的各类大型招聘会,带领毕业生主动出击;同时,时常走访当地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加强沟通,邀请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就业市场广阔,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5、注重有形,开拓无形。在就业市场建设中,学校必须既要重视以供需见面会为主的有形市场的建设,又要注重信息交流为主的无形市场建设。一方面,应精心部署和组织各类供需见面会。定期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招聘会,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贤纳才,推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活动顺利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发无形市场。在大力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高效、可靠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使毕业生及时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使用人单位方面了解毕业生求职情况,使学校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要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第6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专业;就业率;薪酬;就业满意度

一、引言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1]。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推进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迅速地迈入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2012年普通工科高校在校生达到825.4万人,2013年达到870万人,同时,中国2013年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将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3,4],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力争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当前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部分企业减少投资,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就业机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型向创新型转变,新行业、新产业层出不穷。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8]。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自我意识强烈,就业时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倾向于工资待遇高、环境条件好的工作岗位,而对就业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往往估计不足。为了详细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推动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求职水平,各个国家政府机构和研究部门一直在致力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工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及在校生提供详细的就业市场信息,为政府及高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9-11]。

为了对新形势下普通工科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一些数据分析,进一步掌握包括专业情况、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希望对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以及以后的职业规划给予参考和指导。经过多次努力和争取,获得了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高等学校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其中包含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毕业生流向及就业分布、就业质量等等。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大学生就业的规律和特性。

二、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学,内容包括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地域信息、就业单位分类信息。同时,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薪酬水平、就业时的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也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2015年该校毕业生5043人,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向2015年毕业生发送就业调查问卷,并通过手机、QQ等方式提醒和通知,邀请毕业生填写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问卷回收率达到32.78%,基本符合统计要求。

三、 毕业生就业状况

3.1 毕业生总体概况

1.专业分布

该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5043人,分布于17个学院,10大类专业方向。在10大类专业方向中,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类专业分别为建筑工程类专业24.69%,管理类专业17.65%,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10.43%,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2.性别分布

2015年毕业生性别分布为男生69.32%,女生30.68%,详见表2.

3.2 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调查项目情况如下:

1.综合就业率调查情况

2015年调查总人数1653人,已就业1498人,待就业155人。如图1所示。

2.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情况

在对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时,就业率还是有一些差别,就业率最高的3类专业分别为能源工程类97.59%,生物化工类96.32%,电气工程类94.87%。详见表3。

3.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对于2015年毕业生去向情况进行了数据总结和分析,占比最大的是签订三方协议进行就业,40.84%,其次为考取研究生26.01%,第三为灵活就业21.29%,如表4和图2。

4.获取就业信息途径

在毕业生求职期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通力合作,采取各种形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和帮助,经统计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如表5和图3。

5.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在本省,占比48.93%,省外占比51.07%,其中上海、北京、江苏毕业生就业较高,占比分别为9.68%、8.41%和6.01%,如表6。

6.毕业生行业职业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能源动力,分别占比为40.39%、9.81%和9.55%,详见表7和图4。

7.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5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进行了简单分类,如表8和图5。其中,民营企业占比最大,为47.80%,其次为其他性质企业,占比28.55%,第三为国有企业,占比为19.60%。

3.3 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1.薪酬水平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薪酬情况调查,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如表9。

2.专业相关度

201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对口率可以达到60.64%,不对口的为19.5%。如图6所示。

3.就业满意度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89.90%,其中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94.56%,对薪酬的满意度较低,为83.12%。如表10所示。

四、结果与分析

从这10大类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总体的就业情况还比较好,就业率能够达到90.62%,但是各个专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率最高的能源工程类、生物化工类和电气工程类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而法律类专业就业率只有73.53%,说明在目前这个时期,社会对传统的工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差别比较大,这个也表示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该本科院校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南省,而在本届学生入学时,本省生源有70%左右,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来看,本省就业人数占比不到50%,可以说相对于入学生源地域而言,学生有了较大的区域流动性,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占比最高,也就是说国内超大城市和江浙沿海一带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时还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学生比较容易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对于省内就业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生源地的原因,在省会城市就业最多,说明就业地与原籍有较大关系,许多学生反映,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对学生就业提出建议时,既希望学生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又希望学生不要离家太远的就业趋向比较明显。

薪酬情况调查显示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最低的为外语类专业,薪酬只有2870.54元。薪酬最高和最低专业相差一半,说明专业之间的收入情况具有明显的差距。

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平均薪酬达到3555.17元,基本属于中等水平,对于参加工作的新人而言,这个薪酬待遇基本满意。在行业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方面,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占比较大,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较高的岗位声誉。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方面,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为94.56%,说明毕业生在现有单位通过努力可以更好发挥自身努力以及获得提升的希望较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要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合理职业规划,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勇于就业,走好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 人口与经济,2014,6,92

[2]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10(1):32

[3] 周凌凌,黄梦,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3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4,3,23

[4] 郭娇,罗,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5,3,7

[5] 苏红. 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858(1):61

[6] 袁晓夏. 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管理,2016,860(2):34

[7] 庞飞.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9):19

[8] 云绍辉.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2106,3,43

[9] 岳昌君.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84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就业信息网站 设计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剧增,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其院校层次和毕业生质量的局限,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存在着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让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供需双方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效率,成为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背景

在网站建设前期,通过对现有国内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网站提供的功能和界面非常相似,个性化智能职位匹配服务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性和集成度不高。因此,我们对现有的2016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某学院2013~2015三届毕业生毕业就业需求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某学院毕业就业需求进行调研,找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往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不在少数,并且本届毕业生也大多都有留在本地或去往周边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意愿,由于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商业发达,有大量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规划在本就业网站上重点推送本地及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根据学生需求在网站内开设相应版块,上传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站所提供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预告,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网站链接等功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需求。

三、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设计思路

1.网站形式设计。首页编排了数个板块:最新的重要信息或文章在醒目位置滚动展示,方便毕业生查看;“网页导航”方便初次登陆者快速了解本网站的主要功能,进而获取其想要的咨询和帮助;“招聘信息”板块主要筛选并集中了近期本校毕业生感兴趣的本市及周边城市各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信息,同时“专题招聘会”板块展示正在或即将举行的招聘会和宣讲会信息,免去毕业生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麻烦,以便筛选自己心仪的岗位和企业;“招聘日历”主要将各招聘会展示在日历表上,使用户一目了然,以便毕业生规划面试日程;“就业指导”板块向毕业生推荐就业专题及近期热门文章,给暂未找到就业方向和对就业前景迷茫的毕业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找到对未来的信心;“就业政策”给学生普及就业相关政策,了解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障制度,以防将来上当受骗;“友情链接”及“实用查询”板块提供相关网站链接以及信息查询。

2.信息资源。本网站就业信息均来自于常州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网、周边企业、相关就业网站以及政府网站。项目成员负责信息筛选,将适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在本网站相应位置显示,并实时进行观察更新。同时,网站技术人员对网站访问人数和访问内容定期进行统计,筛选出毕业生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能及时对网站版面及内容做出调整,最大程度地服务毕业生,提供帮助。

3.网站技术创新。网站架构采用Apache+MYSQL+PHP 体系构成的服务器,性能稳定,运行快速,功能完善,方便我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迅速便捷地搜索所需信息,网站实现了QQ快速登陆功能和微信平台公众号信息功能,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站点的全文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定位所要查询的信息,体现了“一对一”的模式,确保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对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网站系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就业管理平台,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就业信息,方便、及时、有针对性的对本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有利于加深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克服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从而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使得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更具实际意义,达到了建立本网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建飞.高等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6).

[2]蒙丹,陈俊学.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系统建设――以广西财经学院就业信息网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6).

第8篇

一、数据分析和研究过程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基于对C市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而得出,其中有两所211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8所,高职和高专院校5所。每一所院校均按照毕业生的数量发放了相应比例的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8723份有效数据。这其中,本科毕业生的数据占这些有效数据的60%,硕士毕业生占这些有效数据的10%,高职和高专的毕业生有25%,而博士毕业生占5%。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4.6%和45.4%。

本次就业情况调查将就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分为单位就业、国内升学、出国深造、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待就业、待升学以及其它。在数据归纳的过程中,自主创业、单位就业和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可以视为就业,而升学作为另外一种情况和未就业人群区分开来。问卷大致有父母收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学历水平、就业层次以及学校水平、家庭水平等方面,通过分析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使多元化的,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它和一些社会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影响高校生毕业就业的因素

(一)家庭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知,家庭年收入较高的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相反地,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升学的比例和就业比例都有一定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收入所代表的家庭资源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而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同样很高,而且和家庭收入呈现出近似的影响曲线。这就充分说明了家庭所带来的人脉、资源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人们以前所设想的,也就是说家庭资本的多寡在高校生毕业时的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二)学历学校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历我们进行了不同的分组设置,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学历的就业水平大致相当,其中本科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以70%的数值大于硕士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68%,一方面这是由于硕士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这也是反映了硕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其对于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水平在下降,本科毕业生考研大潮对就业市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似乎正在凸现出来。另外,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较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在高校中学习较差的学生高15%,社会上热传的“高分低能”在高校教育中其实并不正确,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还是因为在学校时期的基础比较扎实。

学校原因方面,从国内顶尖的211、985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一是因为在本科院校中顶尖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二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良好地和就业衔接。与此相比,一些普通的大学院校并不注重高校毕业生能够真正地和就业相联系,这也值得高校负责就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者多加注意。

(三)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在毕业生就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在经济下行的状况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毕业生10%左右,当然这也与女性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较为稳妥的升学等方式以增强自己的潜在实力有关。地域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域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家庭所在地域为农村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高5%,这也说明了就业机会和成长条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